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写诗歌课件(范文12篇)
  • 写诗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15

    写诗歌课件(范文12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写诗歌课件(范文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诗歌课件 篇1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季羡林(1911-),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3、字音字形。

    1、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明确: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学法指导:提示同学们怎么找主旨句,提取关键词,学会用一个关键词带动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的疑问就是本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的特点。

    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炼字、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预设问题:

    1“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分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读了他的经历,你有何感触?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围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写一段话。

    1教师示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与同学们进行文字对话。

    流年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再次响起,被雨淋湿的心,依旧化作那绿叶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泪滴。那湖水的丰盈是我蓄满的真情,而时间不会为我停留,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变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缱绻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最后,泪却随微笑流出眼眶。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一时顾不过来,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求这位老人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学生办完手续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年华终将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我们不仅要学习季羡林先生朴素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更要学习他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写诗歌课件 篇2

    一、诗歌

    七彩的梦;眼睛睡了;嘴巴睡了;胳膊睡了;脚睡了;手睡了;全身都睡了;只有小鼻子在值班;呼——吸——七彩的梦悄悄溜出窗外

    二、作品分析

    “今天比比哪个小朋友最先睡觉?”“浩浩,别和星星讲话了!”午睡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加上本班的床位又是大通铺,小朋友一个挨一个的睡觉,给幼儿之间说悄悄话提供创造的机会,加上小班幼儿兴奋强于控制,自控能力差。所以幼儿在老师的来回巡视的情况下被动的入睡。这篇文章短小、简洁,用重复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安静、甜美的氛围,让读者感到很温馨,像妈妈哼唱的摇篮幼儿曲,读者听着仿佛也要进入梦乡。“七彩的梦”溜出窗外,又营造了一个令人向往、值得回味的广阔空间。

    三、教案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感受诗歌摇篮曲的风格。

    活动重点: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活动难点:幼儿能感受诗歌摇篮曲般的美。

    四、教案过程:

    教案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一、调动幼儿已有经验,重点前置。

    1、引起注意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根据已有经验进行)

    二、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

    写诗歌课件 篇3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生动简洁地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笔法及对比映衬的写法。

    3、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6、《观潮》选自《 》,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 ,抒发了作者 的真挚感情。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

    4、文章第二段中写“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中“如履平地”有什么样的内涵?

    5、第三段“吴儿”手持十幅大彩旗的作用是仅仅为了好看吗?

    7、钱塘江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的壮观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搜集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写诗歌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学知识,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章中优美、含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读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在对比和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而鲁迅却平中见奇,把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进行了一番描写。描写中寄托了深远的情思。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鲁迅的散文诗《雪》。

    1.《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2.作者及作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19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弃医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1918 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等。

    3.写作背景见课后附录第一自然段。

    1.解决并积累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勾画疑难字词。4分钟后共同解决疑难。

    1.学生读文,勾画疑难字词。

    2.质疑答疑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

    A.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B.解释词语。

    请同学们在读文中完成以下两个问题:文章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于这两个地方的雪,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你是怎样感觉到的?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

    方法提示:先朗读一遍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 蓝笔圈点勾画批注问题答案。再默读一遍课文,用红笔勾画再次发现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理解。之后在小组内探讨疑难问题,10分钟后汇报。

    1.学生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疑难。

    3.班内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指导点拨。

    4.班内交流、教师板书。

    问题答案:

    a.文章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隐约着青春的消息、处子的皮肤、雪野中五彩斑斓、飞着、闹着)、绚丽有趣(明艳、洁白、闪闪地生光、塑雪罗汉)、不能持久(消释)

    朔方的雪独立向上(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旋转升腾)、坚强不屈(雨的精魂)。

    b.更倾向于朔方的雪(4段“但是”转折)作者喜爱江南的雪、赞美朔方的雪。

    教师质疑:

    (学生小结收获:1.积累了一些词语。2.感受到了雪的美,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3.学

    写诗歌课件 篇5

    四、说活动过程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重视课堂与生活的互补,使活动有序进行。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准备阶段

    1.激趣引情,明确任务

    开课之初,我用激情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同学们创作的小诗,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

    2.共同研究,快乐同行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计划制定后,老师和学生将共同评论并指导学生交流和完善计划。学生经讨论协商后,落实为四个子课题:

    (1) 诗海拾贝诗群:考察诗歌的起源、特点和分类;

    (2) 诗歌同行:了解诗歌和著名诗人的发展;

    (3)诗歌擂台小组:负责有关诗歌的各项竞赛活动;

    (4) 童心小组:学会写儿童诗歌,编辑诗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3、自由结组合作竞争

    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和差异,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建立了四个活动小组,制定出更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充分参与,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二)实施阶段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小组按照活动计划独立开展活动。对学生、家长、教师等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并利用书籍和网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各组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写出了成果汇报,并为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整个实施阶段,教师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活动,让孩子尝试和探索自己。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三)展示阶段

    每个组以不同的形式显示自己的**结果。

    1、诗海拾贝小组展出他们整理成的《分类读古诗》。

    2、与诗同行小组激情扬抑诵诗歌。

    3、诗歌擂台小组别出心裁品诗歌:

    (1)2)设计教室书香的一角;

    (3)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词; (4)学唱古诗歌;

    4童心诗与兴趣小组展示自己的诗作,并将其整理成藏书。

    (设计意图:逐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展览成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学生锻炼了听、说、读、演、写。)

    (四)评价阶段

    设计评价标准,制订评价内容。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是自我评价,然后是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最后是教师总结评价。评选团结协作的获奖群体和先进个人。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情感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五、活动反思

    1反思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并积极演练,这增强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真正体验到了研究的痛苦和喜悦,这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2教师在活动中的收获与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是学生走向生活、体验实践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活动评价十分重要,通过评价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对今后学习和生活大有帮助。

    写诗歌课件 篇6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浪之歌》说课稿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浪之歌》说课稿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浪之歌》说课稿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浪之歌》说课稿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说课稿《浪之歌》。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浪之歌》说课稿?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浪之歌》说课稿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浪之歌》说课稿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浪之歌》说课稿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诗歌课件 篇7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们的一个重要情节。特别是那些道德文章都很棒的人,他们本可以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归隐。不过这种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隐逸意境。他们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田园也有了一种性灵。正是人因山水田园而“隐逸”,山水田园因人而“性灵”。

    隐逸意境的意象有草屋、空山、丘山、明月、朝云、暮雨、田园、尘网、枯树、静水、飞鸟等。

    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自在、优雅静谧、惆怅孤独、哀愁悲凉。

    古代隐逸诗人很多,陶潜被称为“隐逸之宗”,隋末唐初的王绩自号“东皋子”,唐初的王维、孟浩然进一步丰富了隐逸诗。王维的诗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思乡、会思乡。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思乡之作不可胜数;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成为思乡的引线。游子思念故乡,是中国古代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意境的意象主要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写诗歌课件 篇8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重点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2。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抒情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

    1.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教案《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2》。《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4)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三、例题分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了基础(或引出下面诗句)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机关报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人通过对"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小动作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心理活动的写法,真切细腻,生动感人。

    (3)本诗运用的是怎样的抒情方式?

    答:寓情于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1)"常闻杜宇"中"杜宇"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答:杜鹃。它在晚上活动,发出叫声的特点。

    (2)"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表达了乡情及功业无成的悲凉之情。

    (3)说明本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和表达作用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情景交融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生动,深切。

    写诗歌课件 篇9

    (一)、表达方式:

    细节描写

    例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河南河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修辞手法

    例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三)、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例1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木兰花》吉林四川卷)

    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要抓住所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分析其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色彩,空间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等层次,感觉变化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画面的明与暗、点与面等。

    答案示例: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诗文典故

    三马食一槽

    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见《晋书宣帝纪》。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

    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后汉书张楷传》。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肉阵

    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歌》,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青袍白马

    南朝梁时北方的降将侯景起兵叛乱。他骑着白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见《梁书侯景传》。后以喻叛乱。唐杜甫《洗兵马》诗:“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南阳三葛

    东汉末,天下纷乱。琅邪(今山东临沂北)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阳。后来诸葛亮被刘备请去,任蜀国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到吴国当了州牧;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当刺史。当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后以“南阳三葛”称才干有别的兄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但南阳三葛,君得其龙。”

    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一人,这很不公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见《宋书前废帝纪》。“面首”本来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后以指男庞。《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应不答应?”

    牛眠地

    东晋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时候,父亲死了,将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条老牛不见了。有个老人对他说,前面岗上有一条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将来必然富贵。陶侃就去寻牛,把父亲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见《晋书周光传》。后以“牛眠地”称葬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见《旧唐书裴琰传》。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漆园傲吏

    战国时的庄周,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人送给他许多财物,请他到楚国为相。他说他不肯当牺牲品;要送礼物的人赶快走开,免得弄脏他的地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晋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以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4、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技巧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是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进行分析。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其高明之处在于从自己慢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三个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一个画面红烛映照,罗帐低垂,欢乐甜蜜,无忧无虑;第二个画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飘泊四方,离愁万种;第三个画面独立僧庐,孤独凄凉,一切皆空,万念俱灰。第一个画面的欢乐有力的反衬出后两个画面的凄凉。

    [参考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写诗歌课件 篇10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抒情诗的修辞手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历史上许多关于体裁的理论家一直遵循希腊式分类,把作品根据由谁叙述大至分为三类:诗歌或抒情诗,叙述人为第一人称;史诗或叙事,叙述人以自己的声音出现,但也允许其他角色以自己的声音叙述;还有戏剧,全部对话由角色进行。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注重叙述人与观众的关系。史诗中有口头吟诵:诗人直接面对听众。在戏剧中,剧作家看不到观众,而是由舞台上的角色去叙述。抒情诗的情况最复杂,诗人或唱或吟诵,可以说是背对听众的,“做出自言自语或对其他什么人讲话的样子:也许是对大自然中的一个精灵,对缪斯,对一位朋友,对一个情人、一个神灵、一个人格化了的抽象事物,或是某个自然的对象”。我们还可以把小说这个现代体裁加到这三个基本体裁当中去。小说通过一部书与读者交谈──我们将在第六章专门论述这个题目。

    在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和悲剧是文学成就的巅峰,可以标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诗人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明给文学阵地引进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不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作为一种短小的非叙事诗也逐渐被认为是文学的精华。最初,抒情诗曾经被作为一种有修养的、高尚的表达风格,是文化珍品、文化态度高雅的构成方式,后来,它逐渐被看成是抒发强烈情感的方式,既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又能表现超验价值,可以对个人最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具体实在的表述。这种观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理论家已经不再把抒情诗看作是诗人感情的抒发,而认为它与关于语言的联想和想像有更密切的关系──是对语言学的关系和规则进行实验,这种实验使诗歌成为一种文化**,而不再是文化珍品的宝库。

    关于诗歌的文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各种评价诗歌的方法的相对重要性:一首诗既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结构(文本),又是一个事件(诗人的一个行为、读者的一次经验,以及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既然诗歌是由文字建构的,那么意义与语言的非语义特点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比如声音和韵律之间的关系。语言的非语义特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效果,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可以在语义的和非语义的特点之间期待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如果把诗歌作为一种行为,关键的问题一直是写作诗歌的作者的行为与发言者,或者是在那里朗诵的“声音”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错综的问题。作者不是去说出一首诗;写作一首诗就是说作者想像他/她自己,或者另外一个声音去朗诵这首诗。读一首诗──比如,“秘密坐在其中”──则是要说这些字,“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跳舞,猜测……”这首诗似乎成为一段言语,不过,它是一个身分未定的声音的言语。诵读这首诗的文字就要使你自己置身于说这些话的位置,或者想像出是另外一个声音在说这些话──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作者创造的叙述者或说话者的声音。这样,我们一方面有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这样的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又有了这段实际言语的声音。在这两个人物之间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即诗人声音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对诗人的一系列诗歌的研究而形成的。(以弗罗斯特为例,这也许就是一种古老淳厚、朴实无华的形象,是对乡村生活具有深刻见解的观察家的形象。)这些不同人物的重要性因诗人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批评研究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但是在思考抒情诗的时候,一开始就把说话的声音和创作诗篇的诗人区分开来是很关键的,这样便树立起了声音的人物。

    根据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的名言,抒情诗就是听到的言语。那么当我们听到了一段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的话语,我们所做的典型反应就是想像出,或者建构出一个说话人和一个语境:通过辨别声音的语气,我们推测出说话人的心境和处境、他关心的事物,以及他的态度(有时这些会与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巧合,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这一直是20世纪研究抒情诗的主导方法,其理由也很简单明了,即文学作品是对“真实世界”言语的具有虚构性的模仿。所以抒情诗也是对个人言语的虚构性模仿。似乎每一首诗都以某些隐含的字词开头,“〔比如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会说,〕我的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或者“〔比如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会说,〕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跳舞、猜测……”那么,解释一首诗就是从文本的提示和我们对说话人及一般背景的大致了解中推断出说话人持有什么态度。引导一个人如此讲话的东西可能会是什么?在中学和大学里分析诗歌的主导方法向来是集中研究说话人态度的错综性,研究一首诗如何使你所重建的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戏剧化。

    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抒情诗的方法,因为许多诗篇的确推出一位说话人来进行能见的说话行为:思考一次经验的意义,责备一个朋友或一个情人,表达敬仰或忠诚等。但是,如果我们去看看一些最著名的抒情诗的开头,比如雪莱的《西风颂》,或者布莱克的《虎》,困难就出来了:不论是“哦,不羁的西风哟,你秋神的呼吸!”还是“虎,虎,在森林的夜幕下像炽烈燃烧的火,光芒四射”。很难想像是什么样的处境会使一个人以这种方式说话,或者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非诗歌的行动。我们有可能想出这样的答案:这些说话人都被深深地迷住了,变得惊人地诗化,并且过分地装腔作势。如果我们把这种诗篇作为对普通言语行为的虚构性模仿去理解,那么这种行为似乎应该是对诗歌本身的模仿。

    这些例子所要说明的正是抒情诗的随心所欲性。看来,抒情诗不仅喜欢针对几乎任何事物(如风、虎、我的灵魂等)而不是针对某个确实的听众群;而且它还愿意以夸张的方法对事物讲话。夸张就是抒情诗的游戏名称:虎不仅是“橘色”的,而且炽烈地燃烧;风成了“秋神的呼吸”,而且,这首诗后来又把风说成是拯救者和摧毁者。就连嘲讽的诗歌也是建立在浓缩的夸张之上的,比如弗罗斯特把人类的.活动归纳为“围成一个圆圈跳舞”,把许多种认知的方式称作“猜测”。

    我们在这里碰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抒情诗的核心似乎存在一个矛盾。诗歌的随心所欲性中包括了它对理论家自古典时代以来所谓的“崇高”的强烈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关系,激发一种敬畏或强烈的情感,给说话人一种超越人类的感觉。不过这种超验的热烈追求是与修辞手段相联系的,比如呼语法,一种对实际不在场的听众讲话的修辞手段;拟人法,把人类的特点赋予非人类的事物;活现法,让无生命的事物具备讲话的能力。诗句的最强烈的情感是怎样与这些修辞手段相联系的呢?

    当抒情诗离开了交流的轨道,或者嬉弄于其间,对实际并不存在的听众──风、虎或心灵──讲话时,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在表示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导致说话人的激情言语。不过,强烈的情感特别要依附于说话行为,或者祈祷,于是它总是迫切地希望有一种局面,并试图请求非生命对象服从说话人的愿望,从而使这种局面成为现实。“哦,你吹舞我如波如叶如云吧”,雪莱的说话人正是这样请求西风的。夸张手法要整个宇宙听见你的声音,并且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动。说话人以这种方法把他们自己作为超凡脱俗的诗人,或者充满幻想的人:能够与大自然对话,而且大自然也会对他做出回应。诗文中的“哦”就是一种诗的本能手段,说话的声音以这种方式声称,它不仅仅是诗句的说话人,而且体现了诗歌学的传统和精神。呼唤风的飞舞,或者请求并不存在的事物听见你的呼唤是诗歌传统程序中的一个行为。它不过是一种程序,风并没有飞舞起来,不存在的事物也不会听见你的呼唤。声音呼唤仅仅是为了进行这个呼唤行为,为了使声音戏剧化:呈现出它的力量的形象,以此来建立它作为诗人和预言家的声音的属性。呼语法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夸张的祈使句引发了诗的事件,许多事情假如能够实现的话,就将在这种诗的事件中得以实现。

    叙事诗重述一个事件;而抒情诗则是努力要成为一个事件,我们可以这样说。

    但是能使一首诗成功的保证是不存在的,而且呼语法──正如在引文中指出的──是最俗丽、最令人尴尬的“理想化”。它最容易使人困惑不解,也最容易被作为荒谬的夸张而不予理会。“吹舞我如波如叶如云吧!”肯定你是在和我开玩笑。一个诗人应该努力把这类东西剔除掉,以确保作品不被作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废话而丢弃。

    我已经讲过,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诗歌作为由文字构成的结构与诗歌作为事件之间的关系。呼语法既力图使某些事发生,又力图揭示这些事的发生是建筑在文字手段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呼语法的表述“哦,不羁的西风哟!”中那个毫无意义的“哦”。

    要强调呼语法、拟人法、活现法和夸张法,就是要把多年来一直强调是什么使抒情诗有别于其他语言行为,是什么使它成为最具文学色彩的形式的各种理论家联系起来。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Frye)写道,抒情诗“是这样一种体裁,它最清楚地表明从字面角度来说,文学的假设核心、叙述和意义都是一种文字顺序和文字风格”。也就是说,抒情诗所展示的意义或故事都是在文字的排列风格中形成的。你重复那些在一个韵律结构中产生共鸣的词,看看故事或意义会不会从中产生。

    写诗歌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写诗歌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选古代诗歌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写诗歌课件(范文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