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白杨的课件
  • 白杨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7

    白杨的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和课件,相信老师对待写教案和课件这件事是非常熟悉的。教案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设计的文件,写教案和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栏目小编经过精心整理,为您准备了一份符合您要求的“白杨的课件”。谢谢您的关注,我会继续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白杨的课件 篇1

    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一)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很直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1.()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3.你可以()。

    可以()。

    可以()。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1.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2.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1.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2.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像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啊”的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白杨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读议法 读、思、评、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的课件 篇3

    一、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白杨的课件 篇4

    一、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 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 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 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 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 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 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 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 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 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 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5) 总结:是的,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为了边疆的建设,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女,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思考:我们从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 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 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 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 课堂练习

    (1)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 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白杨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的课件 篇6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平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习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习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的课件 篇7

    一、对句子的理解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二、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白杨的课件 篇8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 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 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 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 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 )gē bì

    ( ) qīng xī

    ( ) fǔ mō

    ( ) jiè shào

    2、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⑴ 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 “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 )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白杨的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生长条件等。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习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

    三、学习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

    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

    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

    四、学习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

    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

    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①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②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③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

    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

    (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①白杨树直而高大;②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③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

    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

    (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

    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

    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

    (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

    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

    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平。

    五、学习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由衷地笑了。

    六、总结课文。

    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

    总评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白杨的课件 篇10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jK251.cOm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白杨的课件 篇1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面请欣赏《白杨》PPT课件下载!

    戈壁 插嘴 分辩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同学们展开联想——白杨树还可能生活在哪?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不( ),也不动摇。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后面画“(√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白杨》PPT课件下载
    【白杨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