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球运动课件10篇
  • 地球运动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9

    地球运动课件10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开端,每天都需要教师撰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好的教案是教师成功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地球运动课件”的文章,该文或许能够给出一些思路来解决相关问题!

    地球运动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地球运动课件(篇2)

    一、说教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球运动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地球运动课件(篇4)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运动课件(篇5)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WWw.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地球运动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课件(篇7)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运动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天早晨我们起床上学,工作,晚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停的更替呢?

    学生:地球的运动。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是的,地轴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从不同部位看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当中,那么它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呢?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24小时(一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4.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及答案

    5.初一上学期地理《地球的运动》检测试卷

    6.20xx初一地理的教学计划

    7.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8.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9.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地球运动课件(篇9)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运动课件(篇10)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执教者 张培杰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35分钟)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 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 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地球运动课件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