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球自转课件
  • 地球自转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7

    地球自转课件。

    这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从网络上认真筛选的优质“地球自转课件”文章,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您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更多。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地球自转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了解“傅科摆”,并知道“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

    有关“傅科摆”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799918.CoM 好句摘抄网)

    一、导入

    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

    2、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

    二、了解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三、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①河流偏移

    ②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③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度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度、30度、60度、90度……360度。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度和180度。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④昼夜交替模拟法

    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来推断地球的自转。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河流偏移

    深井测量法

    吹塑纸条法

    昼夜交替模拟法

    地球自转课件【篇2】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

    ②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

    [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

    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

    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做反馈练习9(1)]

    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 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

    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o到东经7 .5o ,经度间隔为15o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o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4) 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o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o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oE)的地方时是多少?

    [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

    (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

    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

    地球自转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自转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实验演示,说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能够使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时差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提高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课件【篇5】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选自湘教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分为4个课时,而我要讲的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

    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状况,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太阳所处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主要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带的划分。

    这节课的内容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讲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方式――公转运动。而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两种运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同时,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也是学生正确理解下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内容,学生才能够理解各地的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内容。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还缺乏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且他们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时期,抽象思维还不十分成熟,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把目标做了如下安排:

    1、学生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系,学会抽象思维。

    3、学生能熟记地球五带的划分,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它也是解释其他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绘图法、知识迁移法、小组讨论法。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展开内容,解答疑惑――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先给学生讲一个案例,这种提问式的导课,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同时有利活跃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第二个环节――展开内容,解答疑惑:在这一个环节,我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形状,太阳在轨道中所处的位置,近日点、远日点等。

    在讲解近日点、远日点时我再次设置悬念,“按照常识,地球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为什么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远日点时是这里反而是炎热的夏季”,使得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并由此进入下一环节。

    第三个环节――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先用绘图法讲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再用手电和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然后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时,在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北点时和移动到最南点时这三个最具有典型时刻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3、当太阳光直射在最南最北点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

    随后,就我们就可顺势引出五带划分的问题,并且提出,这五带在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大小方面是不同的。热带最多,寒带最少。

    然后,解答案例和上一环节提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得这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感受带探索问题的乐趣。

    最后我们进入总结结和巩固的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主要的知识点,并布置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在日历上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和时间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本节课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球自转课件【篇6】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课件【篇7】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自转课件【篇8】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球自转课件【篇9】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