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篇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篇。

    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良好的教案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您是否为不会编写教案课件而感到困扰呢?我们为您搜罗整理了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的资料,请查看,相信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爱科学的德育教育;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教学难点

    8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文具,你能说一说文具里都放些什么吗?(复习1-5各数。)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文具请大家观察一下:图画上画了些什么?

    2、知道怎么做了吗?每一种文具各有多少/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连线,指名说。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6-10这几个数来表示?

    4、6-10的写法。

    形象记忆:6象哨子,7象镰刀,8象葫芦,9象q。

    重点讲9一笔写成,8从右上角起笔,上圆稍小,下圆稍大,10是由1和0组成,0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回到起笔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练一练,第一题:看图画线,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题,数一数,写出数,再画圈。

    3、第三题;填数,发射火箭倒计时,从10写到0。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10各数,并会写6-10各数。

    板书设计

    610的认识

    678910

    作业设计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

    板书: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2到5的分与合是学习6、7的分与合的基础,而每一个数的分与合都有他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2的分与合是让学生掌握分和合的概念,3的分与合是解决成对的问题,4的分与合是有序、结构的问题,5的分与合是初步的用结构,6、7的分与合是熟练的用结构,8、9的分与合就是要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所以经过这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就知道学生在每一节课上要掌握什么,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而不是把绝大数已经懂了的问题进行反复强化。

    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朦胧的认识(在幼儿园学过),但不是太清晰,而且学生没有有序、成对的意识,所以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成对、有序的意识。

    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2、3、4、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

    这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知识的迁移,从5分成1和4想到5分成4和1。对于难点的把握我觉得到位了,

    在时间和教材内容上,这节课在40分钟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点是过关了,但中间的一些环节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我觉得课上的不足还有很多,课设计的环节,方式比较多样。(1)摆花片代替我课上的用手指,我觉得效果确实好多了。(2)在教学完5后采用的是出卡片的游戏,避免了仍用拍手的重复,效果也比较好。(3)对于黑板上式子的揭示她是采用半边遮住,有半边,因为学生好探究揭密,所以积极性很高。

    有否所有的分与合一定要借助学具吗?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成对的意识。举个例子,看到5可以分成4和1,就应该想到5也可以分成1和4,而在这个时候,前面5分成4和1,可以借助圆片来摆,5也可以分成1和4,就不需要学生摆圆片,这是借助学生的推想,属于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思维的深度提高了,如果再让学生借助小圆片来摆,有把他拉到了形象思维阶段,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像2和3的分与合,可以尝试让学生看图写出分与合来,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每生5个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2)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3)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再指名示范)

    4)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今天来上课呢,老师带了4个水灵灵的桃,你能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画简笔画)

    4个桃分成1和3;4个桃分成2和2;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44

    /\/\/\

    312□□□)

    3、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第30页,把我们刚才4的分法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余在小组内说一说。

    5、手势变变变。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操作:曲大拇指,4指呈\\/型,看到老师的手势,你想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也可以说几和几合成4?将手突然反过来,这下呢?)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因为手反过来了。)

    哦,现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记住它。第二种分法呢(还是2和2)师:为什么还是2和2?(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二)5的分与合。

    1、XX班的小朋友果然很厉害!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2、好,请小朋友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就开始,明白了吗?好,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再把书上第30页的方格填写好,听清了吗?开始!

    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板书:5555

    /\/\/\/\

    41142332)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师生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321/4321

    45

    33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每个数写三遍。

    四、总结全课。1、学习了什么?2、说说我们学习的分与合。

    jk251.coM小编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


    在职场上,时间就是金钱,工作计划书是我们在职场的得力助手。做好工作计划可以了解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进度,随时检查进度。为满足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篇1】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32人。男生24人,女生8人。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爱好。通过入学测试全部达到了入学要求。

    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些同学学习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得进行引导,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养成爱好学习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首先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老师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1)和(2)的数学。(1)班的学生人数是60人,(2)班的人数也是60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性大,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六、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20%后进生进步措施

    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人,女人,一(2)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人,女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数学, 教学计划, 北师大, 教科书, 课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篇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粗心,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解决问题还需个别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教学:实践活动。教材编写的特点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变得更加的优秀。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体积,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估算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简单的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

    (生:石子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一样的杯子,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把手中的这个小玩具放在2号杯子里。(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上升了,因为小玩具占了一部分空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手中的这个墨水瓶放进3号杯子里,和2号杯子相比,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演示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和2号杯子相比,3号杯中的水面升的更高,这说明墨水瓶比小玩具占的空间更大。)

    师: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师:小玩具占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小玩具的体积小。墨水瓶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墨水瓶的体积大。

    问:你能像这样举例说出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吗?(指名生举例)

    师: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下面请看屏幕上的这两组物体,谁的体积大呢?

    (屏幕出示P26T1图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体积单位

    师:刚才通过数圆木和小木块的个数,我们比较出了两组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由2个正方体组成,另一个是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同学们猜猜谁的体积大?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课件验证猜想)

    问:为什么由2个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却比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还要大呢?

    师:看来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问: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吗?(有选择的板书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4、认识体积单位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立方厘米,现在我手里拿的这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有时为了书写简便,立方厘米也可以写成cm3。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中找出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问: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手中这个优盘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立方厘米,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指名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同样立方分米也可以写成dm3。请同学们拿出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和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相比,你有什么感觉?

    问: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分米这个单位?

    师: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说的很对!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3。

    师:1立方米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下面老师借助两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框架给大家展示一下。(师展示讲解)由此可见,立方米是用来计量比较大的物体的体积单位。

    问:生活中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呢?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米这个单位?

    三、课堂练习

    屏幕出示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指名学生回答、师及时评价

    2、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思考

    把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他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任何物体都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四、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题的第2题,说一说下面物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所以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8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地位: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简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开阔思路,修正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图形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尤其是第二单元转化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些知识储备都会使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减少。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思维上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唤醒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呢?它们的面积你们会计算吗?

    2、计算各种基本图形的面积

    3、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师:看来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是难不倒你们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作下铺垫。】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引入、估算图形

    师:小华家新买了房子,这是装修效果图,他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的形状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请你们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值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探索策略前,先安排估算的环节能起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在估算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运用添补和分割的转化思想。】

    2、独立探索、寻求方法

    师:到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卡,请你们独立思考一下该怎么做,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还不明白的话也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帮助个别学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很会思考,现在把你的方法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赏析思路、分享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分割法

    ①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汇报你的想法?

    师:这条线叫辅助线,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一般将它画成虚线。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它的面积的?6-3求出的是哪一段?1221表示什么?(把长方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用一条辅助线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其他同学有类似的方法吗?

    ②分成两个长方形

    ③分成两个梯形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添补法

    师:你为什么要补上这一块呢?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的?刚才这几种方法,最后一步都是用加法,而你这里为什么用减法呢?(把补上的这一块的面积减掉)

    (3)割补法

    师:老师在自己学校上课,发现有个孩子是这样画,你们看行得通吗?

    师:割下来的这部分能正好拼上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享受积极思考获得的快乐。引导学生交流,引起思维的碰撞,使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明晰方法,渗透思想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果让你把这些方法分一分,你打算怎么分?(学生分类)

    师:第一类方法,用辅助线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分割法。(板书:分割法)用分割法计算时,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积,最后把它们加起来。(板书:求和)

    师:这类方法叫做添补法(板书),用添补法计算,记得把添上的这部分面积减去。(板书:求差)

    师:这种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补,它就叫割补法。(板书:割补法)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不论是分割或添补,目的都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板书:转化)

    师: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现在你们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补充:面积)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组合图形,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师:这是房子的平面图,它可以由哪些图形拼成呢?中队旗?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方法的共同点,水到渠成地由学生揭示出转化思想,进而把转化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练习,提升认识

    出示田地平面图:

    师:如果要把它转化成尽量少的基本图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重点交流缺少数据的方法)

    师小结:看来,虽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合理简便)

    【设计意图:在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于我们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运用转化来学习新知识,看,在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时,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也把它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会经常利用它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在回顾中学会整理、归纳、反思,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在总结中有所提升,不仅仅在知识方面,重要的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的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4)

    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中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和函数思想,教学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车速与时间的关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楼层与时间的关系等零散的图表串连起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并让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描述出来,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的重点是从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意义来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为了改变课堂的一问一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还应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因此,在呈现了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后,我通过你能在图中找到加速和减速的感觉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图表中是怎样体现加速和减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根据学生的描述指导学生理解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表中折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折线往下画,说明速度降低;折线画成水平,说明速度不变。

    在这节课能否让学生动笔来画一画图表?教材虽然没有要求,但是如果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入手,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一画图表呢?所以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是:请你根据生活中的情境,绘制一幅图表。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来规划和跟踪学习和生活,最终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虽然在呈现了时间与速度关系图之后,已经引导学生认识了横轴、纵轴和折线的含义,后面的几幅图表学生也能描述出其所表达的数学信息,但如果让学生再说说每幅图分别表示是哪个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

    2、部分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活跃;相反,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回答准确,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分成已学过的图形,选择有效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组合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认识组合图形

    1、介绍笑笑和她家的新房子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还记得她是谁吗?欢迎她今天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吗?她还想把她家那漂亮的房子介绍给同学们呢!我们先听听她怎么说,好吗?(课件出示笑笑和她家的新房子,笑笑说:欢迎!欢迎!同学们,这是我家的新房子,漂亮吧?)

    2、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从这座房子中可以找到哪些平面图形?会求它们的面积吗?

    3、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师:请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指名回答)

    4、教师总结,揭示课题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一种图形我们把它称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面积)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笑笑家的新房正在装修,但却遇到了几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笑笑和她家客厅的平面图,笑笑说:这是我家的客厅,计划给它铺上地板。你们来得真巧,快来帮我算算,我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

    1、估计地板的面积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她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学生说数据,师板书)

    2、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客厅的面积。

    同学们估的数据都不大一样,谁估得最接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图形,这是一个(组合图形),这样的图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了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求它的面积呢?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客厅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再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生动手画图

    (2)汇报交流:同学们做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师生归纳方法并比较

    (1)观察找特点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四种基本方法(课件演示)(师小结:分成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引导比较,对方法进行分类,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像这样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分割法添补法(板书)它们都是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师小结:其实不管是分割法还是添补法,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就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3)现在,你能计算这个客厅地板的面积了吧!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求出这个客厅地板的面积。(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要算每个小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再列式计算。)

    (4)学生独立计算,四人板演。

    (5)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6)引导比较(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计算出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把计算出的正确答案与刚才同学们估计的数据比较一下,谁估得最接近呢?(表扬最接近的同学)

    4、归纳算法

    刚才我们帮笑笑计算出了客厅的面积即组合图形的面积。现在一起来回忆一下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师生齐说:刚才我们先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画一画:你能用最少的线段把下面各个图形分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课件出示)

    (1)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图形,动手画

    (2)展示交流

    2、计算墙壁的面积

    观察图形选择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难题,相信她会很感激大家的,咱们一起听听她怎么说。[课件出示,笑笑说:同学们,你们真厉害!我在这里谢谢大家了。请大家再帮我一个忙吧,我们家想把这面墙(如下图)粉刷一遍,你们愿意帮我算算吗?](1)需要粉刷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平方米需要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观察图形选择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3、求门油漆的面积。

    师:同学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笑笑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咱们再听听她怎么说。课件出示:笑笑说,同学们,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可还得请你们再帮我一个忙,我家要油漆6扇门的外面(门的形状如图,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药费5元,那么我家共要花费多少元?

    四、归纳小结、提升知识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会用到的,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课后在身边的事物中找一个组合图形,并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

    1.6m4m10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S=ab分割

    S=aaS=ah转化

    基本图形

    S=ah2S=(a+b)2添补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81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十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求两数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3、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种特殊情况下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吗?请你根据已知的信息,快速找出15和20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5的因数:1,3,5,15

    20的因数:1,2,4,5,10,20

    15和20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指名口答加课件订正)

    师:在接下来要学习的分数计算和一些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最大公因数。

    (板书:求最大公因数)。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初步归纳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昨天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你们找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预习成果展示,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请一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

    生:可以先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师:这种方法先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有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因数。所以我们在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后,应该写上这样一句话:18和27最大公因数是9。

    3、交流互动,感受求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这种方法,同学们还会其他方法吗?请同学拿着学案纸上台投影展示汇报。

    预设

    (1)课本第二种

    18的因数:1,2,3,6,9,18

    其中1、3、9也是27的因数,所以1、3、9是18和27的公因数,9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种方法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这些因数中谁是27的因数,那它们就是18和27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自然就是最大公因数。能够先找18的因数,能不能先找27的因数呢?(能)

    师:(指着这种方法)我们只是想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大家动脑筋思考一下,这种方法还能不能更简化和优化一些?(引导学生发现,写出18或27的因数后,从大到小看谁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满足的第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2)其它的方法

    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三、质疑点拨。

    1、预习评价,纠错巩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掌握了求最公因数的方法了吗?老师在课前收集了几份预习作业,你能发现这些练习的错误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吗?(投影展示典型错例。)

    2、阅读课本,提出质疑。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本和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还有什么疑问吗?(课前了解学案再做预设)

    3、方法归纳,点拨提升。

    其实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你发现了吗?(多请几个学生来汇报他们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板书,以及学案上多个例子,发现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师:所有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快速地检验自己是否找对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让学生用例题和学案上1,2个例子来试试怎样检验)

    师:回顾刚才大家介绍的多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其中这种做法(指着黑板)直接根据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来找,属于基本方法,每个同学都应该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求最大公因数。

    四、练习提高。

    师:现在老师马上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做对吗?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1230和45

    2、找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关系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都能做对。老师要提高难度,不仅要做对,还要找出规律。请完成课本P81做一做,完成后在小组里订正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和816和321和78和9

    (1)汇报最大公因数答案。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多请几个学生说说发现,逐渐归纳成结论)

    师: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也就是大家在预习时在你知道吗里面了解到的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3)教师小结

    师: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大公因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因数了,也就是不用写出计算过程,直接写出谁和谁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就可以了。你们掌握了找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了吗?请迅速完成课本82页第3题,直接填写在书上。

    3、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1B.3C.4D.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4B.6C.8D.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1B.甲数C.乙数D.甲、乙两数的积

    师:看来直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不能难倒大家,现在老师看看大家能不能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4、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7)

    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3的倍数特征,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3)培养发展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猜测、验证、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字来判定,必须把其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看所得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放在了2、5的倍数后教学,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学、分组合作,仔细观察、大胆猜想,通过比较概括、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通过求各位数字的和,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掌握3的倍数特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馨回顾

    师:孩子们,咱们前几天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你们谁来说说?

    生1:2的倍数都是偶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

    生2:我知道个位是是0的数就是2和5共同的倍数。

    师:你会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大家能不能回忆一下,咱们当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呀?

    生1:我们小组列举了2的倍数、5的倍数,然后再观察,最后再概括出来的。

    生2:我们也列举了,然后我们进行假设,再验证,得出了结论。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能不能再用这些好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特征呢?板书:3的倍数特征。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起点,不仅要关注学生己有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己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新知识,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导读

    1.大胆猜想。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猜想

    (1)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是2、5的数是3的倍数;

    (3)个位是1、2、3、5、6、8、9的数是3的倍数;

    (4)个位是0-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大胆地猜想是科学实验成功的第一步,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

    2.验证猜想。

    师:孩子们,现在有两种学习方法

    第一种:老师把3的倍数特征告诉你们,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第二种是你们自己探索,之后呢咱们再进行交流汇报。你们选择哪一种?哇,都选第二种呀,你们的勇气真让我佩服。在这儿呢,老师有几个学习建议供大家参考

    (1)对于你们单从个位上的数去猜想。你觉得哪些有问题,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2)从刚才我们的猜想及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无论个位是什么数都可能是3的倍数;

    生2:3的倍数与个位好象没有关系。

    3.探索发现

    师:看来,仅仅凭从个位上去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够的,那接下来,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吧。

    4.课件演示圈出3的倍数,出示只保留3的倍数的数表。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所有不能被3整除的数都删去,剩下100以内所有3的倍数,请你仔细观察,思考: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并把你的思考写下来。

    生1:我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可以是任何数。

    生2:我斜着看,发现个位上的数变小,十位上的数变大。

    生3:我也是斜着看的,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位置还能被3整除,比如15和51.

    生4:我发现斜着看,个位上的数少1,十位上的数多1.

    师:老师把这个表格中的这些数顺序打乱,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还正确吗?

    生:顺序打乱之后,每个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还是3的倍数。

    5.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是否适用。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对于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呢?

    出示:415、846、1356生加以判断。

    师: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我们的这一发现呢?

    6.归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研究,你能不能完整地概括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请把它再次写下来。

    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上课时,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那我们就把这个猜想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及思维的严谨性。孩子们在充分经历了探究过程之后,独立归纳结论,再通过组内互助,完整地正确地表述结论,巩固孩子们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正确认识。这一正确的猜想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孩子感受到成功,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

    7.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探索过程,大家用猜想、验证、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真棒,我们还要把这些好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三、自我检测

    (1)判断83能否被3整除。

    (2)在下面()里填上一些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你有几种填法。

    3()2()6

    2()547()

    (3)你能否很快判断这些数都否被3整除?

    2042153675231266090

    四、巩固练习

    1、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最小偶数的两位数是12.()

    3、同时是2、5倍数的数的个位上的数一定是0.()

    4、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不一定是偶数()

    5、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与最小的奇数的和是3.()

    6、3的倍数不一定不是偶数。()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数是不是3的倍数

    4213478268

    2、判断

    (1)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2)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3)3的倍数不一定不是偶数。()

    2、按要求,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不同的数字。

    (1)是2的倍数:3()3()3()

    (2)是5的倍数:20()20()4()5

    (3)是3的倍数:4()8()64()6

    六、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数的世界》,首先,我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要结合现实的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在自然数(0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100以内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能力。

    3、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对数的世界认识保持兴趣,给未来的数学探索活动增添动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在课的开始通过猜数字谜语激趣,七上八下猜一个分数,不三不四猜一个小数,一五一十猜一个整数,这个小游戏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唤起学生对数的回忆,。然后出示水果店情境图,要学生从情境图中找数,教师板书:-3、2、6、4、5.8、3.6、5。师:今天淘气带我们走进一个数的世界,(板书:数的世界)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数的世界中还有那些奥秘,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体会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理解自然数和整数,。

    首先,带领学生回忆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又小数,分数,整数,负数,接着要学生根据学过的数将情境图中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回忆以前学的数,给学生提供了分类标准的指向,汇报后教师引导,关于小数和分数以后我们在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些数,这些数是一些什么样的数呢?

    接着,要学生打开课本2页,读一读书上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板书:自然数,整数。阅读后,要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明确省略号的意思,并且引导学生对比这两句话,看有什么发现?自然数就是整数,整数有的不是自然数。

    这个层次通过对发现的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比较观察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第二层次是: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首先要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千克苹果多少元?2*6=125千克梨多少元?5*4=20等

    接着,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就在这里。刚才已经有了阅读课本的经验,继续读下去,你能看懂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提出在小组内讨论。安排学生自学课本,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倍数和因数,一改由扶到放的方法,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老师参与其中的一组,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汇报时要学生谈谈关于倍数和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在小组中说说,里面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展示时,注意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比如:45=20,22=4,提出疑问:为什么4一会是一个数的倍数,一会又成了一个数的因数了呢?)

    总结出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同伴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让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个层次是: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这个层次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思考,想象,猜测,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最后发现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的问题有

    (1)找一找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7,14,17,25,77

    (2)你还能找到7的其他倍数吗?

    (3)写出100以内所有的7的倍数。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有条理的思考,然后发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再练习写出100以内所有的6的倍数。

    多样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下面我进行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教学

    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有些疲倦了。我设计了一个给数字找家的游戏重新在课堂中掀起**。每个小组一套卡片,在小组内操作。其中一组上黑板演示。把4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6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学生对其中的12和48一筹莫展。老师重新画集合圈,在两个圈中间出现共同的部分,直观的渗透集合思想。同时为学公倍数打下基础。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走进了数的世界,在数的世界里,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顾后,教师总结,在数的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只是采撷到数海里的一朵小浪花。以后,大家将领略到更多的数中奥秘。

    给学生时间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同时能正确评价自己,完善自我。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在设计板书时,主要了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9)

    教材分析: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再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学情分析:

    (1)学生是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东西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1112岁年龄段,他们非常喜欢看《西游记》,因此我在导课时应用了其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已经掌握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几分之几。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题目是分饼,是学生已经在三年级的初步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为今后的分数教学奠定基础。

    (5)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于看图题需要老师的讲解,用假分数、带分数表示图中所表示的分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以前的看图题有所区别,对于这一点需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产生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掌握研究假分数、带分数、真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探索研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真分数的意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真分数的意义,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1.故事引题:在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师徒四人走到荒郊野外,非常饥饿,师傅吩咐猪八戒去化些斋饭。不大一会儿,猪八戒化得了3张大小一样的大饼,要想分给四人吃,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公平呢?猪八戒摸了摸头,想了很久都不知所措,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帮他想个办法好吗?(教师讲述故事,打开多媒体图片。)

    2.提出问题:3张大饼怎样能够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呢?每人得到大饼的多少张呢?

    3.揭示课题:分饼(课件播放课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操作一,3张饼平均分4个人。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教师巡视)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几份。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听学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然后在多媒体上演示活动的过程。)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老师继续讲故事创设情境,第二天轮到悟空去化斋了,悟空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张?

    1.(继续应用故事创设情境:)第二天轮到悟空去化斋了,悟空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张?

    2.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先想一想。每人能不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呢?

    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一张饼一张饼地分,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张,那9张饼是由9个张,就是张。师:看,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之前我们认识的分数有什么区别?(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假分数,然后板书: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4人,每人分2张饼,再分1张,每人分张,共分2张加上张饼。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两个强调点:读法和写法。)

    课件演示分法

    4.提出两种分法的结果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此点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可以用带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假分数表示,理解他们是相等的关系,在分数与除法一课中学习互化。)

    5、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两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比较真假分数的区别,各有什么特点?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假分数1

    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分数带分数>1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写出分母是7的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5的假分数。

    3.完成课后练习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重点指导,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新的朋友,它们分别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介绍你新朋友的特点吗?

    五、作业

    1.读数、写数。

    三又五分之一()

    九分之十三()

    2读作()

    1读作()

    2.填空题。

    (1)分母是9的真分数有()个,如()。

    (2)分子是9的假分数有()个,如()。

    (3)分母是9的最大真分数是()。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0)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还记得呢?

    2、生说定律并举例。

    3、今天我们来学习《约分》。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那么同学们请看教科书47页上面的主题图,说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2、它们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知道

    1122

    ==

    3326

    2224

    ==

    66212

    4428

    ==

    1212224

    4、那么,我们反过来

    8824

    ==

    2424212

    4422

    ==

    121226

    2221

    ==

    6623

    5、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6、1/3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7、我们也可以直接约去24和8的最大公因数8。

    (三)巩固新知,继续练习

    1、教科书48页试一试,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准。

    2、师小结,强调重点。

    3、继续练习,练一练12。可让学生到黑板做,易错的集体纠正、强调。

    4、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在复习分数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如何约分。

    四、板书设计

    约分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仍然以复习旧知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教师讲解之后让学生尝试类似的习题,通过错误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有的学生在约到最后时不能确定是不是最简分数,此处问题有待后期的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1)

    活动目的:

    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

    活动形式:

    收集、实践、操作,整理

    活动准备:

    空白册一本,学生平日里的照片,证书,特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要求:

    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2、资料搜集:

    ①我们这本《成长的足迹》里面的需要一些文字内容和图片资料。文字包括自己的习作、日记、片段等。图片资料包括同学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你的生活照等。而这些作品可以是大家在小学中的你最满意的作品,再邀请你的同学、师长帮你指点。

    ②把收集的所有作品集体挑选优秀作品自己编入《成长的足迹》之中。

    3、分类整理:

    对这本书的栏目的设置。可以设童年足迹、五彩的世界、我们的荣誉,我的作品等栏目。(童年:童年中的学习生活的照片;五彩的世界:书画摄影作品;我们的荣誉:大家过去所得到的荣誉。)

    4、交流修改:

    初稿出来以后相互交流欣赏,再请师长、家长等一起征求意见,以便把记录册建得更趋完美。

    活动建议:

    1、召开家长会,为每位家长和孩子介绍讲解报告册的作用及制作的须知。

    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必须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争取家长的支持。

    3、经常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在过程中不断补充,记录自己的足迹。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栏目小编根据您的需求承诺提供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请您认真探究本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

    2.使学生能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左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举得对不对。

    提问:生活中你的两只手能够做什么呢(学生议论、交流)

    (1)上课发言要举手,(教师示范)应该举哪只手呀

    (2)我们写字时一般用的是哪只手呀

    (3)你注意过没有,解放军和警察叔叔敬礼时举的是什么手组织学生模仿敬军礼。

    讨论:我们的右手还能做哪些事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提问:另一只手我们叫做什么(左手)

    谈话: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右手有分工,双手协调齐动作,相互帮助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认位置)

    二、观察情境,认识位置

    1.认识左右。

    (1)提问:把书翻到第9页,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手是哪只手

    (2)提问:第一张课桌坐的是小明和小红,谁能说说小红在小明的哪面小明又在小红的哪面呢

    追问:第二张课桌上放着练习本和数学书,说一说: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哪面

    (3)讨论:你还能看图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说出:

    ①小刚在小芳的左面,小芳在小刚的右面;

    ②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直接提问:看图想一想,小明和小刚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③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④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楚谁在谁的哪一面。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游戏。

    (1)讨论:在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

    (通过讨论并汇报,进一步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

    小结:我们身体右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左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

    (2)谈论:人的手、脚、耳、眼都有左右之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要求听老师下达的口令,做动作。

    ①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②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③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楚在谁的哪一面。

    2.说一说。

    (1)坐在你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前面、后面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3)(三位小朋友站成一横排)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再次强调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3.看图说一说。

    学生可能更多地用上、下描述物品之间的关系,要提示还可以用左、右来描述面包和牛奶的关系。

    4.摆一摆。

    (1)把数学书摆在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后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

    (2)把文具盒摆在中间,把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左面,把学具盒摆在文具盒的右面,最后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5.排一排。

    请一个小组6个学生上讲台,侧面对着底下的学生。

    (1)提问:(指第二个同学)XX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请第三个同学照样子说一说。

    (2)底下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排一排,说一说。

    6.看图说一说。

    (1)说说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2)月季花的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略)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linjiā

    连加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的顺序,深化了新知。]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5分2分1分

    第一种()个()个()个

    第二种()个()个()个

    第三种()个()个()个

    第四种()个()个()个

    第五种()个()个()个

    第六种()个()个()个

    第七种()个()个()个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的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的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

    ”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

    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括线问题。

    1)学生看图。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左边有3根黄瓜,右边有6根黄瓜。

    1)求什么呢?

    一共有多少根黄瓜?

    2)你能列一个算式吗?

    3+6=9

    3)学生自己完成第2小题。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10-2=8

    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这道题要求篮子里有几个萝卜,把总共10个,去掉右边2个,还剩篮子里的8个。

    修改:先要让学生说清楚每道题知道的是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实际应用。

    1)看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千纸鹤。

    你在图上还知道了什么?

    小男孩折了5个,小女孩折了4个?

    2)一共折多少个呢?

    3)学生自己列算式。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5+4=9

    修改:要知道学生读懂对话框的文字,并要求学

    生把题意连贯的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填写表格。

    1)光盘出示表格。

    毽子

    足球

    绳子

    原有

    17个

    6个

    10条

    借出

    7

    6个

    8条

    还剩

    2)学生观察表格。

    3)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4)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5)交流答案:

    毽子

    足球

    绳子

    原有

    17个

    6个

    10条

    借出

    7

    6个

    8条

    还剩

    10

    2

    有错的订正。

    卡片游戏。

    学生拿出卡片。

    学生分别说5+几、6+几……的加法算式。

    同桌游戏。

    教师相机指导。

    修改: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

    1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3、作业:

    说10道进位加法的口算给你的同桌或父母听。

    板书设计:

    十三期末复习

    3+6=9

    10-2=8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森林里的大象家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它来了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宴会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师: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如: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猴和小狗一共多少只?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以开放的问题你能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收集信息的能力。]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客人给大象带来的鲜花,你们能帮助大象统计一下吗?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教师将整理鲜花、整理喜爱吃的水果、整理获得的五角星,寓知于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同时,课尾将学生推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求未知加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复习的第1题

    看清题意,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呢,你能解释你列的式子吗?

    2、完成复习的第2题

    看清图画的意思,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完成复习的第3题

    看加法表,竖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看看、斜看看呢,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看。

    4、完成复习的第4题

    看减法表,回想刚才的加法表,现在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完成复习的第5题

    同桌互相考察,从3、4两题的表中任意找一道题,快速说出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6、完成复习的第6题

    (1)在2-3分钟内完成,然后

    (2)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3)对一些共性的错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找出错误原因。

    7、完成复习的第7、8、9题

    (1)在2-3分钟内完成,然后

    (2)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3)对一些共性的错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找出错误原因。

    7、完成复习的第10、11题

    认真观察、弄清图意,你能列出什么算式,并说出你的思路。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铅笔盒、橡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新授导入

    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 “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1)小组成员一起给小动物们分一分房间。

    (2)用“上”“下”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3)汇报:哪一小组把你们分房的情况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下”关系描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5)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二、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1、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说说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3、猜一猜: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课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生:1号盒子,2号盒子,3号盒子。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 2号盒子或3号盒子)

    第二个提示: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

    生:2号盒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卡片在1号盒子下面,它就可能在2号、3号盒子里,卡片还在3号盒子的上面,它就只能在2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三、实践应用

    1、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1)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2)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3)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配乐示范说)

    (4)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

    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

    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

    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

    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住在最下面,是第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 的上面, 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 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全班交流反馈。

    (2)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着“上”“下”关系的物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温故知新

    1.根据老师的操作,快速说算式:

    ①放6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多少根?(6-2=4)

    ②先放1捆,再在旁边放4根。一共多少根?拿走8根,还剩多少根?不够减怎么办?( 14-8=6)

    ③先放3捆,再在旁边放6根,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36-9=27)

    2.快速抢答: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设计意图:在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做“10”,进而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做铺垫。】

    3.列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类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已经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主动探究,体验方法。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了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可以用56-22来计算,那如果想知道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你会列式计算吗?

    (1)独立列出算式,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计算方法。(建议:摆摆小棒。)

    (2)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算法。(先放56根,个位拿走8根,怎么拿?就从十位退一,合个位6根,也就是16―8=8 ,再把十位上4个十减去1个十剩下3个十,即30,30+8就是38。)

    (4)探究竖式写法:

    竖式怎么写?

    a、56-18,竖式该怎么写?谁跟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b、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

    c、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可是怎么才能记住从十位上退了1呢?(在被减数的十位“5”的上面点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叫做退位点)

    d、那么现在个位上该怎么算呢?(1.把被减数的个位数加10再减;2.把十位上退下来的1当做10,用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2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6得8。)

    e、现在十位该怎么算?被减数退1后,十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减数的十位数减1后再减去减数的十位数)

    【设计意图:“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f、生自己尝试写一下56-18的竖式。

    g、在退位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h、独立完成“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整个探究环节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教学阶段,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新知识所提出的问题的猜测、探索、验证、讨论、交流、概括等到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发展数学素质。】

    2、教学例3:出示50-24,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四、灵活运用,体验成功。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小结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

    2、完成第21页的第6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再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六、课后作业:

    用“1、4、7、9”这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先把它们分分类,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算一算。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编制和排列算式、分类、比较与合作交流,讲讲算算的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和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附: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例3:

    56 — 18 = 38 50 — 24 = 2 6

    5 6 5 0

    — 1 8 — 2 4

    3 8 2 6

    笔算减法应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

    (1)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 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 数图形。

    五、小结。

    六、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的例题,第6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家中一些喜庆日子,如自己过生日一般都来哪些客人,说说过生日时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讲述: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它们还拿着生日礼物鲜花,(贴教学挂图)我们来看一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给大象哪几种花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大象家的客人排得很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几个呢

    2分类整理。

    先分组活动,再组织全班交流。

    (1)先把客人分成小狗、小猴、小猪三类。

    (2)分别给小狗、小猴、小猪排队,排队的方法是在主题图上找一个什么动物,就贴一个这种动物的头像。直到把主题图中的动物都找完。

    (3)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把数目填在括号里。

    3分析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呢,课本已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上。

    (2)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3)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

    (2)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

    (1)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2)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评]

    这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场景,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通过童话故事创设了学习情境,引出了数学问题;在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总结阶段,通过对客人准备午餐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学过的数学统计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简单的决策。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将教学设计写好呢?由此,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内容提要: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聪聪。)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聪聪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本节课安排学生们喜欢小精灵聪聪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为学生从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

    (聪聪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钱)

    看到这么多钱,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用它买文具。

    生:我想用这些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我想把它存起来。

    生:我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该多好啊!

    (对学生给予表扬。)

    【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献爱心,孝敬父母等。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初步感知人民币。

    师:钱的用处可真大啊!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钱的资料,现在你对钱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钱还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生:人民币上有国徽。

    生:钱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明确的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让学生搜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途径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3.识别人民币。

    (课件演示)

    聪聪:小朋友们,你们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了解的可真多!我这里也有一些人民币,快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回答)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我们在认钱的时候,不仅要看人民币上的数字,还要看数字后面的汉字,来辨别它的面值是多少。

    再出示几张人民币让学生说面值。

    师:刚才我们认的这些人民币就是我们在生活总经常使用的第5套人民币和部分第4套人民币。

    【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丰富的感知经验,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方法,但是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因才老师要做必要的引导,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总结特征,归纳重点识别方法,以此方法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有效进行。】

    4.人民币的分类。

    (课件演示)

    聪聪:你们可真棒!全答对了,祝贺你们!我要送给你们一份小礼物,就在你们的桌子里,快找出来看看吧!

    师:是什么礼物啊?

    师: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人民币一样吗?(学生回答)这是模拟人民币。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模拟人民币分分类吗?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的最好。开始吧!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对人民币进行分类,进一步认识人民币。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二、实践活动,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1:换币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法将人民币进行了分类。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吧!(实物展示2角、5角、1元的人民币各几张。)

    师:老师这有一些面值是2角、5角、1元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换成零钱,你想和老师换哪张?想怎样换?把你的想法悄悄告诉给你的同桌。

    (学生换钱)

    师:10个1角就是1元,也就是1元=10角。(板书)

    【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模拟购物。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小超市开业了,这里有许多优惠的商品,同学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想不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教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上网浏览人民币网站,教师简单介绍。)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可以上网查查资料、看看书、或者请教学问大的人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次人民币知识小竞赛,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

    【将拓展人民币知识为弹性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和教师讲解,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激起探索意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人民币分类等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10.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

    d.故事:9知道它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二、探究新知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数10以内的数,既能熟练地从1顺着数到10,又能从10倒着数到1)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10要占两格)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c.汇报不同的分法。(特别重视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为减轻负担,要防止死记硬背)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三、演练提高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四、总结拓展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6408

    8755

    2193

    1507

    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因此单独安排一课时。在10的认识这一课时中,教材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跳舞场面,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试着去数一数共有几个小朋友,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想想做做中,第1题帮助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顺数和倒数,这既锻炼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题通过数10根捆成一捆的练习,为后面学习计数单位十作孕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第3题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该怎样又快又准地数数,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第4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复习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难点是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瞧,这些小朋友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节目。(《数鸭子》音乐声响起,10个小朋友正欢快地在台前跳舞)(表演完后)

    今天可不是叫你们数鸭子了,赶紧数数刚才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吧!

    [评:教师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简短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挂图,进一步激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学生利用原有数数的经验争先恐后地数出共有10个小朋友。教师让学生上台作现场数数演示,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教师鼓励不同的数数方法。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教师巡回检查,并奖励表现好的小组一颗智慧星。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这个10。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再举行写10比赛,并把写得好的贴在书法园地里。

    5小结。

    小朋友爱动手又爱动脑,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

    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评:这一层次,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较好地认识了数10。学生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师生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构成的,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参与、合作。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层次,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认数、数数)。

    讲述:这儿有把尺子,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好吗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得可真不赖,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游戏方法: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当做山洞,请10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0,1,2,10或10,9,80。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3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翻开书第22页,看看辣椒哥哥叫你们干嘛学生按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教师讲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再出示一捆铅笔,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复习>、<,口头比较两数的大小,再在书上独立完成,做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5想想做做第3题(数水果、写数字、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可多啦,有山楂、香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比较快)说对了,就摘了水果送给你的好朋友尝一尝吧!

    [评:巩固练习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评价

    谈话:怎么样唱歌、跳舞、玩游戏、做智力题、吃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评:这里改过去的由教师归纳总结为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也是再次巩固所学新知识的好方法。]

    [总评]

    本节课,教师力图通过愉快的情境启发学生初步认识10。教学中,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且能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圆片,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还开展写数比赛,组织有趣的火车钻山洞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获得感性认识,并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左手和右手》)小朋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评析:用学过的各种方位来介绍自己的同座位,对左右这一方位进行延伸。学习左右,并将这部分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评析:设计目的有三年:一是通过蓝猫商店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你能介绍吗?,这一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文具的位置。二是铅笔对于不同的文具来说,它的位置也就不同。体现左右的相对性之一。三是第二个文具是什么的设计,引发学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的色论,进一步明确物体的位置,认识学习左右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三、练习

    1.提问: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吗?

    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间喜欢做些什么游戏呀?这些小动物想和你们做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欢迎吗?

    蓝猫的右面是小兔米奇在蓝猫的上面

    孙悟空在蓝猫的左面晓熊在米奇的左面

    哈利在米奇的右面

    师生共同活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老师表现得怎样?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认读整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无时针、分针的钟面图。

    学具准备: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猜看是什么?

    生:钟表。

    师:对,是钟表。谁能告诉大家你都见过哪些钟表?(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2.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

    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呀!瞧!(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这些钟表都是带有指针的;这些是显示数字的电子表;现在呀,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既带有指针,也能显示数字的钟表。这些表别看它很普通,很常见,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

    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1.感知钟面。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面模型玩一玩。

    要求:在玩的时候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面模型侧面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开始吧!

    2.小组交流。

    师: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钟面上有什么?

    3.汇报评价。

    师:刚才,你们玩钟的时候,发现什么了?谁知道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什么针?(出示钟面模型)你是怎么知道的?那谁知道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什么针?(生汇报的同时并让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指一指,摸一摸)

    师:你是怎样区分时针、分针的?(重视学生评价)

    师:拨动按钮,小朋友们还发现了钟面上的时针跑的慢,分针跑的快,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请小朋友们用小手比一比。(生用手比划。)

    4.师生小结。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表。(课件出示钟表)

    【让学生再次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

    钟面的特点:

    ①有12个数;

    ②有长针和短针;(课件出示:又粗又短是时针,又细又长是分针)

    ③有12大格;

    ④每大格里有5小格;

    【借助学生生活,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整时的教学

    ⑴学生拨出1时

    ①师:调整好你的钟面模型,使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学生调整)

    ②师:现在拨动指针,使分针转一圈,还指着12,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生拨)拨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谁知道钟面上现在表示什么时刻?(1时)你是怎样知道的呢?(多让生说)

    ③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板书:1时)想一想,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生说后师板书:1:00)

    ⑵学生拨出2时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拨动,使分针再转一圈,还指着12,现在钟面表示什么时刻呢?(2时)

    师:2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课件出示后板书:2时)

    ⑶认识整时

    ①课件出8时

    师:再看大屏幕,现在钟面上是表示几时?(板书:8时)

    ②课件出示3个整时时刻:8时、3时、6时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1时、2时、9时都是整时(板书:整时)(小组讨论)

    生讨论后小结:

    ⑷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迅速在你的钟面上拨出你最喜欢的整时时刻。(学生拨)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拨的是几时?这时你在干什么?

    【在认识整时的教学过程,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安排了三次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评一评的活动中认识了整时。】

    四、律动放松,课间小憩

    课件出示:《时间就像小马车》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活动。结束后进行惜时教育。

    五、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阅读课本92页的内容。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再汇报)

    生:我知道这个小朋友7:00刷牙,8:00就开始学习了。

    师:你看他上课多么认真啊!希望大家也能象他一样。

    师:

    生:

    师:整时的认识方法是什么呢?你能说一说吗?

    2.质疑问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认识了整时。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

    生:我会认时间了。

    师: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我想认识那个细细的针。

    生:我想知道1时等于多少分。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小朋友想了解的知识可真多!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请记住: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引导~自学,让学生我能读和我能问,培养学生读中思,思中读,找出关键句,重点词,动笔圈、点、勾、画、批注,从小养成自学的习惯。汇报自己的收获,锻炼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质疑,为将来学习打下伏笔。】

    六、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连线(课件出示)

    注重学生的评价。

    2.练习八的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课件出示)

    3.练习八的第2题:看一看、拨一拨、画一画

    ⑴师:大家学得很好!请看这几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课件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把这个节目的时间拨出来,好吗?(同桌合作边拨边说)

    ⑵师:真不错!老师还准备了小礼物奖给大家,猜猜是什么?(每生奖励一张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图)快看这些有趣的钟面图,你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没有时针、分针)

    请你结合大屏幕上提供的电视节目时间表,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间,在这张纸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画一画)

    画完的小朋友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对不对?不对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练习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安排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评析:

    着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引导~自学实验倡导学生学习中做到我能做,就是要在做中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这节课基本特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等观察和操作活动,从认识各种钟表钟面整时。在教学整时时,让学生人人用学具拨出1时、2时、9时等,从而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读书是有益的吸收,通过读书能让学生了解书中重要的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还是最后的课堂活动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今日课件: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今日课件: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1、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现如今写作是许多人都有的问题,文档编写前遇到灵感不足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范文,范文的构思比文字更加重要,一篇优秀的范文主题要怎么确定?以下为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篇1】

    一、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认识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

    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

    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4。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篇2】

    2014年秋季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福山中心学校王帅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一年级学生个性特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积极参加学校和德育处组织的各项活动,创造温馨之家,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教授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比较欠缺,因此我在开学初将力争让孩子们近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使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虽然大部分同学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 ,位置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 ,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钟表。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点评

    李运财OK发表于 2015-9-16 11:5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四、教学方法方面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家长要为孩子准备的文具:铅笔(8-10支,每天卷好)、尺、垫板、橡皮。孩子忘带数学书、忘带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难免的,但如果有责任心的话,这类问题是不会反复出现的。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

    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本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作业的按时完成,还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家长每天先听孩子说一说当天有什么作业,再看孩子做的是否符合要求,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制作卡片,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每天几十道,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如两人面对面时,如何判别对面之人的左右边。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的、毫无压力的宣泄内在的情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当孩子把“成功”的希望渗透到游戏中时,他们不愿输的努力就会从游戏本身扩展到学习中去。又如用小正方体拼拼搭搭,观察小正方体的分布,数数一共多少块,对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大有益处。再如用一布口袋,内放各种形体,让孩子蒙上眼睛摸一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可以不断加深孩子对形体特征的认识。虽然这游戏具有挑战性,但孩子往往乐此不疲。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2)班有2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请下载附件:《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本地下载在线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篇5】

    一、班级情况

    这个学期,我带一(1)班和一(3)班,共90人。通过一个多星期的接触,对他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自制能力差,接受新知的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五个超小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图形。

    2.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11~20各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4.两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

    5.期末复习:重点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过程,初步感受复习整理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分析: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知道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上、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形象、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加强学生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多采取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9、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六、教学进度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上课预计日期教学内容。

    [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

    步是关键步骤。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晃眼,时间就流逝了,辛勤的工作要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将再次结束,那我们准备写工作总结吧,工作总结是一面镜子,可以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评判,你也被工作总结而困扰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钻研教材,探索教法,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努力做到: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掌握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心感受数学的美丽。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在本学期,我所担任的一年级数学的两个班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

    6、根据各单元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数一数。我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从数花草、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到数建筑物、道旁树??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

    比一比是建立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的,首先是比多少的教学,其次是比长短和比高矮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来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建立了多少、长短、高矮的概念,学会了比较事物,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世界。

    1——5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生的摆小棒、红花、以及其他的学具,让学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会使用>、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1——20各数的认识。本单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理解了11——20各数的组成,读法和写法,初步认识了数位,运用数的组成正确的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再次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认识钟表。本单元的学习以认识整时和认识半时两个内容为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时针、分针,学会读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9、8、7、6、5加几的方法,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掌握了用凑成10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学生还得出了小数加大数的加法计算方法,单元末的“我们的校园”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整理、看简单的统计图。

    总复习。我将这部分内容分为四部分进行复习,第一部分让学生熟悉0——20各数的排列顺序,数的序数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怎样计算,并能很快的说出得数;第三部分复习基本的物体图形,进一步弄清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认识钟表的整时和半时,以及大约几时;第四部分是用数学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本学期已经近结束,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良好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是幼儿园里直接过来的,对一些学习习惯、课堂纪律一概没有概念。刚开始一个月,我有些大意了,忽视了这一点,后来我发现他们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样坐就怎样坐,老师讲课他们在下面随便插话,书写不干净等题目,学习习惯养不好,再加上家庭、智力等差异,学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看他做的多好,你们有无信息超过他?”这样就让做的不好的同学有了意识,对有进步的也给予嘉奖,渐渐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对书写题目,在每次作业完成后,我在本子上通过画笑脸、小星星、贴小花、贴优等不同方式嘉奖,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是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进行学习。

    二、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也做了一些努力,对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换,发现并能提出题目发展学生的利意图识,感遭到同一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构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惟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中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有好多的学生理解不了原来是甚么意思,我就拿学生苹果做例子。我随便拿了8苹果,分给3个同学,手里还剩下5个,问他们我原来拿了几个?再让学生把我的做法用语言描写出来,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8.由此启发我们设计了亲子互动作业,让家长与我们携手让孩子理解并学会利用。

    再如:在教学熟悉物体这一节时,我拿生活中的物品作原形引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快便有了深入的印象,对物体有了感性熟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趁热打铁人,我又让学生做了立体圆形的手抄报,非常漂亮,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立体圆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对落后生的辅导

    对落后生,我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放缓坡度,答应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学习,重视他们的学习进程,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爱好,进步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四、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以致于成绩上不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4

    一学期结束了,对于我这是一个繁忙而又充实的,愉快而又紧张的学期。因为一年级是我第一次尝试,在这样一个学期,我从各方面努力学习、提高,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负众望。现对工作总结以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是幼儿园里直接过来的,对一些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组织纪律等等一概没有概念。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此,我利用家校平台,开学伊始,即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向家长讲述了小学一年级的重要性,讲述了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方向。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讲述了怎样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习惯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怎样上课、听课、作业的方法。为了鼓励学生,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对作业完成好的学生,我就给他打一个“优”以示表扬。平时让学生数数谁得到的“优”多,看有谁超过你。这样就让做的不好的同学有了意识,对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鼓励。除此还要看看谁的谁的作业本保护的好,以期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使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在作业批改方面,我实行面批制度,使有问题的学生作业及时得到纠正,从而掌握了所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较好基础。通过这样的方法,一学期来,学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教学效果成绩突出。

    二、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能够启发、组织、引导学生能与同伴交流、发现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同一题目尽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惟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有好多的学生理解不了原来是什么意思,我就拿学生分苹果做例子。我随便拿了九个苹果,分给4个同学,手里还剩下5个,问他们我原来拿了几个苹果?再让学生把我的做法用语言描写出来,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9。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你能力,我还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图形”这一节时,我拿生活中的物品作原形引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快便有了深入的印象,对物体有了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趁热打铁人,我又让学生动手做了立体圆形,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立体圆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

    我们班回民学生占到了1/3,他们的特点是幼儿教育质量差,语言沟通有障碍,家庭教育极度落后,不能很好的学校配合,所以在教育教学上存在很多困难。其次,汉族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与管理,给学校教育同样造成障碍。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学困生。为了不影响今后的学习,对学困生,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梯度,放缓学习节奏,重视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爱好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自信心页有很大地提高。

    四、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考试不只是看学生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掌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和存在问题,以此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根据,学生并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讲授,希望通过讲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把握、应用知识。

    当然,工作中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由于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在方法上、知识把握梯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走的更远,更好,在学习中更加开心、快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本学期已经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怎样才能教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做好课后辅导后进生的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认真细致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进步越快。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有人说:“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的吸光有积极的意义。”在做数学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作业的书写以典型示范、表扬为主。

    六、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6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新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在这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时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主要工作

    在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2)班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69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经过一学期多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分类、会认立体图形物体、认识钟表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习习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2、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怎样才能教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3、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运用

    图片,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通过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认识时针和分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怎样在钟表上拨整时。

    4、在作业方面,我会在课堂上留十分钟时间用来完成课堂作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学生,我会直接批改,直接纠正错误;对于完成作业慢的学生,我也会当面批改,当面纠正错误或者让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同事也培养了学生的一些良好习惯。同步练习也是如此,按时批改,利用时间讲解习题,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如何纠正错误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原题上纠正错误,最后,统一要求学生在错题旁边改正错题,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在复习时发现错误,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5、在本学期,听课十三节,通过听其他老师的优质课,取长补短。

    二、教学业绩

    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在书写方面,我会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1、在学习完一单元的知识,我会出一份卷子,让学生回家在父母的辅助下认真完成,再进行批改和讲解。在期中测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考试,两个班的成绩均分都在七十几分;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均分在八十五分,得满分有5人,成绩在九十分以上的占有一半人数,但是仍然有不及格的学生,通过这几次考试,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不是很好,审题不清以及两级分化太严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考试不是看学生的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的依据;而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根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把握情况,学生的努力情况。

    以此,我做了相关的改进,让学生多练习,多巩固,在上课期间多关注学习困难以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2、对于后进学生,我会对他们放低要求,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慢速学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爱好,进步他们的自信心。

    3、在学生的学习中,只有老师和学生是不行的,还要有家长的辅助,所以,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可以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思考及整改思路

    一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但是,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以下问题: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所以,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反思后,我有了以下整改思路:

    1、多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合作交流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2、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数学在数学中解决问题。

    3、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后进学生,积极鼓励。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等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习习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有热情,具备这样的前提,学生才能把知识学好。本学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很多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效果极好。

    三、课堂上“精讲多练”

    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加强口算训练

    为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练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每天抽出5分钟进行口算训练,或对答或笔算,而且每天留口算作业。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能力。

    五、及时做练习册

    完成一小节的内容就及时做练习册,本学期练习册基本是在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对练习册即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反复训练,直到吃透弄懂为止。

    六、认真批改作业

    每次布置作业都非常用心,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注重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在作业评比中,我班表现突出。

    七、抓好差生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为了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又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还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如张文蕾同学,是本学期新转来的一个学生,他基础较差,存在很多知识断层,在他的转化的过程中,我注意给他补课,把他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一来,他学得就轻松多了,进步很大,兴趣和求知欲也随之增加。

    八、重视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支持。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养成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有所提高,但有几个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今后我仍将继续努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8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在课前认真备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学生的认知基础,完成详尽的教学预案,因地制宜、因课制宜,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

    第二,课堂上对学生要求明确,严明课堂纪律,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三,上课饱含激情,注重课堂语言准确、简练、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努力让幽默成为自己的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第四、精讲多练,注重使用启发式教学,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尽可能让课堂成为更多学生的舞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课堂评价生动多样,因人而异,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五、本学期在课堂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

    坚持每天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练习口算题,重点做到讲算理讲计算方法。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使我班孩子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七、积极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边教边学、且思且行,积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时地查找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9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下面是本人一学期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就要自己以身作则,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备课上课。

    (一)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中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

    (二)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坐姿要端正;上课有事必须先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再告诉老师;作业书写要干净、整洁,字要大方、而且所有字要排整齐,字迹大小一致。

    (三)除了家庭作业,作业做到当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作业,有错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马上改正,避免学生对老师给自己批改的作业从不看。

    三、培优补差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张成财同学,课堂上无心听讲,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课后进行辅导,期末考试中成绩有所提高。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本班级学生成绩发展不平衡,在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有待今后努力。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当然,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及关怀;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致力新授有趣实效。

    在教学中逐步实践“浔小”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改变了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完成练习题,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做到复习及时有效。

    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及时布置适量的作业,并初步有层次性的作业。并及时批改练习本、练习册等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我尽量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而教师本人做好错题的收集工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辅导。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测评。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以学习教研为动力:

    1、重视学习,提高业务知识。通过阅读教育期刊和向同事请教,改变教育观念,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着“虚心使人进步”求教的心理,经常到其他班级听课,从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本学期期末考试,本班平均分是96.4,优秀率是87.8%及格率100%,达优秀档次。

    三、存在问题:

    我们提倡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表达、合作、倾听等能力,但拘于学生年龄上的限制,还需在课堂中多花时间引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展示。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给自己施压,并化压力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4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三、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5、布置学生实践活动

    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四、教学反思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原有的基础,对1-10的数的数数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由于课堂常规的影响,学生的观察、说话、倾听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动物物的爱的情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渗透环境教育)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课件)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通过插图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3

    教案设计示例

    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活动过程

    学生放学回家后,寻找家中的数字,如有几口人,几件家用电器,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张床,然后有文字后图画记录下来,上课时介绍给同学们听.

    可爱的校园-北师大

    [color=Red][/color]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具准备: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活动过程

    学生放学回家后,寻找家中的数字,如有几口人,几件家用电器,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张床,......然后有文字后图画记录下来,上课时介绍给同学们听.

    最新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说课内容】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教材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应在十位商0占位的道理。

    【教具及学具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428根小棒每组一份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指导

    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

    1、尝试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参观果品厂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创设了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情境。先播放画面,深刻感受全运会火炬传递的盛况,然后教师出示情境并指出:全运会火炬也来到了我们济宁,我们学校为部分有幸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同学准备了太阳帽。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题意后列出算式:428÷4。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估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

    428÷4。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并汇报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结果:大约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了,就比100小了。)

    2、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计算,可以独立思考、同位讨论,还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在独立探索后进行全班交流,我鼓励学生汇报并展示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摆小棒或以下几种算法(课件出示)。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第1、2种做法是错误的。

    3、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对于第三种方法,我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小结,并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同时老师板书竖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够分1个十,所以应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来变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个一除以4得7个一,把7商在个位上。在这里重点使学生理解2个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够分一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商0的算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通过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在十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4、明确竖式简便写法

    对于学生的第四种做法,我重点让学生明确:为什么2除以4不够商1,在十位上商0后,0乘4得0为什么不写呢?理解: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所以这一步可以省略。同时板演规范的简便竖式写法。

    5、灵活处理,掌握算法

    当学生掌握了428÷4的正确算法后,我直接板书204÷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笔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写法。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占位,由于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所以中间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写。通过对比两种写法,使学生体会第二种写法的简便,同时教师板书简便写法。

    总之,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和能力提高题。

    1、课本41页第1题。先估算再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进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够商1,应商0占位”的算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2、我当小老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说一说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再做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通过此项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拓展升华的目的。

    这三组练习层次清晰,起到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四)课堂评价,总结升华

    本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在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了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四、板书设计

    都说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及三步计算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做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括号。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2)课堂练习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道算式120÷6+4×2,120÷(6+4)×2,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分析运算顺序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为接下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先出示例题: 525÷[(81-56)×3],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试着计算结果。

    525÷[(81-56)×3]

    =525÷[____×3]

    =525÷____

    =___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习得运算的顺序,然后再具体说说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这是对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本题计算,教材把没有参与运算的部分照抄下来,只要求学生算出小括号里的得数,这样,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进行适当的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按正确的顺序完成计算。

    2.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练一练”。

    42×[169-(78+35)]

    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本题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尝试算一算,计算之后说一说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最后再总结出所有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不含括号的、含有小括号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

    36+24÷15-18 先加、再除、后减

    320÷5×26-18 先减、再乘、后除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恰巧是对运算顺序的针对性检测,与前面单纯的计算相比,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下一题解决问题奠定经验基础。

    3.“小好汉”剧团要购买4套女装,每套女装的上衣标价为60元,裙子标价为40元。购买男装一共花了1200元,那么用于购买男装的钱是购买女装的多少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介绍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书上也有一题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用到括号,我们小组经过商量一致认为可以换成一道稍微简单一点的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虽然在难度上有点拔高,但是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中括号和小括号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的妙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平,公平的分我们也叫做“平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习,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习,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0×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容易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容易忘记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 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具体处理方法。学习《0×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课件情景为背景,通过探索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的过程,计算苹果总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试一试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 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0”的规律。

    2. 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全课总结五个环节。

    一、复习

    通过口答一个五是( ) 二个五是( ) 三个五是(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第2、3题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任意2题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

    (1)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都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义,整数乘法的意义。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3)小结、深化。

    再次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目的是强化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规律。

    三、建立模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让学生初次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释应用

    1、课本第35页练一练。(要求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诉其他同学,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练习设计。

    我买20枝铅笔和30本书,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学过的方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会解决涉及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