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站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08小学语文站课件。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在上课时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想要了解“小学语文站课件”的原理或者相关技巧考虑看看这篇文章,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与我们一起见证未来的每一个时刻!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本课生字重点词语理解并读准“僻””挚”“眸”,的读音。
2。会写六个字,重点指导书写“镶”“凝”。
3。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运用抓重点词句、朗读、背诵、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对蒲公英这种植物有什么了解吗?是啊,它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出示蒲公英图片)这就是蒲公英,种子成长以后就会离开赋予他们生命的妈妈到四处去闯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飞的蒲公英》。
二、新授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字词,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同学掌握得怎么样。同桌间先练习读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采取开火车领读、指名读等方式,认读课文中出现的一类二类字所组成的词语。
(2)理解二类字字意
看来字音同学们掌握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看这些红色的字是我们要求会认的字,对于这些字的字意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讲解“盈”字的两个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挚”这个词。明确“眸”是眼睛的意思,扩充“回眸一笑”的典故)把这些二类字组成的词语一起读一遍。
(3)练习写字。
同学们看这些蓝色的字是我们要会写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想给大家提示一下。(相机指导“镶” “凝”两个字)。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边读,边认真看字形,记住所有字怎么写。
教师听写几个:杜鹃蹦跳逗留闯荡镶边不仅凝望几个词语。
2、初读课文。
字词同学们预习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老师相信这次你们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如果有问题,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指名读)
相机指导两个句子的断句
(1)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2)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
3、概括文章大意
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那么为了帮助所有同学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同学们看后面的表格,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书后的表格,因为课文比较长,老师建议大家用跳读法来读。
时间“妈妈”的礼物“我”的路
小学绣着蒲公英的书包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
中学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学校到山村的大马路
大学一句话大学的林萌小路
大学毕业一幅水彩画生活的路
5、总结文章写作顺序和线索。
你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的顺序。同学们找得真好,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成长过程,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提到了蒲公英,蒲公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6、学习课文1—3自然段
那么在童年时蒲公英带给我哪些憧憬和希望呢,谁能把课文的第(1——3)自然节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你从这部分中读懂了什么。轻声读读前两个自然段,画一画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说说你从中都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如下:
(1)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从中看出蒲公英很美,这么优美的句子应该怎么读?(轻柔的,充满感情的)让我们试着背一背吧。
(2)我知道蒲公英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喜欢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这句怎么读,指名读这句话。
总结:是啊,同学们,小小的蒲公英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我也常常梦见自己是一朵蒲公英向着自己的理想飞翔,那么这个美丽的梦想,到底给我带来了哪些神奇的力量呢,下节课由严老师接着带大家学习。
板书:会飞的蒲公英
按时间顺序(成长过程)
以蒲公英为线索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2)
先说后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交际能力,又可以为写作文做好铺垫,是习作教学的前奏。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有独立完成习作的意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3、以生动的事实告诉学生,动物不仅有浓浓的亲情,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与热爱,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相关资料:看图作文写作指导
教学流程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教材插图:鸭妈妈领着自己的一队孩子,摇摇摆摆,不慌不忙地穿过马路。)
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
3、指名全班交流。
预设评价:
(1)对,人们对小鸭子是多么照顾、多么重视啊!
(2)是的。正是因为人们的善良,鸭子们才能够在大小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招摇过市”;
(3)人、鸭和谐相处,美好的画面。
1、师:小鸭子的出现,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惊奇。不是吗,在我们印象中,小鸭子一般是生活在……(农舍、田野里)即便散步也应该是在田间小路上、小河边,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街头?他们有过怎样的经历?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心中的疑问。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就明白了,也许让你感动的不仅仅是人们没有伤害小鸭子。
2、师:来,谁愿意把这段话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课件出示内容: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危急时刻,鸭妈妈沉着冷静,向巡警求助,并带领他们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了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它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
3、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则报道中有几个名称老师怕同学们不太熟悉,这里作一下说明。(课件:《参考消息》是我国发行量最大,主要刊登外电外报和台港澳媒体信息的独一无二的报纸。古巴是北美洲的一个国家。温哥华是加拿大的一座港口城市。)
4、师:看了这则报道,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吗?
(学生发言,随机点评)
是啊,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小鸭子跌入下水道,鸭妈妈请来巡警来帮忙,最后成功救出小鸭子,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乍一看有点像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但这却是一则真实的报道。(你们说这事儿是真的吗)?真实性是这则报道的基本特点。
5、师:新闻报道这种体裁还决定了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内容不多,倒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现在让我们根据图片报道,合理想象,来写一写这个故事。(板书:看报道写故事)
6、师:我们想象的基点就是这则真实的报道。来,我们一起来仔细地读一读,加深对这件事的了解,看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想象。(学生齐读报道)
7、学生反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怎样求助为什么会来到街头怎样捞感谢过街……)
8、师:不错,大家都很会思考。我们可以把同学们想到的几点归纳成这几个问题:(课件)
a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
b巡警是怎样奋力搭救小鸭子的?(搭救)
c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过街)
1、师: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报道所叙述的场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来再现6年前这动人的一幕。请同学们在这三大方面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具体想象。(统计人数)为了待会儿交流时你的发言更有条理,老师建议你不妨在自我准备时边说边写下几个关键词。
2、推选学生发言,师生评价。
(提醒要将鸭妈妈和巡警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写具体)
3、师: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写作文也是一样,我们来看一个细节。(课件:鸭妈妈带着剩下的几只小鸭子赶紧跑去找正在街头执勤的巡警。两只小鸭子使劲啄着巡警的脚,鸭妈妈在巡警面前拍打着翅膀,还不停发出“嘎嘎”的尖叫。)谁来读?谁来评?我们也当场来选一个细节写写好吗?(学生写作交流评议)
4、师:可不可以想象成童话呢?(基点是报道,要真实)。
1、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说得很生动了,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画面和文字,看书,想一想:这则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智商)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和动物和谐相处。)
2、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你觉得通过这幅图片,你最能感受到的是哪一点呢?待会儿在写作中你可以选择你最想表达的感情把这部分内容作详写,也就是说我们要抓住最能表现情感的地方去扩展。)
3、对了,我们还得确定这次作文的题目。常言道,题目为文之眼,是文章的窗户。一个好题目能吸引人的阅读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你想给你的作文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生发言(师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题目?)
4、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起题目,既可以从事情、人物、地点角度命题,也可以从关键词、主题出发来命题。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进行了一番思考,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
选题参考:
机智的鸭妈妈
鸭妈妈与巡警
街头趣事(一幕)
小鸭子历险(落水)记
爱在延伸……)
学生读,师随机问:你看出这些题目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命题的吗?
5、我们再来确定写作的人称和顺序。一般的看图写话,我们都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这里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人称吗?(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巡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写,一定会很有趣。)你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事情发展结果置前)
6、好的,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本次习作的要求,相信同学们都能朝这个要求去努力。
(1)书面整洁,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2)想象合乎情理,叙述具体,感情真实。
(3)适当的细节描写(环境心理语言行动神态)
7、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现在可以动笔写作了。
教师巡视指导,下课。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 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1、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7、 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9、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 学生小组讨论。
11、 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 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6、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 出示高声部旋律。
2、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 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 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 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⑼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⑽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⑾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⑿生:“好!”
⒀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 知识扩展:
1、 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3、 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4)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大的
大小不一 小的
卢沟桥的狮子 有的
形态各异 有的
有的
有的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5)
1.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教学重视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交际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并在交际过程中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训练交际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地球家园。
2、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的文字
一.教学过程:
1、感受环境:
导入: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家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引出主题:
1、说说本大题板展示全球生态环境状况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数字,以及个别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2、看到以上数字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到什么,想说什么?跟老师说说。
3、小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现在我们的家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果这样下去,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同学们,拯救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保护地球出谋划策!
三、分组讨论:
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板书主题)
(一)分析具体问题,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自由分组,拿出自己带来的资料,讨论现实环境存在的问题。2、为你们小组研究的环境方面的问题,策划保护环境的点子。
(二)创设情境,激励发言
1、引导:
一:采用头脑风暴法,学生发散思维。你的环保措施是什么?想对谁说?因对象不
同、情境不同,交际形态也不同。可以对本组同学说,对全班同学及全校同学说,也可对
全体地球村民说。
二:结合每一种具体情境,思考如何开头、怎样介绍。
三:选择情境,组内尝试交际。
1、讲述中不打断,讲述后提问交流进行互动,在这过程中讲述人和听众达成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
(三)环保从我做起:
1.节约水资源,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不往江河、小溪、池塘里扔垃圾。
2.垃圾不乱扔,分类后交回收站处理。
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4.自觉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5.节约每一度用电,随手关灯。
四、引导学生:
同学们,环保从我做起,请留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对铺张浪费和随意破坏环境的行进行提醒,提醒时注意语气要和谐。
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反思:
讲述人与听众达成信息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因为口语交际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听说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以目光的交流、语速的调整、语调变化、讲述后的提问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本次活动中,学生注重表情、神态、语速、语调的调整,与听众达成情感交流。
照顾全体,关注个体。刘伟同学手术恢复,正在语言训练中,借口语活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这次表达他语速适中,虽吐字不比其他同学清,但他很努力,愿助他一臂之力,早日恢复。
小学语文站课件(篇6)
一、 谜语导入、就题质疑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一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猜出来了吗?
2、书写“阳”,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写阳字
3、当太遇到阳,阳就要怎么读?(轻声)跟老师读一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四个太阳》。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样的?这四个太阳都有什么用?)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小声地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注意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3、你喜欢哪一个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罢。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
A、绿色的太阳
1、文中哪一段写了绿绿的太阳,大声的读一读。
2、学“街”
(1)这段文字有个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吧。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3)你能用它组组词吗?
3、提到夏天,你想到了什么?
5、现在呢?
6、是呀,看到这绿绿的太阳,小花觉得清凉,小草觉得清凉,还有谁也觉得清凉?
7、对了,在炎热的夏天,有了这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文第一段话)高山上的树会说( ),田野里的庄稼觉得( ),街道上的人们想( ),校园里的小朋友也会说( )
8、真是到处一片清凉啊!
9、你能从你的朗读中让老师体会到夏天的清凉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同桌互读)
10、跟老师合作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11、完成填空
我画了个( )的太阳,挂在( )的天空,( )、( )、( )、( ),到处一片( )。
12、指名填,集体读,集体背诵。同学们,其实背书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你一定能成功的。
B、金黄色的太阳
1、喜欢金黄色太阳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板书丰收)
2、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这段。
3、这段有三个生字宝宝,跟老师认识认识。
(出示熟、伙伴)
(1)谁来说说熟的反义词
(2)用伙伴造句。
4、果园里,果子熟了。到处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那到底是哪些果子熟了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 )、( )、(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来说)
6、请女生带我们一起走进那金色的秋天去感受那丰收的喜悦吧!
C、红色的太阳
过渡:金色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随后来的是猛烈的北风和满天的大雪(课件出示冬季图),在这寒冷的冬天,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理解冻僵)
1、小明画了一个怎样的太阳送给寒冬呢?
2、出示:红红的太阳升起
3、现在是什么感觉?
4、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5、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6、结合老师出的填空题,用刚才教你们的办法背背课文。
我画了个( )的太阳,照亮( ),阳光( )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7、指名背、男女赛背
D、彩色的太阳
过渡:小画家给夏天送去了凉爽,给秋天送去了丰收,给冬天送去了温暖,那它给春天送去了什么呢?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提供句式: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变成了 色。
小画家画了个多彩的太阳送给春天,是他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感受春天。(边放音乐边读,你觉的春天怎么样?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词来赞美春天吗?)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泉水丁冬……)
春天真美啊?就让我们沐浴着彩色的阳光去感受这迷人的春天吧!自己练习读读。
小结:是啊,这位小男孩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个配乐朗诵吧!会做动作的也请你做做动作!
五、拓展
1、(播放《种太阳》)静静的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 太阳,送给 ,让他 。
(生写诗)
展示学生作品。(投影)
4、就让我们将温暖的种子洒遍大地,让所有的生灵都能幸福健康!
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花了四个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愿。
我在设计教学时,结合课标及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音乐之美,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并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创造美。
开课伊始,质疑学生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借助文本,再造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 ”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播放音乐《种太阳》,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我画了个蓝色的太阳送给大海,让大海蓝得像宝石。”有的说:“我画了个心形太阳送给灾区儿童,让灾区儿童感受温暖的爱心。”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站小学课件
每位教师都需要为每节课程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案课件有深入的理解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会在教师的教案中反映出来,那么如何编写出色的教案课件呢?小编倾心打造的“站小学课件”一定能为大家开启一个全新的视野,方便后期参考的话记得把这篇文章保存下来!
站小学课件(篇1)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安排了猜数游戏的活动,在猜数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学生都有积极性参与,因而本课设计时我沿用教材猜数游戏这一活动方式,将活动内容注入自己的理解,由单手猜数双手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改为6个圆画在两张纸的反面,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整个猜数游戏活动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应的减法;三是引出得数是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整节课用活动和评价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性地投入活动中。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技能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时虽然是猜数的游戏,但其目的是计算6和7的加减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操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所有的算式,学会6和7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活动的过程,并有序整理出6和7加减法算式。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10以内的口算能脱口而出,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每道题都要掰着手指才能算出来;但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等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猜数游戏这一活动,使数学游戏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猜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通过小老鼠背土豆、猜数等多种游戏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并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图文故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用多元化评价辅助,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巩固深化还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就来做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游戏规则: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
评价标准: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凑数的游戏,要求:老师与学生伸手指凑5。
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进行评奖:奖励笑脸,并由奖励笑脸引出看图列式学习6的加法,进行加法意义的巩固和一图两式方法的引导。
【设计意图:由游戏引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巧用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求新知
1、活动一: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加法
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 (师出示两张反面画有圆圈的纸)
师:在这两张纸的反面,老师各画了几个圆,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分别画了几个圆?
(学生猜测)
师:你们能确定吗? 你们想知道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吗?
师:现在给你们一个信息:共有6个圆。再请你们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
师:猜一猜,可能是几和几?小声告诉同座同学。
师:可能是几和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是1和5;可能是2和4;可能是3和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圆片,写算式,进行6的加法一图二式的教学。
1+5=6 5+1=6
2+4=6 4+2=6
3+3=6
6+0=6 0+6=6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猜数游戏()+()=6,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6的加法。】
2、活动二: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减法
师:到底是哪一种呢?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吗?(翻开其中一张纸)
师:现在,你们能确定另一张纸上画了几个圆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6-2=4
师:现在咱们还拿这6个圆片接着玩游戏。
6颗圆片 (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 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6=0,6-0=6,6-1=5。)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 学生自主排列
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进一步引导孩子将减法算式移到加法算式下面,排列成一图四式。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以同桌互玩游戏方式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完成对6的减法算式的理解,通过分析整理出来的算式,让学生发现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三:玩猜数游戏,学习7的加减法。
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圆片,看谁数得快!
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说。两个同学换着来做。
要求:将7个圆片分成两堆,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同桌两人猜数活动后,全班交流: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组织同桌合作学习7的加减法,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应用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真高兴,同时又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算式;下面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个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2、教师编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地里挖了一袋土豆,然后他急急忙忙往家跑,边跑边说:我背回来7个土豆。心里好高兴,但是它不知道袋子破了一个洞,土豆会从袋子里掉出来,你猜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3、学生解决问题并续编故事。
学生会说小老鼠边走土豆边往外掉:
(1)掉出来4个,袋子里还剩3个,7-4=3
(2)再往前走可能会掉出来5个,袋子里还剩2个,7-5=2
(3)掉出来6个,袋子里剩1个,7-6=1
(4)再走袋子里的土豆都掉出来了,一个都没有了,7-7=0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四、课堂作业:完成书33页练一练。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课堂作业,提高学生计算加减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五、预期效果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
站小学课件(篇2)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了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全文共六个小节,分别讲了小鹰飞到大树上面、大山上空、更高的天空时,老鹰对它的教育。课文可分三大段,结构相似,是一篇渗透学法指导的优秀范文。课文生动有趣,富有动作性,激发儿童进入角色,动手动口。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行合理想象。课后练习的编排突出了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重点明确,操作程序十分具体,集中体现了新大纲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难点是指导写“鼓、”“摇”。
2、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小鹰的三句话,难点是体验小鹰越飞越高的艰难历程,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学习“三飞”,感悟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 口头填空,导入新课。
1、读课题。
2、口头填空:
小鹰跟着老鹰飞过了 ,飞过了 ,飞到了 。
(边填空边简笔画板书。)
【设计理念:简单的导入,邀请学生一起体验飞行的快乐,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让学生回忆文章的脉络,为进入新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引入情境,读中感悟。
1、学习1-2自然段。(把小鹰图粘在树顶上)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
(2)、结合插图和板书,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
(3)、(贴上:我已经会飞啦)结合文字“高兴”、“喊”和“已经”,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的心情。
(4)、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5)、用“已经”说话。
(6)、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7)同桌分角色读一二小节。
2、学习3-4自然段。(把小鹰图粘在山上)
(1)、过渡:听了老鹰的话,小鹰又继续向上飞。这次,它飞到哪儿了?
(2)、它怎么做的?(粘:我真的会飞啦!)
(3)、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又高兴”“喊”“真的”。
(4)、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
(5)、老鹰又是怎么想的?
(6)、读好老鹰的话。
(7)、男女生分角色读三四小节。
3、学习5-6小节。
(1)、过渡:听了老鹰的话,小鹰只好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移动小鹰到白云下面)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2)、自由读第五小节。
(3)、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
强调“鼓起劲”“拼命”
(4)、加上动作读第二句话。
(5)、看这只小鹰飞得多吃力呀!它还喘着粗气呢!表演读,读出喘气的语气。
(6)、为什么会急促地喘着粗气呢?
(7)、读好小鹰的话。
(8)、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总算……会飞了吧?”
(9)、小鹰好棒呀!可是老鹰却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引读)小鹰一抬头,只见……
(10)、什么叫“盘旋”?小朋友见过吗?
课件演示(也可用手势)
(11)、读好“盘旋”一句。
(12)、写写“盘旋”。
4、说话练习。
A、当你看到白云上面还有鹰在盘旋时,你会想些什么?
B、老鹰妈妈会对小鹰说些什么呢?
相机板书成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C、小鹰又会怎么做呢?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悟意。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通过看板书,从自己编动作到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这一段的教学“活”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利用文中重点词,让学生的读读、演演来调动他们全员参与,从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读、说、演正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回放画面,角色表演:
运用画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
分角色表演,把书面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动作。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渲染气氛,在情境中感情朗读,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结合板书)今天,小鹰学飞行可认真了。他飞过了大树,越过了高山,还飞到了白云的下面。他还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但只要一往无前就一定会有新的进步的道理。小朋友们也学得非常认真,不过还要加油,因为小鹰又向新的高空飞行了!
【设计理念:总结升华主题,激励学生。】
五、作业设计。(三星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两遍。
2、默写词语,并订正。
3、把《小鹰学飞》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理念:有梯度的作业设计,可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略)
站小学课件(篇3)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radic;”。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
)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 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站小学课件(篇4)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去早餐店买食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十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一)激趣导入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询问了学生早上吃早餐的情况,学生们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较直接的帮助。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学习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步骤:
(1)创设买早餐的购物情景,让学生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然后让学生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三)练习巩固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 基础知识练习:完成课本P105页1题。2、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本P105页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谈学习收获,促使学生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的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
站小学课件(篇5)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过程
略
站小学课件(篇6)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以为会飞了,而老鹰认为不算会飞。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讲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以为会飞了,而老鹰认为还不算会飞。第六、七自然段讲小鹰通过刻苦努力飞到了更高的天空,谦虚地问老鹰算不算会飞了,而老鹰对小鹰的问话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小鹰再往高处看,意思是小鹰还可以飞得更高,飞行的高度是没有尽头的。课文生动有趣,富有动作性,激发儿童进入角色,动手动口。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行合理想象。
2.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识知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培养他们虚心好学的、努力进取的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9个生字,理解“拼命、鼓起劲儿”等组词语,学会用“已经”说一句话。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创设法,体验感悟法。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偏重感性思维。可结合教材,以故事引入,并创设情境;同时注重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演,进而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悟出道理。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教师抓朗读训练时,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但发挥在知识的传授中,而且发挥在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并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悟意。
在学习1、2、3自然段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结合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再结合文字“高兴”、“喊”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的心情。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学生通过读,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通过看板书,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这一段的教学“活”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利用文中重点词,让学生的读读、演演来调动他们全员参与,从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读、说、演正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4、5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半扶半放引着学生学习第4、5自然段。让学生分角色边做动作边读4-、5自然段,小鹰和老鹰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
在学习6、7自然段时,教师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读一读,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疑问是智者的明灯。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学生心中的疑窦。学生读中生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抓住时机,巧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小鹰前两次说自己已经会飞了,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最后一次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以及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标点?”使学生明白小鹰变谦虚了。学生通过表演,悟出“鼓起劲儿”与“急促地喘气”的含义,这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跑了好几圈”都会急促地喘气。这时,老师巧妙地过渡,让学生做“急促地喘气”的动作,指导学生朗读小鹰“急促地喘着气”时说的那段话,使感情朗读有了扎实的基础,这里用调动生活经验的手段,使整个课堂沉浸在美育气氛中,读文、体情统一于一体。接着引读第7自然段,最后,为了发散学生思维,设计“你想对可爱的小鹰说什么?小鹰会怎样回答?以及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你能续编故事吗?”驱逐学生的想象,达到悟理的目的。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同时让学生活学活用,拓展了课本知识,这应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说板书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板画,让学生看清楚小鹰三次飞行的高度。本课时的设计,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情境中感情朗读,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站小学课件(篇7)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4道练习题。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很多丰富的感性经验,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还是不到深刻。
(三)教学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分享与同伴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法
尝试-----探索交流-----总结方法-----运用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就是紧紧依托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交流、解释心中一个又一个的迷团,总结出方法、最后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循环过程中,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计算的方法。
(二)教法
引导交流,深化提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具有灵性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积极学习101个策略》中提到,教会别人是最好的学习策略。再一个学生的思维与成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的方法才最好。所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更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产生计算的迫切需要,在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驱动下,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质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出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独立计算,学生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算法碰撞思维。在交流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这样从错误到理解,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站小学课件(篇8)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站小学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的《买铅笔》一课。说课环节如下: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
(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
(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习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 “送小兔回家”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1、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2、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平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3、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站小学课件(篇10)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次为依据给课文分段。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学习重点提示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板书:26.威尼斯的小艇)
(二)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英尺船梢簇拥哗笑残破矗立停泊威尼斯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
2.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梢换偏旁记忆。
艇:与挺、庭、蜓、换偏旁记忆。
3.查字典理解个别生字(艇、艄、舱、姆、祷、雇)的意思。
4.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艇的样子奇特。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并列关系(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标出。
3.讨论学习:(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人们: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能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完成书后练习。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2.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不知()。
5.听写词语。
(二)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倒退-前进笔直-弯曲散开-聚集静寂-喧闹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最讲卫生或***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在家里穿衣服***最讲卫生在学校怎么做或吃饭在公共场所洗澡学习时***行动最敏捷游戏时劳动时。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矗()残()拐()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具()矗()残()斯()
3.组词:
尼()嘶()货()艄()县()残()
泥()斯()华()梢()具()线()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笔直-散开-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不知()。
6.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7.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站小学课件(篇11)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时;
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一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站小学课件(篇1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习,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会设置生活情境: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问学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并尝试表达。学生分析得出:每套书14本,12套书,单位量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中小学站课件范例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小学站课件范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中小学站课件(篇1)
社会上、电视剧中经常有小孩被拐骗的事件,不法分子通常抓住学生年龄小,缺少防范心理,容易听信别人的特点,利用引诱、强行等手段实施犯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防骗安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防骗安全教育教案
活动目标
1、树立幼儿初步的防范意识。
2、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知道迷路时应怎么求救。
活动准备
排练情景表演:豆豆迷路了。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请幼儿观看情景表演“豆豆迷路了”,教师在主要部分给以提示。
二、展开活动
1、引导幼儿讨论:豆豆迷路了,他怎么做的?这样会出现什么后果?并说一说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情况时应采取怎样的做法,引导幼儿明白遇事要动脑筋。
2、幼儿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单记录,教师将幼儿的记录进行整理、张贴、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开展“有奖竟猜”游戏,可将幼儿分为男女两方,提问问题,幼儿迅速且较完整的说出想法,答对的一方可奖一朵小红花。
(1)在商店里,不小心和家人走失了,你该怎么办?
(2)在城市迷了路,你该怎么办?如果有人强迫带你走,你该怎么办?(可以根据路标、路牌和公共汽车的站牌辨认方向和路线,还可以向交通民警或治安巡逻民警求助。)
(3)在农村迷了路,你该怎么办?(应当尽量向公路、村庄靠近,争取当地村民的帮助。如果是在夜间,则可以循着灯光、狗叫声、公路上汽车的马达声寻找有人的地方求助。)
(4)在幼儿园跟父母走失了,你该怎么办?
三、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1、小朋友们平时应当注意准确地记下自己家庭所在的地区、街道、门牌号码、电话号码及父母的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以便需要联系时能够及时联系。
2、如果迷失了方向,要沉着镇静,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要瞎闯乱跑,以免造成体力的过度消耗和意外。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通过情景表演、问题讨论等方法,使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知道迷路时应怎么求救,培养了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在幼儿的`回答与表现中发现孩子们对城市里、商店(超市)里迷路了怎样求救比较有想法,能说出许多,但对于农村里、夜间怎样想办法求救,感觉有点困难,所以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培养,此外还发现班级幼儿中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名字、电话、住址都说不清楚,需要加强引导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防骗安全教育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知道公鸡因贪吃、爱听恭维话导致上当的原因。
2、学习用推理的方法推测并大胆表达公鸡屡次受骗的情节,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二、活动准备:
利用多媒体制作:背景图;故事角色、与故事背景相对应的图示、字卡,配乐故事。
三、活动过程
(一)回忆A段故事,理解角色特点。
1、前几天,我们已听过《金鸡冠的公鸡》中的第一段,知道了公鸡第一次受骗的经过。狐狸是怎么引诱公鸡的?谁能来学着狐狸的样子对公鸡唱一唱呢?
听了这首儿歌,你们感觉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2、从公鸡的受骗中你们感觉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
3、公鸡被狐狸抓住以后,它们一路上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呢?
(二)根据角色特点,推理故事情节。
1、根据猫与画眉鸟、狐狸的特点,推测情节的发展。
(1)那如果你们是猫和画眉鸟临走的时候,会对公鸡说些什么呢?这次它们交代公鸡时的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2)狐狸听说猫和画眉鸟不在家,它又会动什么坏脑筋呢?
(3)当狐狸唱完这首赞美诗,公鸡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呢?
2、感知并理解公鸡再次受骗的原因。
(3)可公鸡始终不为所动,那如何才能骗到公鸡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只狐狸是如何说的?
(4)这次狐狸为什么说“母鸡把它们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
3、从这儿,你们又发现了公鸡的哪些弱点?
4、当狐狸带着公鸡跑回狐狸洞时,公鸡继续“喔喔”地喊救命,谁学着公鸡的口吻来喊一喊?
(三)感知三次受骗的过程,归纳公鸡的特点。
按理说,公鸡受狐狸骗过两次后,应该不会再上当了,可事情到底是如何的呢?请小朋友继续往下猜一猜。
1、你们想,公鸡已经受骗两次了,猫和画眉鸟更加担心了,所以它们临走的时候又会如何对公鸡说呢?从猫和画眉鸟三次关照公鸡的语气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狐狸听说猫和画眉鸟不在家,又一次来到了窗子下面,它可能会故伎重演,于是把前两次唱的歌又对着公鸡摇头晃脑地唱起来。
3、两首儿歌都唱完了,可是公鸡仍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你们想,当小豆和麦子都骗不了公鸡,狐狸又可能会想出什么好吃的来欺骗公鸡呢?
4、那狐狸第三次到底又是怎样唱的呢?
5、你们想,当公鸡听到这里时会怎么样?
(四)提升归纳公鸡的特点,感悟蕴涵的寓意和哲理。
故事发展到这里,公鸡前后一共受骗了三次,你们明白公鸡一次次受骗的原因了吗?
(五)完整倾听故事,整体感受原著。
刚才我们一起创编了《金鸡冠的公鸡》这个故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是俄国的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老爷爷编写的。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 防骗
必须教会孩子的几件事:
记住家庭地址、联系电话。一定要让孩子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名字及电话号码,告诉孩子在迷路或被拐骗时,应找警察或拨打110,同时可以模拟特殊情况和孩子一起演练。
不和陌生人说话。这是英国最重要的警语之一,要告诉孩子别跟陌生人说话,并拒绝陌生人的饮料、糖果、礼物和搂抱,拒绝陌生人给的任何一样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等,不给犯罪分子诱骗机会。
3岁学会认方位。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要教会他正确认识方向。不妨学学这首歌谣:“清晨太阳升在东,夜里马勺北斗星。街道门牌要记清,会认东西南北中。”
制作护身卡,家中留底,或交幼儿园、小学中学班主任保管。它也叫儿童身份识别卡,由澳大利亚警察发明,包括孩子的食指指纹、DNA、彩色照片、病案记录、血型、父母的联系方式等。此外,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走夜路的女孩还可以带个尖叫警报器或者哨子,遇到坏人时就能呼救,威慑坏人。
走失时站在原地。告诉孩子一旦找不到爸妈,就站在原地不动,但不要坐下或蹲着,以免太隐蔽父母找不到。
发现孩子丢失怎么办?
第一招,广播。想办法找个广播站、居委会或大学等能发布广播的地方,广播时,一定要讲清楚孩子的特征,如穿什么衣服、身上有什么明显的标志,父母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第二招,采用“十人四追”法。一旦孩子丢失,一定不要放弃自救,可使用“十人四追”法来寻找。“十人四追法”,是指母亲必须原地不动,父亲召集10人,分粗细两层寻找。具体人员安排如下:4个人分别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在2公里以内,沿大路寻找;4个人前往附近的火车站、汽车站等寻找,范围仍是2公里以内,以免歹徒抱走小孩后逃往另一个城市;剩下两人,1人报警,1人呆在家里,以备孩子自己找回家。
第三招,报警。报警也是有技巧的,2岁内的小孩还不太会走,失踪后很可能是被拐骗了,应马上报警;3-6岁的孩子,活动半径不会太大,如果找了半小时以上没找到,且问过幼儿园同学都没在一起的话,应及时报警;如果是小学生,最好先联系和他关系较好的同学及家长询问,都没有的话就要马上报警了。
中小学站课件(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班的题目是“小落豪”。解释这节课。
首先,教材解析:
《小洛豪》选自人声版四年级第1卷。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歌。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它表达了孩子们纯洁、快乐和自豪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清晰的把握,做到因材施教,有一定的把握。目的。
四年级学生能够模仿和用自己的声音行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我会在课堂上运用节奏、群舞、音乐游戏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根据本课程的教材和学分,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对父亲的纯真感情和爱。
2.过程与方法 目的: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增强群体意识。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节奏型。能够为歌曲创作舞蹈动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能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能够自信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难点在于:音乐创作。
按照“教有法,教无定,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解决重点,突破困难,我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法、唱法、气势节奏。通过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歌曲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思念和爱;节奏的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高和节奏。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课的学习方法确定为小组合作法和独立探究法。学生分组演唱,以比赛形式进行,既可以提高学生唱歌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我使用了精彩介绍、新课程、音乐活动和课程总结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场景,激发兴趣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用多媒体来创造一个情境。通过播放“海边玩耍”的视频,让学生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在海边的经历,从而在音视频一体化的课堂氛围中引入了新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与重大难点解决
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听唱、节奏、游戏等教学方法,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听歌,初步感知
多媒体播放歌曲《小路号》,同时让学生思考:歌唱?你感觉如何?学生在初听时通过感受歌曲的内容,可以对歌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会唱歌,让学生思考:歌曲中小女孩的情绪是什么? (唱) 学生有目的地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表达的对阿爸的思念和爱。
二是学唱歌曲,解决重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节奏,我会先给学生几分钟的熟悉时间,同时找出难的节奏,专注于教学。比如节奏X.X和XXXX,我会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联想,想象生活中的声音是否和他们相似。知道声音并快速运行。这样便于学生把握画面的节奏。在音高方面,我将使用科尔文手势,这是一种视觉和直观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抒情歌唱,情感表达
情感歌唱是小学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在唱歌词的时候,我会用The用钢琴填词的方法,我弹一个句子,学生唱一个句子。同时强调歌曲的情感,前半部欢快,后半部抒情。
在学生能够情绪化地唱出歌曲后,进行巩固练习。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自由练习时间,在这期间我会弹奏歌曲的伴奏,学生们会试着跟着伴奏唱歌。
第四节:音乐游戏、拓展与延伸
在这一节中,我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根据歌曲创作节奏或情景。我将学生分成四组,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我会做导游。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锻炼合作协调能力,增强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第 5 部分:课程总结
我会用学生自我总结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新知识,加深他们的情感。 的修为。 随后,全班同学以优美的歌声结束了音乐课。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我把本课的题目写在黑板上面,下面左边写节拍和情绪,右边写本课的节奏和音高。
以上就是我讲座的全部内容。 感谢评委和老师的认真聆听。
中小学站课件(篇3)
目标
感受天然之马与驯养之马的特点。(重点)
体验作者对两种马的情感。
理解征服中的得失两难。(难点)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布封的一篇的科学小品《马》。
二、解读
(一)幻灯出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齐读)
(二)幻灯出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两句描写马的眼睛的句子
1、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御人的颜色。
2、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三)解读一
幻灯出示: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抓住词语细读)
2、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马是怎样的马?
3、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
(四)解读二
幻灯出示: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2、是什么让马的眼睛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征服、人类的欲望、人类的需要……)
3、人类的征服还让马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性追问:这样的马是怎样的马?)
4、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布封:如今我们极少看见天然状态的马了!)
5、对人类这样的征服,作者如何评价?
(总结性追问:以这样的情感作出这样的评价,你认为合理吗?)
背景介入:凭着他的智慧,许多动物被驯养,被驾驭,被制服,被迫着永远服从他了;凭着他的劳动,沼泽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险滩急流被消灭,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凭着他的由科学产生出来的技术,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千千万万孤立的陆地都置于他的掌握之中;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记……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之所以能逐步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完善,这样辉煌,都完全是借助于我们的双手。
三、拓展
征服与守护常常矛盾,陷入两难的境地。当人类征服了高贵而剽悍的马,人类获得了闪烁人性光辉与洋溢人格魅力的马,同时失去了马原始的野性。获得与失去常常并行,有些时候我们只能发一声叹息,道一声无奈。
中小学站课件(篇4)
活动目标:
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对网络利与弊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一个个迷失在网络学生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不健康上网带来后果的深思;运用知识竞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网络知识;以倡议活动,深化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以行动营造“绿色上网、文明上网”环境。
活动流程:
一、开场白
主持人(合):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鞠躬)
主持人1: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身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的身影无处不在!
主持人2:我们随时点击网页就等于触动世界的脉搏。网络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为生活带来不少便利。
主持人1:看网页,获取知识,结朋友,娱乐冲浪——毫不费力,好不惬意!
主持人2:这样,社会容易笼统地接受网络,懵懂的小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
主持人(合):为此,举办“文明上网,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1、大家喜欢上网吗?喜欢
2、那么我们上网都做什么呢?(查资料、玩游戏等)
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上网查资料的同学请举手上网经常玩游戏的举手)
主持人:“网络世界有利也有弊下面听一听同学们的心声,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二、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1)利大:
A:通过上网聊天,可以可以锻炼打字速度;
B:上网可以看书,各类有益图书,都能找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C:上网可以最新知道各种新闻,可以多次查看。
D:上网可以获取更多信息;拓展受教育的空间。
E:增加与外界交流机会;发展自己个性。
F:网上购物真方便,只要和商家谈好价格,钱汇给他,最多不超过3天就可以收到。
(2)弊大:
A:网络聊天浪费时间,
B:网络游戏成瘾;
C:不健康网站,垃圾文化危害,荒废学业,影响身体。
主持人:百家争鸣,网络利弊论,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我们还是听听班主任关于网络的总结吧。
主持人:老师说得好,现代人离不开网络,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从网络上吸取一些进步的、健康的东西,要做网络的主人!
三、案例学习(观看视频学习)
主持人:(有谁收集到关于上网的案例没有?)
_
原来,因为沉溺上网玩游戏,小兰小学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当天,“手痒”的他想上网吧打游戏,便找奶奶要钱。奶奶的拒绝惹火了小兰。见掀桌子、砸米缸等威胁行为不见效,性起的小兰用枕头将奶奶捂死,然后顺手将家中两台电视机搬出去,以48元卖给了收破烂的人,杀人后的小兰满不在乎地用卖电视机所得款继续打游戏去了。
有一个著名的教授(陶宏开)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
主持人总结
四、我们就如何看待上网问题,采访了几位同学的家长,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家长是怎么看待上网的?(视频)
五、(根据专家的提醒)安全上网必备知识
1、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对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不要打开,不要上一些陌生的网站、不要执行从网上下载后未经杀毒软件处理的文件。同时,网上下载的程序或者文件在运行或打开前要对其进行病毒扫描。
2、上网时,我们不能将自己或家庭成员的信息轻易的告诉他人。(包括:姓名、年龄、照片、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学校、班级名称、E—Mail地址)
3、要定期到微软网站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4、不要随意浏览黑客网站(包括正规的黑客网站)。不要轻易听信他人通过电子邮件或者P2P软件发来的消息。
5、尽量不要所有的地方都使用同一个密码,这样一旦被黑客猜测出来,一切个人资料都将被泄漏。
6、不慎感染上病毒时,应该立即将杀毒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然后对整个硬盘进行扫描操作。清除一切可以查杀的病毒。如果病毒无法清除,或者杀毒软件不能做到对病毒体进行清晰的辨认,那么应该将病毒提交给杀毒软件公司,杀毒软件公司一般会在短期内给予用户满意的答复。而面对网络攻击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拔掉网络连接端口,或按下杀毒软件上的断开网络连接钮。
7、上网结束后,关闭浏览器和聊天工具,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各种密码。
主持人:网络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利用网络,不能痴迷于网络。为了能让大家以表决心不痴迷网络游戏我们我们发出倡议:
“远离网吧,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文化”。
一、不进入网吧,还要劝阻同龄人远离网吧。不进入非法、低俗的经营场所,不参与不良文化活动。要进入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场所,参与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
二、不上传、不下载、不传播网络低俗内容,不参与不支持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不通过网络窥探他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不在网上谩骂、攻击他人,自觉抵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
三、不进入青少年不该进入的网站,浏览与身心特点不相符的内容,不向网上传递自己和同学照片,不沉溺虚拟空间,上网游戏时间要节制,不进行赌博,自觉远离不良诱惑。
四、自觉抵制荧屏声频中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内容。
五、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做尊敬师长,知礼仪,重礼节的好学生;在社会,积极参与“健康有意”活动,学习宣传礼仪知识,文明出行,文明观赛,文明上网,礼貌待人接物,做“文明小使者”。
结束语:
主持人(合):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抵制社会文化低俗之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让我们远离网络中的一切假恶丑。
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六、学生签承诺书。
中小学站课件(篇5)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有浓厚的兴趣黎族人。
2.通过学习跳竹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能够自信、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演唱《跳柴歌》;跳竹竿舞时,动作要求协调、同步。
本课选用的乐曲是一首具有黎族特色的《舞柴歌》。结合歌曲教学,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传统的竹竿舞。大多数了解黎族文化的人都会钦佩黎族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美的艺术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要引导学生体验黎族追求的环境之美、容貌之美、歌舞之美??。本课将学习一首海南民歌,歌曲难度不大。然而,学生学习竹竿舞却是困难重重。教学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来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形象。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音乐的欢快情绪,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以下是教学过程,我设计的第一部分是:听动作——感受音乐。我展示了一张竹子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它的用途。接着介绍竹制乐器,欣赏两个音乐片段,让学生熟悉竹制乐器的音色。接着,介绍了竹子,并告知学生竹子也可以作为舞蹈道具,并要求学生观看“竹竿舞”片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拿出我带来的竹竿,让学生跟我一起学习“开”和“关”的动作,并增加难度,让学生在伴奏音乐下做这个动作。做这个动作时,双手握拳,面对面敲打凳子,为以后学习竹竿舞做准备。
第二部分是看和想——体验音乐。我用自己的名字“琼”进口的,海南的简称是“琼”。让同学们觉得很新奇,然后简单介绍一下海南的风土人情,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知道海南盛产的水果,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性。然后让同学们欣赏海南的风景图,同时播放伴奏音乐,为以后学歌做铺垫。欣赏完海南的美景后,我告诉同学们,海南不仅风景优美,还有海南独特的音乐。这就引出了《舞柴歌》这首歌,然后我介绍了这首歌的背景,说明这首歌来源于黎族的“竹竿舞”。然后我跟着伴奏一起唱了这首歌,问同学们是否觉得这首曲子很熟悉?学生会发现他们以前听过的音乐。然后让同学们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然后分析了这首歌的名字和特点,让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在同学们疑惑为什么歌名叫“弹柴歌”时,我向学生解释说“弹柴歌”其实是黎族的“竹竿舞”。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歌曲的异同,让学生边看边和我一起轻声哼着乐谱。这样,学生以后学习乐谱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困难,然后老师和学生就会把乐谱唱出来。乐谱学习后,我采用问答的形式,将歌词慢慢融入歌曲教学中,学生更喜欢这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分组唱歌词。在这里,我要引导学生们用欢快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唱歌。我用竹竿敲击地面,使歌声像竹竿敲击地面的声音一样富有弹性。然后引导学生使自己的容貌漂亮,声音优美,用这种美感和伴奏来唱歌。在歌曲没有问题后,请学生设计一对打击乐器来伴奏歌曲。没有打击乐器的学生可以用手敲打凳子,并说明伴奏要符合音乐的节奏。
第三部分是跳跃比赛——表达音乐。我指导学生分组练习一个音乐游戏:跳竹竿。在这里,我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同时也注意学生的安全。然后是集体表演,师生互动,我参与学生为学生发财。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最后总结一下。我对同学们说:海南很美,黎族很美,我们的家乡江阴也很美。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而繁荣的城市而感到自豪。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让我们的家乡更美好!最后,教学以《丹柴歌》的演唱结束。
中小学站课件(篇6)
全国中小学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1、学生在图形的相对运动中发生兴趣,在图形运动中首先获取感性认识
2、通过演绎变换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的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是确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应元素
三、教学对象分析:要求学生在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运用几何画板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具有相对运动能力,学生在图形的相对运动中发生兴趣,在图形运动中首先获取感性认识,大大方便了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通过学生观察“全等变换”图形运动,明确对应关系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五、教学媒体设计:几何画板,通过“全等变换”从中能够熟练地找到对应顶点、边、角及其关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七、版面设计:板书设计上主要由投影仪完成
八、练习设计:见《几何画板》课件,画板1、画板2。
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既能更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课件才算好的多媒体课件?我以为,主要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足;要有一些人机对话或交互式元素。搭配和谐、构图美观、制作有创意。
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呢?说起来也不难,并不象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一定要具备很高的计算机能力才能做到。当然一定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技巧,以及美术基本功还是需要的。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的一般步骤及体会,粗浅地谈谈。希望能给同事们有所帮助。
一、明确制作目标,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构思。
动手制作课件前首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你要做的这一节课或是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甚至一个章节中,你教授的目标是什么?要重点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准备用什么媒体,什么方式来实现你的教学思想?你可以把你的设想,写成简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框架图。
二、根据你的构思,搜集需要的素材。
可以通过在网络中寻找,也可以在对应内容的录象片、VCD或DVD碟片,或者磁带等等途径寻找需要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素材,然后花些时间进行整理和加工。
三、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
选择易于使用、功能强大的软件(首要的是自己比较熟悉的软件)作为课件制作平台。一般来说,如果制作时间不很充裕、课件制作结构比较简单或制作者操作水平不是很熟练,可以选用PowerPoint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特别是它们能方便地插入课件所需要的图片、声音、影音文件,而且可以实现比较简单的动画效果。
对于有一定的课件制作基础的教师,可以考虑用Authorware等软件。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移动交互功能。
四、精心制作课件。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制作课件。首先按照自己原先的设计思路制作,在制作中学习制作技巧,在制作中调整结构。
最后,简单谈谈在课件制作中常用到的一些技巧:
版面主色调不和谐,或对比暗淡。解决的方法是采用撐谋究驍超链接。
视频一般需要的片段,可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豪杰解霸来截取所需要的部分。
声音、视频文件比较大,可以用相应的一些软件进行摷醴蕯。如BMP格式图片可以用Photoshop将其转换成JPG格式的文件;wav格式的声音文件可以用豪杰解霸转换成MP3格式的声音文件等等。
动画、卡通等素材,你可以在专门的素材光盘中找到。特殊需要的素材自己可以用Flash软件来制作。
中小学站课件(篇7)
活动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锻炼可以使身体强壮。
2.通过学习儿歌教育幼儿养成早起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会恰当运用“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2.通过实物让幼儿充分理解“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连贯的语言有顺序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学会恰当运用“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活动准备
录音、课件、图片、实物。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在哪听到这段音乐,那时我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对了,这是我们做操时的音乐。小朋友们听的真专心。其实在生活中,除了我们还有很多的朋友每天都早早起床做早操,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样一些朋友。
二、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谁?
(学生回答)
教师:对,今天我们要看这些小朋友是怎样做早操的。请听老师说。(课件播放音乐,教师泛读。)
教师:现在我们来认识第一个朋友,小露珠。(课件演示小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教师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那些朋友是滚来滚去做早操的。
(学生回答)
同法学习其它小节。
三、练习说话
指名学生说一说还有那些动物或植物出来做早操?它们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可出示课件中的动画供学生观察,说话)
请个别学生将自己仿编的儿歌内容通过动作表演给全体幼儿。
(如果学生表演不出,教师可激励学生用动作表现课本中的内容。准备实物图片)
四、结束新课
全体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完整的朗诵自己仿编的儿歌。
中小学站课件(篇8)
【教育目的】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暑假将至,为了使学生能过上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围绕“道路交通安全”、“家庭防火”、“外出旅游”、“游泳安全”、“饮食卫生”等夏季易发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行放假前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真正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教育重点】
学习防火、防触电、防溺水等安全常识,培养有关防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祖国温暖的阳光下长大,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一代,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安全”,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可是,每逢假期,我们却总会听到一些小学生遭遇无端横祸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听故事——《踢球》。
2、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
二、放假了,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
(二)防火安全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2、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防溺水
回忆以前因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为学生再次敲响警钟;结合我们落陵附近村落众多有水的地理情况,要求学生不能私自到白马河边、水库等地方去游泳或摸鱼等。
(四)交通安全
(1)道路、交通
(2)交通安全
(3)交通法规
(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
(5)看图识标志
(五)食品卫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饮食,可你知道吗?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安全人人讲,安全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安全、健康、愉快的度过整个假期!
中小学站课件(篇9)
学段:初中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册:九年级下目录:29.2三视图本次研修的重难点题目(知识点):相似三角形中的位似1
内容与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等方法,经历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沟通和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和掌握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②理解任意一对对应点到相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度比。
2、能力目标:
① 利用图形的相似性,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 在相关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 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设计
教学效果检测题
1、如果两个位似图形的每组________所在的直线都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________,这时的相似比又叫做________。
2、位似图形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图形的对应角对应线段填:“相等”、“平行”、“相交”
、“在一条直线上”等)
3、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有的在对应点连线上,有的在的延长线上。
4、如果两个位似图形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填“一定”、“不”或“可能”等)
5以下每个形状由两个相似的图形组成,其中两个是相似的图形。
站小学课件(汇编1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站小学课件(汇编1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站小学课件 篇1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5.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⑴ 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⑵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⑶ 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赞扬──自尊自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站小学课件 篇2
说教材: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追随老鹰学飞的历程中,老鹰不停向小鹰提出新的目的,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停朝上前进的原理。全文共6个天然段,生动风趣,富有行动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门生细致视察,合抱负象。
说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中的对话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认识老鹰对小鹰的期望,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4、习惯目标: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
说重难点:
1、重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会读书。
2、难点:体会老鹰对小鹰的期望及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有活力的课堂,我采用开放式谈话讨论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将情境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寓意。据此我如下设计教学:
(一)通过朗读张扬个性
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
1、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划分自然段,并思考小鹰在学飞过程中一共说了几次“自己会飞了”。接着分自然段读,同时思考小鹰说这些话时到底学得怎样?老鹰怎么回答的?
2、在学习1-2自然段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结合插图,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会怎么想?再结合文字“高兴”、“喊”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进入情境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高兴、满足的心情。这时候,再问学生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初读阶段让学生读了3遍课文,学习1、2自然段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情境感情朗读,这不仅使学生的读书有了量的保证,而且不同的要求与形式让学生每次读书都有新的目标,也就是让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
(二)、通过活动演绎精彩
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验“小鹰学飞真刻苦”以及更进一步体会“学无止境”的寓意。我在教学中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通过活动再现出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1、在学习下文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三个问题学习小鹰第二次试飞(第三、第四自然段)。1)、小鹰怎么说?2)、老鹰怎么回答?3)、老鹰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在交流时播放插图使学生体会飞到大山上空,小鹰更加高兴了。指导学生自己编动作朗读老鹰和小鹰的对话,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边读边演中学习朗读,理解词语。
2、在半扶半放中学会了小鹰的第二次试飞后,我放手让学生同样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自学小鹰第三次试飞(第五、第六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朗读。
教师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鼓起劲”、“拼命向上飞”,不但描述了小鹰用出全身力气刻苦练习飞行的样子,而且说明越往高处越难飞。“飞呀,飞呀”是说小鹰反复地练飞,“急促地喘着气”是说快而短促地喘着气,这些都让学生来表演,体会小鹰由于刻苦练习而练得很累,连呼吸也变得快而短促了。这时,小鹰用探问的语气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小鹰用探问的'语气说明它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不仅提高了飞行本领,而且变得虚心了。学生在小组内表演朗读并体会小鹰当时急促地喘着气说话的神态和不敢肯定的语气。
(三)、通过想象拓展感悟寓意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老鹰对小鹰的话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小鹰再往高处看。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小鹰看到更高处“还有几只鹰在盘旋”,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么去做?从而悟出鹰还可以飞得更高,也就是说,飞行的本领是没有尽头的。
说反思:
“讲授就其素质而言,是来往的历程,是对话的运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来往与相同运动中配合创造意义的历程。”阅读本领从何而来?应实事求是地驻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笔墨的神韵,领会推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绪,联合本文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牢牢围绕以读为主线,将情境讲授法贯串始终,让学生在肯定的情境中明白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因此,我致力于建构民主、同等的气氛,恭敬、信托学生,在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有了本身奇特的阅读感悟中,激生路生的本性,触发门生在与文本、与老师和同砚对话历程中积极情绪的反响,使之爱阅读,爱语文。在整个讲授历程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而宽松的,师生之间是调和的,讲堂满盈了活力。
站小学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
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 )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声音 气势 )
三 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站小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意思,背诵课文。
3、会正确书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0’)
1、 温故知新,一猜二读:
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我们今天学习新课之前,先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古诗。请读:
(1) 学生齐读有关月亮的诗歌。《静夜思》、《古朗月行》。
(2)师朗读《看月亮》。
师:是啊,月亮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一首诗;在画家的笔下,月亮是一幅画。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幅画,请大家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和想象,请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既善于观察,又善于想象,还很会说话,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
3、导入课题,师正音,读好课题,师示范写课题,学生手腕书写跟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25’)
1、认识叶圣陶爷爷,重点推荐作品《稻草人》。
2、请生读文,了解学情,及时正音,相机指导。
3、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
学生比赛学习生字,总结识字方法。
(1)生字拼读比赛
第一轮:开火车读,跳格子,教师正音。
第二轮:检查读,重点检查困难学生,给予帮助。
第三轮:去掉拼音读词语比赛
(2)巧记生字比赛
第一种方法:给生字组词记生字(记忆“船、弯、坐、只)
第二种方法:用生字说句子记生字。(看、见、蓝、闪、星)
第三种方法:猜谜语记生字(坐、闪、星)
学生总结自己记字的方法,交流、用其它方法的记的孩子,重点表扬。
(3)古字猜今字比赛
师示范猜:学生抢猜:
师:评选“最佳表现小组”与“学习大王”,总结学法。
三、朗诵课文,正确流利。(5’)
师:每一个汉字里,都深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每一篇课文里,都凝聚着作者们的汗水。因此,当我们每读一篇文章时,都要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来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出节奏,最好还能读出感情哦。
1、 师跟随音乐朗读。
2、 生跟随音乐朗读。
3、 作业: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下节课接着比赛。
站小学课件 篇5
一、复习
⒈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
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⒉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⒈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⑴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⑵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
你想怎么摆?
⑶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指出: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可以。
⑸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⒉教学试一试:
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⑴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⑵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年,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相怀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⑶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⑵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
⑶集体订正。
⒉“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⑴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
⑵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⑶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⑷小结:同样的物品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形状,但它们摆法却不一定一样。
⒊“想想做做”第3题。
⑴独立完成
⑵分组汇报。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四、布置作业。
站小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吗?老师带来(风车),你们喜欢玩吗?(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
提问:同学们,风车有时向这边转,有时向那边转,这两个方向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叫做什么呢?(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片)
设问:我们看到风车旋转的时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旋转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图形器材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
二、创设情景,进入新课内容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呢?(由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而成的)
学生:漂亮,正方形,旋转等等。
教师:取出一个大图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们看看,这个小图形怎样才可以变成上面的大图形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学生:O点,90度 ┈┈
教师:(课件展示两个图形各形成两个大图形的过程。)设问:还有其他什么方法旋转使得图形变得漂亮?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卡片和小图形试试看。(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
学生:(分组,拿起表格,小图形在桌子上试试看。)
教师:请同学回答,上来示范。(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旋转的过程和旋转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汇报旋转时应注意的问题。(找准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三、巩固新知
1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
2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此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那一点旋转的。
3 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四、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不错哦!
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54页说一说的1题和2题。
板书设计)略
站小学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站小学课件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 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 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 (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 (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 (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 (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 (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 叫什么 (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 (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 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 (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 它们怎么样 "大伙儿"指谁 (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 (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 不同在哪里 (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 (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 (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 谁看见了 )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 它是怎样做的呢 (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 野牛是怎么拦的 (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 (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 (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 (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 (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 ("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 为什么都笑了 ("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 不喜欢谁 为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课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本第19课《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课文,想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5—7自然段)
3.指名读课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 (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站小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四、结课
站小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习: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站小学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站小学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词语和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3。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4。继续练习钢笔和毛笔字的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读书做记号。
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赞美语。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处处留心
1。 读题目要求
2。 自己看表格中的内容,明确对应的记号
3。 你怎样将这些记号记下来,(学生讲自己的方法)
预习15课,尝试用记号做批注
学生读名人名言,指生读,记下来
思考:两则名人名言是什么意思?作者运用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理解意思
2。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3。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3)交流。
(4)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2。(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是试读,正音。
(3) 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
(4) 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二、写好钢笔字
出示“官”“窜”“霞”
生说说发现(上面的“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
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故事引入赞美
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
二、材料交流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
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 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
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
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
教后小记:
站小学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留给我》。
2、通过演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对于我没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音乐。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老师面带微笑,站在学生中间。)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音乐乐园
二、教具激趣,解决难点。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出示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让学生通大屏幕能清楚直接地看到问题,并一起开动脑筋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打击乐器来解决问题。)
师:谁来读读,拍拍,或用你身边的乐器敲击出节奏?
生1:(很自信的)有节奏地读。(其中符点处节奏不准确)
师:(给予肯定)你真勇敢,第一个挑战难点。(指出符点处的错误继续提问)谁来帮帮他?
生2:有节奏地读。
师:(肯定的)你太棒了,读得完全正确。
(然后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读等等)
师:同学们齐读节奏。
(反复读,熟悉难点节奏)
师:谁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段节奏?
生2:有节奏地拍手。(生齐拍)
生3:有节奏地跺脚。(生齐跺)
生4:有节奏地用响板敲击。(生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碰钟等乐器敲击和齐奏。)
三、审美体验,表现音乐。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太棒了,所以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名字叫《留给我》,同学们边听歌曲边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听听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播放歌曲《留给我》的录音范唱)
生1:歌曲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主空气污染,这样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的蓝天,主树木更好地生长。
生2:歌中唱了留下小河,很多的小河就可以汇成大海,留下大海给沙漠。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首歌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这是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发自内心地表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歌曲中唱到“留下太阳、留下森林、留下小河、留下草原”,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演唱,是命令还是祈求?为什么?
生:应该用祈求的口气演唱。因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师:(培养美读,感受歌曲情绪)请同学们带着你真实的感受,把歌词当作一首诗,伴着歌曲伴奏来读一读。
生:按要求自由读歌词。
生:几名学生读歌词。
生:然后齐读。
师:(肯定的)同学们读得真好,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完全投入到歌曲里了。再次欣赏歌曲,听完后说说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播放歌曲范唱)
生:优美、抒情。
师:你喜欢歌曲的哪一句?老师弹琴,你能加上歌词唱一唱吗?
生1:(很自信的)我来唱唱“留下太阳……给沙漠给沙漠”。
师:请你带领大家一起唱。
生:齐唱本乐句。(熟悉乐句旋律)
生2:(特别自信的)老师我喜欢“留下星星……留下绿草”这句,我来唱唱。
师:唱得真棒,请我带领大家一起唱。
生:齐唱。(熟悉乐句旋律)
师:再次听歌曲,你能在歌曲中找到和大屏幕上的节奏相同的乐句吗?(找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播放歌曲《留给我》范唱)
生:“留下小鸟,留下鲜花”这句节奏与屏幕上的节奏相同。
师:老师弹琴谁能唱唱?
生:试唱难点乐句。
师:指导。
生:先读节奏,再按节奏读歌词,最后弹琴加歌词。(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增加难度,解决难点乐句)
师:同学们真棒,歌曲的最难点已经解决啦!下面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唱唱。(播放歌曲范唱)
生:齐唱歌曲。
师:同学们真棒,带着最真实的.感受跟伴奏演唱歌曲。(播放歌曲《留给我》伴奏)
四、合作探讨,实现创新。
师:《留给我》这首歌中运用了两种演唱形式,领唱和齐唱。你能听出哪部分是领唱,哪部分是齐唱吗?
生:“留下太阳吧……给沙漠给沙漠”是领唱,“留下绿洲……留给我和妈妈”是齐唱。
师:再听歌曲,判断他回答得是否正确?(播放歌曲范唱)
生:(肯定解答)回答正确。
师:小组合作讨论、创编,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然后随着音乐即兴演奏、表演。
(小组讨论并展示)
生1组:一个领唱,四人齐唱,三人伴奏。
生2组:两人齐唱,四人伴舞,二人伴奏。
师:(肯定的)同学们表演的真棒,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而且能把最真实的感受融入到歌曲里。全体同学一起表演,谁来领唱?
生:(大声自信的)我来领唱。其他同学表演伴奏。
(播放伴奏,师生共同演唱)
师: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吗?
生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生2:我要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时时宣传环保,处处宣传环保。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大家能赶快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生:伴着歌曲《留给我》优美的旋律走出教室。
站小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的
(一)通过游戏中声音强弱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的强弱。
(二)通过学唱《小小的船》,指导学生欣赏和想象宇宙太空的奇妙景色;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培养学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歌唱。在歌曲和表演中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音的强弱
1、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小叮当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你们看看是谁?(老师出示一把小米)这些小米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2〉小朋友,鼓上这些小米是怎么样跳舞的呢?
瞧!鼓上的小米粒跳得低的时候,老师敲鼓的声音是怎样的?(轻,弱)
鼓上的小米粒跳得高的时候,老师敲鼓的声音又是怎么样?(重,强)
〈2〉学生扮演“鼓上的小米粒”
要求:教师敲鼓声音强学生跳得高,教师敲鼓声音弱学生跳的低。
〈3〉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敲击声由弱渐强,由强渐弱。
2、复习歌曲《小鼓响咚咚》分析歌曲的力度表现。请学生敲鼓点,学生随鼓点唱出强弱。
三、新授歌曲《小小的船》
1、导入新课:“大家玩得累了,这时天也黑了,月亮婆婆升起来了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你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动一动!!
1、学生听伴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a:手放在腿上摆动身体
b:手上举左右摆动手臂和身体
c:手放在肩上左右摆动身体
2、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感受既音乐情绪(优美,抒情)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复听旋律,感受强弱。
a:教师讲述乐曲中的3拍子的强弱规律,拍手表示强,拍腿表示弱。你能做出跟老师不一样的吗?
b:要求学生强拍手,弱自由创作动作,再次跟音乐拍节拍
4、小叮铛和它的朋友们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它做了一个奇妙的梦,它梦见了什么呢?
5、听有歌词的音乐范唱。请学生讲一讲歌曲内容。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句。
6、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7、学唱歌词
8、按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9、小结:这首歌曲是表现月亮的歌曲,你们还知道那些表现月亮的歌曲/诗歌或故事吗?
10、听《小白船》,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荡漾感。
四、小结
太空有多美妙,我们小朋友现在就要好好学科学,让我们乘着小白船一起上太空遨游!!
站小学课件 篇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写好6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雪景图片、录像。
2、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
2、播放下雪的录像带。
导语:同学们你们看,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它们飘呀飘呀,落到树上、房上、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看着这漂亮的雪花,你想说些什么?
3、有一个小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雪花,快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生字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生字,如果读不准,请你帮助你的小伙伴。
3、反馈生字的读音。请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指读,小组长带读等。
如:纷纷扬扬———扬
小仙女———仙
裁剪———剪
4、把生字词语放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要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雪?作者喜欢这场雪吗?你能从哪儿体会出来?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汇报中防止学生不按顺序汇报,教师可根据某一个学生发言,让其它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重点指导如下语句。
(1)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你觉得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2)想不想看看大雪纷飞的景像?(播放大雪纷飞录像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受。
(3)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教师可进行示范性朗读,请学生评一评哪里读得好,然后再请学生练习。
我伸出小手接了一片雪花。瞧,它多漂亮啊!那六角形的花瓣不知是哪位仙女特意裁剪的。
你们知道雪花什么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3、出示不同形状的雪花照片。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雪花什么样,并完成填空练习。
()的雪花
4、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1)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快活地蹦啊,跳哇,笑哇,唱啊!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在滑雪。我们玩得多开心哪!
你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5、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1)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树上挂满了盛开的“梨花”。
想一想“洁白的地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梨花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挂的是“梨花”吗?说明什么?
再读一读,读出雪下得大,雪花洁白。
(2)“在厚厚的雪被下,麦苗儿甜甜地睡着,小嘴还不停地吮吸着甘美的乳汁。”
出示句子:在雪被下,麦苗儿睡着,小嘴还吮吸着乳汁。读一读这句话,说说和课文原句比,有什么不一样?
说说哪句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出来吗?
6、练习朗读。
不仅小作者喜欢这场雪,农民伯伯也特别喜欢这场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读读书上的句子。
你知道什么是瑞雪兆丰年吗?再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四)练习背诵,深入体会。
1、导语:这么美的景色,用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下来,多值得我们积累下来呀!下面就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学生选择背诵的段落练习背诵。
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然后再背诵。
(五)语言训练,回归整体。
欣赏了这么美的雪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检查背诵。
1、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课文。
如:雪花是什么样子的?下雪了,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下雪了,农民伯伯为什么喜上眉梢?
3、请学生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让背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背诵这一段.让听的同学评一评,是否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复习生字,自主识记。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读准“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的读音。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互相帮助。
3、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让学生能够自主记忆,学生可用多种的方法,如以旧字代新字,组词语记忆,编儿歌,顺口溜记忆等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 个范字,说一说,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认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个别字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
3、请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1)请学生书写。
(2)反馈纠正、评议。
(3)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4)再选择其他汉字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雪花
美丽 快乐 丰收 忙年
2023小学站课件(模板4篇)
本文为编辑从互联网精心整理的"小学站课件",希望您仔细阅读并将其收藏。对于一名老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写作时务必不要草草了事。教案是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手段。
小学站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四、教学过程
(一)4的组成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1)黑板上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
(2)要把这4朵花放到这2个筐里,有几种放法呢?(3种)
2.动手实践。
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放手实践,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的过程。
3.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
(1)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由学生介绍摆图,教师重点强调从无序的摆放到有序摆放。
先在左边筐里放1朵,剩下的3朵放在右边筐里;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添上1朵变成2朵,右边少了1朵也变成了2朵;再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变成3朵,右边变成了1朵。三种方法一一呈现。
(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感受替代的简洁。
(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感受数学的简洁。
(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重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1是一部分,3是另一部分。如图所示。
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如图所示。
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过程,理解符号化形成的过程。从上到下看是分的过程,从下向上看是合的过程。
(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内容,把4的组成当作例题,完成摆,画,写,找的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发现分与合的互逆,初探组合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5的组成
1.学习5的分与合。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应用。
(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决问题。
(1)能一样多吗?
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
(2)怎样就公平了?
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小学站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意思,背诵课文。
3、会正确书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0’)
1、 温故知新,一猜二读:
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我们今天学习新课之前,先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古诗。请读:
(1) 学生齐读有关月亮的诗歌。《静夜思》、《古朗月行》。
(2)师朗读《看月亮》。
师:是啊,月亮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一首诗;在画家的笔下,月亮是一幅画。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幅画,请大家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和想象,请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既善于观察,又善于想象,还很会说话,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
3、导入课题,师正音,读好课题,师示范写课题,学生手腕书写跟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25’)
1、认识叶圣陶爷爷,重点推荐作品《稻草人》。
2、请生读文,了解学情,及时正音,相机指导。
3、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
学生比赛学习生字,总结识字方法。
(1)生字拼读比赛
第一轮:开火车读,跳格子,教师正音。
第二轮:检查读,重点检查困难学生,给予帮助。
第三轮:去掉拼音读词语比赛
(2)巧记生字比赛
第一种方法:给生字组词记生字(记忆“船、弯、坐、只)
第二种方法:用生字说句子记生字。(看、见、蓝、闪、星)
第三种方法:猜谜语记生字(坐、闪、星)
学生总结自己记字的方法,交流、用其它方法的记的孩子,重点表扬。
(3)古字猜今字比赛
师示范猜:学生抢猜:
师:评选“最佳表现小组”与“学习大王”,总结学法。
三、朗诵课文,正确流利。(5’)
师:每一个汉字里,都深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每一篇课文里,都凝聚着作者们的汗水。因此,当我们每读一篇文章时,都要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来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出节奏,最好还能读出感情哦。
1、 师跟随音乐朗读。
2、 生跟随音乐朗读。
3、 作业: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下节课接着比赛。
小学站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听读识字把字读准确。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
教学重点:正确拼读及熟记生字
教学难点: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所以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出示贴纸“月亮”
生:月亮。
师:那么,你能说说月亮的样子吗?两头怎么样?就像什么?
生:弯弯的,尖尖的,小小的船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 小小的船” 板书:13 小小的船
生齐读课题。
贴“月亮”,“晴朗的夜空里除了有月亮,还有什么呢?”
生:星星。
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空啊,有月亮,有星星,今天我们就一起坐上这艘小小的船到美丽的太空上翱翔,谁想去?想去的同学赶快打开书本98页,快速地把课文拼读一遍
二、新授
(一)初次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自由拼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生打开书,自由拼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二)认读字词
师:课文里有一些认读字宝宝想和同学们交朋友,老师把它们请来了,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三)学习生字
师:在这些生字和词语当中,有几个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你能找出它们,并读一读吗?
1、出示生字:看
指名领读。音节、书空、组词
师:除了“看见”,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看”字。
师:在这一个字,你最熟悉那部分,按上下结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一个“目”你这种方法也很好,奖励你一颗观察之星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生描一个练一个。
2、出示生字:见
师:第二个生字朋友迫不及待地要出来跟大家见面了,大家一起来和它交朋友吧
生齐读,音节,书空,组词(看见)
师:除了“看见”,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跟“见”有关的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见”字。
师:“见”的结构,书写的时候从上到下,上面是一个未封口的“口”,下面像“儿”但不是“儿”,因为这两笔是靠在一起的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
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生描一个,练一个。
3、出示生字:星
师:最后一位生字朋友已经等了好久了,大家快来跟它交个朋友吧。
生齐读,音节,书空,组词(星星)
师:除了“星星”,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跟“星”有关的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星”字。
师:“星”字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生”上面小,下面大。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
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四)课中休息。
师:今天同学们写字非常认真,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小小的船》,让我们放松一下吧,在歌声享受翱翔太空的快乐。
播放音乐。
(五)进入课文,讲解词句
1、走进课文
师: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这首儿歌,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欢快的心情
师:谁能带着这样轻快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一两个。
2、指导读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我读一句,你读一句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节奏。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读游戏,看看同学们对课文有多熟悉?
3、理解课文
师:游戏规则是:齐读“弯弯的月儿”,女同学读“弯弯的”,男同学来答( )。
出示:弯弯的月儿 弯弯的( )
生齐读。
师:弯弯的月儿就像什么?
生:小小的船
出示:小小的船
生齐读,对读“小小的( )”
出示:闪闪的星星
生齐读,对读“闪闪的( )”
出示:蓝蓝的天
生齐读,对读“蓝蓝的( )”
(六)背诵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非常熟悉了。有谁能背下来了呢?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背下来了。那么一起来背一次吧
生齐背课文。
(七)拓展说句子
师: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个生字朋友里,有两位朋友还能组合成一个词语。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比比谁最会说?获得今天的说话之星
出示:用“看见”说一句话
我看见星星。
我看见闪闪的星星。
我在小小的船里看见闪闪的星星
师:第一句老师说清楚了谁看见了什么,“我看见星星。”
第二句老师说清楚了我看见怎样的星星,“我看见闪闪的星星。”
第三句老师说清楚我在哪里看见闪闪的星星,“我在小小的船里看见闪闪的星星。”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看见”来说一句话,比一比谁最会说,谁能获得今天的说话之星。
评价:看来同学们学会了用“看见”说话。真棒!
(八) 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太空里玩得开心吗?仔细回想一下学到了什么?再想一想我们在太空里看到了什么?
生:学了三个生字“看、见和星”,星星和月亮
师:你还想看到什么?
生自由想象。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奇思妙想。那么就把你想到的画在图画纸上,这个就是今天的作业。
小学站课件【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比较少,加上学生平时所看的课外书,很多都是趣味性比较大的书。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不太浓,加上文章的含义比较深刻,要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妙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设计理念: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感受,积累语言;在实践体验、丰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设计特色:
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又熏导语言艺术;超越文本,提升语言,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确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部分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读好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到你们班来上课,听说同学们平时上课都非常爱动脑筋的。希望这节课老师能认识到爱动脑筋的你。那上课前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师:自我介绍:我姓times;名叫times;times;。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指几名学生自我介绍。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姓都是一个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简介“西门豹”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3、学习生字
1)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理解部分词语
1)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
3)汇报
三、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理解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指名回答板书:巫婆、官绅给河伯取媳妇
年年闹旱灾
3)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天灾、人祸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
而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西门豹
巫婆、官绅(人祸)
田地荒芜给河伯娶媳妇
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天灾)
第二课时
一、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指名回答:板书:说、做
2)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3)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1)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指名说)
2)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学生练读)
3)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其他的句子也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教师灵活处理,灵活指导,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
4)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指名说)
5)师小结: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4、作业:完成小练笔。
最新语文站课件10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最新语文站课件10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语文站课件(篇1)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二、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2)了解作者;(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板书)(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五、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中国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中国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七、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语文站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积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
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
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语文站课件(篇3)
一、主旨
《敬业与乐业》是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讲演。演讲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结构
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讲演开篇处就提出题目来由,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而第一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更是生动有力地揭示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是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然后,作者先后谈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作者先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的观点,并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了“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乃做人之本。
接着,作者论述了“敬业”的重要性,这是第二部分的第1层。
其中第3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在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之后,就紧接着配上了作者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又顺理成章地论述了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4段主要是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作者先引用了《庄子》中的语句并对之作了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要敬业)。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并引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性。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的第5、6段,主要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这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这里,作者采用了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第5段,作者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样一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这就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6段,作者深入一步,论述了“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作者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是“人类理想的生活”。
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指出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简短而感叹的语句,充满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
三、延伸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应该怎样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文中之“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梁先生所讲的“敬业”精神?
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语文站课件(篇4)
一、义教科目:小学趣味语文知识
二、教案适用年级:小学二三四年级
三、教学目的:介绍语文知识上一些比较有趣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
的热情。让他们领悟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关于语文的相关内容,
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培养独特的
情操。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理解语文的意义,在生活中发现趣味语文。在课堂上
配合老师,跟上老师的节奏。
五、教学注意点:
1、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把课文解释得浅显易懂。
2、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使课堂生动有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六、教学过程:
1、 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来自XX学院的哥哥姐姐,(四个人特色的介绍自己)今天呢和你一起上这节课。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学生:欢迎!
2、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好乖哦,老师讲一个故事送给你们。好不好啊?
学生:好!
老师:你们知不知道年的来历啊??年,就是我们过年的年。
出示故事:
过年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可以适时加一些表情和动作,以便同学们能理解)
3、抢答: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将全班分组抢答,哪个组织回答最积极,
最多,最活跃,就加以加分,哪个组分数最多奖励学习用品。(用时:10分钟)
老师: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
学生:喜欢。
老师:那好,那现在呢,我们出几个谜语给你们猜好不好啊?你们呢,要分组回答,哪个组最积极就可以得到我们的奖品。
1) 出示谜语:
A.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 【谜底】:眼睛
B. 像糖不是糖,不能用口尝,帮你改错字,纸上来回忙【谜底】:橡皮
C.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其。【谜底】:手指
D. 什么东西只能加,不能减 。 【谜底】:年龄 E. 什么东西经常会来,但却从没真正来过? 【谜底】:明天 F. 有一匹马,它向南走5步,向北走3步,又向西跑了10步,请问最
后它的尾巴朝什么地方 【谜底】:朝地
G)有时候,圆又圆,有时候,弯又弯,有时晚上出来了,有时晚上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月亮
老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不错哦,没有回答的同学别灰心,下面还有几道题目呢,看看你们谁积极啊,积极就有分加哦。
2) 根据下列题意,选填词语。
苦哭 暗笑 假笑 哈哈大笑 捧腹大笑 (只能用一次)
A、开怀纵情的笑( )
B、藏在心里不公开笑( )
C、捂住肚子开心地笑( )
D、不愉快而勉强的笑( )
E、故意做出的,不真实的笑()
3) 同学们,请你将下边的十条成语补充完整,然后再将补充的字竖着连成
四句数学上用的术语,好吗?
( 五)花( 八 )门 ( 五 )湖( 四 )海
( 七 )上( 八 )下 (七 )擒( 七) 纵
( 三 )头( 六)臂 ( 三)心( 二 )意
( 十 )全( 十 )美( 十 )全( 十 )美
( 五)湖( 四 )海 ( 五 )行( 八)作
4、出示趣味故事——十二生肖(用时:10分钟)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啊?
学生:想。
老师:那你们在听的过程中要留意故事究竟说了什么哦。
学生:好。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
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让同学们举手回答,能答一个是一个,我们会尽量鼓励同学们回答,如果碰上有些比较偏的生肖,我们就可以适宜做一些动作来让同学们猜,)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好了,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十二生肖的来历了吗?都知道十二生肖为什么是老鼠第一了吗?
提问:十二生肖有哪些呢?(巩固知识)
(让同学们举手回答,能答一个是一个,我们会尽量鼓励同学们回答,如果碰上有些比较偏的生肖,我们就可以适宜做一些动作来让同学们猜,)
5、联系学生的实际(用时:10分钟)
老师:同学们,听完了老师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说一下你们对语文的看法啊?语文也可以很趣味的啊。
学生说出自己对趣味语文的看法及感受。我们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看着学生,给他鼓励。
6、总结(用时:10分钟)
表扬同学们配合得很好,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喜欢语文,在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趣味的小知识和小知识,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我们相处得很愉快??
备注:如果时间多出,就讲小故事三则并与同学们交流。
1、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2、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语文站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体会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的道理。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一大大的繁体“爱”字),认识吗?认真观察它的字形,比较和简体的“爱”最大的区别(“心”), 真细心,那你认为什么是爱?或者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爱?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有不少关于爱的词语、句子、名言,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故事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是由哪几个关爱的故事链接起来的?
1、(出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第2到8自然段。
(1)全班交流。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指读――齐读)
2、(出示)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完全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1)(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
(2)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读这一段,让自己的心与文字一起跳动,在书上圈圈画画,把你的一份理解、一份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记录下来。
(4)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妇人,看到这一切,你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你眼中的乔依是怎样一个人?(感激,感动。助人为乐,热情,真诚)
3、所以,老妇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老妇人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出示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2)多么质朴,多么感动的想法啊。请你带着这份感动再读第六自然段。(齐读)
5、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老妇人完成乔依的这个心愿了吗?
的填空。(同学们,会读书的同学还能将一段话、几段话读成一句话。)
1、(出示填空题)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突然想起了(),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2、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请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读。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小结:你们看,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
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生齐读)。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小组讨论)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3、结束语: 同学们“爱”,上面是手,中间是心,下面也是手。爱是什么?手捧一颗真心,轻轻地放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爱。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着爱的阳光,呼吸着爱的芬芳,你是否曾想过也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呢?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之链中的一环,让爱的金链永远不断!
1、爱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爱是(),爱是(),爱是()……
2、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语文站课件(篇6)
语文课文《阳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参考
《阳光》教案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感受阳光的作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时间的宝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动物王国的朋友──小老虎,他呀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能接受住考验吗?出示生字。
(1)谁想来试试,你还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2)小朋友可真行啊,那你能从那么多的生字里面选择一个或几个字来说一句话吗?
(3)看小朋友说得那么起劲,小老虎也写了一句话
金子比阳光像更宝贵金子阳光。
A、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
B、此时你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啊?
C、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D、你们同意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响亮地读一读,告诉小老虎吧!
二、讨论、研读句子
就因为小老虎,不知道金子和阳光究竟是怎样的,才闹了今天这个笑话,不过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能干的小老师,一定能帮助小老虎认识金子和阳光的。
1.谁来告诉他金子是怎样的?
对啊,阳光像金子,很美,也很宝贵,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小老虎走进课文,去考察一下、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丽、感受到阳光的作用很大。(指名读题)
3.下面就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或几句话去学一学。
三、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高山和小河。
A、指名说。
B、小朋友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啊?
C、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D、自由地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读得不过瘾,,还可以做做动作。(动作演示理解洒遍)
E、谁愿意来美美地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哇,那么多小朋友都想读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来读给各位在做的老师听听吧。
(2)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A、你为什么这么读?
B、看看还有哪位小朋友能读得更绿一点。
C、此时你是受阳关哺育的.禾苗你想说些什么呢?那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3)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你能把它美美的来读一读吗?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4)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象长长的锦缎了。
A、同桌讨论一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B、理解锦缎,实物投影,那老师不明白了,怎么把小河当成锦缎了呀。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读读、个别读、齐读。
(5)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A、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感到阳光怎么样?(可爱)
B、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吗?(引导学生做做动作,感受阳光的可爱)并指导朗读。
四、扩展
1.刚才小老虎学得可认真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画一幅阳光下的美景图,送给小老虎吧,如果你还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就请你动手把它写下来。
2.交流,实物投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全文
今天小老虎的收获可真不少啊,这都是因为有了小朋友的帮助,他才知道原来阳光是那么的美丽,世间万物都享受着阳光,可是小老虎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值钱、更宝贵呢?你们愿意下节课继续去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语文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他们俩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们的诗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板书课题。)
(2)欣赏课文插图:教师出示两首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二、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四、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七、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 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 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 银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处。
[1] 黄鹂:黄莺。鹭:鹭鸶。
[2] 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积雪,千年不化。含:从窗中远看西岭白雪,所以用“含”。
东吴: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语文站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语文站课件(篇9)
教学目标:
一、我来试试:
1、读读认认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二、探究与发现:
读读想想,区别句子;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教学重难点:
区别形近字,进行词句练习,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语文乐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开启了,让我们一起到里面来玩一玩吧!
二、我来试试。
1、读认认形近字;
(1)学生自己读一读儿歌和右边的形近字。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通过字意联系偏旁来区别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1)读一读,注意轻声的读法。
(2)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写一写。
3、照样子写句子;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照样子说句子。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1)简单介绍什么是成语和成语故事
(2)读一读这个故事。
(3)和同学讨论一下:叶公是真的很喜欢龙吗?
二、探究与发现。
1、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读每组的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再读句子,体会。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口语交际:有趣的事
教学目标:
1、能和同学进行交流,态度大方。
2、能通顺完整地叙述暑假中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暑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表演文文和乐乐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引导。
看,文文和乐乐已经聊上了,他们正在介绍自己觉得有趣,也就是有意思,很好玩儿的一件事呢!同学们,在漫长的暑假中,你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快和小组的同学们说一说,,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提示:在发言之前,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告诉同学们你准备说哪一件事,把这件事发生的经过说清楚,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有趣。别人说的时候,小组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觉得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向他提问题。最后每个组的同学一起评一评,谁介绍的事情最有趣,我们请他上台来讲给全班同学听。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语文站课件(篇10)
设计理念
1.渲染情境氛围,强化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诵读感悟,深化体会春联之美。
3.启导自主探究,优化语言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导读课文,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
2.诵读感悟文中的五副春联。能熟读成诵。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深化了解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激趣入境
1.张贴四副春联:看到这些春联,你联想到了什么?
2.课件播放欢度春节的情境。
[设计意图:借助春联和热烈的欢度春节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自主参与的学习意识。]
二、诵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读春联,体会大意(有所理解即可)。
2.联系诵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大意,荆、组交流。
3.品读背诵春联,赠春联。
4.启发:为什么过春节要张贴春联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大家听后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诵读春联,自主感悟,交流分享,形成共识;背春联、赠春联,激励学生;提高了目标速成效率。]
三、导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春联特点
1.出示名联导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学生品读,提问:你们很容易从这副春联中发现什么特点呢?(字数相等,词句对称)
3.自读课文第二段,读后提问。
(1)读了这段课文后,你进一步了解了春联的特点了吧?
(2)春联又是怎么对仗的呢?
出示春联: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齐读体会。提问:谁来说说这副春联是怎么对仗的?这一联是表现哪方面内容的?
4.指导诵读。
5.回应分析“风声雨声读书声”一联是如何对仗的。
6.小结
[设计意图:体会春联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里,借助名联引入,使学生产生初步的认知共鸣,调动他们有意注意,顺势利导地切入后面的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学有激情,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四、尝试语言实践,体会春联对仗特点
导入:读春联有意思吗?想做几道关于春联的趣味作业题吗?
1.找下联,赠联。
风吹柳丝条条绿
____
春来大地百花放
____
a.十年树木喜成
b.日照梅花朵朵红
c.秋到人间五谷丰
d.莺歌燕舞闹春光
2.填词补联,赠联。
今日祖国花朵
□□社会栋梁
福满人间家家福
春回大地□□□
3.学对下联,赠联。
福如东海
□□□□
快快乐乐辞旧岁
□□□□□□□
4.小结:这几题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你们是真正了解春联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要务,加之春联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申的瑰宝,因此有创意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春联的语言实践训练就非常有意义。通过形式新颖而有梯度的找下联、补春联、对下联的练习形式,再配合激励表扬的赠春联,学生定会学得热烈而亢奋,强化了他们对春联特点的感悟,有效提升对春联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五、导学第三段
1.导人:春联从形式上我们已经体会到它的对仗美,从朗读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声律美,请大家再读读看。(自读、齐读上面的春联)
2.提问:春联读起来觉得怎么样?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相机理解“抑扬顿挫”。
(2)再读上面对联,感受它的音乐美,并赠联。(齐读、个人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春联,强化其感受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六、齐读最后一节,总结拓展
1.导读最后一节。
(1)理解“开卷有益”。
(2)启发: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春联可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学语文呢?(广告语、宣传标语、店铺美名……)
2.回顾自读全文,再次感悟。
3.总结拓展。
原来春联中也有不少的学问。读春联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学习,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优美的春联,读背下来。下一周,我们将在班级组织一次背春联大奖赛。
[设计意图:关注语文学习的强化和延伸。读文再次深化体会春联的特点、内容、种类和用途,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与优美,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养成留心生活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站建设课件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站建设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站建设课件(篇1)
参加对象:
xxx班全体同学
主持人:
xxx--团支书
记录人:
xxx
班会目的:
总结开学以来班级各项工作情况,讲述今后的工作计划,使同学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态度,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优良学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班会过程:
一、班级同学发言
xxx:良好学风形成的根本是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意识。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成才意识,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这次开展“端正态度明确目标”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引导了我们要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态度,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优良学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促进了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xxx:我个人认为学风建设不应该仅仅是一段时间的事,而应该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因为我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无时无刻的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我们要以学习为首任,为了我们将来能够更好,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不能再浑浑噩噩了。
xx:我比较赞成他们的说法,来到大学,我们应以学习为首任,学习才是我们学生的本职工作。
xx:我想讲一讲关于现在大学生就业的情况,目前每年有500万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职场上,百分之六十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在大学已经花了很多学费,父母很辛苦,所以毕业出来工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现在不把基础打好,以后找工作将非常困难。所以我觉得学风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辅导员讲话
她讲到: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学校兴。建设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风,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我希望能够做到:
(一)促进班级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良好院风的形成;
(二)以本次班会宣传的学风建设,让同学们在思想上对学风建设重视起来;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工作交流和管理工作,并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并定下人生目标。
(三)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为班级同学营造更好的宿舍学习氛围,营造一个“团结互助、活泼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班级氛围;形成“勤学、善学、乐学”好学风
(四)完善班级制度,规范课堂纪律,促进学习纪律的好转,实现班级学习目标,实现优良学风班级创建,争取获得优秀班级的殊荣。
三、主持人总结
通过这次班会的开展,希望在今后大家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刻苦学习,为以后打好基础。
站建设课件(篇2)
主题:文化建设教案
一、背景
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文化建设教案从对文化概念的深入剖析,到对文化建设现状的全面了解,再到针对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管理者提供经验和特色,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并且促进文化创新进程。
二、教学目的
1. 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培养文化意识和现代文化素质。
2. 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3. 给予学生掌握文化建设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体会文化建设的成效。
4. 提高教师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认识,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并传递文化建设价值观念。
三、教学内容
1. 文化基础知识与概念
2. 文化建设现状的认识
3. 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
1. 听讲和讲演
2. 研究讨论
3. 互动交流
4. 实践演练
五、教学步骤
1. 介绍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概念,从历史、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分析文化建设现状,包括文化意识、文化市场、文化形式等多个层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民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3. 阐述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通过教师的讲述、实例、参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性。
4. 通过研讨与实践,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文化观念,开展文化创新与创造,并且以此为目标,通过具体文化项目实践和操作,从而发展出更加完善的文化建设教学模式、方法和理念。
六、教学归纳
文化建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意识及其探究和关注文化建设现状的兴趣。通过实践的操作和认识,促进学生对文化建设的问题有更加深入、具体、易懂和实用的认识,同时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意识及道德水平。
站建设课件(篇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
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
①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1、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站建设课件(篇4)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学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优良学风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树立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强烈事业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神,才能有高尚的动机、产生刻苦学习的永久性动力。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我校的方针政策,加强学风建设,同时使我院同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竞争意识,培育创新观念,形成争先创优的整体风尚。我校以班级为集体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树立事业心,培养奉献精神,强烈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做“四有”新人——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活动主题:
丰满,天使的羽翼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3日
四、活动地点:
xx大学广陵学院3515教室
五、活动对象:
xx大学xx学院xx全班同学
六、活动内容:
①由一名同学以PPT的形式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护士和事迹
②六人组织起来诗朗诵,一人放一些音乐和图片(同学们的照片,医院等等)作为背景,表达对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敬意。
③两人一组做“心有灵犀”游戏,规则为屏幕上显示一些医学护理的专有名词,一人正对着大屏幕做一些解释名词的手势或动作,另一人背对大屏幕猜出屏幕上的词语,三分钟为限,由四组同学参加,猜对最多的一组将会获得奖品。
④由参加手语社的三位同学用手语“唱”《感恩的心》,六位同学手捧蜡烛轻吟歌曲。
⑤主持人问一些护理专业知识或常识等问题,两位同学边踢毽子,转移注意力,边反抢答问题(将问题的答案反着说),抢答对的最多的一组将会获得相应的礼品。 ⑥由三位同学演绎小品
⑦由每个宿舍派出代表成员上台发言,关于我们的学习,理想,自身素质等。
⑧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结束这次主题班会。
七、经费预算:
毽子2元棒棒糖25元
八、活动其他安排:
(1)活动经费:由护理80901班费所出
(2)后勤工作:由护理80901班一位同学拍照
(3)前期准备:PPT由团支书制作,主持人演讲稿由主持人自行准备。
经过学风建设班会之后秉承着“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学而不知足”的观念,教育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用于创新的今生这一目标,我们班组织了各项学风建设活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班组织了以下活动:加强考勤制度。
全班同学在开展学风建设班会之后认真展开了学风检查活动。学习委员在课间对同学们进行不定时的点到,查出没到的同学,班委配合老师一起监督学生的上课考勤情况,并且及时的反映给辅导员岳甜甜老师,并认证记录我班每位同学的到课状态。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开展了系列的英语学习活动。
为了有把握的迎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到来,针对英语的学习、技巧方面,我班组织了大量的英语学习活动,每天坚持一小时的背单词活动,每天坚持一篇英语阅读活动,大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英语的学习气氛,增强了同学们应试的信心。
通过以上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我院的学风情况有了较大的转变,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认识到良好学风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大部分学生都强烈渴望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风建设中,我班努力打造的“人人讲良好学风,班班创良好学风”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我班正课的出勤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校内外举行的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我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风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进步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长期积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内外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学风才能呈现出新的面貌。我班将在接下来学习生活中保持现有状态,将学风建设进行到底。
站建设课件(篇5)
__年是实施“___”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我镇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__同志在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党的__大赋予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未成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及社会氛围,现简结如下:
(一)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了一次工作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牵头责任单位学校工作积极性,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坚持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开展工作。坚持社会监督制度,聘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会义务监督员,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做好创新案例的收集、上报工作,坚持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信息的收集、编发和报送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完善考核体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全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兼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将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
(一)加强社区、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未成年人活动站建设试点。加大对未成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利用的投入。建立有效的馆(园)校外联系制度,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推动城市青少年宫、妇幼恢复中心主动走出去,定期开展活动。
(二)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家长学校的科学化教育、规范化管理,开展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加强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队伍建设,做好初中毕业生和辍学生的后续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模式,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寒暑假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责任制,加强学校团、队建设。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完善思想品德课新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全镇推广前阶段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强未成年人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举办未成年人喜闻乐见、深化活泼的活动,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相结合。继续开展“____”宣传教育,长期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组织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二)持续推进文化环保工程。继续抓好网吧经营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积极开展网吧及校园网专项治理工作,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查审批,积极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继续加大对互联网、手机低俗之风专项整治行动力度,强化运营接入服务商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的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继续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网络、网吧、荧屏声频视频、各类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努力净化未成人成长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红色旅游,繁荣文艺创作,推荐一批优秀少儿文化产品,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大力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拓展农村未成年人入校外活动阵地。
(三)加大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宣传力度。加大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宣传。办好电视少儿节目和《德阳日报》教育周报,用好党政网关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连接平台,强化公益广告宣传,运用好“英雄少年”先进典型,增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监督。
(一)深化“警校共育”。完善“警校共育”长效工作机制,抓好“六进”、“三见”、“七个特别”、“一三五”、“路队制”等工作方法的巩固和深化,继续抓好“八个100%”工作目标的巩固和发展。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督查力度。
(二)总结推广“区校共育”经验。按照“有班子、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少工委、关工委的作用,构建由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双结合体系。组建来源多样、专兼职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三)积极开展“医校共育”。在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针对地震灾区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医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实施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加大未成年学生公共卫生知识教育力度,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的试点工作。
五、发挥“12355”青少年维权中心的作用,做好特殊未成年教育引导工作
(一)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爱心妈妈”招募结对工作,开展“代理家长”、“亲情电话”、“城乡少年手拉手”、组建“留守小队”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管理。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征地,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二)关心农民工子女。逐步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救助流浪儿童。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等保障制度。依法打击强迫、诱骗、教唆未成年流浪行乞和违法犯罪的不法行为,对乞讨、流浪未成年及时进行救助。
(四)帮助孤残儿童。建立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救助机构。孤儿和残疾儿童救助所需资金纳入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保障其基本生活不抵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具备就读能力的孤儿和残疾儿童,及时就近入学,并受到必要的照顾。开展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采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救助。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五)教育边缘儿童。构建有效的社会帮教网络,对边缘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帮教工作。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边缘儿童的司法救助和教育挽救工作。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领导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站建设课件(篇6)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点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通过分析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帮助学生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教师:在你看来,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道德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应该怎么学习?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都正确的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4页第一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回答。
教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应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站建设课件(篇7)
主题:文化建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建设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会借鉴优秀文化的经验,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文化建设的相关重要概念、规划和实施方式。
4. 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文化建设?
2. 优秀文化的功效与特征
3.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文化规划与实施
5. 增强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三、课堂教学:
1. 什么是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标志,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不断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平。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文化建设是促进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的功效与特征
优秀文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功效和特征如下:
1)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生命质量;
2)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3)具有长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是历史遗产与文化瑰宝。
3.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结构转型;
2)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3)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和创造力,支持全面深化改革。
4. 文化规划与实施
文化规划是一个有序推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规划的内容包括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以及文化体制等。规划执行阶段,需要全民参与,注重社会协作。
5. 增强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增强文化素养是个人提升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人需注重特定知识培养和综合素质,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品位提高则需要政府、机构和普通百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四、课后作业:
1.分析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推荐一项文化活动,探讨其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影响。
3. 阅读一篇文献,重点分析文化规划的实施策略。
4. 个人总结一篇关于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品位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1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优秀文化的功效及特征以及文化实施的重要性和策略方案。这些是有关个人、社会和国家,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引入实例,学生对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个人总结文章的方式,学生有机会将所了解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对提升个人和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出了深刻思考。
站建设课件(篇8)
1.教学内容:
⑴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⑵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2.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⑵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3.设计思想:
⑴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学生朗诵或合唱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从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⑵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⑴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②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⑵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
②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③教学方法主要是设疑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总结法等。
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⑴请说出这些节目的名称?
⑵这些节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围绕哪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展开?
⑶长征精神是否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⑷这里涉及的精神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①CCTV新闻联播视频之新闻特写《长征展览留言 心灵深处流淌的感动》
②一个特别节目介绍 《我的长征》是新闻频道20重点特别节目,该节目以每个普通的“我”重走长征路为主线,由“我”亲自采访长征相关人群,亲眼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亲身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整体构思以重温长征为线索,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以及参与者自身的感悟和变化,展现当地风土民情、民族民间文化、民生及发展状况。
①为什么时隔70年,人们观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时依然深受感动?
②年CCTV新闻频道重点特别节目《我的长征》为何要重走长征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P76)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⑴从《七律?长征》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长征精神?
⑵长征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站建设课件(篇9)
设计研究院是一个集岩土工程勘察、建筑设计、工程测试和岩土施工等多种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拥有国家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基桩检测甲级资质和岩土设计专项资质,是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之一。目前拥有在岗职工295人,有共产党员87名,共青团员46名。近年来,院党委始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为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收到了增强凝聚力,发展生产力的良好效果。完成产值1、5亿元,实现收入1、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提高37%和30%,取得了建院以来的历史性突破。今年,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产值的70%,同比利润比去年提高了66%。近年来,我院还先后获得了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九五”和“十五”立功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誉”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模范青年突击队,交通安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既是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见证,也是院党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成果。总结近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是着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理论学习,努力在工作中争做先进文化的的实践者,以“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历届的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过程中,领导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来推进,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因此每年都要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部署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细则,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党委还要求各单位从“一把手”到班组长都要有较强的创建精神文明的意识,并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工团协同负责,分工把守,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组织保障。
领导班子的言行是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领导班子在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近几年来,院党委严格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始终把理论学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三讲”、三个代表”、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大会议精神、胡锦涛“七一” 重要讲话等专题学习中,都召开了专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院党委还始终把搞好班子廉洁自律作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先争优”、“五比五看”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参政意识,制定了《设计研究院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各部门均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组,部门领导定期向民管小组报告生产情况和经济运行状况,并设立意见箱,随时征集职工意见。院工会还专门设立了职工提案征集委员会,了解职工需求。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医疗改革、住房分配和奖金分配的问题以及企业大型设备购置和选拔干部等问题上,充分尊重职工权利,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由职工代表投票表决。领导班子成员还经常到一线职工中进行走访和谈心,并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全院上下形成了浓郁的民主气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向心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
1、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我院不仅利用自身和社会的力量,举办各种技术讲座、技能培训班和派出学习深造,以此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而且还注重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制定了《天勘职业道德规范》和《天勘文明职工守则》。每年还要举办青年科技论文的评比和中层干部管理论文评比活动,检验培训成果。
2、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就不会有好的形象,就不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我院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通过职工的广泛讨论,提炼出“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职工为本,科技兴院”的管理理念;“追求双赢,讲究诚信”的经营理念;“生产用户所需,满足用户所求,体谅用户所难,不提供不合格产品”的服务观念等等,并利用橱窗、内部刊物和局域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了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
3、加强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通过开展“十佳青年”、“敬业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三八红旗手”、“文明职工”和“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弘扬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职工学先进赶先进,立足本岗踏实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我们还自办了《天勘文苑》和《天勘信息》等报刊,既报道了好人好事,也为职工展现才艺提供了平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氛围。
4、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体活动,活跃职工气氛。我院每年都要举办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青年足球对抗赛,老年篮球赛,“三八”妇女趣味运动会,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和各类棋牌比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着力打造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外部形象是企业精神和团队素质的写照,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提升品牌价值,激发职工的爱院热情,鼓舞士气。因此我们对此十分重视,下力气抓了企业视觉标识系统的设计(CIS),对各类纸张、稿件、宣传印刷品和成果包装得形式和使用要求都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定。还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院容院貌的整治,改善了办公环境,并统一制作了工作装,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6、 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例会制度和检查制度以及干部值班制度,认真落实防火、防灾等安全保卫措施,并加强外来人员管理,有效抑制了偷盗、斗殴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为经营生产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领导班子对这一点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中。在工作和生活上,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每到酷暑严寒,领导班子都要到工地慰问,并投入资金购置活动房屋,改善了野外作业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到长期在外施工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职工的家中探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也是每任领导班子的必修课。节假日期间,还要组织家在外地的单身职工进行联欢,让大家感受到设计研究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非典”肆虐期间,院里还为每个职工购买了营养品和消毒药品。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对职工的尊重和关心,也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 以十六大的胜利闭幕为标志,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设计研究院的领导班子有信心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我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站建设课件(篇10)
活动主题:
“三风”(学风、班风、室风)
活动目的: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通过举办关于学风建设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能得到别人的经验,从别人身上学习得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吸取精华。
活动流程:
1.观看有关学风的视频。网络使用应有度,科学合理才健康的签名
2.开展《学生手册》知识竞赛,使抽象变为具体。以寝室为单位,评出“最佳寝室”,颁发相应的奖品。活动形式:
①比赛由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三个环节组成。
②每个寝室派一个代表,每两个寝室组成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③必答题和选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④抢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抢答题必须在主持人说请抢答后才能抢答,否则取消该组回答该题的资格。
3.歌曲演唱:《一千年以后》
4.优生学习经验交流。
5.歌曲演唱:《我们都会错》
6.班主任寄语。
经费预算:
零食、饮料、奖品:114元
装扮教室:18元
水果:24元
共计:156元
活动目的及意义: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学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优良学风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树立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强烈事业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神,才能有高尚的动机、产生刻苦学习的永久性动力。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我校的方针政策,加强学风建设,同时使我院同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竞争意识,培育创新观念,形成争先创优的整体风尚。我校以班级为集体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树立事业心,培养奉献精神,强烈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做“四有”新人——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活动主题:
丰满,天使的羽翼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①由一名同学以PPT的形式介绍历史上著名经费预算:
毽子2元
棒棒糖25元
站建设课件(篇11)
一、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是学生、班级乃至一所学校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之一。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的主要内容,所以搞好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拥有优良的学风,不仅能够调动积极性,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我们每位学生应以优良的学风为条件,以理想为帆船,以对未来的憧憬为动力,奋发图强,顽强拼搏,求实创新。
二、学风建设内容
1、规划美好的未来。理想是前进的动力,作为大一新生,面对渺茫的前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规划我们的.未来。既然选择了此专业,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学好它。我们可以从报纸、新闻、网络上等不同的途径来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初步了解该专业的未来就业发展前景,结合自身条件,作出对比,制定符合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方案。
2、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评价形象的重要因素。作为班级的一员,应该以维护班级形象为荣。生活上:我们应该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彼此,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宽容、仁厚。学习上:积极主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浓厚的班级氛围,让班级的形象绽放出属于它的魅力。
三、提高学生课堂兴趣
1、丰富课堂知识。在平时的自习中,多穿插些课外知识,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循循善诱,发散思维。
2、开展课堂小活动。一周举办一次“学习交流小讨论”,鉴于班级整体的英语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程度不够好,所以在每周三晚自习举行“英语角小展示活动”。对于数学,进行“千千结对”,以一程度好的学生带动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互相探讨难题,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四、学风建设具体细则
1、学习氛围:对于老师的课堂问题,班级应该设置加分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班级每周三举行一次学习活动,并且采用分组制,结合“千千结对”,共同奋斗。
2、端正态度: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彰显出青春和活力,衣着整齐,朴素、干净,不追求华丽,不攀比。面对困难不退缩,做好分内的事情,开拓视野,愉悦身心。
3、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还是学生吧,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早自习之前规划好:今天我要做什么,怎样才能效率最高。早读时,应该放声去读,清醒大脑,不浪费早读的时间。
4、作好学习规划:一天下来,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具体的实施措施,不要浪费晚自习的时间,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进行,过的有意义些。
5、记录在案:副班长和纪律委员应该切实做好记录工作,把早操、早自习的出勤情况记录在案,并且每周进行一次全盘统计,把它列在综合素质考评中的加减项,屡次触犯的并且不改的,老师应该主动找他谈话。
6、及时沟通,传达信息:学习委员应该主动与老师沟通,把平时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想法反馈给老师,并且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出的时间。地点等及时的传达给学生,或者是院、系所进行的活动及时的传达给老师,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信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7、带头作用:“所有班委首先应该遵守班级纪律,作为班级干部,不能带头犯错误,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实行,并且不能带头起哄,维护好班级纪律。倘若犯错,加倍惩罚;班委之间应该,团结共进,为其他学生做好榜样。班会总结:
拥有良好的学风,是我们学习前进的指南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分内的事情,以班级的利益为重,心系班级,切实做好自己应负的责任,为创建优秀班级而奋斗。
英语站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完整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英语站课件”,请务必将此页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中以备不时之需!
英语站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单位“1”概念的扩展。
[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 ,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 ,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联系一本书的 ,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根据圆木的 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根据一个圆的 ,去推断一个圆的 。
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英语站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本课以故事型教学为基础,在踢足球这种课余活动的话题中学习对他人能力的提问。能听懂并询问单复数物品。
教学目标:
1、在踢足球这个课余活动的话题中,掌握单词soccer ball, soccer shoes的准确读音,及框架句型Can you…?Yes, I can、 No, I can’t的用法。
2、通过图片提示和动作辅助,学生能听懂并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能用正确使用的主体句式向他人询问能否做某事;通过听音模仿和情景表演等形式,能够准确表达课文中主体句式的情感。
3、能过学习踢足球这一语境,提高学生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词汇:soccer ball,soccer shoes,play soccer.
2、句型:Can you play soccer? Yes, I can.
1、歌曲热身:I can skate and I can jump.师生共同唱歌。
2、利用歌曲,询问学生能做的事情,过渡复习旧知。利用闪烁、遮挡和局部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猜球。
初听课文:由“猜球”游戏,过渡到本课课文,带着问题“What do they want to do?”初听课文,同时,教师配相应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三、新知学练
1、根据初听课文的任务,再利用动作,让学生明确play soccer的含义,并利用不同的图片进行短语读音的操练。
2、精听学说:带着问题“Does Robo know them?”精听课文。
(1)学说soccer ball:利用角色转变,练习读音,以及单数问句和回答。
(2)学说soccer shoes:利用词卡,开火车练习读音,以及复数问句和回答。
(3)通过Yes!和Sure!的回答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Sure!的强烈语气和情感,同时进行角色转变练习。
(2)拼读规律:soc……,学生猜测后三个字母。利用课件,从前一个音节中的c,再分出一个字母c后,再增加字母组合er。
1、听音跟读,强化语音要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巩固游戏:学生在标有数字1-6的足球中,选择一个数字完成任务,任务以巩固新知为主。
1、 总结:在众多运动图片中,学生自由选择,并表达能做的运动。
2、作业:
听:听一听第六课P44录音,每天5-10分钟。
读:读一读第六课P44课文,要注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写:写一写,写1-3个问题,下节课向同学和老师提问:Can you…?
英语站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对身高进行问答;学生能够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子;学生能够用比较级对一些事物或人进行比较。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本课时的四会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2)能够掌握本课时重点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 am ......metres. I am taller. You are shorter aller than me. You’re youngerolder than me.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掌握句子:How tall are you ? I’m 1.61 metres.I’m taller. You’re older than me,too.
2、难点:正确使用句子“......is.....than.....”进行各种比较。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Greeting:Nice to meet you again. How are you today?
2、Let’s chant
Tall, tall, tall, who is tall?
Tall, tall, tall, I am tall.
Short, short, short, who is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I am short.
Big, big, big, whose(谁的) eyes are big?
Big, big, big, her eyes are big.
Small, small, small, whose eyes are small?
Small, small, small, his eyes are small.
Do some actions,review the words:tall、strong、short 等。
二、Presentation
1、教师请几位高矮胖瘦不同的学生到台前来,让学生分辨Who is tall /strong/old/young/short?,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指着比较高的A和比较矮的B问: Who is tall ? S :A. T: A is taller than B , 用动作来示意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taller的单词卡片,示范读taller.
2、教学单词taller,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跟做。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tall+er来记忆。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4、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
5、观察五个单词,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简单解释,当两个人相比较时,使用比较级,比较级就是在形容词词尾加er.
6、教师领读几遍后,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句子,比如“I’m taller than ….I’m short than ….”等。教师要及时鼓励表述好的学生。
7、教师把一高一矮的学生叫他们站起来,然后说You’re taller than your classmat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Yes! 教师问,How tall are you ?学生答I’m 160cm
8、教师和另一个学生对话作示范,How tall are you ?I’m 150cm tall. I’m taller than you. I’m 4cm taller than you ..学生分组开火车练习,最快的为优胜组。
三、Practice
1、拼读比赛:教师让学生5—6人一组,告诉他们要进行拼读单词的竞赛。教师将单词中的字母组合删除,让每组学生代表填写。
2.教师带领学生继续进行比赛,打乱组成单词的字母顺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重新排列,组成单词。
四、Production
1.每名学生尝试用句型“I’m ---- than ----“来描述自己。至少三句话。
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3.Let’s chant。
五、Progress
1.Let's play 学生小组玩游戏。
2.选择几个小组展示。
Homework
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五个四个单词。
2. 询问他人年龄、身高、体重。
(运用句型How old/tall/heavy are you? )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A Let's learn
I'm taller than you.
tall-taller short –shorter
young-younger old-older
strong-stronger
英语站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会听英语指令进行游戏。
2、喜欢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英语卡片、手偶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揪尾巴
幼儿尾巴上贴上颜色卡片,互相揪尾巴,幼儿把揪到的尾巴说出颜色名称,red, yellow, blue, gree。
二、课堂指令的学习
1当老师说“好”时,让学生回答“好”,并用手势重复
2、who wants to try? ----- let me try! 反复大声练习几次
3、u dow stand up ! sit down! 反复操练几次后学习儿歌
left, left, right, right, up and dow
left, left, right, right, turning around;
left, left, right, right, jump, jump, jum
left, left, right, right, we are strong.
三、问候: hello, hi , how are you 手偶模仿
表演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fine, fine, fine, thank you
hello,hello, how are you ? oh, oh, just so so.
hello,hello, how are you ? no, no, i’m terrible.
四、认识颜色: red yellow blue gree
1、教师出示颜色卡片逐次认识,让学生跟读.
2、小游戏:将卡片放在地上,让两个学生根据老师说出的单词,以最快速度拍击相应的颜色卡片,并大声读出来.,胜者发小奖品.
玩两到三组。如果你不能决定胜利者,那就用石头吧
3、老师提问:what color is it? 幼儿回答:it’s … (回答时击打卡片.one by one)
五、复习英文歌:
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 brother john?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ding ,ding dong, ding, ding dong.
英语站课件(篇5)
主题:跨文化沟通
中文课件: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对于那些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人们来说,了解并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将变得越来越关键。但是,跨文化沟通并不容易,由此带来了许多挑战。本课件将讨论跨文化沟通的意义和挑战。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在于,在不同文化间建立沟通和理解,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一。跨文化沟通不仅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促进交流和合作,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
此外,跨文化沟通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跨文化沟通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并借此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
虽然跨文化沟通的意义重大,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不同文化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沟通方式、语言和礼仪上,还涉及信仰、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当人们试图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交流时,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误解。
另一方面,文化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这些冲突可能会加剧误解和隔阂,从而妨碍跨文化沟通的进行。
再加上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人们不得不逐渐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结语
跨文化沟通是全球化时代人们必备的技能,它可以促进交流和合作,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但是,跨文化沟通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
英语站课件(篇6)
(T:teacher ;S:student)
Greeting:
T:Let’s begin our class!
S1:All rise!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Miss Lu
T:Sit down ,please。
T: Today, befor our new lesson, I’d like you to listen to a song…now, everyone, please look at here, let’s enjoy it!
(1’20’’)
T:Do you know the song?
Ss:Yes!
T: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ong?
Ss:Titanic!
T: It came from the film Titanic, but the name of the song is “My heart will go on”
(Write down “Titanic” &“My heart will go on” on the blackboard )
Ss: My heart will go on.
S1: In chinese是叫“我心永在”吗?
T:That’s right! “我心永在”。
T: ok, one more questione! Who is the singer of the song? You know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singer”?
(Write down“singer” on the blackboard )
Ss:Singer,歌手!
T:Yes! Who is the singer?
Ss: I don’t know…
T: I will tell you: Her name is Celine Dion.( Write down the name”Celine Dion “on the blackboard)
Ss: Celine Dion!
(打出Celine Dion的ppt图片,加深印象)
T:Is she beautiful?
Ss:Yes! Very beautiful。
T:Can you guess how old is she?( Write down the word”guess” on the blackboard)
S1: 30!
S2:18!
S3: Maybe 40.
……
T:Ok,she was born in 1966. How old?
Ss:43!
T:Very good!
T:Ok,let’s go on!look at the ppt,we know that Celine has a lot of……
Ss:Fans!
T:Yes,she is very successful,and some of her fans are……
Ss:“super-fans”!
T:Very good! So we know the words “fan”&“super-fan”,and also we know some……
(打出两张韩国明星的ppt)
Ss:Superstar!
T:Yes,good!They are superstars!
Ss: Superstars!
T:Yes,good!This man is……(打出超人的图片)
Ss:Superman!
T:Yes,very good! Remember these words:fan, super-fan, superstar,superman.
Ss: Fan, super-fan, superstar,superman.
T:Ok,good! Now,let’s come to today’s new words. Please read them after me, one,two,begin~
idol,world-famous, wonderful, guess, fan, super-fan, successful, favourite, fantastic, have no idea, make it.
(Ss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teacher)
T:Ok,good!Try to remember them.Now,boys and girls,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Question 1::How can Celine Dion become world-famous?
Question 2:Who is Babara’s favourite idol?
Now,let’s begin!
(播放录音)
T:Ok.Question time.Who can answer question 1:How can Celine Dion become world-famous?
S1:She sang a song called“my heart will go on”and became world-famous.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T:Now,question 2:who is Babara’s favourite idol? Any volunteer?
S1:I want to try…
T:Yes,very well!Go on,please!
S1:I think her favourite idol is Celine Dion…
T:Everyone,is she right?
Ss:Yes!She is right!
T:Ok,good!So we know that Babara’s favourite idol is also Celine Dion!Right?
Ss:Yes!
英语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12个生字,掌握生词;
2.通过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1、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写“丑、堆、孤、单、洁、越、冷、影”8个生字,认识两点水(冫)。积……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韵律美;
2.能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分析、记忆字形,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英语站课件(篇8)
中英文的课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中英文课件的意义、设计原则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中英文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中英文课件的意义
中英文课件是一种集信息传递、教学辅助、学习引导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工具,特别适用于初、中、高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家庭学习和自学。它具有以下意义:
1、信息丰富:中英文课件采用图文、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2、互动性强:中英文课件常采用交互设计,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3、灵活性大:中英文课件随时可用,随处可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教师灵活选题的需求,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4、节省时间:课件采用动画和图示的形式,能够直观地传达知识点,使学生快速理解,从而节省了很多学习时间。同时也为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二、中英文课件的设计原则
中英文课件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学科特点,有选择性地应用一些设计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简单、清晰、重点突出,以传达学习要点并引导学生思考。
2、采用适当的多媒体元素:应用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3、注意“个性”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像和文字,让课件内容简明扼要,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和疑惑。
三、中英文课件的实际应用
中英文课件的应用范围很广,使用也非常方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实际应用。以下是中英文课件的具体应用场景:
1、教师上课:教师可以将中英文课件作为教材的补充,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知识点。
2、学生自学:学生可以利用各种中英文课件自学相关知识,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3、考试复习:学生可以利用中英文课件进行重点复习,迅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考试成绩。
4、家长辅导:家长可以利用中英文课件为孩子提供辅导帮助,帮助孩子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中英文课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适应不同的受众和学科特点,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帮助。同时,采用中英文课件对于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巨大的意义。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英文课件及其应用,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实用性。
英语站课件(篇9)
主题:中英文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而且,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也是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英文课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英文课件的优势
中英文课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习成效。中英文课件通常采用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手段,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2. 降低学习难度。中英文课件不仅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提供信息,而且可以采用图示、图片、动画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3. 提高教学质量。中英文课件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更具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英文课件的设计要点
要设计一份有趣、生动、直观的中英文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借助图形传递信息。中英文课件的设计必须要有足够的图形,通过图片、动画等视觉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学习内容。
2. 结构清晰。中英文课件的结构要清晰,将课程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标题和导航栏,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找所需内容。
3. 内容充实。中英文课件的内容要充实,既要学生姓名,还要包含其他方面的信息,如课程大体框架、日程安排、教学要求等。
4. 合理运用声音。声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中英文课件设计者可以在课件中适当使用语音、音效和音乐。
中英文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英文课件不仅可以用来独立学习,还可以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中英文课件可以帮助老师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辅助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中英文课件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中英文课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则可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中英文课件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好的中英文课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英语站课件(篇10)
英语问路课件
在国外旅游或生活中,问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问路可能会变得有些困难。因此,学习如何用英语问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如何用英语问路的相关技巧。
一、基本用语
1. Excuse me, where is…? (对不起,请问……在哪里?)
2. How do I get to…?(我该怎样去……?)
3.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to…?(你能告诉我去……的路吗?)
4. Is there a…near here?(这附近有……吗?)
二、方向指示
1. Go straight ahead.(一直向前走)
2. Turn left/right.(左转/右转)
3. Cross the street.(穿过马路)
4. Take the first/second turn on the left/right.(拐第一/第二条左/右边的街道)
5. Go past the…(从……经过)
6. It’s on your left/right.(在你的左/右边)
7. It’s across from…(在……的对面)
8. It’s next to…(在……的旁边)
9. It’s near/far.(离这里近/远)
三、其他有用的表达
1. Sorry, I don’t understand.(对不起,我不明白。)
2.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你能再说一遍吗?)
3. I’m not from around here.(我不是本地人。)
4. 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
5. You’re welcome.(不用谢。)
6. Goodbye.(再见。)
四、练习
1. Excuse me, where is the nearest pharmacy?
2.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please?
3. How do I get to the museum?
4. Is there a restaurant nearby?
5. 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 and keep going until you reach the shopping mall.
6. It’s next to the post office, on your right.
7. Cross the street and take the second turn on your left.
8. I’m sorry, I don’t understand. 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9.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10. You’re welcome.
五、注意事项
问路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和表情,必须礼貌、友好、自信和耐心,因为这会使被问路的人更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同时,可以利用手势和地图来帮助理解和表达。
总之,学习如何用英语问路是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以上技巧,可以帮助你更清晰,更直接地向当地人询问路线,更顺利地完成旅行或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英语站课件(篇11)
本单元围绕the Silver Screen(影视) 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影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体现,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片、著名演员、著名导演,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中文影视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影视片断、影视海报的教学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
(1).对国外著名影星、导演及他们作品的了解。如教材中涉及的Meryl Streep,Keanu Reeves,Steve Spielberg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文化视野。如何填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缺乏的信息沟。
(2).对国内著名影视导演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了解。如何设计任务让学生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链接。
(3).对影视界名人及电影的评价(comments)如何写影评(review)。
1. 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 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影视的词汇:
如: career, director, script, play a role in ,Oscar, award, studio, scene, follow-ups等。
掌握其他一些课文中涉及的词汇:
如:graduate, attack, creature, owe…to…, take off等。
3. 学习掌握一些用于讨论、评价电影的结构句式:
如:What’s the film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tory of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film?
I like / don’t like the film because…
The film is about… I think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
4. 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及扮演角色、编写剧本、撰写影评等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 学习几位著名影星、导演执著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敬业精神和对人类艺术的巨大贡献。
2. 从Keanu Reeves 艰辛的成功途中(In the begin did many small jobs, then played in many cheap films.)我们可以学习到:要成就事业需付出辛勤劳动,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
3. 通过学习国外著名影视界人物,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4.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能总结定语从句的结构规律,并加以应用;在学习中借助电影海报图画、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利用影视资源,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积极参与采访、表演、调查等英语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采访、表演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其过程中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通过了解影视知识,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拓展所学知识。
1. 了解英语国家影视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成就和贡献。
2.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著名影视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3. 通过中外影视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影视文化的理解。
这部分的重点是引出本单元的话题---电影,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熟悉程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Do you like seeing films? How often? Favorite actor? Actress? Film?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名演员、名片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不同题材的电影画面(可选取教材外的其它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小组选一幅画面进行讨论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scene? What happens before/after the scene?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已知的电影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3.班级活动:向班级其它同学描述本小组所选图片,其他同学可给出不同意见。
本单元的听力是培养学生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熟悉interview这种形式。Task: To discuss what questions the reporters will ask when interviewing famous director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为过渡到听力部分做准备。问题可设置为:Of course these films now are very popular and successful, and what does the success of the films bring to the actors? 学生各抒己见,金钱、荣誉、名气,成为公众人物后带来一个问题They received a lot of interviews。
2. 小组活动:教师引出问题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 when interviewing an actor?通过小组讨论,收集尽可能多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预测听力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对interview这种形式有所了解。
本单元说的任务是利用阅读所得信息开展对名演员的interview,从而提
演员的职业有所了解并增加学习趣味。
Task: To interview famous actors and directors in different way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电影大奖及获奖演员的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两位演员的介绍作好铺垫。问题可为Can you tell me some famous awards to the films in the world? Try to tell the famous actors, actresses and the films you know that have won the Oscar.
1. 班级活动: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分别由Meryl streep和Keanu Reeves主演的电影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和 speed《生死时速》片段,并可展现他们主演的其它电影的海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这两位演员及他们的表演有所了解。
2. 个人活动,但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组阅读,然后完成下面表格中的信息。
3. 小组活动:选两位学生,一位当主持人,一位当Meryl streep/Keanu Reeves,其他同学充当观众,模仿央视“艺术人生”的形式作一访谈,要求主持人留一些时间给观众提问。
1) Why are they so popular and successful?
2) What is needed to be an actor/actress?
3) Would you like to be an actor/actress one day? Why(not)?
6. 小组活动:教师播放电影“home alone”《小鬼当家》片段,将原声消去,让学生分组给出对白及表演,最后可让学生互评哪一组做得最好。
(四) Word Study(提前):
本单元词汇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电影有关的词语如studio、follow-ups、award、script等,对学生而言,有些生疏,因此教师可给出一些视觉上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使之有更清晰的认识后,再辅之以语境,利用语境来推测词义,达到猜词的效果。如给出The Matrix和The Matrix Reloaded的电影海报,学生很容易得出:The Matrix Reloaded is the follow-up of The Matrix。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做第七小题时,只要利用好文中的线索Speed II, Jurassic Park III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follow-ups。
作而突出导演的重要作用。Task: To experience being a director (write one scene of the film and act it out).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make a film, who do you
need to invite?通过此问题引出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角色,如photographer, actor/actress, editor, director等等
2.小组活动:
1)教师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What par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in making a film?根据选择分组,让他们讨论选择各角色的理由。同时讨论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所做的不同工作。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根据所选的各种角色交叉分组,发挥各自的作用。
Think of one scene you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and act it out.
a. What would the scene be like and what happens in it?
b.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at scene and what do they do?
c. Write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本篇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介绍了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和作品。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了解西方的电影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名导Steven Spielberg的那种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分别给出阅读材料中提到的五幅电影(Jaws, E.T., Jurassic Park, Schindler’s List, Saving Private Ryan)的图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图片进行预测,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图片猜想影片的大概内容及主题。
快速阅读课文的Para3-5 , 查找出有关这5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信
阅读并查找有关Spielberg的信息:
1)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2) When did he start making films?
3) What did he use to make films at first? and later?
4) What was his dream?
5) What did he study?
6) When and with what did his career take off?
7) What does Spielberg owe his success to?
该部分可分成两块,其中第二块内容可以提前到阅读中去完成,也可在读后总结,当学生读完影片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五部影片的内容是什么(写尝试应用定语从句,体验定语从句的结构)。第一块(Questions)中第1,3,5三个问题比较难,从文中直接找不到答案,也是学生理解上需要升华的部分。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来理解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以下几点:1)、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2)、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3)、成功需要家人的支持,合作、互助精神。
这部分的重点是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Task: To talk about some famous directors in China and some of their most famous and popular film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活动步骤:
1. 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What Chinese directors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ir well-known films?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国内知名导演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谈论某个导演及他的代表作品,引出定语从句。
如Zhang Yimou is the famous director who successfully directed the film Hero.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大家熟悉的国产大片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来自什么电影,他们的男、女主角(main actor/actress)分别是谁。然后用定语从句知识来谈论。如:Shaolin Soccer is a funny film in which Zhou Xingchi plays the main role.
3.班级活动:给出几副图片及几个关键词(key words),用所学定语从句来描述图片。如:
北京申奥成功图 Beijing the city Beijing is the city where/in which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4.大组活动:全班以座位为单位分4大组,开展竞赛。1)小组讨论,两人一组,一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并给出2-3个关键词,另一名同学用定语从句进行描述。2)班级活动;结果汇报,教师记录,看哪个大组能正确描述的情景最多。教师给出评价。
该部分主要阅读张艺谋的影片Not One Less并学习如何评价电影及写影评。Task: Make comments on films and write reviews about them.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张艺谋及其主要作品的熟悉情况,为接下来阅读Not One Less 作铺垫。问题可为 What does he do? What is famous for? What films has he directed? What is his recent film?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him? 同时呈现张的有关信息表格,为后面的Survey 作铺垫。通过提问谈论《一个也不能少》有关情节,为阅读作铺垫。
2. 个人活动:阅读Not One Less ;回答问题,填写信息表。
3. 班级活动:学习写review 的有关建议。并以Not One Less 作为例子写影评一篇。
4.个人活动:Survey--Your favorite director and his film in china
5.小组活动:讨论关于Your favorite film What’s it about? 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it i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actors/ actresses?...
6.个人活动:模仿前面所学,写一篇影评 My Favorite Film
7.两人活动:交换作文,从影评内容、时态、单词拼写、所用词汇等方面相互交流、修改。
英语站课件(篇12)
1. 在网上收集有关节日的大量信息,通过对节日的描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 比较中外不同节日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意识。
3.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并且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能熟练掌握要学习的内容。
1. 以日常问候语引入到节日的话题(Greetings)师生对唱一首英语歌曲《Are you happy?》,从而引入节日主题,让学生列举他们所熟悉的节日。
2. 提问:你能猜到老师最喜欢哪个节日吗?为什么?(Can you guess which festival I like best?Why?)
3.导入课题:中秋节(Look!What’s this?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moon?)用一段动画传递中秋节信息,让学生说出月饼、嫦娥、团圆等相关信息。
1.网上阅读,了解中秋节的相关信息。
你想了解吗?(You know the beautiful Lady Chang’e has its beautiful stories. Do you want to read them?)展示Legend(中秋传说)、Traditions&Customs(传统风俗)和Background(历史背景)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2.自我检测(Self-test)自我测试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相关问题:哪些内容和中秋节相关?(Which are related to Mid-autumn Day?)月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moon cake?)
三、文化比较,文化渗透(Task2&3—Listening and Speaking)
1.观看一个美国家庭过感恩节的录像(You see an American family are having their Thanksgiving dinner. Listen and watch carefully,trying to find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d-autumn and Thanksgiving.) 感受纯正的英语口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这些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文化差异。
2.听力测验(Quiz)完成听力检测题,由计算机判断正误;师生互动反馈信息。
(1)单词银行(Word Bank)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写出与中秋节有关的单词,累计得分;通过竞赛的形式,获最高分者为优胜。
(2)“嫦娥”问答(Lady Chang’e)帮助“嫦娥”正确回答五个问题,使她逐渐飞上月亮和她的玉兔团聚;巩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2.享受网络利用网站自主搜索世界各国的节日,分析、比较和总结中外节日的异同点。
3.课后练习:
(1)收集更多节日的相关信息,下节课进行介绍。
(2)发电子邮件给一个外国网友,介绍一个中国节日;发一封邮件给教师介绍一个外国节日。
1. 通过一份评价表来评估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 全班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本课。
站小学课件精选十篇
“站小学课件”的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认真对待。老师应该注重科学地制定和执行教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您对“站小学课件”感兴趣,不妨阅读这篇文章,也欢迎您收藏!
站小学课件 篇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比较《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丰子恺笔下的那位鹅老爷,你们还记得它的特点吗?能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吗?/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去见识一下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板书,齐读),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来读一读课文前面的小提示。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阅读提示告诉了你什么?(一个要求,两个问题)。
2.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生字和难懂的词语或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标记。
3.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拦路虎吧(生字、词语)。
4.读过了课文,请你来说一说这只白公鹅带给你什么感受?
(派头十足、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引人注意、自由自在、、、、、、)。
你是从哪里发现的?/article/(可以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
相机指导重点句:
(1)要是可以把军衔派头(派头十足)。
理解军衔、荣膺、攀谈的意思,感受拟人写法的形象和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指导腔)。
(2)当白鹅在浅水沙沙作响。
理解涟漪,(读法)沙沙,体会鹅的翅膀强健有力。
(3)它径直把我罐头里的鱼饵、、、、、、、主宰。
感受无可奈何中渗透作者对白公鹅满心的喜爱。
(4)白鹅大概认为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大吃一惊了。
调侃中突出鹅的行为放肆,使人觉得很好笑。幽默的写作手法。(认识属、宰)。
两个破折号的作用:/susoft/转移话题。
三、比较不同,深入理解。
1.大家的读书能力真强,那你们能试着归纳一下课文描写了白公鹅哪些方面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说一说,然后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归纳。)和我们上节课归纳的白鹅的特点比较一下。
白公鹅。
白鹅。
姿态。
板正海军上将派头。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高傲。
叫声。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
慢条斯理仔细掂量。
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
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
玩相。
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看来同样是写鹅,不同的人运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关于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老师也设计了一个表格,小组讨论填一填。
相同点。
不同点。
文章结构。
描写方法。
语言。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站小学课件 篇2
1、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奏。
2、练习山谷回声。
用轻柔、深情,有变化的声音表现歌曲。
讨论法。
电子琴、手风琴。
(一)、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
1、初听歌曲《劳动回家转》。
2、教师提问。
3、复听《劳动回家转》。
4、敲打击乐器。
(二)、词组卡农。
1、山谷回声。
2、用学过的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进行二声部卡农。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或歌谣,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
(三)、听音乐,走部。
1、认识小矮人。
2、带着表情做动作。
跟音乐,边做动作边列队齐部走。
(四)、分组表演。
请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敲前奏,一组演小矮人,注意在音乐减弱时,慢慢回到各自的座位。
(五)、小结。
课后分析1、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击前奏时,节奏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练习词语卡农。
3、学生表演时是否能准确地踏在节拍点上。
第五单元。
动画城。
站小学课件 篇3
《走进大自然》情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走进大自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走进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生字的情况
1、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员预习情况
2、教师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和自己巡视情况为各组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的?
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他们在大自然中都进行了那些活动?
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进行感情朗读。
站小学课件 篇4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白沙小学
张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题
1、2,第69页课堂活动
1、2、3题,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1、创设情景,激趣设疑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题1 介绍“实际距离”的含义。
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明确: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介绍“图上距离”的含义
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按照要求画出会议室的平面图 生动手,组内交流讨论(议一议)
师:为什么所画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所选比例不同,为教学“比例尺”做好铺垫。
师板书:4厘米 :12 米=4 : 1200=1 : 300 6厘米 : 12米=6 : 1200=1 : 200 教师强调: 4厘米和12米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化简,必须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得到1 : 300。这里的1 : 300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1格表示的3米,即300厘米。
复习长度单位换算(厘米——米 厘米——千米)
3、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一)出示例2(1)主题图问: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2)、反馈。(教材上指读)
(3)、小练习:说一说比例尺1:和200: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2个比例尺又有什么区别?
明确:1:是缩小比例尺,10:1是扩大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前项是1,扩大比例尺后项是1,图距与实距的单位是相同的。
(4)、介绍数字比例尺。
师:1:,10:1,1:和200:1这些比例尺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我们把它叫做数字比例尺。
(二)、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例2(2)主题图问: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吗?(1)、同桌互议(2)、反馈
(3)、介绍线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师:象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的10m。如果我们量出了图上小红家到学校的长度是11厘米,怎样算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想的?
4、小结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课堂活动:P69 1-3 学生动手,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反馈。
2、练习:P71 1,2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1)、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倍数关系,其结果不应带计量单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否则比例尺无意义。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3)、比例尺要么前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缩小;要么后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五:作业布置 练习:P71 1,2
站小学课件 篇5
你是否感到,烈日的照射那是烈日对你的祝福?
你是否感到,彩旗的摇摆那是彩旗对你的呐喊?
人们的注视那是人们对你的希望,祝福在你身边,呐喊在你耳边,希望在你心中!
迎接你的,是五千米跑道等待你的,是漫漫征途勇敢的冲吧,勇士们不要畏惧对手的强大你的对手只有自己勇敢的冲吧!
五千米算不得什么付出的汗水就要得到回报胜利的泪水就要顺颊而下秋风会为你喝彩阳光会为你庆功,掌声就要为你响起。
你是运动场的心脏,跳动梦想;你是漫长路的精神,激励辉煌;你们是将上下求索的人!风为你加油,云为你助兴,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踏上跑道,
是一种选择。
离弄起点,
是一种勇气。
驰骋赛场,
是一种胜利。
朋友,
枪声伴你踏上征程,你昂着自信的头,带着必胜的信念,
冲去,奔去。
那一刻时光仿佛都为你停住,你的勇气振动了一切,
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终点。你赢了。
虽然只是那短短的十几秒,但你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
红色的跑道,承载着多少汗水,一条红线,记载着多少成败。
一次起跑,是瞬间的爆发,成败,即决定其中。
瞬间的瞬间,闪电的闪电,即是成功的起步。
手里紧握那沉重的铅球,
那铅球上凝集了你的希望,
你的理想,
汇集全身的力量,推出理想,
推出希望,
一根细细的杆子横放在半空中,
它细,然而却像你生命中的坎,
不可怕,不要怕,
只要你有决心,
只要你有信心,
这又算得了什么?
没有经历过坎坷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一次次的战胜,
一次次的超越自己,
加油吧,努力跳过这挡在你前面的坎。
在步伐优美的助跑后,
一跃,
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迅速沉身,收脚。
过。
真是优美的跳高姿势。
每一次,
都是挑战,是超越。
轻轻的你来了,正如你轻轻的过杆,
悄悄的我们,正向你悄悄的祝福。
勇敢的向上吧!你们最帮。
勇敢的跃过那根冲向胜利的杆吧,
大地属于你,
蓝天属于你,
在你一跃的瞬间,
同时跃出了我们的希望。
草儿欣赏你,
白云欢迎你,
身轻如燕,飞跃蓝天,
奥林匹克精神在你身上体现,
跳吧,跳出你的自信,
跳出你的顶尖,
离弦箭似的助跑,
蚂蚱似的起跳,
空中的走步表演,
引起阵阵惊叹,
落地的瞬间,
你触到了沙的柔软,
不管怎样,
荣誉永远属于你。
站小学课件 篇6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更多答题技巧尽在考前点题课程,点击“原文阅读”查看课程。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
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等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事实。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更多答题技巧尽在考前点题课程,点击“原文阅读”查看课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第三种出题角度
第三种出题角度: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出在第二题。
阅读课:
重点:掌握...字、词,掌握...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知识与技能目标)
难点:能够运用...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写作课: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实情感等
四、第四种出题角度
设计教学过程,此角度包括设计课题提问及理由、设计三道题及理由和设计板书及理由。一般出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主要以阅读和识字课型出现。更多答题技巧尽在考前点题课程,点击“原文阅读”查看课程。
站小学课件 篇7
教学设计格式
格式正确,要素齐全,设计科学,链接清晰,语言简洁规范,字数不少于2500字字。
[标题] 标题应注明课程内容的教科书版本、年级、卷数和科目。例如,
这本教材的第1部分,一年级,第一卷,第12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
[正文]
1。教材分析
分析所用课本及其他教材的特点,本课程教学目标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本卷本单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难点。分析现阶段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可能采取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指导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和主要内容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
2.教学目标
用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来描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但不建议单独描述。
写“目标设定的依据”
三、教学准备
说明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学习本课;教师为教学做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教具的设计和准备。
四。教学过程
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分几个环节讲解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或师生互动活动、教学策略和预期效果。一般应采用分级文字说明的形式,最好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要写“设计意图”
正文标签:使用“
首先,
第二个,
三,...",第二个用"
(One) -level 标题。strong>
(two)
(three)...",使用 "..." 表示第三-级标题,“...”表示第四级标题 (1)(2)(3)...”。
V.功课
充满深情的阅读——《为中国崛起而读书》
站小学课件 篇8
1、学习本文构思巧妙,生动幽默的特色。
2、理解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其同僚以及对德国人民真诚的赞美之情。
1、构思巧妙,生动幽默。
2、讲演用语讲究礼貌。
1课时。
一、导入。
教师讲述德国民间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声自动跟他出走。
这篇演讲词就是以作者和民间故事中花衣吹笛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
作者简介:公刘,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当代诗人。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公刘诗选》及叙事长诗《望夫云》《尹灵芝》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这篇讲演除称呼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中国作家代表团由于景慕海姆佗市而提前到达。
第二部分(第2—3段),先略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然后着重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表达出答词的主要意思。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这篇讲演是贺词,也是答词。
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明确:开头独句成段。“景慕……大名”、“早就……熟悉”,表示心向往之,由来已久;“提前……到达”,心情迫切,溢于言表。“德国民间故事”,为下文埋下伏笔。“大名”“贵市”等都是恰当的礼貌用语。
四、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2、3段。
思考:第2段介绍了海姆佗市的哪些情况?第3段是如何展开作者和花衣吹笛人的对话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2段,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突出“欣赏过几乎任何商店橱窗全都陈列着的大大小小的老鼠”,因为这与“民间故事”有关。第二句,由“发现”民间故事里的主人公“花衣吹笛人”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段的内容。
第3段,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首先用设问句承上启下,并幽默地说和花衣吹笛人的谈话可以公开。接着活灵活现地写了和花衣吹笛人见面的情况,似乎确有其事。然后,着重表述了“我”对花衣吹笛讲的'两段话。第一段“求告”的话,指出了联邦德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批评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导致“儿童越来越少了,人口结构也出现了老化的趋势”;第二段“解释”的话,赞扬市长和他的同僚“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表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最后,“行行好吧,先生!”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便直奔这座大厅”,与第二段开头“在进入这座市政大厅之前”遥相呼应。
五、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四段。
明确:这里也是独句成段。“上面这一席话”,回应了前文。前一个分句表明是贺词,后一个分句表明是答词。这样的结尾干脆利索,而又值得人反复咀嚼。
六、小结。
这篇讲演开头用语简明,引人入胜;中间部分内容丰富,幽默生动;结尾简洁有力,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站小学课件 篇9
学情分析:
《唱脸谱》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韵味”的一篇主体课文。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剧种,被世人称为“国粹”,而京剧脸谱被称之为“国粹中之国粹”,素以精巧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见长,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唱脸谱》的歌词便是本课的课文,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脸谱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大部分学生对京剧了解较少,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京剧、课文涉及到的人物的相关资料,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脸谱,了解脸谱,品读课文,感受韵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京剧中不同脸谱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感受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
2.练习独立识字,认字2个,写字11个。
3.结合听歌曲,品一品《唱脸谱》的韵味,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脸谱。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剧种,被人们称为“国粹”,京剧脸谱更是被称为“国粹中之国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京剧脸谱,来细细品味《唱脸谱》这篇课文的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课前谈话,让学生交流有关京剧的资料,借助京剧名段,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用京剧是我国最著名的剧种,被称为“国粹”,而京剧脸谱又被称为“国粹中之国粹”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走进课文,去品读文本 】
二、检查预习,感知脸谱。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扫清障碍。
“四击头”和“鸳鸯瓦”是京剧里的专业术语,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它们。(理解词语)
4.朗读词语,感受节奏。
出示词语:顶呱呱 叫喳喳 笑哈哈 美佳佳 (指名读,齐读)
(1)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仅仅是读词语就让我们感到了明朗欢快的节奏,那把它们放回到课文里再读一读,看课文能给我们什么感觉?(指名回答5.了解人物,留下疑问。
出示词语 : 典韦 窦尔敦 猴王
(1)指名读,这些都是课文里的人物,谁能介绍一下他们。(指名介绍)
(2)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简单到说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么在京剧脸谱上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形象的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除了常规的检查预习任务之外,我主要结合读ABB式的词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节奏美,感受课文的韵味。并让学生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人物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品读课文,感悟脸谱。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你读书的水平真是顶呱呱,我们就从顶呱呱说起。(板书顶呱呱,指导书写“呱”)这是外国人对京剧脸谱的赞叹,外国人看到了什么,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寻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当外国人看到将那五色的油彩往脸上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5.正是带着这种惊讶,“四击头”一亮相,他们不禁赞叹道(读最后一行)。老师听到同学们将“简直”读得特别响亮,你们实在是太会读书了,这样一读就将外国人的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其实啊,你们知道吗?这个“愣”和“简直”都是北京的方言,这样以来啊,就让课文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6.我们的京剧脸谱让外国人这么惊讶,这么赞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7.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在京剧表演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就在脸谱上用了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人物的性格,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三小节,再联系你手中的资料,说说在京剧脸谱中用什么颜色代表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2.同桌交流。
3.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4、大家真会学习发现了脸谱的奥秘,那老师来说几个人物,你们说说他该用什么颜色的脸谱。(指名回答)
5.我们既然知道了脸谱的颜色代表着性格。那这第二、三小节该怎么读呀?黑脸怎么读,白脸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二、三、小节,找找感觉。(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课文只是向我们列举了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脸谱,实际上在那些前辈大师们的勾画下,还有许许多多色彩鲜艳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播放图片)
2.齐读第四小节。
3.这一小节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4.再读读第四小节,看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脸谱的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美佳佳”,指导书写“佳”字)
5.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第四小节。
6.这篇课文的作者真了不起,反复使用ABB式的词语, “一XX”的形式,让文章特别地有音韵美,又用了北京方言,京剧特有的念白,让文章充满了京腔、京韵,实在是太厉害了。让我们将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充满韵味的语言。(齐读)
站小学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站建设课件合集13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站建设课件合集13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站建设课件 篇1
城沙一小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请各班主任根据学校要求,结合班级特色需要,共创理想教室。
一、班级常规建设
1.以书香为主题的班级名字。(已取的建议不要更改)
诗人海子: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每间教室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命名,然后用持续6年的时间赋予其意义!
2.设定班级的成长目标:可以是一个口号式的,也可以是年年不同的递进式。但要每个学生都知道,或者就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提议。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上游一点点,只要有梦想,即使再难,也要倒在离梦想更近的的地方)
3.设计班徽,形成班级标志。
建议和美术老师商量,设计属于自己班级特色的班徽。可以在开展班级活动时使用,或者在班级颁发的奖状、班级布置上、班级手抄报、班刊上面多次出现。
4.班训(班规)
来自学生,服务学生,自我约束
5.班歌
与音乐老师协调,学生自己作词,音乐教师寻找好听的乐曲,利用音乐课教学。形成自己的班歌。
6.班旗
自己设计模板,提交学校,统一制作。班旗上可以有班名、班级口号、班徽等。
7.班级格言
班级学生自己提炼
二、班级布置要求
1.详见班容班貌评比细则。
2.一学期至少更换两次。
一成不变,难以打动学生。改变教室一点点,激发学生对班级的期待和热爱。
3.关注一些节假日和热点,更新班级信息栏。
三、班级卫生要求
1.详见校园文化美化、净化条例
2.形成常态化的整洁、有序。
四、班级活动要求
1.组织常规的主题队会。
2.根据班级特点组织活动。
3.加强组织课间游戏。(详见课间游戏推荐)
五、班级课程开发
1.寻找班级特点,持续做一件事。
2.加强班级阅读推进。
六、班级评价
1.将班级评价和学校暖心卡相融合。
2.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弹性评价相结合。
城沙一小
站建设课件 篇2
主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实践。
3. 培养学生注重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
1. 讲解文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文化建设是指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通过文艺、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努力,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它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基本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影响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
文化建设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建设可以强化国家立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从而促进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它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声誉,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和谐。
(2)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气质。
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表现。文化建设可以体现民族文脉和民族思想的独特性,注重人文传承和人才培养,使社会更有文化、更有敬仰、更有尊严。
(3)健康促进国民素质和精神健康。
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个人的品位、培养个人的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富足。文化建设旨在发扬人性尊严、精神卫生、文化养生等理念与行动,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2. 掌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实践:
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广泛宣传智慧与知识、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吸收和融合国外文化,全面提高国民文化自信。
(2)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传统。
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修复和重建历史建筑和遗迹,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民族精神文化自我发展。
(3)提高文化教育质量。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如以学科教育为主、以社会教育为辅、以全面教育为基础,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培训和提升。
(4)拓宽文化产业领域。
通过实施文化产业政策和计划,并注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市场的稳定和文化产品的创新等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对外宣传、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等多方面合作与竞争,提高和拓展我国文化软实力。
3. 培养学生注重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行动:
在工作中和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参加到文化建设中来。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拓宽知识面,参加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思维。
(2)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
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积极推进创新和变革,保持文化的活力。
(3)参与文化活动。
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文化论坛、文艺展演等,向社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4)支持文化建设事业。
积极支持各类文化建设事业,如捐赠文物、赞助文化活动、宣传文化思想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尚。
三、课堂练习:
在这个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文化建设。
四、课堂总结: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都会注重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对广大人们推动文明和文化的建设、保持文化传承和创新,弘扬民族文化、养成健康人文素质的行动,是个老少皆宜的普世主义理念和目标。只有注重文化建设和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民强国。
站建设课件 篇3
主题:文化建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建设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会借鉴优秀文化的经验,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文化建设的相关重要概念、规划和实施方式。
4. 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文化建设?
2. 优秀文化的功效与特征
3.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文化规划与实施
5. 增强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三、课堂教学:
1. 什么是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标志,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不断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平。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文化建设是促进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的功效与特征
优秀文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功效和特征如下:
1)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生命质量;
2)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3)具有长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是历史遗产与文化瑰宝。
3.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结构转型;
2)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3)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和创造力,支持全面深化改革。
4. 文化规划与实施
文化规划是一个有序推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规划的内容包括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以及文化体制等。规划执行阶段,需要全民参与,注重社会协作。
5. 增强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增强文化素养是个人提升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人需注重特定知识培养和综合素质,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品位提高则需要政府、机构和普通百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四、课后作业:
1.分析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推荐一项文化活动,探讨其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影响。
3. 阅读一篇文献,重点分析文化规划的实施策略。
4. 个人总结一篇关于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品位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1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优秀文化的功效及特征以及文化实施的重要性和策略方案。这些是有关个人、社会和国家,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引入实例,学生对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个人总结文章的方式,学生有机会将所了解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对提升个人和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出了深刻思考。
站建设课件 篇4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2.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 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树立低碳意识,节能环保,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辅导重点:
使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
辅导难点:
体会到人情比金钱更可贵,并从花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 活动用具:多媒体设备、电脑课件。
活动方式与方法:
讨论法。
时间安排:
40分钟。
活动场地:
教室。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 引出班会主题
观看视频音乐 《地球,你好吗?》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怎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呢?这是今天主题班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解的内容。
第二环节 认清现状,介绍“低碳”及“低碳生活”
1. 我们的现状。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
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中国政府已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xx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xx年下降40%-4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时代已如约而至,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 什么是低碳?
(出示幻灯片)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举一个例子,如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条件允许的话,以步代行。(教师解释:我们知道,汽车要燃烧汽油,而汽油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燃烧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产生了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呢?
(出示幻灯片,讲解)二氧化碳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为什么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空前增多呢?(出示幻灯片,讲解)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发展消耗了大量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导致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有这一切,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3. 介绍“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第三环节 互动交流,发现感悟
1、批评与自我批评
小组讨论:你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违背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这一理念的呢?
2、学生出谋献策
3、总结“低碳生活”的一些小窍门
很多人还是对“低碳”不是很了解。其实,“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很难,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动手就可以做到。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 “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
(1)废物循环再用;
(2)少用纸巾,重拾手帕;
(3)纸张的双面使用,节约用纸;
(4)减少粮食的浪费;
(5)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水杯,饭盒和一次性的塑料袋;
(6)随手关灯,随手管好水龙头;
(7)开启电脑的节能模式,合理关闭相关设备,节约电耗;
(8)出门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条件允许的话,以步代行。
4、发出倡议: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从我做起。
第四环节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节水、节电、回收和利用。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希望我们每个人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站建设课件 篇5
文化建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4.形成自己的文化建设思路和观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3.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和作用。
2.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步骤二:知识讲解
1.讲解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讲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3.讲解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步骤三:案例分析
1.让学生自行判断并分析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出文化建设所需的重要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
步骤四:实践操作
1.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在企业或所熟悉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分析,并提出合理化优化方案。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措施和建议,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总结和反思。
2.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说明自己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讲授法:教师对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已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针对课堂中展示的文化建设案例,进行同学互评和班级评比。
2.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及自行总结论文,进行个人考核。
3.针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教师评估和学生测评。
六、教学资源
1.课件和案例分析材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生课前讲义和个人学习笔记。
4.相关教学参考书籍和文献。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文化建设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课堂中加强了对案例的解读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站建设课件 篇6
文化建设教案
主题:探索和加强国家文化建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
2. 掌握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评价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和问题。
4.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
1.国家文化建设的定义和重要性
- 什么是国家文化建设?为什么国家文化建设重要?
- 国家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2.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多元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发展思路。
- 开放交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 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方向。
3.国家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国家文化建设的成就和进展。
- 国家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 各地区和群体的文化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4.国家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对策
-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 加强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从业人员。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PPT和课件展示,介绍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原则和现状。
2. 听课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国家文化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并汇总到大班进行讨论。
3.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了解国家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案例。
4. 实地调研:邀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管理者等实地调研,了解他们对国家文化建设的看法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
1. 基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对国家文化建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根据对国家文化建设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
1. PPT和课件:介绍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原则和现状,并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
2. 图书和期刊:提供国家文化建设的相关参考资料。
3. 互联网:提供国家文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步骤:
1. 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国家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介绍国家文化建设的定义、重要性、原则和方法,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 小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就国家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并总结出不同观点和建议。
4. 大班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大班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自主学习(20分钟):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对国家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6. 学生答辩(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结报告,总结和分享小组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七、教学扩展:
1.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机构、博物馆、美术馆等,深入了解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策略。
2. 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演出和展览,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一份关于“文化建设教案”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站建设课件 篇7
政治复习课是以完成“某部分”教材内容的复习、巩固为任务的单一课型。它通常是在某课、某单元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或在期中、期末、升学考试前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复习课这一教学步骤的实施,引导学生把原先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疏理、概括、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但使学生原来在新课学习时的知识缺漏得到弥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使知识点串成线,绘成面,构成体,使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掌握所学过的“部分”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凭借复习课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朝着能力方向的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这可以说是复习课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设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在此之前的第六课、第七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这为过渡到本课的文化建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2、说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本课时中: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
①了解先进文化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
②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基础工程、根本任务。
③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思想道德建设。
过程与方法是:
通过分析归纳法,使学生按照单元、课、框、目的知识层次来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图;用比较法、图示法、分解法等识记本课的重点知识;用“三步法”引导学生理清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用“四步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材料分析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履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点设置的依据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难点预设的依据是:本课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且该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化,在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问题上,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正确的引导。
九年级学生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浅薄的理论;但由于九年级政治各单元之间的理论联系性不紧密,彼此之间没有没有太多的关联性,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一些
困难。本单元中先进文化的方向理论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且该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
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中考,但却知识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对中考中难点题型(如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面对一些新的材料无从下手;平时记忆的教材知识在考试中不会运用等。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复习课也应该“复习有法、复习得法。”凡是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现状出发,为指导学生顺利圆满地完成复习目的,非用不可的复习方法,都是“有法”、“得法”的。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学情,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探究法(教会学生理清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科学记忆法、总结反思法。以上这几种学法指导我将在下面的学习流程和导学案中有详细说明。
本节课共分为5个环节:
由视频片段《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导入新课:
目的: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教学手段,使原本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情境化,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和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维碰撞。进而导入本课的内容。
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共设置了6道问题。
学法指导:用课本标注法在教材上标示出来并进行简单记忆。
设计的依据:围绕着课标、教材知识、重点难点和学情来设计。
设计的目的: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和骨干内容,为下面的展示做充分的准备。
学法指导:依据政治课程的设计的思维层次:单元、课、框、目的的内容安排,按照知识内容的兼容性来画出知识结构图。
要求:把这一课的知识结构提纲具体定出来,按知识结构的有关内容进行展示,根据知识提纲带领同学复习。
目的是: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知识体系的轮廓,为后面的做准备。
学法指导:用比较法、图示法、分解法等识记本课的重点知识。
目的:科学的复习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辨析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要辨,二要析。(具体的分析过程看导学案)
要求:写出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然后依据思路再回答具体的答案。
目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学法指导:以社会热点或者重大时政为背景材料,设置考试情境,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考中最常见的试题。对于此类的试题,学生应熟练掌握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测试内容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以及突出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具体见导学案)。
最后,结合小组在各环节的表现,统计各小组在所有环节的得分情况进行点评。
我学会了……
我要改进的是……
站建设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写具体事例反映身边的变化。
2、学习习作和评改习作。
3、感受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
重点:写出真情实感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过程:
一、兴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许多祖国建设与发展中的新成就,特别是大家细心观察到了我们身边的可喜变化,今天,我们就动手写一写吧。
二、探索新知
1、明确习作要求,提示写法。
(1)学生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
(2)提炼强化要求。
用具体实例来反应身边的变化,如:住房、交通等。
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写清楚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文题自拟,文体不限。
(3)交流这次习作的困难是什么。
2、提示写法
(1)选择你最熟悉、最有说明力的具体事例。
(2)介绍某项成就要抓住要点,要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
(3)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具体描述身边的变化。
三、教师下水文引路。
四、学生准备习作,可同桌交流。
五、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学会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要求:祖国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用具体实例来反应身边的变化。
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写清楚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文题自拟,文体不限。
第二课时
时间:
学生继续习作
第三课时
时间:
内容:习作讲评
讲评时要抓住本次习作的要求,对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评说,不足的可以通过片段改正的方法弥补。讲评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倡导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与指导,从多角度进行评价,避免教师一言堂,更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可喜进步。
站建设课件 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之风,注重调查实效。
二、活动背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未成年人作为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况对于建立和谐社区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使青少年形成正确、合理的思想道德有利于社区的安定稳定,而且会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创造“美丽南宁,清洁城乡”的良好卫生环境的同时,配合XX社区“寻找最美‘风景’”活动的开展,寻找青少年思想道德上的“美景”。
三、活动目的: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①动员家长鼓励未成年人参加活动的调查,20人左右为宜且必须是每周六都能参加活动
②购买档案袋,给社区的未成年人制作个人档案袋,以便追踪调查。档案袋包含内容: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以及班级、个人简介、兴趣爱好、先进事迹等
(注意:参与的未成年人20人左右为宜且是固定人员,方便记录与追踪调查。全班集体参加)
(二)第二阶段:
(注意:每周六委派一个小组负责活动的开展,包括开展活动前的活动宣传,活动中所需的材料与道具以及活动后未成年人道德表现的记录,整理存入档案袋)
①召开总结会,邀请相关老师、社区管理人、家长代表、未成年人代表参加
②针对在第二阶段开展的活动中,未成年人的表现以及活动中青少年的档案记录,由组长进行整理后进行总结。
(四)第四阶段:
反思前些阶段的不足,改正并调整活动方案,继续追踪调查。合作完成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论文。
九、注意事项:
1、本方案是一个整体规划,具体实施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
2、本方案的'负责人为本班班委,具体的实施项目由小组负责,组长进行具体分工。
3、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要注意礼貌、不得带领学生离开举办地方。
4、有任何其他情况的,一定要及时向班委、老师或居委会相关人员汇报。
站建设课件 篇10
团队建设课件
团队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实现团队建设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团队建设并不简单,需要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决策等。因此,在企业中开设团队建设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团队素质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一、团队建设课程的核心内容
1.提高沟通能力:沟通是构建成功团队的基石。课程应该着重包含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以更加友好、开放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合作。
2.加强协作意识:团队建设课程应该着重强调协作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课程的实践实践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团队成员可以学会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学会把个人选择与团队目标相结合,从而达成团队目标。
3.培养领导力:领导力是许多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建设课程应该涵盖如何了解自己的领导风格、如何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如何提供积极反馈、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发挥领导力,成为有效的团队领导者。
4.提高决策能力:决策是团队成员在开展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团队建设课程应该着重向团队成员传授如何有效地分析问题、采取合适的决策、避免因决策而产生的冲突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为他们的团队作出更优秀的决策。
二、团队建设课程的实施方法
1.面对面的教学:这是当前最常见的团队建设课程的实施方法。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团队成员可以亲身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获得认知上的认可,同时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实践、互相辅导、互相帮助。
2.线上课程教学:现今市场上也涌现出大量线上团队建设课程,无论是社交软件、在线视频平台或者虚拟世界,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新和有趣的团队建设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团队成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与其他企业团队发生关系的机会,促进交流与合作。
三、团队建设课程的效果评估
团队建设课程应该进行有效的评估。一旦课程结束,企业应该对团队人员的能力水平、团队绩效和个人表现等进行评估。这样评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课程的效果、团队成员的能力提高程度以及企业的团队合作程度。如果团队建设课程的效效评估非常好,企业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课程。
总之,团队建设课程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团队建设课程的学习,团队成员可以学到各种必要的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最终,在一个冠军团队中能够达到个人的成功和企业的成功的双赢状态。
站建设课件 篇11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点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通过分析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帮助学生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教师:在你看来,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道德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应该怎么学习?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都正确的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4页第一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回答。
教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应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站建设课件 篇12
文化建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 探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4. 激发学生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 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4. 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引入文化建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化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进行文化建设。
步骤二:探究(15分钟)
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社会的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包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步骤三:思考(2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撰写讨论结果和思考的收获。
步骤四:展示(15分钟)
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和互动,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步骤五: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料:
1. PPT介绍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材料:关于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文章;
3. 分组讨论的问题导引;
4. 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的板书或报告。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的组织和成果;
2. 学生对于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表达;
3. 学生对于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的思考和创新。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而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更多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文化工作者进行讲座或座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站建设课件 篇13
1.教学内容:
⑴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⑵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2.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⑵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3.设计思想:
⑴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学生朗诵或合唱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从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⑵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⑴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②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⑵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
②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③教学方法主要是设疑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总结法等。
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⑴请说出这些节目的名称?
⑵这些节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围绕哪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展开?
⑶长征精神是否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⑷这里涉及的精神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①CCTV新闻联播视频之新闻特写《长征展览留言 心灵深处流淌的感动》
②一个特别节目介绍 《我的长征》是新闻频道20重点特别节目,该节目以每个普通的“我”重走长征路为主线,由“我”亲自采访长征相关人群,亲眼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亲身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整体构思以重温长征为线索,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以及参与者自身的感悟和变化,展现当地风土民情、民族民间文化、民生及发展状况。
①为什么时隔70年,人们观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时依然深受感动?
②年CCTV新闻频道重点特别节目《我的长征》为何要重走长征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P76)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⑴从《七律?长征》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长征精神?
⑵长征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最新英语站课件13篇
感兴趣于“英语站课件”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篇小编精选的文章。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教材的有效手段。建议您将此网页收藏以便随时查看!
英语站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围绕家庭成员的活动展开的一节会话课,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对前几个单元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对Family这一话题的拓展与延伸。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编排意思,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通过Lily的家人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引出九个与家庭活动有关的词组,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听懂、说出、认读与家庭活动有关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能够初步询问并回答某人现在正在做的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半的英语学习,在语音、词汇、句型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都比较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习九个与家庭活动有关的词汇及交际用语;字母A、E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
能力目标: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下使用本课所学句型,对他人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提问并作出回答。
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九个表示家庭活动的短语的认读与拼写。
教学难点:有关家庭活动内容的交际用语。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特点,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结构为主线,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的方法逐渐感悟新语言项目的功能,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英语时“运用”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等创设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理解、运用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I Love My Family.》,让学生提前感知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家庭有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融入英语课堂。并借助这首好听的歌曲带领学生复习家庭成员名称,为下一环节学习做好铺垫。
⑵引入新知,掌握重点。
在呈现新知的环节,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安排了一个有趣的“瞬间记忆”游戏复习与本课新知有关的名词“鱼、衣服、花朵”等,进而引出本课的新词组“喂鱼、洗衣服、浇花”等,运用动态的视频画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接下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85课B部分的Bingo游戏出示出来,师生一起做游戏复习巩固所学词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得以落实。
⑶自主学习,突破难点。
在此环节中,我将词组的练习与句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生完成85课A部分听音连线的同时,引出句型What’s Lily’s mom doing? She’s washing. 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参照课件反复操练此对话,并进行对话表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进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⑷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我安排了一道听力训练,也就是86课A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听录音标序号,并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Guessing Game,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猜一猜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事情,结合刚才所学的对话将正确答案记录下来,使学生掌握新知,增强学生的书写和记忆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⑸语音教学,增强语感。
在处理86课C部分时,我让学生先听录音跟读,然后模仿录音大声朗读,并着重读出红色字母的发音,让学生逐渐体会、掌握元音字母A、E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则。
⑹弹性作业,巩固加深。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够充分的操练,所以在作业方面我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第一项作业是书写训练,是学生的必选作业,第二、三项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来完成,这样设计分层次的弹性作业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使学生对已学新知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本课重点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让本课的重点更鲜明,更突出,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可以把本节重点词汇,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记忆本课新知。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英语站课件 篇2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出处]
[作者] 张国扬 黄子成
[内容]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的涵义以及对素质的理解,由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一般认为: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
心理的内在的基础条件,其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
如果我们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去谈素质,不妨把素质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一种潜能。它
是人们的外语能力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
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
会实践方式。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
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
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外
语教学特别是对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二、素质与外语能力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
素质。素质与知识不同。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而知识的丰富又会影响素质的养
成和发展,但是素质的高低与知识的多少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素质与性格不同。性格对
素质的养成有影响,但素质的外延大于性格,它是形成性格的基矗素质也不等同能力。具备
一定能力有利于养成一定的素质,但素质是内在的潜能,它通过能力才作用于外界,它是形
成和发挥能力的基矗所以素质与能力的关系,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般说来,素质是
决定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能力。例如,记忆素质优良,其
记忆能力就较强。素质是稳态的、内化的、主体的,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动态的、外显的,
能力有赖于素质而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发挥其作用;素质有待发挥为能力,并通过能力
发挥其作用;能力又可以积淀为素质,即两者具有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时,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基椽―素质。在外语教学中,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矗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培养外语交
际能力的前提。
(一)听的素质与听能训练
“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据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
em-perly)在1970年的统计,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
弗里斯(C.C.Fries)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亚历山大(L.G.A
lexan-der)说:“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能听懂才
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广播、电话等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听的素质变得日益重要了。
国外早在40年代便有学者如卡林(Kar-lin,1942)、尼科尔斯(Nicho
ls,1948)、布朗(Brown,1949)等进行研究,目的是要通过他们的测验
证明:听力与其它语言技能相比,有着重要的区别。1956年卡弗里(Cafery)和
史密斯(Smith)进行了一项研究,区分了视觉言语因子和听觉言语因子。1960年
凯勒(Keler)在回顾过去十年的研究时,十分有把握地说,听力是一组可同包含在阅
读中的技能相分离的复杂技能。1962年斯皮尔里特(Spearit)进行了34项的
大测验,包括言语理解、听力理解、视觉耐力、推论、记忆和注意力等。他的研究结论是,
存在着一种确定的听力理解因子,他称之为“对以会话形式出现的言语材料的理解”。19
72年朗香(Longchamp)进行了一项因子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离出一个
特殊的听力理解因子。1980年斯温顿(Swinton)和鲍尔斯(Powers)进
行了一项综合因子分析,通过考察TOEFL考试来衡量什么是语言能力。他们的结论是:
在TOEFL考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子起着作用。在听力部分中起作用的一个因子在所
研究的每一组中都起着作用,然而另外两个因子在这些组中存在一些差异。
一些有经验的语言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在其它语言能力方面不特别强的学生,在听力这个
领域却相当出色。
“听”不是一种消极地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义
和语法诸方面),通过自己的听的素质的潜能,从音流中获得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听力”
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理解语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评价反应的能力。因此,我们在
对学生进行听能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的素质的潜能。例如,灵敏的听觉有助于迅
速准确地辨析弱读、连读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有助于接收快速的微弱、含混的音流并提炼出
准确的信息。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注意力、记忆力、自信心、综合领悟能力等对听能的
影响亦十分重要。
(二)说的素质与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教程是将自己内化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即借助于
词语按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初学者在编码时通常要经过母语到外语的
“心译”,或用斯特恩(Stern)的话是介乎两语之间的一个语际连续体(conti
nuum)。开始时,往往要想一想再说,然后是想和说几乎同步进行。随着学习的深入,
逐渐摆脱“心译”,达到不加思索地自动地完成复杂的编码心理过程。
“说”的素质首先是有说的动机,即有强化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在外语
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
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学生“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
先自己大声讲,然后向全班讲,最后才到陌生人面前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
先讲一两句话,再作较长篇的讲述;先作有准备的讲话,后作即兴的讲话。学生不敢开口讲
英语是一大忌,外语教学的交际化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
在课内外多同学生用英语交谈,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说”的素质还包括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表达的灵活性。英语口头表达的特
点是现想现说,思考的`余地极为有限。没有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就不能较迅速地
组织所讲述的内容,把不太肯定的、不太周密的想法变得成熟、明确、周密,也就不能使要
讲的英语既有实际内容,又有重点,既有讲述层次,又有次序。没有表达的灵活性就不能应
付各种各样的口语场合。
根据英语口语的特点,说的能力还应从下面的三种基本能力去训练和培养。
1.运用英语口语的语言结构形式的能力。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不同,有“八多”。即:自然
句多、短句多、省略句多、移位现象多、减缩形式多、套语多、常用词汇多和习惯用语多。
熟练地运用这些口语语言结构形式是培养说的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
2.定向表述的能力。定向表述能力是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
形式对某一个话题作讲述。其训练形式有:用英语解释某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复述一个故事或课文,或转述别人的话;对某件事或某一生活片段作描述;对某一专题发表
自己的意见等。
3.正确运用英语语音来表情达意的能力。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口语是靠语音来传达的。
口语交际稍纵即逝,而又连续不断。英语的语音能力包括讲英语时语音的准确性。口语交际
[1] [2] [3] 下一页
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说话人的心理情绪、语气等都通过语音体现出来。(三)听说与视觉素质
听和说的能力训练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特别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模仿力是外语学习中
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一个人所具有的模仿素质与听的素质和说的素质密切相连,而听
和说之间亦互相密切相连,听得清,辨得清,模仿得惟妙惟肖,说得准确流利。领悟法教学
(comprehensionapproach)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多听(达到一定
界限)就自然会说,即如果听能达到一定水平,说能也会跟上。
在信息社会中,视觉素质是一种复杂的、也是基本的素质。据估计,人们接收的所有信息中
有83%是通过视觉得到的。视觉信息的激增使人们进一步重视视觉素质的研究,这是因为:
1.确实存在一种视觉语言。
2.人们能够借助直观形象来思考、表达和交流。
3.能够借助视觉途径来学习。
4.学校必须教授直观认识技能,培养视觉素质。
视觉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了理解视觉信息,人们必须观察、注视、领悟和评
价,这种综合的素质就是视觉素质。据研究表明,与其它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较,听觉信息
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够更牢固持久地被学生保持在头脑中。
今天的外语听力课、听说课越来越多地结合视觉的应用,成为视听课、视听说课。视觉教材
的介入,使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场景,能声像并茂地映入学生眼帘,进入学生耳中,极大地
强化和丰富了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开口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语言交
际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视的语境有助于口头信息的产生和理解。
视觉素质有助于交际理解,这是因为:
1.可视语境更有助于事件的情景化。
2.可视语境使态度明朗化和信息侧重化。非言语的表达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对信
息的某些方面加以强调,即使是在口语交际中,出示图表或画龙点睛式的板书,也能起到类
似的作用。
3.可视语境有助于语篇结构。在口语交际中往往伴有示意动作,以提示语篇的过渡。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视与听说始终程度不同地相互依附着,相辅相成。在语言实验室的
外语课教学中,常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来提示说话,使视听说结合。可见,可视语境的功用
在于能展现逼真的信息资料,表明各种情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显示语篇中言词与非言词表达
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说,把真实生活带进了教室,使语言自然融入背景之中,为
学生感知制约环境中的真实用语和分析相应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自身和他人的举止行为,提供
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四)读的素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书面文字一直是传统
的沟通媒体,培养读的素质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面交际不同于口语交际,它是一种单向的交际。但同“听”一样,“读”不是消极地接受
信息的活动,读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识别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推理过程。通过对文
字符号的辨认和解码,即对词及词组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辨认和掌握,达到对文字
符号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初学外语者往往在解码过程中有一个“心译”的过程,但往
后会逐渐摆脱,达到对外语的直接理解。
读的素质包括有识记、分析、判断、猜测、推理、综合、领悟和评价。读的素质还有转化为
其它听说写能力的潜能。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读。在朗读时,人们的眼、口、耳、脑各个器官同时并用,这样会增强理
解与记忆。在声音的帮助和配合下,人们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读物的思想感情。朗读
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朗读的功效在于:
1.促使文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
2.训练眼球在阅读中有节奏的活动,这是阅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3.训练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有助于培养说的能力。
阅读是不出声的默读,是读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语言交
际功能以及认识能力。语言知识是交际的基础,是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成分。提高阅读能力不
仅有赖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技能
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方法。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速度、理解和
词汇。
速度是阅读技能的第一要素,它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要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激发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快速地去猎取信息。鲁梅尔哈特(Rumelhert)将阅读的特点阐述为一个“由
视觉获得信息”与“由期望获得信息”的相互结合的过程。此外,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复
视”的坏习惯,培养“跳跃式”的阅读方法,逐步扩大“识别间距”和逐步克服对“心译”
的依赖。
理解是阅读技能的第二要素,理解对阅读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
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有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阅读理
解作如下的指导:
1.判断和推理指代关系。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许多指代用语,阅读时必须正确判断指
代用语的所指,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
2.判断和推理多义词的词义。词的多义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些多义词的具体词义
只有通过上下文,根据交际情景和搭配关系才能确定。
3.判断和推理句间逻辑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并非总是直
接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达的。为理解所需要的,除了语言知识之外,还要有判断语言情景、
运用交际规约的知识。
4.悟词意。遇到不熟悉的生词,可以通过构词分析、上下文推测等猜测它的词意。
5. 篇章结构的分析。找出各段的主题句,理解各段的大意和要点;抓住实词、关键词、转
折词;把握文章前后情节的联系;综观文章的全文。词汇是阅读技能的第三要素。
词汇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的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能越快,理解
的程度才能越深。1984年库珀(Cooper)的研究资料表明,词汇比语言结构更易
造成阅读困难。
(五)写的素质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同“读”一样,“写”是一种单向交
际。
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有表达的欲望――把表达的内
容用文字符号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初学外语者往往需要
借助母语去构思,只有精通外语的人才能完全摆脱母语,凭借外语思维,进行写作。
写的素质有写作(文字表达)欲、观察、对比、模仿、想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耐心细
致、独立工作等。
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写是学生最感困难的,最容易出错。布朗(H.D.Brown)
曾提出一个外语学习的心理素质问题――“容忍”和“不容忍”两种不同的学习素质。其含
义是学习者能否容忍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概念。外语不同于母语,有些人具有“容
忍”的素质,对外语中与母语相矛盾或不协调的结构容易接受并内化;而另一些人则比较“固
执”,很难接受甚至排斥,因而,就总会写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英语里又有许多惯用法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对于具有“容忍”素质的学生来说,他们会立刻认识到新学的知识
和原有的知识的“不协调”性,从而相应地调整原来的知识结构,把新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
己总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就会少犯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笔头练习和书面表
达中,看出学生是否具有“容忍”的素质。
培养写的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灵活表达的能力。即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多种不
同的表达形式。瑟雷尔(S.Thurel)称这种能力为“策略能力”,即在遇到障碍时,
能灵活机动地跨越障碍,成功地向交际对方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些学生凭有限的单词便能表
达自如,靠的正是这种能力。
三、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学习优秀者的素质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外语教学的最
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吸收和运用外语的强烈意识,而语言交际运用的参与感则是
交际意识的核心。交际意识是学习者由于认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而敢于和善于参与外语交际
活动的心态和素质。斯特恩在他的《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一文中写道:“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愿意实践。他认识到语言的内化不能不花气力地产生于一旦而全部实现。内化需要时间和经
常不断的语言接触,接触可能是有意安排的实践,也可能是真正的交际。他能抓住每一机会
实践……他愿意在真正的交际中运用语言,因为他认识到完全靠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是不够
的,因此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即使他的能力并未达到这个水
平。”
鲁宾(J.Rubin)则在她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一文中列出了
优秀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七个素质:1.他们是积极的和正确的猜测者。2.他们具有强烈
的语言交际的欲望。3.他们不怕因犯语言错误而被别人讥笑。4.他们在语言学习中也很
注意语言形式的构成。5.他们会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6.他们善于鉴别自己的言语
和别人的言语。7.他们注重语言的意义理解
上一页 [1] [2] [3]
英语站课件 篇3
活动目标:小学英语公开课:我会走路。
1.初学儿歌:《我会走路》。
2.能和老师一起朗读儿歌,和老师一起弹儿歌。
3.通过表演与演示教具相结合,让孩子初步感受动物与动词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一只鸟,一只兔子,一只小狗,一个狼头饰,一个大毛毛虫,骨头,每个五个胡萝卜。
2.有鸟,兔子和狗的房子。
3.音乐,鸟叫,狗叫,黑板。
活动过程:
1.通过歌曲 I am a cat 营造英语氛围。 T:早上好,:好:好听的歌,是吗?现在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歌,一边用CD 唱歌。
2.通过情景表演,让孩子初步感受句型“I can”,初步学习儿歌“I can”。
——介绍情景表演。复习句型“谁是谁?” “是我。”
T:好的,很高兴爱你!
C:我也爱你! (1)、学我会飞
T:今天,有些动物会来。但是,他们是谁? (思考)听! (听)
——老师戴上鸟头饰,躲在黑板后面敲门。
T:音乐鸟鸣。
C: 是谁?是谁?
T:是我。是我。
——老师说完就从黑板后面飞了出来,一边飞,一边说“飞,飞,我会飞”。走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前面
跑完一圈后向蹒跚学步的孩子问好。
T:你好,男孩和女孩。
C:你好。
T:很高兴认识你!
C:也很高兴认识你!
T:是的,我是一只鸟。我能飞! (说话和飞行)
T:现在,男孩和女孩,让我们像鸟一样,好吗?
C:好的!
T:请几个孩子一起做一个鸟的形状,并鼓励他们一起阅读。哦,你,你,你,请站起来!让我们排队跟随我。当你走路时,
你应该说:“飞,飞,我会飞”。请大声一点!
——老师提醒孩子们在飞行的时候要大声跟着老师“飞,飞,我会飞”。
T:(奖励贴纸)请走到你的座位。
(2)、学我可以:音乐! (进行听证),谁来了?
T:是的,现在,请跟我念:“走,走,我会走”。 (集体背三遍)
——请三个孩子上来玩小狗。
T:(老师带领孩子们做 Woof 的动作,让孩子们大声念出来。)
T:你清楚了吗/ C:是的!
T:(其他孩子)伸出你的手指跟我来。
(带领其他孩子拍手,和上面表演的孩子一起朗诵童谣,伴着音乐)。
(3) 学习我会跳。 T:(从黑板后面伸出兔耳朵和手指)谁来了?是的,兔子可以,我可以跳。请三个孩子上来玩兔子。
3.游戏:送礼物。
T:哦,看,我有三个朋友,一只鸟,一只兔子和一只狗。今天,我想告诉他们很多人都知道,鸟喜欢蠕虫,兔子喜欢胡萝卜,狗喜欢吃鱼和骨头。
让我们去找那只鸟吧。 (引导孩子一边走路,一边说“飞,我可以在福利院飞”。如果孩子不说,他们可以停止玩耍)。
T:请停下!当你飞的时候,你应该说:“飞,飞,我会飞”。继续。 - 听音乐和玩游戏给小狗和兔子送礼物。
4.结束活动。
T:今天,所有的男孩和女孩都做得很好。我很高兴! T:哦,我好饿!你饿了吗?
C:是的!
T:我们回家吧,好吗?
C:是的!
T:好的,请站起来!跟老师说再见吧。
C:再见老师!
T:跟我来:“走,走,走,我会走。
(走出教室,结束活动)
6. 延长活动
大灰狼出现在最后,回答问题你能做什么?--我可以走路,然后回家。
英语站课件 篇4
教学任务
Warming—up
1)教材给出了一些食物图片,要求界定垃圾食品还是健康食品
2)给出一个空白饮食调查表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刚过完春节回校,添一下嘴唇,还很能回味到过年时的美味佳肴,因此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事实。实现学生从压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激发他们交谈的兴趣,不仅实现了良好的过渡,而且借机呈现大量有关食物和饮料的词汇,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Brainstorm是方法之一。
2、在回味美食的同时,引出话题healthy food,junk food,由学生给出不同的定义。允许众说纷纭,但尽量让英语作为课堂工作语言。
3、课堂上的学生饮食调查可作为更广泛的家庭饮食情况调查的铺垫,拟增加健康状况一览,使学生能直观的发现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为后来的健康食谱的制定提供依据。
Listening
1、教材分析:
听力材料分为两部分:
1)母亲与Mike关于Mike胃痛与他一天饮食情况的对话
2)Mike前去就医与医生的对话
2、教学建议:
1、建议在听力开始前做pre—listening。
针对第一部分对话,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询问一日三餐以及点心等。因为听力一是母亲与儿子有关一天饮食的询问式对话。
2、针对第二部分对话,由于就医问诊是大家共有的体验,让学生进行pair—work,根据以有的就医经历和听力一所获得的信息,假象Mike与医生的对话和医生可能给出的建议。比一比猜中率。
3、1
饱满———内容丰富;
时尚—内容与时俱进;
亲切———贴近生活。
但我想说爱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想法:@教材
@课时
@导向
@新教材素材库
@教师培训
@硬件依托
英语站课件 篇5
教学内容:Chapter 6: what color is this?
教学目标:a.能听说认读单词“red/blue/green/brown/yellow”。b.初步理解what color is this?熟练运用句型It's... 教学重点:词汇red/blue/green/brown/yellow
教学难点:词汇red/blue/green/brown/yellow,句型It's...
教具准备:name cards、各色粉笔和彩纸纸片、ppt、奖品小星星 教学过程:
Period 1:
1. Greetings
2. Revision : (5min)
用动物图片tiger/zebra/elephant/monkey/panda/cat/dog/duck/rabbit/fish/复习单词&句型What's that?和It's a ...
3. 引入red/blue/green/brown/yellow ( 5min )
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展示给小朋友,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每种颜色的一样东西,引出颜色的各个单词。
4.颜色辨别(5 min )
每个小朋友发到一种颜色的纸片,老师说,show me red/blue/green/brown/yellow,小朋友举纸片示意。(可以从单一颜色到多个。)
5.单词发音练习(15min)
通过PPT上快速闪现的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快速反应,说出颜色,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从单一颜色的图片到多种颜色的图片。)
6.彩图找颜色(5min)
在PPT上呈现多种颜色的图片,然后问what color is this?引导小朋友一起回答。
7.观看视频。(5min)
Period 2
1.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用绿色画草地,蓝色画天空/湖泊,棕色画树干,红色画苹果,黄色画香蕉,完成后,指不同的部分,问小朋友是什么颜色。再用传话筒的游戏,it’s…(15min)
2.每个小朋友发一张纸,用彩笔画东西,只能用学过的五种颜色,然后用小朋友画的图片练习句型。(10min)
3.备用方案:如果小朋友没有彩笔,就做“这个不可以的游戏”。之前小朋友已经拿到一张纸片。老师在五种颜色中,选一种说,有这个纸片的小朋友,不可以说出颜色。其他的小朋友一次一个一个的轮,轮到自己的就说:It's red/blue/green/brown/yellow。
英语站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7Topic 2 Section A。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及相关理论依据。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Project English七年级下册Unit7的教学是围绕有关生日等方面的话题展开
的。本话题重点以询问What can you do?为中心,展开学习一些相关的生活用语,本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对话初步接触了情态动词的应用与动词词组的学习。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后知识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情态动词can与can’t的应用与动词词组的表达。
难点:选择疑问句的应用。
重点: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七年级英语的要求以及本话题要完成的任务而定的。
难点:主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中英文差异。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新词汇与词组,掌握与can有关的重点句型:
学习语法:选择疑问句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动作表现能与不能做的事情,从而体会英语学习的快乐。
(3) 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实践中获取关于能与不能,赞扬与批评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及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教法分析
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提问引入等教学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学法分析
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寓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四、教学过程分析
Step 1 复习导入
复习学过的动词短语、出生年月,设计本周六即为我的生日这个情境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实际情景把教学内容串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站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为中心话题,围绕交通方式而展开,主要运用How long/How far询问“去某地的交通方式、时间、距离。”简单描述路线。这一话题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它继第三单元谈论“假日计划”后安排这样一个话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它将为后几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定的语言基础。而SeetionA第一课时重点则采访同学们上学的交通方式,及花费的时间、距离等等。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语言知识:
1、语言目标,掌握语汇subway 、train、 bus、 car、bus stop等。
语言功能:学会谈论并描述交通方式
语言结构:学习掌握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he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要求学生掌握好助动语do在不同人称,特别是第三人称单数后的变化。
2、语言技能
1、能根据录音判断交通的方式,花费的时间及距离。
2、能询问他人到达某地的交通方式并转述。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训练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有用的目标语言学会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学会使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take the train to school.
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
He takes the bus to school.进行交际
难点:区别take的用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正逐渐向读写过渡,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还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在加上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从年龄特征看,学生们也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兵教兵”小组训练,鼓励性评价等措施,提高学生综合语言技能。
(二)、学习策略
教学生要善于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主动参与学生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
用幻灯片将本课所需要的录音、图片、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四)、教学原则:
1、任务型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种语言结构、语言功能与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机的结合。因此本节课我将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合作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交往。
3、情感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五)、学法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2、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为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3、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设计不同的四个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一定会努力表现自己,做到。四个任务所侧重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在复习环节中,通过问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this Sunday?What is he doing tomorrow?What are you doing for vocation?来了解学生对上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在导入新课中:先通过让同学们看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What is the boy doing?Does he often ride a bike to school?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引入目标语言,并帮助他们回答:I take the subway to school. I take the train to school等。
在列举许多交通方式后,让同学们完成1a。然后检测学生们的答案。
(三)、在听力练习上。教学设计共插入了三个听力训练。
1、让学生结合图片,分辩交通工具。并与图中的人物结合起来。
2、能听辩数字。
3、通过让学生们听,然后说出五种交通工具并把这种交通工具和它花费的时间相匹配。
(四)、在小组练习中,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这样对话练习
A: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B:I take the subway to school.
C::How does B get to school?
D:He takes the subway to school?
A:How long does it take?
B:It takes about 25 minutes.
重点巩固第三人称单数这种情况。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词替换来反复操练这个句型。突破教学重点。
(五)、小结:最后总结take的用法,消化教学难点。
(六)、家庭作业:仿写四个句型,并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
(七)、板书设计: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forty
take the train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fifty
take the subway I ride my bike. sixty
walk 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seventy
ride the bike he walks to school eighty
Take the bas How long does it take?ninety
It takes a bout farty minutes.
英语站课件 篇8
英文版说课稿
Background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t is not a long history that English is as a subject in primary schoo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teaching English in primary school is to cultivate pupils’ basic abilities of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ur boys and girls are exposed 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ir keen interest in English.
I. Contents:
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Part B of Unit 2,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3. This lesson includes two parts: Let’s talk and let’s practice. In section 1,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alogue about “What’s in the schoolbag?” and the answers. And in section 2, it provides a real situation for the Ss to prastise the pattern: How many +n.(pl.)+ do you have? And the answer: I have 23 +n.(pl.)
II. Teaching aims
1. Aims on the knowledge
(1) To enable the Ss to understand and speak: “My schoolbag is heavy. What’s in it? Thank you sooooooo much.” Make sure that Ss can use these sentences in real situations.
(2) To help Ss to finish the survey.
(3) Let Ss finish the assessment of “Let’s check” in this unit.
2. Aims on the abilities
(1) To develop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groups.
(3) To foster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innovation.
3. Aims on the emotion
(1)To foster Ss’ consciousness of good co-operation and proper competition.
(2) To lead Ss to show their loveliness to the poor.
III. Key-points of this lesson
(1) To help S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in it?
(2) To enabl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
(3) To develop Ss’ interest in English.
IV. Difficult points
(1) To help the S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in it?” and make sure they can use the plural nouns correctly.
(2) To finish the survey by themselves.
V. Teaching methods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primary school is to cultivate pupils’ basic 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 will let the Ss learn in real situations, finish a task by making a survey to help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I will arrange four kinds of activities: singing, guessing game, finishing a survey and having a competition. And in this lesson a recorder, CAI, school things and a printed form will be needed. Students should prepare some school things.英文版英语说课稿
VI.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purposes of my designing.
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five steps.
Step 1. Warm-up and preview
1.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about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2. Sing the song together: Books and pencils.
3. Do some TPR, for example: Show me your English book. Show me your crayon.
4. Review the numbers by asking: “How many crayons do you have?”
Purpose: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singing and doing som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 for the next step.
Step 2. Presentation
Now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
1. Present the pattern: “My schoolbag is heavy.” “What’s in it?.”
(1) Show a bag and say: “Look! I have a bag.” Carry it and say: “Oh, it is heavy. My schoolbag is heavy.” Help the S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with the help of my body language. Then lead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 Make sure they can say it correctly.
(2) T: My schoolbag is heavy.
Open the bag and say: “What’s in it? What’s in my schoolbag?”
Take out a Chinese book. Then do the action again. Let the Ss read the sentence.
2. Play a guessing game.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to have a competition.
Let them guess: What’s in the bag? How many? Purpose: To present the key structures one by one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nings.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3. With the help of the CAI to present the dialogue. Set a situation to help Ss understand: Two Ss are coming. One girl is carrying a heavy bag on her back. They are talking.
Girl: My schoolbag is heavy.
Boy: What’s in it?
Girl: 20 story-books, 32 pencil, 9 rulers, 12 crayons and 30 picture-books. Etc.
Boy: What will you do?
Girl: They are for the poor.
Boy: Great! I’ll bring some school things too.
The boy comes back home and puts a lot of things into the bag. Then he goes to school again and gives them to a teacher. While he is taking them out, he is counting the numbers of all things. The teacher says: Thank you soooooooo much.
4. Mention that we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poor.
5. Play the cassette. 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Purpose: 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for the Ss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better. Tell the Ss we should show our loveliness to the Ss.
Step 3. Practice
Divide Ss into groups of six children. Each one would finish the printed form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How many storybooks do you have? Find out which group finishes faster. Story books picture-books sharpeners crayons pencils erasers pencil-cases rulers Chen Jie 8 24 3 32 26 4 1 3 Purpos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Step 4. Assessment
Help Ss finish “Let’s check” of this unit and workbook.
Purpose: To check the knowledge Ss have learned in this period.
Step 5. Add-activity
1. Let Ss tell each other how many school things they have after class. Tell their parents how many school things they have at home.
2.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they have.
Purpose: Revision is so important that Ss should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as in class or after clas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s to do some extensiv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英文版英语说课稿
英语站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单元第10课是一篇题为“ MAKF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的阅读教材,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文中主要运用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子,其中也穿插了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感觉和发现英语时态的变化,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英语的时态能力。
2、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指出要从英语的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培养学
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建立语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
(1)知识目标
这一课的知识目标很明确,就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继续学习和巩固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利用本课所学习的话题,把功能与语法教学紧密结合一起。
(2)能力目标
本课首先利用课前问题(pre—reading questions),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就有关话题开展讨论,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从而达到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本课重点在其运用完成时态的句子谈论环保这一话题。
(2)难点:对课文内容及时态含义的理解。
(3)关键:在于是否能突破难关,达到正确运用完成时态表达句意、理解全文的目标。
英语站课件 篇10
作者:刘静瑶
来源:《速读・下旬》第09期
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是一种输入性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是输出性的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听力材料难度不等因素,使得听说课组织起来并不容易。
209月19日上午,我在初二年级二班上了一节听说课公开课。以下是本堂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希望就如何上好初中听说课抛砖引玉,共同交流。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课的主题是The secrets of success, 课型为听说课。语言功能是学会使用?have to?句型为他人提建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够:一、掌握have a dream, be
determined, be lucky, work hard等与“成功”话题有关的词汇(知识目标);二、根据听力材料回答有关Alex演讲内容的一系列问题(能力目标)。
二、准备过程
教材准备方面,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听力材料篇幅较长,内容上有一定理解难度,对于班上基础较差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如何维持其耐心,使其放松情绪做听力是个难题。但这篇材料主旨明确,条理清晰,我认为通过适当引导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排除理解障碍,锻炼听力能力,所以决定选择这篇材料做听力教材。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在学案中设计了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任务,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学习中。
三、教学实录
第一环节 听前准备
进行课前问候,导入话题:
T:Are you happy today? (S:Yes!)
T:But I?m not happy today.(S:Why?)
T: I want to be successful,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S: work hard, have a dream, have money etc.)
T:If you have no idea, look at 1c on page 62 , it may help you. Read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第二环节 听中活动
第一步 第一轮听力练习
告诉学生课本人物Alex也遇到同样问题听他的演讲,结合1c勾画出所听内容。听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答案。
设计意图:对于本班学生听力水平较低,直接边听边写出要点难度很大,故降低难度,让学生看着选项勾选所听到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意在使其通过交流加深对第一遍听力的印象,本轮听力练习不公布正确答案,目的在于整体感知听力材料。
第二步 第二轮听力练习
做判断正误练习。这个练习包含五句不同的陈述,是将说话者提到的五条观点做了细微改动,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判断正误。
(1)播放录音前,根据第一遍听力对答案进行预测;
(2)播放后问是否有人听后答案和听前预测完全吻合;
(3)让学生拿出听力文本,对照文本寻找五句话在文中的'出处,然后分组讨论;
(4)挑选小组朗读句子并核对答案;
(5)在黑板上做一个小结,总结Alex提出几点成功人士需具备的因素。
设计意图:这一轮听力目的在于通过练习中的五句话引导学生对大段材料的整体脉络有所体会。预测答案是一项重要听力技能,学生通过预测能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在听中集中精神抓住要点。核对答案的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找主题句的技巧。 第三步 第三轮听力练习
做填空练习。
(1)学生浏览需填空段落并预测答案;
(2)选几名学生说出其预测的答案及理由;
(3)播放录音,过后让学生再次拿出文本,核对答案;
(4)询问是否有人预测与正确答案完全吻合,给予表扬;并解答出错最多的问题。
(5)再次进行小结,将Alex提到取得成功的不必要因素罗列在黑板。
设计意图:本轮听力活动旨在训练学生对听力材料细节问题的捕捉和记录能力。活动难度相较于前两轮练习有一定提升,设计练习材料时将本单元需掌握的名词或动词词组设计成空白来考察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第三环节 听后活动
第一步 半控制性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已总结出的两部分内容,提炼Alex演说的观点,给出句型 “ To be successful, Alex thinks you have to...”, 学生先结组练习,再每人说一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本课内容的整体结构,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做简单输出,让学生体会如何用”have to” 给他人建议。
第二步 开放活动
为学生搜集一些成功人士对如何取得成功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小组合作,读名人名言,探讨和发现有哪些本课未提到而名人想到的成功因素,最后分享给大家。讨论前,把即将遇到的生词读音为学生领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班内可以继续拔高的尖子生设计的扩展活动,意在通过让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补充材料能做出更高难度的输出,让其他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开阔眼界,进一步了解如何取得成功。
四、同行评价
(一)课堂教学亮点
主题选材积极,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学习任务难度有一定梯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理解听力材料,听中活动形式多样,训练学生不同的听力技巧。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最后的听后活动为本课亮点,学生能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以及扩展材料列举出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能够张嘴说英语。
(二)改进建议及个人反思
课堂语言不够简练,紧张时容易嗦;给学生的指令也不够清晰准确,造成小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行动。
板书设计不够清楚、美观。由于平时不注重板书的规划与设计,造成公开课上板书略显潦草混乱。
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合理。在听后活动的处理生词环节略显拖沓,造成后面输出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时间。
教学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无论课前做了多少遍的修改与完善,讲过后都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加完美,只要用心就能在一次次成功与遗憾中收获满足和成长的力量。
英语站课件 篇11
Aims and demands: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应能熟练地运用表示“提意见和建议”的常用语;复习宾语;了解毛利人的历史和新西兰的历史、地理及风士人情。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hand down, sign an agreement with, take a degree, share, times, live, go doing
2. sentences:
A. The language which the Maori speak is related to the languages of Tahiti and Hawaii.
B. This is how they keep their way of life alive.
C. In size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yet has a much smaller population.
D. Apart from their milk, the wool from their coats is used in expensive clothing.
3. Grammar:
A. The search party found the missing child.
B. I enjoy swimming in summer.
C. 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my birthday party.
D. I’ll get the letter mailed first.
4. Useful expressions:
A. You’d better ( not )……
B. You should / ought to ……
C. I suggest you ……
D. Shall we……
E. How / what about…….
Lesson 73 The Maori of New Zealand
Aims and demands:
Develop the Ss’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Have a good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Teaching aid; a tape recorde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methods: reading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Presentation
Find out how much the Ss know about New Zealand by asking a few rapid questions around the class.
T: Where is New Zealand?
----- East of Australia.
T: How many islands is New Zealand made up of ?
----- Two large ones.
T: What is the capital?
----- Wellington.
T: What money is used in New Zealand?
----- NZ dollar.
T: Name one sailor who landed on New Zealand several centuries ago.
----- Captain Cook.
T: What are the earliest people of New Zealand called? ( first settlers )
----- Maori .
T: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 Polynesia.
T: Where did the first settlers in the USA come from?
… in Australia
Step 2. Fast reading
Read the text fast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From which countries have the people of New Zealand come?
Polynesia / Oceania and Europe , mainly Britain.
2. What parts of Maori life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Kindergartens, customs, way of life, the marae, the meeting house, family life, special days ---- huis, weddings, conferences, deaths and burials.
Step 3. Careful reading
1. Read it and do the reference
( Which words and phrases do the words in bold in the text refer to?)
2. Note making
Step 4. comprehension
1. paper comprehension
Comprehension for Unit 19 Lesson 73(3B) CDDCB BBDCC BD
1.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
A. why the Maori chos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B. what the European settlers had done to the Maori
C. the history, life-style,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the Maori
D. the rare animals and plants in New Zealand
2. The population is mainly made up of ___.
A. the Maori and Europeans
B. the Maori and Kooris
C. the Maori and Pacific Island
D. the Maori, Europe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3. When the Maori ca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they did NOT take ___ with them.
A. the way of life
B. dogs and rats
C.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D. written records of their history
4.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Maori population dropped as a result of ___.
A. their improper way of life
B. the bad weather in the island
C. many fierce battles and diseases
D. lack of money and medicine
5. Which is WRONG about the languages spoken in New Zealand?
A. English is widely used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B. The children in New Zealand are greatly encouraged to use the Maori language.
C. At least three kinds of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the country.
D. Maori children can learn to speak English at school.
6. It can be figured out that the population of New Zealand is about ____.
A. 435,000 B. 3,346,100 C. 5,5655,000 D. 170,000
7. We can learn what the text is about from ___.
A. the first paragraph B. the title
C. the last paragraph D. the whole passage
8. What did the Maori not take to New Zealand ?
A.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B. Dogs
C. Rats D. Potatoes
9. How many kinds of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New Zealand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one B. two C. three D. four
1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ori’s life and the Europeans’ life is in their ___.
A. dining habit B. clothing
C. family size D. living condition
11. What is written in details in the text?
A. Wedding B. Burial
C. Conference D. None of the above.
12. The Maori’s burial servi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an’s because ___.
A. they give speeches at the funeral
B. they go to see the dead
C. they sha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dead
D. there’s always someone staying with the dead
2. work book
Bb:
Maori ----- Polynesia
wars
New Zealander European (British )----- Europe / Britain
Pacific Islanders----- Oceanis
Homework
Lesson 74 New Zealand
Aims and demands:
1. Get the Ss to read a text very fast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different sections about .
2. Train the Ss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a diagram.
3. Develop the Ss’ reading ability.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Finish the comprehension exercise
Teaching method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eaching aids : tape recorde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sio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s the other name for New Zealand? ----- Aotearoa
2. When did the first traveler reach New Zealand, 950, 1050 or 1150? -----950
3. What did early travelers bring with them?
----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4. Which is warmer, North Island or South Island? Why?
---- North Island is warmer because it is closer to the equator.
5.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earliest New Zealand people? ------Maori.
6.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 Polynesia
7. Why did settlers and the Maori fight? ----- Over land rights
Rearran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Following his discoveries many islanders travelled 3,500 kilometres by sea in their narrow boats to this new country between 1100 and 1350.
2. As a result of these wars and diseases, the Maori population fell from 100,000 to 4,200.
3. In Maori history, the first traveler to reach New Zealand in the year 950 was a man called Kupe.
4. By 1840 about 2,000 Europeans, mainly British, had co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and the Maori signed and agreement with these settlers.
5. However, in later years there were fierce arguments over land rights and many battles were fought between the settlers and the Maori.
6. He named the country “ Ao-tea-roa”, which means “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
7. They took with them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and settled mainly in North Island where the weather was warmer.
8. Their population has now increased to 435,000 , and today they make up about 13% of the population.
3-6-1-7-4-5-2-8
Step 2. Reading for general understanding ( 3 minutes )
The purpose of this task is to get the Ss to read a text very fast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different sections are about. It is a speed-reading exercise.
Give the Ss a time limit of 3 minutes for this exercise.
Answers: Politics – Agriculture – Sports and free time – Natural beauty – Wildlife
Step 3. Careful reading
1. Read it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paper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Unit 19 Lesson 74 (3B) ACBCA CABDB BD
1. Which is correct about New Zealand?
A. Before 1893 women couldn’t enjoy the same voting rights just as men.
B. There are about 50 million sheep in the country, more than 14 times the population.
C. People over a certain age can all receive a weekly “old-age pension” nowadays.
D. The government is quite successful in contro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2. Which is not the reason for the question “Why New Zealand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ountry”?
A. Animal farming is well developed.
B. There are more sheep than people.
C. Deer are kept for their meat and fur.
D. The main exports a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happen in New Zealand?
A. The country imports wood pulp(纸浆).
B. Earthquakes will shake the country.
C. Winter vacation starts from December.
D. Farmers begin to keep deer instead of cattle.
4. There are flightless birds in New Zealand because___.
A. these birds are kept in cages for a long time and lose the ability to fly
B. they caught the strange diseases which settlers took with them
C. they had no natural enemies until the arrival of humans
D. as in Australia, the climate there is quite suitable for birds to live on the land
5. After reading the text you cannot have a picture of ___.
A. th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B. the climate in New Zealand
C. the agriculture in New Zealand
D. the strange animals in New Zealand
6. What is not true about New Zealand?
A. New Zealand is the first the allow women to vote in the world.
B. New Zealand exports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s.
C. All the people can receive the :old-age pension”.
D. All the people above a certain age can receive the “old-age pension”.
7. Wha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expor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Pork B. Lamb C. Beef D. Butter
8. What fruit is implied (暗指) in the text?
A. Apple B. Grape C. Pear D. Banana
9. In New Zealand only the kiwi is ___.
A. ancient B. flightless
C. voiceless D. the national bird
10. Who made the birds flightless?
A. The birds themselves. B. Nature.
C. Some biologists. D. Natural enemies.
11. The main school holidays in New Zealand are about ____ month(s).
A. one B. one and a half
C. two D. two and a half.
12.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New Zealand is not an ideal place for ___.
A. having sports B. going sight-seeing
C. keeping cattle and goats
D. developing heavy industry
2. 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a.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In size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yet has a much smaller population.
b. In 1893,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New Zealand, allowed women to vote.
c. In recent times the “ old-age pension” has only been paid to the poorest people because these people are usually very old.
d. The main school holidays are from mid-December till early February because the weather is usually very cold.
e.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New Zealand because they are attracted by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country.
f. The Kiwi, New Zealand’s national bird is flight-less because this kind of bird is very huge and it cannot fly.
Answers: T F F F T F
Step 4. Practice Workbook Ex 2
Step 5. Diagram Page 40
Homework
Lesson 73~ 74
Aims and demands: Review the text and deal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Get the Ss know the usage of the language points.
Teaching aid: some slides.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ing and comparison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sion
S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 All the people of New Zealand came from the Islands of Polynesia in the Pacific.
2. The Maori had no written language.
3. By 1840 about 2,000 British had co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4. Now the Maori makes up about 13% of the population.
5. They have a population of 4, 200.
6. The Maori have given up their own customs and ways of life.
7.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8. New Zealand was the first nation in modern times to allow women to vote.
9. North Island is famous for its hot springs.
10. New Zealanders like to go swimming, sailing , horse-riding during the months of December-February.
F T F T F F F T T T
Step 2. Useful expressions
Fill in the blanks ( Lesson 73~ 74)
1. Ireland lies to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The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Irish sea.
2. I have bought a dictionary for you and I’ll send it to you by mail as soon as possible.
3. The two tables are of the same siz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lour.
4. They have made much money out of keeping fish.
5. Apart from the garden, I’m quite satisfied with the house.
6. Their customs were handed down/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7. Their population has now increased to 420,000 . That makes up about 13%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8. I insist on him changing his learning methods, but he sticks to it.
9. Can you explain the sentences to me which are marked with red lines?
10.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us for a few more days?
Step 3. Language points:
Fill in the blanks ( Lesson 73~74)
1. They took with them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and settled mainly in North Island.
要下雨了,请带把雨伞。
我没有带钱,请你借我10 元好吗?
2. The language which the Maori speak is related to the languages of Tahiti and Hawaii.
relate vt. 把 … 联系起来
be related to 和 … 有联系
3. Maori family enjoy sharing what they own and looking after one another.
enjoy doing consider , dislike , finish , go ,mink , practise , risk , suggest , avoid , appreciate, feel like , give up …
4. This is how they keep their way of life alive.
alive
live
living
5. The fish is still alive .
6. This is a live fish .
7. All living things need sunlight , water and air.
8. Although he is sixty, he is still alive.
9. Many people will sleep and eat on the marae during these three days and sha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dead person.
10. She is always happy and never shares his parents’ worries ( 从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
我们应该共甘同苦。
We should share joys and sorrows.
11.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e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国家。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12.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in size.
13. The two countries are of the same siz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population.
14. The main exports of the country are wool, lamb, beef butter, forest products, fruit and vegetables ( 水果和蔬菜 ).
15. Some farmers have turned tokeeping deer (养鹿).
16. Whenever he had difficulty, he turned to the teacher for help( 他就去向老师求助 ).
turn to
turn on
turn off
turn down
turn into
turn out
turn over
17. New Zealand wine is of high quality and is sold all over the world.
be of high quality =high-qualified
be of great help =helpful
be of importance =important
be of great value =valuable
18. Apart from their milk, the wool from their coats is used in expensive clothing.
19.Apart from English , he is good at French. ( Besides )
20. There were ten people at the meeting apart from me. (besides)
21. The composition is good apart from a few spelling mistakes. ( except for)
22. North Island is famous for an area of hot spring, some of which throw hot water high into the air.
23. Hongzhou is famous for its West Lake.
24. Helen Keller was famous as an American writer.
Step 4. Correct the mistakes:
1. All things are related with all other things.
(to)
2. Mary and I will share with a room. /
3. Besides from the cost, it will take a lot of time. ( Apart ) from /
4. We have reported the matter to the master but he considers it of no important. (importance )
5. In this factory the workers are paid by hour. ( by the hour ) (by hours)
6. The rice is sold by the weight. /
7. When time went on, Einstein’s theory was proved to be correct. ( As )
8. After he left school he became a teacher , but later he turned to drive. ( driving )
Homework
英语站课件 篇12
Unit3. Why do yu like koalas?
The first period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Key vocabulary
koala tiger elephent.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zoo
cute map smart
2)Target language
Let’s see the pandas.
Why do you like see the tigers?
Because they are cute.
2.Ability Objects:
1)Train students’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ng.
2) Enable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animals.
3.Moral Objec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love the nature and protect animals .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animals are our friends..It is our duty to love the nature and protect enviroment.
Ⅱ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1)Describe the animals using the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2)Get students to learn “Why questions”, “Because answers” and the adjectives of quality.
Ⅲ.Teaching methods
1)Watching and describing methods
2) Oral practicing method.
Ⅳ.Teaching Aids:
1)objects and some pictures.
2)A recorder and computer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Warming up
1) Play the tape,get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music of animals
2) Play a guessing game.
T: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animals.
What kinds of animals are they?
3)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animals after guessing and talk about animals.
T: Look,there is a big zoo in our city There are many animals in
it.Do you want to see the animals in the zoo?Let’s go into the
zoo.What kind of animals can you see?
Step2.Present the new words
1) T: Look. What is this in Chinese?
Ss:“考拉”
T: What is this in English?Do you know?
Ss: No
T: It is a koala. Read after me K-O-A-L A, koala.
2)Show some new words in the pictures.and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hem.:
koala tiger elephent.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zoo cute map smart
Step3. Practice the new words(1a)
1)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in 1a
2)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animals in the oictures.
3)After that check the answers.
Step4. Task
1)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animals and describe the animals like this. T: Let’s see the pandas .Do you like them?
S1: Yes.I like them very much.
T: Why do you like them?
S1: Because they are cute .Let’s see the lions.
T: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lions.?
S1: Because they are smart.
T: Do they live on the land or in the water?
S1: They live on the land.
(At the same time,Teach the students the words,smart,cute)
2)Get students to come up wth more new adjectives of quality to describe the animals.
cute, smart, fun, interesting, scary, shy, lazy.
(At this time,we can also let the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This method can make the students active in class and it can help them develop their quick response and wide thinking)
3)Get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o descibe the animals.
4)Get students to performin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ep5. Listening
1)Play the tape,get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heck.the animals in 1
2)Play the tape again.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Students listen and repeat after the recording
3)Check the answer.
Step6. Pairwork
1)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Show the followng.
A:Let’s see the elephant.
B: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elephant?
A:Because they are very smart.
(T:Now please mak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using the animals in Activity 1c.You can have a competition and let’s see which pair of students is the best?)
2)Get a few pairs to show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7 Summary
Today we have learnt lots of new words of animals,and the target language.We can describe the animals and other thing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Now,We should remember 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animals and love the nature. Step8 Homework.
1)Make a survey:What animals do you like?why?
2)Write them down and make a conversation
VI Blackboard design
英语站课件 篇13
英语说课稿格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 的第 单元第 课时。
1. 说教材
⑴教材内容 A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 B需要掌握的词汇有 C需要掌握的句型有
⑵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 单元的第 课时,教材中出现
了 的用法,本课时又是第 单元的重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对第 单元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
2. 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本课时主要词汇: 以及句型;
能力目标:能用本课时所学句型: 就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 的用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
总思路:
⑵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使要求学生掌握词汇 以及句型 ,本课时的难点是:
3.说教法(本课是 学生情况 )
⑴教法分析(创设情境,事物展示,活动 )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用英语焦急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⑵学法指导
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桌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可使同学们都敢于在课堂中操练口语,更可使学生们不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合作简单,增多操练机会。
⑶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⑴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Let’s ;
⑵创设轻松的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
⑶复习动词Let’s do 通过“你说我做”的TPR活动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新课做好铺垫,因为学生都熟悉这些动作,建议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来发指令,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Step2:Free talk
⑴提问 ⑵Game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 教学手段 巩固 的掌握,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Step3:Presentation
⑴单词新授 通过事物或图片教学单词,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单词;
⑵单词复习 互问互答 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操练巩固语言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增添学习兴趣;
⑶句子新授
⑷巩固新句型,快速抢答,互问互答
A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大量输入 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讲情规则);
B 生活情景展示 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把语言知识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操练,体现语言运用的真实性;
⑸播放录音 学生观看相关的动作画面,跟着录音听,说,演,做,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巩固所学语言。
Step4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同桌互助合作,体现了以语言为载体和以真实情景交际为目的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Step5 Homework
A 听录音 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B 运用句型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版课件
“小学语文版课件”是教师编写教案课件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教师写出更加充分、满意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写好教案课件对提高教学水平非常重要。通过参考“小学语文版课件”,教师可以了解如何编写具有完整内容和清晰结构的教案课件,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读者可以阅读“小学语文版课件”,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对教案课件的要求。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认知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并会根据课文情境想像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3、使同学初步懂得不能迷信他人说的话,凡事都应该自身动脑筋考虑或实践一下,科学发现就是从俺们身边开始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
认读、会写文中生字;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的意识,培养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大半杯水容器,问:现在俺要将这个苹果放入杯中,你们猜测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假如放入别的东西呢?
二、探究问题,学习生字
1、提出疑问:可是,有位叫朗志万(板书并随即学习生字朗、志)的法国科学家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假如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1)这个问题很长,谁能把这么长的问题读清楚?结合学习漫。
(2)假如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让同学充沛发表意见,了解小朋友们的想法,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3)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学家的问题的?(引导读书,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4)反馈,引导深入理解。出示: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身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①想一想,当时,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语气,然后读一读。
②汇报朗读,并结合鳞、伊琳娜四个生字的教学。
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打开同学思路,了解同学的思维特点。)
(5)学习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出示: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好妈妈的话。
②说说对妈妈话的理解。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6)了解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教授这样问的目的。
①读第五节,尤其读好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一句结合学习哎字。
②读好伊琳娜生气时说的话,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结合学习哄骗一词。
③读读科学家的话,说说自身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俺不是哄骗你们。俺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7)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为什么怀疑?(结合对同学的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2、复习巩固生字,练习复述故事:
(1)看板书认读生字词语:朗志万、伊琳娜
(2)试一试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今天学的故事。
三、小结提升
1、褒扬同学们这节课的课堂表示。
2、谈谈老师与同学们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3、能告诉俺你们的收获吗?(根据小朋友们的发言,加以整理学习本课所得,出示单元提示,再一次认知做生活有心人,用自身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发明。的道理。)
四、练习书写
1、看田字格,说说自身难以写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个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检查,抓住典型讲评。
3、完成其余生字的书写。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四、课后思考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一点通教学网
二、表演读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三、交流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学写生字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
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课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详写等粥,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对话贯穿全文,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读思议相结合以及引扶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描写中蕴含的浓浓真情。而教师引导流程,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点拨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以《老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衔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效果。
启发思考,引导整体感知: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
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等粥)
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4.盼粥。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现了什么?(纯真可爱)
(1)“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2)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6.猜粥。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7.看粥。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喝粥)
2.齐读第1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围的温馨)
3.与“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提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本上。
(六)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上,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次板书以八儿的心理变化为轴,直观展现了详写的“等粥”部分,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吃十分美味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课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的一个有趣的发现。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发现的经过,以及在这过程中有趣的经历。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发现,因此贴合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继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时采用朗读与默读两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我”的发现过程,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多思考的习惯。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重点是了解“我”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可以找出关键字,根据关键字对发现过程进行梳理。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童年的发现》,大家先看课题,猜想课文的内容是什么。
板书:童年的发现。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字的读音。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会认的.字:胚 祸 患 赋 痴 绞 嘿 伊 娜 窘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成语。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律、很庄重。
不怀好意:胸怀恶意,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导语的要求,默读课文。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作者是以怎样的语气来写这个故事的。(幽默)
4.读第3-13自然段,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5.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发现流程图如下:草履虫—鱼—青蛙—猴子—人。
6.读第14-19自然段,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
7.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8.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作者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了。
9.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有过什么有趣的“发明与发现”。
四、课文小结
本课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充满幻想的孩子
童年的发现 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幽默的孩子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5】
一、说理念
有创造地运作“整体 ——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感悟,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之中。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母亲与儿孙之间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2、制定目标: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会写含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爱,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3、确定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
三、说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坚持以生为本,注意落实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延伸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一)猜读导入,营造一种氛围;
教师出示新鲜的荔枝,让学生说说荔枝的外形,说说吃起来的味道。如果让你写关于荔枝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那么课文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的想法与你们是否相同呢?(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猜测的游戏,是读者的经验在文本中的再验证,是读者人生经历走向作者人生经历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应引导通过大胆想像猜测,产生强烈的期待视野,从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二)整体感知,升腾一种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初读是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学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原生态的感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应让学生直面文本。)
2、再读课文,理清文脉。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兴趣的,宽泛的阅读对话话题,为下一环节的精读感悟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感悟一种情味;
1、批注课文,与文本对话
母亲的爱是那样无私与伟大,那么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令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并在文中旁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广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当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要注意教师的适时点拨。)
2、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汇报学生的感受,教师主要预设以下内容:
(1)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先指名读句子,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然后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2)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让学生想想母亲为什么买这些处理水果?重点抓住小果子的特点描写,从中体会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我的关怀。)
(3)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4)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5)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 28 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 70 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对比我们现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饭,而他们却那么艰难,表达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教师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真情诉说,与自己内心对话。
同学们,面对这对母子,他们互相关爱,母亲为了照顾小的把自己钟爱的荔枝让给子孙,而孩子热爱母亲,年年都给母亲买荔枝,读了他们的故事,你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想,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全班交流。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很难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从读者变为当事者,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提升,学习一种表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与心中诉说不尽的话语,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说完的话会是什么?(注意要与原文的基调一致。)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合程中走桥梁作用的一种手段。让学生仿写,把学到的知识点向课外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6】
荷叶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喜爱童话故事,能借助课文续编、演青蛙借伞的故事。
3、感悟人与人之间要热心、互助、友爱相处的交际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乐于续编故事,懂得互相关心。
教具准备:
课件、配乐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1、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0、荷叶伞。
(课件出示荷叶图)。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在哪里见过它吗?你觉得它像什么?
(2)看画面,听课文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美丽的荷花塘边,一场欢乐的音乐会正在进行,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2、这么美妙的音乐会,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雨中欢乐的舞蹈,大家想一块儿参加吗?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吧。(全班齐读课文)
问:课文讲了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了谁?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在下雨的时候,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了小动物们。落实语言训练。)
二、展开想象,体会开头美。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下雨了,青蛙们都躲到荷叶下)
(小青蛙都有一把荷叶伞)
(雨点打在荷叶上,像欢乐的鼓点)
(青蛙们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了欢乐的舞)
还有什么不懂的内容?
2、学习“和”指名读。刚才你读准了,请你带着大家读。想知道它的意思吗?老师击节奏,请你和着老师的节奏点点头或跺跺脚。(或先做动作,再从动作上升到“和”的意思上来。)
师:小青蛙在风雨来临时,各自打起一把荷叶伞,随着雨点敲击荷叶发出的声音欢快舞蹈。想一想:雨点落下来会是怎样的节奏?雨一会大,一会小,发出嗒嗒的声音,这像什么?(鼓点声)青蛙会怎样跳起欢乐的舞?会唱歌吗?有音乐有舞蹈时,你心情怎样?(好快活)请你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通过比较,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六自然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狐狸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白兔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三——六自然段后回答。
(第三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狐狸。第五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白兔的。)
(2)出示课件:看看谁来了?小狐狸想什么?
青蛙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2、美美地读三、四自然段,表扬表扬小青蛙。
3、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演一演,看看哪几句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似。
(分小组讨论,由小组长带领看看哪几句在句式上相似。)
4、学生进行汇报。
5、采用对比着读一读的方法,印证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出示幻灯,学生练习填充。
(1)()淋着雨从荷塘边跑过,一只青蛙叫住了():“(),这把伞借给()!”
(2)()打起了荷叶伞。雨点打在荷叶上,嗒嗒地响,像欢乐的鼓点。
按男女生分成两部分读课文。男生读三——四自然段;女生读五——六自然段,从整体上感知两部分句式的相似。
6、品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并且练习背诵。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小青蛙在雨中送出了多少荷叶伞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通过“到处”这个词可以知道小青蛙送出了许多许多的荷叶伞)
齐读带有“到处”的句子:“雨中,到处都有……到处都有……到处都有……”
五、拓展延伸,个性体验。
1、小青蛙还可能把荷叶伞借给了谁?
请你编个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其他小动物的故事。(出示很多小动物来到了画面)你想扮演谁就扮演谁。
2、学生展示: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以展示各不同的感受和欣赏课文的层次性,以及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3、教师采访:你刚才演的谁?你为什么这么快乐?你认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朋友?
六、总结。
1、教师带领学生看着板书进行小结。
小青蛙将“荷叶伞”送给了小狐狸、小白兔、小鸡、小猫等许多小动物,(画上箭头)给它们送去了“欢乐”(画出笑脸图),说明小青蛙怎样呢?(关心别人,很善良,很有爱心,教师画出爱心图。)
2、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0、荷叶伞
小青蛙
小狐狸小白兔许多小动物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多音字圈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运用形声字等多种方法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父亲对孩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问答式,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上节课学习《孩子,你长大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记得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吗?那他为什么这么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①复习生字
陪拍圈观聚精
待另融烈注影
默投举扔耐
②填一填
拍投抓打扔扣()球()水()手
()小鸡()篮()口袋
③多音字复习
1.quant(圆圈)
圈2.jun(羊圈)
3.juān(把羊圈起来)
二、品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分析课文。
①细细品味课文中的情感,齐读第一段。
在这个自认段交待了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人物都有谁?儿子在操场上玩,爸爸为什么陪着?
②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玩的情景,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这段中有一个关联词是一会儿‥‥‥一会儿‥‥‥‥谁能找到这句话在哪,并读一读?这个关联词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两件事,你能用它造个句子吗?
投入是什么意思?你做什么事的时候最投入呢?
这段结尾的时候有个词大家找到了吗?一举一动是什么意思?
③就在孩子玩得投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指名读第三段。
你认为这是几个什么样的大孩子?你从哪看出来的?
④此时,男孩子的父亲坐不住了,他怎么做的?男生读第四段。
父亲想要帮助男孩要回球时,孩子却回答
男孩的问题解决了吗?他是如何解决的?
学习成语聚精会神、兴高采烈用它们造句。
⑤不仅男孩兴高采烈,父亲也格外高兴,女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默默地说是在哪儿说?这句话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什么感情?自己轻声读一次。
三、巩固与应用
1.课后读一读、连一连(读两遍)。
2.知道生字举、耐、注。
首先在大屏幕上观察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再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最好。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从课文里的小朋友身上学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齐白石老人对家乡及所过的农民生活的浓厚感情。使学生懂得“齐白石老人正是以无比的真情去抚爱这世界,因此他的艺术才博得世界人士的共鸣”这个道理。
2、理解“白石老人应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3、搜集有关齐白石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乡土画家”的理解。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理解“齐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
2、理解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文明意、初步探索
1、导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谁?他是做什么的?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二、深入探索,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你们能提出那些问题?
2、老师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两组较有深度的问题:
(1)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乡土画家呢?
(2)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
3、学生按兴趣分组读课文,讨论以上问题,师巡视、点拔引导。
4、选派代表汇报交流。
三、 挖掘内涵,课外探究
1、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拓宽时空,课外探究。
(1)让我们多方面寻找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开展一次语文活动课好不好?(板书课题:白石老人绘画作品展)
(2)你们打算怎样分组呢?
(3)你们打算怎样收集资料呢?
四、成果汇报展示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本组的资料、图片展示给大家。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把、哥、都、依、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脱、船、静、港湾、温暖”8个字。认识3个偏旁“父、阝、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重难点:学会8个字,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鞋柜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文中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听听字音是否都读准了,互相帮一帮。
二、在“摆鞋子”游戏中巩固生字读音。
1、创设情境 出示生字卡片,读对一个字,就将这张卡片放到鞋柜里。
2、想一想鞋子一家会说什么?谁能说一说?
3、鞋子是一家人,我们一家人在晚饭桌上聊些什么呢?再读读课文。
4、出示图片,学生感受温暖的家,自己练习读第二节诗。
5、充分感受后,完整地读诗。
6、愿意把诗送给爸爸妈妈吗?请试着背下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三、巩固认读,指导书写。
1、抽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巩固生字认读。
2、在小组里识记要学会的字,代表在全班交流。
3、指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法,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13鞋
大大小小 依偎
回家 宁静的港湾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管,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探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真观察柳树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柳树。
2.活活动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从歌声、画中中感受树的美感。
a.复习歌曲《好大一颗树》,与学生一起跟唱。
师:听了这首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激发学生大胆交流,表达情感。
师:树给人类带来绿色的祝福,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是我们这个美丽世界的一部分,它为人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b.你最喜欢哪种树,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哪种树?
黑板出示范图柳树。
板书:柳树。
因为柳树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品质让老师喜欢。俗话说的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2.走近柳树,发现美,体验文化内涵。
a.课件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柳树图片)
b.欣赏柳树的种类:(课件)垂柳、青皮垂柳、龙爪柳、银芽柳、细柱柳、高山柳、花叶柳、花叶柳。
c.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柳树的信息。
师总结:
柳树是世界上的一种常见树木,有垂柳、旱柳两种。喜生水边。
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长期 以来,柳树在绿化环境、农田防护、防污抗毒等方面发挥 着积极作用。
柳树的柳絮、柳叶、柳枝、柳根、柳皮、柳屑可入药。如阿斯匹林。
a.感知体验,获得美感经验。
视觉感官感受美。感知柳树与其他树不同的地方,用两三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肢体感觉体验美。
走进柳树,看一看,摸一摸柳树的根、皮、叶等,组织学生讨论柳树的美感特点。
整棵树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俯仰欹卧,婀娜多姿。
树干有和特点:老树癍痕累累,饱经风霜、苍劲有力。
树根有何特点?扭曲俯仰、苍劲有力。
树枝有何特点?下垂飘逸、轻盈袅娜
3.视觉表达,画出心中的柳树。
a.欣赏大师、学生的柳树绘画作品。品味艺术作品中柳树的美。激发学生用美术形式表现柳树的欲望。
b.启发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c.引导学生把握表现方法。从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起,如:先画树根,再画树干,对枝叶进行适当取舍,树的整体形象要占据纸面的大部分位置,注意画面形象的整体美感。
d.提示学生运用添加绘画的方法。根据画面需要可适当添加石头、小桥、房屋、人物等。
4.师示范作画过程:用蜡笔、水粉表现。
边示范边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大胆作画,画的与实物不是很像也没关系,只要表现柳树的特征就行,最后添加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美感。
5.学生习作: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柳树。
课件背景音乐〈柳树细裙儿荡〉
6.展示和交流学生的绘画作品,对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奖励。
7.教学延伸:
除了用绘画表现柳树,看看诗人怎么描绘柳树的。
唐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复习歌曲〈柳树姑娘〉,歌声中结束本课。
小学语文版课件【篇11】
《小作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桌、台、闪、印、忙、怕、乎、诉、但”9个字,会认“睡、着、探、构、寄、楚、耐、结、称”10个了,掌握多音字“着”、“结”、“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作者想当作家的梦想以及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感受“我”实现梦想的自豪,激发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付出行动。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为自己的梦骄傲的原因,感受小作家美梦成真的自豪和他在追求梦想中
教学难点:了解小作者想当作家的梦想以及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感受“我”实现梦想的自豪,激发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付出行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生词,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说一说,由课题,你猜测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
理解“作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自主识字,认读生字。
方法:自读课文,找出田字格的生字画上圈,找出双横线线中的字,画上波浪线。
2.同座互读互查。
3.集体正音。
4.认读词语:书桌、拧开、构思、闪耀、依旧、兴奋、几乎、安慰、着急、称呼、骄傲、耐心(注意“兴、几、着”等多音字的读音)。
5.分段读课文,评读正音。
6.指名读全文,说说文章的大体内容。
7.指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第一自然段,说说谁什么时候做什么?
后面的内容学生说,看谁的语言精练。
提示:“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早日发表,连做梦都梦到自己的作品发表了,我把这个梦告诉了小朋友,可大家都不相信。这段话讲得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8.用一段完整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9.说说刚才的问题你知道了哪些答案,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三、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桌、台、闪、忙、印”,指名读后全班读。
2.同桌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生交流,重点指导:“印”左右大小差不多,左上右下。“桌、”下面要能托住上面部分,写平稳。
4.学生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几个,写好后同桌交换评一评。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朗读和理解课文,理解“我”为自己的梦骄傲的原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换位体验,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通作互相朗读,说说自己会怎样读这段?
2.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写的?问什么?
3.勾画出这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背诵第一自然段。
4.看课件练习背诵。
我( )爬起来,( )衣服,( )鞋子,( )走到书桌前,( )台灯,( )我构思的童话。
(二)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悄悄地”怎样读好。
如果是你把自己的作品信寄出去以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体验情感
3.说一说从这两段中你感受到小朋友怎样的心情?
提示:极度盼望、企盼自己的童话能发表的心情。其中也有遭到小朋友的笑话后心里难过的感情。
4.把小朋友梦中的情景勾画出来,积累背诵。
过度: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事情的结果怎样呢?
(三)品读体味,激起共鸣。
1.读课文最后两节,说说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小作者的梦实现了,从小朋友叫他“小作家”可以体会出来。)
2.应该怎样读这两段?(读出高兴、活泼、顽皮)
3.指名读书。
二、整体回顾,完成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出示拼音)书桌台灯闪耀印书依旧连忙几乎告诉但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悄悄地( )轻轻地( )兴奋地( )耐心地( )
闪耀的( )跳舞的( )构思( )格外( )
3.学会完整地回答问题。
“我”做了一个什么梦?为什么“我”会为自己的梦骄傲?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
老师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实际上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个阶段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让课件更加生动有趣。当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特别为您提供了一个名为“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的链接,请务必保存好,未来可能会派上用场!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采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教材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转盘识字的方法给基本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氵、日、目、忄、虫、讠转出了清、晴、睛、请、蜻、情等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列出了6个相应的词语清洁、晴天、眼睛、请坐、事情、蜻蜓。
第二部分是相应的儿歌和情境图供学生阅读、观察。图的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清清的池塘映出了水面上荷叶、荷花、小莲蓬的影子,一只只大眼睛的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正忙着捉蚁虫呢。
第三部分是生字:两条绿线内3个字蜻、蜓、蚊只识不写,下面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要求掌握音、形、义,田字格中红色的生字是供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田字格上面要求认识1个偏旁忄(竖心旁)。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认识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忄。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
(3)诵读儿歌,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9个生字,正确书写以及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是本课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教学难点。
4、教具准备
用卡通图加以修饰的转盘。课文P82,P83插图。音乐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借助转盘,创设故事情境,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形声字,理解字义,指导书写。第二课时,指导看图,诵读儿歌,将形声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由于低年级年龄小,有意注意不能持久,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采用情境教学,创设故事情境,展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彩图,吸引学生观察画面,练习说话,欣赏美学,然后图文对照,诵读儿歌,帮助学生领悟儿歌,达到加深理解字义,增加语言积累的目的。
2、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扶放结合,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字词,了解词意句意,并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再现短文的意境,以达到训练语感,巩固积累识字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可用识字4的谜语导入,教师可先叙述谜语: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对于这个谜语学生耳熟能详,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课。
2、导入:
复习了识字4的谜语后,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和识字4同类的形声字。板书课题:识字8。
(二)创设情境,转盘演示,识字识词:
运用转盘识字、识词,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课前可先在转盘上稍加修饰。在青字和氵、日、虫、忄、讠、目下衬上小孩子喜爱的卡通图,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1、教师扶,教学清字。
教师演示转盘,指着青字,配上轻柔的音乐讲述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青。有一天,他呆在家里很寂寞,想出去找朋友。他走呀走呀,(师转动转盘)路上碰到了氵,小青说:三点水,咱们做个好朋友吧?氵说:好呀。于是,他们手拉着手,变成了清,(师板书清)清说:你们知道吗?我是最干净的,因为有了氵可把东西洗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板书:清洁)通过这种故事情境法,学生学习兴趣高,又易于掌握新字、新词。
2、教师放,学习晴、睛、清、情、蜻、请
这几个生字在结构上和清有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这五个形声字时,教师在原来扶的基础上,充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按上面学习清的方法自编青和日、目、讠、忄、虫交朋友的故事,故事编得好坏不要紧,只要让学生在故事中相机学习到请坐、晴天、事情、眼睛、蜻蜓等词和事、洁、眼、蜓这4个字,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扶放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借助偏旁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并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巩固所学的字词。
通过转盘讲故事识字、识词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识字8的新字、新词,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字词。如读法有: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打乱顺序读还可加入一些小游戏,如考考你、摘苹果、贴树皮等。
4、指导书写:在学生充分掌握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三)故事延续,学习儿歌: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小朋友对创设的故事情境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P82上的儿歌时,可先把故事延续下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1、引出儿歌
教师可叙述:小青交上好朋友清、晴、睛、请、情、蜻后,可高兴了。有一天,天气很好,他约了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去郊游,看,郊外的风景多好呀,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示P82、P83页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说话的时间,并给说的好的小朋友给予肯定,哪怕是一个优美的词,一句优美的话都有可以。待学生练习说话以后,教师可继续延续故事: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7个好朋友忍不住唱起来。(出示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
2、诵读儿歌
诵读儿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抓住重点词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加以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样,并在评价过程中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保护益虫的思想,让学生读出事物的特点,读出儿童的情趣来。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加以背诵,还可以让小朋友边背诵边自由地加上动作。
3、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记忆形声字,重点指导坐、事的字形和书写规则,然后进行描红,仿影与临写。
4、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形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可设计如下练习。
第1题:找朋友(连线)
qingqingqingjing
睛晴情请蜻清
第2题:按课文填空:
天气____________,池水_____________。
小蜻蜓,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来飞去________蚊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太阳》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丰富的情感,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日出时的大海,草原,山村,森林里的不同景象。
通过短文,让学生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课将安排渗透性识字12个,学习书写6个生字。
2.教学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识字和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认知目标:渗透性识字12个,并能正确的组词造句。
b.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使学生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向往美好的情景和事物,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认读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本课重点;如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是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
治学的最高境界为乐学,因此,我将乐学思想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有效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分层指导法来教学本课,为什么要选用着两种方法呢?
因为本课描写了不同的四副画面,孩子们由于抽象思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体会课文内容的优美。因此,我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并配以相应的图画,让学生表演,感受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体会出课文语言美。将这种情感融入对课文的朗读中,配合自己的形体语言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朗读技巧与方法,真正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掌握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朗读,生字的记忆。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猜谜语,导新课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分层分步,指导朗读游戏活动,复习生字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1、猜谜语,导新课
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请你猜猜谜底是什么?通过这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我进一步提问:太阳公公长什么样?通过学生表达使学生获得对太阳形象上的认识。然后,教师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太阳公公的影子。(板书课题:太阳)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在教学生字时我充分结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认读生字,通过编儿歌、做动作、观察比较等多种方法来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通过圈、找、认、记四个环节掌握了认字的方法,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3、创设情境,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课文朗读分为初步感受、情感体验、示范模仿、情境表演、创新拓展四个阶段,,四步为一线,分层实施,贯彻朗读教学的始终。设计思路如下:
a.初步感受阶段: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读音,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b.情感体验阶段:
为了实现使学生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向往美好的情景和事物,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一情感目标,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带领学生步入大自然这一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c.示范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由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评价模仿。使学生在评价模仿的同时明确了自己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d.情境表演阶段:
这一阶段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边朗读边表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在表演中体会到了乐趣。
e.创新拓展阶段
鼓励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你还能在哪些地方看见可爱的太阳?鼓励学生续编儿歌,既拓展了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游戏活动,复习生字
为了巩固生字的记忆,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射太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
5、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为了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积累习惯,要求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收集有关太阳的图片和资料,为今后的学习交流做准备。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3】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4】
赵国爱老师的课说得很好,他先按照惯例向听者概括陈述所说课的主要内容、中心,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再联系单元训练的重点,说明所说课文在整个单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然后提出课文的教学目标,接着陈述自己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计划分几个课时进行教学,各个课时分别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这些内容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而且把该说的都说了,完全符合说课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叙述的条理性。在说完以上这些内容以后,赵老师用下面,我着重讲我第1课时的教学一句话,将说课从说整篇课文转入所说课时课文的教学。十分简洁、自然。在下面部分,赵老师依次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最后说板书,也同样把该说的内容都说,而且同样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叙述的条理性。不仅如此,陈述的内容,有详有略,该详的详,该略的略了,从而突出了教学过程这个说课的重点和中心。如果我们集中分析一下教学过程,也可以发现赵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言简意赅,的确切实可行。
在教学过程中,有听、有说、有讲、有写、有练,训练形式多样,而且始终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和根据教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她让学生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听录音品味荷花的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荷花美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培养了爱美的高尚情趣。
总之,赵老师的说课是成功的,按说课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应当说是一堂好课。如果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话,那么,一是在转入说自己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插进去再分析一下该课时的教材(上面的教材分析,是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分析的,整体的分析,不能代替局部教材的剖析);二是教学过程中的有些内容应该具体一些,如总结说课中虽说了总结的方法,但没有说总结的具体内容,测试,也只说了测试的好处,没有说具体怎样测试和测试什么,这些都使听者难以判断说课者安排的总结、测试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以及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必要,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说课效果。再者,板书设计,赵老师是把它当作附录附注在后面的,而且解释也只有几句话,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板书也是说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课一定要说板书,则不仅要求说内容、特点,而且还要说如何使用板书等等。总之,好的说课,连细节也应注意规范,因为细节其实不细,它同样关联着说课的整体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5】
这是一份十分难得的说课稿,短小精悍,在规定的6分钟说课时间里,基本上把该说的内容全都说了,而且说得清楚、明白,确是说课稿中的上乘之作,突出的优点是:
一、全文不是像一般的说课稿那样,将说教材、说教法之类硬梆梆地拎出来作为文章起承转合的轴承,而是不落俗套地将此隐含在全文的叙述过程当中,而且做到了起承转合的自然、流畅,既环环紧扣,又丝毫不露斧凿的痕迹。不仅文章的结构是这样,而且文字也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简洁、朴实,没有套话、废话,显示了说课者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平实、清新的文风。
二、说课中的教材分析,一般都只局限于分析整篇课文,但赵老师在说课时,阐述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特点及其在全册语言文字训练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以后,还几乎用同样的篇幅,对本课时的教材内容作了剖析,这是十分难得也是很有意义的。说难得,是因为一般都不这么做,而他做了,而且是在说课时间只有6分钟的情况下。它的意义则不仅在于对这堂课很重要,而且在于它引起了我们对说课中这个薄弱环节的注意和重视。对有关教材作整体分析固然重要,但从某个角度说,剖析本课时所涉及的的教材可能更重要。因为这个课时的整个课堂教学,都是以这部分的教材为凭借展开的。所以,赵老师这里既分析整篇课文,又分析本课时教材的做法,给了人们有益的启迪。
三、说理很有特色。一是采用随教学过程、结合具体的教学行为分散、渗透性的说理,说清楚采取每一个教学行为的目的,怎样处理、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大致说完以后,再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特色作一个较全面的阐述;增强了说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说理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有些虽是寥寥数字,如课伊始趣已生课已结趣犹存等,可谓点睛之笔,力透纸背;三是说理与教学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不是像有些说课稿那样,为说理而说理。而是根据教学实践说理,说理为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又从教学理论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两者的关系可以说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如赵老师在说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教学的时候所引用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两句叶圣陶的话,就用得非常贴切。从表面看,这如像是信手拈来,其实却反映了赵老师对自己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的深切理解和对教学理论的谙熟。
当然,这份说课稿也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一、课堂教学部分,不是直接用课堂教学语言,而是也采用第三者客现介绍的形式,虽然有些环节如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也交代了若干具体做法,但多数教学环节的陈述方式都是概括介绍性的,这就使听者少了一分亲临课堂教学其境的感觉。如果后来听者不亲自参加听课,恐怕还是不太容易弄清课堂上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教学的。
二、大概也是囿于说课规定的时间偏短,有些说课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比如在说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到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除了教材特点说课中已作了介绍以外,大纲要求到底是怎么一个要求,学生实际又是怎样一个实际则没有任何具体内容。还有教学理论,可能还缺少一些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中是可以的,但学法指导,严格地说还应包括学情分析,这些在说课中也宜有所体现。
三、也有若干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与实际教案不相统一的情况,个别词句也还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如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粗浅理解,这一对整个说课内容的概括似乎就久妥当,因为按赵老师前面说的也就已经包括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个部分。此外,有些说课应说的内容,如板书也没有说(教案中原有板书,但此次未予附上),但尽管如此,就其整体而言,本份说课稿,还仍不失为说课稿中的精品之作。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6】
1.小学语文说课构成的基本因素
说课者、听说课者和说课的教材(包括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构成小学语文说课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中,说课者是说课的主体,尽管由于说课性质的不同,说课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都会有所变化,如在示范性说课中,说课者扮演的是让人学习的角色,而在检查性的说课中,说课者则成了被检查、被评估的对象。但不管说课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如何不同,说课中的主体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这是由说课的终极目的决定的,因为从根本上说,说课无非是一种手段,人们借助它,是追求改善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说课活动当中,说课者也就必然成了说课活动的中心,其主体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听说课者是作为说课活动的另一方存在的。他们的任务是接受说课者输出的说课信息,然后进行借鉴性的储存或按要求作出评价。他们同样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的其他一些理论,同样需要熟悉教材、熟悉教法。若非如此,就难以对说课信息作出客观、公正、恰当的剖析或评价,并影响说课活动的效果。在说课活动当中,摆正说课者和听说课者各自的位置,并辨证地处理好两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听说课的当中,会有领导、评委。如果不从说课的根本目的上去认识说课者的中心地位,不看到说课者和听说课者在追求方向上的一致性,就会扭屈两者之间的关系,甚至造成情绪上的对立,这是需要努力予以避免的。在说课活动当中,教材是载体,说课活动是凭借这个载体进行的,同时它又是说课内容的核心,所谓说课,主要就是说教材,包括教材理解、教材处理(即教学过程)和与处理教材有关的种种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等等。说课中不同的教材处理,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艺术,也体现着说课者教学艺术上的差异。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说课者、听说课者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在说课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说课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2.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的说课,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特点是:
(1)理论性
理论性,是小学语文说课的第一个显着特点。也是有别于其它教研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说课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说出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求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这样教,就是说理,它使得小学语文的说课十分必然地带上了很强的理论性。因为要对为什么这样教作出解释,教师就必须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去阐明内中的道理。这同备课、上课,写教案相比,自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与此同时,说课势必还要说教法、学法,这教法和学法自然也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因此,理论性是小学语文说课的第一个重要特点。
(2)合理性
何谓合理?合理就是符合常理,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小学语文说课来说,大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程序的安排,教法、学法的选择,小到一个问题的设计,一道练习的安排,都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讲究一个理字,即必须讲究符合教学的理,学生学习的理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理。人们也正是根据说课者在说课中所反映出来的理,如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理,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选择教法、学法是否合理等来评判说课的优劣。合理性既是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说课的区别于其它教研形式的又一个显着特点。
(3)综合性
小学语文说课的综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拿说课的基本内容来说,就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等。而其中的每一个基本内容,又各是几种内容的综合。如说教材,就包括教材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即使是学法这个相对比较小的基本内容,也包括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的理论依据及具体的指导方式等等;第二,说课中教师所反映出来的素质也是综合性的,如理论素养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教材处理艺术的优劣等等;第三,说课的评价也是综合性的。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要将各种说课的信息综合起来,通盘考虑。总之,说课的综合性,既使说课活动变得复杂,又使说课活动具备了多种功能,从而扩展了说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功能。
(4)灵活性
小学语文的说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其它一些教研形式相比显得十分灵活。如说课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多到一个单元或几个教时,少到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另则,说课活动的组织十分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和教学进度、教师素质客观因素的任何限制,其时间可以是半天,也可以一天、二天;地点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在农村;可以在有上千个座位的大礼堂里举行,抑可以在一般的教室里进行;人数可以三个、五个、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说课的这种灵活性,使说课的适应性大为增加,它也是说课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并可以在全国各地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之
(5)激励性
何谓激励性?激励性指的是一种具备激发人奋发努力功能的力。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表现优秀的说课者,得到了肯定和表彰,这无疑是一种激励。即或是说得不好的,他们虽然得到的不是赞许和褒扬,但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发现差距,找到不足,从而认清努力的方向,并设法去迎头赶上,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励,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日后的成功,也间接地来自这一种激励。再者,对听说课的人来说,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意义上的激励,但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学到了经验,得到了启发,从而增强了自己说好课的信息,这实际上也是说课的激励功能起了作用。所以,我们说,激励性是小学语文说课的一种客观存在,也同样是小学语文说课的又一个显着特点。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内容、地位: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二)《新课标》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兴趣。
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比较认真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
3、情感目标:(1)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2)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确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去体验、思考、领悟,并启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四)、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8】
一、说教材
《葡萄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二、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三、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四、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对于本教材,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词赏句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情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和重视情感的熏陶。具此并结合前面分析的教材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教学,并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知能目标:运用学法迁移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生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并读出感情,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是接《家乡的秋白梨》一文后的再次训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本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五、说学情、教法、学法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按自己的理解来读,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了情景创设、组织讨论交流、相机诱导、以读代讲、开放课堂,课外延伸等教法,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法、合作交流探究法、相互辩论法、思维拓展图文结合想象法、品词赏句法。《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有这样的教法、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品读、感悟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学习程序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去葡萄沟玩一玩好不好?),以去葡萄沟玩一玩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借助教室里挂上成熟葡萄的环境布置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让学生好象进入了葡萄沟世界,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安排用课题葡萄沟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与说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环节二:自主学习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1、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幻灯出示研究专题。出示幻灯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读课文,并思考:
a、你认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你是从那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请你选择体会最深或喜欢的词句,与同学交流,并试着读出感情。
b、像这些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你喜欢怎样读懂的,请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巧妙?
在这个研读专题中,不仅有研究的目标和要求,而且包含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过程提示。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2、展开研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主要环节,作如下安排:
①自学自研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为后一步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效度打下基础。
②自由组合小组,自学伙伴作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教师应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自研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环节三:反馈学习成果,相互辩论诱导。
我始终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学习成果。读是个性行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会跟着学生的跳跃性思维随时调整引导思路,并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课时目标,还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全班交流研读专题a时,采用相互补充辩论法、思维拓展图文结合想象法、品词赏句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来感悟体会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研读专题b时,相机诱导回顾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方法,并且也落实了本课的重点。
在此过程中根据集体的反馈信息适时板书。(板书附后)这样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表达能力。
环节四:拓展创新,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趁热打铁,设计开放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提高了兴趣,锻炼了能力。(选一个完成)
1、现在我们到葡萄沟游玩一一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能不能把你的感受想法,写下来,画下来,唱下来,让所有的老师、同学看看我们班的风采,为我们班争光?你准备怎么办呢?写作不错的,可以写一段话夸夸葡萄沟,做做广告,也可以写封信给维吾尔族老乡;画画不错的,可以画下你看到的;唱歌不错的,可以自己写写歌词,来唱一唱,陈老师帮你录下来;只要你想得到的都行。
2、给维吾尔族老乡写写信,写游记,想当当小导游的,可以写写,你准备怎样介绍葡萄沟。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篇9】
《我必须去》是(四册下)第10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讲信用为主题,编写了两篇主体课文和《朋友》、《岩石上的小蝌蚪》等文章,引导学生理解讲信用的重要性,而本课是以李丹在特定的时间里,一个是盼望好多天的马戏,一个是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的选择上遇到了是否守信用的考验的故事来使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结合本课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具:生字卡片、投影仪和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和会写10个生字。
2、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3、能有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识字、写字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1、从检查预习入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课前,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这样不仅对学生以前所学识字方法是一个积累的检查,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桌互读课文、互教生字。语文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的学习机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组织同学运用合作和方式、互教互学,以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
4、优生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指名优生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课文的方式去帮学生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这样既纠正了字音,也使生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字音与字形相联系的过程。
5、脱离语境识字,即教师出示生字卡,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篇新学的课文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而需要认识的这些生字藏在课文中,学生有时根本就没有注意,那么在熟读的情况下,再去检查生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6、变换语境识字,生字巩固练习。即把生字换成新的语境,让学生再次感知这些字在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读音。
7、自主探究写字。
8、以分角色的形式读通课文。椐本课特点,设计分角色读文的练习,学生可选自己喜欢的角色练读,由小组长分工,三人合作读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从单元主题入手导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于讲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全文共有几段?(生:11段。)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生活动。)
3、同桌互读课文、互教生字。(同桌两人合作学习。)
4、优生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指若干名学生读文。)
5、脱离语境识字。(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6、变换语境识字。(生认读师出示的新句子。)
7、写字。(生自学生字,师重点指导期、慈、祥三的字的书写。)
三、小组内分角色,合作朗读课文。(练读好自己的角色,汇报朗读,互相评价。)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从单元主题入手导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于讲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我必须去》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文,认识生字。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全文共有几段?
生:我知道全文共有11段。
师:请你再读课文自己还不认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自己还不认识生字。
生:自由读文,解决。
师:同桌互读,看看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语句是不是读通顺了。
生:同桌互读课文、互教生字。
师:我要找一个同学读课文,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指名一生读课文):
生:(读完课文后问)我读的怎么样?
生:我认为你读的很好,声音很洪亮。
师:谁还愿意展示自己甜美的读书声?
生:读文。
生:互相评价。
师:魏老师真佩服大家的阅读能力,这么快就把课文读准了,现在老师再给你们提高一个要求:单拿出一些字,你们能认识吗?
生:能!
师: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那你的食指当老鹰,书上认字表中的字,就是你要捉的小鸡。我说一个字音,你呢,就用小手迅速的逮住小鸡。然后,你还要看一眼和我让你逮的那只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你就告诉我逮到了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逮星期日的期
生:齐说逮到了。
师:如果你逮错了没关系,可以放了。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依次逮:李、丹、裙、辫、扎、约、敬、毕、促、犹、豫、慈、祥。
师:这些小鸡很淘气,它们藏在新家,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出示:我和小鸡捉迷藏1、星期一升旗时,我们都要向国旗敬礼。
2、升旗仪式完毕后,大家看到了校长慈祥的笑容。
3、丹丹和李华约好下午去看奶奶。
4、你看,洋娃娃不仅穿着花裙子,还扎着小辫子,多漂亮啊!
5、听着妈妈急促的说:多便宜的衣服,快掏钱买下吧!爸爸却犹豫了。)
生:自由读句子。
师: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指名读)
生:读句子。
师:真不错,这些老鹰真能干,看来小鸡怎么藏也没有用,大家都认准它们了。那么下面咱们把目光放在下面的写字表上,我给几分钟时间,你们自学一下生字,如果这个字你能迅速的记住它,或者你以前就会写这个字,那你就打个勾,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很难记,或者笔画有问题,你在底下画个三角,一会儿,咱们再讨论好不好?
生:好。(自学生字)
师:我看有些同学画了三角,就请你和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或者笔顺到底应该怎样写,一起来研究研究,你们可以编故事、画画,什么方法都可以,迅速的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师:好了,孩子们,我发现慈祥这两个字画三角比较多,那么,咱们一起来学这两个字,先看老师写
师:慈祥的慈上面是下面是心字底。(范写)
生:小手指立马上来(书空跟读)慈,慈祥的慈。
师:再看祥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右方是羊。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1】
本课意图:
这篇课文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编的,是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的想法(《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把原课文的3课时压缩成2课时?这也是本课值得商议、探讨的地方。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本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但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果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期望达成的目标:
1、 了解闰土变化的特点。
2、 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于学习的过程。
3、 能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到人物的变化,从变化中感悟生活。
教学流程:导向预读反馈
一、回顾《少年闰土》。激发学生感情。
1、出示图片,背诵《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断。
2、回顾少年闰土的特点。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等)
3、出示课题《再见闰土》
二十多年没见了,你想了解闰土些什么?你想像中他应该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4、出示中年闰土的图片,初步感受他中年时的形象。(猜一猜)
二、郎读感悟
(图片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认识他。)
1、自读自悟
2、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你现在认为是谁?你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3、对比中感悟闰土的变化:外貌、言行等。
(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讨论感受我此时见到闰土的复杂心情。(当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感受社会、生活的压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2】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
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
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示
3、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生字学习,并汇报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1、(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2、(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3、(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四、重点词语朗读并讲解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形容很害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五、探究学习
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汇报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3、朗读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七、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八、板书设计
西门豹
巫婆官绅为民除害严惩首恶
给河伯娶媳妇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为民造福兴修水利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3】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双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作者简介】
席慕蓉,蒙古族人,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后随家飘落台湾,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主要著作:七里香[诗]、无怨的青春[诗]、三弦[小品]、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写给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认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教材实际,有时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前,我考虑到本地学生对生长在南方的大榕树比较陌生,布置了预作业:了解大榕树。并说明收集的材料将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高昂,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课堂教学。又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后,学生对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不失时机地说,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水浒传》一书中有很多,引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接着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水浒雄人物的小故事,在下回语文阅读兴趣课上说给同学听。营造了读书氛围后,我又建议学生写一篇《论水浒英雄》作为本周的小作文,对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目的地一环扣一环地由易到难地引导,一时间班上掀起了一股水浒热。厚厚的一部古典名著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两周内便能读完,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5】
【阅读】
我是中国人
作者:吉瑞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我父亲吉鸿昌因为坚决抗日,被逼出国进行考察。
1931年秋,父亲来到了美国。一次,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人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不怀好意地问: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肃魁梧、高大的军人
又一次,他到一家邮局寄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明知故问:你是哪国人?我父亲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接连受到嘲笑和侮辱,父亲异常气愤,甚至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当我母亲和属下劝慰他的时候,他严肃地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们代表中国来美国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啊!他坚决地表示:下一次外出时,一带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让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的!
果然,他用草板纸自制了一块长方形牌子,用毛笔书写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边注上英文。当他挂着牌子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引起很多人的注目,但父亲总是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人群。
【注】
吉鸿昌,河南扶沟人,1895年生。19xx年参加冯玉祥部队,从士兵提升为旅长,有吉大胆之称。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31年8月因拒绝剿共被蒋介石撤职,9月被勒令出国考察。吉鸿昌在欧美期间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兼张家口警备司令。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他潜回天津,继续进行抗日反蒋活动。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国民党特务刺伤后逮捕。14日,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关进天津陆军监狱。22日,秘密押解至北平军分会军法处。当晚对吉进行审讯,吉慷慨陈词,历数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并将上衣解开,袒露出察北抗日作战中所负的累累伤痕。24日,蒋介石密电北平军分会将吉鸿昌就地枪决。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被枪杀。临刑前,吉鸿昌以手为笔在地上疾书绝命诗一首: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阅读提示】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①父亲因坚持抗日,被迫出国考察。②父亲在美国考察期间受到两次侮辱。③父亲对侮辱气愤得吃不下饭,并亲自制作了一块牌子,上书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和希望社国早日振兴的赤子之心。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 “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选取冰心作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切入点巧。选取代表性的冰心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如学生在品读冰心作品的过程中就用了各种朗读形式来汇报。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让学生回顾学习课文《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在已阅读冰心作品的基础上再次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冰心的作品。同时我把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三方面的名段,推荐给学生阅读,由此引领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作品。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一、品读活动中,把冰心所有作品交给学生去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一下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某方面的作品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就有一个小组在表演《小橘灯》时没有抓住精彩语段去品味。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7】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学习目标】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创造、轰隆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收集中国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
⑴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⑵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三、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
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
2、选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交流释疑,赏析朗读。
3、小组交流:
⑴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
⑵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4、全班交流,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⑴“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⑶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认读生词。
二、互相合作,练习讲故事
1、自主练习讲故事。
2、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3、自愿讲故事,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仪态是否端庄大方,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感染力。
三、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10个左右结构的字,有9个左窄右宽的字,有1个左右均衡的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隆、喷”等字。
四、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语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邻居小伙伴听。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8】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的佳作。第一,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作者观察的精细与深入。其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在海上看日出不同于登山、站立草原,入森林等地看日出,海上的日出始终与天光、水色的变化等联系在一起。作者就是抓住天水相接、完全跳出海面、直射到水面海水等来写日出过程中光亮、色彩的。第三,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正面写太阳的形----一道红霞小半边脸圆;光----晴天由没有光亮到夺目的亮光云也有了光彩,微云天气是灿烂的亮光,云片很厚时,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金边,突出重围后,把片片黑云染成了或红或紫,太阳亮了,云朵亮了,海水亮了,连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色----红着,红而无亮光,红得可爱深红;动----慢慢儿纵一纵冲破跳出等。侧面着力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天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一片浅蓝,旁边的云突然有了光彩这样写不单调、不板滞。第四,文章详略得当,描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晴好天气详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写微云天气,仅侧重写阳光空穿过白云时造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写乌云蔽日时,重点写太阳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状。这样详略互见,点面结合,各有侧重,而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不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海上日出的种种奇观,而且简炼、精当。第五、语言生动、形象。⒈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⒉动作词冲跳纵镶透等,名称词亮光光线光芒光彩光亮等,还有果然终于等词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9】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陕西省洋县金水镇中心小学
杜巧花
联系电话0916--8312367 论文摘要: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有效。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地提高。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 正 文: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声、像、色和视听相结合的特点,它以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清晰的音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此,把多媒体课件介入小学语文课堂,使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还动手操作,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动态教学实践中,我精制多媒体课件,不断探索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天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得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我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只凭教师用嘴说,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录像带——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海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在老师适时适度地点拨中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2、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多媒体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且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
(3)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4、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点击课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5、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二、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在我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了多媒体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利的一面。如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限制。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隔断了师生情感地交流,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
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3.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师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参考文献: 〖1〗、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杂志《陕西教育》2011年第十期 〖2〗、江西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十一期
〖3〗、洋县《教师报》 〖4〗、汉中市教研室主编的《汉中教育》2011年第六期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10】
1、目前我市的阅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原因:对教材的钻研不深透,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1)读的训练过于简单化,滥用朗读,缺乏层次。由过去一段一段的讲变成了一段一段的读,一是让学生觉得乏味;二是效率不高。同时忽视了默读、浏览等训练,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2)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准确、肤浅,引导方式、方法单调,缺乏有创意的设计,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僵化。
(3)指导学生体会表情达意的办法不多,不到位,容易变成单纯的知识讲解,降低了训练的强度与效果,特别是在理解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的时候,训练过于机械,重视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样的表达好在什么地方。
(4)问题不是设置在有疑处,有价值的提问不多,难点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剃度,虚假的一问一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5)太局限于教材,太依赖教师参考书,脱离学生实践,对补充材料的运用过于机械,没能与文本连成个有机的整体,成了画蛇添足的累赘;此外,对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也达不到训练的量。
(6)对各年段的要求把握不准确,尤其是高年段的默读、浏览、整体把握内容、自读感悟这些训练不到位,甚至忽视。
建议:
1、正确把握读与讲的关系。
(1)高年级的读重点是默读,是有一定速度的,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默读。
(2)朗读要讲究层次和实效。不是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段落都适合朗读,选取值得积累和体验的段落朗读。
(3)讲主要是方法的引导和渗透。要讲得法,要导在关键处,疑难处。(4)重视文本的研究,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
(1)充分发挥朗读的熏陶感染功能,但读并不是体验和感悟的唯一方法。
(2)形象大于思想,感受形象比抽象特点更重要。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潜移默化地起着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特别是对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类的旧课文。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思想品质的做法。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2)细细体会表达运用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让学生去判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多读多背积累表达方法用得好用得妙的句段。
(4)倡导一组课文整体推进,适当运用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4、掌握提问的技巧
(1)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思维训练,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譬如说,《跨越百年的美丽》进入本节课学习的时候,老师的设问比较到位,一开始,老师就问:居里夫人能够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仅仅因为是她美丽的容颜吗?在引导学生建构人物形象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的词句时,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你感悟到什么?而不是问学生:你从哪里感受到居里夫人奉献科学,淡泊名利的品格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与其问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不如问李大钊沉着、勇敢、从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要用好、用足课后的思考题,把握课文内容的重、难点。提问提出要做到五多五少。
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
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
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
少提简单陈述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
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5、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
(1)教师要有文学意识,认真把握课文的文学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加强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重视研究学情,不要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面面俱到、千篇一律,让设计教学有点创意;
6、加强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阅读方式上加强与初中衔接。
(1)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
(2)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
(3)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1)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
(4)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
7、注意以下几类课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把握好下面几个基本要求: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1、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
2、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3、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
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
一说为读wi,以为,认为的意思;一说为读w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建议用第二种意见:为读w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对一些传统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想当然,按照旧套路处理。因为课文虽旧,但由于在教材编排上的位置不同,训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注意根据单元的主题和训练把握新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2、要站在文化认同的层面处理教材:例如外国名篇名著这单元里的两篇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
人道主义是文章的基调。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例如,在卖火柴擦火柴这两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相互交流感受,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感受人物的命运。
契诃夫的《凡卡》写的是非人生活下的童心童趣。不要急于概括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当然,学完这篇课文后,如果有学生能够体会到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这很好,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不错。
3、要根据课文所选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教学,并且感受这样表达方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的虚实结合,引导学生感受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交织写作方式。《凡卡》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通过这样感受文章的独特形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教学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这两篇课文都比较长,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好重点内容的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点部分两个卖火柴和擦火柴,对五次擦火柴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体会想象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凡卡》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要把第八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时,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但切忌设计把凡卡回忆的部分连起来读一读这样的问题,这样做会割裂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另外注意不要讲插叙等概念,重在体会人物命运。引号的用法。注意第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是因为都是信的内容,引号可以这样使用。
5、用好课后练习。如《凡卡》的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直接针对他的美梦的,通过凡卡美梦的破碎,进一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这既是写话的练习,也为学生表达对凡卡命运的关注、表达对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个平台。《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的第四题是一个交流读书感受的平台,通过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体会作者对小女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让学生也仿照着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深情朗读,把表达、感悟、朗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论说文的教学:
教材当中选用的论说文有两篇,一篇是《为人民服务》,另一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的论说文教学要把握好下面几个要点:
1、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篇章布局的理解,初步感知论说文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通过几个事例或方面把问题讲清楚。
2、教学时要把握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注意运用整体到部分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具体体会到论证的严密。
3、对关联词语的教学要做到内紧外松,老师要对课文中的复句的内在关系心中有数,但不必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复句。对复句的教学可以分这样三步走:(1)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2)分了几个分句表达这意思?分句之间用上了哪些关联词语?(3)比较分句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4、当学生学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与《为人民服务》进行比较,渗透阅读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论说文的印象。
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
1、内容上粗知文章大意,词句立即不作重点,一般可以略过。
2、方法上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只对一些重点的问题进行引导与点拨。
3、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引,重点训练默读、浏览。
4、善于通过略读的内容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激发阅读的兴趣。除了外国名篇名著这单元以为,譬如说《藏戏》这课,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王强写的《一个人的墨脱》、《西藏民俗》、李路阳《追寻生命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