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
  •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

    发表时间:2023-01-15

    小学语文说课稿。

    范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文字水平,不妨去网上找一找优秀的范文借鉴一下,范文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您知道哪里提供的范文最好吗?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1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试图体现以下几种教学理念:

    一、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三、整体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听、说、读、写、思、悟、议、画等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

    《梅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状物的古诗,为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诗人以梅花不畏严寒、洁白如雪自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尚品格的喜爱和赞美。

    一、赏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一开始就由老师画出梅花的简笔画,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梅花图片。课件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展示各种梅花图,全班学生都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如最后一行为有暗香来,我让他们在读这行时先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宛如在闻梅花的幽幽芳香,然后再来读诗句。结合着想象,体验着诗意,再配上悠扬动听的音乐,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体会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

    三、诵中升华,拓展体验

    在指导背诵环节,我和学生一起合作背诵,示范背诵,带动全班同学背诵的积极性。老师的参与更接近了学生,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的教育新理念。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低年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总想把它画下来。在实践环节,我让学生动手画画梅花,学生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那种自豪感和成功感的独特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五、课外知识的延伸

    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搜集有关描写花的诗歌,准备开诗歌朗诵会,做到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特点:

    1、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读中悟情。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多自读自悟,多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方法,(多次进行小组学习交流、同桌交流等)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生活积累来读懂课文,体验读书的快乐。

    2、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这篇课文,写了寒梅傲雪的美景,我采用了乐曲与幻灯,师解说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梅花傲雪的场景中,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使学生切身体验梅花的美,引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

    3、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xx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收集有关诗人及诗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提出问题。

    六、检查读诗情况。

    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1)串讲诗意

    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jk251.cOm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2)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

    画家画得都是春天来临是的景物。

    (3)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

    轻快、生机勃勃

    2、把诗中的内容画出来。

    七、背诵古诗。

    八、总结。

    九、作业。

    1、抄写、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解题

    1、简介作者

    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大杜只杜甫,他的诗歌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有景有情,充满诗情画意。

    2、导入:

    昨天我们刚学会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任务。

    1、将诗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

    五、诗歌教学

    1、找出疑难词句。

    2、讨论。

    3、自由串讲诗意。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

    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

    4、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试着画一画。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江南、热爱春天。

    6、朗读诗歌。

    六、延伸拓展

    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江南春天的诗?

    七、小结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战士,你们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战士有关的古诗,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仞,摩,遗。

    三、学习《从军行》

    1.课件简介作者,出示对《从军行》组诗的介绍。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交代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教师引导。(“百战、穿金甲”)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争磨穿了戍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激烈、残酷,突出了士兵们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读出气势,背诵古诗。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7.板书设计:

    从军行孤城遥望保卫祖国

    百战、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课件出示诗人的介绍,指名解诗题。

    2.自由读,体会感情,说说初步印象。(遗民、泪尽、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齐读古诗。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漫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耸入云霄。(“三万里”虚指,“上”动态感觉)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首付河山。(“遗民”)

    4.有感情朗读,体会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背诵。

    5.归纳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歌,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望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泪尽、又→渴望收复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齐读。

    2.课件简介诗人,指名学生讲解诗题。

    3.自由发言,初步说说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习,理解诗意。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诗人想象自己回乡极速飞驰的画面。“从、穿、下、向”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读,揣摩情感。

    (1)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哪些?(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欣喜若狂?(浓浓的爱国之情)

    6.归纳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