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汇总七篇
  •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7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汇总七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您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以下是相关信息:“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我的建议可以为您所面临的困难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但仅供参考!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1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N)、伦敦(00、51N)、纽约(41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3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1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并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本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是本册书的开篇,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它是至关重要,受益终身的。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4―8班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与地球仪 【授课时间】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 (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小组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D�D地球仪 总结特点: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看p4页 制作地球仪活动 要求学生自己回家试试制作地球仪 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 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 (模糊不清) 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 (展示手中地球仪)学生集体回答地球仪 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 讲述: 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 (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 可能会回答经纬线 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 板书:三、认识纬线和经线 小组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提问: 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回答) 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p12 图1.20) (2)  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  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0度、30度、60度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中、高纬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1)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2)  东西半球怎样划分的(东:20°W ~ 160°E)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3)  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经线:相等  纬线:越高纬越短) (4)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  让学生完成教材P8“活动”的第二条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纬线南北半球各有一条,116°经线各有两条) (6)  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总结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辅导 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 90° 0°~ 180° 板书: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经纬网,或举例说明一下) 读图: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导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像戏院里找座位一样)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寻找) 练习  课本P8 两个地点   强化训练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布置作业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4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5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先定方向: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7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地球仪课件(模板4篇)


    想要系统地了解“地球仪课件”的知识点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推荐这篇文章。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地球仪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仪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仪课件 篇4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xx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最新地球仪课件范例


    这篇精选文章将深入探讨“地球仪课件”的内涵。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愿这些参考资料可以让你对目标更有信心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它!

    地球仪课件(篇1)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1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并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本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是本册书的开篇,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它是至关重要,受益终身的。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4―8班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与地球仪 【授课时间】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 (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小组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D�D地球仪 总结特点: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看p4页 制作地球仪活动 要求学生自己回家试试制作地球仪 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 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 (模糊不清) 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 (展示手中地球仪)学生集体回答地球仪 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 讲述: 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 (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 可能会回答经纬线 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 板书:三、认识纬线和经线 小组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提问: 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回答) 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p12 图1.20) (2)  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  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0度、30度、60度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中、高纬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1)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2)  东西半球怎样划分的(东:20°W ~ 160°E)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3)  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经线:相等  纬线:越高纬越短) (4)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  让学生完成教材P8“活动”的第二条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纬线南北半球各有一条,116°经线各有两条) (6)  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总结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辅导 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 90° 0°~ 180° 板书: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经纬网,或举例说明一下) 读图: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导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像戏院里找座位一样)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寻找) 练习  课本P8 两个地点   强化训练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布置作业    

    地球仪课件(篇2)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先定方向: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仪课件(篇4)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地球仪课件(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一、说教材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二、说学情目标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四、说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五、说教学预想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地球仪课件(篇7)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N)、伦敦(00、51N)、纽约(41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仪课件(篇8)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地球仪课件(篇9)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地球仪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仪课件(篇11)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日课件(范本七篇)


    教师每一节课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日常必须完成的任务。编写良好的教案课件有助于避免重要内容遗漏。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用心制作了这份“地球日课件”,期望能够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相信这篇文章会使您感到愉悦!

    地球日课件 篇1

    一、班会时间:

    20xx年4月x日。

    二、班会地点:

    初二(x)班教室。

     三、教学主题:

    世界清洁地球日,从我做起。

    四、教学过程: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社会环境的维护是全人类的责任。为了保持地球大环境的'清洁,我要让全班同学从我做起,带动他们身边的人,带动全校师生不乱扔杂物,减少污染,维护地球更主要的是维护身边生活环境的清洁。

    (一)教学准备:

    1、准备二幅画,将地球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人来表现。一幅是地球被污染后难受流泪的样子,一幅是地球被清理干静后高兴咧开嘴笑的样子。

    2、准备x个地球仪,让大家通过地球仪来认识整个地球,对地球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3、提前把学生分成x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4、每组准备一个宣传条幅分别写上:“世界清洁地球日”、“不乱扔杂物”、“不污染环境”、“清洁地球从我作起”、“清洁地球从手边的事情作起”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教学程序:

    1、x月x日先在教室:将x个地球仪分给x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并通过地球仪认识中国的位置。并把提前准备的二幅画拿出来,做简单讲解。

    2、走出校门,每组一个条幅,去周边的村里捡白色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宣传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3、最后又回到教室,召开以“世界清洁地球日,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都站起来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以此加深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观念。

    4、最后,班主任总结发言,首先,举例讲一些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

    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

    最后倡导同学们为了保持我们周围的环境卫生,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但自己不乱扔杂物,更要监督身边的人不乱扔杂物,保持环境卫生。

    地球日课件 篇2

     班会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班会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及手工工具(剪刀、胶水),准备色彩工具。

     班会过程:

    一、观察导入:

    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展示目标:

    从刚才发言中,我能感到同学们对我们的家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希望。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

    1、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2、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这体现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三、启发思考:

    (我们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植树净化空气。

    2、减少“白色污染”。

    3、搞宣传教学。

    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5、保护动植物。

    6、抵制大人抽烟

    四、创作环保宣传画: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最近学校要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教学,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

    五、布置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环保宣传画。

    六、总结:

    1、总结。

    2、鼓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地球日课件 篇3

    世界地球日

    班会主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队会,让同学们了解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还要鼓动大家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地球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 活动形式:朗诵、介绍资料、回答问题、谈感受等。 活动过程:

    一、队会开始仪式: 1.报告人数; 2.出队旗; 3.唱队歌;

    4.中队长宣布队会正式开始。

    二、活动内容: 1.开场白

    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离不开矿藏。 男:离不开海洋,离不开江河。 女:离不开山岗,离不开森林。 男:离不开草原,离不开土地。

    女:是啊,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合: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让我们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主题班会,来重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世界地球日来历

    女:谁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吗?[PPT:4月22日] 男:产生于哪一年,哪一个国家,是由谁提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PPT:] 录音:

    3.认识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相信我们都会深有体会。[PPT] 男: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女: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究竟是哪些了,现在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PPT:请根据图片说出属于哪一种环境问题。] 男: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请全班朗诵 [PPT]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九)海洋污染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4. 找找家乡的环境问题

    女:同学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那么今年的4月22日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家乡的环境问题?

    男:我们的家乡环境看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我们如何去改变它?” (小朋友积极发言) 5.听新闻谈感受。

    女:下面我们再来听听一组数据,请同学们听完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10月1日,国庆节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约11万名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广场留下了5吨垃圾。

    (2)10月6日,黄金周第六天,北京八达岭长城累计游客人数达35.66万人,产生垃圾共计109吨。 男:这些数字给大家什么启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女总结:同学们讲得都不错,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手把自己的垃圾带走,那么就不会有这惊人的数字。生态文明,不仅在大处,更在我们身边,从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随手关灯,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6.男:下面请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和我给大家来一段快板,请听: 世纪之初谈环保,

    小小体会别见怪。 若要持续好发展,

    生态环境很重要。 没有田地怎温饱,

    没有水源怎洗澡。 凡事总别想着钱,

    点滴做起大回报。

    请听那,森林万物吵又闹,

    一个个,垂头又叹气,哎! 蚂蚁无处来稳脚,

    猴孙瓜果无处找。 叶片虫蛀个头小,

    漂亮花朵少又少!

    再看那,小河溪流也难逃,一堆堆,垃圾成山真烦恼。 污水赶得鱼虾跑,

    臭气熏天,苍蝇笑。 今天绿来明发黑,

    这种场面何时了?

    再看那,长江水涨得比船高, 一场场,洪水汹涌惹人恼。 乱砍乱伐有恶报。

    百年水灾终来到, 淹了屋顶冲了桥,

    手忙脚乱把命逃。 悲惨教训真不少,

    拭干眼泪望明朝。

    为了明天更美好,

    保护环境须记牢,须记牢!

    7.女:最后,我提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为“世界地球日”献上一份厚礼。请集体朗读: 环保公约:

    培养绿色情感,爱护花草树木。 言行举止文明,崇尚勤俭节约。 爱护环境卫生,创建绿色氛围。 节水节电为荣,废旧品资源化。 学习环保知识,积极宣传环保。 争做环保明星,建设绿色校园。 提高环保素质,增强生活品位。 提倡绿色消费,追求现代文明。

    (全班)我们宣誓:我们把绿色奉为梦想,把梦想视为行动,用莘莘学子的青春与激情,奏响追求绿色与和谐梦想的乐章,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共创美丽校园、家园。 8.结束语:

    女:太阳升起来!蓝天更蓝! 男:大海舞起来!青山更青!

    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家有一天会变得更美! 女:让我们齐唱:《明天会更好》【PPT】

    三、队会结束仪式:

    1.辅导员讲话:亲爱的队员们,这次队会开得非常成功,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影响着环境的清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争做“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地球妈妈笑起来! 2.呼号; 3.退旗。

    地球日课件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增强孩子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图片或影像,多媒体课件。

    2、请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世界地球日”

    你们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世界地球日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观看课件,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2、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的美好

    3、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现状

    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了解环境污染,及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但是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4、引导幼儿说说,你想怎样来保护环境?

    5、带孩子来到校园,看看校园的小树及园内环境,从我做起,美化环境。欣赏并学习儿歌:

    爱护地球《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美化家园不迟疑;

    你拍二,我拍二。捡纸和捡塑料袋;

    你拍三,我拍三。避免垃圾堆成山;

    你拍四,我拍四。教育别人在其次;

    你拍五,我拍五。做好榜样别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大家劲往一块凑;

    你拍七,我拍七。把握现在好时机;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造福社会才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回收废纸和电池。

    地球日课件 篇5

    一、活动来源:

    今年的4月22日,是世界第44个地球日,在全球地震灾难不断的大背景下,通过地球日宣传活动,让大家牢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我们寄予厚望、无限憧憬、尽情享受的生活的同时,更应以感恩之心负起保护的责任,才会使其更加美好,更适合我们生存。

    二、活动目的:

    1、知道世界地球日,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要和动物、植物做朋友,共同来保护地球。

    3、培养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萌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文明小朋友的意识。

    三、活动时间:XX年4月16日20日

    四、活动实施:

    (一)幼儿园

    活动内容:

    1、开展“爸爸妈妈我们走路去上学”倡议活动;

    2、“我为地球添色彩”捡拾垃圾义务劳动;

    3、一周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儿歌、科普知识的学习):环保教育图片展;

    4、“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社区宣传等活动,提高家长和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倡导大家节约一张纸、一粒粮、一滴水,减少一次性木质筷子、塑料袋的使用,多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救救地球妈妈的图片”,布置主题墙,进行展出。

    6、寻找自己或者家人的旧T恤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漂亮的环保袋。

    7、学念一首环保儿歌,开展“环保儿歌大家诵”活动。

    你拍一,我拍一,环境保护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爱护小草和花儿;

    你拍三,我拍三,别让垃圾堆成山;

    你拍四,我拍四,墙上不能乱写字;

    你拍五,我拍五,江湖河流要保护;

    地球妈妈我的家,争做环保小卫士。

    (二)年级组

    各年龄段活动:

    小班:

    课程参考:语言《垃圾悄悄话》社会《小小环保桶》科学《小鱼要喝干净的水》

    中班:

    课程参考:《认识地球》《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时装表演》

    1、“地球真美”:通过观看地球的美丽河山,让幼儿拥抱地球,表达保护地球的决心。

    2、请幼儿参与布置墙饰“地球妈妈我爱你”、“我为地球过生日”等活动。

    3、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服装,开展“环保时装秀”

    地球日课件 篇6

    幼儿园地球日活动能够让大家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以下是幼儿园地球日活动教案,欢迎阅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 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 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江苏省新编美术教材第十册中安排了两课《世界地球日》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也体现了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融合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各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其它学科,引导学生课前观察、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教师利用这类教学内容的对学生的“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教学探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与其它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究。

    2、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

    3、教学难点

    利用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1、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生活基础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

    2、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研究

    1、 课前知识准备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访问、调查、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方法有地球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填写《常师二附小环境调查资料》表,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能力和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2、 作品的形成离不开素材的分析与组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熟悉和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图片素材。

    3、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小组协作的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收集创作形象资料(图形或实物)。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及手工工具(剪刀、胶水),准备色彩工具(水粉色、调色盘、水桶)。

    3、教室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网络下载的环保宣传画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激情引趣

    情境导入观察导入:

    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

    (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

    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小组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书籍、报纸等材料,在课后也观察和收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有关资料,完成了环境调查资料,下面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1、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环境调查资料。

    2、汇报交流结果。

    通过小组交流汇总信息,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出示课题“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展示目标:

    从刚才发言中,我能感到同学们对我们的家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充满了希望。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电脑出示:地球不能克隆家园只有一个)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

    1、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2、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电脑出示: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这体现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及意义。

    认定学习目标。感知归纳

    汇总的资料启发思考:

    (电脑出示:小学生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植树净化空气;

    2、减少"白色污染";

    3、搞宣传活动;

    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5、保护动植物;

    6、抵制大人抽烟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最近学校要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活动,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

    学生归纳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认知宣传画

    启发思考:

    宣传画和平时画的画有所不同,先看(电脑出示:熊猫图画)

    (1)这两幅画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它们选择表现的角度相同吗?

    欣赏、思考、回答问题。承前启后,感知宣传画。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指导分析:

    1、哪幅画打动你或吸引你?为什么?这样的画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一般把这类画称之为宣传画。

    2、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些关于环保宣传的画面,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

    1、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2、对感知的知识进行一步归纳与升华,理解环保宣传的含义。

    1、理解宣传画的含义和作用。

    2、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演示破难

    学习环保宣传画的制作分步演示:

    讲授和演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

    理解设计思维,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教学目标练习创新课堂作业练习布置练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环保宣传画。布置练习内容及要求。

    明确作业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创新训练操作技能指导练习:

    ⑴用多种方法和材料相结合进行表现。

    ⑵构思新颖,方法独特,有创意。(重点辅导)

    ⑶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电脑出示:宣传语,播放音乐)

    理解知识要求,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掌握并应用技能要领。互相学习、相互帮助,提高作业效率

    1、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知识的内化,达成目标。

    2、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培养创新意识。

    展示总结展示作业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1、个人评定,小组交流。

    2、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3、理解、领会、对照。

    鼓励学习自信心,培养审美情趣。全课总结总结评价:

    1、对整节课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2、勉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然课程写出研究报告

    体验知识应用的愉悦,提升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全面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深化学生课后知识延续获取活动。

    地球日课件 篇7

    一、班会时间:20xx年4月20日

    二、班会地点:初二(7)班教室

    三、活动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从我做起

    四、活动过程: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社会环境的维护是全人类的责任。为了保持地球大环境的清洁,我要让全班同学从我做起,带动他们身边的人,带动全校师生不乱扔杂物,减少污染,维护地球更主要的是维护身边生活环境的清洁。

    (一)、活动准备:

    1、准备二幅画,将地球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人来表现。一幅是地球被污染后难受流泪的样子,一幅是地球被清理干静后高兴咧开嘴笑的样子。

    2、准备6个地球仪,让大家通过地球仪来认识整个地球,对地球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3、提前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4、每组准备一个宣传条幅分别写上:“世界清洁地球日”、“不乱扔杂物”、“不污染环境”、“清洁地球从我作起”、“清洁地球从手边的事情作起”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活动程序:

    1、9月14日先在教室:将6个地球仪分给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并通过地球仪认识中国的位置。并把提前准备的二幅画拿出来,做简单讲解。

    2、走出校门,每组一个条幅,去周边的村里捡白色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宣传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3、最后又回到教室,召开以“世界清洁地球日,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都站起来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以此加深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观念。

    4、最后,班主任总结发言,首先,举例讲一些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

    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

    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烟头:1—5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最后倡导同学们为了保持我们周围的环境卫生,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但自己不乱扔杂物,更要监督身边的人不乱扔杂物,保持环境卫生。

    地球课件


    或许你需要"地球课件"这样的内容,我们会保持与时俱进为您提供最新的内容。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计划书。

    地球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从从地球的资源状况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两方面,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4.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5.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昨天学习的生字词。

    2,交流我们查找的有关地球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2、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地球?”

    3、快速阅读,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即宇航员的感叹)(可爱,易碎)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理解地球的可爱)

    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⑴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第一自然段第一句)

    ⑵抓住晶莹透亮这个词来想象地球的美,这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愿意读给我们听吗?

    ⑶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补充,要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有不同的读法。

    水蓝色“沙衣”──很美 。

    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⑷真美,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引读。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⑸说起地球的美,你还想读读哪个句子?

    生:第一段第二句。

    ⑹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现在的情感呢?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读这句话。

    ⑺谁还来读读,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你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吗?

    从你的朗读还有你的表情都有一般浓浓的味道。我看好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一、二句。)

    你们的.朗读都让我陶醉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从地球的美感受到它的可爱。

    ⑻你们还从哪里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⑼你觉得地球可爱在它的无私,可爱在它的慷慨。

    ⑽知道慷慨的意思吗?地球妈妈都慷慨的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谁能读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⑾你还知道地球妈妈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交流资料)(理解地球的易碎)

    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地球丰富的资源,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慷慨奉献。

    ⑿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

    出示录像:

    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时意排放大镜,猎生物。发挥课件的情境功能,从领悟到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静态单一的课堂诸如了新鲜的火力,录象极具震撼力,它既是文本的拓展,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与开课时课件所展示的地球美丽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⒀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交流:树被砍伐了很难受;一股股黑烟,污染蓝色的天空;河水被污染了;斧头砍在树上就像看到地球妈妈的筋脉上。 (同学们都受感染。)

    ⒁看到美丽可爱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心疼、心酸,我们禁不住伤心落泪,我们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发出的那句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课件出示这句话)

    ⒂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呢?课文中写了吗?

    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大家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读第四段。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

    交流:装修,做家具,使森林受到破坏。

    我看到了我周围的人都把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

    我看到人们买菜用塑料袋装,环境受到污染。

    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

    ⒃那你们怎样看待人类的这些行为呢?(可耻)

    这个词用的好,就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类的行为。

    ⒄地球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婪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遍体鳞伤了。难怪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易碎那句话。)

    ⒅同学们,宇宙不是大的很吗?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住哇。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⒆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

    ⒇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

    ⒇说的太好了,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板书:保护地球,造福人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1、老师看同学们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样吧,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对地球妈妈说的或是对人类、对自己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面。

    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小练笔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把你写好的,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倾听你们心灵的呼唤。

    师评:地球妈妈听到了一定会欣慰的。

    3、同学们,你们真情的呼唤真的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珍爱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4、实践作业:

    成立环保小分队,拟定一份保护地球母亲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可爱

    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地球,造福人类

    易碎

    地球课件【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第31课《地球爷爷的手》。本课主要以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地心引力。”

    教学程序我分为4个环节:

    1、导入新课,2、学习生字、词语,3、分析课文,解决疑问,4、课内扩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手的用处。从而引出地球爷爷的手。由手引出地球爷爷的手,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语

    通过昨天的预习和在课文中的识字,让学生看大屏幕找小老师教教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生字来组词,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关键词。

    三、分析课文,解决疑问

    同学们生字和词语都掌握的较好,让学生自由读,谁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读给老师和同学听,给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是谁说的话?指导地球爷爷说的话。(用粗重、缓慢的语气读)指导读出感情。然后又我问:“地球爷爷的手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我说:“地球爷爷的手真的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吗?课文中的谁看到了?”从这个问题导入童话故事的开始,在童话故事中,主要是让同学们读好三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语气。

    猴爸爸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小猴子高兴的语气,特别是读好小猴子的请求语气,这一点教师要范读。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融入角色,读懂故事。讲到小兔子说的:“是呀,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让学生看地球的图片,然后用磁铁吸引铁钉,来与地心引力相比较。形象直观,又有利于低年级理解地心引力这一抽象概念。解决开始的疑问,看来地球爷爷真的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我又问:“你还能举出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例子吗?”同学们举了好多例子……让孩子们举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对地球的奥秘产生兴趣。

    四、课内扩展

    1、举例太空中的宇航员失去重量漂浮在空中,强调地心引力对我们的作用太大了。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让学生说说怎样保护地球,从而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2、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地心引力。

    3、读关于“地心引力”的儿歌。

    课内扩展是让同学们知道地心引力对整个地球的重要性。

    五、说板书

    《地球爷爷的手》是本课的课题,地心引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是地心引力的作用,省略号说明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中结合课文中的小动物主人公,结合生活常识,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感悟,读懂故事,事实证明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确实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地心引力。

    地球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⑴ 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⑶ 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地球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球、玩”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生字卡片、纸飞机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想不想现在就玩一次?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

    唉!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里。(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赶快打开课本,找到这个故事,认真地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读完后同桌合作学学生字。

    2、认识生字: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起劲,引得课文里的生字宝宝也忍不住要跟大家交朋友呢!瞧!它们跑到桃树上去了,你能把它们认出来吗?

    (1)自由读一读,比比谁交到的生字朋友最多。

    (2)指名拼读音节,其余学生跟读。

    (3)真正的朋友可不光会叫名字,还得记住朋友的模样。交流组词或记形。

    (4)开双轨小火车读字、读词:如果读对了,桃子就会变成词语宝宝。

    (5)齐读词语。

    3、检查朗读:

    过渡: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跟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它们满意地回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先自己练练吧!

    (2)指名选段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他有没有读得特别好的地方。(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自读感悟“地心引力”的神奇

    1、(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四人小组再读读,一起讨论讨论。

    2、交流,反馈,质疑。

    3、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实验,一起来感受感受。(同桌一组,用磁铁靠近回形针之类的物体,观察产生的现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交流后小结:当磁铁靠近回形针时,有一股力量把回形针吸到了磁铁上,这股力量就是引力,是磁铁发出的。

    5、借助课件,形象感受“地心引力”

    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他的引力可比磁铁的引力大多了。你们听,地球爷爷说话了。(播放课件:地球爷爷的自述,同时出示图片)

    6、现在你们能解答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7、再读地球爷爷的话,读出神奇。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联系生活感受,自由发言)

    2、我们的地球爷爷用它那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了“手”,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想像说话)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大家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指导书写:球、玩

    1、出示生字:球、玩。集体认读后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2、观察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王”的最后一画是“提”,“球”别漏写最后一画“点”及右边部分的笔顺等等。)

    3、师示范书写“球”,生临写。

    4、学生描红、书写,师巡视。

    六、创新练习

    从以下作业中选择一个,课外完成: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换着看。

    3、你知道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吗?把你搜集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地球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童话形式。在教学时,利用故事片导入,巧设置疑:地球爷爷怎样用手摘桃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在操作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引力一词。在教学达到高潮时,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举例,说明地球是有手的。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的品质。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引力一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桃子落地的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让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地心引力一词。

    教学准备:磁铁、金属片、自制纸飞机、地球仪、立体模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交流收获(教师鼓励学生说认识的字、词、句,也可以谈自己的新发现。)

    4、教师检查字词情况:利用小组比赛形式。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同学们刚才谈了自己的收获。老师相信,只要再认真读,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老师看看谁又有了新收获(鼓励学生再次朗读)

    2、评评选选:谁是小小朗诵家

    A、教师指名并与学生一块儿朗读全文。

    B、其他学生充当小小评价官及时为读课文的同学做好评价。

    C、在师生的互动评价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D、最后评选出朗诵家。(奖励智慧花)

    3、分角色朗读

    教师扮演地球爷爷、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小兔、猴爸爸、旁白。

    4、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帮帮小兔和小猴了吗?地球爷爷是怎么摘桃子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5、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地球爷爷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6、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心引力吗?

    7、实践活动:

    A、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领取磁铁、金属片。

    B、小组实验:请你拿着金属片慢慢靠近磁铁,你会发现什么?(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引力)

    地球爷爷就是靠地心引力来给小兔和小猴摘桃子的。

    8、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四、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一一一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一一一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一一一(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五、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咱们帮助小兔、小猴的忙,咱们从中知道了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它的手就是地心引力

    二、汇报、交流

    小组擂台赛:谁还知道有关地球爷爷的知识。

    三、巧妙识字

    1、本节课,咱们将评选识字大王,评选条件:

    A、看哪位同学识字最多、最快。

    B、比一比谁的识字办法最妙

    C、谁能帮助并带领小组成员识字。

    D、谁能给生字宝宝找到好朋友(扩词练习)

    2、出示生字卡,检查识字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数数它们的笔画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描红,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地球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15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的可爱,地球太容易破碎,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从诗中读出地球的孩子在做什么,谈自己读诗后心里的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那样的感触?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些什么修辞方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板书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宇航员的感叹,整体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⑴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⑵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2、地球的“渺小”

    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⑵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

    半径:6300多千米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世界人口: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⑴何谓“恩赐”?为何不是恩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矿物资源,认识在“自然资源的有限”。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

    ⑵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⑴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⑵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谈开去、想开去,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人类别无去处,生成保护地球的意识,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⑴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⑵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怎样保护地球。

    四、作业

    ⑴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0个生字,15个词语;

    ⑵谈谈自己要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无私慷慨太可爱

    不断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渺小

    资源有限地质变化别无去处太容易破碎

    生态灾难

    地球课件【篇7】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地球爷爷的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以科学知识为专题,运用浅显的儿童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介绍了工业、农业、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地球爷爷的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4、重点难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运用并巩固汉语拼音的主要教学阶段,是进一步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时期,因而识字教学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难点是启发学生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趣味游戏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识字游戏活动,爱护其好奇心、求知欲。

    3、以读代讲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感悟。

    4、直观教学法。通过使用实验、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观察、比较理解课文。

    5、“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与教法想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采用:1、竞赛、游戏法学生字;2、自学、合作、探究法了解“地心引力”是什么;3、读、思、议、评、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作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老师画的是什么?(一只小手),这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这样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又顺理成章的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带学生走进课文。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学生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当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画一画生字新词、再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学本课生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采用小组合作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再全班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游戏挑战读;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开火车式读词语。

    这一些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重点指导,重在感悟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老师随机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时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本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4、拓展实践,回归生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我用课件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整合了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又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以及说说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评议,这样架设起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潜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的原则,符合孩子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

    苹果 ·········

    落地

    地球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15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的可爱,地球太容易破碎,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首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从诗中读出地球的孩子在做什么,谈自己读诗后心里的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那样的感触?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些什么修辞方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板书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诗——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宇航员的感叹,整体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⑴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⑵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2、地球的“渺小”

    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⑵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

    半径:6300多千米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世界人口: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⑴何谓“恩赐”?为何不是恩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矿物资源,认识在“自然资源的有限”。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

    ⑵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⑴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⑵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谈开去、想开去,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道理

    人类别无去处,生成保护地球的意识,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⑴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⑵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怎样保护地球。

    四、作业

    ⑴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0个生字,15个词语;

    ⑵谈谈自己要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无私慷慨太可爱

    不断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渺小

    资源有限地质变化别无去处太容易破碎

    生态灾难

    附: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

    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还有:

    无休止地砍伐森林,

    绿叶为之颤抖;

    把动物拎上肉案,

    残忍地捕杀人类的朋友;

    无节制地侵占植物的领地,

    坐视一个个物种灭绝;

    还有、还有、还有……

    ——节选自《地球万岁》(作者:薛卫民)

    地球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认识地球资源的现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以简练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人类活动范围之小,自然资源的溃乏以及我们无法移居别的星球,这些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课外书籍看得少,因此,对于地球的有关知识掌握不多,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肤浅。通过两年的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展自己的意见,进行环保宣传,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启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网上分组探究学习→组织讨论交流→网上环保宣言→作品展示,反馈评价→归纳总结,产生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拥有者,权力的象征者,而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是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通过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考虑目前互联网传输速率过慢,知识良莠不齐,因此,本课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通过ie浏览局域网(如传神20xx仿真internet系统)了解信息,交流思想。课前,利用frontpage制作网站《只有一个地球》, 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三大模块: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目前地球的状况,该怎样对待地球,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图片,文字内容相连。 学生通过netmeeting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进入相应网站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发表自己的环保设想。 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用分析

    [创设情境]

    播放《热爱地球妈妈》

    引入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提问]

    1、你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提出围绕主题的三大问题

    (1)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

    (2) 目前地球所面临的问题;

    (3)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渗透教学目标,将重点难点分解成三大模块,便于学生学习。

    [组织合作小组]

    根据兴趣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分别学习地球知识,环境状况,环保措施三大模块。

    学生通过netmeeting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学习小组,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网上搜索]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通过ie浏览学习网站,了解相关知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熟练的上网操作能力,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组织交流]

    1、交流自己所学的知识

    2、同组学生补充,更正

    组织学生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驳别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网上宣言]

    将自己的环保设想,环保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

    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环保设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作品的展示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化,便于教学评价和的量化。

    [教学评价]

    1、展现优秀环保设想

    2、学生自主点评作品

    将bbs论坛上优秀的环保设想展现给学生,使环保由意识变为措施。

    传统教学的评价以知识为重点,网络教学则应以能力为主轴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可适当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地球课件【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可是每次纸飞机飞得再高,都会怎么样呢?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识字、读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生字,连成词语读一读,标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

    (1)请学生单个认读,老师正音:“俩”读liǎ,“且”是第三声。

    (2)交流识字方法:

    形声字:俩、伯

    利用偏旁识记:摘、踢

    比一比:而---西、且----目、引----弓

    开火车认读词语

    3.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4.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5、分角色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跳、桃

    2、给生字组词。

    3、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它们的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右边是一样的。)

    4、指导书写。

    两个字的右边笔顺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5、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找出写得最好的字,展示给全班看。

    地球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5、默读课文,同座讨论:课文写了有关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6、交流反馈

    三.研读课文,深究题意。

    过渡:同学们,一周前我们围绕我们周围环境状况,有哪些治理措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及资料搜集工作,现在谁来汇报一下?说时要说出资料的来源。

    1、汇报调查和资料搜集情况。

    过渡: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由此看来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不允许再破坏了,我们还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那么,地球的现状又如何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1)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2)人类社会有哪些破坏地球资源的方式?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地球?

    3、交流反馈

    四.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理话写下来吧!

    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让学生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乱伐,

    使地球资源受到破坏,人类自身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人类保护环境的地方,则重新还给人类一个秀美的山河。课中分析时,我又让学生依据对资料的掌握,说出人类破坏资源的方式,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阅读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同时通过对地球的了解,明白了人类对地球的掠夺性破坏,实质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每次对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灭绝,都是给人类自身种下了一颗灾难的种子。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反省自身,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看一看是否威胁到了其他的生命。学生会更加懂得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地球日课件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日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地球日课件 篇1

    一、活动主题:

    爱地球家园 保护鸟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小鸟是可爱的小动物,保持小鸟人人有责。自然界中小鸟多了,环境也美了,能保持生态平衡。

    2、为了使小鸟正常生活,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绿化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给小鸟一个纯净的空气。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放音乐《快乐的节日》

    主持人(女):大家都知道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主持人(男):可是,当今社会上还有一些不法分子还在捕杀它们。

    主持人(女):是呀,我们应该加入保护鸟类的行动当中去,不但要自己做到爱护鸟类,还要阻止那些捕杀鸟类的人们。

    主持人(男):对,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主持人(女):下面,《爱地球家园 保护鸟类》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有请同学上来讲一讲搜集到的鸟类知识。

    主持人(男):请第一组同学上台来。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主持人(女):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上来。

    啄木鸟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专门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娥、蠢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韩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肩星天牛80%以上,所以,人们称啄木鸟是“森林医生”。

    主持人(男):下面有请第三组同学上来。

    猫头鹰是夜行鸟,白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脸的两边还长着羽毛,竖起来像两只耳朵,当它偶尔睁开两只大环眼,再加上长长的鹰钩嘴,挺凶狠的样子,夜间叫声还难听,所以人们就不喜欢它,说夜猫子进宪,无事不来。其实,猫头鹰除了长相凶狠叫声难听以外,它可是一个捉田鼠的能手呢!

    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吃掉上午只田鼠,为人们保护几千斤的粮食,所以说猫头鹰是保护庄稼的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主持人(女):下面有请第四组同学上来。

    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甚至人们一提起海鸟就会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海鸥。在海边、海港,在盛产鱼虾的渔场上,成群的海鸥欢腾雀跃,它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游泳,觅食,有的低空飞翔、有的……一般说,哪里有海鸥,哪里就会有鱼,船在哪里撒网捕鱼,哪里也就会有海鸥光顾。

    (二)、小品“小鸟,飞翔吧!”

    主持人(女):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品《小鸟飞翔吧》!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鸟。那儿的景色太美了,小鸟渴了就喝这儿的水。小鸟饿了就可以吃到香甜的果子,它们生活得非常快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为何原故,人类开始砍伐树木,随着树木一棵一棵的倒下,小鸟们接二连三的失去了家,原来的那片茂密的森林,现在已是一篇废墟,清澈的溪水成了浑浊的泥水,遍地是烂果子,小鸟们好伤心啊!它们互相哭诉:

    黄鹂鸟:我们的美丽家园,被人类砍伐了,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为他们的庄稼捉害虫,为他们做了这么多,而他们却这么对待我们。(说着哭了起来。)

    麻雀:是呀!我们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快乐,而人类却为我们增添了悲伤。麻雀(气得说不出话来)。

    猫头鹰:我们可是人类的好朋友啊!

    啄木鸟:是呀!我想人类早晚会想到这一点的。

    旁白:鸟儿们开始寻找新家,可是飞到这儿没有容身之处,飞到那儿又是一片尘土飞扬,到哪都是老家的一幅惨景。时光如流水,正如小乌鸦所说的,人们终于醒悟了,重视了环保,还有鸟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始植树造林,并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不久鸟儿们又有了新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真是皆大欢喜。小鸟们开心极了,笑着唱着。 黄鹂鸟说:我们有新的美丽家园,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说:“小鸟飞翔吧!”

    主持人:欣赏了小品《小鸟飞翔吧》,我们的主题班会也接近了尾声。希望同学爱护地球家园,让小鸟飞翔在我们美丽的家园上。

    主持人(男):同学们,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地球日课件 篇2

    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森林里的小鸟也出来玩了,过了一会又来了许多的小动物,他们在草地上又唱歌又跳舞,哈哈他们玩得可真高兴啊!河里的青蛙也露出了头。正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个猎人悄悄地向它们靠近了,只听“砰 砰”两声枪响,猎人向他们开枪了,吓得小动物们四处跑开,猎人出来捡起了猎物又去了别的地方。

    不一会儿听见滴滴滴的喇叭声,一辆小汽车开来了,从车上下来了一些砍伐工,他们在森林里大肆的砍伐树木,一棵棵树就这样倒下了,小动物们没有了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①教师结合时事讲解其内容并观看视频,对自然灾害有直观了解,引出口号:“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唯一的家.”

    ②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我们该为地球做点什么?

    活动结束:教师陈述,今天我们破坏环境,小动物们没有了家,明天我们继续破坏境没有家的将是我们。

    地球日课件 篇3

    由于世界地球日的临近,人们对周围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关注,我们准备开展“世界地球日活动”活动。为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在想法上环保,更在日常活动中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从个人做起,影响更多人,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奉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是关于幼儿园世界地球日活动策划方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活动意义:

    为了让幼儿从小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结合4月22日第50个世界地球日,幼儿园开展了“拯救地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绿色环保活动。

    教师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分别开展变废为宝亲子创意大赛、关爱地球、关爱生命绘画展览:我为地球添绿色、捡拾垃圾、义务劳动等活动,提高幼儿、家长及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倡导大家节约一张纸、一粒粮、一滴水,减少一次x木质筷子、塑料袋的使用,多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体会这次活动的意义,也认识到了环保绿化的重要x:更是用实际行动来宣传环境保护,用实际活动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我们携起手来,播种绿色,放飞希望,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二、活动目标:

    1、从小让孩子就有作为地球人的环保意识,热爱并保护我们的环境。

    2、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及孩子在园情况,增进家园联系。

    3、通过活动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废物循环利用,指导并督促孩子养成保护周围环境整洁的意识和习惯。

    三、活动时间:

    4月21日(星期五)9:00——12:00

    四、活动地点:

    ××幼儿园

    五、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和全体家长

    六、活动准备:

    1、各班回收各种饮料瓶和塑料瓶、盒子。

    2、布置活动场地:横幅一条:循环再用——xx幼儿园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大型亲子活动

    3、家长签到表

    4、游戏道具:各类废品材料、剪x、双面胶、透明胶、不干胶、皱纸、亮纸、包装带、塑料绳、针线包、勾线笔、白布、一次x手套等

    5、必备物品:悠久园服、帽子、器械(如果跳冠x宝贝内的x节,请提前准备相关器械)

    6、活动礼品:书包、玩偶、钥匙扣(请提前准备)

    七、活动过程:

    1、开场:全员共跳悠久之歌或冠x宝贝内的x节或者亲子律动(自选)

    2、全体家长和幼儿学习“世界地球日”的由来、意义。

    3、根据各班所订的主题,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废品合作制作玩具。

    4、家长和孩子一起布置环保作品展览厅,进行摄影、摄像。

    5、活动结束。

    八、做好后期宣传活动:

    1、制作好易企秀等网站宣传资料,在家长群里进行宣传分享。

    2、选取活动照片进行园内展板宣传。

    地球日课件 篇4

    背景分析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 ——气温持续增长,水资源枯竭,濒危绝种动物大幅增加,空气严重污染……地球先生在哭泣!拯救地球、保护家园,使她永远美丽、安全,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操作领域:利用绘画或漫画的方法表达对生态环境的担忧与创造美好家园的设想。

    3、情感领域: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绘画或漫画的形式表现对人类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环境优美的图片若干;破坏环境的图片若干;学生的绘画作品若干(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环保作品)。

    生: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收集创作形象资料(图形或实物)。

    2、课前收集有关环境白纸或彩纸、油画棒或其他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演示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演示“小鸟的家哪儿去了?”,让学生思考: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了这幅画的感受或体会。

    2我们每个人身边也时常有破坏环境的事发生,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地球环境日益被破坏的各种现象。可以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破坏花草树木、乱砍乱伐;猎杀野生动物;白色垃圾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浪费水资源;向湖泊河流中排放工业废水。(可出示短片片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的?怎么形成的?(由于,造成了)所以早在1970年的时候,美国首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你们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几月几日吗?(4月22日)

    3欣赏图片

    A、风景图片:长江第一弯、努江大峡谷、梅里雪山、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澜沧江大峡谷、香格里拉天鹅湖等。

    B、植物图片:夹竹桃科植物的花、龙胆花、美人樱科植物的花、虫草、山上的樱花、雪莲等。

    C、动物图片:澳大利亚袋鼠、白鹳、变色龙、金丝猴、大黑熊、犀牛等或者(动物短片)。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宁静、祥和,但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

    4我们小学生可以为环保做哪些事情呢?请学生交流,讨论。可以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植树净化空气;如何减少白色污染;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搞环保宣传活动;保护动植物;不随地吐痰。(结合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画出我们美好的家园。

    5学生练习:

    要求:以世界地球日为题,创作一幅保护地球的绘画作品或宣传画。绘画作品要求构思新颖,想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6展示与评价:围绕“世界地球日”这个主题,先自评,再互评,最后总评。(以作品环绕地球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7小结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拿上我们的作品走上街头,呼吁我们周围的人们,珍惜地球,热爱大自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捡起学校的每一张废纸,告诉大家节约用水,用电,告诉人们爱护这唯一的星球。因为:(师生齐读)过去,现在,未来,地球都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了解环保知识的平台,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树立起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对主体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使学生认识不断丰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艺术表现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环保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较好的完成作业,且方法各异,有的绘画、有的剪贴画、有的用多种废旧材料来完成,还有的加了文字说明。整堂课,师生共同互动,学生在评价自己作业时融入了真情实感,意识到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有的学生也作了适当的夸张,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保护地球的美好前景。

    学生评价:

    1、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

    2、 学生小报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

    地球日课件 篇5

    教学内容:吹草哨儿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吹草哨儿》,感受在春天田野上放歌的欢快的情绪,学习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进行对比,细腻的表现歌曲的感情,二声部合唱要做到音准、和谐。

    教学过程:

    而现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在春天里,什么是最能打动你的?可以描述一幅春景,也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学生交流“迎春”)

    我们曾用舒展、优美的声音演唱,好象字晴朗的夜晚,那般宁静。大家能在下午这个时候,用声音来展现“月亮出来了”吗?

    那你们能用这样的练声曲告诉我们“春天到来了”吗?你准备怎么做?

    春天来了,我们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呀!当我们结伴同行时,走在田埂上时,一路欢歌笑语,是多么高兴呀!还有可能追着、跳着呢!当看到柳树冒出了绿芽时,心中是多么惊喜啊!

    春天来了,真好!摘下一片青草叶子,一边走,一边吹起动听的歌儿――吹草哨儿。

    你的心情如何?大家看到这一切,歌声中也应唱出――――?

    我们的耳朵先“看”到了春天,那也让我们的歌声飘在春天里吧!

    跟着音乐轻轻的唱,能发现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

    草哨儿真厉害,吹出了春天来,摘草叶,口中吹,哨音像银铃,越吹越欢欣。于是曲作者觉得原来的单旋律已不能满足了,这样,用两个声部的合唱,达到充实情绪的效果。你们有信心唱好么?

    歌曲中有三段,这三段我们都一齐唱?可以有些变化吗?你想怎样设计呢?

    真好,那我们按照领唱合唱的方案来完整的'表达歌曲吧!谁先来说说按怎样的顺序演唱?

    当唱第三段时候,还要唱小房子里的吗?

    有延长记号,就看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好吗?来合作一下!

    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现在怎么来演唱吹草哨儿,你理解了吗?用你们的歌声告诉我。

    三、总结下课

    一首吹草哨儿,让我们感受了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歌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当然,演唱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中。真是高兴!

    地球日课件 篇6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增强孩子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图片或影像,多媒体课件。

    2、请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世界地球日”。

    你们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世界地球日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观看课件,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2、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的美好。

    出示太空中的地球图片我们所居住的是一颗十分美丽的星球,有着非常迷人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分别出示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图片。

    3、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现状。

    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了解环境污染,及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但是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4、引导幼儿说说,你想怎样来保护环境?

    5、带孩子来到校园,看看校园的小树及园内环境,从我做起,美化环境。欣赏并学习儿歌:爱护地球《拍手歌》。

    地球日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3、懂得热爱大自然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

    树木、花、草、青蛙、猎人、小鸟、蝗虫等头饰。

    1、学生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并初步感受美是多样化的。

    2、学生懂得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神仙,无论他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游览,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一年四季从不穿鞋,总是赤着一双脚,所以人称赤脚大仙。那么,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一年到头总是光着脚吗?

    二、听了故事后,学生也许会兴致勃勃的做种.种猜想。这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在农村中仍有不少农民爱赤脚干活的现象,问学生:想不想

    让套在袜子中、穿在鞋子里的脚解放出来,直接接触大地,与大地妈妈来一个热烈的拥抱?待学生确信真的会让他们打赤脚后,让他们自愿组成若干小组,讨论校园中哪些地方可以赤脚走一走。教师可以建议大家赤脚到处走走,体会一下在各种不同路面行走的感觉(如操场、草坪、沙坑、石阶、泥地等),再根据各自的喜爱,选择其中两三处在走一走。学生赤脚一定会兴奋得满校园奔跑、嬉闹,感受亲近大地得新奇,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学生回到教室以后,也许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欣喜之情,兴奋得交流赤脚走四方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回忆春天的某一次踏青或游玩活动,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与好朋友或家长一起商讨,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亲近大自然。

    地球日课件 篇8

    幼儿园地球日活动能够让大家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以下是幼儿园地球日活动教案,欢迎阅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 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 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江苏省新编美术教材第十册中安排了两课《世界地球日》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也体现了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融合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各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其它学科,引导学生课前观察、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教师利用这类教学内容的对学生的“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教学探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与其它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究。

    2、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

    3、教学难点

    利用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1、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生活基础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

    2、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研究

    1、 课前知识准备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访问、调查、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方法有地球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填写《常师二附小环境调查资料》表,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能力和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2、 作品的形成离不开素材的分析与组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熟悉和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图片素材。

    3、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小组协作的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收集创作形象资料(图形或实物)。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及手工工具(剪刀、胶水),准备色彩工具(水粉色、调色盘、水桶)。

    3、教室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网络下载的环保宣传画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激情引趣

    情境导入观察导入:

    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

    (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

    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小组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书籍、报纸等材料,在课后也观察和收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有关资料,完成了环境调查资料,下面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1、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环境调查资料。

    2、汇报交流结果。

    通过小组交流汇总信息,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出示课题“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展示目标:

    从刚才发言中,我能感到同学们对我们的家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充满了希望。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电脑出示:地球不能克隆家园只有一个)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

    1、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2、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电脑出示: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这体现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及意义。

    认定学习目标。感知归纳

    汇总的资料启发思考:

    (电脑出示:小学生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植树净化空气;

    2、减少"白色污染";

    3、搞宣传活动;

    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5、保护动植物;

    6、抵制大人抽烟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最近学校要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活动,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

    学生归纳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认知宣传画

    启发思考:

    宣传画和平时画的画有所不同,先看(电脑出示:熊猫图画)

    (1)这两幅画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它们选择表现的角度相同吗?

    欣赏、思考、回答问题。承前启后,感知宣传画。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指导分析:

    1、哪幅画打动你或吸引你?为什么?这样的画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一般把这类画称之为宣传画。

    2、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些关于环保宣传的画面,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

    1、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2、对感知的知识进行一步归纳与升华,理解环保宣传的含义。

    1、理解宣传画的含义和作用。

    2、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演示破难

    学习环保宣传画的制作分步演示:

    讲授和演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电脑出示:环保宣传画的制作)

    理解设计思维,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制作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教学目标练习创新课堂作业练习布置练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环保宣传画。布置练习内容及要求。

    明确作业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创新训练操作技能指导练习:

    ⑴用多种方法和材料相结合进行表现。

    ⑵构思新颖,方法独特,有创意。(重点辅导)

    ⑶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电脑出示:宣传语,播放音乐)

    理解知识要求,明确小组协作目标,掌握并应用技能要领。互相学习、相互帮助,提高作业效率

    1、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知识的内化,达成目标。

    2、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培养创新意识。

    展示总结展示作业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1、个人评定,小组交流。

    2、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3、理解、领会、对照。

    鼓励学习自信心,培养审美情趣。全课总结总结评价:

    1、对整节课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2、勉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然课程写出研究报告

    体验知识应用的愉悦,提升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全面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深化学生课后知识延续获取活动。

    地球日课件 篇9

    活动目的:

    爱我绿色家园。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小做自觉保护地球的主人。

    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仪式主持人:各小队报告人数(4个小队)

    小队长:起立——报告中队长,第一小队原有 人,实到 人,报告完毕。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

    小队长:稍息。

    中队长:全体立正——报告辅导员,本中队原有53人,实到53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爱我绿色家园》主题队活动,请辅导员老师预于批准和指示。

    辅导员:批准你们的请求,并预祝你们的活动圆满成功!

    仪式主持人:出旗,敬礼,奏乐。

    仪式主持人:礼毕,唱队歌。

    仪式主持人:请坐,请中队长讲话。

    中队长:亲爱的少先队员们,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三(1)中队举行《爱我绿色家园》主题中队活动。通过这次中队活动,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为了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小做自觉保护地球的主人。

    仪式主持人:下面,《爱我绿色家园》主题中队活动正式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活动开始:(主持人)

    合:第一部分:美丽的家园。

    女:黄棕色的陆地,

    男:蔚蓝色的大海,

    女:碧波荡漾,

    男:浪花起舞,

    女:青山层层,

    男:美丽的云彩在飘荡。

    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女:这是一个美丽的家,

    男:是一个广阔的家,

    合: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居住的家。

    女:首先,请听诗朗诵《地球》。

    男: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女:祖国的山河美,美不胜收。

    男:我们的家乡——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素有"金平湖"之美誉。

    女: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男:山美水美,人更美!请欣赏舞蹈《种太阳》。

    女:我们的平湖是个美丽的城市。

    男: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和美丽。

    女:一株株绿树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男:一棵棵小草和一朵朵小花为我们装点城市。你们看:

    (播放课件:东湖广场,案山公园,当湖公园……)学生简介

    女: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也被陶醉了,

    男:鹰击长空,鱼翔潜底。

    女:万木争荣,百草竞秀。

    男:我们的家园是那么美丽,那么年轻。

    女: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地球已经奄奄一息了。

    合:第二部分:受难的家园。

    男:请听故事《地球的眼泪》

    女:多么悲凉的场景啊!

    男: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接踵而来的是森林,草原,耕地的大大减少。

    女:还有物种的灭绝,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

    合:你们听,大地在呻吟,河流奏悲歌。

    (学生分别饰大地,沙漠,海洋,森林)

    男:同学们,我们的绿色家园已经亮起了黄牌,

    女:我们人类的未来令人担忧。请听《世界儿童的呼声》。

    (不离开座位,直接戴上头饰演讲,分别饰日本,墨西哥,美国,俄罗斯,英国的儿童)

    女:人类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就是在毁灭自己,

    男:把自己引向死亡的道路,叩响地狱的大门。

    女:同学们,我们平湖已经有不少地方的环境受到了破坏。请看自己同学们发现的一些画面。

    (播放课件:肮脏的小河 折断的小树 贴满广告的大门 随地乱扔的垃圾……) 学生简介

    男:看到这些,我的心在滴血: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啊!怎么能这样破坏呢

    女:同学们,你们愿意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吗 (齐声答:愿意)

    合:第三部分:爱我绿色家园。

    男:同学们,环保问题应该放在首位,这也引起了国家的领导人的注意。在世界环境日那天,国家人大常委委员长李鹏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种上了和平树,并祝愿这棵长青树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李鹏委员长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愿。瞧,地球大使也来了!

    (音乐配音地球大使出现)

    地球大使:我是地球大使,我们来拯救地球吧!我们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解决环境的办法,我们把每年的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是全人类的共同行动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前后各国都举办环境专题报告会。世界各地都喊出了人类的共同呼声:保护人类环境吧!

    女:环境保护对人类有直接的重要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提高,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纷纷担起地球大使的使命,投入抢救地球的活动。

    男:同学们,你们自己又准备如何保护环境呢 请同学拿出自己画的环保画谈自己保护环境的想法。(学生展示环保画,并交流想法)

    女:是啊!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齐说: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男:地球——我们的绿色家园。

    女:我们要建设保护好这绿色家园。

    男:让天更亮,

    女:水更清,

    男:山更绿。

    女:环境

    合:更美好!

    女:请听配乐散文《绿海滔滔》

    男:绿,跳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女:绿,是植物放射的生命之光。

    男:有了绿色,山才有生机;

    女:有了绿色,水才清澈;

    男:有了绿色,才有鸟的啼唱,虎的长啸……

    女:在这绿色的土地上,我们忍不住尽情弹奏。

    男:请听电子琴演奏《欢乐舞曲》。

    男:绿树,生机昂然,

    女:鲜花,争奇斗艳,

    男:绿色也点缀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女:请看——(播放学校绿化美景)

    男:你看,有了绿色,我们的学校变得多美丽。

    女:一群活泼可爱的女孩们来啦——

    男: 请看舞蹈《学校就是我的家》。

    女:水清了,

    男:天蓝了,

    女:美丽与整洁的环境,要靠大家一起去维护。

    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描绘着绿色的家园。

    请听快板《行为习惯教育儿歌》。

    女:我们生在地球上,长在地球上,

    男:爱这山山水水吧,这是我们绿色的家园;

    女:爱这一草一木吧,这是我们绿色的家园;

    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描绘家园的美好蓝图,

    男:让我们携起手来,爱这孕育我们。

    女:养着我们的母亲。

    合:绿色的家园!

    合:让我们齐唱《明天会更好》,来道出我们的心声!

    (齐唱)

    三、队仪式

    仪式主持人: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辅导员:队员们,今天的队活动开展得很成功,祝贺大家!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落实行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使我们的绿色家园更美丽。(行队礼)

    仪式主持人:全体起立,呼号。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时刻准备着!

    仪式主持人:呼号毕。退旗,敬礼,奏乐。

    仪式主持人:礼毕,请坐下。

    仪式主持人:今天的《爱我绿色家园》主题中队活动到此结束。

    地球日课件 篇10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队会,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还要鼓动大家保护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能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活动形式:

    绍资料、回答问题、表演童话剧、谈感受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今天是4月22日,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你对地球有哪些了解呢?

    二、介绍资料: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多少年来,地球虽然经受了各种磨难,可从来没遇到过今天这样的危机。20xx年10月20日公布的《20xx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xx年前耗光。另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三、表演童话剧——《爱护花草》

    文杰:我是小花,我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清香。

    林骏:我是小草,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绿色的环境……

    文杰:可是有些人们不爱护我们,常常:

    林骏:攀折我,文杰:踩踏我。

    欣悦:哥们儿,听说咱们家属院旁边新建了一个小林子,景色不错,去瞧瞧吧?

    紫怡:行!

    苏涛:这花不错么,拔一朵,真香,这草肯定是新发芽的,玩一会儿.剪刀;石头;布;……。天色不早了,回家吧。

    志强:听说,咱们家属院旁边建了一个小花园,去看看吧。

    欣悦:这花怎么枯了?

    志强:这草怎么缺一块少一块,像个光头小和尚。

    欣悦:这是谁干的?志强:真气人。

    婷芝:去找他们。

    紫怡:这花真漂亮。

    苏涛:是咱们昨天摘的呀。

    志强:你看他们拿的是不是那个花园的花。

    婷芝:站住!志强:你们拿的是什么?

    苏涛:没拿什么。

    欣悦:把手伸出来。

    志强:像你们这种不爱护花草的人,花怎么能原谅你们呢?你们会受到惩罚的。

    苏涛:我们错了。

    四、畅谈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五、总结实践

    1、为了让地球的明天会更美丽,我们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意见后,让学生明确保护地球要从我们身边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好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所在的社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行动起来,就一定会让我们生活的地球青春常在。

    2、成立101环保站

    选出首批环保小卫生士。

    地球日课件 篇1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人类和动物都生活在地球上,了解地球的简单知识;

    2.喜欢探索地球的奥秘,懂得保护地球资源;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认识地球》、地球仪、五角星、赤道标志(细的红纸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介绍地球的小视频。

    (二)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总体情况。

    1.引导幼儿发现地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球体,存在于宇宙中,绕着太阳转。

    2.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仪上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蓝色表示海洋,橙色和黄色表示陆地。

    3.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中间的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以赤道为标志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初步了解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4.出示南极和北极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他们生活的地方。引导幼儿了解它们生活的地方。

    (三)谈论地球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物质,有水、空气、岩石等非生物。地球上还有高山、河流等地貌。

    请幼儿讲述对地球的认识及自己见到美的东西

    总结: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唯一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却因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坏,所以地球生病了。

    (四)讨论在地球上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通过对比,引导幼儿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并付诸实际。

    小百科: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地球自转课件


    这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从网络上认真筛选的优质“地球自转课件”文章,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您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更多。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地球自转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了解“傅科摆”,并知道“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

    有关“傅科摆”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

    2、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

    二、了解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三、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①河流偏移

    ②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③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度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度、30度、60度、90度……360度。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度和180度。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④昼夜交替模拟法

    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来推断地球的自转。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河流偏移

    深井测量法

    吹塑纸条法

    昼夜交替模拟法

    地球自转课件【篇2】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

    ②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

    [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

    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

    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做反馈练习9(1)]

    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 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

    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o到东经7 .5o ,经度间隔为15o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o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4) 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o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o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oE)的地方时是多少?

    [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

    (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

    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

    地球自转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自转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实验演示,说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能够使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时差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提高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课件【篇5】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选自湘教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分为4个课时,而我要讲的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

    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状况,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太阳所处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主要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带的划分。

    这节课的内容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讲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方式――公转运动。而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两种运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同时,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也是学生正确理解下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内容,学生才能够理解各地的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内容。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还缺乏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且他们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时期,抽象思维还不十分成熟,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把目标做了如下安排:

    1、学生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系,学会抽象思维。

    3、学生能熟记地球五带的划分,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它也是解释其他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绘图法、知识迁移法、小组讨论法。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展开内容,解答疑惑――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先给学生讲一个案例,这种提问式的导课,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同时有利活跃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第二个环节――展开内容,解答疑惑:在这一个环节,我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形状,太阳在轨道中所处的位置,近日点、远日点等。

    在讲解近日点、远日点时我再次设置悬念,“按照常识,地球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为什么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远日点时是这里反而是炎热的夏季”,使得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并由此进入下一环节。

    第三个环节――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先用绘图法讲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再用手电和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然后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时,在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北点时和移动到最南点时这三个最具有典型时刻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3、当太阳光直射在最南最北点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

    随后,就我们就可顺势引出五带划分的问题,并且提出,这五带在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大小方面是不同的。热带最多,寒带最少。

    然后,解答案例和上一环节提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得这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感受带探索问题的乐趣。

    最后我们进入总结结和巩固的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主要的知识点,并布置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在日历上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和时间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本节课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球自转课件【篇6】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课件【篇7】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自转课件【篇8】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球自转课件【篇9】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课件10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开端,每天都需要教师撰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好的教案是教师成功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地球运动课件”的文章,该文或许能够给出一些思路来解决相关问题!

    地球运动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地球运动课件(篇2)

    一、说教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球运动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地球运动课件(篇4)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运动课件(篇5)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地球运动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课件(篇7)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运动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天早晨我们起床上学,工作,晚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停的更替呢?

    学生:地球的运动。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是的,地轴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从不同部位看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当中,那么它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呢?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24小时(一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4.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及答案

    5.初一上学期地理《地球的运动》检测试卷

    6.20xx初一地理的教学计划

    7.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8.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9.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地球运动课件(篇9)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运动课件(篇10)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执教者 张培杰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35分钟)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 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 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善待地球作文


    写作不仅仅能够展示个人的才华和深刻思考,还可以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所助益。写作是展示自我潜能的良好机会,我们要注重整篇文章的连贯性,避免反复修改。您是否能够很好地写作呢?小编向您推荐了一篇名为“善待地球作文”的文章,其中摘录了相关专家的精彩对话,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谢谢您参考本文!

    善待地球作文 篇1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善待地球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你们走在满是垃圾的大街上,会有何感想?当你们坐在尘土飞扬的房间里,又会有何感想?当你们生气的抱怨时,你们有没有想过,造成这样后果的是谁?是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只顾一时的方便,快捷而随手乱扔垃圾,于是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变得又脏又乱;随便往河里倒垃圾,于是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变得肮脏不堪;随意乱砍滥伐树木,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得光秃秃的……小河的怒吼、森林的低吟,大自然的警告无不提醒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人类发现了问题后,开始改错,人类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整理,开始想办法弥补自己的错误,植树造林,人们明白了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减少了乱砍滥伐的次数;捡拾垃圾,人们恨自己当时的随意,不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人们不想害人害己,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

    地球,这个人类的母亲,她慷慨无私的供给人们所要的资源,人类得知足了,可他们不,他们过分地开采资源。一天,地球被人类折磨病了,望着自己那伤痕累累的身体,她生气了,发怒了,她让山洪如猛兽般暴发,她让沙尘暴如饿虎般向人类袭来……人类突然醒悟了。他们是智慧的,他们从头开始,开始保护地球,小鸟又飞上了蓝天,鱼儿又快活的在小河里捉迷藏……

    我相信这样下去,地球妈妈一定能恢复原来的美丽,人与自然会更加和谐地相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重新发展,重新努力,让地球因我们而骄傲与自豪!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她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一切,让她不被破坏!

    请善待地球!

    善待地球作文 篇2

    1992年,一场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话,地球将会面临毁灭!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时,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再有,气象学家说,持续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难道造成如此深重的灾害,人类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吗?和自然比起来,人是渺小的,但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人类的破坏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比如:工业化可以使原来滋润大地的雨露变质,形成酸雨;比如:无休止的砍伐森林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绿洲变成沙漠的恶果。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如此恶待地球,得到只有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想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想想绿洲是怎样变成沙漠吧!听,花儿在埋怨,小草在吹息,大树在抗义呀!

    地球在流血,她像一个伤痕累累的病者,拖着60多万生灵,艰难的行走。他太需要人们给一点点同情,一点点关爱,一点点呵护了。然而,人们使地球太失望了。因为人们还在用比污染更恶毒的方法去毁自然。

    大家想想,大熊猫由原来的成千上万到现在的多少,朱鹮以曾经的遮天敝日又到现在的多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亲手造成的恶果呀!

    人类啊!醒醒吧!善待地球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不要因自己的愚昧和贪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呀!

    善待地球作文 篇3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有生命的星球,它总是默默无闻的为人类做。可是人类却不爱护的母亲,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再生资源再生,还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的确,地球太可爱了,可是也太容易破碎了!

    温室效应、沙尘暴频发、荒漠化严重、酸雨,谁的?人类呀,快省悟吧,地球是的母亲,伤害地球伤害呀!人类伤害了母亲,使地球失去了原生机勃勃,切使天空不再拥有往日的蔚蓝,让湖水、小溪不再拥有往日的清澈,让森林不再盎然,让鸟儿不再歌唱,让鱼儿不再快活……1998年的特大洪水,是人类滥砍滥伐树木,不加节制开垦土地的报应;近年的夏季升温,是人类破坏臭氧的恶果!塑料品的使用,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但人们将废旧的塑料品随意丢弃,给环境了严重的危害。据说,一只塑料品埋在土地里几百年都化不掉。,希望大家少用塑料品,为地球母亲一点小小的。地球,这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了它,别无去处。

    要竭尽全力去保护地球,建设地球、美化地球。让人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变得美丽可爱、生机勃勃,的永世乐土!

    善待地球作文 篇4

    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

    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但是,人类却为了一己私欲,乱砍乱伐,乱捕滥猎,毁林开垦……..大地已伤痕累累,而人们却视而不见!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源才不至于被污染。但是,如今的水又是怎样的呢?乌黑发臭,死气沉沉,这是臭水沟?还是污水池?

    树是挡沙卫士,多年前,世界满是青翠山沟,绿林山丛,祖辈们植树造林,风沙才不敢肆虐;祖辈们辛勤劳动,干旱、霜冻才不来盘踞。但是,如今的林又是怎样的呢?旱涝无常,黄沙漫天,绿洲萎缩,这是沙漠,还是戈壁滩?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必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为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善待地球作文 篇5

    一百年以后,生机勃勃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地球成了一个垃圾星球。出门时,人人都戴着口罩;户外旅游,人们再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了,只看见一片片从工厂里喷出来的黑色气体,臭气熏天。最后,人类实在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了,都纷纷离开了地球,去了另外一个星球上。只剩下那些无辜的动物在地球上。

    春天,动物们找来树苗,在各地开始种植树木,在地上织上了自强不息的小草 ,还把污染空气的工厂夷为平地了,从此,河里的水变清澈了,小鱼也游回来了,在水里欢快的游着。树木也变成比以前更有活力了,开心的扭动了腰肢,小草也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夏天,树木开始结果,动物们天天给小树施肥,浇水,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快地玩耍,给小树挠痒痒,乐得小树笑弯了腰。

    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小动物身上,似乎在感谢小动物们给与了它们生命,动物们把落叶扫进了垃圾桶。

    冬天,小树穿上了动物们织的衣物,大地也穿上了大自然姐姐送的衣服。地球妈妈也因为有这群小动物而感到高兴。

    雪融化了,新的春天正准备迎接小动物的时候,人类从天而降,想把小动物们征服,但是,勇敢的小动物不会再屈服于人类了,于是便展开了激战,由于小动物们人多势众,打败人类后,成为了地球新一代的主人。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小动物们呼吁人来说。

    善待地球作文 篇6

    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变革。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爱国的公民,请首先爱护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请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因为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亡国灭种,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善待地球作文 篇7

    自从爸爸给我买回来《善待家园》这本书,看完使我感触很深,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如何保护地球和地球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人类与地球的共识,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六种主要的资源: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其中,空气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连续几天不吃饭不喝水,照样能延缓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五分钟不能及时的呼吸空气就会死亡,这就体现出了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但是,现在很多的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我们有很多的小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污染了城市的空气,使蓝天变成“灰天”。希望国家能够给这些废气集中收取、过滤,使它们变为有用的气体。

    我们常说:“一定要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世界也同时采取:“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我个人倒是认为这个方案真的是很好,如果全地球大家都能响应这个活动的话,那一个小时可以节约多少的能量,又可以使我们的地球大家庭更美好了呀!可是我们只是说到而做不到,现在的生态一点也不平衡,环境污染的更加厉害……

    救救我们的地球吧,救救我们的家园吧!千万不要让碧绿的江河湖海、茂密的森林成为回忆,千万不要让蔚蓝的天空变的只有灰色……

    洗手的课件汇总七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制作精良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推荐一篇关于“洗手的课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请您将我们的网站记在心里继续关注我们的最新情报!

    洗手的课件 篇1

    一、导入。

    教师朗诵儿歌《小手真干净》导入活动。

    二、展开。

    (1)讨论。

    平时是怎样洗手的?能把手洗干净吗?洗手有什么好处?

    (2)看图片,学洗手。

    教师带领幼儿通过看正确洗手的图片,练习洗手的正确方法。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情况下要洗手?如何节约用水?”

    三、幼儿动手洗手结束活动。

    幼儿到盥洗室内,听老师念《小手真干净》边听边练习洗手,结束活动。

    附儿歌:小手真干净

    拧开龙头冲冲手,擦擦肥皂搓一搓

    搓搓手心和手背,换只小手在搓搓

    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

    关上龙头甩三下,擦干手心和手背

    小手洗得真干净

    洗手的课件 篇2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洗手歌

    活动目标:1、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在饭前、点心前及大小便后要洗手。

    2、了解儿歌内容,并乐意念儿歌。

    活动准备:一条脏毛巾。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学习洗手的愿望。

    今天我听到毛巾架上有哭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举起脏毛巾)这条毛巾对我说:有一个小朋友手没洗干净就在我的身上擦,你看,把我的身上都擦脏了。

    1、谁在哭?

    2、毛巾为什么哭?

    3、怎样让毛巾不哭?

    二、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手心手背都要搓到,洗手后在水池上把手甩三下,不把手溅到地上。

    1、老师边示范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冲冲冲,冲冲手,冲冲冲,冲干净,关上水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2、幼儿在座位上边学儿歌边练习洗手方法。

    3、老师检查幼儿洗手方法是否正确,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三、组织幼儿在水池边,实地联系洗手一次。

    1、幼儿洗手,教师指导个别幼儿,提醒幼儿不玩水。

    2、表扬正确洗手的幼儿。

    洗手的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吃东西之前知道洗手。

    2、引导幼儿讲究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肥皂或洗手液、白色湿毛巾、水龙头(脸盆);苹果及果盘。

    2、分组坐在桌旁,看图书、玩玩具、聊天。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一起吃苹果老师:小朋友们好,看看盘子里放的是什么?

    幼儿:又大又红的苹果。

    老师:小朋友想不想吃?激发幼儿想吃的愿望。

    幼儿:想吃老师:检查一下自己的小手看看脏不脏,能不能直接拿着吃?要不要先洗一洗小手?

    谁不愿意去洗手?为什么?(手不脏,在家洗干净后来园的,手没摸脏东西,周围的物品不脏。)

    2、小实验:它们干净吗用白色湿毛巾擦拭幼儿认为干净的物品如:图书、桌椅和玩具、幼儿自认为干净的小手等,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毛巾颜色的变化。

    结论: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不干净的,许多东西脏了,小朋友用眼睛都看不出来,脏东西还会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呢。干净的小手,摸了这些东西就不干净了。

    提问:

    1)毛巾为什么变脏了?脏东西是哪儿来的?(图书、桌椅和玩具是脏的,毛巾一擦,脏东西就跑到毛巾上。

    2)刚才小朋友为什么说它们是干净的?(看不见)

    3)小手洗干净后,再摸图书、玩具、桌椅和衣服等东西,还干净吗?

    4)小朋友现在你们该做什么?(幼儿:去洗手)现在我们先去洗手,把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脏东西洗掉,再回来吃苹果?(排队去洗手)

    3、怎样洗手最干净?

    1)示范讲解洗手的步骤:

    洗手前先挽起袖子,以防衣服湿水

    1、开水龙头淋湿双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双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内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钟才冲水。

    4、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5、在关水龙头时,请记得冲洗水龙头,以避免双手洗净之后,又因为触碰水龙头而受到污染。

    6、用干毛巾或手纸彻底擦干双手,或自动"风干"也不错。

    提醒:擦手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

    2)请2--3个幼儿演练,并及时表扬鼓励。

    4、品尝苹果:

    小朋友洗手后,大家一起品尝一下甜甜的苹果。

    请小朋友把果皮、果籽扔到垃圾桶内,把果盘收拾一下,再去洗洗手。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洗手的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在洗手帕的过程中,启发幼儿体会洗、搓、拧、晒及卷袖子等动作,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大胆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2、锻炼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幼儿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3、在幼儿亲自动手洗手帕的基础上,感知舞蹈《洗手帕》

    准备活动:

    1、每位幼儿自带一块手帕

    2、每组一只脸盆及肥皂

    3、录音机、磁带,事先欣赏过《洗手帕》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劳动最光荣》进场

    2、猜谜语:一个东西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有了鼻涕用它擦,出汗也要去找它。

    二、进行部分

    1、了解手帕作用提问:

    (1)、小手帕有什么作用?

    (2)、小手帕脏了怎么办呢?

    (3)、谁来洗呢?

    2、动手洗手帕

    (1)、教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我就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试着洗一洗小手绢。为了不让我们的袖子弄湿,我们要把我们的袖子卷一卷。

    (2)、要求,洗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洗的?尽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

    (3)、幼儿分组洗手绢。

    重点:在幼儿洗手帕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幼儿体会搓、洗、拧、晒等动作。

    3、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洗手绢的动作。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洗的最干净?他又是怎么洗的?教师请幼儿表演洗手绢的动作,如搓一搓、拧一拧、摆一摆等教师提炼为舞蹈动作。

    4、完整听音乐做动作。师:小朋友做的动作真漂亮,象跳舞一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

    5、教师和幼儿一同舞蹈,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

    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洗手绢的本领,而且还把它变成了漂亮的舞蹈,你们真是太棒了,刚才小手绢告诉老师,它想到外边晒太阳,这样它会更干净更卫生,让我们带着小手绢到外边晒太阳吧。

    洗手的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的洗手帕的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洗手帕》磁带、手帕,《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洗衣服的片段

    活动重难点:

    听音乐能够区分强弱、快慢。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导入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呀?(喜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

    师:“你们看到了谁呀?(大头儿子)他在干什么呢?(洗衣服)他是怎么洗的呀?谁能上来表演一下?”请个别幼儿上能台表演

    2、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

    “小朋友,这是什么?”(手帕)“那你们看看这块手帕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手帕脏了)

    “手帕脏了怎么办?可以怎样洗?”请幼儿讨论并创编动作

    3、欣赏音乐《洗手绢》。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

    “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洗手帕的音乐,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请幼儿创编动作

    音乐又轻又慢时可以怎么样洗手帕?请幼儿创编动作

    4、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那我们听好了音乐来学一下洗手帕动作

    5、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完整的洗手帕的动作。

    “现在我们现在跟着音乐来洗手帕吧!”

    6、启发幼儿在乐曲末边说“晾起来”边做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手帕洗好后,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

    7、与幼儿一起唱《我的小宝宝》结束活动

    手帕洗好了,小朋友们累不累啊?那我们坐在位置上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韵律活动《洗手帕》,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活动,孩子们懂得了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慢又轻时,又应怎样洗手帕。

    2023只有一个地球课件汇总7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没有完整的教案教师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只有一个地球课件”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找到了一篇详细的解析文章,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1)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情意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和合作探讨的意识。

    2、情感欣赏,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情感。

    技能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2、明确各种说明方法的用处并灵活运用。

    3、利用网络深化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资源的宝贵和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发展

    【学法指导】

    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看视屏)――齐说地球你还想叫地球什么?(摇篮、水球、母亲……)

    2、我们大家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和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一起,在天际遥望地球吧!(屏示:播放录像,)

    3、揭示课题。

    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是啊!地球是如此美丽,同时又是如此渺小。据科学家观察推测,在茫茫宇宙的无数个星球中,只有地球这一个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屏示课题: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看老师的手势再齐读课题,强调“只有”

    二、明确目标,理清条理。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搜集资料,合作探究。

    1、初步质疑。

    地球美而小这一部分,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了,刚才也作了回顾。看着板书,这节课你们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呢?(生质疑,师引导)

    2、屏示学法指导。

    一是读书,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的;

    二是查一查你们收集到的有关地球资料,看看资料能不能帮助你解决不懂的问题;

    三是合作交流,大家一边读书,一边上网调出已经查找好的资料,和周围的同学议论议论,互相交流一下已收集到的资料的意义和自己的感受;

    四是汇报成果,学习结束后,每个小组要综合本组的讨论结果,编辑好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选两名代表通过网络传输演示资料给大家,并用慨括性的语言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最主动,最有成效。

    3、分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人类是怎样破坏地球的?

    第二组:地球受到破环后的后果。

    第三组: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第四组: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四、分组汇报,点拨启导。

    1、提出汇报要求。

    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补充。

    2、第一小组汇报。

    (1)引用课文的事例;也可说你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例。

    (2)教师点拨启导,屏示:常见污染种类的图片、影视资料。

    的确,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人不经意间残害了我们的地球,破坏有限的生态环境,那么,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3、第二小组汇报。

    (1)引用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

    (2)教师点拨启导(屏示:资源有限),补充播放有关录像。

    4、第三小组汇报。

    (1)辩论“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可移居别的星球。”

    (2)学生引用课文和查找的资料说服“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真的别无去处。”

    是啊,地球母亲无私的养育着我们,精心的保护着我们,曾经是那样的美丽壮观,那样的和蔼可亲。但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泣,这哭声是从哪里传来的呢?(播放课件:地球被污染)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我为人类感到惭愧,我们太对不起我们这位伟大的母亲。

    地球母亲您真是太伟大了。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宇航员的那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然而又太容易破碎了。”

    5、第四小组汇报。

    概括总结课文内容:地球是可爱的(屏示:可爱);再结合第一二两组的汇报说明地球又是容易破碎的(屏示:易碎)。

    五、联系实际,落实行动。

    看着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在的母亲,此刻重温她昔日的美丽,你的心情怎样?要保护地球,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们,你们准备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呢?(生讨论、汇报)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近几年,世界各国都呼吁环保,看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有选择的播放课件)

    联合国委员会发出了呼吁,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制定了各种环保纪念日(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六、提出口号,宣传环保。

    作为小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我们不仅要自己注意环境保护,还应该向周围的人们宣传环保,让更多的人一起来保护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的家园!宣传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有宣传口号。请大家想一想,哪些宣传口号简洁好记,震撼人心?你们可以把自己想好的口号打在自己电脑的屏幕上,传给大家.我们来比一下,谁的口号有号召力,有创意!(教师在同学们讨论后将好的口号再屏示一遍)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屏示:精心保护,造福后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些宣传口号吧,让保护地球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七、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信。

    2、画一幅环保的宣传画。

    3、学习了课文请说说自己的感想。

    4、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5、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元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也是学生的最终目的。】

    ●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 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就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合称。教学重难点是书写教学计划的必备要素之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

    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来了解我们这位母亲。(板书,齐读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好,导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它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像磁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励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授

    一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的家园地球吧!就让我们乘坐中国人自己研究的宇宙飞船,去太空旅行吧。(播放课件)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发射了。请同学们睁开眼,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美吗?看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你用一句话来谈谈感受?(生说)

    2.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预习不但可以巩固复习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还可为接受新知识扫清障碍。同样的,预习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看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导: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一次又一次去太空遨游,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

    请同学读,教师板书。

    导:地球因为什么而可爱,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容易破碎,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我在导语设计上细细揣摩,再三斟酌,其目的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细细品味、研读悟情

    一地球的可爱

    导: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书中那些描写告诉我们地球是可爱的。

    1、学生自读文章,并进行学习。

    2、汇报

    (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①自由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读后有什么感觉,是怎么感觉到的。

    ②学生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晶莹透亮、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③观看课件:太空中的地球,感受地球的美丽。

    ④指导朗读,读出地球的美丽,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日前,“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启动不仅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更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由此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①学生谈谈读后的感觉以及是怎么感觉到的,在重点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②看课件,进一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定要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③说说该怎么读,有感情的朗读。

    (3)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①用前面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感情。),(视学生汇报的顺序来定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句子)

    ②汇报,指导朗读,读出对地球的感激之情。(自由读、齐读)

    地球如此可爱,为什么又是容易破碎的呢?

    让学生默读学习。汇报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②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③课件演示地球的渺小

    ④朗读。

    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①通过比较句子,理解“本来”的含义。

    ②学生谈谈所知道的生态灾难。

    ③课件播放地球环境所遭受的破坏。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④看着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伤痕累累的母亲,你的心情是怎样呢?你想对地球妈妈说点什么呢?(学生发言)

    四、移居

    导:有人说了,宇宙空间不是很大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

    6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吗?

    1、学生学习科学家已经证明。(课件)

    2、科学家的设想。

    五、保护

    导: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他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课件)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地球是可爱的,又是容易破碎的,最后让我们再次告诉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精心保护地球!(板书)

    七、课堂练习读写结合

    面对母亲那哀伤的眼神,作为她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应答呢?(写在纸上)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涉及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无限的享受,无限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上完这一课,整体感觉效果还不错,但是,不足的地方仍需以后改进。

    一、成功的三点:

    1、巧设训练法

    课文讲到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时,为了淋漓尽致地揭露人类给地球造成的危害所在,我从“一系列”这个词着手分析,什么叫“一系列”就是连锁反应,体会生态灾难的危害所在,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燃眉之急。

    2、精选片段练读

    课堂上让学生比赛读书,让学生替老师比赛读,让课堂上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通过读洋溢着师生情,形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情生趣,趣激学,在师生比赛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练习读书十分投入,其表现欲、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不知不觉中,课文读得流利了,读得有感情了。

    我们平时有效实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扎扎实实体现在每一课的教学中,使学生领会其博大精深,进一步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但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工具性,不失“语文味”,这将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3、小组探究学习与辩论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到动起来,我让他们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等。并且分正反方进行辩论,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不足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发言中体会得到,学生的自学情况较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大部分,有的学生做的不够到位。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2、新课改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个人的认识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如何变“满堂灌”改为“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找出了原因,我会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中。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3)

    一、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学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并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渺孝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2、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四、教学资源:

    1、地球仪,地球挂图,地球知识的资料,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跟我们朝夕相处,你们了解地球吗?谈谈你对地球的了解。

    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人类时代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把地球称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要一个地球》。(出示课题)

    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1、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四、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将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2、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二、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同时穿插说明方法的训练。

    1、感悟地球的渺校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斜,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2、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3、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学生谈)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三、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都认识到地球的重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对地球的爱,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现在起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亲近地球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你们所有的快乐与忧伤,都在她身上留下印记;世界上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在她的记忆中存留。

    2.她就是——地球,地球我们课文中还亲切地叫她是(摇篮、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母亲。

    3.作者运用什么(打比方)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母亲。你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缓缓走来,你们看!

    4.投影出示:(创设情境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5.她长什么样?(比如:身材、衣服)

    6.投影出示:(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7.这样一位“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母亲在宇宙大家庭里,地位是渺小的。投影出示:(轮读)师:同茫茫的宇宙相比,生:地球是渺小的。

    8.这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作比较)作者接着还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列数字)体会“只有”一词。说明地球小。

    9.地球半径6300多千米,如果我们把地球跟太阳作个比较,一个太阳抵得上130万个地球呢!地球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投影出示:一叶扁舟

    二、体悟地球

    (一) 1.这位人类美丽而伟大的母亲——地球,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我们也来夸夸地球: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3.地球母亲因为“美丽壮观”显得可爱;地球母亲因为“和蔼可亲”而显得可爱;地球母亲更因为“慷慨无私”更显得可爱。(板书:可爱)

    4.宇航员目睹了这样一位可爱的地球母亲,为什么又发出了投影出示:“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板书:破碎)

    (二) 1.自由读3—7自然段,相信同学们能找到答案。请用波浪线画出了。

    2. 我想在你们画的波浪线的地方,其中肯定有一处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是吧?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没有哪位同学画出这一句?个别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

    3.你读这一段语句时心情这样?(预设:担忧、难过)

    4.这个语段中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威胁)

    5.“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罪魁祸首是——“生态灾难”

    6.我们现在一起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读的那段话,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边读边想想地球上发生了哪些“生态灾难”。

    7.学生汇报。

    8. 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话。用你们的心灵你再细细地去琢磨那段文字,生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生态灾难”这四个字,它已经不是四个字了,在你们眼前,你仿佛看到的是什么?

    9.练笔:我仿佛看到了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 1.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导致“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是——“不加节制”

    2.“不加节制”你们联想到什么?

    3. 学生汇报。

    (四) 1.同学们,课文中告诉我们了,地球上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很小,地球上的资源有限。那么宇宙这么大,我们人类能不能去找一个“后妈”呢?

    2. 投影出示:齐读“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句话中“至少”去掉行不行?(学生讨论)“至少”一词说明距离的遥远,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

    3. 40万亿公里!猜一猜坐飞机得多少年啊?600万年哪!谁去?

    三、呵护地球

    1. 正是基于种种的认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才发出一系列的感叹,谁来为我们读读?

    2. 投影出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3.了解了课文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只有一个地球”,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5.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问候地球——《地球,你好吗?》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音乐起) 当玩具变成你的衣裳,从此没有天真幻想; 当贪婪拼命的追逐,没有动物与你歌唱。 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 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5)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3课,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地球,了解地球。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2、汇报。

    3、观看课件,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啊,难怪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请你找到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出来。

    三、研读

    师导: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宇航员的话,边读边做标注,写写自己的感受。同时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谈谈。

    (二)太可爱了

    1、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引导学生看课件,抓住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来体会。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引导学生看课件,抓住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来体会。

    4、提供着有限的自然资源

    师:是啊,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无私的地球母亲,她为我们默默的奉献着,但我们人类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读让你心灵触动的语句。

    生:人类生活的……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请你打开资料库,结合图片文字和书中的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汇报

    师:是啊,如果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人类还能生存吗?

    生汇报6、7自然段

    师: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世界,因此,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因此我们要。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你此刻的感受尽情的读出来,用你们的声音,用你们的力量,呼吁人类.

    生齐读

    师: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四、总结练习

    1、练习

    (1)必做题说说下面的句子的说明方法

    (2)选做题

    a作为地球村的小村民,宣传环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也可以到网络上查找.

    b到网络上搜集一些有关环保的资料.

    2、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是啊,我们的地球是如此可爱,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更应该珍惜资源,精心保护,才能造福后代,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6)

    一、学习目标

    M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N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O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P4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三、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M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N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O学生自由读课文。

    P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M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N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M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N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O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M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N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M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N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O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P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Q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说理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内容浅显、主题鲜明。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一、整理思路,活用文本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只有一个地球》思路清晰,从写作顺序入手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的布局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预习的时候,我注重让孩子们说说,文章讲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课上,让学生随心所欲谈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在七嘴八舌中,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便一一明朗起来。

    二、切入中心,重点议读

    一篇文章往往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须紧扣中心。

    在教学中,我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中心主旨进行教学。通过让孩子体会地球妈妈的可爱温柔,地球资源的有限,破坏后无法移居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层层递进进行思想的升华提高。

    尤其是在处理有限资源环节。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了解地球资源现状,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了解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充分的读、议,使学生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认识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

    三、鼓励表达,训练思维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讲课的最后,我让孩子谈谈:你想对地球、对人类、对自己说些什么?由于有了前面认识上的升华,所以学生的思维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王杉:我想对地球妈妈说,地球妈妈,非常非常对不起,你慷慨无私的为人类提供资源,为人类做贡献,但我们人类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你,我代表人类向你说声对不起。

    于佩杰:我想对大家说,保护地球吧,她是我们的家园。

    王泽泰:我想对地球说,地球妈妈,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弄断了你的一根头发,我决定明天为您美容。

    杨明昊:我想对自己说,爱护地球就是爱自己

    ……

    60个孩子就有60个不同的回答,60个回答就有60个不同的认识,孩子的回答虽然稚嫩,但发自内心,感人肺腑,我想,听了这样的话,地球也会欣慰的露出笑容。。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篇7)

    一、创设问题,谈话入题: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用“母亲”指代哪些事物呢?(板书课题)为什么称地球是母亲呢?为什么要说“只有一个地球”?

    2、出示地球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描述看到地球的样子。

    3、学习第二自然段,读悟想象地球的“美丽壮观”。

    二、引导学法,激发质疑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才算学懂了课文呢?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读书,一定要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读懂课文。但学习提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提真实的问题;二是一定要提自己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

    3、交流质疑,随机疏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②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

    ③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三、深入感悟,读出自己

    1、要读懂课文,我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叫读懂了。其实要弄清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讨来弄清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后自己是什么心情?(担心、愤怒、悲伤、伤心)

    2、默读课文,画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抓住以下几点感悟:

    ①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第2自然段)

    ②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第3自然段,抓“不加节制”感悟)

    ③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第4自然段,抓“生态灾难”感悟)

    ④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设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抓第6自然段,“40万亿公里”感悟)

    四、读懂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如此脆弱的地球,我们的科学家怎样呼吁的?

    2、面对如此的生态灾难,我们的作者怎样呼吁呢?

    3、面对如此的生态灾难,人类的过错,我们又该怎样呼吁呢?

    五、倾诉读后感,小结全文

    1、引导学生写话,播放音乐。

    2、交流感悟,倾情朗读,小结结课。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会进行文档的撰写,动笔之前可以看一下范文是怎么写的。借鉴更多我是聚聚焦于范文的整体构思上。以下内容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整理的“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3、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爱我们的母亲,除了这个母亲,还把什么也叫做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你们看,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板书:只有一个地球)请大家齐读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一边读课文一边用“──”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划出写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3、感知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2、师生共议,归纳中心议题。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了解地球的“可爱”。(播放地球“可爱”的课件)

    ⑴地球妈妈可爱吗?课文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地球的“可爱”。

    体会句子: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⑵朗读、品读、挑战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⑶小结: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心目中的地球是多么美丽可爱,我们应该怎么做?(热爱、保护。)

    4、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⑴演示课件(播放浓烟、伐木、焚烧、非法淘金、乱倒垃圾等图片)。

    ⑵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⑶默读课文内容,谈谈课文是怎样写地球的“易碎”。

    ⑷有感情地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也太容易破碎了!”

    ⑸小结:看到这些图片,听到同学们这些感受,我们不禁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看到地球这样遭受自己女儿的破坏,我们是不是可以袖手旁观呢?为什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段话,体会作者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目的原因。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我们的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地球妈妈说,请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吧!

    听了同学们的自我表白,老师很受感动,有你们这些有远大志向的女儿,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再变得更美丽可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说一声:地球妈妈,祝您早日康复。

    五、拓展延伸

    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22日是什么日子吗?作为地球村的小村民,我们应该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眼中美丽的地球吧!请看屏幕上的提示(课件显示):我们的口号是──小行动保护大地球!请同学们选择性的完成作业:

    小诗人:打开你的诗意情怀让地球在你的笔下变得美丽可爱。

    小画家:请你画一幅“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环保宣传画。

    广告设计师:请你设计一个“人人都来保护地球”的广告。

    宣传员:请搜集保护地球的资料,练好朗读,然后上街宣传。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渺小、恩赐、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生态灾难”等词语,并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配图朗诵: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

    2、同学们看到了吗?它就是地球。地球,你还想管她叫什么?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地球的文章(板书课题),注意“球”的最后几笔顺序及写法,齐读课题。

    ⑴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告诉大家,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了?

    ⑵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

    (简要问题当即解决,地球慷慨问题、移居问题都放在主要问题“宇航员”话的理解中解决。)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想了解为什么宇航员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中,也许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同意我的建议吗?

    二、研读悟情

    1、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板书:可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自由读、朗读、默读、同桌或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都可以,开始学习吧。

    (巡回了解学生思考情况,予以启发。)

    2、地球到底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好吗?

    3、指名回答后,问:你能试着读读吗?(第一句)

    和他找的是同一句话的同学,可以自由的站起来说说你的想法,老师希望听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有不同的见解”。

    4、再指名、说后,再(你)读读看。

    5、谁还愿意再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6、引读:

    读得真好,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7、说到地球的美丽,你还想读读哪些句子?(指名读:第二句)

    8、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体会到情感呢?自己试试。

    9、谁愿意来试试,读出你的独特的情感(指名)

    谁来评价一下,你试试,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谁还想再读读?

    10、老师也忍不住想试试,欢迎吗?(第二句)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也想为你们精彩的朗读喝彩。

    想读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一齐来试试读。(太棒了)

    11、连上刚才的那句,女同学读第1句,全体同学一齐读第2句(师起头)。

    12、这么好的句子想背下来吗?试着背背。

    13、会背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背诵边体会(背)。

    师小结:真好!其实,背诵就是一种最好的体会,积累语言的方法。

    14、我们已经从地球的美丽中感受到她的可爱了。

    15、除了美以外,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地球母亲的可爱?

    16、板书:

    你从地球母亲的无私慷慨中,体会到了她的可爱。

    ⑴指导书写慷慨。

    ⑵“慷慨”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

    17、为什么说地球母亲慷慨呢?书上没有过多解释,我们要想知道可以用哪些办法?(上网、问别人、交流、看书:看什么书。)

    ⑴那么现在我们用什么办法最好呢?(交流)

    ⑵就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能够表现地球母亲慷慨的部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一块来交流,说说吧)

    ⑶指名交流。

    ⑷小结:从大家搜集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的对待我们,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多亿人口。

    板书:

    人类

    三、但是,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请看(配图)

    1、说说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大面积说)。

    2、是啊,看到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愤怒,我们禁不住要发出和宇航员同样痛心的感叹!(读)

    板书:

    易碎

    3、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已经遍体鳞伤,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书上写了吗?(指名)

    ⑴好好读读这段话(第四自然段),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理解这段话。

    ⑵交流:生活中破坏自然的现象。

    ⑶你怎么看待人类的行为?

    4、结合课文,结合你们此刻的心情来说说这段话,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生练说,师巡视)。

    ⑴指名说(出示答案)。

    ⑵最后两句同学们说得各不相同,说得都很多,谁来说说。

    ⑶我配合大家一齐来说说这段话,最后两句自己说自己的(师引读)。

    5、难怪宇航员目睹地球时会发出如此痛心的感叹!(再读)

    6、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那么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书上第5自然段也提到了,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7、不要等到地球资源枯竭,我们现在就移居到别的星球上怎么样?有什么困难?

    (第六自然段。)

    8、看来,我们人类除了地球,别无去处,既然不能指望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最后两句)

    小结:对,我们只能这么做,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四、升华

    1、同学们有满心的话想说,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请你把最想说的一两句话(设计一两句广告语),写在课题上面(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把写好的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听听你的心灵的呼唤。

    3、总结:

    同学们真情的呼唤,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那热泪盈眶(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关爱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3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二节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⑴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⑵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⑶补充。

    ⑷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⑸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通过布置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实际领会它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释题

    1、出示课题:课题中向我们传达了一些怎样的信息?

    “一个”““只有“是表示什么意思?体会到地球是美丽的,但也是极渺小的。进而体会到人类活动空间的狭窄。

    2、提问:你想了解什么?

    归纳:

    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⑵读课题,为什么不用地球作题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再读课文,划记你认为重要的有关语句。

    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4、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⑴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生活的陆地更小。

    ⑵地球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燃资源。

    ⑶除地球之外,人类没有其他星球可住。

    ⑷我们要爱这个地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你了解了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随机板书:活动范围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板题。

    二、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我们每天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个什么样子呢?你看到过吗?(出示课件)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样子。

    3、自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读给同桌听听。

    出示句子: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反复读此句,说说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5、(出示宇宙的资料带)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茫茫宇宙中的地球。

    6、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请大家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分男女朗读。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人们破坏大自然的事。

    4、小结。

    四、学习5~8自然段

    1、地球在哭泣,如果我们还不觉醒,地球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那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辩论。

    3、引读第5自然段:你认为科学家的态度是什么?

    4、再次读题,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该怎么办?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声朗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3、同学们,学到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上网查询资料,汇报学习结果。

    ⑴我知道了大气资源的再生是通过植物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来实现的。

    ⑵通过读报纸,我了解到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的植被,出现了地陷。我还了解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产速度,100年后我们将无石油可用。

    ⑶我了解到人们破坏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们把工业废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鱼虾死亡,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

    六、设计环保标语

    七、作业

    1、拟写专题性学习报告──保护地球,人类正在做什么?

    要求:

    ⑴至少有两条信息,并注明信息来源。

    ⑵获取信息途径:上网、查找有关书籍、杂志、报刊。

    ⑶在近两周内完成。

    2、筹备主题班会:保护地球,我们能做点什么?

    附环保宣传语

    1、少年手拉手,用小行动保护地球。

    2、保护森林吧,他是地球的守护者。

    3、行动,才是希望的曙光。

    4、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5、少用一张纸,多留一份绿色!

    6、弯一弯腰,随手撒一粒绿色的种子。

    7、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8、人类期盼绿色,世纪呼唤蓝天。

    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10、保护蓝天碧水,爱我文明校园。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渺、赐、滥”等字,理解“慷慨、滥用、随意毁坏”等词语。

    2、运用“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读懂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诵读: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

    有一个美丽的星球。

    她是人类的家园,

    她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

    地球,你还想管她叫什么?(花园,妈妈,家,摇篮,母亲……)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齐读课题,还有别的读法吗?

    3、了解学情: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告诉大家,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了?(学生汇报)

    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你们最想弄懂什么?

    二、研读悟情

    一体味地球的可爱:

    1、找读有关句段:

    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来。

    2、全班交流:

    ⑴感受地球的外在美。

    ①读有关句段:

    谁还有不同的读法,再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②引读,练读:

    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星球),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人类的母亲──地球!

    说到地球的美丽,你们还想读读哪些句子?

    多美的句子呀!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体会到的情感呢?自己试试……

    谁还来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独特的情感。

    ⑵认识地球的内在美:

    ①理解地球母亲的“无私,慷慨”。

    从母亲的无私和慷慨感受到了她的可爱(边板书边说)。

    ②交流课外资料:

    从大家搜集的有关地球的资料中,看看哪些资料能说明地球的无私慷慨?(学生交流)

    从大家搜集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多亿人口。但是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

    二感受地球的痛苦:

    1、出示课件(人类砍伐森林,烧毁植被,污染水源,排放废气,射杀动物等画面)。

    2、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说说让你感触最深的画面。

    是啊!看到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愤怒,我们禁不住要发出和宇航员同样痛心的感叹!

    出示课件: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板书:

    易碎。

    3、探究地球易碎的原因:

    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如今已遍体鳞伤,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儿?书上写了吗?(学习第四节)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想到了什么?

    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吗?

    你怎么看待人类的行为?

    4、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地球,这位____,这个____,是那样的____,____。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提供了____。但是因为人们____,不但____,还____。面对____地母亲,我们____,我们____。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难怪宇航员目睹地球时会发出如此痛心的感叹。

    出示课件:“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5、探讨有关“人类移居”问题:

    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前面不是有同学提到了能不能移居的问题吗?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一起读读第五小节,教师相机点拨。

    “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课后去探讨,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目前别无去处。既然我们不能指望移居,那么我们只能怎么做?

    小结:我们只能这么做,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三、升华情感

    1、写话抒情:

    把你最想对地球妈妈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后面。

    把你写好的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倾听你心灵的呼唤。

    2、结语:

    同学们,你们真情的呼唤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那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珍爱地球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指板书,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办一份保护地球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

    可爱←地球→易碎

    慷慨↓↑

    人类

    课件推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五)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推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流畅,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又饱含着深情。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我们山里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只能让他们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而老师则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建构的“支架”,从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二、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通过影象让孩子们观察太阳系,让他们对了解太阳系了解地球产生兴趣。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同时播放影象,把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幻灯片,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一些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七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1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使下学期的成绩进步、各科成绩优异、不偏科,在此做新学期的打算,如下:

    一、做好。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应做到:

    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有联系,并这些;

    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

    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

    4、找出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应做到: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

    1、笔记要简明扼要

    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

    四、做作业

    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

    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

    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

    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

    5、及时

    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

    7、像政治、语文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课后复习。

    1、及时复习;

    2、计划复习;

    3、课本、笔记和教辅一起运用;

    4、提高复习质量。

    做好以上五点是不容易的考试技巧,那需要持之以恒,我决心做到。

    树立信心,努力坚持,别放弃,更不可半途而废。

    1、早晨合理安排30分钟读一读,你要知道,外语在是基础呀。

    2、利用3节课的时间分别完成三份作业,要记住,独立完成,切不可开小差。

    3、中午适当午休,精力充沛才可以迎接下午的呀!

    4、和早晨一样,利用3节课时间做三份,但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可以踢踢球、打打球。但不可超过一小时。

    6、晚上是你自由活动的时间,但要看看学习计划。

    7、有可能的话,每天读一读《三国演义》每天读两回,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感想,字数可多可少,但不能不写。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2

    基于拓宽知识面的目的,按时学习生活,做事有规律,度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寒假,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寒假学习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中国人才网为您制定具体计划如下:

    1.每天必须保证足量学习6小时,内容包括:寒假各科作业:语文阅读、数学练习、英语听力等。

    2.每日听英语听力材料或练习口语超过30分钟

    3.保证中午一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在家里学习,或者外出进行体育活动

    4.做作业的要求是这样的:阳光假日和假期学习指导在写之前先在练习本上做一遍,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有没有不会的,做重点标记,接着要重点学习不会的不懂的。对于阳光假日上面需要了解的新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家长检查、讲解,合格之后工整的写到作业本上;每个单元完成之后要进行单元试卷的作业,并且规定时间完成。

    1月15日

    早5.00起来跑步。

    7:20 洗漱完毕

    7:20吃饭

    7:45开始写作业

    9:25—11:25 试卷一份

    11:25---11:45 看报 ,课外书。

    11:45--13:00 吃饭 午休

    13:10---14:10 语文(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组词,多音字等)

    14:25--15:25 英语(学习下册内容,复习上册内容)

    15:40—16:40地理

    16:40---吃晚饭前 自由时间

    吃完饭后:家长检查作业

    21;00—21:30 电视,电脑,课外书。

    21:30 睡觉

    1月16日

    5:00跑步

    7:20 洗漱完毕

    7:45开始做作业

    9:15—10:55 试卷一份

    11:00---11:45生物(复习学习过的知识)

    11:45--13:00 吃饭 午休

    13:10---14:10 语文(可写作文,或文言文)

    14:25--15:25 数学

    15:40—16:40生物(复习学习过的知识)

    16:40---5:30 自由时间

    吃完饭后:家长检查作业

    21;00—21:30 电视,电脑,课外书

    21:30 睡觉

    1月17日

    5:00 起床跑步

    7:45开始写作业

    9:15—10:55 试卷一份

    11:00---11:45英语

    11:45--13:00 吃饭 午休

    13:10---14:10 语文(阅读一篇和摘抄)

    14:25--15:25 地理(复习学习过的知识)

    15:40—16:40政治

    吃完饭后,家长检查作业。

    21;00—21:30 电视,电脑,课外书

    21:30 睡觉

    以上计划,三天一循环。

    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放假,初三半天学习时间。出门走亲戚时间去掉两天时间另定。外出参加实践调查半天。严格按照计划学习和生活。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3

    寒假学习计划。

    1、先利用半天的时间,快速的完成英语寒假作业。然后二天一篇的英语阅读短文。最后在开学前的一周内把以前学过的单词过一遍,加深印象。

    2、每天完成语文寒假作业十五页,作文二天一篇。数学寒假作业二十页,数学叶草每天写一张。争取当天做完的作业让妈妈批改后,把错误全部纠正过来。

    3、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去书的海洋里遨游,因为我最喜欢看书了。

    4、每天上午在家里做作业,下午去学习围棋,准备迎接围棋考级。

    5、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练习硬笔书法,因为开学后班里会组织一次硬笔书法比赛,我想通过寒假的练习,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寒假生活计划。

    1、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又长大了一岁,而且我放假了,有时间可以帮妈妈做家务了,我要每天帮妈妈做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平时上学,功课紧张,没有时间帮妈妈,现在好了,我长大了,而且时间也充足。我帮妈妈做家务,不仅可以锻炼我的独立能力,还能减轻妈妈的辛苦,一举两得!

    2、寒假里,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们一起相约去看电影,像《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等,我热切的期盼着......

    3、盼着舅舅他们一家快快回来,这样我就可以带着妹妹一起玩了。

    怎么样?同学们,我的寒假生活规划的`丰富多彩吧。 看看我的生活是不是很忙碌啊,可我一点也没觉得累。因为我合理规划了我的时间,这要感谢我的小计划表哟。我要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假期!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4

    为了淡化考试的紧张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真正测出学生的音乐能力,本次音乐学科考试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学生音乐课行为习惯、音乐的基本能力、音乐基础知识及个性特长。考查以小型音乐会形式进行,考试内容可以是唱一首歌、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演奏一首乐曲。要求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教师评分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上平时表现及个性特长,以等级制进行评价: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在考试过程上,教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多鼓励、引导、点拨,重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活力去衡量,从是否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来评价。做到:

    1、考核形式情趣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来诱发学生的情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本次音乐知识考核评价,以音乐游戏化的形式,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选唱一首喜欢首歌听乐曲写曲名的考试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音乐知识考核的任务。

    2、考核全程化

    器乐进课堂,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会使用乐器,可采用每单元举办一次音乐会的形式。这样,可以把乐器考核变成生动活泼的乐器观摩欣赏会,有利于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乐器,多接触音乐。

    3、考核内容全面化

    当老师放一首曲子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心理体验,凭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画一幅跟音乐有关的美丽图画或附上一段对音乐理解的文字,写作能力较好的还可以拟题作文,舞蹈感受好的学生可以即兴创编一段表现音乐主题的舞蹈小品。老师根据学生的联想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分。这样,学生自始自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考核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考核评价多样化

    本次音乐考核我会发挥学生在评分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定;在利于提高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水准,并锻炼师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5

    一、每天学习的四个最佳时段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此刻无论认还是记印象都会很清晰,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英语、公式定理、历史事件等。同时,一般学习中注意力只能集中大约30-40分钟,因此,要隔一段时间应休息一下,作适当运动。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起来。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很多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过的东西,加深印象,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除以上一般性的学习时间规律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还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时间规律和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最佳时间段,同时,要养成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更加有利用于效率的提升。

    二、每个学科进行重点规律地学习

    语文学科,建议大家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整理,包括字音、字形、成语等,像这样的题目绝是不能失分的;文言文的18个虚词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应记住几个例句。假期做套题时,每个作文题目都要认真思考,可以简单列出提纲,从每个角度联想出相关的事例及名言作论据,而不是看过就当做过,一定要以考试的心态来对待。多练作文审题,以便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学科,每天都要保证做2-3篇阅读,培养语感;定时定量地记忆单词,这方面可以从记忆历届高考英语作文下手,听对应的课文,单词记得快而且听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果还有时间,建议同学们多阅读或朗读课文。数学学科可以把一个学期以来的各种检测试卷集中起来仔细分析,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强项,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做好错题本的整理与记录,多看多想多练。尽一步加深对定理、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范围并结合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文理综学习,要重视平时出错的题目,往往能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知识的遗忘或模糊,一定要把这一部分相关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最好结合课本内容,一个不错的方法是,针对错题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和小结。

    学习内容较多,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学习心态,不要因为任务重就产生反感与厌学的心理,如果此种心理长期下去,将会让自己白白浪费掉这个假期,等到假期归来,就真是要后悔莫及了。科学的方法加上长期的努力与坚持,相信一定会得到最终的回报的。

    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轻松。因为初中学的知识都比较浅,除了偶尔对某些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之外,基本不会遇到很深的问题。但要知道,上了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和具体,高中是我们在思维上的一个飞跃,我们必须要抛弃以前的定向思维,而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起其根本所在就是: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6

    现针对一年级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综合考虑,特制定本学期期末总复习计划。

    一、总复习目标:

    1、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的意识,能够把平时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灵活运用;

    3、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总复习重难点:

    1、复习的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计算。

    2、复习的难点:时间、人民币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三、总复习主要内容:

    1、“100以内的数”的复习。

    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内容集中安排复习,但复习时也要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注意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于“10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计算后,让学生整理,这些题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沟通思想,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元、角、分”的复习。

    本学期在学习“元、角、分”时,主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

    复习时,主要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遗忘了,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实物帮助学生思考。

    4、“几时几分”的复习。

    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教材中只要求学生能看着钟面说是几时几分就可以了。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看钟面,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是怎么看的。这部分知识的难点是:当时间快接近正时,学生弄不清到底属于几时的范围。

    5、“位置和图形”的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左、右”相对性的问题。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四、具体措施: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这样就能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复习形式多样化。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认真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练习,发现问题马上解决。

    5、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积极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尤其是针对应用题的练习和理解。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实行“个别辅导、手拉手教”的方式,逐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计划和安排高中 篇7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有些人每天早上预订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中国也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说法,由此可见,一定要有计划的进行学习。

    暑假既不能尽情放松,也不能一直埋头苦学。同学们要合理地安排假期学习、生活,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也要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一、放假第一时间制定计划

    暑假开始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制定暑假学习计划表,做出时间安排;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二、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任务

    暑假期间,要保证每天高效学习时间5-6个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例如:早上2个半小时,中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小时。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三、要预留时间休闲、锻炼

    暑假是两个学期中间的放松阶段,也是自我提升的好时期。因此,暑假要做到张弛有度。每天都要安排出一点时间来锻炼身体和培养兴趣爱好。

    寒号鸟课件七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寒号鸟课件七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寒号鸟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方法: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四、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六、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七、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八、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讲读裸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入: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题b,比较喜鹊说:“……”和“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抓重点词提问解答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

    寒号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13个生字,读准“号、当、和”三个多音字,重点

    学写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朗、阵、枯、却。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美好的家,积累并拓展数量词。

    3.通过对课文2-4自然段的学习,从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中初步体会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

    核心问题:

    从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中体会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识寒号鸟,揭示课题

    1.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寒号鸟

    2.学多音字“号”和“哀号”

    (1)点拨多音字:一把铜号

    (2)出示句子: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

    猜猜哀号的意思,学习“哀”字字理。拓展怒号、哭号。

    3.听《寒号鸟的介绍》

    3.介绍认“鹊”字:

    寒号鸟有位邻居,她叫——喜鹊。(记一记)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活动一: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要求:

    2.认读字词,积累词汇

    (1)多字音:当作 暖和

    (2)寒冬腊月 大雪纷飞 北风狂吼

    读出词语背后隐藏的画面,读出寒冷的感觉,出示句子: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3)量词词组:一堵石崖、一道缝(fèng)、一条河、一棵大杨树。

    活动二:学习第一段,了解住所

    出示: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做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喜鹊和寒号鸟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1)相机学习生字:

    堵:量词,用来形容又高又大又厚实的物体,拓展:一堵墙

    缝:借图知道:裂开的细细的、长长的,我们叫它——缝。

    拓展桌缝、牙缝、地缝

    (2)明确住所: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寒号鸟的家在——崖缝里,喜鹊的家在——大杨树。

    (3)发现规律,齐读

    板块三:品读课文,对比勤懒

    两个邻居,最后的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课文。(出示课文2-4段)

    活动二: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请你到课文2-4自然段去找一找原因,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找句划句

    (2)交流评议

    你找到原因了吗?课文哪几句话告诉我们了?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

    寒号鸟不听劝告

    (3)男女生读句子

    A体会喜鹊勤劳(随文学习生字“枯”“衔”)字理认识“衔”,图片理解这个词。

    相机交流:一早、东寻西找(板书:勤劳)

    B体会寒号鸟懒惰

    C对比语言:喜鹊看见寒号鸟,是怎么说的?寒号鸟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下节课学习。

    板块四:借助儿歌,会读会写

    1.活动三:儿歌朗读,复习生字

    2.指导书写:观察——指导——评议

    寒号鸟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阵、枯”4个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哀号”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寒号鸟,出示寒号鸟资料。

    2、把“寒号鸟”读正确,强调“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巩固读音,如“号叫、号哭”。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了解“寒号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图文结合,初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寒号鸟的住处是在崖缝里,喜鹊住在大杨树上。)

    设计意图:

    通过看插图,对照课文明白两种小动物的“窝”是怎样的,在对比中对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识字,出示“一堵石崖”和“一道缝”。

    看图理解“一堵石崖”和“一道缝”。识记“堵”和“缝”。

    3、观察插图中喜鹊在干什么。(喜鹊衔着一些枯草,忙着做窝。)识记“衔、枯”。

    4、从图上看出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里有很多保暖的材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看图观物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堵、缝、衔、枯”,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5、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寒号鸟和喜鹊的第一印象。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哀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两次哀号: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3、请学生朗读,理解寒号鸟为什么会哀号呢?(因为天气太冷了,而它又没有窝,崖缝里冷得像冰窖,所以冻得哀号。)

    4、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

    出示课后题: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6、创设问题:天气真的很冷,崖缝里冷得像冰窖,都把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那天气是一下子变冷的吗?(天气是慢慢变冷的。)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和季节变化有关的句子。

    7、了解文章的顺序。

    (1)指名读读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一一出示。

    (3)板书概括3句季节变化的句子:“冬天快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4)根据3个句子复述课文。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面、朗、阵、枯”,重点指导“朗、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回顾这两种小动物的形象,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过渡:寒号鸟这样哀号,邻居喜鹊看不下去了,所以“劝告”它赶紧做窝。

    2、理解“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二、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创设问题:喜鹊是怎么劝告寒号鸟的呢?寒号鸟听了劝告说了些什么呢?用横线画一画它们的对话。

    2、出示两次对话。

    3、指导学生理解喜鹊的话。(喜鹊关心劝告,语气诚恳。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

    小结:从喜鹊说的话,看出喜鹊目光长远,勤劳踏实。

    4、指导学生理解寒号鸟的话。(寒号鸟糊涂懒惰,脾气暴躁,不听劝告。)

    5、理解“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6、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同桌间分角色练习。

    7、分角色朗读。

    8、结合朗读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揭示寓意。

    三、拓展想象

    1、故事续编。寒号鸟终于冻死在严寒的夜晚。第二天喜鹊呼唤它……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形,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2、故事新编。寒号鸟怎么做就不会死?编一个让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的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懒惰散漫就什么也得不到。

    寒号鸟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存疑,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2.教学“守”。汉字是表意文字。“守”上面的宝盖头表示房子,下面是个“寸”,看着这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这里是守着什么?(守株)

    3.教学“株”“桩”。观察课文插图,理解“株”就是树桩。这两字都是形声字,左表义右表音。

    4.理解“守株待兔”:守着树桩等待着兔子。

    5.质疑:为什么守株?怎么守?守到兔子了吗?

    6.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由课题生发的问题。

    【设计意图】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组织识字教学,落实双基。围绕课题展开质疑,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并且对读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且,设计三个概括提炼的话题,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读文探疑,意文兼得

    (一)研读“怎么守”。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拼读生字(带点字),读通句子。

    2.比较句子,理解“整天”在句子中的作用。

    3.引读:早上,太阳升起,种田人就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中午,太阳高挂,种田人还是……傍晚,太阳快要下山了,种田人依然……(划线部分为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引读理解“整天”,一个从早到晚整天坐在树桩旁傻傻等待的种田人的形象就浮现出来,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寻找原因,以疑促学。

    (二)研读“为什么守”。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拼读生字,读通句子。

    2.比较品味“窜”:如果不用“窜”,还可用什么词?笔直地向前跑、向前冲能叫“窜”吗?想象一下,什么原因使野兔这样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

    3.对种田人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种田人又是怎样想的?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4.给“乐滋滋”换一个词。(美滋滋、乐呵呵、喜洋洋)

    5.朗读指导:每天都白捡一只野兔,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呀!请男同学乐滋滋地读读种田人心里想的这句话。

    不是一只,也不是两只、三只……而是每天都有一只呀!再请女同学乐滋滋地读一读。

    种田人越想越美,越想越乐!全班一起读一读。

    6.小结:正因为偶然的一天,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

    【设计意图】

    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明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是非常偶然的,不露痕迹的指导而又层层推进的朗读,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正因为偶然的一天,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实在太可笑。

    (三)回读“怎么守”。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从此”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2.为什么是“丢”而不是放呢?

    3.想象说话:他是一个农民,他本来应该去干什么呀?是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种田人却怎么想呢?

    第一天,他坐在那儿,乐滋滋地想:。

    第二天,他仍然坐在那儿,满怀希望地想: 。

    第三天,他还是坐在那儿,傻傻地想: 。

    4.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种田人的心里还是那个想法:兔子会来的,兔子一定会来的!他还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呢?

    5.你快去劝劝种田人吧!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

    6.小结寓意: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不劳动不会有收获。(板书)

    这就是寓言故事(板书:寓言)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设计意图】

    回读重点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思悟中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放”与“丢”的比较,“一天”到“一天一天”的说话拓展,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种田人的内心。劝说种田人的小练笔使人文内涵从课本的语言文字中跳出来,走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同步拓展,加深理解

    1.读补充资料。

    捡到一个英镑

    杰克是英国伦敦一家建筑公司的青年工人。一天,他在街头捡到一个钱包,钱包里装着一个英镑。“一个英镑!这比我一星期的工钱还多!”杰克欣喜若狂。从此,他无心上班了。他每天在街上走来走去,从街头走到街尾,从东街走到西街。他目光炯炯,像一条猎狗似的,在街上搜寻着。由于长期弯腰注视着地面,他的腰弯了,背驼了,眼也花了。他一生的“劳动成果”是一百零八英镑、一万三千颗纽扣、五千多枚别针……而他原来的工友们有的成了建筑公司的的老板,大部分也都勤劳致富,安享晚年。杰克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2.省略

    寒号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阵、枯”4个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哀号”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寒号鸟,出示寒号鸟资料。

    2.把“寒号鸟”读正确,强调“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巩固读音,如“号叫、号哭”。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通过看插图.对照课文明白两种小动物的“窝”是怎样的,在对比中对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识字,出示“一堵石崖”和“一道缝”。

    看图理解“一堵石崖”和“一道缝”。识记“堵”和“缝”。

    3.观察插图中喜鹊在干什么。(喜鹊衔着一些枯草,忙着做窝。)识记“衔、枯”。

    4.从图上看出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里有很多保暖的材料.)

    5.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寒号鸟和喜鹊的第一印象。

    【这一环节采用看图观物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堵、缝、衔、枯”,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1.创设问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哀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两次哀号: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嗉,不停地叫着:“哆哆哆,哆哆哆,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哆哆,哆哆哆,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3.请学生朗读,理解寒号鸟为什么会哀号呢?(因为天气太冷了,而它又没有窝,崖缝里冷得像冰窖,所以冻得哀号。)

    4.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

    出示课后颢。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6.创设问题:天气真的.很冷,崖缝里冷得像冰窖,都把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那天气是一下子变冷的吗?(天气是慢慢变冷的。)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和季节变化有关的句子。

    7.了解文章的顺序。

    (1)指名读读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一一出示。

    (3)板书概括3句季节变化的句子:“冬天快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4)根据3个句子复述课文。

    学写汉字“面、朗、阵、枯”,重点指导“朗、阵”。

    1.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回顾这两种小动物的形象,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过渡:寒号鸟这样哀号,邻居喜鹊看不下去了,所以“劝告”它赶紧做窝。

    1.创设问题:喜鹊是怎么劝告寒号鸟的呢?寒号鸟听了劝告说了些什么呢?用横线画一画它们的对话。

    2.出示两次对话。

    3.指导学生理解喜鹊的话。(喜鹊关心劝告,语气诚恳。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

    小结:从喜鹊说的话,看出喜鹊目光长远,勤劳踏实。

    4.指导学生理解寒号鸟的话。(寒号鸟糊涂懒惰,脾气暴躁,不听劝告。)

    6.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同桌间分角色练习。

    7.分角色朗读。

    8.结合朗读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揭示寓意。

    1.故事续编。寒号鸟终于冻死在严寒的夜晚。第二天喜鹊呼唤它……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形,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2.故事新编。寒号鸟怎么做就不会死?编一个让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的故事。

    学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懒惰散漫就什么也得不到。

    寒号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第13课寒号鸟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教学方法:

    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揭题。(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主人公“寒号鸟”。(教师出示第2张有寒号鸟样子的幻灯片)并介绍:传说这种鸟经常在冬天的晚上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寒号鸟的样子,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

    2.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读书学习很认真,这时候老师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后互评并纠正)

    (2)(教师出示第3张有词语的幻灯片)指名学生读一读词语:石崖、垒巢、懒惰、寒冬、吵闹、厉害、悲哀、腊月、狮子、寒号鸟、伸伸腰、缝隙、大雪纷飞、得过且过、冻得打哆嗦。(学生读词语后互相交流评点)

    (3)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a.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b.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教师出示第4张第一自然段句子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句子体会意思: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冬天快要到来的自然环境。(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2~5自然段。

    a.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b.检查(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抓“太阳暖和,正好睡觉”体会寒号鸟懒惰。

    c.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d.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后半部分内容指导学习)

    (2)喜鹊怎么劝告?(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教师结合喜鹊劝告的话语指导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是怎样再次劝告寒号鸟的?现在天气(),你看我(),你却(),()

    e.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鹊劝告寒号鸟,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语句。(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f.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交流。

    3、学习6~8自然段。

    a.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b.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教师出示第6张幻灯片)讨论交流: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喜鹊第二次劝告寒号鸟:“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真啰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4)想象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的结果会怎样?

    c.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d.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教师点拨要点: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你想对寒号鸟说一些什么?指导读好语句:寒号鸟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最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教师出示第7张前面的幻灯片的内容朗读)

    f.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的道理用明日歌展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适时做,明日不待我。万事待明日,明日能几何?只有努力做,才不负日月。(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故事一:第二天喜鹊在枝头邻居寒号鸟,却发现邻居已经在严寒的夜晚冻死了,喜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喜鹊的话里可以用上如果、假如等词。)

    2、(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讲解故事二:如果寒号鸟接受了喜鹊的第二次劝告,在那个晴天垒巢了,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续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11--16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范例: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人们叫它“寒号鸟”。寒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到处卖弄自己的羽毛,看到别人干活,反而嘲笑。

    好多好心的鸟儿提醒它说:“快垒个窝吧!不然冬天来了,怎么过呀!”寒号鸟说:“冬天还早呢,着什么急!”

    冬天眨眼就要到了。鸟儿们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寒风里,冻得发抖。它在山脚下找了一条缝,就把这条缝当做自己的窝。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喜鹊。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找回来一些枯枝、棉絮,给它的窝添加铺盖,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觉。

    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停了,太阳很暖和。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晚上又来临了,寒号鸟又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就这样重复了几个晚上,大雪突然降临,鸟儿们奇怪寒号鸟怎么不发出叫声呢?原来,寒号鸟早就被冻死了!

    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向父母说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寒号鸟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8个生字。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号、当”,会写“面、阵”等8个生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2个词语。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3.初读课文,理清文序,学习多样表达方式,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3、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4、理清文章脉络。

    (1)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5、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

    (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得过且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的对比体会,进一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3.联系生活,懂得本课的寓意: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的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整体回顾,说说这是()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9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寒号鸟也做窝会是怎样的?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汇总七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