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收藏
  •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03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收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在这里您将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有用的阅读资料和工具。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狗尾草茎颜色软硬粗细质地叶颜色形状软硬大小气味果实颜色形状大小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2】

    我一天天地长大,学的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我了解了“唐太宗、刘备、康熙……”这些伟大的人物,这使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乐成,是努力、坚持、天赋组成的,所以我又创出这样一条公式:实现理想=努力+坚持+天赋。一个人如果有了理想,有从小培训的天赋,努力不懈地去实现,失败了,继续坚持,那么理想才会实现。

    科学家,是一个不屈凡的职业。像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那样的科学家,对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十分佩服他们,因而,我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生物,视察遥远的星球,到真空的宇宙探索……

    我从书籍上知道,有生命的星球必须有以下条件:一、有坚硬的外壳; 二、有生物生活的适当的温度 ;三、有适当的大气(大部分是氧气); 四、有充足的水; 五、这也必须是一颗行星,围绕着的`中间天体必须是一颗稳定的中年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我曾经痴迷地想象:“火星上会不会有生物呢?有生物的星球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是……”我很想揭开这个迷,因而,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去发现人类的另外一个故里,去解答宇宙的不解之迷。

    我当然知道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并不容易,要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象性,还要有一种不怕困难、失败的精力。 “一个小孩想当天文科学家,未免太灵活了吧!”不错,听起来的确很灵活,但我笃信,“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衷心希望小作者能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从小就看到(经常看)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怀念(影)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国人民没有枪.炮.飞机,用长矛马刀与侵略者战役,结果总是失败,有时我就不甘心,市场大喊(时常思考):“为什么中国输,我长大一定去创造一些先进的枪,打败侵略者!”

    从此我的相当军事工程师的理想(从此做一名出色的军事工程师就成了我的理想),就不停没有动摇过。每次提到我的这个理想,家人都会说;“好,你有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就行,但你要记住,要实现这个理想,一定要不动摇,为了这个理想一定要努力学习。”

    当前,我就开始看军事类的书了,学习就给撂了,家人厥后对我说:“孩子,你呀现在是学生,不是工程师,你还没有学好基本功,未来怎没发明枪炮呢?”

    听了家人的这一席话,这下我明白了,我当前一定要好好学习,未来做一个真正的军事工程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衷心希望小作者能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3】

    本堂课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激趣导入,我是从学生对真实鹦鹉的了解及兴趣,引出他们说出鹦鹉喜欢站立在细的杆子上,从生活中来,顺理成章。

    第二,本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比较乱或者没有条理。因此我还设计了表格。探究步骤清晰可见,探究问题也逐步解决,有所依据,对学生来说也是对其探究过程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三,为了证明“重物在支撑点下,可以使物体站立起来”这个猜测。仅靠纸鹦鹉这个证据是不足的,所以我课前还准备了“鱼,小人,虾,香蕉”等图案,分给学生进行试验。学生可以更加明白:需要更多证据充分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亲自探究,课堂上达到了生成性教学目标。超出了教参上的答案,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还发现了当支撑点下方本身很重时,不用加重物也能使物体站立。所以关键是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和使其平衡。从而再指导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课的宗旨。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本课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思维的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2、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我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观察水的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他们对科学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大部分。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掉,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

    运水比赛小组合作,选用适当的用具,除了用倒水的办法,设法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如果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些呢,你们会怎么办?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6】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的:

    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能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思考解决的对策,及时记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吃美味佳肴,高兴吗?

    生:高兴。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什么?

    生:啊?这是生肉片,生肉片不能吃。

    师:生肉片不能吃,为什么?

    生:不好吃。

    生:生肉有细菌,不能吃。

    师:我们应该怎么吃?

    生:煮熟或炒着吃。

    师:有些食物煮熟后才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看哪些同学观察到的最多。(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好吃的心理,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吃美味佳肴,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引导学生说出生肉不能吃的原因。)

    二、自主探究,学会感知

    1.生食和熟食。

    (出示果盘,内装有苹果、桔子、西红柿、豆角、黄瓜、茄子、黄豆。)

    师: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放的是什么。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说说哪些食物生吃好吃,哪些食物要熟吃才好吃。看哪组分得又准又快。

    (1)小组讨论并记录。

    (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给这些食物分类的?

    生:我们把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它们不能生吃;苹果、桔子、西红柿、黄瓜可以生吃。

    生:我们认为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不能生吃;苹果、桔子分为一类,因为它们可以生吃;而西红柿和黄瓜既可以生吃也能熟吃,我们把它们又分为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全面。现在两个小组有了争议,其他小组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认为茄子也能生吃,我以前就吃过没有长大的茄子,还有点甜。我认为应该把茄子也分在第三类里。

    师:老师小的时候也生吃过茄子。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些食物煮熟后才有营养,而生吃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生活中我们吃茄子生吃的时候多还是熟吃的时候多呢?生吃茄子有营养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平时吃茄子都是煮熟后吃的,我们想茄子熟吃才有营养。所以应该把茄子分在煮熟后才能吃的一类中。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还有既能生吃也能熟吃的食物,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在分类中使学生了解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生的食物做成熟食后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土豆。

    师:它的学名叫什么?

    生:马铃薯。

    师:老师给各组同学准备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各一个,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要用什么办法观察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我们先用手摸一摸,看看它的软硬,再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

    生:我们还可以用眼睛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们还可以尝一尝。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同学们能够运用感官来观察马铃薯,说明同学们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但使学生运用了以前所学到的观察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观察到马铃薯生熟的特点。)

    出示观察的要求: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小组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首先用手摸一摸马铃薯,感觉生的马铃薯比较硬,熟的很软;用刀切开马铃薯,熟的马铃薯闻起来很香,而生的马铃薯有点生气味,我说不清。

    生:生的马铃薯闻起来有点淀粉的气味。

    生:对,就是淀粉的气味。尝一尝,生的不好吃,熟的很香,还有点甜。切的时候,生的很脆有响声,熟的很好切。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到熟的马铃薯颜色是黄色的,生的有点发白,好像还有点花纹似的。

    师:生的马铃薯煮熟后大小有变化吗?

    生:我发现马铃薯煮熟后有点膨胀,变大了。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煮熟后的马铃薯,营养会有变化吗?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生:不知道。

    师:让老师告诉你们吧,马铃薯含有淀粉,煮熟了的马铃薯营养易吸收有助于消化。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样食物。(出示玉米粒。)

    师: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用什么方法能把玉米变熟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生:煮着吃。

    生:爆玉米花。

    生:还可以烤着吃。(出示幻灯:玉米饼和玉米花的图片。)

    师:玉米有这么多的吃法,让我们用实验来观察玉米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吧!

    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小勺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师:由于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实验方法来观察。(小组讨论,全都选择用火烤。老师讲解水煮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吃玉米花。

    生:是。

    师:那我们今天就自己动手用酒精灯做一次玉米花,好吗?

    生:好!

    师:实验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1.注意实验安全。

    2.取用食物时,请使用镊子。

    3.实验过程可以参考书上的方法。

    4.注意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5.注意使用酒精灯,按要求操作。

    6.注意观察和记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玉米是怎样变熟的?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把小勺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把玉米放到勺中,用筷子不断搅拌,玉米慢慢膨胀,闻到了香味儿,一会就变成了玉米花。吃起来也很香。

    师:看来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把玉米变熟的过程说得这样完整。

    三、巩固延伸,联系实际

    师:这堂课我们观察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可以生吃的多为水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的多是蔬菜;不宜生吃的多为肉类。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食物煮熟后还有哪些好处。下课。

    教学反思:

    在学生实验时,我注重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如何不使玉米粒烤焦,如何使用酒精灯等。这些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工夫很有必要。每节课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维将会更缜密,方案将会更周详,操作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课教学中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选择不同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让学生说说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时,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我预设了两个实验方法,即水煮和火烤。在这种情况下,我灵活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做,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在小组选择实验时,火烤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做火烤实验。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既然学生选择了火烤实验,那么水煮实验由我简单地讲解,学生做火烤实验,这样也达到了学生的探究目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收藏】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