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数课件汇集11篇
  • 高数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5

    高数课件汇集11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设计教案需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衔接。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高数课件”,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创新指导!

    高数课件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电线杆与墙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门要离开门框的位置等情形。]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a符号表示:ba||? a||b??

    温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

    ①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

    ③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与?的位置关系是( ) a、a ||? b、a?? c、a ||?或a?? d、a?? [学情预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同时预设(1)中的③学生可能认为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达到老师的预设与生成的目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广阔些。此外教师可用预先准备好的羊毛针与泡沫板进行演示,让羊毛针穿过泡沫板以举不平行的反例,如果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强,能按老师的要求生成正确的结果则就由个别学生进行演示。]

    2、作一作: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拓展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3、证一证:

    例1(见课本60页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cd。

    变式一: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中点,连结ef、fg、gh、he、ac、bd请分别找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共6组线面平行)变式二:在变式一的图中如作pq?ef,使p点在线段ae上、q点在线段fc上,连结ph、qg,并继续探究图中所具有的线面平行位置关系?(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组线面平行),并判断四边形efgh、pqgh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计二个变式训练,目的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中点,求证:ef ||平面bdd1b1分析: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

    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或b1d1中点而证之。

    思路一: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

    思路二:取d1b1中点h连hb、hf,可证hfeb为平行四边形。

    [知识链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这样就自然想到了找中点。平行问题找中点解决是个好途径好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立几论证平行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4、练一练:

    练习1:见课本6页练习1、2

    练习2:将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拼在一起,设m、n分别为ac、bf中点,求证:mn ||平面bce。

    变式:若将练习2中m、n改为ac、bf分点且am = fn,试问结论仍成立吗?试证之。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与深化定理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练习2及其变式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图形中去识图,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逐步培养空间感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号表示:ba||? a||b??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学生学习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立几演泽推理论述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角度认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及图形语言,加强各种语言的互译。比如上课开始时的复习引入,让学生用三种语言的表达,动手实践、定理探求过程以及定理描述也注重三种语言的表达,对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也注意指导学生三种语言的表达。

    本节课对定理的探求与认识过程的设计始终贯彻直观在先,感知在先,学自己身边的数学,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体验数学即生活的道理,比如让学生举生活中能感知线面平行的例子,学生会举出日光灯与天花板,电线杆与墙面,转动的门等等,同时老师的举例也很贴进生活,如老师直立时与四周墙面平行,而向前、向后倾斜则只与左右墙面平行,而向左、右倾斜则与前后黑板面平行。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定理。

    高数课件 篇2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与摸索,如何引导学生在高三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抓住根本,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律,对于高三的教学工作有一些体会和反思,我结合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以下几点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依然不可忽视,自我小结如下:

    一、不可忽视课本。

    对于一个没有高考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如何尽快地进入角色,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就必须深入了解高考,解答大量的高考题,了解哪些是重点。首先,我仔细地研究了近年数学高考试题,在试卷内容上变化不大,重点难点也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题型,或是让我们意料不到的题。但是,他们都不脱离课本的基本知识。而且基本知识考查分数占到70%以上。其次,关注教材和新大纲的变化也很重要。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

    二、不可忽视"双基"。

    从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开始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判断错误。然而,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正确地判断。也只能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在一些难题中思路清晰,充分发挥解题能力,取得高分;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很多学生考试结束后就这样感叹:不是做不来,是不粗心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往往基本知识出现了错误,主要原因还是在平时练习中不注重细节,没有严格的答题步骤,甚至很多学生做题只是看题,感觉做的来就不管他了,没有认真的去完成基本格式及其步骤。以至于考试时,时间、准确度、书写格式等均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从而导致丢分。

    三、不可忽视《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考试说明》可以同时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以加深对它的理解,体会平时教学与命题的专家们在理解《考试大纲》上的差距,并争取缩小这一差距,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更好地指导考生进行复习。比如,《考试大纲》指出:"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的层次,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但如何界定"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试大纲》并未明确指出。同样,《考试大纲》还指出:"考试旨在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如何界定,如何具体化?上述种种都只能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才能使之具体化,从而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考试大纲》,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是非常必要的。

    四、反思教学

    在复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我都会经常的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有没有实效,是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这样时常反思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简单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同时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的练习更加多下功夫,针对这方面我采取将省和各市质检卷试题中的易错题、重点题重新拼起来,让学生重复的练习,防止范相同的错误。这样学生遇到做过的题目的时候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长期坚持对典型习题的练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能掌握数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的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反思高三的教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一模过后,学生对于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我就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并且对照高考大纲的要求找出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很好,然后由我归纳出来,挑出重点来,再根据这些相应的出些习题,希望在这个环节中将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都消灭掉。复习过程中我一直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这也是我去年教学主要遵守的原则以及复习的主导思想,我认为这样的复习针对我班学生是有一定效果的。另外,我还时常在每次月考后,找一些考试成绩变化大的学生交流下学习问题,找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正学习方法。

    高数课件 篇3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高数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直到型当型

    复习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差异。

    2.探索新知

    通过上面的两种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两种循环语句,他们分别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下面就向学生们介绍这两种语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应位置作出对应的程序框图。之后提问:通过对照,大家觉得wHILE型语句与UNTIL型语句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予以提示,点拨指导。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例题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环框图转化为程序。

    教师将直到型语句写在直到型结构旁边,并连线,告诉学生,这就是直到型循环语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程序和框图是一一对应的,写程序只需把框图翻译成相应的语句即可。并且对循环语句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数

    .(wHILE型)语句的理解

    4.课堂小结

    ⑴循环语句的两种不同形式: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另补充了for语句),掌握它们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格式及条件的表述方法。

    ⑶循环语句主要用来实现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在处理一些需要反复执行的运算任务。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等问题中常用到。

    (通过师生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抓住本节的重点。)

    5.布置作业

    必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选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总结:

    高数课件 篇5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 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 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 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 (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 (2)变量与赋值 (3)循环结构 (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 分层递进 (2)整合渗透 前呼后应 (3)三线合

    一 横向贯通 (4)弹性处理 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 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 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高数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 地位及作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高中《解析几何》第二章第七节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会考的必考内容,是在学完求曲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椭圆的特性,以完成对圆锥曲线的全面研究,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它们的应用。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类比、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确立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因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是解决与椭圆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因此,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由于学生推理归纳能力较低,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涉及到根式的两次平方,并且运算也较繁,因此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坐标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化简,因此建立一个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是本节的关键。

    二、 说教材处理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以下的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2.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本节教材的处理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组织和安排如下:

    (1)复习提问(2)引入新课(3)新课讲解(4)反馈练习(5)归纳总结(6)布置作业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愉快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请学生参与课堂。加强方程推导的指导,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教学法”。

    2.利用电脑所画图形的动态演示总结规律。同时利用电脑的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3.设a(-2,0),b(2,0),三角形abp周长为10,动点p轨迹方程。

    例1属基础,主要反馈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

    例2可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小结

    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1.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2.椭圆标准方程中a,b,c诸关系。

    3.求椭圆方程常用方法和基本思路。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学好圆锥曲线的信心。

    布置作业

    (1) 77页——78页 1,2,3,79页 11

    (2) 预习下节内容

    巩固本节所学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高数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wwW.jk251.cOM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数课件 篇8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使命。

    (2)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它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亲身感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总是综合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面对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资源和探究的结论面对生活、生产和科研是开放的,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内容:数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排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

    3、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讨论探究法。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高中数学第十章的教学中,有关数字排列的问题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曾经做过的有关数字排列的题目,如“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9整除的数有何特点?

    (2)提出问题。

    问题1:在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共有()

    A、36个B、18个C、12个D、24个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3)探究思考。点评:乍一看问题1,对于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9的倍数的问题,如:81、72、63、54、45、36、27、18、9这些能够被9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数,不能只考虑个位数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径,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同学们观察81、72、63、54、45、36、27、18、9这些数,甚至再写出几个能被9整除的数,如981、1872等,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学生:它们都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师:此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学生:老师,我们证明此结论的正确性,好吗?

    教师:好。

    学生:证明:不妨以n是一个四位数为例证之。

    设n=1000a+100b+10c+d(a,b,c,d∈N)依条件,有a+b+c+d=9m(m∈N)

    则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 a,b,c,m∈N

    ∴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证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师:看来上述结论正确。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

    教师:利用该定理可解决“能被3、9整除”的数字排列问题,请同学们先解答问题1。

    学生:尝试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何特点?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看出只要从1、2、3、4、5、6这六个数中,选取的四个数字中含1(或2),或者同时含1、2,选取的四个数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数。

    教师:请学生们继续尝试选取其他数字试一试。

    学生:3+4+5+6=18是9的倍数。

    教师:因此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数,就是由3、4、5、6进行全排列所得,共有=24(个)。

    故应选D。

    (4)学以致用。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教师:从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同学们对问题2有何想法?

    学生讨论:

    学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数必须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即为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数。

    学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选取的5个数字可分两类:一类是5个数字中无0,另一类是5个数字中有0(但不含3)。

    学生3:第一类:5个数字中无0的五位偶数有。

    第二类:5个数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数有两类,第一,0在个位有个;第二,个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学生4:由分类计数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 + =108(个)。

    (5)概括强化。

    重点:了解数字排列问题的特点,理解掌握数字排列中3、9问题的规律。

    难点:数字排列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证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学知识与已知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已知知识“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新学知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都是数字排列知识,要学会灵活应用。

    (6)作业。请同学们自拟练习题,以求达到熟练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强调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数课件 篇9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xx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xx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思考,回答。

    (2)“形缺数时难入微”。(1)中的各种办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比较,回答。

    教学机智: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提问一: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与。

    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达到以旧悟新的目的。(1)(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知识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数课件 篇10

    目的要求

    1、能从数、形两方面深刻理解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会用方程法讨论直线与两类(封闭与非封闭)曲线的位置关系。

    2、弦长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3、通过曲线焦点的弦的弦长问题的处理,能运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以求简化运算,使解题过程得到优化。

    本节重点:

    1、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本节难点:

    1、非封闭曲线,尤其是双曲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

    2、充分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从数与形两方面深刻理解相关结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掌握共性的(方程法)基础上,注意个性(距离法),防止负迁移,做到特殊问题能特殊处理。

    教学过程

    一、要点归纳:

    如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方程法是通用的方法,

    相应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就是二者交点的个数,若有两个交点,则交点连线的长度就是相应的弦长。基本内容包括:

    (一)、位置关系的分类讨论:

    1、直线与封闭曲线(圆与椭圆):

    以直线与椭圆为例:

    因为,所以可以直接讨论判别式:

    直线与曲线相离(0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切(1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交(2个交点)。

    注意: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讨论,除此之外,我们常

    通过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

    2、直线与非封闭曲线(双曲线与抛物线):

    以直线与双曲线为例:

    (1)、即时,方程有唯一解,直线与渐近线平行,位置关系是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2)、时,讨论判别式:

    直线与曲线相离(0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切(1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交(2个交点)。

    归纳指出:对于非封闭曲线,直线与其仅有一个交点,只是二者相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直线与曲线相交——弦长问题:

    设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两交点坐标的唯一来源

    是方程组,下面的弦长公式很显然:

    (消元后是关于x的方程)

    或(消元后是关于y的方程)

    结合图象,弄清楚公式的导出方法,是为至要!

    特别指出:抛物线的焦点弦性质丰富多彩,以为例,若直线过焦点,关键是注意两点:

    (1)、巧设直线方程:

    (2)、根据定义求弦长:

    高数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反思

    集合这章内容,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课时为五课时,我们的导学案也是安排五课时,实际教学时,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第一课时的导学案用了两课时才完成。集合这一章的特点是概念不多,但这章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不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还要理解与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有初中学习过的内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再加上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不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关系、运算等都是从元素的角度定义的,所以解集合问题时,教会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进行分析,反复训练,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这三个性质。

    第二,掌握相关的符号语言、venn图,正确使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别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这是一个教学难点。第二个难点是集合的运算—交集和并集。突破难点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借助图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间的关系直观明了,使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使解题思路清晰明朗,直观简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灵活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集合问题涉及到的其他内容,遇到了讲透,不拓展。

    【高数课件汇集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