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系列9篇
  •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11-24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系列9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文章相信你会喜欢。老师就是漫漫学习路上的铺路砖,从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思考。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善用时间不断进步才能更加出色!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1】

    化石吟

    方案A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方案B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wWw.J458.Com 励志的句子)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2】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教学设计:学会记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从小到现在,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完整、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③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④字数600左右,书写要工整。

    二、写作导航

    怎样才能记述好一件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事要完整。即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交代这六要素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说明已是傍晚了等。

    二、记事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记叙六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记叙时就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事要有条理。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四、记事要具体。要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描写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五、记事要有真情实感。记事是为了传情达意,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才能打动读者,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三、例文引路

    那一次,我非常惭愧

    每当想起那件事,我的脸马上就红了。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凄厉的北风,地上都冻得硬硬的。早上第一节课下后,该做广播操了。我怕冷,真不想出去做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一个念头忽然跳入我的脑海:前天沙晓娟同学说肚子疼,夏老师不是没让她做操吗?我不如也装肚子疼。

    广播里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照例出去排队了。我坐在位置上,右手捂着肚子,左手放在桌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还不时地哼哼。夏老师走进来,见我这副痛苦模样,便关切地问:“赵志达,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一边说,一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肚子疼。”我无力地点了点头。“要不要到学校诊所,去拿点药吃一下?”“不用了,早晨吃过了,还是有点疼。”“那你今天就别去做操了,以免再受凉,好好休息一会儿,也许就好了。”说完,老师就走出去了。

    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不由暗喜,这么容易就躲过去了!我慢慢走到窗边,看见同学们正迎着大风,整齐而有力地做操。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总有点不自在。

    广播操结束后,同学们回到班上,纷纷围着我嘘寒问暖。有的问:“你肚子还疼吗?”有的说:“多揉揉就不疼了!”还有的.说:“要不,我陪你去学校诊所看一看吧!”我连忙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吃了药,休息一会儿马上就会好的。”大家听了,也就放心了,一起出去玩了。看着他们玩得正高兴,我脚都发痒了,但因为担心露馅,只好坐在位置上埋头“休息”。

    第二节上语文课,夏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平时我是个爱发言的人,一时忘了自己“生病”,忍不住高高举起手来。当我响亮地答对了问题时,老师不仅肯定我思维敏捷,声音响亮,还当场对我大加表扬:“赵志达同学今天身体不舒服,还这么积极地回答问题,我们大家要好好地向他学习!”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仿佛那一个个巴掌正抽在我的脸上似的。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它,就惭愧得脸红到脖子根。因为惰性发作,我撒了谎,欺骗老师,欺骗同学,欺骗自己。而老师的关怀和表扬,同学的问候与情谊,却像寒冬的一缕缕阳光,照在我心上,暖乎乎的。我想,今后,再也不能做这种荒唐的事了。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侧重叙写了自己一次逃避课间操的过程。记叙的要素都交代得很清楚,并且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条理很清楚。特别是作者讲了真话,叙了真事,其中的感情变化确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材料,文脉贯通,组成一个整体。从开始的“怕冷”“不想出去做操”到“不由暗喜”,从“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到“担心露馅”,从“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到“惭愧得脸红到脖子根”,这些心理描写逼真而又细腻,且与所写的中心事件紧密相关,层层推进,有力地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四、板书设计

    记 记事要完整

    事 记事要有详略

    五 记事要有条理。

    记 记事要具体

    记事要有真情实感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3】

    初一语文学案 第四单元作文《探索月球奥秘》 作文目的:

    1、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3、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典故诗词歌文等。训练要求:

    1、対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成文。

    2、遵循想象作文的创作原则:合理性、积极性、启迪性。

    3、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造出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说词句

    1.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2.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3.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

    二、叙故事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

    三、唱歌曲

    唱歌关于月亮的歌曲,看谁唱得好。

    如《花好月圆》《明月千里寄相思 》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十五的月亮 》《彩云追月》 《月亮河》 《月亮走我也走》等。

    四、写文章

    以“月球”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想像性作文。

    附:1.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

    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2.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4】

    写作目标:写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能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 ?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也是这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写离不开线索。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二、学习知识短文

    学习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交流

    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如《柳叶儿》、《社戏》等,进行分析讨论,加深领会。)

    四、练习题目提示

    课文所给定的前两个题目学生任选一题。

    第一题:本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要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就要确定好线索。线索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深思熟虑。

    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串线索。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应充满真情实感。

    五、学生按要求写作

    要求:1.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

    2.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

    3.自拟题目,文章生动,中心明确。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七、课后反思:

    绝句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庐山的云雾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简介庐山的云雾。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2.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 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板书: 14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课后反思:锡林郭勒大草原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齐读课题

    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课后反思:赵州桥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毁”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六、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铺垫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 11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百花园四

    一、教学要求:

    1、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4、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

    5、练习介绍家乡。

    二、重点、难点:

    1、正确辨析形近字。

    2、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比一比,在组词。

    1、认读四组形近字。

    2、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名扩词后纠错,然后读一读。

    二、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1、读题明题意。

    2、读题中例句,掌握合并句子的方法。

    3、学生齐读例句,再次感受合并的方法。

    4、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合并句子的练习。

    5、教师小结:平时说话、写话时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由同一个主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时,后面的主语就可以适当省略。

    三、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4、认识多音字:柴、鹿柴。

    5、理解诗题:鹿柴——表示一个地名。

    6、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7、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给大家介绍介绍。

    8、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9、练习背诵古诗。

    10、认识诗人王维: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创作的许多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与田园风光的。

    11、师生交流王维创作的其他古诗。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完成“阅读平台”与“能说会道”

    二、教具准备

    课前调查:走走、看看、问问,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与风土人情。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雨中的树林

    1、谈话导入。

    2、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3、精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神奇。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在这四小节的诗歌中,主要是围绕哪一个小节进行描写的?

    6、教师总结:诗歌按照从总到分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中树林发生的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了雨中的树林犹如一个新 14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奇、美妙的童话世界。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能说会道——谁是最佳小导游

    1、指名认读本题中的提示。

    2、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任务。

    3、学生独立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4、指名反馈,联系介绍家乡。

    5、集体评议,指导学生进行清楚,有序地介绍家乡,突出家乡的美丽或可爱。

    6、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交流。

    7、各小组推选一名小导游,在全班交流、介绍。

    8、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举手向小导游提问,请小导游认真回答。

    9、全班评议:十佳小导游。

    10、教师总结:家乡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家乡有有趣的风土人情,家乡有我们幸福的家园,我们不仅要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我们还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家乡、美化家乡。

    三、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完成“笔下生辉”。练习描写身边的一处景物。

    二、课前准备

    课前观察自己身边的一处景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习作要求。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教师:细心的孩子一定能够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树林、小河、田野、道路、建筑……,今天我们就来练习动笔赞美它们。

    2、教师板书:介绍一处景物。

    二、观察表达,口头介绍

    1、说说你最喜欢身边的哪一处景物?问什么?

    2、出示提示,引导观察、说话。

    3、学生按提示独立观察,准备描述。

    4、指名反馈。

    5、集体评议。

    6、同桌互相介绍,互相评议。

    三、理清思路,动笔写作

    1、教师导言: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所说的再整理一下,然后动笔开始写作。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检查,进行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评析、练习修改。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测试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zhèng shí mì qiè zhǎn shì què què shí shí

    ()()()()yuè dú tiáo jié mí shī jǐ lái jǐ qù

    ()()()()

    二、写出红色词语的近义词。(6分)

    1.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的活动的时间相吻合。()()2.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3.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很着急。()4.这份工作相当清闲。()5.他们的谈话声越发变得细微了。()

    三、找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6分)1.梅花 鲜花 杜鹃 兰花 芍药 2.肠胃 胸膛 腹部 双腿 脚步 3.蜜蜂 蝴蝶 蚂蚁 松鼠 蜻蜓

    四、给句子选择关联词。(8分)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小明感冒了,()没有参加这次活动。2.明天()下大雨,运动会()不开了。

    3.()现在有很紧急的事要去办,()交通安全应时时注意。4.()爸爸工作很忙,()每天回来很晚。

    五、排列下面词语。(9分)

    1.教师节 劳动节 国庆节 儿童节 建军节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 2.爸爸 爷爷 叔叔 伯父 儿子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 17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3.播种 开花 结果 发芽 长叶 生根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15分)例:夜空中挂着一轮圆月。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1.花蕾向人们展示笑脸。

    花蕾向人们展示 笑脸。例:凌晨四点,牵牛花开放了。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2.睡莲。3.烟草花。

    4.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果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推测——

    七、阅读乐园。(共22分)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当我听到这支歌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我家也有一株茉莉花,叶儿绿,花儿白,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茉莉花不但香,还能和冰糖、茶叶放在一起泡着喝,有去暑的作用,非常棒。我喜欢看茉莉花的颜色,喜欢嗅茉莉花扑鼻的香味,更爱喝茉莉花茶。1.这篇文章有 个自然段。(2分)2.我来仿写词语。(5分)

    美滋滋 叶儿绿 花儿白 3.填空。(6分)

    (1)第 自然段描写了茉莉花的样子。(2)茉莉花有 的作用。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3)从这篇短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茉莉花的 之情。4.造句。(4分)

    ……更…… 5.你最喜欢什么花,它长得什么样子,你来写一写吧!(5分)

    八、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18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我能学着写一写:

    百花园中,各种鲜花依着不同的时令轮番绽放。春天,九、想一想,填一填。(8分)

    观察带齿的草叶,发明了 ; 观察落地的苹果,发现了 ; 观察水烧开后的壶盖,发明了。我观察,发现了。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6】

    2006—2007七年级(上)

    语文第四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说明:1.全卷共五大题,满分以100分计。

    2.本试卷设有卷面书写4分,附加题6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00分。

    一、积累与应用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2分

    裹藏()葱茏()潜行()猛犸()....

    狩猎()喧嚣()喑哑()静谧()....

    峰峦()弥漫()霎时()残骸()....

    2、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8分

    ⑴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⑵„„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⑶它们对这道菜吃得(形容非常有滋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是蝉的头骨和胸骨。()

    ⑷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安静)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4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 1

    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3分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4、四个小层介绍说明的对象分别是: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⑷ ________________

    5、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2分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7、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________________是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是本质。2分

    8、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⑶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

    ⑷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⑸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帷幕的一角而已。

    9、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起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10、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中“所有这些”包括哪些?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句的作用是:

    _______。2分

    1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化石上有裂开的缝隙,可以推断那个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4、化石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⑾,城市依稀⑿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是高潮阶段。3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5分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⑸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附加题6分

    1、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文化部将出资购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儿童剧目的著作权,无偿提供给全国基层艺术院团演出。

    B.我们虽然至今还不能够弄清“莫扎特效应”的奥秘是什么,但是莫扎特音乐在提高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C.在上海国际汽车展上,国产新车不断层出不穷,其中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有十多种,是历届车展中最多的。

    D.自今年二月份中国十部委联合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以来,中国共取缔了八千六百多家黑网吧,严查了一批违法接纳未成人进入网吧。

    2006—2007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试卷

    (作文部分)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500以上。

    2006—2007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20分

    1、略

    2、弱肉强食;里程碑;津津有味;静谧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4分

    3、D

    4、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5、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6、B

    7、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8、这两个词在句中都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和“经常”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表达得很严密。

    (二)14分

    9、总领全段

    10、和泥沙埋在一起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的动物遗体、北极冻土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11、过渡

    12、寒武纪:地球上海洋宽广;石炭纪:地球上温暖而潮湿;第四纪:天气寒冷,冰期来临

    13、天气干旱

    14、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15、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16、⑴经常⑵不久,不一会儿⑶连绵不断⑷隐隐约约⑸过了一会儿

    17、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四、附加题6分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7】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讴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诵读欣赏”选编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对他的无比思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物贝多芬了解不多,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导语 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  课文。

    2.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英雄》或《命运》的选段,师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课文。

    3.网上搜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粼第九交响曲》的盛况,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画外音: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乐的人生。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渎全文,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歌颂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气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怀。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在独立品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挖掘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逐字逐句地赏读、感悟。

    四、再读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响曲》,休会交响曲中蕴含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创意说明:通过对两篇同写贝多芬文章的品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这位音乐巨人的伟大人格的认识与了解,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陶冶性情都有益处。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更直观地体会伟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导语 可同上。

    2.认真品读两文,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会两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习两文调动各感官描写音乐的方法,听一段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写一篇小文章。字数可不限。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4] [5] [6]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8】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9】

    毯tǎn--绿毯、地毯、毛毯            渲xuàn--渲染、渲腾

    勒lè --勾勒、勒令、勒索            吟yín--低吟、吟诗、吟诵

    迂yū --迂回、迂阔、迂腐           襟jīn--衣襟、襟怀、胸襟

    蹄tí--马蹄、猪蹄、牛蹄            貌mào--礼貌、容貌、面貌

    拘jū--拘束、拘留、拘泥            涩sè--羞涩、苦涩、晦涩

    跤jiāo--摔跤、跌了一跤             偏piān--偏西、偏远、偏见

    晰xī--清晰、明晰、白晰           伞sǎn--大伞、雨伞、伞形

    抚fǔ--抚摸、抚养、安抚            绍shào--介绍、绍兴、绍酒

    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          陷xiàn--陷入、陷阱、陷害

    词汇表: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清晰  插嘴  分辩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古朴  典雅  矗立  戎装  守候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妖娆  机械  开凿  巍峨  媒体  狰狞  逞凶  撕扯  效率  贯通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银装素裹  严阵以待

    音:

    同行(xíng)             衣裳(shāng)         拨转(zhuǎn)

    凹眼(āo)               夹(jiā)道            缫(sāo)丝

    冶(yě)铁               隧(suǐ)道           开凿(záo)

    撕扯(chě)             高歌一曲(qǔ)       助兴(xǐng)

    组词:

    吟(低吟)           蹄(马蹄)            涯(天涯)        戎(戎装)

    冷(冰冷)           啼(啼叫)            崖(山崖)        戒(戒备)

    晰(清晰)           疆(新疆)            媒(媒体)        狰(狰狞)

    淅(淅沥)           僵(僵硬)            谋(计谋)        挣(挣扎)

    缰(缰绳)                              睁(睁眼)

    效(效果)           拨(拨转)            驰(飞驰)        筝(古筝)

    郊(郊外)           拔(拔牙)            弛(松弛)

    近义词:

    盼望(渴望)        沉思(深思)          巍峨(高大)         狰狞(凶恶)

    控制(掌握)        融化(溶化)          热闹(喧闹)         响亮(洪亮)

    飞驰(飞奔)        天涯(天际)          舒服(舒坦)         洒脱(潇洒)

    矗立(耸立)        欢腾(欢跃)          精彩(出色)         庆祝(祝贺)

    繁华(繁荣)        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         分辨(争辩)

    抚摩(摩挲)        软弱(柔弱、脆弱)    表白(表明)         沉思(凝思)

    关键(关节)        高昂(昂扬)          提供(供应)         迅速(敏捷)

    实验(试验)        威胁(要挟)          高傲(骄傲)         确实(确凿)

    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         惊叹(惊讶)

    反义词:

    舒服(难受)        洒脱(拘束)          冷清(热闹)         大方(拘束)

    羞涩(大方)        淡雅(粗俗)          鲜艳(素净)         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表白(沉默)

    复杂(简单)        坚硬(柔软)          凝固(融化)         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        稀薄(稠密,浓厚)    通明(漆黑)         高傲(谦虚)

    热闹(冷清)        响亮(低沉)          动摇(坚定)         严肃(随便)

    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             (柔美)的线条              (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             (忽飞忽落)的小鸟          (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              (响亮)的歌声

    (会心)的微笑             (尖尖)的帽子              (古朴典雅)的石雕

    (悠悠)的驼铃声           (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

    (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鲜艳)的旗帜              (欢迎)的阵势

    (欢腾)的人群             (精彩)的表演               (漫长)的商贸大道

    (茫茫)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的身影           (粗壮)的枝干

    (高大)的白杨树           (巍峨)的昆仑山             (坚硬)的冰渣子

    (狰狞)的面目            (高傲)的头                  (恶劣)的天气

    拨转马头  流入云际    表演舞蹈   满载货物    迎候使节      凝望石雕

    引起遐想  打断思路    变得严肃   陷入沉思    浮起微笑      效率下降

    热乎乎地握着          远远地望见       高兴地点头       慢慢地抚摸

    扯得七零八落          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源源不断地送进

    一峰峰骆驼          一支骆驼队          一片欢腾

    一丝微笑            一个下马威          一个身影

    1、        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词文解析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课文简说。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4、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系列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