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9篇
  •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21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9篇。

    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听、更有利于教师的讲,有没有写好教案的秘诀呢?为了方便使用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请您耐心阅读本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1】

    今天,我将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离子》一课来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下面我将结合《离子》一课来对怎样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离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学生分析: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法与学法:

    我根据重点和难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采用了体验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我采用了拉幕、探照灯、遮盖、拖拽、删除、批注、链接、倒计时、色子、即时回放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程序: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标志,而传统的媒体经常出现程序性较强,人性化欠佳的问题,它往往使教学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关注了媒体的展示,而了弱化教师、学生、媒体的多元交互;关注教学软件的达成度,而弱化教师操作的简便度;关注课堂容量的增加,而弱化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PPT的板书作用,而弱化传统黑板的地位……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教学功能与九年级化学《离子》一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何在教学程序解决上述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如何突破重难点加以具体的阐述。

    知识回顾: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利用白板中的拉幕功能,使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巩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创设情景: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用我设计了遮盖、拖拽的功能,把要思考的问题: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打架吗?电子在核外的排布会有什么特点?

    3、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此处设计了探照灯的功能,突显了原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感到它的神秘,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以趣置疑集中注意力轻松突破这一难点,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这样操作简单的实现的。

    4、巩固练习画出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模板中拖拽出模型让学生有依可据的来书写,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它们的意义。并为接下来,分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结构决定作好铺垫,也巩固了这一难点。

    1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用白板中的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分析讨论针对性强)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整个的巩固练习我利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方式,我采用了倒记时和发牌积分的方式促进了分组竞争的激烈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在练习中由易到难,潜入深出,利用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的功能,书写、擦除、拖拽等学生可以轻松自如的在白板上操作。例如:我设计了“找朋友”这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自由拖动功能,将名称拖往相应的符号上,让学生与白板亲密接触拉近了学生与白板的距离,这个操作令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远比教师在画面上反复演示、讲解的效果好。另外,交互式电子白基本实现了教师、学生、媒体的多元交互,而且教师操作的简便,学生的可接受性强。

    融汇贯通的环节,我将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理清思路,使学生把本节的知识和前面的知识完整的连接在一起。也体现了媒体与传统黑板教学的有机整合。

    畅谈收获:在离子的教学课堂中,我采用了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你收获了什么)进行回放,操作简单随机性强,学生谈到哪一点就可以回放哪一点并留有标注,使学生对这堂课的目标一目了然,做到心里有数,更可以让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体现课程的生成性。

    布置作业:(1)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各三种;(2)发散思维:以“我是一个小小的离子”为题目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设计理念:体现分层要求,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下,实现了教师、学生、媒体的多元交互的人性化教学过程。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堂课运用交互式白板的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教师在堂课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生成还应把握的更准确,处理的更加巧妙。而对于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发与应用上应更加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我相信随着技术日臻成熟,熟悉白板的特性后。教师不再被鼠标所牵制,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借助白板的计算机界面,还可以实现多种众多教育资源的直接调用。随着交互白板使用经验的不断增加,教师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注释库、资源库,能够将已有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交互白板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的优势体现。我相信:交互式电子白板像一块磁石会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使有效教学最大化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分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3】


    化学是一门以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变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涉及到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元素周期表等内容。通过学习化学课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一起来探索一下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内容吧。


    第一课:化学的探索


    化学的探索课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了化学的历史和研究方法。从古代阿拉伯和古希腊到现代,我们了解到许多伟大的化学家和他们的发现。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实验中得出,探索了幕后的化学定律和原理。这门课还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实验室技巧和安全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是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这节课的课件展示了物质是如何由不同元素以及元素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我们将学习到元素是如何通过化学符号表示的,并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和特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课: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在这节课的课件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等。通过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图像展示,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反应中所涉及到的能量变化。我们还将学习到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平衡化学反应方程。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第四课:酸和碱


    酸和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这节课的课件将介绍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应用。通过实验的展示,我们将了解酸溶液和碱溶液的特点,学习到pH值的测定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这将对我们理解酸碱反应以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如肥皂、食品等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课:氧气与氧化反应


    氧气是许多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在这节课的课件中,我们将学习氧气的性质、制取和应用。通过图像展示和实验演示,我们将了解到氧气是如何参与许多常见的氧化反应中的。我们还将学习到腐蚀的概念,并了解不同金属在空气中和在酸中的腐蚀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氧化反应和材料的腐蚀。


    以上介绍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化学课件,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学习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希望在这一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能够培养出对化学的兴趣,并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让我们一起迈出第一步,走进化学的奇妙世界!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4】

    长安中学 潘清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 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毛泽东同志

    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沁园春  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同学们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逐层理解上阕

    分析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设疑:该句写了北国雪景,从哪几个词上可看出?这几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采用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冰封”,“雪飘”两字用得好,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姿。动静结合,纯朴净美,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

    分析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1:“望”字在该句起什么作用?“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观?(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摄的内容。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因为这些景观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象征。

    提问2:这两句描写眼前望到的景色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显示白茫茫一片;“顿失滔滔”照应了“冰封”,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这一句是壮阔的静态描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展示了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和豪迈的精神。

    分析第三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提问:这一层写景与上一层写景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投影幻灯片)

    这一层写景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下的景色,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 学习能力。

    逐层理解下阕

    分析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娇”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后句总领下文的抒情评论。“引”字,引出评古。“折腰”与“娇”呼应,也概括了每一个英雄为美好山河奋斗不已的姿态。“竞”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激烈奋争。

    分析第二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设大雕。”

    “惜”字总领,饱含叹惋之情。以下所写,肯定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赫赫武功,叹惜他们的文治不足。准确有分寸。

    分析第三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承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坚强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上片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有动。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5】

    知识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溶液,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6】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提纲

    一、常见的化学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 :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 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

    1.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在某中意义上可以说:差生与优秀生的本质区别可能就是几个化学方程式。

    2.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一问题不但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例如,知道某物质的结构后,还应理解这种结构的意义。这就容易记清该物质的性质,进而记忆该物质的制法与用途。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标记。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留痕迹。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符号,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巧联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中考化学怎么复习

    一、简化记忆

    这是记忆化学实验的主要步骤的有效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精炼的话来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大大简化了记忆量。

    二、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三、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四、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五、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

    六、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七、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八、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要孤立地记忆,要扩大联想。

    九、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

    十、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7】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硫磷碳氦氖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过氧化氢(7)氧hua汞(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微观(填“宏观”“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写法: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

    根据HgO、SO2、Fe3O4NaClKCl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氧在后,金属左非金属右,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读法: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

    七、板书设计: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8】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篇9】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二,导入

    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三,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结构简式为:__

    五,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六,分组实验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4、提问实验现象是?

    5、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七,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八,强调

    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