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将相和课件(收藏13篇)
  • 将相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0

    将相和课件(收藏13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将相和课件(收藏13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将相和课件(篇1)

    教材简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⑴读准字音:

    “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⑵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⑶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⑴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⑵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⑴交流: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⑵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⑴交流: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⑵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⑴探讨: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⑵板书: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⑴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⑵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⑵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⑵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⑴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⑵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练习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⑴正在为(wèi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nàn)题。

    ⑵这话传(chuán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jiǎ)不上朝(cháo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2、读读古人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⑴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⑵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教学建议

    1、预习时,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使学生明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2、教学中,除了以上教案所提供的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了解人物特点;研读人物动作、语言体悟品质;回归整体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3、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补充资料

    《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最初该书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将相和课件(篇2)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将相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勇于认错 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将相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

    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

    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

    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

    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

    “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

    (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

    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

    (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

    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

    (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

    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就是“战功赫赫”)

    2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

    2出示词卡:居功自傲(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

    (2)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

    (3)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

    (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

    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

    出示:

    “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

    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出示词卡:声色俱厉)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2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

    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

    (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

    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板书:顾全大局

    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总结。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英勇善战)廉颇蔺相如(有勇有谋)

    为难知错就改避让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生齐声回答)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作答)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

    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3、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附: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双全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爱国情怀

    将相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件(篇7)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将相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故事引入:

    你们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一讲。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出示填空,检查预习:

    “将”→(廉颇)→(大将军)

    “相”→(蔺相如)→(宰相)

    “和”→(同心协力)

    二、了解因果:

    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指名读。

    2、出示图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反复读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分角色读课文,力求读通、读熟、读好。

    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四、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你喜欢(敬佩)谁?说说理由。

    2、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3、出示填空练习,加深认识:

    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展现人物形象

    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件(篇10)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二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前面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导入课文,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课件出示廉颇的话,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

    将相和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相 将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忠君爱国 勇猛善战 爱国

    负荆请罪 胸襟开阔 勇于认错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将相和课件(篇13)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课件(收藏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