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将相和的课件通用9篇
  • 将相和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4

    将相和的课件通用9篇。

    您或许可以考虑阅读一下“将相和的课件”,或许能为您带来一些新的灵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请勿泄露或用于非法用途。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和课件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将相和的课件 篇1

    设计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

    (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

    (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

    (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

    5.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教案反思:

    1、最大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和”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和”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和”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和”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和”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

    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

    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

    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将相和的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将相和的课件 篇3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师: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去世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答道:“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君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就因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而起。(板书课题)

    (课件播放战国群雄激战的场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围绕着“和氏璧”在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将相和》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这个设计是以讲述故事来导入的。设计以动人的传说引入,再加入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既渲染了历史,又创设了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学生一下子似乎回到了那遥远的战国时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学生更好地认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埋下伙笔,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将相和的课件 篇4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5)教师小结:过渡。

    (五)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将相和的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将相和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读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指导,因此,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如能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爱国之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较为熟悉,因此,让学生以“我非常喜欢(或敬佩)蔺相如(或廉颇)”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时,学生写得内容较为丰富,语言也较生动。

    将相和的课件 篇7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4)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出示课件15)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①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将相和的课件 篇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的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明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透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取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透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的课件通用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