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拉贝日记十篇
  • 拉贝日记

    发表时间:2024-01-13

    拉贝日记十篇。

    撰写文档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遇到写作难题时,可以参考优秀的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熟练地处理文档,本文是编辑精心收集的有关“拉贝日记”的相关信息,如果您需要再次查看此页面,请立即收藏!

    拉贝日记 篇1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身边,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吗?难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吗?为什么他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偏偏要留在异国呢?这样的回想,勾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顿足的岁月,而他就是被人称为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活菩萨------约翰拉贝。约翰拉贝先生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来到中国经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拉贝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子女均出生在中国,并且扎根于中国,我认为能让他们留在中国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民族道德观深深地吸引了拉贝先生,还有源自他身上对中国,世界乃至宇宙苍生的无限感怀与侠骨柔肠。让他无所顾忌的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南京。这个曾经再1937年至1938年发生过灾难的地方。在这个时期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约翰先生的《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也是对日军残酷暴行的无情揭露,该影片以约翰拉贝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人性的灭绝残杀。虽然面对的是无情的绝杀,但是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贝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

    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谚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先生就连二十万人的生命,是当之无愧的活菩萨。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约翰拉贝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他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麻,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是怎样的!

    拉贝日记 篇2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難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拉贝日记 篇3

    这是一本很长的日记,前后大概花了近七个小时才看完。

    作者约翰.拉贝是一名汉堡商人,在西门子洋行担任要务,因工作原因,拉贝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想,这三十多年间他与中国人民构建起的情谊,无疑是他最后在沦陷的南京选择坚守的原因之一。

    日记以南京正式沦陷为界,记录了日本人进攻南京前后的过程。

    在南京沦陷前,日本人采用空袭的手段,对南京各地进行炮轰,在这一期间,形式尽管严峻,拉贝仍保留着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并以自己热心和善良,尽可能的为平民提供防空洞的保护。同时拉贝也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预料到了唐生智出逃和南京沦陷的结局。在他的日记中,详细的描述了他对南京当时及未来形式的思考。

    在南京正式沦陷、日本人进城后,情形一下子变得更加沉重,数不清的散兵游荡在街上,肆意抢劫、杀戮、强奸。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拉贝和其他一些留下来的欧洲朋友费劲努力,前前后后成立了二十多个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容纳了20~30万难民。在此期间,日本人的罪行数不胜数,以至于安全区也不够安全——日本兵偷盗、抢劫安全区,甚至从这里拖走女性强奸,将男性以搜查中国军人的名义带走杀害。为了保护难民,拉贝先生与日本人可以说是斗智斗勇,他的个人日记减少了,更多的是请求日本大使馆整治军队秩序、保护难民安全的电报和信件;对安全区米面供应、卫生情况的统计;对日军暴行的记录。拉贝意识到自己经历的事件可能会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笔,在整本书中,他始终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力求真实公正的记录这一过程。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度庆幸那时的摄影技术并不好,否则我一定会更难受,书里提供的图片,足以让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战栗。但正如拉贝所说的,“把这些场景拍摄下来,并不是为了煽起对日本的复仇情绪,而仅仅是希望所有的人,也包括日本人在内,牢记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并使他们明白,应该使用一切合法手段结束这场由日本军队挑起的争端。”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拉贝,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也感谢他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二十多万中国同胞。

    拉贝日记 篇4

    勇气星期五晚上,学院组织了一次红色活动。我很高兴能代表我的班,应教机电工程131班,来看完16404**部电影。在我去404教室之前,我不知道今晚要看的电影的名字。我暗自揣测,但没有成功。当我最后来到教室后,看到了黑板上写着的《拉贝日记》四个大字时,脑子里仍然没有对今晚的电影很好的一个定义。

    6点半的时候,有位负责组织的同学上去简单介绍影片。当我听到从他嘴里说出的五个字——南京大**,那个瞬间,觉得冬日的凉意瞬间侵入了我的五脏六腑,即使我的后背还留着刚刚奔跑而来时的热汗,我突然后悔,好想逃离这个教室。无奈教室的出入口都有负责的同学把守,我只得继续坐在位子上,面对即将而来的“影片”。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不是我不想看。我愿意接受它的教育意义。只是,我从小就很难接受看到日军侵华时犯罪的那个场面,小时候看过为数不多的抗日影片至今都在我脑海里盘旋不散。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日军残忍的把刚出生时的婴儿放在磨盘上……每次想到就心酸。因此,个人是个在这方面及其敏感的人。

    当时我都想好了,万一电影放到这些场面,我就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好了,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在第一次一千多名中国士兵俘虏站成一排被卡车上的冲锋枪射杀时,在日军开着“铁鸟”乱下蛋,数千南京人民家破人亡哭天抢地时,在那个会说德文的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无情砍头时,等等的情节里,我都这么做了,懦弱的闭上眼睛捂住耳朵,自以为是的欺骗自己一切都好。但是,电影里,那些善良并勇敢的外国人们,他们是无法躲避的,他们也勇敢的面对了,并且凭借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畏,拼命建立、守护了安全区,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性命。这不是虚构的电影情节。在历史上,这场伟大的救援有其历史可循。太棒了。那些无私的外国人。

    我忘不了救死扶伤刀子嘴豆腐心的内科医生,也忘不了那个为了金陵女子大学女大学生拼命争取权利的女老师,也忘不了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妻子,最无法忘记那个不顾自己糖尿病危险仍然为了中国人而斗争的拉贝先生。

    这部电影,对我的教育意义一般是不同的,它给了我面对生死的勇气。

    应教机电131班王珍妮

    拉贝日记 篇5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 篇6

    之前在近代史课上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后感觉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所以今天抽空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感受颇多啊。我认为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非常悲伤和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牢记南京大学的悲惨历史和屈辱教训。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日记记录拍摄的。它见证了南京大学的全过程,证实了南京大学的真实存在,也证实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日本至今仍然不承认南京大**的事实,实在是太厚颜无耻了。但是有位学者曾说过:

    “别国的人可以忘记南京大**,但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这句话说的特别有理,所以,我们更要牢记这个历史的耻辱。

    看了《拉贝日记》后,我感觉约翰·拉贝的日记能够被公诸于世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其实,我们更要感谢当时不顾生命的安危努力保护了我们中国二十万同胞生命的拉贝先生及其朋友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拉贝是一个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人。他是一家发电厂的主席和纳粹党的成员。本来拉贝是即将退休回国的,但是就在他要走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南京的轰炸,出于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杜普雷的提议,效仿上海,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营救中国百姓,最终拉贝当选了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留在了南京,威尔逊医生当选为副主席,开始了整个安全区的安全和食物服务。

    在整个电影中,给我感触较深的片段之一是在日本军机在轰炸工厂的员工时,拉贝果断的命令把工厂的大门打开放他们进来,并且果断的拿出了纳粹党的党旗,让中国员工躲在党旗下,最终日本军机放弃了轰炸,为此拉贝拯救了那些中国人民的生命,看完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片段,人们安全了,我的心里也些许感到了欣慰。从拉贝放那些员工进入工厂的行为,以及用党旗来躲过日机的轰炸,可以让我们感到拉贝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怜悯之心,内心善良,急中生智的一个好老板,拉贝这个行为足以让人感动。第二,日本军官中国比赛的片段让人愤怒。

    当时我就想人们为什么不反抗,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死的有骨气一点,更让人气愤的是残忍的日本军人,烧杀抢略,**。他们的行为及其残忍,罪行滔天。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们国家的落后和懦弱,我只能望着天空叹息。

    但这一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只有我们坚强了,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发展很快,大国崛起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另一个片段是,拉贝去救他的**司机张,但后来,张被杀了。拉贝要求日军利用**的20名中国人进行赔偿,特别是拉贝挑选这20人的过程,也让人感到悲痛欲绝。心痛的是这么多的中国同胞被残忍的杀害,悲伤的是选人时的悲伤,难以选择,恨的是日军的残暴,丧尽天良。

    这也提醒我,感些像拉贝这样的好心人,他们不顾一切地帮助安全区,没有他们,南京大学不可能有30万人被残忍杀害,可能有50万甚至60万人。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南京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有些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即使是用文字来描述,我想有时候也很难表达我们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我也建议那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以看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耻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日本低头承认历史和错误。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这句话:“如过我们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别人更不会记住你的历史。”

    拉贝日记 篇7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难民,拉贝毅然放弃了和妻子一起回家的机会。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他的头放在刀尖上,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死。需要多少勇气。我相信这种勇气来自于拉比内心的善良。

    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

    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一个被遗忘和贫穷的环境中,拉贝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

    但我相信拉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在释放自己嗜血的天性和内心的渴望。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是的,也许有些日本人在战争初期就有良知,但随着刀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他们的心脏变得麻木,嗜血的因素也变得活跃起来。时至今日,一些日本军国主义仍在滚动,等待着泡沫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觊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只被屠宰在砧板上的羔羊,呼救而无法抵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并屹立于世界森林之中,就必须有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方面用来自卫,另一方面用来吓唬别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

    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决定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部分战争,无论大小,都是由争夺资源引起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世纪,或者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脆弱的国家,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国。即使后面有一堆金子,也于事无补。它不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他们放你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你抢劫他们,财富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贿赂。

    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国家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很难建设和改革,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中。

    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生才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只能失去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历史抛弃。

    但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障必须依靠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

    因此,保障国防力量,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和经济都必须加强,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国防不提供经济支持。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

    拉贝日记 篇8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观电影《拉贝日记》有感

    南京大学2011级第二党支部刘睿清

    2014年12月13号,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医学院2011级第二党支部组织的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电影《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我之前确有耳闻,也粗略地草草看过,今天正值南京大**七十七周年纪念日,山川寂寥,举国同哀,在这样的氛围下再次**这部电影,我的思考和感触便与以往不同,更有一番不一样的色彩和意义了。

    《拉贝日记》取材于德国人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以亲历者的角度再现了南京大**期间,身为西门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的拉贝先生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挽救二十万中国人的故事。拉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辛德勒是一位人道主义英雄,二战期间在纳粹的国的恐怖下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

    拉贝较之辛德勒,我个人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说辛德勒是欧洲的“拉贝先生”。

    作为一名早期参加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纳粹元老,拉贝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置身事外,早早地离开一片疮痍、危机四伏的南京城,但他没有这样做,如他所说“我无法忍受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被**”。拉贝先生是一位身材丰满、有血有肉的立体老人。一方面,他会因为工作失误而生中国员工的气,另一方面,他也会不愿意在南京生活多年,不愿意爱中国员工和他辛勤的事业。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德国商人在“利”与“义”的抉择上,“善”与“恶”的交锋中,拉贝毅然选择了“义”,选择了以自己的名誉、信仰甚至家庭来照亮人道主义的光辉,代表着人类“善”的光明一面勇敢的和没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一点非辛德勒所能及。

    **《拉贝日记》,我对拉贝的认识随着影片的展开逐渐细化加深,对他的敬意也层层叠叠越筑越高。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不平凡的事,影片结尾许多被拉贝挽救的中国老百姓团团地围着他们的“活菩萨”——拉贝先生,像刚从恶魔那里逃出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人人的脸上是大难幸存后的欣然,是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的无限感激。

    拉贝先生是一个非凡的小人物,在伟大的时代有着惊人的成就。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有唯物史观,要通过人物来反思历史,这也是我们党日活动的主要目的。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确定南京大学**周年纪念日(12月13日)为全国公众纪念日。今天,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来到南京,在全国南京大学遇难者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他的演讲中,拉贝先生作为一名拯救了数十万中国民众的国际友人被提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将人道主义的光辉延续发扬,而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所遭受过的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人**、毫无尊严的东方睡狮,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曾翻看过《拉贝日记》的原著,它的扉页上十分痛心地写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现在并不承认在南京的暴行”,中国的译本将“日本**”改为“日本右翼分子”,这是考虑到中日两国的和平外交关系。巧妙的否认不会改变历史。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破坏和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我们还在路上。

    拉贝日记 篇9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

    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本外国人写的日记能解释什么?这说明南京大十字军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证据。

    由于影片内容的特殊性,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日本的禁播对象。可见,它对于历史描写的客观性具有相当的客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

    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此时,我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还处在国共矛盾时期,在中国尚未遭受大规模侵略的背景下,内战还在继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如果不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将着眼大局,抛开个人恩怨得失,积极寻求合作,形成全国统一战线,我们怎能指望只关心自己利益的蒋介石打赢抗日战争呢?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用小米和步枪赢得解放战争,不仅是通过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拉贝日记 篇10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好电影。《拉贝日记》给我带来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这部影片里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震撼,甚至没有什么感动。这部拍给西方人看的“拉贝小传”虽然也只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却让我感到是如此冗长,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看了多少次时间,《拉贝日记》“循规蹈矩”到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没有一个高潮点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如同流水账一样,平庸到没有让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后,脑海里那刚刚看过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JK251.CoM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拉贝日记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