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集锦7篇)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集锦7篇)。

    对于编写教案你有自己的心得吗?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应当是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一名老师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细节的教案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知识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请参考下方的资料,感谢您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与您的兴趣相契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这一章与七年级《有理数的运算》中幂的乘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代数式》的内容联系紧密,是这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续。而幂的乘方是该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的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法则,使新的运算规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发展。在这里,用同底数幂乘法的知识探索发现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又是下一个新规律探索的基础,学习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2、学情分析

    (1)说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索活动中;而对那些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3、教材重难点

    重点:幂的乘方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区别幂的乘方运算中指数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经历探索幂的乘方法则的发生过程。

    (2)掌握幂乘方法则。

    (3)会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反思能力。

    ⑵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于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同时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目的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材处理

    1、通过正方形桌面边长为81cm,即34cm,求其面积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幂的乘方运算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两种运算的区别和应用,特补充例2和改错题。

    3、获取新知后,设计一个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智力玩具魔方为背景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幂乘方的自然应用。

    4、课外作业中补充一道极限挑战,是用幂乘方运算的逆运算来解决的,有一定的难度。既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能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初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 ”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们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们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们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们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们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们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们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们操做。

    (2)让学生们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们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们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们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三),情感价值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手段: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105×107=

    二。探索交流 发现新知

    (一),提出新任务:

    思考: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其中a,n,an分 别叫做什么

    问题:1。25表示什么

    2。10×10×10×10×10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思考:1式子103×102的意义是什么

    2这个式子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

    3。a3×a2=

    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各题左右两边,底数,指数 有什么关系

    103 ×102 = 10( ) 23 ×22 = 2( ) a3× a2 = a( )

    (二),提高任务难度: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四),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1。比一比:识记运算性质

    2。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用这个办法能否持久 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对运算性质的剖析 条件:①乘法 ②同底数幂

    结果:①底数不变 ②指数相加 (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

    3。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性质的特点和语言 叙述,有目的地提取记忆。

    4。提问:"你认为这个性质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 "

    (五),应用练习 促进深化

    1。计算:(1)107 ×104 ; (2)(—x)2 · (—x)5 。

    2。计算:(1)23×24×25 (2)y · y2 · y3

    你能回答开始提出问题吗 105×107等于多少呢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1计算:(抢答) 2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 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变式训练:填空:

    。思考题 :1。计算: 2。填空:

    五、提炼小结 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4)

    一、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一次函数后,回过头重新认识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其他数学概念,即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不等式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简单的回顾复习,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

    2、活动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②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

    ③经历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探讨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④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的来讲,希望达到张孝达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大脑。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5)

    最近我们在学习《圆》这一单元,圆是一个美丽的图形,与之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五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很大差异,因为圆是曲线图形,在研究其周长和面积的时候,牵涉到圆周率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我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几点做法,我认为是可以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所借鉴的:

    在初步认识圆的定义概念的那节课,因为圆的学习是借助于圆规进行的,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利用圆规进行画圆的操作,也能较好的区分圆心、定义、概念等,在课本59页,单独一页是让学生利用圆规创造漂亮的图案。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圆规仅限于画比较小的圆,为了让学生掌握更灵活的画圆技巧,课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准备工具,下午在操场画圆,操场对于学生本身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场所。下午的时候,学生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协作进行,因为小组之间很便于比较,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而在画圆的过长中,学生也不怕辛苦,拿着抹布粉笔,边画边修改,将近三十分钟才完成,然后学生发挥想想进行完善,我看到有些孩子的成就感比上一节体育课要高的多。我认为这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教学。

    在研究圆周长的时候,我利用了一整节课上了一节“历史课”,我在网上搜集了祖冲之、刘徽以及圆周率的知识,为学生们讲解了祖冲之的生平,生活中虽然起起伏伏,但是家庭环境对他的印象让他在几十年里都爱好学习爱好研究,不管身处何地都不忘钻研,学生们听的也很有感悟。刘徽比祖冲之要早上百年,所以我告诉学生,他们是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但是祖冲之接下了刘徽的衣钵,继续致力于圆周率的探究,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我告诉学生,任何成功都是需要许多人做铺垫,默默奉献的。而刘徽在利用割圆术研究圆的时候,一直分到了圆的正内接六百多边形,学生们纷纷发出了“哇”的感慨。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许多研究活动都是枯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认为这样的一节课很有必要。

    在学习圆面积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小组讨论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分工合作自己准备。在课上的时候,学生们积极性也比较高,把各自小组的圆进行了4等分,8等分,直到16等分,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把拼成的图形贴在纸上,站在黑板上,每组完成情况及效果一目了然,学生都非常投入,这样的活动花费了较长时间,但是我认为非常必要。

    对于数学的教学,我一直认为说教没有课件展示直观,但是课件展示远没有学生亲自操作得来的经验更深刻,所以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创造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6)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7)

    1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微课

    课前预习

    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前教师将新课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对新课程主要内容和总体脉络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样课堂效率会更高。 比如:进行菱形相关性质的教学,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内容:菱形的四边有着什么特点;它的两条对角线是什么关系,对角线与对角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布置了这样的预习内容之后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那些知识点不懂,那些知识点自己可以理解,都要进行事迹淌υ诳紊狭私庋脑は靶Ч攵匝迳系闹度醯憬凶胖亟步猓钪战庑蔚男酥掠肫叫邢当湫蔚男问浇卸员确治觯芙崃庑蔚男灾适橇庑蔚乃奶醣叨枷嗟;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组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在学习方法上也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自己能够弄明白即可,这是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也是初中数学教育的突破。

    新课讲授

    在课堂新科的讲授阶段,教师基于课前预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如下图的菱形图形,并在白板上演示菱形的第一条性质,即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提供已知条件: 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AB=BC=CD=AD 学生已经通过微课进行过课前预习,就会在在组内进行激烈的讨论,各个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对学生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的证明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思维发散开,能够调动已知的知识来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

    通过该证明过程,学生就可以注意到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第一条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菱形的第二个性质,即: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下图,并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 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AC⊥B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DC和∠ABC 学生在证明和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逻辑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这对于初中生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2数学微课教学

    课前使用

    课前使用微课,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而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完成前置性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也为课堂上丰富的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节前,教师可以将贴近生活的图形旋转实例――时钟上不停转动的秒针、转动的大风车、荡秋千的小孩、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汽车上的括水器等,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进行观看,通过这些生活中的“转动情境”来导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形成对旋转的概念。在课堂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效果,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图形旋转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旋转的实例。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前微课学习效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学生理解不充分、学习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课中使用

    课中使用微课,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时间配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科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门学科是比较难的。在传统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学重点、难点,数学教师会通过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想象的载体,来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这无疑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但是,这样的实例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举到的例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或是体验过,又或是实例需要想象力的辅助。而引用微课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动画来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图形的旋转等知识,让数学知识在动态的演示中更显直观,让学生在动态中体会有关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课后使用

    课后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引领学生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链条,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例如,在教学完“图形的旋转”一节后,教师可将微课视频中“荡秋千的小孩”转化为数学模型-单摆,并提出下述问题:“单摆上小球的转动由位置A转到B,它绕着哪一个点转动?沿着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了多少角度?”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交流、思考。通过布置这种探讨交流式的实践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

    3数学微课教学

    1.提高教师微课视频的创作能力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视频的创作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段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是实现微课教学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微课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微课视频制作能力。在微课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配合板书的形式,结合视频和音频,制作丰富有趣的微课视频,方便学生查阅,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通过微课强化概念教学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内容多,如各种图形的性质、定义、特征等,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和概念理解不清,或者概念混乱,将会影响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概念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要想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强化对初中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或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视频,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给学生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效率。

    3.通过微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学习

    其实,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强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微课教学的一个最大优势。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强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讲解某些比较典型的例题。通过对这些典型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复习相关的知识难点,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4.利用校园网、微信群等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资源的共享是头等大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制作了高质量的视频,却难以实现共享,那将会失去微课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群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方便学生查阅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4数学微课教学

    利用微课指向明确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1)指导新课的预习,这种内容的微课力求在讲解的时候,一个知识点配一个例题,条理清晰,语言精练易懂并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学生明白这段时间自己需要弄懂哪些内容,完成哪些预习作业;

    (2)作业评讲,由于本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课后的家庭学习监督,所以家庭作业质量不高,与其布置大量重复的练习题,不如布置简单明了的作业,然后利用微课进行作业评讲,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基础好的学生快速订正后可以完成其他微课视频要求的任务,而基础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压力,可以多遍听讲直到听懂为止,同时,教师可以安排1-2位数学课代表,进行订正监督和批改;

    (3)班级中有少量思维出色的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无法兼顾,可以利用这种形式给他们开开“小灶”,利用微课讲评一道思考题,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问题。

    利用微课能重复播放的特点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历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是一个问题。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教师放学后把自己留下来,或课间反反复复被每个教师叫到办公室去辅导。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因为每节课的知识点无法完全掌握,课后又无法自觉补习,导致学习障碍,最后只能自暴自弃。微课就是解决学困生自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完全掌握,对于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过程不会书写。受时间局限不能在课上解决所有问题,这时可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听,直至他们弄懂。这一举措对学困生的帮助很大。一段微课视频可以两个班同时使用,课后也可以分享到QQ群,便于学生课后继续复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集锦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