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11篇
  •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11篇

    发表时间:2023-02-04

    教学设计。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整理的“教学过程设计模板”。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范文,这时我们需要认真观摩一下相关的优秀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写作。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合作的意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是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的。

    【说明:创设猪八戒吃饼干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由于课件演示的猪八戒吃饼干的速度相对较快,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形状饼干的数量,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很自然地产生学习新的记录数据方法的需求。】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1.自主选择记录数据的方法。

    启发: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饼干各有多少块呢?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师巡视。

    反馈:说一说你们组商量出了什么好办法?(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图形记下来)

    谈话:这个方法很好,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个看猪八戒吃饼干,看到什么形状的饼干就把它报出来,其他小朋友记)

    谈话:那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记录,请每个小组选一个小朋友报饼干的形状,其他小朋友记录。

    再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带着自己记录的结果到展台上展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⑴△△△△

    □□□□

    ○○○○○○○

    ⑵△

    ⑶△○△□○○

    △□○△□○

    ○□○

    ⑷△1111

    □1111

    ○1111111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填表:把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一共

    个数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

    【说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体会合作的力量大。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和表示数据,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统计,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2.优化记录数据的方法。

    课件演示:饼干吃完了,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家。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他准备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启发:猪八戒不知道该准备多少份公鸡的午餐,多少份羊的午餐,多少份鸭的午餐。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知道公鸡、羊、鸭各有多只就可以了)

    谈话:那我们再看一次动画,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记下来。

    再放课件,学生记录。

    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来记录?(公鸡、羊和鸭子太难画了,所以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师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公鸡羊鸭一共

    只数68721

    提问:有了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猪八戒应该怎么准备小动物的午餐了吗?从这张表格中,你还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说明:再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可行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自主选择了简洁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一优化统计方法的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亲历活动主动获取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三、练习巩因,体会策略

    出示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活动?

    谈话:想一想,如果在我们班举行其中的一项活动,你认为哪一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应该举行哪一项活动?(统计一下我们班小朋友中,最喜欢哪一种活动,就举行哪种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构想图。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二课时为写作及讲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回忆美好而甜蜜。现在让我们乘时光列车回到xx年前,看看同学们是什么模样,出示课件,你们认出这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谁吗?

    (二)揭示本次作文主题

    谈话: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xx年以后,据专家们推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xx年以后你们相聚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情景呢?xx年以后的学校、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对这一话题肯定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写篇想象作文。

    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1)想象合理、大胆。

    (2)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条理。

    (3)文章有一定的中心。(如:赞美祖国、家乡、学校的新成就;激发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情感;由于地球被破坏而心痛,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等。

    (三)启迪学生的想象。

    1、过渡:再经过xx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十年后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

    2、创设情境。(卡通课件,进入二十年后)

    3、在音乐和导游的语言感染下,你仿佛见到了什么?

    (四)指导学生完整口述自己设计的二十年后的样子。

    1.学生出示自已绘制的二十年后构想。

    小组交流:把你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如:xx年后的我,xx年后的学校,xx年后的中国,xx年后的地球,xx年后相聚

    学生自由地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想法。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2、师巡视倾听,并适当加入到讨论中去点拨。

    3.指名上台介绍自已的画面内容。

    4.全班交流评价:你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

    (师相机指导并板书:介绍

    有序

    重点突出)

    5.小组按要求口述交流各自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互相补充完善。(要求:有序、想象充分,合理,

    重点突出)

    (五)写作练习。(教师巡查,相机指导写作)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未来的想象非常丰富,描绘了xx年后的美景,老师准备将这次优秀习作编辑成册,并拟好了书名《飞向未来》,你们有信心写好吗?下课!

    板书

    二十年后的

    (可另拟题)

    叙述有条理

    要求

    想象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揠苗助长的事。

    2、寓言PPT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4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2、学生各抒己见。

    3、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抽读。字理学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巴望筋疲力尽白费一大截纳闷兴致勃勃

    (3)分组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三、师生对话,感悟寓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语去理解的?

    (2)巴望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2.默读二、三段。

    (1)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语句读懂的?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6)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假如你是儿子,你对父亲说假如你是农夫,你会这样长叹

    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

    4、揠苗助长这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做傻事。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想象写寓言。

    2.抄写生字。

    附板书设计和课文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往上拔/禾苗都枯死了

    想法对做法错结果坏

    想法再好,不按照规律办事,结果会坏事

    揠苗助长(课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5

    一、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多次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如:初次与文本对话,我结合课文插图,并通过自由读,指读,评读,让学生感受小路的美丽。再次与文本接触时,我让他们与生活联系,读读议议,再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表演等,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这样,通过朗读感悟,体验激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一次一次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二、走出文本,体验生活。

    语文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之后,我们再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如: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哪里来的?结合校园环境的保护、家乡创卫工作等,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从文本中走出来,去体验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懂得美的环境需要大家保护,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小学生,一个社会公民,应爱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情感也得到超越升华。

    三、利用板书,深化内容。

    本课教学围绕美进行。从看图感受、朗读感悟美读读演演体会不美读读做做明白如何找回美。特别是大写的美,从板书到擦去重新板书,这样,使课文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不好的行为可以破坏美,失去美;而好的行为能够保护美,创造美,让思想教育深入学生心髓。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6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吗?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3、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四)认识亲情

    说说你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7

    一、导语设计

    1、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像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

    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使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

    2、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出示课题)

    (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对话,从而感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轻声跟读:

    屏幕上,随着课文字幕的不断上移,相对应地出示相关的画面。比如:春草如茵图、春花烂漫图、春雨绵绵图、杨柳依依图、春风送暧图、众人迎春图等等。

    (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初次交流。画面的呈现,即学生与自然间的对话,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读有关内容(第3~7自然段)。

    问题: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跳读课文,再次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对文章的结构作理性解读。)

    3、理清文章思路:

    ⑴随着问题的解答,打出字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点击出景物。

    (盼春)

    (绘春)花草风雨人

    (颂春)

    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第3~7自然段都是具体描绘春天的,而第2自然段则是对春天的总体描绘。

    那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讲了什么呢?点击出现“盼”、“颂”两个字。

    (学生速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可根据“盼望着,盼望着”一句得出“盼”字;可由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引申出“颂”字。)

    三、研读与赏析课文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从文本回归自然,将语文生活化处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多重对话是学生欣赏五幅春景图的引子。)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你最喜欢的春景的呢?

    打出字幕──—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有感情地选读语段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亲密接触。个性阅读,多角度阅读又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学生间的对话,有助于每位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拓展与深入。)

    切换字幕──—要求:

    ①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②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⑴学生自由畅谈探究成果,并以一定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来处理朗读,表达情感,同时开展生生评价;教师指导、交流,并作整体的把握。

    ⑵请共同喜欢一幅春景图的学生站起来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鉴赏。

    (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美,从而真正领悟其意境,又一次与作者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融入学生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本中某些字、词、句的独特体验,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教师也可以通过歌声来表达,如《江南春早》。)

    (欣赏五幅春景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小组讨论及评价中,学生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的系列对话层层打开。教师将自己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成果呈现给学生,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赏读与小结

    打出字幕: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朱自清笔下独有的《春》。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语皆情语──—小草、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撩拨起我们无比的喜爱之情和无限的赞美之情。

    (在小结中,教师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心与心”地面对,并对课堂中的对话活动做出综合性评价。)

    五、配音朗读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完成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最终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成果展现。)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特别是诗句。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春的诗句。

    小结: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样是写春天的景致,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诗人笔下的春天带上了不同的色彩,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诗句交流,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不同的文本、与不同作者的情感对话,它能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体验。)

    七、作业

    1、仿写《春》的一个片段(任选一主题:春、夏、秋、冬)。

    2、整理或誊抄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访谈录

    江平:周老师,您这份《春》的教学设计给我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这与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建议十分吻合。请您谈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话式阅读交流的想法。

    周亚萍:解读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对话是一种情境: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等活动环节的总和,那么,在阅读与交流中,对话为学生的“自得”创造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以及最具可能性的契机。

    江平:从您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注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周亚萍:这样的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应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对话、探索的欲望。此文为名家名篇,美辞佳句,自然会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教学思路扣住“对话”来展开,学生会觉得新颖,有好奇心,他们肯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如果能有计划地逐步放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步加强,最后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引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不妨名之曰“表达欲”和“审美欲”。它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被某种诱因引发,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即所谓“内驱力”。例如,因为《春》中的一些花红柳绿的字眼儿和它们构成的意境,引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所以,他们在对话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时更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江平:周老师,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自然有师生间的对话。而师生间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不可小看。您现在理解的师生间的对话,跟新课程实施前的师生间的对话有什么区别呢?

    周亚萍:新课程中的师生对话,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应该大度一些,容许学生说错话。教师还应创设民主的教学作风、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以及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时间。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让每个同学在对话时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即使必须表明教师自己意见的时候,也不要以“真理拥有者”自居,要让学生感到你发表的也只是你个人的理解和意见,是平等的对话。还要有勇气让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而不应该像过去的课堂教学那样,在师生间的对话过程中,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教师方才是“主角”。

    案例分析

    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对话的过程来认识、来实施,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而将“对话”引入语文新课标的意义,在新课程的推行与实施中日渐显示。从周亚萍老师这份《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获得并更加关注的信息为──

    1、对话的过程是多向的、实践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主要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对话的过程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实践性和多向性。

    ⑴对话过程的多向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他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边阅读边把握编者的用意,这是他们与自己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时既要与同座、邻座同学讨论,又要与老师合作交流、互答问题,这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种种自然现象,体味社会生活,这又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对话的多向性在《春》的教学设计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⑵对话过程的实践性。这份设计的多向对话,是学生通过跟读、自读、跳读、速读、选读和朗读,通过感知与想像,通过听读与听讲,通过讨论、回答和口述,通过体味与赏析,通过搜集、交流和仿写等言语实践和心理体验来进行的。对话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主要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心理活动主要为感受、想像和体味等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

    2、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互动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新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⑴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导入到范读、到引导与文本对话,从引领个性阅读到小组讨论、到师生交流对话成果,从导引拓展交流到布置作业,她与学生均处于“平视”状态,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对话之中。这样的做法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

    ⑵对话的过程是互动的。无论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还是学生与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合作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中互动为倾听与诉说。要是学生没有与文本的直接面对,充分阅读,学生怎么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思维交流与心灵对话,他们怎么与文本、与作者沟通与理解呢?古人在《学记》中提醒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说需要在合作基础上的互动。这些互动往往使学生、老师在不同程度开拓思维与视野,丰富心灵与情意,积累言语与体验,双方得到沟通与理解,净化与提升,可谓各有所获,相得益彰,古人把它称为“教学相长”。

    3、对话的过程是有主体、有引导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发挥。

    ⑴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强调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个性特点。新课标中就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表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春》这份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对话来展开的。在学生的阅读对话(尤其是阅读对话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想像对话、质疑和解难的多项对话中,在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与同学和老师、与自然和音乐的多重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所习得,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他们或陶醉于江南春景,或感受到青春的健美,或惊叹这篇散文的精美,或流连文中形象鲜明的比喻……他们对春天都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对话过程的主体、建构活动的主体。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对话、个性的阅读和独特的感悟,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识见的素养。

    ⑵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前面提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在民主的、平等的气氛中,合作的、互动的状态中进行的。教师作为对话者之一,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一位平等中的首席。这位平等中的首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周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例如:从激发阅读兴趣,到创设对话情境,从每次阅读的组织到每次对话的引导,从教师及时的范读到教师适时的评价,从引领学生与课内文本的合作探究到导向与课外作者的广泛对话,可以说,每次对话都在引导着学生阅读文本,体验自己,而老师自始至终为对话过程中的引导者;当然,也是对话过程中民主的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合作的意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是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的。

    【说明:创设猪八戒吃饼干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由于课件演示的猪八戒吃饼干的速度相对较快,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形状饼干的数量,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很自然地产生学习新的记录数据方法的需求。】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1.自主选择记录数据的方法。

    启发: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饼干各有多少块呢?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师巡视。

    反馈:说一说你们组商量出了什么好办法?(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图形记下来)

    谈话:这个方法很好,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个看猪八戒吃饼干,看到什么形状的饼干就把它报出来,其他小朋友记)

    谈话:那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记录,请每个小组选一个小朋友报饼干的形状,其他小朋友记录。

    再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带着自己记录的结果到展台上展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⑴△△△△

    □□□□

    ○○○○○○○

    ⑵△

    ⑶△○△□○○

    △□○△□○

    ○□○

    ⑷△1111

    □1111

    ○1111111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填表:把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一共

    个数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

    【说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体会合作的力量大。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和表示数据,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统计,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2.优化记录数据的方法。

    课件演示:饼干吃完了,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家。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他准备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启发:猪八戒不知道该准备多少份公鸡的午餐,多少份羊的午餐,多少份鸭的午餐。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知道公鸡、羊、鸭各有多只就可以了)

    谈话:那我们再看一次动画,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记下来。

    再放课件,学生记录。

    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来记录?(公鸡、羊和鸭子太难画了,所以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师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

    公鸡

    一共

    只数

    6

    8

    7

    21

    提问:有了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猪八戒应该怎么准备小动物的午餐了吗?从这张表格中,你还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说明:再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可行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自主选择了简洁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一优化统计方法的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亲历活动主动获取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三、练习巩因,体会策略

    出示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活动?

    谈话:想一想,如果在我们班举行其中的一项活动,你认为哪一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应该举行哪一项活动?(统计一下我们班小朋友中,最喜欢哪一种活动,就举行哪种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并填表。

    项目

    跳绳

    跳远

    踢足球

    打乒乓球

    拍皮球

    一共

    人数

    9

    3

    12

    10

    5

    39

    提问:看了统计表,你能确定举行哪一项体育活动吗?你还知道些什么?

    【说明:统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自觉运用统计方法的意识。教师继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学生在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之后,就能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9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等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

    关键字: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被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是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它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深度发展指教学设计过程的某些要素所涉及的研究的深化,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更厚实,可选用的工具更丰富;广度发展指教学设计的程序从初始的媒体观到系统设计观的演变,反映了范式的变化。

    一.对目前教学设计理论的分析

    1.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前面已经提及教学设计本身就有一个演变过程,这里就来探讨一下范式的演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希夫曼教授于1986年撰文指出,人们对教学设计的领域有五种见解:即媒体观、初期的系统观、狭义系统观、标准系统观和教学系统设计观。纵观教学技术史,这些观点反映了教学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完整,从有序到整合的发展,颇有代表性。

    持媒体观或初期系统观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工作仅仅是媒体制作,是在学科教师确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之后的视听资料配套研制工作。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电教工作的地位基本就是这样的。

    有些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简单的过程,即:确定课程目的、分析教学内容、阐明学习目标、开发评价策略、选择媒体和制作媒体,这种见解是狭义系统观。在这些人看来,按这一模式设计教学,加强了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推广,可在短期内使广大学科教师学会教学设计。然而,这种观点与作法的局限是对需要分析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开展需要分析,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差距,对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劳动人民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设计工作者的盲目性;由于缺乏需要分析,形成性评价也没有评价基准。随着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需要分析与形成性评价成了教学设计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标准系统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过程,即:首先,进行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开发教学,包括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策略设计,媒体制作等;然后,对设计与开发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实际使用情况作出总结性评价。这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最多的教学设计类型。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说明的是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工作步骤,容易使人误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有序的,线性的过程。其实,要真正认识教学设计,应采用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认为,需要系统分析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学设计者运用科学调查方法去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差距及其原因,强调“对症下药”。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各种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关于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本质的学说等。这也正是我们要整体把握的教学设计过程的环节的精髓所在。

    教学系统设计观认识到,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成果若得不到推广使用,其前期投入都是徒劳的。故在教学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推行的研究,即如何使设计成果得到认可和采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媒体制作技能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不太可能由一个人所全部掌握,因此教学设计者需要协调包括学科教师、媒体专家、客户和试用学生等在内的各类人员的工作关系,做好咨询工作。显然,离开了科学的管理,整个教学设计项目难以运作。有效的管理是使教学设计工作的各方面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应的关键。而教学设计者正是发挥这种关键作用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高屋建瓴,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教学系统设计观已认识到,即使在教育机构中,教学设计也不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唯一手段,应通过系统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取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1)、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3)、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1)、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问题(或项目、案例)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这一核心。结束部分的教学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应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集体系特征。建构主义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性;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传统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的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对于学习者得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体现教学目标,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的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而策略性知识,则可以通过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客观注意不同,建构主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像原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与焦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设计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

    知识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认知工具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更好地表述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的客体,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一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最终,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搜集并处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重要信息。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10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

    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

    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

    2、抒情形象的创造。

    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1、“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

    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11

    《认识分数》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过程设计

    班级:松阳实验小学三(5)班

    执教:徐远敏

    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徐远敏(板书),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初次与你们见面,我本该先自我介绍一下,可我这个人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优点,更没有多少的缺点,让你们马上记住我,难呀。你能记住我了吗?为什么?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

    走进这幢房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似一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听过吗?我现在就是灰姑娘),魔术棒给了我一次和你们三(5)小朋友交流和学习数学的机会,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记住我们三(5)班的每一个同学,你叫什么?谁能介绍一下我们三(5)班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共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通过交流相互都有些了解了,相信接下来数学学习会让我们成为知己。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目的:1、调节紧张的气氛;2、收集有关班级信息。

    效果:与学生初次见面,就想和他们交朋友,学生好像不太喜欢,似乎还是有点紧张,学生没有放开说话。

    感悟:调节学生紧张的气氛,做游戏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如让学生做与老师的话相反的动作,学生在游戏中一下就放松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需要。(约5分钟)

    1、如果我把这四苹果分给他们两个,我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两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公平。

    师:这种分法,数学上叫什么分?

    生齐说: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均分。

    生:42=2(教师板书)

    2、我再想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2÷2=1(师板书)

    4、我再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后面两个小朋友,(师用小刀切出苹果)每人又得到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1÷2=0.5(师板书)

    5、半个,可以用0。5表示,还可以用怎么表示呢?(学生40妙钟没有学生发言,但在思考,教师也没有引导,)

    6、师:你们想知道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吗?生:想

    7、师:数学上还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板书1/2)

    师:谁知道它怎么读?

    生:一分之儿;

    生: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我们应该从下往上读(师在分数旁边画上一个箭头)

    生齐读

    师:这个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目的:通过分苹果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冲突,学过的整数已经不够用了,必须产生一种新的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可能由于学生还处于紧张状态中,尽没有学生说出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这与预设有点不一样,所以我只有直接引出分数1/2。

    感悟:教师在预设时,必须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设计多个教学预案,只有这样在驾驭课堂的时候,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自主建构1/2(约10分钟)

    1、师:分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这条线叫做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上面的叫分子。

    2、1/2这个数,它表示什么?怎么来的?(教师拿着切揣的苹果)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分的过程,用动作强调是其中的一份)

    师:谁再来说一遍?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1/2(师强调就是这个苹果的1/2)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这个苹果的1/2

    师:说得很好,刚才我看动一个同学在听别人说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师模仿那个学生的动作,完整的讲一遍。

    师:你们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自由说

    3、师;半个苹果能用1/2表示,那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一半,用斜线标出它的1/2吗?

    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收集学生的作品

    反馈:师:现在请同学停下来,看黑板上的这些作品。这是谁的作品,你是怎么创造的?

    生:把长方形对折,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

    4、现在,请同学们看上面这么多的1/2,你和什么话要说?(生沉没10秒)

    师:比如他们的形状?

    生:他们的形状不同,有三角形,有半圆……

    生:他们的大小不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原来的那个图形不一样大。原来大的,它的1/2也达大,原来图形小,它的1/2也小。

    师:说得非常好。

    5、在这些图形,我们找到了1/2。那你们能从我们身边找出一些1/2吗?(学生沉默10)

    师:我先来说一个:如果我把这块黑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能用1/2表示吗?生:能。

    师:现在谁来说。

    生:我把这本数学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我把铅笔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对他的话,有意见吗?

    生;没有平均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生重新再说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师:图形、黑板、铅笔,其实就是把什么平均分成两份?

    生:物体、东西

    师: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这个一排同学人数看作是一个东西,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师:那这个1/2里有多少个人?

    生:4个。

    师:如果我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这个1/2里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目的:1、认识1/2及所表示的意义。2、通过1/2,体会分数的意义: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一种数量关系。

    感悟:第一、数学中,有些内容让学生充分的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如1/2所表示的意义,我先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苹果中的1/2,再迁移到平面图形中的1/2,生活中各种物体中的1/2,学生在边思边说中掌握了1/2所表示的意义;第二、在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有话想说,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认识其他分数(约8分钟)

    1、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只只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有时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数。

    师:现在,我要把这个圆形平均分给四份(教师对折,再对折),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齐答:1/4

    师:如果取其中的两份,又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2/4

    师:你知道我要出哪个分数?

    生:3/4

    师,那我要取几份?

    生:3份

    师生齐叫出4/4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平均分

    生:他们都是把圆形中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是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都是4?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圆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个比一个多。

    师:为什么?

    生,分子代表他们取的份数,所以才会这样

    师:那也就说分子表示的是……

    生:涂色部分的份数。

    生:所取的份数。

    2、如果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1/8(板书)

    师:5份又是几分之几?

    生:5/8(板书)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书)

    师板书29/100,它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师: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2/5,3/9、23/50……

    师:我们能把所有的分数都说出来吗?

    生:不能,有无数个。

    目的:1、认识其他的分数;2、让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感悟:学生在观察比较1/4、2/4、3/4、4/4的特点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很成功,在后面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全班36个人,3/4的人得到了发言,学生参与面广。

    四、巩固练习(约8分钟)

    1、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了解分数?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3/42/33/51/2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约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一分,认识了分数这个新朋友。那我们回顾头来看看,分数与我们的老朋友除法,有没有联系?

    4÷2=2

    2÷2=1

    1÷2=1/2

    1÷4=1/4

    1÷8=1/8

    学生观察后:

    生:有联系。

    生:分子就的被除数,分母就是除数。(教师用箭头表示)

    师: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

    师:如果,我写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于多少吗?1÷8

    生齐答:1/8

    师:板书2÷3等于多少

    生:2/3

    师:真得等于2/3吗?这个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以后我们也会学到。

    2、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六、课堂总结(3分钟)

    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钟声马上要响起,魔力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后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静静地想一想。

    师:有收获的请起立?用一个分数怎么表示?

    生:36/36

    师:我采访几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

    生: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

    师:谢谢,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快乐,就是我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获。你们的表现,我也非常的满意(板书1/1)。下课,朋友们,再见!

    【教学过程设计模板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