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认识厘米课件分享
  • 认识厘米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4

    认识厘米课件分享。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认识厘米课件分享”,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认识厘米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纸条、小方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刻度尺

    1、米尺和厘米尺做比较

    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一般都有什么呢?

    生:铅笔、橡皮、尺子??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手拿米尺)问:尺子上用来做什么?

    生:量东西的。

    师:观察你们手上的尺子和老师手里的尺子,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引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师: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在量像数学书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好吗?

    2、(出示尺子)请你观察一下学生尺上都有什么? 通过观察认识刻度、0起点、cm(课件作相应演示)

    二、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1、认识1厘米(1)看一看

    师:在我们的尺子上,你认为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0-1是1厘米

    追问: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吗?

    生:1-2 问:为什么终点是2,你怎么可以说是1厘米呢?

    (2)想一想 说一说

    师:那从4到几是1厘米?

    生:4→5 师:不说4,还可以说4到几。

    生:4→3 师:看8到几是1厘米。

    生:8→9 8→7 小结:在尺子上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比一比

    师:你能用自己的小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吗?(生拿尺子比一比,学具小方块的长度刚好是1厘米,用手拿着小方块比划。)

    (4)体验

    A、师: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生:短(板书:1厘米 短)

    B、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我们要牢牢记住身上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小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是个单位,0到4之间有4个1厘米,所以是4厘米。0到3之间有3个1厘米,所以是3厘米。

    (2)出示练习:

    4厘米里面有()个1厘米 7cm 里面有()个1cm 6个1厘米是()厘米 8cm里面有8个()

    三、量一量

    1、师:刚刚我们已经在尺子上认识了1厘米,还找到了2厘米,3厘米和4厘米。那你能用尺量一量桌面上红纸条的长度吗?(出示纸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尺量。

    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1)尺子放正。

    (2)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3)右端对准数字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小朋友们自己已经找到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下面有三位小朋友在测量铅笔,谁的方法是正确的呢?(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判断。)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练一练

    (1)铅笔刀长()厘米,线段长()厘米。

    (2)下面哪条线段长,长多少?

    (3)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3、在有障碍的情境中讨论测量方法

    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高兴吗?

    生:高兴!

    师:可是老师有点高兴不起来了,看,我刚新买的一把尺子不小心折断了,没有了0刻度,还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1)用折断的`尺子量铅笔,怎么量?(学生讨论)

    (2)出示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测量橡皮,学生读出铅笔的长度。4.大约几厘米

    (出示测量纸条的图,请学生说出长度)

    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四、回顾总结、延伸讨论

    1、小朋友们真能干,老师最后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们的帮忙

    问题一:我想知道我手腕的长度,该怎么量呢?(纸条绕一圈,量纸条的长度,用软尺)

    问题二: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出了很多物体的长度,那你用1厘米做单位量一量从我们学校到你家有多远?(太难了,不好量,看来厘米只适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对于比较长或非常长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呢?引出米等更多长度单位)

    2、小结:我们班同学知识可真丰富,懂得真多啊。咱们以后还会学到这些知识,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练习设计

    1.量一量你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

    认识厘米课件 篇2

    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之前,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条,问学生:你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这张纸条有两个黑板擦那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认为有老师的教鞭那么长.....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纸条,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班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没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一节课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环节,学生们喜欢把学具当玩具玩。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我利用例1,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作了铺垫。

    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本节课中有以下的不足。

    1.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2.教师的指令应和有效的时间相结合。

    虽然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非常好,但也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一操作就收不回来而导致课堂混乱,要能合理掌控时间。要求教师在下达要求时要注意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就能更好的体现操作的有效性。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太好。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厘米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米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谈话: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米尺上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贴:认识厘米)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哇,有这么多尺子,别看你们的尺子有这么多的花样,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地方,我随便抽出三把尺子来作比较,(把这三把尺子放在投影仪上)请你们拿自己的尺子和这些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学生回答都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述: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谈话:现在共同点找出来了,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数字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谈话:大家提的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些问题。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 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在尺子上指。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 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 找一找。

    ①做选择题,找一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拿起数学书,问:长、宽、厚,最接近1厘米的是什么?

    B、伸出手,问: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你选什么?

    谈话:我们

    要牢牢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

    ②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录像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米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5)完成“想想做做”第2。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述:丁丁在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想帮助他吗?

    (出示第3题的题目)问: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述: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数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4、画定长的线段。

    述:刚才我们量线段、小刀的长度的时候,都是从刻度0开始的。我们除了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还可以画出长是几厘米的线段。如果我们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

    边演示边讲述。述:在0刻度点一个点,在刻度4上点一个点,在两点间连一条直直的线,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点课件)从尺上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就是4厘米。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横线上。

    2、谈话: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度,又没带尺子怎么办?要量卡片的宽呢?量小积木的高呢?

    你们真聪明,会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工具来解决问题了。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谈话:请你们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

    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几厘米,你就举数字几站起来。

    四、总结质疑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些知识和本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认识厘米课件 篇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7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一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二

    教材第6~7页。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估测物体的长度。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实物、尺子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三

    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

    1、例1

    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

    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四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刻度尺,课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五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

    a: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六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每人一把直尺。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设计篇七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课件 篇6

    一、引入

    二、新授

    1、认识米尺,出示米尺的一部分放大图,刻度的左端鈥?鈥澅硎臼裁矗棵壮叽?厘米开始,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

    2、教学例1、例2

    (1)在刻度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

    再分别指出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

    (2)1厘米究竟有多长地?看课本12页

    (3)看一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教学例3学习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出示蓝条纸条,要知道这一张纸条有多长,就要用米尺量,怎样量呢?

    (2)让学生看书13页的例3

    (3)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13页的做一做、练习三的1-3题

    板书设计:二、厘米和米的认识

    认识厘米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小结(略)

    四、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厘米课件 篇9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1)许多数: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 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 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认识厘米课件 篇10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认识厘米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

    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

    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认识厘米课件分享】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