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道士塔课件经典十三篇
  • 道士塔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6

    道士塔课件经典十三篇。

    重点推荐“道士塔课件”相关的顶尖文章不容错过,经过阅读您可能会有新的理解。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

    道士塔课件【篇1】

    《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两课时合案[总第    、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重点、难点)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二 解题: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3. 王道士,即王圆,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 朗诵课文

    四 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二):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三):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四):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小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2.分析理解课文

    这篇散文细述了敦煌文物被盗掠的经过,字里行间蕴涵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可以说,文句蕴涵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提问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

    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提问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句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提问3:作者最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板书]

    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              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              痛恨与无奈

    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            哀痛

    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提问4:“我好恨!”恨的是谁?

    五 写作特点赏析

    提问:这篇散文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外,在写法上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之所以被文章打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请讨论。

    参考答案: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强烈的抒情意味。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

    六 延伸扩展

    1.如果你是王圆,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

    2.有人说,如果不是外国探险家从莫高窟运走了绝大多数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那么这些资料最终的命运将不可预料,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决不会比现在保存的完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道士在无意中为保全这笔人类共同的财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这种意见,你怎么看?

    3.中国现在有许多盗墓者,疯狂盗挖地下文物,然后倒卖出国,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他们的行为和王圆相比有什么异同?(附材料:安徽省公安厅最近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案(“325”案),抓获境内外犯罪嫌疑人30多名,追缴各类文物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就有128件,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在此案中,境内外犯罪分子倒卖走私国家珍贵文物之多、作案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获利之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

    七 布置作业:随笔:《我眼中的王圆》

    板书设计

    道士塔

    余秋雨

    第一课时

    (一)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二):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三):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四):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第二课时  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              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              痛恨与无奈

    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            哀痛

    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写作特色: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强烈的抒情意味。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

    教学后记:

    道士塔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近蒲松龄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孜孜以求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但现实却是屡试不第,备尝酸辛,一直被摈斥于仕官门外,“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乡”。但他的知名度却大得惊人,数百年来,不用说读书人中皆知他的伟名,就是目不识丁的野老村妇以及引车卖浆者流,哪个不知聊斋故事?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世代耕读之家,蒲姓虽然在当地是一个望族,但蒲松龄的祖上几代都没有做过官。毕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蒲松龄自幼就跟着科举失意弃儒经商的父亲读书,他在兄弟四个当中最受父亲钟爱。蒲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踌躇满志的蒲松龄对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人生理想充满了信心,然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却屡试不第。

    蒲松龄30岁的时候,应他的朋友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南下江苏,做了一年的幕宾。因蒲松龄与孙蕙有同乡、同学之谊,二人相处融洽,彼此也没有什么顾忌,孙蕙出外视察灾情、河工,或者到府城所在的扬州,蒲松龄时常相随,使他亲眼目睹了宝应一带严重的水灾和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及达官贵人不顾人民死活,依旧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窥见了县府官吏怒如虎狼的凶残面目和贪赃受贿的丑恶嘴脸。这更增加了他对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故而他只在此待了一年就懑懑返乡,此后的蒲松龄便在家搜集整理自己写的小说。1678年,39岁的蒲松龄再赴济南去应乡试,又一次落榜后,他怀着郁郁的心情用一年时间把自己写的400多篇小说整理完毕,定名为《聊斋志异》。

    为了生计,40岁的蒲松龄应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儿子毕际有(清顺治二年拔贡,曾任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府)之邀,开始设馆于王村东一里的西铺毕家教书,这一住就是30年。在这里,蒲松龄结识了清初诗坛盟主、新城显宦王士祯,得到了王士祯的赏识鼓励和支持,两人成为了文学上的知己。在毕家,蒲松龄不仅在此阅读了大量过去难以读到的书,而且在“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世俗偏见面前,毕际有不歧视写狐鬼花妖小说的蒲松龄,而且还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赞赏。毕家的绰然堂、石隐园,为蒲松龄提供了驰聘幻想,与友人谈论奇闻异事和结撰狐鬼花妖故事的良好场所。蒲松龄撤帐归家时,正值古稀之年。这时的蒲松龄家道已臻小康之境,加之四个儿子的劝归,蒲松龄以年老体弱为由,谢绝了毕家的挽留,归卧蓬窗,安度晚年。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终年76岁。在一首诗中,蒲松龄这样写道: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这可谓他对自己一生经历与心境的一个概括吧。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A、重点字的读音

    行(hang) 笈(ji ) 观(guan) 稽(qi) 重(chong)

    樵(qiao) 赉(lai) 给(ji) 盎(ang) 挹(yi)

    箸(zhu) 霓裳(ni chang) 饯(jian)杳(yao) 谙(an)

    汝(ru) 诩(xu) 逡巡(qun xun) 踣(bo)

    B、重点词语的理解

    ⑴叩而语(叩:恭敬的问) ⑵阴有归志(阴:私下里,暗地里)

    ⑶乃尔寂饮(乃:却)(尔:如此) ⑷其声清越(清越:清澈高扬)

    ⑸烈如萧管(烈:响亮) ⑹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表希望)

    ⑺今阅两三月(阅:经历,经过) ⑻示谙此苦(谙:熟悉)

    ⑼我固谓不能作苦(固:本来) ⑽归家洁特(特:遵守戒律)

    ⑾俄顷,月明辉(顷:很快) ⑿乃于案上取壶酒(于:从)

    ⒀且嘱尽醉(且:并且) ⒁壶酒何能遍给(何:怎么)

    ⒂已而歌曰(已:过了一会儿) ⒃何术之求(何:什么)

    ⒄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 ⒅门人然独来(然:通“燃”,点燃)

    ⒆请师之(师:拜……为师)

    3、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及朗读节奏。

    4、梳理结构

    这个故事生动神奇,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复述课文并相互补充、评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点拨】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线索如下:

    三部分 主要内容 文章线索

    故事的开端(1) 慕道上劳山 求师学法

    (2) 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 看奇法念息 看师演法

    (4) 不堪苦辞行 师父教法

    故事的结局(5) 抵家法失灵 演法失灵

    (2)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展现情节曲折离奇的句段,并简述理由。

    【点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②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3)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全班交流。

    【点拨】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然空无喜一场、自取其辱。

    ②具有一种隐喻意义。做任何事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梦想不付出艰辛,不劳而获,一步登天,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内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点拨】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穷秀才——蒲松龄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希望同学们课余用心去赏读这部神奇梦幻的小说

    板书: 崂山道士

    故事的开端(1) 慕道上劳山 求师学法

    (2) 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 看奇法念息 看师演法

    (4) 不堪苦辞行 师父教法

    故事的结局(5) 抵家法失灵 演法失灵

    道士塔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重点难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课

    1.检查预习: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请师之月光辉室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蓦然而踣不过早樵而暮归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3.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二~四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道士塔课件【篇4】

    A、研读第一部分

    1、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那么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现在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僧人圆寂塔是那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生读文后明确: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

    B、现在我们就来小组浏览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让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B、研读第二部分(指导: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

    【(1)、刷白壁画(2)、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

    研读第三部分:师:王道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师:是哪儿的文物?(具体到“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师:同学和老师一起看课文第三部分,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买给了谁?

    (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

    4、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物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在经历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真的不知道吗?那么跟着老师一起看课文P53的注释,读书要细心一点。(四万多件)

    师: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请看:(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嘴脸……)

    4、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

    5、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

    6、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讨论)

    7、同学们,现在位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

    师: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外国强盗贪婪无耻

    师:那么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道士塔课件【篇5】

    教学目的和要求: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第三册道士塔,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

    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道士塔课件【篇6】

    1、介绍余秋雨及作品(《文化苦旅》)→最让你感伤的是哪一个字(苦)→文化苦旅的第一站是哪里(投影、敦煌)→介绍敦煌(神奇传说、莫高窟图片)→展示敦煌魅力(投影、一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什么是塔(佛家僧人圆寂的地方)→明确敦煌与宗教的关系(佛教)→教师好奇发问投影中塔主人是谁(王圆篆)→见见王圆篆(投影)→王圆篆的身份(农民、道士、敦煌的大当家)→拓展道教道士仙逝(羽化)→佛家圣地怎么会安葬道士(荒唐)→道士管理佛家圣地妥当与否(不妥)→对文化来说用一个字概括(苦)→筛选文中信息【(1)、刷白壁画 (2 )、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王道士在敦煌都做了些什么(发现了藏经洞)→文中信息【(19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他惊喜吗(不)→怎么处理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哪些外国人(所谓的考古家)?哪些国家?卖了多少?(投影)→价格公道吗?实质是什么?(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投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他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作者是什么情感(我好恨)→拔高(体会作者的爱恨)(投影)→讨论: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抒情结尾。(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幻灯: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1、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那么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现在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僧人圆寂塔是那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生读文后明确: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B、现在我们就来小组浏览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让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研读第三部分 师:王道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师:同学和老师一起看课文第三部分,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买给了谁?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物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在经历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真的不知道吗?那么跟着老师一起看课文P53的注释,读书要细心一点。(四万多件)

    师: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请看:(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嘴脸。。。。。。)

    5、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

    7、同学们,现在位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

    师: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师:那么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同学们,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愤的心情,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着作者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凝练的几句话,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下节课我再和同学们一起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笔。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

    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

    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

    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 研究探讨: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道士塔.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道士塔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2、追问历史,反思历史,找出悲剧的根源;

    3、体会余秋雨的情感;

    4、品味余秋雨的写作特色

    自学方法:

    1、课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2、精读课文,找出悲剧的根源;

    3、反复诵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课时:1课时

    一、看有关敦煌文化图片和视频,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汉文字写本3万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伯希和于19至19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万方,于今始晓隐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宝窟应悲失眼盲。

    梁有蛀虫终会折,国无真宰自难强。

    佛门千古伤心泪,洒向胡笳抱恨长。

    二、追问历史:谁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敦煌文物都做了些什么?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破坏文物、出卖文物)

    官僚、政府:送来送去、席子乱捆(充做礼物、弃置不顾)

    外国学者:欺瞒哄骗、巧取豪夺

    三、反思历史:在作者看来,敦煌悲剧,该谁负责?

    1、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圆篆

    几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贫穷,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时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国平民的代表,是贫弱民族的代表,腐败无能又无为的官僚和政府将他推至悲剧的前台。在那样的时代,文物的毁损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毁损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

    冷漠麻木腐败无能

    3、外国学者?

    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实,实质是文化强盗

    悲剧根源?

    国家贫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百姓愚昧

    历史已然远去,制造悲剧的人也已化为尘土,但历史留下的耻辱还在,悲剧造成的遗憾还在,洗刷耻辱,弥补遗憾的责任还在,现实中,谁在承担责任?怎么承担?

    四、了解东北亚某国对我国的文化掠夺:

    到处宣扬端午节是他们的,饺子是他们流传下来的,针灸是他们发明的,长白山是他们的,中医应为韩医,将中国的韩服据为已有,定为国服,还要申遗;韩国在历史上拥有东北山东直至江苏,;认为我们的甲骨文也是他们发明的,说西施和孔子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韩国的,还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五、体会作者无法遏制的情感:

    1、走进道士塔:愤怒、悲凉

    2、进入历史:心痛

    3、面对文物流失:恨却无可奈何

    六、品读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

    合理的艺术想象、丰富的表现手法、充满激情的语言复活历史、抒发情感、引发共鸣,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讲述的是一段关乎文化的历史;更因为在对这段历史的关照中,他以文人的灵气,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他以学者的理智,深邃客观地进行了思考追问;他以国人的血性,炽热真挚地抒发了爱国情怀。

    七、再读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八、课后练习:细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贱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3、“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课件【篇8】

    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

    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具体分析

    ㈠导入

    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

    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

    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

    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重刑)

    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明确: 王道士DD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

    恨满清官员DD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比】 〉痛惜无奈愤怒

    国外掠夺者DD狡猾欺诈野蛮(学者)【反语】

    ※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

    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明确:a、低声哀求DD“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无能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DD“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

    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

    ※ 研究探讨: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㈡归纳写作特色

    明确:叙议结合

    三、课文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道士塔课件【篇9】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

    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

    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4,那么,做一次历史的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你认为导致文献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

    5,当时中国官员有哪些过失?

    (多媒体展示、老师补充:中国官员在面对莫高窟出土文物时的种种表现。)(板书:昏庸、无能)

    7,请学生们看第三节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这里把他们称为学者。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他们是学者吗?

    明确:是。毕竟他们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宝物,如果不是他们,那些经卷早已被毁了。而且他们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来的。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但强盗的行径就是强盗。无论他们带来了什么后果,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板书:冒险家卑鄙、无耻)

    8,请学生结合以上三节内容谈谈作者的心境。

    明确: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随着祖国的伤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发出了乞求般的呐喊:“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让王道士等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阻拦强盗们的运输队伍,但是却不敢想象把宝物留在国内的结果会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三)全班同学齐读第四节。

    敦煌的学者们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写了那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可我们的学者们却没有为此而感到轻松。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敦煌在中国,只是敦煌这个地方在中国。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国宝还流失在海外。虽然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类似这样的悲剧不止一次在华夏民族上演过,而今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谁是元凶,谁该对悲剧负责,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创伤。我只想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历史上外国列强劫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史实,谈谈一切的悲剧过后中国到底还剩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古老的华夏民族曾经伤痕累累,我们能让它再添伤口,再次流血吗?

    道士塔课件【篇10】

    《崂山道士》教案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二、题解

    劳山现写成崂山,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xx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ng)负笈(j)稽首(qǐ)采樵(qio)分赉(li)霓裳(n)逡巡(qnxn)揶揄(yy)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道士塔课件【篇11】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道士塔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

    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一)第一部分:

    1、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这个塔的拥有者是谁?明确:王圆菉(王道士)

    提问:这是一个道士,可是莫高窟是佛门圣地啊?为什么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的?

    明确: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2、既然这样,那么王道士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明确:“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提问:刚才我们也说了,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不了解)

    (二)第二、三部分

    1、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讲一讲,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第一、二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四组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过程中大家要手脑并用。(三分钟后)

    A:都看完了吧,好,第一第二组的同学谁来给我们说一说王道士究竟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明确:(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首先是把洞窟刷白,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

    B: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明确: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小结:除此之外,XX同学刚才也说了王道士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道士,对道教还真带有几分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同学们能不能再说的准确一点,明确:雕塑。

    C:正确。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明确“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同学们知道吗?关于莫高窟还有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箓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2、除了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王道士还做了什么?第三部分又给我们讲了些什么事?第三、四组的同学?(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概括)

    明确:(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明确:将文化遗产卖给外国者。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中国的)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我们一起看到这部分的第1自然段,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

    A:“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这些文物卖给了谁?

    明确: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补充:其实啊,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同学们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就老师目前查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同学们,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气愤、遗憾、伤心难过)

    (三)品味情感

    1、对外国官员

    提问: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明确:“偌大的中国”一段

    提问:好,请你告诉我们,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老师再给大家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同学说“悲愤”,同学们能不能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无奈、遗憾痛惜)

    A: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B: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总结: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明确:愤恨

    提问: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明确:对中国文化的深爱,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XX同学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2、对中国文官

    明确:第二部分第1自然段(真不知道……、是由?)

    提问:

    A作家的情绪怎样?

    B: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C: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3、对中国学者

    明确:第四部分

    A:同学们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大家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明确: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小结: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激昂)。还有其他的吗?

    4、对王道士

    明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

    A: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你会不会去去阻止?。

    B:说的不错。但是老师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呢?你先坐下来。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一段文字。

    C:现在,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是什么?

    明确: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D:所以,即使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小结: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谁?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憨憨的笑容)

    A: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B: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如果是老师,老师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那么究竟谁要对这场文化遗产大流失负责任呢?

    C:我们下来看王道士,他有没有责任?

    明确: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中国官员)

    D:官员。官员怎样?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明确:(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E: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明确:外国的考古家、冒险家。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朗读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

    F: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贪婪、无耻)

    G: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课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小结: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他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明确:民族悲剧。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

    H:现在我们回到上课之前提的那个问题,事情都是围绕着敦煌文物展开,那大家注意没有。为什么作者的文章题目是《道士塔》而不是用敦煌文化或者文化的叹息这样的字眼?

    明确: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主持,一个愚蠢的人做了文化宝库的主人,整个官僚机构对国家宝物置之不理,任由他人盗取。这样的社会本来就是个混乱的社会,作者用一个事物来象征着这个混乱腐败的社会,这就是道士塔。所以说道士塔实际上也是一座民族文化的悲剧塔。

    E: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同学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三、板书设计:

    王道士:愚昧无知

    中国文官:腐败无能

    民族悲剧

    外国冒险家:贪婪无耻

    社会环境:落后、衰微

    四、作业布置:

    思考: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补充材料: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道士塔课件【篇13】

    道  士  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师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交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具体了解中国现代史,初步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谈起中国屈辱的现代史,总是对列强产生切齿的痛恨,因为他们曾践踏我们的家园,曾欺凌我们的人民,曾侵占我们的经济,曾掠夺我们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应该痛定思痛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就是从文化人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所遭受的灾难进行了剖析。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中国台湾白金作家奖。

    三、关于敦煌

    师生查阅资料,关在课堂进行交流。(材料附后)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⑴找出作者批判的对象。

    王圆箓、中国的官员、外国侵略者

    ⑵试概括各部分大意。

    ㈠圆箓其人。

    ㈡道士宅院。

    ㈢敦煌劫难。

    ㈣专家之恨。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评议的历史事实。

    ⑵选取你感兴趣的段落作深入研读,并把你的感受说给同学们听。

    3、师生同共同明确敦煌文物的遗失情况:

    ⑴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⑵1907年英国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⑶1914年斯坦因再次掠走写本5箱。

    ⑷1908年法国伯希和掠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

    ⑹1914年俄国奥尔登堡掠走一批经卷,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⑺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揭盗壁画26块。

    五、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情况、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莫高窟被劫经过,这是课文的史实部分。作者对这些内容的叙述没有一气说完,而是根据不同需要将其切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展开,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可见,作者的感情、观点才是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重点研讨的内容。

    作业 布置

    巩固作业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预习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二,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  书  设  计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作者简介        二、关于敦煌           三、课文感知

    ㈠圆箓其人。

    (课件)             (课件)              ㈡道士宅院。

    ㈢敦煌劫难。

    ㈣专家之恨。

    【道士塔课件经典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