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球的运动课件合集十三篇
  • 地球的运动课件

    发表时间:2024-04-08

    地球的运动课件合集十三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地球的运动课件合集十三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实验演示,说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能够使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时差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提高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2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5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二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执教者 张培杰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35分钟)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 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 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天早晨我们起床上学,工作,晚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停的更替呢?

    学生:地球的运动。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是的,地轴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从不同部位看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当中,那么它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呢?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24小时(一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9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执教者 张培杰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35分钟)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 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 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10

    一、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中唯一一节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它属于《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第五节“地球与宇宙”范畴内的内容。而科学史的教学是独具特点的概念教学,平时我们上这节课时都感觉到学生对本课兴趣不浓厚,缺少了更多学生喜爱的实验环节,听起来像历史课又像语文课。由于教科书上所给予的学习资源相对甚少,所以针对这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让学生搜集资料来讲授的模式,寻找更有探究意味的方法来为孩子们服务。具体改良有以下几个优势:

    1、时光轴的出现更具连贯性。关于对地球进行研究的人物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把这些人物用一条时光轴贯穿看起来更具连贯性和比较性,使学生在分析学习上一目了然。并且在轴上都标有科学家所处的年代的刻度,让学生感知历史年代的真实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2、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教科书介绍的已知两位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两位也具代表性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外加人造卫星的出现。这样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通过对几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智慧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3、提供有结构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没有太多针对性,而在整理和共享资料的环节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针对性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从我提供的资料里找到本课所需要的精华。

    4、从学生认知点入手。本课一共有四个关键人物,而我的开头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学习的,而是孩子们对哪位科学家熟知就从哪位科学家入手,引领孩子们通过阅读、交流、模拟实验等学习手段,客观真实地了解人类进步的历史,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5、插入亮点,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科学家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本课提到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和科学界的`蔑视,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里状态,我插入了一个挑战权威的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态度。

    以上几番整合是我依据课标解读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更改的。以下是课标解读中出现的依据:

    1、《标准》“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

    “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胜过昨天,而明天又超越今天,所以崇尚科学、研究科学的人类会不断前进。权威有没有?有的。权威能不能相信?能。但是我们不能迷信权威。所谓迷信就是盲目信仰、崇拜,就是执迷不悟,就是非理智地拥护、追随,而恰恰忽略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忽略了及时的吐故纳新。

    讲“科学不迷信权威”,并不与听从老师的教诲和采纳书本上的结论相冲突。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都是应该常换常新的,体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如果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受到学生的合理怀疑,那也不是坏事,也许正是学生科学探究、增长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开端呢!

    2、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

    科学家当然是不会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这种水平的。这样的探究也不可能解决科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家的探究是十分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科学史上有丰富多彩、相互不同的大量典型探究范例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

    如古代科学发展史上,阿基米德对浮力规律的研究。再如近代,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8页),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探究(详见《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内部交流),第66页)。这些范例,展示了单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是“单情节(episode)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近代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详见《著名物理学家和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展示了多位科学家针对一个领域或课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进行探究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数个依次连续的单情节科学探究过程,是“连续单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当代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表现了探究需要多位科学家相互合作、联合攻关的现代科学特征,中国负责其中1%但极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项目。这一研究是以国际合作为特征的“多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范例都能给人以无穷的、多方面的启迪。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探究规范和范式,科学哲学领域一直处在热烈的争论中,如科学探究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各种与传统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的、新的研究方法都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新热点之一。

    3、对一个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

    如果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儿童仍不能接受新的解释或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儿童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而应该待他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题目的探究。一方面,这可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我们常要求儿童: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因此也不能要求儿童强行接受某一概念。

    4、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及“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要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并不困难。能否结合这一知识增加些内容?标准编制者认为增加一些科技史的内容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它可以使儿童意识到科学结论不是从来就如此的,有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这正好符合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二个目标:“科s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地静天动,符合人的日常经验,再加上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模式的支撑——一个很大的静止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分布在一个正圆形的球体上,所有这些物体都以恒定的速度沿着正圆形轨道旋转,使得这一概念沿用了20xx多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天体模型。这一模型指出:看上去静止不动的地球,实际上每天绕着轴心自转一周且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这一模型使行星表现出来的不规则运动可以得到解释,这真是了不起的革命,应该让儿童在心里记住哥白尼这个名字。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内容标准的提出是想给儿童一个洞察昼夜变化与动植物行为的机会。为什么鸡会早早上墟?为什么猫头鹰夜晚特别灵敏?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会跟着太阳转?为什么夜来香只在夜间吐芬芳?动植物对昼夜变换的适应性行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探究活动既能激起儿童的兴趣又能培养儿童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性活动可以建议家长和儿童一起做。

    5、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历史这部分的内容?

    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应归功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智慧。早先,初民用眼睛和想象来认识宇宙。今天我们使用各种研制的工具来观察宇宙,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无线电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使用这些仪器,可以从看见搜索到非常广泛的光谱信息;计算机可以进行日益复杂的引力系统计算和核反应计算,并且从运算数据中寻找规律、演绎运用理论;空间探测器从太阳系遥远的行星发回了详细的图片和数据;巨大的“原子破碎器”则用来模拟宇宙初期的状态,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指挥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二、授课效果

    1、资料的增强并人手一份的更改,学生明显有了自主性和协调性,并能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探究。

    2、对于增加的科学人物由于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去求知。

    3、时光轴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研究欲望和可观性。

    4、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加上联系几位科学家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到促使人类前进的力量是靠什么支撑的。

    从学生层面来说,几位科学家的观点是已知的,但需要学生知道并内化成情感态度层面。因此,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经过几节课的试讲,发现每次试讲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起初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模式进行试讲,发现学生兴趣不浓厚,学生找的资料杂乱无章,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几乎画了全篇资料,没有针对性的整理在汇报上很花费时间。而第二次试讲我给学生提供了资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发现形势也不好,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统一。两位科学家的出现比较突兀没有前因后果,学生学起来比较生拉硬拽。添加了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联系到一起来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本课难点应该放在学生情感态度上,“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所以我觉得本节课无论是讲到哪个环节,讲到哪位科学家都应无时无刻地渗透科学家的精神。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11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12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地球的运动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包括方向、周期、速度、轨迹等。

    ②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分析全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③说出黄赤交角的意义。

    ④掌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演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养成从现象分析成因、探索事物发展变化内在原因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空间能力分析较弱,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有所启蒙,结合其认知思维特点,以图像动画演示为主。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难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地球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复习导入:

    【课堂活动】

    课堂模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自主学习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课堂活动】

    师:初中我们学过地球运动,地球运动有几种形式?

    生: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1.方向

    教师给出三幅图,一幅侧视图,两幅俯视图。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一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一位观察,然后把方向在三幅图上绘制出来

    小结:

    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与太阳日

    讲解恒星日的概念,教师绕着一个同学公转,同时自转,一周后不只360°。——因为公转多出了59′。

    小结: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速度

    线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小结:速度:角速度——15°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注: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都为0)

    二、公转

    布置任务:找出地球公转的基本数据:方向、周期、轨道、速度,具体的值是多少?

    1.方向

    观看公转的视频,自西向东。

    周期

    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

    速度

    播放ppt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小结: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出示图片,完成思考题:

    1、什么叫黄赤交角?是如何产生的?

    2、请在图中注出:

    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南北极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观察动画或观察图片,找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这个时间太阳分别直射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12月22日

    冬至

    南回归线

    【结合黄赤交角,思考问题】:

    1.回归线(2326 ′)是怎样得到的,回归线的含义是什么?

    2.极圈(6634 ′)是怎样得到的,极圈的含义是什么?

    完成活动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能不能用一个简图来表示呢?同学们试一试。

    思考:

    1.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2.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运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画图演示

    出示材料,学生判断

    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动手体验理解自传方向

    动身演示,体验自转周期的参照点不同

    自主学习公转的特点

    阅读教材

    观看动画

    【地球的运动课件合集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