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7篇
  •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7篇

    发表时间:2023-01-04

    教学设计。

    现今社会,最多的事情莫过于处理文档,我们会搜集和整理一些范文,有了范文,我们写作就容易多了,有哪些范文值得借鉴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的“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1

    一、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多次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如:初次与文本对话,我结合课文插图,并通过自由读,指读,评读,让学生感受小路的美丽。再次与文本接触时,我让他们与生活联系,读读议议,再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表演等,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这样,通过朗读感悟,体验激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一次一次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二、走出文本,体验生活。

    语文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之后,我们再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如: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哪里来的?结合校园环境的保护、家乡创卫工作等,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从文本中走出来,去体验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懂得美的环境需要大家保护,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小学生,一个社会公民,应爱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情感也得到超越升华。

    三、利用板书,深化内容。

    本课教学围绕美进行。从看图感受、朗读感悟美读读演演体会不美读读做做明白如何找回美。特别是大写的美,从板书到擦去重新板书,这样,使课文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不好的行为可以破坏美,失去美;而好的行为能够保护美,创造美,让思想教育深入学生心髓。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2

    人教版必修四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角逐称职泥淖引擎犄角狭隘尴尬旮旯包庇内讧畸形蹉跎刽子手徘徊纨袴内讧 箴言桎梏鞭笞 庇护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处境/处所贝壳/地壳哄闹/起哄禁止/情不自禁/睡觉/觉察给予/送给参谋/参差牵强/倔强悄悄/悄然无声提心吊胆/提防学校/校对刹那/刹车臭名远扬/乳臭未干伺机/伺候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新课推进: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二)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三)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仇(qiú)单(shàn)朴(piáo)查(zhā)区(ōu)

    召(shào)逢(páng)种(chóng)万俟(mòqí)尉迟(yǜ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心情,感悟她内心的变化,激起对生活的热爱。

    2、收集相关的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这位伟人的伟大人格,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准备:收集并阅读相关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年后的礼物(板书课题)。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礼物是――一支乐曲,是谁送给谁的?可这礼物来之不易,它让达格妮等了整整十年啊!这等待的日子是多么难敖呀!那达格妮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围绕礼物“温故而知新”,很快将两节课的内容衔接在一起,同时做到简洁明了。)

    二、体会心情,感悟热爱。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反映达格妮心情的词语。

    (屏幕出示: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也无法将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1)“哄”。“哄”字你怎么理解?(哄是骗。)那么达格妮认为这个人怎么哄她?

    屏幕出示: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

    在十年以后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对比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哪个句子好,为什么?指导带着怀疑的语气读。

    (2)即使……也……。这是我们新认识的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个假设关系,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你发现了吗?(首先这个人不可能给我送礼物,就算他肯送,也送不到我的手中呀!)是呀,反正都是不可能的了,现在达格妮算是彻底失望了。

    (3)学习他们的相遇部分。

    那个人真的是哄她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到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那是一个异常和气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帮助一个陌生的小姑娘,提篮子,送她回家,还答应送礼物。)你能否像这个陌生人一样和气地说说这段话。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不过我会送你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4)导读

    多么和气的陌生人,多么美丽的诺言,起初,这个天真的小姑娘还在耐心地等待,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开始产生了怀疑,她仿佛明白过来——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五年都过去了,可是依然没有这个陌生人的任何消息呀,她的怀疑逐渐增强,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初那个天真的小姑娘已经长成大姑娘了,而关于那个陌生人的记忆也模糊了,她彻底失望了,她早就明白过来——

    (5)刚才我们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达格的回忆,前面我们说过这种写法叫“插序”。那你能否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交待礼物的由来,让人一目了然。)

    2、就在达格妮放弃希望的时候,这个礼物她真的来了,这对于达格妮来说是——

    (出示: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我觉得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对于一个守林人的女儿,这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已经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了,因为它们能让达格妮更加美丽动人,为什么这首乐曲超过了它们,成了最好的礼物!请同学们读课文第6自然段从中找到理由。

    (1)这是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送的;

    (2)这送礼物的方式很奇妙:乐曲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

    (3)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最终都会过时,会变难看,而乐曲却是永恒的;

    (4)这是爱德华▪格里格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所以意义非凡。

    (学生每说一个理由,就让他读这句话,读出这是最好的礼物。)

    资料链接:通过课外资料的阅读,你已经对爱德华格里格有了更多的了解,说说,你了解的爱德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富于创新、受人尊重、享有盛名……)

    这样一位深受世人爱戴的音乐家,他为了一个八岁的小姑娘,信守了十年的诺言,十年呵,三千多个日子,,所以我们一致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3、收到这样的礼物,达格妮听完乐曲后又有什么表现?

    屏幕出示: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歇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找出达格妮的动作:流满呜咽弯下埋在)从她的动作中你体会到此时的达格妮什么样的心情?(激动)指导个别激动地读。

    她感动、她激动,同时她也听懂了音乐家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你怎么理解“曙光”:清晨的日光,比喻美好的前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在请大家的脑子里想像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八岁的金发小姑娘,提着篮子在林中捡野果,她那可爱的样子踩着欢快的脚步留下一串笑声(课件伴着笑声)请你像爱德华格里格那样祝福她——“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4、得到这样的祝福达格妮又有什么举动?(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

    由达格妮这非常人的举动,我们可以判断:此时她的心理充满了?(结合达格妮的身份,结合她原来生活的环境体会这种情感)这就是课文所说的:“陌生的情感!”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深情地说……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人间真情的感激,让我们富有激情地说……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们充满希望地说……

    最后让我们铭记这美好的人间真情,轻轻地说——

    5、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将课文第四自然段到最后读一遍。

    三、体会真情,拓展练笔

    1、如果达格妮见到爱德华格里格,她会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设计(屏幕出示)

    1、读读写写。

    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项链珍贵

    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

    2、推荐阅读《曾子取信于子》的故事。

    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守信,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中也曾感受过那种真诚带给你的快乐,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

    板书:

    17、十年后的礼物

    爱德华信达格妮

    和气守期待

    名气诺失望

    才气言激动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用普通话交流,并在交流中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2.通过合理的想像表达出家乡的美好祝愿和热爱,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合理的想像表达出家乡的美好祝愿和热爱,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内容分析教学重点:1.能条理清晰的表达出家乡十年后的巨大变化。2.想像的合情合理。教学难点:用普通话交流,并在交流中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看图片,照片或课件创设情境,了解家乡的现在,找出家乡的不足或发展前景,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出示话题,明确交际内容:想像一下,十年后你的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主要围绕变化展开想像与交际。

    二、阅读指导语,明确主题和说话要求。自由读口语交际指导语,明确交际的主题:想像家乡的十年后可能发生的新变化。要求:想像要合情合理。

    三、充分想像,自由练说。1.可以选择表现家乡某一方面的变化,合情合理的展开想像;也可以多方面综合的去谈。同桌或小组内互说,互听,互练,展开互动。2.练说时要抓住自己交际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声音洪亮的表达出来。表达要清楚,让人听明白。交际的内容要能反映出家乡的迅速发展和个人的美好愿望。

    四、班内赛说,强化互动。1.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练说。2.得合情合理,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评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5

    一、导语设计

    1、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像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

    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使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

    2、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出示课题)

    (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对话,从而感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轻声跟读:

    屏幕上,随着课文字幕的不断上移,相对应地出示相关的画面。比如:春草如茵图、春花烂漫图、春雨绵绵图、杨柳依依图、春风送暧图、众人迎春图等等。

    (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初次交流。画面的呈现,即学生与自然间的对话,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读有关内容(第3~7自然段)。

    问题: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跳读课文,再次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对文章的结构作理性解读。)

    3、理清文章思路:

    ⑴随着问题的解答,打出字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点击出景物。

    (盼春)

    (绘春)花草风雨人

    (颂春)

    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第3~7自然段都是具体描绘春天的,而第2自然段则是对春天的总体描绘。

    那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讲了什么呢?点击出现“盼”、“颂”两个字。

    (学生速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可根据“盼望着,盼望着”一句得出“盼”字;可由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引申出“颂”字。)

    三、研读与赏析课文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从文本回归自然,将语文生活化处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多重对话是学生欣赏五幅春景图的引子。)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你最喜欢的春景的呢?

    打出字幕──—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有感情地选读语段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亲密接触。个性阅读,多角度阅读又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学生间的对话,有助于每位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拓展与深入。)

    切换字幕──—要求:

    ①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②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⑴学生自由畅谈探究成果,并以一定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来处理朗读,表达情感,同时开展生生评价;教师指导、交流,并作整体的把握。

    ⑵请共同喜欢一幅春景图的学生站起来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鉴赏。

    (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美,从而真正领悟其意境,又一次与作者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融入学生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本中某些字、词、句的独特体验,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教师也可以通过歌声来表达,如《江南春早》。)

    (欣赏五幅春景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小组讨论及评价中,学生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的系列对话层层打开。教师将自己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成果呈现给学生,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赏读与小结

    打出字幕: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朱自清笔下独有的《春》。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语皆情语──—小草、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撩拨起我们无比的喜爱之情和无限的赞美之情。

    (在小结中,教师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心与心”地面对,并对课堂中的对话活动做出综合性评价。)

    五、配音朗读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完成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最终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成果展现。)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特别是诗句。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春的诗句。

    小结: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样是写春天的景致,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诗人笔下的春天带上了不同的色彩,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诗句交流,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不同的文本、与不同作者的情感对话,它能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体验。)

    七、作业

    1、仿写《春》的一个片段(任选一主题:春、夏、秋、冬)。

    2、整理或誊抄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访谈录

    江平:周老师,您这份《春》的教学设计给我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这与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建议十分吻合。请您谈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话式阅读交流的想法。

    周亚萍:解读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对话是一种情境: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等活动环节的总和,那么,在阅读与交流中,对话为学生的“自得”创造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以及最具可能性的契机。

    江平:从您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注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周亚萍:这样的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应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对话、探索的欲望。此文为名家名篇,美辞佳句,自然会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教学思路扣住“对话”来展开,学生会觉得新颖,有好奇心,他们肯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如果能有计划地逐步放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步加强,最后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引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不妨名之曰“表达欲”和“审美欲”。它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被某种诱因引发,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即所谓“内驱力”。例如,因为《春》中的一些花红柳绿的字眼儿和它们构成的意境,引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所以,他们在对话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时更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江平:周老师,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自然有师生间的对话。而师生间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不可小看。您现在理解的师生间的对话,跟新课程实施前的师生间的对话有什么区别呢?

    周亚萍:新课程中的师生对话,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应该大度一些,容许学生说错话。教师还应创设民主的教学作风、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以及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时间。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让每个同学在对话时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即使必须表明教师自己意见的时候,也不要以“真理拥有者”自居,要让学生感到你发表的也只是你个人的理解和意见,是平等的对话。还要有勇气让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而不应该像过去的课堂教学那样,在师生间的对话过程中,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教师方才是“主角”。

    案例分析

    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对话的过程来认识、来实施,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而将“对话”引入语文新课标的意义,在新课程的推行与实施中日渐显示。从周亚萍老师这份《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获得并更加关注的信息为──

    1、对话的过程是多向的、实践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主要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对话的过程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实践性和多向性。

    ⑴对话过程的多向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他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边阅读边把握编者的用意,这是他们与自己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时既要与同座、邻座同学讨论,又要与老师合作交流、互答问题,这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种种自然现象,体味社会生活,这又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对话的多向性在《春》的教学设计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⑵对话过程的实践性。这份设计的多向对话,是学生通过跟读、自读、跳读、速读、选读和朗读,通过感知与想像,通过听读与听讲,通过讨论、回答和口述,通过体味与赏析,通过搜集、交流和仿写等言语实践和心理体验来进行的。对话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主要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心理活动主要为感受、想像和体味等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

    2、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互动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新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⑴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导入到范读、到引导与文本对话,从引领个性阅读到小组讨论、到师生交流对话成果,从导引拓展交流到布置作业,她与学生均处于“平视”状态,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对话之中。这样的做法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

    ⑵对话的过程是互动的。无论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还是学生与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合作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中互动为倾听与诉说。要是学生没有与文本的直接面对,充分阅读,学生怎么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思维交流与心灵对话,他们怎么与文本、与作者沟通与理解呢?古人在《学记》中提醒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说需要在合作基础上的互动。这些互动往往使学生、老师在不同程度开拓思维与视野,丰富心灵与情意,积累言语与体验,双方得到沟通与理解,净化与提升,可谓各有所获,相得益彰,古人把它称为“教学相长”。

    3、对话的过程是有主体、有引导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发挥。

    ⑴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强调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个性特点。新课标中就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表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春》这份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对话来展开的。在学生的阅读对话(尤其是阅读对话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想像对话、质疑和解难的多项对话中,在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与同学和老师、与自然和音乐的多重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所习得,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他们或陶醉于江南春景,或感受到青春的健美,或惊叹这篇散文的精美,或流连文中形象鲜明的比喻……他们对春天都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对话过程的主体、建构活动的主体。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对话、个性的阅读和独特的感悟,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识见的素养。

    ⑵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前面提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在民主的、平等的气氛中,合作的、互动的状态中进行的。教师作为对话者之一,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一位平等中的首席。这位平等中的首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周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例如:从激发阅读兴趣,到创设对话情境,从每次阅读的组织到每次对话的引导,从教师及时的范读到教师适时的评价,从引领学生与课内文本的合作探究到导向与课外作者的广泛对话,可以说,每次对话都在引导着学生阅读文本,体验自己,而老师自始至终为对话过程中的引导者;当然,也是对话过程中民主的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揠苗助长的事。

    2、寓言PPT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4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2、学生各抒己见。

    3、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抽读。字理学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巴望筋疲力尽白费一大截纳闷兴致勃勃

    (3)分组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三、师生对话,感悟寓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语去理解的?

    (2)巴望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2.默读二、三段。

    (1)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语句读懂的?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6)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假如你是儿子,你对父亲说假如你是农夫,你会这样长叹

    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

    4、揠苗助长这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做傻事。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想象写寓言。

    2.抄写生字。

    附板书设计和课文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往上拔/禾苗都枯死了

    想法对做法错结果坏

    想法再好,不按照规律办事,结果会坏事

    揠苗助长(课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7

    一、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第2--4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小青、小松、小波3个孩子所画的家乡。小青画的是山林,那里山峰高,瀑布美,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树。小送画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草绿,牛羊多。小波画的是辽阔的大海,那里海水蓝,海面上有装满货物的轮船。他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更有趣的是,他们把自己都画到了画中:小青提着小篮子在丛林里采果子;小松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小波在码头上迎接爸爸,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把握两个整体:

    1、文章是一个整体:第一自然段由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自己的家乡引出课文;第2、3、4自然段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自己家乡的美--山林、草原、海边展示课文内容;第五自然段总结画了许多画,感受家乡多美,祖国多美,从而构成一篇完整课文。

    课文结构清晰--引出课文、并列展示、总结抒情。

    课文内容丰满--2、3、4自然段各为一个独立的整体。(2自然段有山高、水美、树大和动感的富有情趣的小青采果子,用画笔绘出了山林的美;3自然段有草原的广阔、碧绿、富有和勇敢勤劳的小松奔马放牧,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4自然段有大海的宽阔、海水的碧蓝、海面上有繁忙的货船和码头上一个迎接爸爸出海早归的孩子,画出了既有景又有情的海边生活。

    2、家乡的美构成了祖国山河整体的美:三个并列的美丽家乡景象是祖国多美的其中一部分,且有不完整性,那正是给教师与学生开发的广阔空间--展示学生自己家乡的美,从而使祖国的美更加充实。

    二、关于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认识山字旁。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3、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4、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

    5、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关于教学重、难点: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课文第2、3、4自然段,了解三幅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

    (1)感知课文描写家乡(山林、草原和海边)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

    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2)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首先要了解词义,其次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再有是写一句话。)

    难点的处理办法:分散和随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图画如《浪花》、《小山村》等课文;也可结合美术学课的内容。)

    3、课文中三幅图的课件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

    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五、教学设计依据的教学理念: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六、教学时间:建议2--3课时

    七、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3幅画的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2、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能了解字义;随文认读5个认读字,认识山字旁。

    3、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愿意与人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要求: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

    要求:(1)互读互助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2)读后标出自然段

    [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1)内容: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可用卡片或用课件)

    画笔山峰丛林草原屋前屋后一望无际又高又大

    瀑布码头一艘艘装满货物的轮船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出示的词语要带音节,读词语中可了解山峰、丛林、瀑布等词的意思;认识山字旁。)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二)读课文,感悟语言

    1、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1)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四幅彩图的联系。

    (2)说一说:指出联系。

    (3)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2、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

    说明:第一自然段学生了解画家乡的事发生在美术课上就可以了。第二、三、四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第五自然段要知道我们画了许多自己家乡的画,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懂得家乡的美丽构成了祖国的美丽。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

    123下一页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二)

    (1)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山林;b、家乡怎么样--山峰高、瀑布美,到处都是树;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小青在提篮采果子。)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丛林等词语的意思。

    (2)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如:她画的山峰是那么高,瀑布是那么美。要读出家乡的山高水美的赞美感。

    屋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绿树。要读出家乡树的高大及绿色的美。

    画中的小青正提着小竹篮,在丛林中采果子。要读出小青置身于丛林中享受家乡的树林给她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3)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结合图画、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出示投影片:(起到总结归纳课文2--4自然段的作用)(第2、3、4自然段采用对比读也可,要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处理。)

    3、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1)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2)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4、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家乡、赞美祖国。

    第三板块

    (三)、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1、自读后指名读。

    2、选择(2、3、4)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1为必做题,2为选做题)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的字音,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2、检查课文背诵;说说自己画的家乡景色。

    3、练习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内容见一课时)

    2、强化读生字字音。

    二、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1、记忆字形(体现自主性--有学生自主选择要记忆的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a、复习学过字:毛、从、山、白、小。

    b、引导学生课前查找已经学过认读字,为记忆做好准备。)

    有的字可自己学习:后、丛;有的字可让学生谈谈,例如

    笔:形象识记法。(上面是竹子做的笔杆,下面的笔头是用毛做的。)部件识记法。

    峰:想一想为什么用山字旁?结合山峰的形象识记。(结合古诗、生活等能练习运用。)

    望:按结构(上下结构)记忆。

    蓝:复习学过的篮,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2、学习运用:重在思路指导。

    如:望可在前--望见、望一望等;可在后--愿望、远望、希望等;可组成语--一望无际、望梅止渴等;可联系古诗--望庐山瀑布等。

    关于一望无际造句指导:(本课的教学重点)

    (1)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想想在原句中的意思,体会用法。

    (2)想一想生活中说什么事物是可用一望无际,旨在打开思路。(天空、大海、田野、沙漠等)

    (3)指导说句子。

    (4)指导书写格式。()--()写上标点符号。

    (5)写后读一读。(目的是培养初步检查、修改习惯。)

    三、指导书写(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下大力量为学生打好基础。)

    以望为例

    1、观察分析:观察结构上边左是亡,右是月。下半部是王,并且把上部托起来。

    2、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照例子描一描,感受位置。

    4、自己照范字写一写,加强体验。

    5、同学互评或教师参与评价,提高认识。

    6、自己独立书写。

    需要重点指导的字有:笔、蓝、峰。

    三、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若有的学生没画完,可给一些时间继续画,作为课间休息。)

    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四、背诵课文展示

    五、作业:(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结合自己所画的家乡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字的反馈检查及字的运用。

    3、指导用一望无际造句。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