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荆轲课件汇集6篇
  • 荆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11

    最新荆轲课件汇集6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荆轲课件汇集6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荆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四、关于“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五、通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

    创(chuāng)揕之(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六、疏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

    点拨为辅,结合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串释全文,注意疑难词句(略)

    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点拨: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判断句。注意“所以……者,乃……也”,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箕踞以骂曰“以”同“而”表承接

    3.卒惶急无以击轲“以”,连词,表目的。

    4.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

    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使动用法,“使……断了”。

    6.秦武断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8.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取之百金”应为“以百金取之”,状语后置。

    9.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了”。

    10.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很远的地方”。

    11.日以尽矣“以”,通假字,通“已”。

    12.而秦武断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以”,介词,“按照”。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译为“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

    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15.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1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翻译: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17.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8.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1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20.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21.北蛮夷之鄙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2.背诵易水诀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请几位学生简单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点拨。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引子(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开端(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

    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

    第三部分:发展(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

    第五部分: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

    三、分析鉴赏(分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四、合作探究

    讨论第二部分人物动作、语言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五、布置作业:课外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分析

    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荆轲的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急”,“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深沉刚毅、慷慨爱国,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仁慈公心,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慷慨豪气,嫉恶如仇。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2.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多样

    ①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直接描写如: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荆轲易水一曲,名垂千古。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行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荆轲被断左股,虽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间接描写如: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二、小结主题:

    通过纪寂荆轲刺杀秦王的前后经过,反映了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

    三、作业

    1.在你的眼中,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附翻译: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凡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荆轲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

    淬(cuì) 怜(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搭(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互动设计2:

    讨论疑难词句: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陵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x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互动设计3:

    复述故事(略)

    互动设计4:点评课文(见课文)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从课文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问题探究之一:荆轲性格)

    点拨: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还有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x,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互动设计6:“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点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互动设计7:写一段赏析荆轲行刺场面的文字。

    互动设计8:

    思考领悟: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这样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查找资料,分析荆轲说法的真实性。(问题探究之二:故事情节)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句践闻荆轲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史记》集解引《盐铁论》:“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语涉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程诰《咏史》:“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可见荆轲刺秦王失败与“剑术”不精有关,否则,咫尺之内,也不至于让那把见血封喉的匕首飞向了铜柱。荆轲之说不过是一种托词。

    荆轲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

    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生:《战国策》

    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

    附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研读课文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生:(安静看书)

    师:现在我们分成两组,由一组同学提问,另一组同学回答,共同来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生:“蛮夷”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少数民族。

    生:穷困是贫穷吗?

    生: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

    生:……….

    师:大家通过一问一答,互相解决了问题。相信大家对文章有了很好的了解。那现在请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课文。

    生:(复述)

    师:结合同学的复述,按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把文章归纳为:

    1、刺秦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2--4)(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易水诀别。(7--9)

    3、秦廷行刺。(10--18)

    (1)、计见秦王。(10--12)(2)、勇刺秦王。(13--16)(3)、壮志未酬。(17—18)

    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相关的知识,并理清了文章线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练习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析主要人物,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入手

    3、如何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上《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那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复述

    师:(进行点评)现在我从中截取了三个画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一番。我现在把它写在黑板上:樊荆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樊荆会面,这个画面在文中的哪里可以找得到?

    生:第三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樊与荆各自所处的地位,揣度一下,我请同学来扮演一下角色朗读,进行人物对话。

    生:(有感情的角色朗读)

    师:(点评)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的。(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樊: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

    师:在这个画面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对话

    师;好,分析完第一个画面,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生:分析第二个画面

    师:对,那它出现在文中的哪里呢?同学们把它找出来,默读一下之后,我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把眼睛闭上,想像一下。

    生:朗读

    师:同学们听完后,脑中闪过什么画面?有什么感觉?

    生:悲壮,仿佛看到一群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一片凄凉,个个神情严肃。

    师:很好,那请问同学们,这段话的感情基调一直没变吗?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一下。

    生:有变,由凄凉到悲壮,在这里音乐起了很大作用。

    师:不错,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觉得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是如何来刻画的?

    生:作者采用对话的方法刻画了一个悲壮的人物。

    师:很好,“风萧…….还!”在这一悲壮的氛围下,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秦国,进行了行刺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把秦廷行刺的部分找出来。

    师:请同学们朗读并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师:作者很厉害,他通过对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画面,那同学们从这一描写中又看出了荆轲、秦王什么样的形象?

    生:荆轲:有勇有谋秦王:极尽丑态

    师:从以上三个画面中,我们对主人公荆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涉及到?

    生:与太子丹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师:既然荆轲是这样的一个有勇有谋之人,那为什么行刺行刺会失败?(这可以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师: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引导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

    生:发表观点

    (参考分析)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荆轲这一形象,相信同学们对他存在很多看法,那下面布置个作业: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写成书面作业。

    荆轲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2、关于《战国策》(ppt展示)(结合导学案“温故而知新”、完成预习部分)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4、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划分大致的结构。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荆轲课件(篇5)

    教学目标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学时重点

    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人物性格。

    学时难点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荆轲刺秦王

    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易水送别

    1.朗读文章第9段

    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

    2.字词解析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

    ③既祖:已经

    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

    ⑤发尽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

    ⑦终已不顾:回头

    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

    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自由讨论。

    明确:悲、壮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

    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

    (二)、厚遗蒙嘉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

    厚遗蒙嘉

    2.字词解析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

    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词解析

    ①以次进:按照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为谢曰:为,wè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⑤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秦王还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

    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

    “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

    学生讨论思考。

    明确: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

    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

    (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荆轲课件(篇6)

    当今中学生有三样害怕的东西:写作文、周树人和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讲得过多,以至于原本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也并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扬自己的自主性,自己解决!比如读音问题,在他们读不出来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当场自己查字典,而是直接告知答案;翻译问题,在学生自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后,不会的问题,没有给予时间让他们小组内解决;在总结文言现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而是一段过去,所有的种类包括在内,这样不能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内容。所以较好的方法应该是——分类别进行:如分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类别,先让学生自己查找,然后小组间讨论,加上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再师生共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而且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频道小编推荐: | |

    【最新荆轲课件汇集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