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数学的课件(汇集12篇)
  • 数学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03

    2023数学的课件(汇集12篇)。

    期待这篇“数学的课件”能满足您的阅读期望并让您感到满足。教案是老师授课前要准备的教学素材,每位老师都需要精心策划教案课件。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思维活跃和创新意识。本资讯仅供参阅,不可做为实际参考!

    数学的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数学的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2、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动手操作——合作学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引入,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并进行分组认识图形的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

    数学的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数学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zw5000.CoM 作文5000网】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3=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

    二、自主探索(一)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

    方法2: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的和是多少?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结合=×3=和++=×3=,说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巩固意义

    1。改写算式

    2。只列式不计算: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二)巩固法则

    1。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对比练习

    1。一条路,每天修千米,4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4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的3倍是多少?的10倍是多少?

    (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千克,100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答:3人一共吃了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数学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体会百分数与比的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写百分数。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是普通联系的,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知晓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导入,板书课题。

    上一周,白蒲镇组织了期中考试,周老师把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成绩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及格的人数占98%,高分人数占89.2%,有12%的同学进步很大。

    (1)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2)再请哪位同学读一读。

    (3)这句话中有3个特殊的数,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数吗?(百分数)

    对,他们是百分数。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今天这一堂课,周老师就我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1、寻找身边的百分数。

    课前周老师请同学们寻找收集身边的百分数,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寻找的百分数。

    (1)衣服:棉60%,涤沦40%

    (2)酒:酒精度42%。

    数学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 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 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实践,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的教学内容,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填写长度单位,但是不能适当估测物体长度,而个别学生还是无法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对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正确填写物体长度。

    难点:通过合作,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探究发现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并适时地进行演示,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推到概括得出结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于是我改变过去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在学法的引导上,我采取让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发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在引导探索时我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8()”。生补充“厘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同学们,谁能说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整体把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回忆并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情况,以便串联,最后给以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3、典型示例

    操场的旗杆高10()1根黄瓜长约21()

    1枚曲别针长约()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黑板长约()米你的身高是()米()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5厘米,数()次是1米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本环节还原数学活动活泼的建构过程,通过自己的测量,清楚地形成1厘米、1米的直观表象。讲练结合,变式延伸,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累计、加工进行重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系统连贯的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使重点知识再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的课件(篇8)

    一、 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

    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精心设计环节,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中应用负数的例子,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 说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出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学生——转走2名学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走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数学上如何记录意义相反的量呢?引出负数。于是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进行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将游戏中的数用正、负数表示,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并

    读出正数和负数。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个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引入课本的几个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找到10摄氏度和零下10摄氏度,(课件出示)学生会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找到14摄氏度,但学生在找零下10摄氏度时,发现应该确定0摄氏度,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找一找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找”唤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摄氏度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摄氏度高的是用正数表示的,即正数都比0大,比0摄氏度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即将正数、负数、0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零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两种练习:

    1、 基础练习:以书本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刺激学生的思维,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悉的掌握知识。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2、 形成性练习: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

    四、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0<正数

    设计意图: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数字说明正负数的含义,道破了本

    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掌握。

    数学的课件(篇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的课件(篇11)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数学的课件(篇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宋明儒学内容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其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分析本片断在本课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影响”在本课的最后一段,对本课的内容起总结作用。而理学本身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对象,这就为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埋下伏笔。可以说本片断起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①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②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补充下列材料,比较理解上一子目有关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二)过渡到下一片断“宋明理学的影响”,投影以下材料:

    名言名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

    “美丽 ”的三寸金莲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积极方面: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消极方面: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三)拓展提升:对宋明理学应持什么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小结:宋明理学直承孔孟而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孔孟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程朱理学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

    反思:分析学情,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复杂的理论通俗化,贴近学生要求,是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

    【2023数学的课件(汇集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