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李时珍的课件四篇
  • 李时珍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01

    李时珍的课件四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李时珍的课件四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李时珍的课件 篇1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板书贴)

    3、学习人物故事的第一步要——【梳理情节】(板书贴),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情节?

    4、那么,任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人物故事的第二步啊,那就是——【品悟人物】(板书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李时珍,去品一品这个任务。

    1、(手指板书)李时珍——投宿的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座古寺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4、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①什么叫断垣残壁?(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

    ②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词)你从断垣残壁品出了什么?(旧,很危险)

    ②你品出了什么?(古寺漏雨了,已经长青苔了……潮湿,没有阳光……)

    5、是啊!这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还有(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多么破败呀。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6、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刚才抓住关键词知道了这是一座非常破败的古寺,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板书贴)

    7、看看,这是一座多么破败的古寺啊!你觉得李时珍他察访药材的生活怎么样?(艰苦)

    8、其实,除了这一自然段能够体现李时珍旅途的艰苦,在第一部分中还有个自然段也能体现,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一部分)(学生答、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谁也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两个关键词能够体现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艰苦?(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大家一起。(齐读)任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用拆字法来理解这个词语。

    8、是的,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历经千辛万苦,面对长满青苔,布满蜘蛛网的破庙,他说——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1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李时珍察访药材的那份艰辛。

    1、李时珍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过夜,这么苦的生活都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他还吃了哪些苦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5到7自然段,谁愿意扮演李时珍?庞宪呢?那其他的旁白就让我们一起朗读,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读)

    出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谁来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苦?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很冷,用枯枝杂草生火来取暖)你真会咬文嚼字。(指名读)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你也很会读书。

    ①一个“啃”字,你品出了什么?(干粮硬硬的,干巴巴的,可难吃了不喝上一口水,真是难以下咽,放在行囊里好长时间了……)

    ②请你读这句话。

    5、小结:冷了烧点枯枝杂草,取暖,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啃点干粮……这样的而生活李时珍怕吗?(不怕)你从哪个字知道的?(笑)你真会抓关键词。(笑)(点红)

    6、一个“笑”字,你品出了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7、李时珍这种艰苦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不是)一月吗?(不是)一年吗?(不是)而是——(长年累月)。

    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8、谁来读——(长年累月)(生读,师评价:老师觉得这种生活你已经过了3个月了。你已经过了一年了。你已经十年了。)

    9、是的,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在外奔波十多年了!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谁也想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同学们,你能想象这十多年李时珍吃了多少苦吗?(自由说)

    15、可是,他觉得值得吗?(值得)他说:但我们——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5、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因为他想为万民得福,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只要万民得福,只要老百姓有病了可以对症下药了,健康了……自己吃点苦是无所谓的了,是值得的)

    17、是啊!想到万民得福了(放大)他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了。难怪他说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8、此时此刻,你品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为民造福】)

    1、当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让我们走进寺庙看看李时珍他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8到13自然段,找一找李时珍记载了哪几种草药,这些草药有什么药效,想一想他记得怎么样?

    出示: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2、同学们都读好了,老师要考考你们,你能帮这几种草药找到各自的药效么?(ppt连线)

    3、刚才李时珍记录的草药,它们的药性和外形都是十分确切的,那么,对于有些比较相似的草药,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找到了吗?

    出示: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我们一起读一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找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品一品?(端详)(嚼嚼)(点红)

    5、什么叫端详?(仔细地看看)请你做做端详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做动作)

    6、他仔细地端详之后,有没有分辨出这两种草药呢?(没有),所有他又——(嚼嚼)。

    7、大家想想尝草药会有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李时珍作为医生肯定也知道有些草药是有危险的,那他怎么还敢嚼?(他为了分辨清楚药材,让本草纲目更准确,他亲自尝尝,避免后人开错药而出现危险……)

    9、不仅仅是这两种草药,李时珍经常亲自尝各种草药。记得有一次,李时珍看到古书上记载曼佗罗有麻醉作用,能使人精神恍惚,严重的会失去知觉。为了验证曼佗罗的麻醉作用,他亲自吞服了这种药,结果昏睡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

    10、李时珍对儿子说的这句话不也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1、“嚼嚼”看似简单,却冒着危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李时珍的这份严谨的态度。(齐读)

    12、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夜已深,但李时珍仍在继续工作)

    13、李时珍之所以深夜仍在工作是因为他说过——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4、这一段环境描写虽然没有正面写李时珍,但是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体会到他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15、现在学完了课文,你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16、总结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认识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认真严谨的李时珍,下节课我们要学习复述课文和环境衬托这种精妙的写作方法。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在朗读声中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最后老师要布置几项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的第二大题。

    李时珍的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当时的情景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重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当时的情景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共同品赏——交流体会——总结拓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今天这堂课要了解和学习的是谁呢?(板书)李时珍。你们见过李时珍的像片吗?请看。(提示像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己认真读一次课文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共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两大内容。想想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他“立志学医”?哪几自然段写他“编写《本草纲目》”?

    三、再读课文,共同品赏。

    1、读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这两部分内容,勾画出能体现李时珍“伟大”的句子。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读自己感触深、被打动的句段。

    讨论交流

    (1)、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胆想象。

    谈一谈阅读时自己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以及相关的联想。

    四、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李时珍的课件 篇3

    课文简析:

    课文记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经历27年编写《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受父亲的影响,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立志行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李时珍偷偷地学习行医的本领,22岁开始行医。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写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编写出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第3自然段写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第4~5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药物书的经过和结果。

    第4自然段写李时珍为了编写药物书,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第5自然段写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

    这一段文章运用具体数字,说明《本草纲目》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27年”突出了编写这部书时间之长;“100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突出了这部药物书字数多,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药物种类齐全。而这些数字,又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完成这部书,李时珍得付出多少精力啊,得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进一步说明《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也是全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李时珍以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学会12个字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了解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体会文章运用数字说明问题的作用。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

    教学重点: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查阅资料:李时珍人物简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12个生字(含一个多音字“累”)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概讲了什么。继续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部分生字。

    设计理念: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培养学生自学和预习能力。

    一、课前预习:

    1、本课生字较多,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书写前注意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特点,通过组词练习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找有关介绍李时珍的资料或介绍他采药、编书的故事,并读一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熟悉字音和字型

    读后问: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请你用自己的识记方法介绍。

    师指导生字: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分:如“较—郊、编—遍、纲—纲、尝—常、缺—决、载---栽、验---检”;“累”多音字的学习;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读书,并随时指导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简要说说这课文写了什么?如何分部分?(分清层次、概括内容)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受父亲的影响,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立志行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李时珍偷偷地学习行医的本领,22岁开始行医。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写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编写出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第3自然段写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第4~5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药物书的经过和结果。

    第4自然段写李时珍为了编写药物书,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第5自然段写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

    5、生汇报学习结果

    师:课文记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

    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经历27年编写《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三、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练习读书,达到流利。

    第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教学重点: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设计理念:在理解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品质,读出体会。体现课内外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李时珍有哪些了解?”

    二、细读课文。

    紧扣课后习题1引导学生直接插入课文重点段落,学习理解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思考,找出原因并加简要批注:如“不全、不祥、有误”;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这样一部内容不全、记录不详细、甚至有错误的药物书,会给医生看病带来怎样的后果?(生说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呀!旧的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准。李时珍决心编写一部比较完善药物书。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完善”?

    从李时珍的想法中可以看出他处处为病人着想,认真负责,医德高尚。

    (3)李时珍重新编写药物书,造福社会的信念是多么坚定!体会着把这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2、师: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药物书,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读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知道?大家都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找到他所做的准备:积累经验、各地采药、访问有经验的人。他“不但在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个地去采药。”“不但……还”表示意思更进一步,重点在后半部分。这一用法引导学生通过重音读出体会即可。

    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他在做准备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读体会、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结合“不怕……不怕……走遍……好几天……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这些词,再说说体会、想像困难、读出体会中感受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

    (2)有感情地读读全段。

    3、师:李时珍历尽了千辛万苦,做好了写书的准备,回到老家开始写书。

    出示句子:(他整整花了27年,……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

    让学生结合这些数字,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字说明问题的作用。

    4、回顾全文,想一想:《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资料说。

    重点指导数字说明法:这一段文章运用具体数字,说明《本草纲目》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27年”突出了编写这部书时间之长;“100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突出了这部药物书字数多,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药物种类齐全。而这些数字,又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完成这部书,李时珍得付出多少精力啊,得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进一步说明《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也是全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作业

    1、课后:写出这课文的读后感。

    2、运用数字说明法介绍一种事物。

    李时珍的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李时珍》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事。

    课文开篇点明李时珍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接着讲李时珍立志学医,然后讲他编写《本草纲目》,最后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以及它产生的深远影响。

    那么,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呢?首先,他行医的目的就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救死扶伤”,他立志行医,“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由于家里世代行医和父亲的影响,幼小的李时珍耳闻目睹了病人的疾苦和医生妙手回春的高尚,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其次,李时珍做医生后,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旧药物书的缺点,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药物书”。所谓“完善”,就是要克服旧的药物书不全、不细、有错的缺点,让书中药物尽可能记载得多一些,详一些,准一些,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历时27年,经过了充分准备,甚至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作为医生,李时珍深知吃错了药的严重后果,但为了让病人吃着更安心,让后人从他的书中借鉴正确的药方,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绝非一般人能够做到啊!由于他的努力,《本草纲目》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由此看出,李时珍这样伟大的人,创作了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把每个自然的内容都与“伟大”一词联系在一起去理解,就可以深入理解什么是“伟大”和李时珍“怎样伟大”了。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按照“读书内化”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法:“以自读为轴,以自问为经,以自悟为纬。”每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突出了三点:一、读的目标具有层次性。从训练步骤看,“通读”要求“读通”,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精读”要求“读懂”,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作者表达思想的一些方法,有感情朗读;“熟读”要求“读熟”,语速上能够熟读成诵,语调上能够抑扬顿挫,语感上能够体验品味。二、读的要求体现差异性。“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不同读者对文章的领会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在“通读”、“读出问题”阶段,让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共性“问题”。其实质是尊重学生读的“异”。三、读的功能强化多维性。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

    词语注释

    救死扶伤:救治临危的病人,扶助受伤的人。[例句]救死扶伤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而很难医治的疾病。

    对症良方:针对病情开出来的好药方。

    完善:完美,使更加完美。

    药效:药物所起的作用。

    拜访:访问。

    严寒酷暑:极冷的冬天,极热的夏天,形容条件极为恶劣。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解除——废除志愿——志向鄙视——轻视

    记载——记录流传——传播留心——留意

    完善——完美积攒——积累著名——闻名

    反义词:解除——保留鄙视——重视完善——残缺

    句段赏析

    1、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

    析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医生的生活也比较清苦,父亲不愿意李时珍再当医生,是出自对儿子的爱。

    2、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析这句话交代了李时珍立志当医生的目的和原因。目的是“为穷人治病”,原因是“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他的立志也与家庭影响有关:由于他家世代行医和父亲医术高超,他亲眼目睹了解除病人痛苦的伟大,加之父亲为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的行为影响着他,所以,他立志“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时珍不为个人名利,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崇高思想。

    3、不怕严寒酷暑。

    析无论是非常寒冷的冬天还是非常炎热的夏天,他都在赶路,都在爬山,都在采药。

    4、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析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药性和药效,李时珍不仅虚心请教有经验的人,还通过亲口品尝来验证。不少药材有毒性,亲口品尝是有危险的。这种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感人至深。

    背景知识

    明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建于1368年,亡于1644年。

    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课后题解

    3、(1)李时珍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自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这些都说明了他不怕苦和累。

    (2)“整整”说明编写药物书所用的27年中没有间断,强调了李时珍编书所花时间非常长。“终于”说明了李时珍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写成的,强调了编写这本药物书的不容易。“著名”就是很有名。表明了《本草纲目》在全世界的地位及作用。去掉了这些词语,句子当然就表达不出这么丰富的含义了。

    文章导读

    李时珍,我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的是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课文第一自然段简单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第二、三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先讲他为什么立志学医,再讲怎样学医。第四、五、六自然段讲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先讲为什么要编写,再讲怎样做编写准备,最后讲怎样把书写成。最后一个自然段评价了《本草纲目》的价值: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写作特点

    本文情节衔接紧密,从李时珍立志学医,到萌发编书的想法,到他如何编写,环环紧扣,叙述自然。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语言积累

    救死扶伤 疑难病症 积累经验 严寒酷暑

    拜访 亲自 品尝 流传 山高路远 完善

    1、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2、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范例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五)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六)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汇报结果

    (、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七)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八)再读生字词

    (九)生字描红

    (十)作业

    收集常见中药名称及药效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钻石的课件必备四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差异性。我们精心挑选了这篇文章它的标题为“钻石的课件”,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

    钻石的课件 篇1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学习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的容易读错,应加强指导: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如哽咽。

    要求会写的字较多,可分类指导,如,渴沫涌左边均为氵;渴哀字可与前文刚学过的竭享联系起来记忆;注意累字下部不是系字,舔字右下部不是小字;舔还可与添字比较记忆;同时注意凑的左边不是氵,沫的右边不是未;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3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文中泡泡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进行指导。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小姑娘分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课文第一段写到,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小姑娘绊倒在它身上,它也只是哀哀地尖叫。小姑娘没有怪小狗绊倒自己,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分给它喝。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应抓住再也忍不住 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水喝的时候,小姑娘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可结合对课题的辨析来加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4课后的两个思考练习题,是从朗读和交流阅读感受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朗读方面,要求读出美好的感情,意即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对感情基调的把握,可以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从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第二个题目,可以在教学中加以解决,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讨论,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应当使学生懂得向别人献爱心,用爱心来对待生活。

    5选做题是基于童话的特点来设计的,可以讲完整的故事,根据自己的想象丰富某些情节;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些部分展开想象,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6本课后第二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建议。内容主要是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的爱。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以前面的活动,即了解具体事例,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为基础的。教师应侧重了解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方法的引导,可以结合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以继续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钻石的课件 篇2

    我迅速从地上拾起五颗钻石,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颗了。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突然,我想起: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钻石最有可能滚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这时,他正往外走。

    对不起,先生!请等一下!我急忙喊道。

    他缓缓地转过身来,你有事吗?他脸上的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

    他也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是的,工作的确很难找。他回答,我能肯定,你在这里干得不错,祝你好运。

    他伸出手握住我的手。略一停顿,他松开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节选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5册《第六颗钻石》〕

    一指解读

    故事讲的是一个珠宝店的售货员,不小心把六颗钻石掉到地上,一个失业的、贫穷的人捡了一颗,在售货员理解和尊重的感召下,那个人把钻石还给了她。找遍焦躁不安像疯子一般,表现了售货员因找不到钻石而心急如焚;对不起请,充分体现了售货员对失业者的尊重。当我看到那个人的表情很不自然时,我想起了母亲的教诲,想到这个人并无恶意,也许要养家糊口,也许要帮孩子交学费,也许总之是被迫无奈,才悄悄拿了那颗钻石。如果我把他当成小偷,恶语相加,那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不承认自己拿了钻石,我也无奈。是母亲的话教育我及时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

    钻石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

    二、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爱好。

    教学重点

    一、爱心的神奇力量。

    二、丰富的想象。

    教学构想

    奇思妙想旨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应该由教师去讲解,而应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自己去品味、感悟。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在发挥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没有文字障碍,一定在学生自己阅读、朗读的基础上,讨论童话的主题。

    课时:一节

    教学流程

    讨论----朗读----想象----感悟

    朗读设计

    一、学生朗读

    目的:初步感知、感受课文内容。

    可以提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可以提的问题:感悟、认识小姑娘的爱心,学生可以考虑,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

    三、学生朗读

    目的: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喜欢的句子、文段。)

    可以提的问题:认识小姑娘爱心的宝贵,争取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

    朗读层次

    1、浅显了解2、深入知道3、品味含义

    目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小姑娘高尚的心灵和纯洁可爱的形象。

    教学环节

    导入: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父亲、母亲,热爱自己的家人。比如关心爸爸妈妈下班累不累,爸爸妈妈下班后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拿拖鞋等等。

    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讨论的内容1、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举例;2、作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

    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生活花环,给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那你们都听过那些童话呢?大家都熟悉安徒生和格林,熟悉他们的《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姑娘》等。展示学生绘画作品(作品都是学生心目中最美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按作品顺序依次说出喜欢的理由。

    什么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通俗易懂、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一个与你们有着同样年龄的小姑娘她有着对妈妈的爱心、对所有人的爱心。(对作者的了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下的注解。《七颗钻石》这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主要作品有《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童话七颗钻石

    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目的: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朗读。

    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朗读前要求学生注意:1、在课本上注音。2、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加字的音:干涸(h)水罐(gun)绊(bn)倒舔(tiǎn)净

    一瞬(shn)间咽(yn)了一口唾(tu)沫(mo)

    讨论,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补充: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两次让水的感人故事,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

    教师范读

    目的: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问题:为了认识小姑娘的爱心,学生考虑,自己认为这篇童话哪些地方写得好。

    讨论,出示三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课文导读

    1、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2、发生了哪些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3、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情节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板书:空木水罐----有水----端正地放着----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想象

    1、细读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圈出感人的词来。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小姑娘找不到水,心情是怎样的?累的倒在地上,会做什么样的梦,好梦?恶梦?或联系自己口渴,要喝水,但到处找不到水最后渴醒了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3、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板书:夸张、想象

    讨论:正因为上帝对小姑娘的考验不再犹豫了,所以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北斗七星。这是全文最让人振奋的情节。(大熊星座即北斗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的七颗亮星。用直线把勺形边上两颗星连接起来向勺口方向延长约5倍的距离,可找到北极星。故此两星又名指极星。北斗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感悟

    品味朗读,《七颗钻石》透过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一个道德期盼:要尽量为别人着想。引导学生阅读这篇作品时,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小姑娘纯洁可爱的形象;透过喜出望外真想但就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语,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同时,可以从题目上去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为什么不用一罐水而要用七颗钻石作标题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短文中,它们正是纯洁心灵的幻化物。全班齐读第四节,启发学生来参与片段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大熊星座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作者为何要这样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

    提示:爱心像北斗齐七星那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板书:爱心永恒普照人间

    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我们大家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腾飞我们的想象。

    当堂作文训练

    1、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下去呢?试给故事续写一结尾。

    2、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幸喜之景。

    3、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讨论,承第三个题目转入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钻石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

    3、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你从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请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

    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③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6、小组学习三自然段.(完成表格)

    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①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读一读四至六自然段;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变成银罐

    把水分给小狗喝

    关心、爱护小动物

    变成尽罐

    母女兩人推让水

    女儿孝敬母亲,母亲爱护女儿

    跳处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水流

    把水分给过路人喝

    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3、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闪光.板书:爱心美好心灵

    4、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自?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3、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姑娘,有着一颗钻石般闪亮的心。能举出一些人、一些例子说说吗?(七)、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将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第二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do)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do)在水里.

    (3)七颗钻(zunzuān)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而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四、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干渴

    论语的课件(优选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这份“论语的课件”是小编倾心打造的希望您会喜欢,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考和分享!

    论语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的课件(篇2)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的课件(篇3)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论语的课件(篇4)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这本书吗?能不能给大家举出几则例子?你对它还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简要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

    二、正确朗读课文

    1.《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朗读。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2.请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练习。

    3.指名朗读,互相订正。

    4.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领悟含义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2.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3.自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及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把它画出来。

    4.小组内学习:针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结合体会再读

    1.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见解。

    2.把课文背诵下来。

    五、作业、课外激趣探究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学习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习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大家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

    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论语的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论语的课件(篇8)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的课件(篇9)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的课件(篇10)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2023四季的课件(热门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带来一篇关于“四季的课件”的深度阐述文章,烦请您关注并详细阅读本文!

    四季的课件(篇1)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认真朗读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通过观察、朗读、想象,链接生活抓住季节特点创编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感受,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读并熟读成诵就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生活是儿童语言的发源地,利用课前收集图片、儿歌及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鼓励学生生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四季美丽的风光,链接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没有实践条件去认知各种季节的同学也有了真实的感知,引导悟读像“尖尖”这样的叠词语言特色创编诗化语言,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与个性表达,教育回归了生活。

    2、内容分析:

    本首儿歌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一定爱朗读,也爱背诵。插图色彩明丽,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学情认识:

    这首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对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为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课件展示季节情景、课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再进行认真的朗读认真的倾听,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歌中有几处的语言形态对于刚完成汉语拼音学习,语言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儿童会造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例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到诗歌是在形象、生动地介绍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对“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中的“顽皮”一词,学生也会是有理解的困难。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予以突破。

    4、经验介绍: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天长日久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本课识字以分散识字语境识字为主,把11个汉字分解成三块出现,开始是赏景识字,自然习得。再是说说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来贯穿识字“是、雪、肚、叶、圆”,最后把“对、说、就”三个汉字放到品读四季景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是在语言的实践学习中进行,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教学目标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能展示四季风光的课件、生字卡片、课堂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与儿歌等。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2、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欣赏四季美丽的风光,想去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赏的时候小朋友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几个季节来到了我们身边?

    4、交流:

    第一张画面是哪一个季节?春天你喜欢吗?请你美美梦地读一读“春天”。(它们两个是好朋友,读的时候要紧紧地挨着,再读一读。)第二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开火车读。第三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谁来读?(好像凉爽的秋风吹来了!)第四幅画面又是哪一个季节呢?请你读。这位小朋友读出了不怕冷的样子。

    5、揭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让学生从图片联想生活来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美丽的四季风光,现在就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

    2、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课文中的四季,哪一个季节的景色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说。

    春天:

    ⑴请你读一读。读出春天刚长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觉?

    ⑵刚长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小草一钻出地面对小鸟说什么呢?谁来当一当小草读好:我是春天。他哪个字的读音特别准?

    夏天:

    ⑴请你看图读一读。你刚才静静地听这位小朋友读,你听出荷叶有什么特点?

    ⑵谁再来读,课件点出“圆”字,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什么圆圆?

    ⑶这个短语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娃娃,谁认识?点出“叶”字。你在哪儿认识的“叶”,你知道他还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指名读。他读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⑵谁也来当一当秋天的谷穗,读一读。

    ⑵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个“肚”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

    5、与同桌交流已经认识的生字娃娃。

    7、读正确短语,并在交流中认读部分生字:“是、叶、圆、雪、肚、”。学生评读是否读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课前及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景物与四季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初读课文说景,有助于了解景物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学习交流识字并积累语言,同时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视野。)

    1、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自由读。

    3、选择性读句,读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认读“对、说、就”3个生字。

    ⑵说说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⑶欣赏春天的美景。

    ⑷我当小诗人,创编写春的诗句。交流。

    5、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四季》。

    (鼓励学生读好喜欢的季节的诗句,立足于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读课文诗句的特点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创编写春的诗句,基于儿童文化发展儿童语言。)

    1、我们来到四季果园,请小朋友摘果子。课件演示:学生读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点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这些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围三种结构来分类本课的生字。)

    ⑴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⑵打汽球。巩固难字“就”。

    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悟出汉字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不同的构字规律。

    1、贴绿叶(把新词写在绿叶上)——认读新词:

    2、今天,我们要学习四个新偏旁,它们是“月、雨、口、禾”,请跟老师读一读。你们发现本课的哪些生字中有这四个偏旁?

    3、认读新偏旁“月、雨、口、禾”。巩固带这四个偏旁的生字。

    (学生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生字已经是比较熟悉,这时将词儿拿出单独识记,不经意间巩固了识字,形成识字能力。)

    1、谁来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的诗句。

    2、除去春天,其它的三个季节中,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就去读熟哪句话?要求:

    ⑴要读出季节的特点。

    ⑵想一想,为什么它们说自己就是那个季节。

    ⑶像课文那样,根据自己的生活发现也编一句话。

    3、交流:

    秋天:课文是怎么样写出秋天的特点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评一评。

    还有谁来当一当谷穗弯弯?指名读。

    你还从哪儿发现秋天已经来到我们和身边?

    谁能用代表秋天的事物来像课文那样编一句诗句。

    背诵课文读一读写秋的句子。

    想一想秋天的景物特点。

    创编诗句。

    夏天:喜欢夏天的同学朗读诗句。其他同学评读。指名读。

    读出夏天荷叶圆圆的特创编写夏的诗句。

    联系生活,丰富冬天的事物特征积累。

    创编。

    4、四人小组合作创编一首新的四季。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评议再交流。

    5、背诵课文。

    (立足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模仿课文语言特点用收集到的事物仿说或创编描写四季的诗句,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化亲历的生活及看到的形象的画面为凝炼的语言。)

    1、出示生字“七、儿、无”。这三个别生字里的哪此笔画我们学过?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笔画叫什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

    2、仔细看竖弯钩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这三个字怎么写比较好看。

    3、出示“九”字,“九”字也有一个没有学过的笔画,你们能猜出它的名字吗?

    4、回忆学过的笔画,猜想竖弯钩的名称,练习书写竖弯钩。

    5、观察“七、儿、无”的竖弯钩的笔画位置,练习书写。

    6、学习新笔画:横折弯钩,练习书写生字“九”。采用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笔画共性,老师范写与学生书写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投入学习。

    1、常见错误分析:

    季节性事物的特征混淆。例如:有的小朋友说菊花是春天开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积累得比较少,以为花都是春天开的,另外生活中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想当然地认为。作为教师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真正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相等”的理念。

    2、我来当小诗人:

    2、以学生收集、绘画的资料为主:

    张贴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四季的儿歌。

    四季的课件(篇2)

    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七、儿”两个字。学会竖弯钩一种笔画,认识雨字头、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随机选择的两个小节),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部分内容,感受其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七、儿”两个字。学会竖弯钩一种笔画,认识雨字头、月字旁。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部分内容,感受其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去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爱读。

    2、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以情境导入,在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以“朴实”为基本出发点,在提问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的时候,直接进入课题,简洁、明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选择。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自读、同桌互读的方式,并对每一次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把课文读通,圈出生字;互读,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打破了一惯从头到尾按顺序、一成不变地教学传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孩子很主动、很乐意去选择,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

    (三)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地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把生字的新授放在了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先对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再认识生字,以利于更好地朗读。在教授生字的时候,采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认识这些生字,记住这些生字,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指导朗读,体会含义。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过程,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怎样引领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这里,我采用了指名读、教师范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草芽”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体会到小草很青、很嫩的感觉,所以就知道读起来声音要轻一点。再比如:雪人大肚子一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怎么读?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动作,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经过这样多方式、多层面的指导,学生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

    (五)拓展想象,开阔思维。

    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开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编儿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巩固复习。

    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首先把今天学得几个生字复习了一遍。同时新课标语文学习非常注重孩子词语的积累,因此我还放了一个词语积累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词语。

    (七)指导书写,学会观察

    一节课有读的,有说的,有背的,那写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在指导书写的时候,我希望孩子们自己能发现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因为只有教师单纯性的讲解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那印象才会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八)小结

    如同揭题的简洁,我的结尾依然精悍。“通过这一节的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问题是那么的简单,但却是对学生最实惠的问题。

    五、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中还是比较紧张的,有时候动作太过僵硬,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时间控制得不够好,造成复习环节没有时间上,后面书写指导也比较仓促,学生写字的时间太少了。

    2、这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读的太少了,而且读得形式也比较单一,齐读放得太多了,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太少,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也没有很好地达到。

    3、在学生看图仿说的时候,这个难度放得有点大,我只出示了一个句式,———,他对———说:“我是冬天。”就让学生来说,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因此说的时候也没有很好地按照我的要求,应该在出示句式的时候,再出示一句例句,让学生明白;哦!应该是这样说的。

    4、整堂课还是不够开放,教师扶得太牢,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理解、升华。

    5、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四季的课件(篇3)

    在儿歌的快乐中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季》说课稿

    宜都市姚店小学张红艳

    一、充满童真童趣的教材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特别是最后一节“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即描绘绘出了冬天的特点,又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把冬天里一幅打雪仗,堆雪人的场景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了让这充满童真童趣的教材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朗读课文,在课文中识字。

    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弯弯”不太容易理解,因此我做了形象直观的教具,在让学生理解“鞠着躬”和“大肚子一挺”等语句时,加上动作和表演相结合,既有趣生动,又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走近孩童心灵的教法

    《四季》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在设计学生学习方案时,我紧扣“走近孩童心灵”这一理念,抓住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这一条线,创设“到四季妈妈家做客”这一童语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说,说中议;从读中习得语感,发展语言。同时,又以生字教学为重点,通过整体识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从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1、走近童心的游戏——主动探究从入学开始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我们就重视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主动学习,鼓励自己回家寻找四季的特点,如:春天,燕子飞回来了;冰雪融化了,青蛙冬眠后蹦了出来;荷花开了;农民伯伯丰收了;下雪了,大家又开始堆雪人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有能力收集而且又乐于收集的。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我设计了“猜四季”这一游戏作为开课,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四季的景色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四季”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洋溢童趣的生字宝宝——识字体现多元化

    新课标对低年级提出了多识少写,整体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的新的识字教学理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几处体现以多种形式复现,加强识字的效果的设计。如:引入新课时——“四季”两个生字,我让学生和我一起识字,生字宝宝展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充分唤起学生已有旧知,并且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增强识字体验,针对低年级学生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生字花”的识字游戏:把生字做成一朵朵的“生字花”,会认的字就摘下这朵花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让生字和他们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识字,这样就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了。

    3、贴近童心的诗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其中之一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从让学生理解课文词语、句子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应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学中过了生字宝宝这一关之后,我带着学生一起四“四季妈妈”家做客,可是遇到了“春”、“夏”、“秋”、“冬”四扇门,该如何走进这四扇门,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走进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原主动发展。

    4、内化童心的展示——儿童诗歌创编

    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同时,我还安排了拓宽思维训练,例如,当我随着学生去冬天家里去做客的时候,有意的让学生边表演边读诗歌,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增长了知识,学生乐此不疲。诗歌学完之后,我和学生不满足于“草芽、荷叶、谷穗、雪人”,我鼓励学生想像各个季节的景色,并给学生提供了几幅各个季节的景色图片,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小诗诞生了“花儿朵朵,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当然,也许学生的诗还很稚嫩,但这是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

    三、我的思考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朗读?

    2、如何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季的课件(篇4)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上的课文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一册《四季》。这是一首儿歌,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描述了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表现春、夏、秋、冬不同景色。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观察图画,体会词句的意思,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

    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读的步聚的:

    一、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本课一开始,我安排学生听读(随机演示)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自读,感知内容

    在学生自读前,提出自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美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以境促读,境中动情

    本课朗读的重点是有关“春天”的这一节诗,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播放了描绘春天美景的录像,(随机演示)屏幕上花儿争先开放,小草钻出地面,小鸟飞来了,它们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再配上动听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对文中的文字描写有了直观的形象认识,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孩子们边看边自发地鼓掌,情不自禁地赞叹:“春天真美啊!”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把自己变成钻出土的小草芽,问学生:“你高兴吗?你想怎么说?想怎么做?”孩子们笑着、跳着、拍着手,欣喜地说:“我是春天!”紧接着,我使用了激扬学生灵动的评价语“开心地说吧!“”跳起来说!“这么多小草芽都钻出来了啊,一起欢呼吧!“这些话语,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的创造性被激发,心灵得以解放,此时,整个教室一片欢腾,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在教学“夏天”这一节诗时呢,我让孩子们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夏天的气息。(配课件)“现在你们就是荷叶了,你舒舒服服的躺在水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嘘!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由此可见,只有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才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进入想说、想表现的状态。在境中动情,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2、以演促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我安排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表演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从诗歌中领悟到的内容与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来。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草芽、小荷叶、谷穗娃娃,雪娃娃,有的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读,课堂上书声琅琅。这刻,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巳经能够冲出老师的翅膀,自由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啦!

    3、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我在教学该课的最后,安排了创作新的四季小诗这一环节,为此,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如“蜜蜂嗡嗡,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对冰淇淋说,我是夏天”;“红叶飘飘,他对崔老师说,我是秋天”;“雪花飞舞,他对梅花说,我是冬天”。这是多么童真的想象,多么独特的情感体验啊,让我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那颗聪慧而灵动的心。

    最后我想用萨特的一句名言,作为这节说课的结尾: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阅读是自由的梦!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谢谢!

    四季的课件(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我的四季》。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我的四季》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体悟人生”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确青春使命,更好的体悟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我的四季》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饱含哲思的语言,将自然的四季与人生的四季结合起来,向我们揭示了“播种、耕耘、收获、反思”等人生真谛。

    (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三、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鉴赏能力,并且通过前一板块的学习也对“青春”有所感悟,但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尚且不足,需要我予以启发和点拨。

    其次,青少年阶段的高一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他们有着成长的欢乐与烦恼,怀着人生的感悟与梦想,明白本文的深意,有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掌握象征等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并结合自我体验,体会本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青春,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象征等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是懂得珍惜青春,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1课时(我将以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的相关图片,并配以四组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有的人爱春天,因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的人爱夏天,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的人爱秋天,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还有的人爱冬天,因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四季轮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洁的四季里,一同感悟她的四季,她的人生。

    接下来,我将运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讨论,咀嚼鉴赏——拓展延伸,化虚为实”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进行初步的审美感知。(语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开篇就发出了“生命如四季”的思考,请同学们找出在下文中作者通过那些段落展开相关描写的?并思考,自然的四季分别指向人生的那些阶段?

    (本文结构清晰,学生很不难回答出2—4段描写了“春季”,指向人生中的“少年”;5—8段描写了“夏季”,指向人生中的“青年”;9—10描写了“秋季”,指向了人生中的“中年”;11—14段描写了“冬季”,指向人生中的“老年”。)

    (2)文章在“春季”中写道“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那么这里所说的“责任”指的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理解再加上我的点拨,得出“责任”指的是“播种”。

    (3)文章在“夏季”中写道“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这一段文字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情感?

    (两次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再夏季耕耘时的艰辛。)

    (4)文章在“秋季”中写道“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这里的“谷粒”象征着什么?为什么是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谷粒象征着收获,因为是干瘪的,所以会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情感,又因为是自己付出后所收获的,所以感到欢乐。)

    (5)文章在“冬季”里写道“我将冷静的检点自己”也就是进行“反思”。最后文章写道“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同学们,如果你也要拥有这样一个无悔的生命黄昏,那么我们就爱那个如何来规划我们的人生呢?

    (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再各抒己见,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三) 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参照本文的写作手法,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四季的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3.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

    4.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感受自然的力量。

    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五、材料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质资料、小组展示板等。

    教师准备:思维导图板贴、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测含羞草叶片闭合的原因。

    2.昼夜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吗?

    3.一年四季中,生物有什么不同的行为表现?

    4.昼夜和四季交替,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二)制作信息展示板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已知”信息。

    2.教师提供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多层次途径,获取更多信息,填写“新获得”的信息。

    3.完成信息展示板,为资源共享做准备。

    (三)分享信息,展示研讨

    1.学生参观其他组分享的信息,达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参观的同时,选出三条最奇妙的信息。

    2.对认为最奇妙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赞叹自然之奇,万物之妙。

    3.提出疑问,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这样做,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了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四)思维导图

    回顾本节课及单元学习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五)全课小结

    0的认识课件汇编四篇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先写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那么怎样的教案课件才算是优秀的呢?如果您对“0的认识课件”有疑问,不妨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欢迎您来品尝独特的内容!

    0的认识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认识简单的分数”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教学策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秋高气爽,我们一起去秋游吧!

    (出示食品图片):你们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你认为怎样分我们两个才会都满意?

    2、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叙述:怎样平均分呢?

    引导学生回答:

    (1)两瓶矿水:平均每人分一瓶;

    教师追问:每人分一瓶,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1)

    (2)四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二个;

    教师追问:每人分两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2)

    (3)一个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

    教师追问:“一半”是怎么来的吗?你认为“一半”该用哪个数表示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数学里面,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出示1/2)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认识分数)

    (二)指导认识1/2

    1、认识蛋糕的1/2

    提问:谁能试着说说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

    引导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其他物体的1/2

    师叙述:你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你认识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

    课件演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分

    一张树叶平均分成2分

    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

    学生交流1/2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1/2。

    教师叙述:你能画出一个图形的1/2吗?

    学生活动。

    ①拿出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颜色。

    ②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

    ③汇报成果。

    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对折)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

    4、了解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1/2的意义,你想了解我们这位新朋友——分数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独立阅读书本。

    集体交流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教师重点说明分数的读法、写法。

    (三)认识其他的分数

    1、教师叙述:我们已经认识了1/2,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分数里面就只有1/2呢?你还能找出其他这样的分数吗?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试着画出其他的几份之一。

    学生操作

    交流汇报

    师小结:像1/2、1/3、1/4、1/5……这些都是分数!

    2、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朋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正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

    (四)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提问:你会折出一个圆纸片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自由折

    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把表示1/2和1/4的两个圆片贴到黑板上

    2、教师引导比较:

    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学说一说。

    3、学生讨论

    集体交流

    4、提问:老师折出了这个圆片的1/8(出示),你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排在哪里呢?

    5、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10,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让学生体会: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生活中的分数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

    学生回答:“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份之一?哪一部分大一些?

    2、(出示德国的国旗:黑、红、黄颜色各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分数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出示秘鲁的国旗:红色两份,白色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机出示问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国旗的几份之几?

    小结: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一节课我们就会学习这个知识了。

    (六)全课总结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

    板书:认识分数

    1 ……分子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

    2 ……分母

    0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0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习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习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模板四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圆的标准方程课件(模板四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2)。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第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xx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

    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

    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

    ①关系:

    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业布置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习题2、3A组第2,5题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3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图形,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椭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并通过例题来帮助读者加深对椭圆的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椭圆的定义

    所谓椭圆,是指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F1和F2到距离之和恒定的点的轨迹。 这两个点称为椭圆的焦点,距离之和称为椭圆的长轴,长轴的中点为椭圆的中心。当长轴和短轴分别为2a和2b时,椭圆的面积为πab。

    二、椭圆的性质

    1、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交于中心,且相互垂直。

    2、椭圆两个焦点到中心距离之差为长轴的一半,即F1C-F2C=a。

    3、椭圆长轴与短轴的长度之比为a:b,即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值为a/b。

    4、椭圆的离心率为e=c/a,其中c为焦点到中心的距离。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我们假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O处,且焦点F1在x轴正半轴上,焦点F2在x轴负半轴上,椭圆长轴在x轴上,短轴在y轴上,且长轴长度为2a,短轴长度为2b。那么椭圆上任意一点(x,y)到焦点F1的距离为d1=(x-a),到焦点F2的距离为d2=(x+a),这时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的方程。

    (x-a)^2 + y^2 = r1^2

    (x+a)^2 + y^2 = r2^2

    其中,r1和r2分别表示点(x,y)到焦点F1和F2的距离。

    将上面两个方程相减得:

    (x+a)^2 - (x-a)^2 = r2^2 - r1^2

    化简得:

    4ax = r2^2 - r1^2

    又因为:

    r1 + r2 = 2a

    r2 - r1 = 2y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r1 = a - e*x

    r2 = a + e*x

    其中,e=c/a为椭圆的离心率,c是焦点到中心的距离,x为任意一点的横坐标。

    将下面的两个方程:

    r1 = a - e*x

    r2 = a + e*x

    代入前面的式子:

    4ax = (a+e*x)^2 - (a-e*x)^2

    化简可得:

    x^2/a^2 + y^2/b^2 = 1

    这就是标准的椭圆方程。

    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性质

    1、椭圆的长半轴a和短半轴b分别为椭圆方程中x和y的系数之根号。

    2、如果椭圆的中心在坐标轴原点,则椭圆方程是对称的,即x轴和y轴分别为椭圆的对称轴。

    3、如果椭圆的中心不在坐标原点,则椭圆方程是关于中心对称的。

    4、椭圆的离心率e满足0五、椭圆标准方程的例题

    例1:给定椭圆的长轴长度为8,短轴长度为6,求椭圆标准方程。

    解:长轴长度为8,即2a=8,因此a=4。短轴长度为6,即2b=6,因此b=3。将a和b代入方程:

    x^2/16 + y^2/9 = 1

    即为所求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给定椭圆的长轴在x轴上,中心在(3,-2),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为5,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因为长轴在x轴上,所以中心x坐标为3,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为5,因此焦点在(8,-2)和(-2,-2),离心率为e=c/a=5/6。将这些信息代入公式:

    (x-3)^2/36 + (y+2)^2/27 = 1

    即为所求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讲解,我们可以了解椭圆的定义、性质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同时,通过例题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椭圆标准方程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与椭圆相关的问题。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4

    椭圆是几何中比较基础的一个图形,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条方程,它能够完全描述一个椭圆的几何特性。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相关的数学知识。

    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的图形,它是由所有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一定值的点所构成的。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它们都在椭圆的长轴上。椭圆的中心也位于长轴上,同时也是两个焦点的中点。长轴对应的长度称为椭圆的长轴,短轴对应的长度称为椭圆的短轴。椭圆的离心率定义为焦点距离与长轴长度的比值。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frac{(x-h)^2}{a^2}+\frac{(y-k)^2}{b^2}=1$$

    其中,$a$和$b$分别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h,k)$是椭圆的中心坐标。通过这个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椭圆上的任意一个点的坐标。

    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一些重要的性质。首先,椭圆的中心坐标为$(h,k)$,它是标准方程中 $(x-h)^2$ 和 $(y-k)^2$ 的系数。其次,离心率$e=\sqrt{1-\frac{b^2}{a^2}}$ 决定了椭圆的形状。当离心率为零时,椭圆变成一个圆;当离心率为一时,椭圆变成一个抛物线。最后,椭圆的周长和面积可以通过长轴和短轴的长度计算出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计算电子轨道和空间天体轨道时,经常需要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工程设计和图像处理中,椭圆也有很多应用。

    总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研究椭圆性质的基础,它可以描述椭圆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重要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椭圆,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 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展开合作性的探讨,并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探究和自我的展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当堂训练(18分钟)

    1.求下列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C1: x2+y2=5

    C2: (x-3)2+y2=4

    C3: x2+(y+1)2=a2(a≠0)

    2. 以C(4,-6)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的标准方程

    3. 设圆(x-a)2+(y-b)2=r2

    则坐标原点的位置是( )

    A.在圆外 B.在圆上

    C.在圆内 D.与a的取值有关

    4.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等于5

    (2)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6,-2);

    (3)以A(2,5),B(0,-1)为直径的圆.

    5.下列方程分别表示什么图形

    (1) x2+y2=0

    (2) (x-1)2 =8-(y+2)2

    (3)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贾伟

    6.巩固提升: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并作图

    指导学生就不同条件下给出的圆心和半径关系,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这两个要素展开训练。

    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并纠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

    回顾小结

    (1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3.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节所学。

    学生思考并从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上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分钟)

    课本87页习题2-2

    A组的第1道题

    布置训练任务

    标记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遵循“回-导-学-展-讲-练-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要遵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数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第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

    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关系: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第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策略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关系: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8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几何中,椭圆被定义为一个平面上的点,使得任何到两个给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随着数学的发展,椭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其标准方程成为椭圆相关研究的基础知识。本文将主要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一、椭圆的定义及其特征

    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的点,使得任何到两个给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这两个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它们之间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椭圆的长轴是连接两个焦点的直线,其长度为c,椭圆的短轴是长轴的垂直中线,长度为b。根据椭圆的定义,椭圆具有以下特征:

    1、椭圆的轴对称性

    对于任意一条椭圆的轴,它都具有轴对称性,即椭圆在该轴上对称。

    2、椭圆的中心对称性

    椭圆的中心是椭圆长轴的中点,具有中心对称性,即椭圆在该点对称。

    3、椭圆的离心率

    椭圆的离心率(e)是描述椭圆形状的一个参数,它是焦距与长轴长度的比值,即e=c/a。

    4、椭圆的面积

    椭圆的面积为S=πab。

    二、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基于两个固定点和一个变动点到这两个固定点的距离和的定义推导出来的。其推导过程如下:

    假设有两个给定点F1(x1,y1)和F2(x2,y2),以及一个变动点P(x,y)到这两个点的距离和为常数2a。则:

    2a = PF1 + PF2

    2a = ((x-x1)^2 + (y-y1)^2)^0.5 + ((x-x2)^2 + (y-y2)^2)^0.5

    对上式两边平方并移项,得到:

    a^2 = (x-x1)^2 + (y-y1)^2 + (x-x2)^2 + (y-y2)^2 - 2((x-x1)(x-x2) + (y-y1)(y-y2))^0.5

    将二次项合并并整理后,得到:

    ((x-x1)^2)/(a^2) + ((y-y1)^2)/(a^2) + ((x-x2)^2)/(a^2) + ((y-y2)^2)/(a^2) - 2((x-x1)(x-x2) + (y-y1)(y-y2))/(a^2)^0.5 = 1

    即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x1)^2)/(a^2) + ((y-y1)^2)/(b^2) = 1

    三、椭圆的相关公式

    1、长轴与短轴长度

    椭圆的长轴为2a,短轴为2b。

    2、焦距

    椭圆的焦距为2c,其中c^2=a^2-b^2。

    3、离心率

    椭圆的离心率为e=c/a。

    4、$$\theta$$-轴旋转

    如果椭圆的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theta$$,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x1)^2)/((a^2(cos^2θ)+b^2(sin^2θ))) + ((y-y1)^2)/((a^2(sin^2θ)+b^2(cos^2θ))) = 1

    5、椭圆的面积

    椭圆的面积为S=πab。

    四、椭圆的应用

    椭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世界地图的制作、天体运动预测、轮廓曲线分析、图像处理等。椭圆在制图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地理制图、工程制图等领域,更多的是用在对角距离的测量中,常使用距离转换椭圆参数方程,在地图制图领域中尤为重要。

    总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椭圆相关研究的基础知识,它的公式和相关概念对椭圆研究和应用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并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9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10

    高中数学教案: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

    知识点整理

    1.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定义解题;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熟练地进行基本量间的互求,会根据所给的方程画出图形;

    3.掌握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本步骤——①定型(确定它是椭圆);②定位(判断它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哪条坐标轴上);③定量(建立关于基本量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基本量)。

    双基练习

    1.椭圆的长轴位于轴,长轴长等于;短轴位于轴,短轴长等于;焦点在轴上,焦点坐标分别为,离心率=,准线方程是,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等于;左顶点坐标是;下顶点坐标是,椭圆上的点p的横坐标的范围是,纵坐标的范围是,的取值范围是。

    2.椭圆上的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是10,那么p到其右焦点的距离是()

    A.15B.12C.10D.8

    3.⊿ABC中,已知B、C的坐标分别是(-3,0)、(3,0),且⊿ABC的周长等于16,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是。

    4.若椭圆短轴一端点到椭圆一焦点的距离是该焦点到同侧长轴一端点距离的3倍,则椭圆的离心率是;若椭圆两准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长轴长的3倍,则它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且过点p(3,2),求椭圆的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篇11

    椭圆的标准方程课件主题范文:

    椭圆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它在几何图形的分类中属于圆锥曲线,它的形状如同两个焦点F1和F2之间的点P到F1和F2的距离之和是一定的,此图形的中心是连接F1和F2中点的线段中点O,离心率是不超过1的实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定义、一些重要性质以及椭圆的标准方程,读者可以通过本文深入了解椭圆的相关知识。

    一、椭圆的定义

    椭圆是由定点F1,F2到平面上动点r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c>0的点r的集合。其中,F1和F2称为椭圆的两个焦点,O是他们连线的中点,且OF1=OF2=c/2。P点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d1和d2平分∠F1PF2,以O为圆心,OP为半径作圆,交出一条短轴和一条长轴,其中短轴的2倍是标准方程中的“2b”,长轴的2倍是标准方程中的“2a”。

    二、椭圆的性质

    1、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对于椭圆上任意一点P,都有PF1+PF2=c。

    2、椭圆上两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相等:对于椭圆上两点P1(x1, y1)和P2(x2, y2),有PF1(P1)+PF2(P1) = PF1(P2)+PF2(P2)。

    3、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连线的夹角和之为180度:对于椭圆上任意一点P,有∠F1PF2 = 180度-2*∠EPF1。其中,E为长轴上与P对称的点。

    4、椭圆的离心率:用"e"表示,“e = c/a”,离心率是一个标识椭圆形态的因子。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表示为 (x^2/a^2) + (y^2/b^2) = 1 或 (y^2/a^2) + (x^2/b^2) = 1。其中,椭圆的长轴长度为2a,短轴长度为2b,中心为原点。(0,0)

    对于第一个标准方程,a表示椭圆的长半轴,b表示椭圆的短半轴,且a>b;对于第二个标准方程,a表示椭圆的短半轴,b表示椭圆的长半轴,a

    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标准方程来确定椭圆的形状,例如,当a=2,b=1时,(x^2/4) + (y^2/1) = 1的椭圆形状为一个长度为4并且宽度为2的矩形内切的圆。

    综上所述,椭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面图形,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文介绍的椭圆定义、性质以及标准方程,相信读者可以对椭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今日课件: 《济南的冬天》教学思考(篇四)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今日课件: 《济南的冬天》教学思考(篇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课件推荐: 巨人的花园教学思考(篇四)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推荐: 巨人的花园教学思考(篇四)”,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自私的巨人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上节课的词语,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转折引出巨人却不喜欢孩子们到花园中玩,总是训斥孩子们。新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巨人训斥孩子们的三句话,通过巨人的语言描写来体会巨人的自私与冷酷;之后通过巨人砌墙和树立告示牌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巨人在赶走孩子之后花园的荒凉;重点让学生理解春天与孩子的关系,明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下列问题: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缺少学生的精彩。

    2、课堂评价不到位,评价语太单调。

    3、语文课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

    4、板书没有提前设计好,黑板板书不合理。

    5、字词的学习不到位,课堂上复习字词太少。

    6、课堂环节太过紧凑,时间分配不太合理。

    通过一节公开课,了解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

    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各位老师也给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课件分享] 有趣的镜子教学设计(篇四)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分享] 有趣的镜子教学设计(篇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照一照、比一比,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现象及上下不变左右互换的成像特点。

    2.对镜子产生探索欲望,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了解镜子的特征

    1.幼儿自由摆弄镜子,初步感知镜子的外形特征

    要求: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滑滑的、凉凉的、容易摔碎)

    2.请幼儿说一说玩镜子时发现什么有趣现象。

    提问:你发现镜子有什么本领?

    3.游戏“镜子里有什么”:幼儿按照教师的指示,不转过身去,用镜子去找身后的东西。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了解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上下不变的特点

    1.出示操作材料,示范、讲解操作方法:将贴有五角星的花瓶背对自己,用镜子照一照,在镜子里找一找,五角星在花瓶的什么地方,在面对自己一面的操作纸上的花瓶相应位置上贴上五角星。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着镜子里的花瓶进行操作。

    3.集体交流、操作。

    4.小结:镜子里的图像和真实的图像上下不变。

    三、操作探索,了解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左右互换的特点。

    1.出示操作材料,示范、讲解操作方法:将贴有五角星的娃娃背对自己,用镜子照一照,在镜子里找一找,五角星在娃娃脸的哪一边,在操作纸上的娃娃脸相应位置上贴上五角星。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着镜子里的娃娃脸进行操作。

    3.集体交流、操作。

    4.教师小结: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左右互换的特点。

    四、游戏:小娃娃照镜子,巩固知识。

    1.教师介绍游戏的方法规则。

    2.两个幼儿互相结伴,玩照镜子游戏。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范本四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范本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1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引言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以中国海军黄海舰队突袭清朝北洋水师为开始,最后以中国全面失败告终。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长期的封建闭关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二、战争起因

    1. 朝鲜半岛归属问题

    朝鲜半岛自18世纪起就被中国、日本、俄罗斯三国势力深入控制。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内乱,清朝、日本先后派兵入侵,引发朝鲜半岛归属问题。1894年7月25日,中国北洋水师派出23艘舰艇进入黄海,准备援助朝鲜,与日本东北郡舰队相遇,发生了第一次海战。

    2. 台湾问题

    1871年,日本第一次把台湾占领,作为日本的领土。此后,台湾的统治者反抗日本,引起了外界关注。1894年,清政府派出士兵到台湾,试图恢复对台湾的管辖。为了保护自己在台湾的权益,日本政府也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这给两国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主要战争进程

    战争开始后,中国海军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海战,均以失败告终。1895年1月,中国主力北洋舰队瓦解,确立了日本军队在海上的优势地位。同年2月,日本陆军在陆地上攻占开化城,开始全面进攻。3月,重要战役郑成功号舰爆炸,严重影响了中国士气。4月17日,清政府在造成了巨大牺牲后,同日本签订了谈判条约,结束了战争。

    四、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战败暴露了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弱点。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订了具有不平等条款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白银。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意义深远,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五、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但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此后,中华民族开始进行反侵略运动和自强运动,逐步开始走向强大。战争告诉我们,要保持国家强大,必须加强军事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2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发生的惨痛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中国的惨痛历史。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惨败于日本,使得中华民族陷入更加困难和危险的境地。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课件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一、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当时,中国封建王朝已经开始衰落,国家疲弱不振,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日本则已经实现了近代化,开始腾飞。因此,日本开始对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展开侵略,企图在这个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经过

    1.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在朝鲜海岸发动了偷袭,导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军队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2. 1895 年 4 月 17 日,两国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将辽东半岛等地割让给日本,还要赔款两亿两银子。

    3. 1896 年 2 月 13 日,刘坤一在天津组织了万民初恢复会,呼吁人民抵制捐税,拒绝买卖日货。

    4.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变法爆发,要求清廷进行变革,但最终失败。

    5. 1900 年至 1901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反对列强的干涉和侵略,但这场运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三、影响

    1. 在国际上,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一个时代的昂扬气势,使得中国的外交地位降低,被许多列强越来越看轻。

    2. 在国内,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中国的军备和工业水平都严重滞后于日本。

    3. 在思想上,甲午战争也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产生了冲击。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国民族的未来,认为中国永远走不出国家困境。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前途。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坚定信心,努力开拓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3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本次课件的主题即为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沉重历史,进而更好地热爱祖国。

    一、背景介绍

    1. 中国的内部问题

    中国在战前面临着许多内部问题,例如政治腐败、经济停滞、科技滞后等,导致其在军事武器和战术策略上落后于日本。

    2. 日本的外部压力

    日本在战前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分割,例如侵略朝鲜以及对台湾和澳门的争夺,这些行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实力和威信,也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战争经过

    1. 八国联军的侵略

    在Qing朝的政治官僚腐败下,中国的国力愈发衰弱,于是在19世纪,八国联军(包括英、法、俄、日、美等国)入侵了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疲弱。进入20世纪,日本明确提出要通过战争来对中国进行血的教训,并加紧了对中国的入侵和分割。

    2. 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正式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腐败以及优秀将领的缺失,甲午战争的战局较为被动,最终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向日本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

    3. 战争胜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败原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官僚腐败和军队腐败,以及中国在军事和科技方面的落后。而日本则表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组织、指挥、协调、战斗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战争的影响

    1. 社会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失去了台湾和澎湖群岛,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屈辱和打击,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和反邪恶外国势力的斗争意志。

    2. 政治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政府的声望和国家实力的降低,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国家实力逐渐得到提升。

    3. 经济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更加落后,降低了中国的自主经济发展能力,也加速了中国对外资和外援的依赖。

    四、历史启示

    1. 保卫国家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一个独立自主和富强昌盛的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武力和自主的经济能力,否则就会在外来势力的压制和侵略下逐渐衰落和毁灭。

    2. 坚定信仰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一个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国家,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才能正确地进行国家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民主化和现代化。

    3. 全球互联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平与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的和平和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4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与影响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实施侵略掠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同时,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和对外扩张,也开始在东亚地区崭露头角,并与列强角逐。

    1894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情况加剧。双方在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最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经过

    1.战争爆发和派遣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派遣了北洋海军前往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试图阻止日军的进攻。然而,清政府的海军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明显不及日本海军。

    2.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清军和日军在黄海海战中相遇。清军由袁世凯统率,全舰共计10艘,而日军共有15艘舰只。尽管清军拥有数量优势,但由于装备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弱势,最终被日军打败。清军损失惨重,丧失了对海上优势的掌控。

    3.陆战和海战

    甲午战争期间,除了黄海海战外,还发生了多次陆战和海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威海卫海战,清军在该战役中再次战败。同年11月,在双方都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正式结束了甲午战争。

    三、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揭示了清政府在近代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落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雄厚的赔款,中国陷入更剧烈的危机之中。

    2.对日本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于日本意义深远,使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的大国,并进入了其近代化和扩张的黄金时期。

    3.对世界的影响

    甲午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的未来发展,并成为区域安全格局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其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没有及时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影响深远。我们应当重视历史教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李时珍的课件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