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孔明课件收藏十三篇
  • 孔明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3

    孔明课件收藏十三篇。

    想要了解“孔明课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本文一定不容错过,请您将此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便以后查看。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课程开展的向导。

    孔明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兵力悬殊)

    (结果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②读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文本、感受形象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整体感知、升华情感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六、作业: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

    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

    ↑↑↑

    尽皆失色尽皆隐匿尽皆退去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孔明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看课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谁来讲?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孔明计策的奇妙和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渡:孔明摆下空城计(板书: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大军,那孔明到底“智”在何处呢?(板书:智)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二、品读课文,正面感悟孔明的“智”

    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

    随机教学

    预设(一)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趁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出示句子,你认为孔明的“智”表现在哪里?空城计哪些地方堪称奇绝?

    指名说理由

    2、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令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忽然……杀来。)

    (1)自由读,哪里让你觉得最“险”?圈出词语,好好体会。

    (2)学生反馈

    十余次飞马,蜂拥而来,尘土冲天——时间紧迫、气势汹汹

    (谁来报告一下这个险情?)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大军十五万、只剩二千五百军、别无大将——2数相差悬殊

    十五万对二千五,什么概念,相当于六十个人来打一个人啊!

    (3)尽皆失色(什么意思?)

    十五万敌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如果你是二千五百个士兵的其中一个,你会想——

    如果你是城中的平民百姓,你会想——

    (4)全城百姓命悬一线,如果敌人冲进城来,后果不甚设想。谁来读读险情?(指名读,读出险)

    (5)十万火急,众人惊慌失措,而孔明却能在得到情报后自己登城望之,为自己决策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后果断下令(出示传令内容),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

    (6)的孔明怎样传令的,请你读一读。

    过渡:还从哪儿体会到他的智?

    预设(二)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

    2、朗读。那就请你读出的孔明。

    预设(三)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1、从哪儿体会到孔明的“智”?

    2、研读“笑容可掬”

    (1)让我们想像当时的景情,孔明一言不发,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定格在他的神态中。这个神态描写寥寥数字,刻画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透过这笑容可掬,司马懿看到了怎么样的诸葛亮?

    (2)孔明的“笑容可掬”,除了给司马懿看,还想给谁看?有什么作用?

    (3)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笑得还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4)朗读。请你地来来读一读。

    小结: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大敌当前,孔明能做到临危不乱,布局周密,不愧为名将啊!

    三、品读课文,侧面感悟孔明的“智”

    孔明的空城计当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皮颇费脑筋。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的词语。

    1、不信

    为什么不信?指名说

    2、大疑

    孔明在危难存亡之际,用空城计挫败了司马懿,如果是一般的统帅,他们会怎么做?

    (2)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结合课文和影片讨论,司马懿为什么大疑?(板书:疑)

    (3)谁来读读他的决定?出示: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4)从语言中我们知道司马懿为什么退兵?

    (5)指导朗读

    3、统帅魏国重兵的司马懿算得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了,那他为什么还会中了孔明的计呢?空城计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

    (板书:知己知彼)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事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原来是中了孔明的计,会怎么说呢?写下来

    学生写话,反馈

    2、指板书小结:孔明知己知彼,不用一兵一卒,利用司马懿的疑能退去他的十五万大军,全靠一个字——智。

    3、其实,《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比比皆是,同学们不妨再去读《三国演义》,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空城计

    智疑

    知己知彼

    孔明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预设流程:

    一、课前谈话:看插图,说人物,谈印象

    课前我们来热热身,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许多课文,结识了不少作家笔下写的人,比如这一位你还认识吗?出示课文人物插图。他有哪些特点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再出示2幅,说性格特点。

    这些人物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再来走进两位人物,第一位大家想必都认识,是孔明(板书),孔明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另一位姓司马,名懿,叫司马懿。

    三、初读10

    (一)疏通难读、难理解的地方

    1.两个有趣的名字,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又有着怎样有趣的性格特点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补充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请大家把书翻到182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举手。

    这篇课文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篇

    难懂的句子分别用圆圈和线条标出来,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开始吧!

    3.视频出示,集体交流时,在认识不认识的字时把句子读通顺,重点预设:

    注音,标停顿线,指名学生读,齐读。

    (二)疏通课文大意

    一起学习的力量就是大!读了课文大家心里应该越来越清楚了,孔明之所以能智退拥有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是因为孔明用了我们常说的“空城计”。

    (三)感受人物形象10

    1.那么,你觉得孔明和司马懿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急,请你再默读课文,然后想一想,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位人物来概括,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写在作业单对应的方框里。

    :删去重复和类似的词语;对于较有个性的概括,请学生具体说明缘由,抓读课文描写语句,并结合理解说明。)

    预设:

    孔明——智慧、临危不乱、心思缜密、料事如神、自信、知己知彼、军纪严明、有威严……

    司马懿:多疑、谨慎、固执……

    小结:这两位人物同样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四、聚焦空城计,理解用意,学习写法,读好语句20

    (一)梳理空城计,联系下文,补写其意

    2.交流:第一步,第二步,请学生读,教师标注,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用意:孔明一步一步的摆空城计,课文写得条理很清楚。

    吾自有计,他这么摆的计谋是什么?用意何在呢?

    ,吾自有计,其中的计谋,其实课文当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出示: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交流理解:请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司马懿是怎么说的吗?说2个学生。

    5.孔明的吾自有计,和后面司马懿的回答是彼此一一对应起来的。那么,请你根据刚才我们的交流和司马懿的回答,把孔明摆空城计的用意,补写在作业单第二题的横线上。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交流点评(你已经懂得了孔明之计,你已经写得有点古文的味道了)。

    (二)相互比照,体会写法,朗读体会

    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一段描写空城计的语句,你发现了吗?学生发现,出示: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我们一起来找找分别对应的语句。进行对读。

    大概3位学生来读。

    3.同样写空城计,你发现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之间可交流一下。这样写,读起来候感觉怎么样?更有节奏,试着读一读。大概2位学生来读。

    3.指名读,读出“大疑”,读出节奏。

    4.伴古琴乐齐读。

    (三)两段结构对比,提炼对比映衬

    。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远望之前写了什么?(当时的形势)

    2.再来看第一自然段,孔明施计前,写了

    6.第二自然段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写司马懿仍然是为了写孔明,因为孔明智退司马懿,主人公是孔明。

    五、名著推荐

    孔明这次是智退司马懿,不知下回两人是否还有再次交手的时候?欲知后事,且看《三国演义》,出示名著图片。

    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急报对比急报一一对应

    望之映衬望之

    施计中计

    孔明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着《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i,不读成li;丞读作chng,不读成c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着《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孔明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

    ↑↑↑

    尽皆失色尽皆隐匿尽皆退去

    说课要点:

    1、以略读形式为主上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2、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如加上“报”字读句子以感受当时情况紧急及孔明的沉着冷静;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

    3、以针对推荐为要读好古白话小说。课后阅读推荐中,教师以具体章节,具体内容呈现,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

    听《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随感

    张晨瑛

    王彧钊老师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大气、诙谐,板块推进,简却丰厚;约而不单,视野开阔;整体框架粗放,个别细节丰满;看似空灵,实则饱满,看似读悟,实则训练。

    他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体悟并表达孔明之智”,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促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主动地摆起来,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地活起来,避免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式解读。在这一非常具有向心力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8次言语实践训练,所以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和被复制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种表达,一种意识,与学生进行着有意义的交融。

    高段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己任。王老师的课演绎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颠覆了高段阅读教学“内容——意义”的套路。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式还流行的今天,《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高峰体验,无疑是一抹亮色。这得益于王老师自己对文本的高峰体验,所以才能引导孩子们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

    王老师以语文的方式开课,更以语文的方式收课,拓宽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宽度,也是“催化学生阅读名著进程”的一次积极践行。

    观课并不是观形式、观热闹,作为一个有专业意识的教师是否应该多探究思考课的质地,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正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述:“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孔明课件 篇8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

    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孔明神机妙算体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妙在何处。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孔明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他能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有的同学说我们组认为 “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能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孔明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孔明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孔明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孔明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回答: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孔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当同学们说到 “五更时分,船已近曹操的水寨。孔明下令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

    我又出示:“孔明又下令船只掉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

    让学生讨论:孔明为什么要先头朝西尾朝东,再头朝东尾朝西?不这样可以吗?

    在这里我先配以简图,体会孔明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然后我再让学生分组演示,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孔明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孔明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中,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对于这部名著的积累,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3、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原著《三国演义》、幻灯片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

    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第三课时

    一、感受语言的魅力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和同学交流哪些语句的写法有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配题

    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最好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三、感知课文。

    四、作业:拓展:我看《三国》等

    五、板书设计:

    孔明课件 篇10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

    2、接着我又引出第二个问题: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孔明?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孔明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孔明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

    3、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孔明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孔明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孔明,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4、最后我出示把《孔明借箭》这个故事编成的一首诗歌,让学生体味经典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孔明课件 篇11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孔明课件 篇12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经过和结果。

    孔明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用奇谋孔明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的好教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借箭为线索贯穿全文,主要讲了孔明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条配自己的力量,就能取胜。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确定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内容,了解借箭的经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重点词句来品味孔明的神机妙算,他为什么能借箭成功。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孔明有胆有识,认真观察、分析的科学思想方法,才智过人的精神。同时也是本课重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养成良好

    的阅读能力,通过交流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想一想、谈一谈来体会孔明足智多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首先设计了导语:《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现在已经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吧!接着我设计了自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借箭的经过,这一环节主要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让学生读懂课文,对孔明借箭经过有了了解。为了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兴趣,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

    1、孔明为什么让士兵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士兵擂鼓呐喊?我随即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拿出道具摆一摆,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2、孔明为什么在逼近水寨受箭时又把船头东尾西面对箭如雨发的曹军。

    3、从文中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了孔明不仅有胆识,还有善于观察、分析的智慧。再让学生通过读文,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整个故事,你认为哪句话最合适?再通过交流,深刻体会文中的几个人物各自有怎样不同的神态、心理,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学生角色朗读课文,给学生展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情趣,同时也为学生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孔明课件收藏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