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等腰三角形课件收藏4篇
  • 等腰三角形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4

    等腰三角形课件收藏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 学生反应的积极性可以反映教学的吸引力。讨论与“等腰三角形课件”有关的议题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感谢你的选阅希望信息对你有利!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教师的责任重不在“教”,而是在于“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这个更高层次过渡;

    2、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他们的合作,让思维在撞击中生出“火花”;

    3、课堂不仅是带着学生学知识,同时更是活动、是体验,要学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启发学生善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趋势,让课程不仅带给学生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有所得,有所收获,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本段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挖掘、归纳、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达几何命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图形变化,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3、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运用。

    4、难点:证明定理时辅助线的作法。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使教学成为是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本段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探究、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揭示数学规律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参与的数学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环境的选择:为弥补传统几何知识教学在直观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堂课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通过图形变化,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能更好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复习提问,巩固旧知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指明学生口头回答: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配PPT说明)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为新授课打基础,同时为等腰三角形判定的证明做铺垫,从而分散难点。)

    2、结合实际,情境导入

    思考:

    如图(1),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设计理念:此环节1分钟,由书本实例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

    以上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数形结合,由学生口头表述,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3、合作探究,完成证明

    已知:如图(2),在△ABC中,若∠B =∠C,

    求证:AB=AC。(PPT配合)

    分析: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路,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AC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相等。(利用证三角形全等是目前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

    从三种情况分析:

    (1)作∠BAC的平分线;

    (2)作BC边上的高;

    (3)作BC边上的中线。

    【学法指导:作为全课难点,我安排8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讨论,予以解决】

    【预期成果:学生讨论后,自己发现:在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三种辅助线作法均可;而这里只能过点A作AD⊥BC于D或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即用(1)和(2),但是不能作BC边上的中线,因为“SSA”不能直接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无法利用其它辅助手段来证明。】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讨论探索,产生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成功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完成本课难点的突破。)

    4、及时反馈,强化认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性质:等边→等角

    判定:等角→等边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条件、结论的互逆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对两则定理的理解、区别与识记,】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比较发现,真正实现知识点的“再创造”过程,体会学习生成、触类旁通之乐。)

    5、例题分析,应用引申

    ①例题分析: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设问:这是一个命题的证明,一般要有哪些步骤?

    已知:如图(3),∠CAE是△ 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AB=AC,

    关键证∠B=∠C

    由已知∠1=∠2;AD∥BC。

    证明:……

    题目说明:此题为书本P52页例2

    【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练习纸动笔尝试:数形结合演练。前面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已有证明文字命题的经验,所以这里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分清题设、结论,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参与:在这里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叙述。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等角对等边”的使用。提醒学生遇到外角考虑外角特性:①它与相邻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设计理念:发现性学习,完全忽略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这样会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里我适时点拨启发,给学生以规范,通过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小试牛刀

    已知:如图(4),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学法指导:学生上黑板板演,全班交流评议。】

    ③拓展延伸(PPT呈现)

    已知:如图(5),BI平分∠ABC,CI平分∠ACB,DE经过点I,且DE∥BC.

    (1)若AB=AC,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若AB≠AC,则线段DE与BD、C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AB=5,AC =6,求△ADE的周长。

    (设计理念:为拓展学生思维,我根据学生所学,将10年一道中考题改编、组合。通过图形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题目设计,力求有思考价值,有梯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更好地使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富有成就感。)

    【学法教法:师生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听、说、写、评综合能力。此环节10分钟,力争完成教学重点二。】

    6、互动演练,巩固成果

    (设计灵感:我根据中央电视台《非常6+1》设计了砸金蛋互动演练。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中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知识在娱乐中,在潜移默化间被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最终轻松实现本堂课教学重点。)

    互动游戏:6个金蛋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出现“恭喜你”的字样,你将直接过关;否则将有考验你的数学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的同学。其中有5道数学问题和一个“恭喜你”过关字样,5个问题如下:

    (1)如图(6),∠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

    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如图(7),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3)如图(8),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4)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3,0),B(0,2),在x轴上找一点C,

    使△ 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你能说出你的画法吗?

    (5)如图(9),标杆AB高5m,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

    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点

    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m,绳子CD和CE要多长?

    【学生活动:全班分为六组,推荐代表上台参加游戏,最后评比奖励。】

    (题目说明:5道题目,充分考虑了难、中、易结合,游戏激趣的同时,使得全班学生能人人参与,人人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

    课本P56:第5、 7题

    (设计理念:教师组织学生小结,对小结过程及时调控,学生回忆所学,语言归纳,理清知识,抓住重点,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布置作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六、板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一、判定定理:二、应用:

    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学生板演,解决问题】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学生板演定理证明】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质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础,也是今后论证角、边相等的重要依据,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不是老师灌输几何图形的性质,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种直观的低起点的方式引入新课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位学生都涌跃参与,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ABC中,AB=AC,求证:∠B=∠C

    思考:1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2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让学生4人一组分组合作,在组与组之间合作,通过作辅助线,共同寻找全等三角形,相等的角,相等的边,体现学生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自己主动证明猜想,同时有也有利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巩固,既运用以旧引新的推理方式,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采用这种探索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去揭示定理。同时也展示了猜想--证明这一数学认知基本方法。

    2交流反馈,共同完成本节重要知识点的证明。

    通过看幻灯片,让学生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既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表述水平。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ACAD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ACAD⊥BC那么......

    (3)如果AB=ACBD=CD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转化成技能,在教学中我遵循由线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以下练习,以求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环节的题目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养成灵活运用新知识,敢干运用新知的跳跃精神。

    四、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收获,让学生自己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后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不再有同学直接用性质证明性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较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足的是,课堂交流的面可以更宽些。

    性质2的应用比较多,初学者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条性质优化证题途径,因此要解读这条性质,由图形训练和规范符号语言,把性质一句话改写成三句话或者六句话,一句话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六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4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6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结合图形概括起来就是:在△ABC中,AB=AC,下列论断①∠BAD=∠CAD,②BD=CD,③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分六句话,写出推理语言。这里设计了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学生能够整齐地叙述,但还需进一步巩固。

    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涉及到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课堂上的训练不是太充分的,没有安排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主要培养了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两个性质全部是由学生折纸,自主猜想出来,老师几乎没有提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本节课的PPT制作效果好,能准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在展示性质证明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氛围好。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会阐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4、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5、教具准备: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合作与共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两种教法:

    1、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2、情景教学法: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设计出可视的图形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意图。

    三、说学法分析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展示出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讨论交流——探索分析、科学引导——得出结论、反馈教学——加深理解、拓展延伸——综合运用六大教学版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结合课本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并出示大屏,展示这一实际问题,再结合形象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的遇险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我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

    3、讨论交流——探索分析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画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观察,通过他们实际动手折叠与测量,学生不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发现两边的关系,看它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再引导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和分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说一说你的想法?

    4、科学引导——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实际,引用了远教资源中的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知这一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方法一:过点A作AD平分∠A得到∠1=∠2 ,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方法二:过点A作AD⊥BC得到∠ADC=∠ADB,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推证,我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一规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给出提示,达成共识后得到结论。

    5、反馈教学——加深理解

    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之后,我再给出课前提出的救生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馈于教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时,学生就不难发现两行船将同时到达O点,同时我用了一道典型例题,本题也是课本中的例2,旨在考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6、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这一题型的设计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7、课堂小结

    在小结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二是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归纳来展开教学。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割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之后的探究课,我根据本校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认知能力良好但是思维品质缺乏、尖子生凤毛麟角等实际情况下,降低要求设计的一节课,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最简单的直线型封闭图形,三角形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学习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这个学习阶段,处在是演绎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期,本章对三角形的研究呈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等腰三角形对于学生学习和研究轴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从研究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三角形知识,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加强探索实践精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老的数学文明,激发探索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进而会探究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计算可以被分割的等腰三角形的度数.

    2.体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初步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思路.

    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

    二、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定理),都是前阶段学生经常使用的熟悉知识,计算分割好的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难,因此本节课将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图形探究分割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也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和各环节分析

    (一) 展示教材第110页例题3,以回顾作为引入:

    例3:如图 点D在⊿ABC的边AC上,已知∠A=100°,∠ABC=60°∠ABD=40°。试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提问:1、本题的⊿ABC是一个一般三角形,BD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将题目改为“已知⊿ABC中∠A=100°,∠ABC=60°”你能画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提示:(1)能否过两个顶点画直线(否定)

    (2)不过任何顶点画直线?(过两边则一为三角形另一个为四边形,否定)

    (3)能否经过最小角的顶点画直线?(否定)

    结论一: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2、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不是,则要满足什么条件?

    (二) 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如图,△ADC 是等腰三角形,延长AD到B,如果假定△BCD也是等腰三角形,则有以下三种情况,即 (1)BD=DC ; (2)CD=BC ; (3)BD=BC.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如果BD=DC,则有∠B=

    ∠BCD .

    又因为AD=DC ,所以∠A=∠ACD .

    所以∠A+∠B+∠ACB =180°

    所以 2∠ACB =180°,∠ACB =90°.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果CD=BC,设∠A =α,如图因为 AD=DC,所以∠ACD =α,∠BDC=∠A+∠ACD=2α,而因为CD=BC,所以∠B =∠BDC = 2α,所以 ∠B =2∠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2倍.

    (3)如果BD=BC,设∠A =α,如图 同上推得∠BDC=2α.

    因为 BD=BC,所以∠BCD =∠BDC=2α,

    所以∠ACB=∠ACD+∠DCB=α+2α=3α,即∠AC B= 3∠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3倍.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三.尝试实践

    给定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这个原等腰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角是几度?把所有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尽可能的列举出来。

    分析:分类(1)顶角比底角大时,经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原则)

    1. BD=AD=DC时又AB=AC。

    ∴∠BAC = 90°

    ∠ABC =∠ACB=45°

    2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BD=AD ,DC=AC, 且AB=AC。

    ∴∠BAC = 108°

    ∠ABC=∠ACB=36°

    (2)当底角比顶角大时,经过底角顶点画直线

    3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BC=BE且BE=AE,AB=AC。

    ∴∠BAC = 36°∠ABC=∠ACB=72°

    4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3倍),BC=CE且BE=AE,AB=AC。

    ∴∠BAC =

    ∠ABC=∠ACB=

    四、 小结:

    1.进一步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思路.满足其中三个条件之一的三角形才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利用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条件解决特殊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

    试一试

    1、已知⊿ABC中∠A=120°,∠ABC=40°试用一条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 将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画出分割线,标上必要的符号)

    引入课题,是许多同仁热衷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与其生搬硬套不如开门见山,利用学生已有的记忆,运用曾经出现过的例题3,以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兴致盎然,本题的计算也基本上复习了本课需要的几个重要定理的同时也通过此题的结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分割三角形的形象,变式引出后面的内容。

    此处主要解决怎么画的问题,也为后面解决求等腰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时解决怎么画的打下伏笔。

    本题以老师引导到为主。由共同探讨,一可以减少时间,二可以降低难度,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讨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并掌握。

    自然转折,符合常理。由问题2将本节课盲目尝试分割等腰三角形转化为有选择的判断怎样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在有目的的进行分割,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教学。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找到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三角形形状是直角三角形,有时间的话,这个结论可以放课后讨论验证它的正确性。

    有了第一种探究,第二第三种探究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互动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学生因为有了经验,自然就有了兴趣,更为后面等腰三角形分割,积累了第二个必不可少的经验。

    最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判断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由一般到特殊,体现思路的一般规律,也顺利的引出后面的实践内容。

    小组合作,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能相对薄弱的同学,共同完成,共同进步。

    一般三角形画线,得到的是角和角之间的关系,加上新的条件,就可以具体计算角的度数,因此此处的难点就比较顺当的解决了

    分割等腰三角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综合使用并验证之前得到的两个结论,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此处发现了教学参考上一个错误:BE=EC是不对的

    及时小结,使学生及时反思,互相提醒,让更多的学生最大程度记住本课的知识要点。

    这两个作业,分别有两种、四种分割结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板书

    课题:怎样的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

    结论一:分割原则: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

    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七、反思补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安排教学内容,作为老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挖掘教材,加入了本课一般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以找出一些课本之外的共性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及时的肯定学生的点点创新和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确定之后,另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相等有三种情况,只要有学生提出,就大力赞赏以此作为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数学课堂的神奇。

    本人愚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jK251.COm精选阅读

    三角形的课件


    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三角形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请您仔细阅读此文内容!

    三角形的课件【篇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备件二合一软件、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不同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2、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按角或边给三角形分类(课件出示任务)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2、小组合作选一种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各自特点,并填写表格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1)按角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近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③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2)按边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二)任务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自主学习84页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②量一量、折一折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等边三角形三个角()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三角形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面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求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我们学校内有一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底是5米,高是3米,学校领导要把这个花坛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不同颜色的花,该怎样分?每一块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设计一下。

    3、同学们,学校要为学校开学典礼准备30条红领巾,大队辅导员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你们愿意吗?该怎样来计算呢?

    师:是的,要先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那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 猜一猜。找关系

    师:1、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和它的底和高有关。

    2、那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可能说边、底、高)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判断呢?

    2、 想一想。找关系

    师: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什么方法?那么,可不可以也用转化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呢?

    3、 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找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看可以把它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图形。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摆。

    汇报。可能摆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归纳: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我们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跟所用的三角形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答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关系呢?

    4、 画一画,算一算。找关系,得结论。

    师:请同学们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底也是三角形的底。

    师:那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写?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5、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解决大队辅导员老师的问题吧。学生可能会束手无措,面面相觑于是,教师趁机疑惑不解地问:你们怎么还不解决问题啊?让学生自己说出,需要红领巾的底和高。

    教师出示完整题目: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做30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 独立完成85页做一做。

    2、 完成86页练习的1、题。

    3、 完成86页练习的3题。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求右图三角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6、 学校准备在校门出口处两旁各建一块三角形交通警示标志牌,底是8分米,高是7分米,请帮忙计算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两旁”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2、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剪,拼等方法推出三角形公式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课件【篇4】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建立;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学难点:

    三家形面积公式的概括;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法设计:

    教学媒体的准备:

    学具类:三个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一个不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具类:课件,与学具相应的教具。媒体: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孕新,提出问题

    ⒈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了?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图形及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p25主题图

    教师引导审题:什么形状,给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口述。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下面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⒊教师提问: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提出学习的内容,教师明确的只出击将采用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做到思维定向。)

    二、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⒈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学生思考口述,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⑴数方格的办法,(打开教材p25,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⒉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右图),

    引导学生与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

    思考:“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口述自己的或小组的意见。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思考、交流转化的预想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⒈教师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一下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含义

    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⒊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拼: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完全相同——形状,面积都相等(板书)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②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原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积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揭示实质: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⑵剪: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口述,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公式,实践应用

    ⒈归纳公式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25,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把结论填在教材上

    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交流,填写,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⒉剖析公式:教师提问: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⒊回归问题: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答:它的面积6cm2。

    ⒋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作业设计:

    ⒈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倒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⒉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略)

    三角形的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 (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1)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2)怎样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师:方法三中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长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接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哪么,剪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等于原长方形的长,三角形的高是原长方形的宽,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直角三角形)

    师:你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呢?今天我们一齐来探讨。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挂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1)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在讲授公式来由之前,以动手把长方形平分成两份的实验,直接引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猜想。再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操作、讨论,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思考要求。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完全一样的各两个),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讨论问题: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中从找到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平移

    旋转180°

    合拼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如果学生操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操作: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其一个三角形旋转、移动,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让学生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表述操作过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上讲台板演。

    ①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口述操作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 (两钝角三角形) (两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学生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教师给予评价、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再观察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推导,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3、讨论与归纳公式

    (1)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设计意图: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2)归纳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把求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去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除以2?”以先入为主,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看书质疑。

    师:你能说说,课本中是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

    师: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果有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如剪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讲边演示,只要合理的老师都要给予肯定。(略讲)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和“底和高要对应”这两个重点、难点。)

    12.5 cm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 (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要求上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怎么做?

    (先让学生想,再请学生口头叙述,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评讲,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2)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dm

    2。5dm

    3dm

    4、求右图三角形面积。

    (要计算上图的三角形面积,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一定是对应的。)

    5、课本86页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

    (如右图),求高。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高你会算吗?

    (生讨论汇报,再计算、反馈。)

    6、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生:……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87页“练习十六”第5、6、7题。

    板书设计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2

    =100×33÷2

    =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 “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应扩展开,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角形的课件【篇8】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的课件【篇9】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相关知识,那么等腰三角形又有怎样性质呢?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愿望。本节课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氛围之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带着五个问题预习课本140页和141页的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各小组长负责预习等工作。

    (一)、导入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观察图片,找出图片里面的轴对称图形。

    (二)、思考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各边都叫什么名称?各角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动手操作、演示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电脑演示)发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从构成要素:边、角;相关要素:线、对称性方面考虑)

    (三)、议展

    1、探讨交流、得出结论: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由这些重合的部分,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构成要素:

    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相关要素:

    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展示

    证明“等边对等角”(学生展示)

    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方法一:

    证明: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

    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方法三:

    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ADB=∠ADC=90°

    在RT△ABD与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四)、点评

    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答案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再指出其实这作三种辅助线的位置根本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自然的过度到“三线合一”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 AB=AC(已知)

    ∴ ∠B=∠C(等边对等角)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1=∠2(已知)

    ∴BD=DC ,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BD=DC(已知)

    ∴AD⊥B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AD⊥BC(已知)

    ∴BD=D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后,再用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例题:

    已知: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

    求证:BD=CE.

    (五)、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练习1:知识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练习2:知识点:(角:“等边对等角”)

    1、在等腰△ABC中,AB=AC, ∠B=50°,则∠A=__,∠C =_

    2、在等腰△ABC中,∠A =100°,则∠B=___,∠C=___

    练习3:(判断)知识点:(“三线合一”)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都可以。()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六)、总结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143页习题1、2、(必做),143页习题3、4、(选做)

    拓展性作业:

    1、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高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7.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证明例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而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合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的是,习题练习有限,未设置限时小测等等

    三角形的课件【篇10】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透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透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透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潜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固体胶、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此刻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完美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那里,刘老师十分高兴认识大家,你看把蝴蝶也引来了。(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它把这条绳子围成了什么三角形?

    (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三个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答

    师:这节课我们一齐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评析: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了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

    (1)“内角”的概念

    (师手拿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在哪?谁来指给大家看。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每人从学具筐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指出它的内角。

    (2)“内角和”的概念

    师:大家明白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什么叫“内角和”呢?

    师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猜测内角和

    (1)师拿一个锐角三角形问:大家猜一猜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不同想法吗?

    (2)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同上。

    (3)师:看来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但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有了猜测就能够下结论了吗?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3、动手验证,汇报交流

    (1)介绍学具筐

    刘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筐,里面有不同的学习了材料,或许这些材料会对你有所启发,帮忙你想出好办法。每人此刻都认真的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o呢?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组内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验证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来吧孩子们,该到全班交流的时候了.谁愿意先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一齐分享。

    A、测量法

    活动记录表

    三角形的形状每个内角的度数三个内角和

    ∠1∠2∠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量的结果有的是180度,有的不是180度,这是怎样原因呢?

    生发表观点

    师小结:看来采用测量的方法会有误差,学习了数学要用这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咱们再看看别的方法。

    B、撕拼法

    请用撕拼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撕拼的过程。

    师:你是怎样想到把三角形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验证的呢?

    师评价:你把本不在一齐的三个角,透过移动位置,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角来验证,还用了转化的思想,你真了不起。

    师:透过他们三个人的验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C、其他方法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

    如果学生出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验证。

    师追问:这种方法真的很简单,但它只能证明哪一类的三角形呢?

    【评析:《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用心性,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刘老师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在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小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实验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图形性质。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在活动中发展。】

    4、科学验证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同样的精彩,大家发现了吗?无论是撕一撕、折一折、还是拼一拼,这些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们都用了转化的策略。我发现你们都有数学家的头脑,明白吗?数学家在证明这一猜想时,也用了转化的思想,一齐来看(看课件)

    【评析:一方面使学生为自己猜想的结论能被证明而产生满足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严谨的,从小就就应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了态度。】

    (三)课外拓展,积淀文化

    师:明白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最早是由谁发现的吗?(放课件)

    师:善于数学发现和思考使帕斯卡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节课才10岁的我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帕斯卡12岁时的数学发现,我们同样了不起,刘老师为大家感到骄傲。

    【评析:适当的引入课外知识,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了兴趣,又有机的渗透了向帕斯卡学习了,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孩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成与发展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明白了这个结论能够帮忙我们解决那些问题呢?

    1、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师:大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指出来

    师:当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齐时,消失了两个内角,正好是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如果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呢?

    师小结:三角形无论大小,内角和都是180°。

    【评析:透过课件动态演示两个三角形分与合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

    2、想一想,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已知A45°,B85o,求с的度数。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с52o,求Α的度数。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3、思考:

    你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

    这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思想方法上的,还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帕斯卡,因为他的好奇与不满足让我们记住了他。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勇于实践的双手,将来某一天你也会像他一样伟大。

    【评析: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仅总结了所学知识技能,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总评】整节课刘老师透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了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构成的过程。刘老师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学习了材料,有各类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等,促使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思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推理归纳潜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立足长远,注重长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潜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撕拼的验证方法其实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平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对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答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会出现误差,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了态度和探究精神。

    3、遵循教材,不唯教材。本节课上,刘老师延伸了教材,介绍了科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以及这一结论的发现者帕斯卡的故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学习了置于更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了情感。

    整节课的学习了资料,突出了数学学科的实质,抓住了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寻求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超越,在超越中体验成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14篇


    很高兴向各位介绍一篇有关“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的文章,本页面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策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注意的。教案是引导学生发挥智慧和激发学科兴趣的重要助手。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意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合理猜想,测量验证。

    【教学难点】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推理分析计算。运用推理,正确计算。

    教法:质疑

    【教学方法】

    引导,演示讲解。

    学法: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硬纸片,剪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俩天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能够分成几类三角形?

    生:三类,分别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嗯,真好,那么对边的分类呢?

    生:俩类,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学生动手操作)

    师:再来一个可以吗?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俩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生:不能画,因为当俩个角是90度的时候,俩个顶点在一条线上,不能组成封闭图形。

    师:回答的真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三角形中的角而引起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所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学习这节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昨天呢,老师让同学们一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请同学们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做的是什么样子的三角形。

    生1:锐角三角形。

    生2:直角三角形。

    生3:钝角三角形。

    师:嗯,我们在上个星期学习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谁能帮我告诉下同学们,角在哪里呢?

    生:里面的三个角,可以用角1,角2,角3来表示。

    师:嗯,这三个角我们也可以说成是三角形的内角,好了,今天我们既然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就是求成这三个角的度数和,你们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一起用一些好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生1:我们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加在一起就可以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了。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我们可以用剪子剪下三个角,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看看这三个角拼在一起之后能够呈现出什么样子的角。

    生3:我可以用折的方法,把三个角的度数折在一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有这么多的方法,到底哪个方法好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把全班分成俩个小组,一队用量的方法,一队用拼的方法,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与价值。)

    三.总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做适当练习。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锐角三角形:75度+48度+58度=181度

    直角三角形:90度+45度+45度=180度

    钝角三角形:120度+38度+22度=180度

    拼一拼图形呈现

    折一折图形呈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2)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猜测、验证、结论和应用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 猜测。

    通过出示一个角形,让学生说知道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让学生自由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第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这要求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节约学生上课的时间,作为预习作业,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这时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而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将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3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揭示规律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内化。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将练习分为以下3个层次。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我将先出示有具体图形的题目,再出示文字叙述题。在这之间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互动中去,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角,学会测量角的度数及三角形的分类、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为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以及在今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四、说教学重点:

    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五.说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刀、量角器。

    七、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如果作为一般的讲授课教学,其实说来很容易,只需要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直接进行练习了。显然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为了将这节课的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我把这节课定性为“开放型探究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身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发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例如:分小组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它们的总和。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例如:当同学们无法判断大小三角形的內角和谁大谁小时,自己想办法进一步探究。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归纳推理过程。例如: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层层推进,这样由普通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4)、引导学生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当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八、说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景,以情激趣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大小两个三角形为比谁的内角和大而争吵,让正方形来判断谁大谁小的教学情景,富有挑战性,充满了浓浓的吸引力,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让他们产生一种想立即判断出谁大谁小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加深对内角和意义认识和理解我把正方形巧妙的融入了情景中,为后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做了铺垫。

    2、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分4部分完成的:

    (1)、量一量

    我紧紧抓住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先引导他们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去探究比较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会出现大于180度、180度或小于180度不同的结果。在交流汇报的结果时会发现答案不统一,无法判断大小三角形内角和谁大谁小的问题。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谁的答案正确呢?”这一思维的碰撞,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自主产生探究欲望,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我顺水推舟,引导他们用拼一拼、折一折等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拼一拼、折一折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知识,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所以在自主探究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去研究,不做任何拼折方法的提示,不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全放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同学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剪拼、折拼,对他们的探究精神我都予以表扬和肯定。

    (3)、得出结论、加深内化

    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体会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相等的。都是180度,并自主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引导他们:用科学、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述探究方法学生汇报并演示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探究过程。并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演示其中几种基本的剪拼、折拼方法。学生通过动口表述,动手演示,观看验证、加深了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直观理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内化。

    (4)、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继而让学生对大小三角形内角和谁大谁小的问题作出判断: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在这个环节中,我自始至终充当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前后组织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与欲望的探究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同时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a、推算题,b、辨析,c、思考题,d、拓展题,这几种题型由简单到复杂,巩固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最后一道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加深了知识的内化,更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知识自我建构的升华。

    4、了解历史、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我利用数学文化给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的历史,旨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对本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作出小结。通过谈感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希望:对待学习要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先给出了量这一思路,继而让学生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观点。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学习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魔术导入:把长方形的纸剪两刀,怎样拼成一个三角形?

    2、你知道三角形的那些知识?(复习)

    3、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他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师:我们现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它的内角,以后到了初中,还会接触三角形的外角。看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关于它的三个内角,除了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外,你还知道哪方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同学,可以把它写在本上。不知道的同学想一想,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预设约3-5分)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

    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3.动手操作实践(预设约8-10分)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老师提出要求: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设计学具的时候,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决定课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工合作制作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课上就让学生就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师小结: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象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3)折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怎样对这些方法进行引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方法的思维水平不应该是平行的: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批判的思维。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基于以上的想法,我觉得在课上不能停留在学生对方法的描述上,而应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程度从低到高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向全班同学推荐这种分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做一做,不要求全体都掌握,就想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在经历量和拼之后,逐渐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得到集中,集中为分的方法,最后将四边形一分为二,五边形一分为三,六边形一分为四……,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5.验证猜想

    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在很多同学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6.解释课前问题

    用内角和的知识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在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三、拓展应用,深化创新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四边形内角和及多边形内角和(幻灯片)

    你打算用哪种方法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渗透化归的数学学习方法。)

    3.总结

    我们把四边形一分为二,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四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5)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6)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一、复习三角形的特点、特性、分类、内角和

    1、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

    2、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4、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3.4.5 3.3.3 2.2.6 3.3.5

    5、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127 8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P130-131第10—12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7)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

    二、教材分析:

    在这一环节我要阐述四方面的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各角的特点,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也可能有部分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教学目标:

    A、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有一些实际问题。

    B、在经历“观察、测量、撕拼、折叠”的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重难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教学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阅读了农远光盘中多位名师的教学案例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收集了农远光盘中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适时播放。

    四、教法分析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谈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采用了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

    五、学法分析

    在学法指导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流程:

    (一)猜迷激趣,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我出示了一则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状是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平面图形)

    由谜底又得出了一个对三角形你们有哪些了解的问题,唤醒学生头脑中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同时很自然引出对“三角形内角和”一词的讲解,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巧引新知(课件出示)

    (三)验证猜想,主动探究。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出示学习提纲:

    A、先独立思考,你想怎样验证?

    B、再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多种方法验证。

    C、最后汇报,展示你的验证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所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等有了合作的需要时,再合作探究。此时的合作,学生才会有展示自己的方法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在足够的讨论之后,进入了汇报展示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角求和

    这个验证方法应是全班同学都能想到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在练习本上任意地画几个三角形进行测量并记录。学生通过画、量、算,最后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2.拼角求和

    通过讨论,有的小组可能会想到把三个角撕开,再拼在一起,刚好拼成了一个平角,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平角是180度,很快就发现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为了让全班学生能够真切,清晰地看到撕拼的过程,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课件出示)课件播放后学生一目了然,攻克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3.折角求和

    有的小组还可能想到把三个角折在一起,也刚好形成一个平角。但如何折才能够使三个内角刚好组成平角呢?这一验证方法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学生展示完验证方法后,我又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去验证刚才的发现。最后归纳出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数学离不开练习。本节课我把图像、动画等引入课件,使练习的内容具有简单的背景与情节,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有序而多样。

    1)基本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一习题,掌握求未知角的一般方法。

    2)实践运用:这一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切体验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3)巩固提高:使学生了解在间接条件下求未知角的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六、说效果预测:

    本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测量、撕拼、折叠等实验活动,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怎么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

    3.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教学难点:

    经历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资源:

    多煤体课件,各种三角形,三角板,量角器,剪刀。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怎么分类?按边的特征怎么分类?

    2.信封中装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猜一猜信封中装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确定吗?(露出一个钝角)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确定了?(有一个钝角,两个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中还隐藏着那些知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合件交流,操作发现。

    1.(课件)你知道三角尺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吗?每个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度数之和都是多少度?我们能根据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就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吗?应该怎么研究?(应该把三角形中所有的类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课件出示学习单)。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三个人分别量一量,算一算一种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小组长填写学习单。老师巡视。

    ①师:能不能只量出两个角的度数,不量第三个角的度数,就开始填表、计算?(我们的研究必须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测量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来不的半点马虎)。

    ②同桌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①那个组说一说你们组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学生的计算不是正好180度时,问:大约是多少度?)

    ②你们有什么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180度。

    ③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在板书后面打上“?”),就需要我们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学生通过折的方法剪拼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4.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难方法。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把“?”改为“!”。

    5.操作总会有误差,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呢?(老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应为:90°×4=360°。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割,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应为:360°÷2=180°;沿高可以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由于前面证明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180°×2=360°。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不属于分割前三角形的内角,因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360°-180°=180°。)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它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其中∠1=110°,请计算出∠2=()°,∠3=()°。

    2.把下面这个三角形沿虚线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可是内角和依然是180度,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表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5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学生回答问题.)

    2.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出现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1.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安要求画三角形.

    2.问:有谁画出来啦?

    (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只能画两个直角。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学生回答:90°、45°、45°。(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是多少?

    学生回答:是180°。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45°+45°=180°。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题:三角形内角和

    2.(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90°+60°+30°=180°。

    3.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1.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小组活动的要求如下:课件显示

    组长负责填写表格,组员每人负责量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并记录下来,最后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把结果告诉组长.

    量一量,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内角和的度数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2)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三)继续探究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引导学生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小组内完成,活动的要求同上.

    拼一拼,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是否可以拼成平角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对角三角形

    2.汇报验证结果。

    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量的不准。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三、解决疑问。

    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

    (不可能。)

    追问:为什么?

    (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

    问: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

    (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

    1.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85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35度,求∠2的度数.

    3.88页第9.10题(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89页16题.思考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180°180°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2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下面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那同学们,大家同不同意它的说法呀,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疑惑的样子,没关系,今天这位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学习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新授】

    活动一:

    那同学们,接下来啊我们拿出尺字,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测量并计算一下,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安静了下来,第三排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你们两个人的结论。哦,他说呀他们发现他们两人画出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你们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坐!后边同学有不同意见,你来说,他说呀他们两人画出的锐角三角形也是180度。也是正确的,请坐!

    活动二:

    那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如何进行验证呢?

    那接下来5分钟我们前后排4个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待会啊老师会找同学提问。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迷茫,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用剪拼的形式来验证一下。

    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告诉一下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呢。你们小组讨论的最激烈,你来告诉一下老师,他说呀他们小组是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发现都拼成一个了平角,你们的方法非常独特,请坐!那大家的方法和它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吗?

    看来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同学们,由此我们就验证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内容,以上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

    【巩固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看向黑板,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做一下这道题巩固一下,在△ABC中∠1=140°,∠2=25°,求出∠3的度数。课代表来黑板上板书一下。老师看到同学们笔都放下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同学的答案,∠3=15°,同学们的.答案和他的是一样的吗,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都已经非常扎实了。

    【课堂小结】

    不知不觉本节课马上就接近了尾声,哪位同学来说一下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停顿2秒)第二排手举得最高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他说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掌握了三角形当中一个新的特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总结的非常全面见,请坐!

    【作业布置】

    接下来老师来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回家之后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物体,看一看那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动手测量一下内角和,看一看是否满足180度,下节课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1)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主题是“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猜想验证”,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说说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强调说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有关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聊聊我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三、谈谈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1.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引导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2.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尤其是要对一些通过量一量得出180度左右的结论进行“误差解释”。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试一试”的第3题和“练一练”的第1、第2题。通过这个3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做一做”的第3题,这道题在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角等于60度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和三角形分类知识来进行解决。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求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量、拼、分等办法尝试求多边形内角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2)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5页内容。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算、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以观察法和练习法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有独立活动、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设计了两个三角形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

    2、验证自主探索:

    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开和引导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3、巩固内化: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练习题的设计有易到难,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4、拓展创新: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初步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三角形,多媒体课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森林王国里住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家族,一天平面图形的三角形家庭传出一片吵闹声,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在争论:听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可又不知如何反驳,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吗?

    二、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准备的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出和。

    你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汇报,提出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刚好等于180°

    (二)、拼一拼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撕下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折一折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帮助完成,发现三个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是平角。

    回答大小三角形的争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形谁大?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①直角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度。

    ②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是()度。

    ③钝角三角形的两上内角分别是20°,60°;则第三个角是()

    2、火眼金晴

    ①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钝角和大于90°()。

    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

    ③淘气画了一个三个角分别是50°,70°,50°的三角形()

    ④两个锐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⑤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猜一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合集8篇)


    教师范文大全精心挑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供大家参考,如果您感到快乐不妨告诉身边的朋友并分享这份快乐。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和推理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课件。四组教学用三角板。铅笔。大帆布兜子。固体胶。剪刀。筷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炼学习方法

    1.课程开始,教师耳朵上别着一根铅笔,肩背大帆布兜子,里面装着一个量角器和几把缺了直角的三角板,手拿一张不规则的白纸,以一位老木匠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自述:“你们好,我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木匠了。我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已经从师学艺三年了,今天我想让他们下山挣钱,可又不放心,想出几道题考验考验他们,又不知我的题合不合适,大家想不想先当一会我的徒弟试试这几道题呢?”

    2.继续以老木匠的身份说:前几天我造了一架柁,徒弟们能不能用我手中的工具验证一下横木和立柱是不是成直角的。

    3.选择工具,总结方法。

    让选择不同工具的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教师随机板书: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徒弟,那么请听好师傅的第二个问题。

    4.导入新课。

    图中有很多三角形,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徒弟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或者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新知

    1.分组活动,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采用量一量、折一折和拼一拼的方法探索新知。

    量一量组同学发给以下几种学具:

    折一折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

    拼一拼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剪刀一把还有下面这样的白纸一张。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交流探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适当给予引导。

    2.多方互动,交流新知

    师:请我的大徒弟(量一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1)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2)说出你们组的探究结果怎样。(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结论,因为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请学生说说通过探究活动你们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师:大徒弟就是大徒弟,汇报的真不错。二徒弟(折一折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师:别看小徒弟(拼一拼组)这么小,方法可能是最好的。快来把你们的方法给大家汇报汇报。

    同样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3.思想碰撞,夯实新知

    师:三个徒弟你们能说说谁的方法最好吗?

    学生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最好,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量一量的方法可能由于量的不够准确,所以结果可能比180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其他两种方法没有改变角的大小,所以他们的是正确的。)

    师:不论你量的怎样认真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这就叫误差。而其他两组同学的方法更准确。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走进生活,提升运用能力

    1.出示课前那架柁标出它的顶角是120,求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2.给你三根木条,能做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吗?

    五、总结

    师:徒弟们你们经过三年的苦学,终于学有所成了。今天,能说说你们在我这里都学到了什么手艺吗?

    六、拓展新知,课外延伸

    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你们下山后还要继续探索,所以我要把我毕生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交给你们去研究。

    大屏幕出示:

    能用你今天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探索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若干量角器剪刀。

    教材与学生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比较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为了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学生测量,折叠,撕拼来找到答案。

    学生在已有的会用量角器来度量一个角的度数的基础上,会首先想到这种方法。但测量的误差会导致测量不同,因此,学生会想到采取其他更好的办法,通过亲手实践,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呈现真实状态。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度数。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是大三角形,一个是小三角形(图略),到底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呢?

    学生各抒己见。

    二、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观察三角形哪个内角和大,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必定有错下面我们来测量验证。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图中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并做好记录,记录每个内角的度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由小组汇报测出结果(三角形内角和)

    (4)师小结:我们通过测量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测出结果接近180。

    意图:通过这一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归纳总结:

    师引导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会不会就是180呢?

    (一)组内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更好的办法。

    (2)以小组为单位边展示边汇报探索的过程与发现的结果。

    (有的小组想不出来,可以安排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结果,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

    (3)把你没有想到的方法动手做一次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证明过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二)教师演示

    撕拼法:

    1、教师取出三角形教具,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2、师:这三个内角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师:平角是多少度呢?说明什么?

    生:180?说明三个内角和刚好等于180。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适用各种三角形呢?

    3、学生每人动手实践,看看是不是不同的三角形是否都有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呢?

    进行实验后,结果发现同样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折叠法: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的不那么精确,所以说“接近”,又通过撕拼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说明三个内角和是180,现在再来演示另一种实验,再次证明我们的发现。

    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在学生完成这一实践后肯定这一发现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意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大胆去思考发言,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后老师在演示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学到知识印象颇深,也理解最为透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试一试”第三题。

    2、想一想:钝角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和能小于90吗?

    3、有一个四边形,你能不用量角器而算出它的四个内角和吗?

    意图:这样分层安排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测量,发现了问题,然后运用撕拼,折叠两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很好,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用到,我们今天探究了三角形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继续研究。课后反思:

    当我设计这节课时,首先思考,学生面对这个新问题时会想到用那些方法来思考呢?很显然,学生根据三角形大的内角就大,是学生在探究时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合情推理,在探究过程中,怎样对待学生的这个错误呢?我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迫不及待的帮助,而是引导学生否定错误猜想,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启迪学生“转化”的思想求得突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从中得出结论,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 )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正方形、剪刀、各类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引思

    1、 分小组分别量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2、 每小组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已量的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 设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 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

    三角形还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 量一量:每个学生将自已刚才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 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 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 拼一拼:学生先动手剪拼所准备的三角形,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4、 师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5、 验证:FLASH演示三种三角形割补过程

    发现1: 通过把直角三角形割补后,内角∠2,∠3 组成了一个()角,等于()度,∠1等于90度。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发现2:通过把钝角、锐角三角形割补后,三角组成了一个( )角,而( )角等于( )度。所以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6、 小结:刚才能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三、 应用练习,拓展提高

    1、书例5后”做一做”

    思考:为什么不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两个钝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

    2、下面哪三个角会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1)30、60、45、90

    (2)52、46、54、80

    (3)61、38、44、98

    3、走向生活:

    (1)那天,老师去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我拿着玻璃,刚到校门,一不小心,碰在门上了,摔成这几块(撕),哎,只有再去买一块,但尺寸我记不得了,该怎么办,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我凭哪块碎片能再去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原来的三角形。所以:两个角确定了,三角形玻璃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四 作业:作业本

    五 全课总结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6)

    三角形的内角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切教学设计都基于教材,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它是小学学习的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由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证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研究。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容易分散,并且对知识的概括和应用也有一定的欠缺,这都是我在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发现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在学法上,学生们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分析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过内角三兄弟之争的故事吗?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没有,我会说:“那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家里住着内角三兄弟,平时他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他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就围不成一个家了。”“为什么呢?”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设置悬疑,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首先由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板书画三角形),并将内角剪下,然后我引导学生 :试着拼一拼,看看会有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然后,我会设问:从刚才的拼图过程中是不是剪下的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啊?那这说明什么呢?由学生举手回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我会想学生说明这种操作存有误差,需要我们给予证明,接下来由学生分组讨论证明方法,并交流方法,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析:首先过点A做边BC的平行线进而出现内错角角1=角B,角2=角C,然后请同学得出角1+角2+角CBA=180度,所以角A+B+C=180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仍借助多媒体出示例题,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认识。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练习来巩固,为此我借助多媒体设置了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归纳小结,畅所欲言。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呢?”并请学生提出存有疑问的地方,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了分层练习,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课本76页第3,5题,通过这些题目,继续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选做题:继续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实例或趣味故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更好的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

    6.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为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本节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看黑板)利用图形,符号表示更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7)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信息窗2中的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而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信息窗1学习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主要学习习近平角和周角的认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量角器的认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之间的关系和角的画法。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及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底和高及高的画法,三角形的内角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教学难点是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有所不同,青岛版教材不再把角的度量和认识三角形割裂开来,分成两个单元学习,而是按照知识的循序渐进原则把两部分知识放在一个单元中学习,角的度量是角的分类的基础,角的分类又是三角形分类的基础。因此教材安排信息窗1学习角的有关知识,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有机地编排在一个单元中学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

    1.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4)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一个,剪刀,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纸。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但是还缺乏对角和三角形知识的系统深入了解。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各种角,会画角,会量角以及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放在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上,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设置更高的目标,重视猜想与验证、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对于验证的方式和方法,老师要做到适当点拨,及时鼓励。

    三角形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图形直观,所以教学相对而言操作性很强。而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这样也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了研讨环境。

    基于此,在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这个性质。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我力图通过:设疑——猜想——验证——提升这四大步去突破。

    (一)设疑激趣,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给同学们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矛盾,“既然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去画,发现按老师的要求是画不出这样的三角形的,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重视操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拼一拼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预设为4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初步感知。(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1.复习旧知 复习前面学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及角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复习近平角是180度。

    『有效的复习,承上启下,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设疑激趣: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3、制造矛盾,引出课题:同学们根本画不出老师要求的三角形,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之间一定藏有很多的奥秘在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创设“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在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验证,引导建构。(本环节预计用时25分钟)

    1、猜测 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看一看,猜一猜,它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

    2、验证

    (1)动脑想一想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

    (2)动手做一做 利用手中的学具从以上讨论的若干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求和。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3)动口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a、量一量

    ①汇报交流 同学们汇报测量求和的结果。

    ②分析原因(误差的存在)为什么有的正好是180度,有的是在180度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

    b、拼一拼

    ①一生上台展示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②鼓励全班同学尝试 刚才这个同学为我们展示的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其余的三角形进行这样的操作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吗?

    ③生动手操作,验证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平角的过程。④师引导点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c、折一折

    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通过折叠三个角凑成一个平角的过程,再次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两个过程,略显麻烦又存在误差;采用折一折的方法对于有些同学操作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而拼一拼的方法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没有误差,还与我们刚刚尝过的平角联系紧密,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

    (三)练习巩固,深化提升(本环节预设用时8分钟)1.第45页“做一做”第8题。

    2、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3.(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2)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5、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教育。

    『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本环节预设用时2分钟)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三角形你还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整个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六、课堂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评价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释疑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态度六大方面来评价。依据这六大方面,针对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专门设计了这张综合评价量表。表现很好(奖励五颗星)、表现不错(奖励四颗星)、还需加油(奖励三颗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几个角度来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前检测、当堂达标测试、课后开放问题等方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设计表格,由小组长负责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七、资源开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资源

    我们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利用白板软件提供的数学工具画出常见的立体图形来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画出三角形,然后剪切,移动等,非常方便,效果明显。

    2.自制教具、学具

    既便于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节课我提前让学生自制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

    3.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在采用量一量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有的学生通过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并相加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正好是180度,而是在180度左右,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认为是自己量错了,还有些同学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产生了怀疑,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入对测量误差的认识。

    4、开发数学文化资源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以上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8)

    本课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为感受、理解、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好本课,对以后学习几何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画、量、猜、剪、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到结论,感悟学习中的快乐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策略,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荷兰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复习引入、猜想验证、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运用课件教学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遵循先易后难、先差生后优生的原则,完成大纲目标的同时,也去挖掘优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面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学生都会猜180°。“那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这个度数吗?你敢肯定吗?你能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吗?”估计学生都得把刚才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板书180°、180°、182°、179°、178°)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一个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测量时有误差。

    “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吗?请你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验证。”

    当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的过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这一活动,使之不仅知其过程而且知其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验证有困难时,我会适时的引导。“既然你们都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上册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大小比较的经验,会有一些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平角作比较,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让这些孩子到前面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动手做一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什么结论?”估计会有下面精彩的回答: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不用撕,直接折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老师我在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只要把两个锐角折成一个直角与原来的直角相加不也是180°吗;(有创新)老师也用折角的方法验证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又一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有的个体,在合作中互补,确实有利于难点的突破。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让孩子们合作验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示一个大三角形)把它剪小后问:现在呢?(剪几次)那现在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怀疑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我这样现场操作,让学生能从视觉上又一次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管形状和大小统统都是180°。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满足。适时的评价更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终于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秘密时,我会及时给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经过画、量、剪、拼、折、观察等活动,自己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完整课题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规律,多了不起啊,老师由衷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并祝贺你们孩子们。”我想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高兴劲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拓展延伸。

    在数学学习的研究中,常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在孩子面前,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把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转化、分解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来解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

    “下面三角形,剪掉一个40°的角,不改变其他角的度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想会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不假思索就会回答“140”,这时我不做任何评价,微笑着看着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我想最终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老师,剪掉这个40°的角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四边形,要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两个三角形就是360°。我进而让学生引导“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由于上一题的思路孩子们很快就会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即3个180°,共540°。“那六边形、七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时孩子会边画、边思考、边讨论,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那六边形就能分割成四个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边数减2的差乘180°。教学同时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对遗憾的态度应该约拿,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为此我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我想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使预设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最后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出具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卓越成就的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1————5题

    本课时间安排:检查上一课作业,练习3分钟。导入2分钟。新授25分钟。拓展,作业5分钟。在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推荐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起步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按照教案课件,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堂教学。对于一份好的教案课件来说,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想要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文章,你可以去看看“解直角三角形课件”。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2)

    一、 教材简析:

    本章内容属于三角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教材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最后是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前两节内容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主要是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较多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中的运算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需要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课题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它们的图形,总之,解三角形的应用题与课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的知识加以处理。以后学生学习斜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熟练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1、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问题。

    2、正确选择边与角的关系以简便的解法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即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减少单纯解三角形的习题。而要在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所要用的边角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知道30、

    45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的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直角三角形,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所以这节课内容学生可以接受。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和器具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真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3)

    总计第 5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目 标 1、认识“陡、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 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旧引 新 扣题导 入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1,指名背诵   2,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 2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 4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 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1,读文   2,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3爬天都峰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第 5  页     总计第 6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图片   教学目 标 1、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学习新 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1讨论   2说一说 3读文 4说一说 指导写字, 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1,写一写 2,展示     板 书设 计    3 爬天都峰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爬上、、、、、、(6―7)爬上、、、、、、之后(8―10)     第 6页 总计第  7  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槐树的图片   教学目 标 1.  学会四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初读细读,   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朗读一遍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4. 讨论: 5,交流朗读   1.轻声读课文 2.小组朗读 3.讨论:   4.汇报 总 结 提 高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感悟 板 书 设 计 4  槐乡的孩子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第  7页     总计第 8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槐花图;   教学目 标 1.学会六个生字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3.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查复习  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指名背诵   品读 佳句   领悟用词 1.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2.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找一找   说一说 学习生 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3.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自读生字,   组词     板 书设 计 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第  8页   总计第 9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  学习多音字; 2.  积累古诗词;学 3. 习新生字; 4.  展示作品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 的 发 现   1.  出示词 2.  指导观察 3.  分组讨论 4.  汇报     1,观察 2,分组讨论 3,汇报 日 积 月 累 1.  教师范读 2.  指导识字 3.  分组练习4.  自由背诵 5.  指名背诵 1,识字 2,分组练习3,自由背诵 4,指名背诵 读 读 认 认     1.  出示形近字 2.  指导观察 3.  组词     1,观察   2,组词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假装  假日 问好 好奇 发现 白发 第 9  页 总计第 10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2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想 一 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交流 说 一 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读一读习作要求 说一说   写 一 写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写一写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要把话写通顺。 第10 页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及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边角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数行结合的运用,培养学生添加适当辅助线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为实现本节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对本节教学采用的基本策略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②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简单教具及多媒体提供的图象,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③把实际问题中提供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掌握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④课堂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发动学生既独立又合作的愉快的学习。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罗列出问题中的所有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结合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式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例题与练习题的已知、未知都有所不同,合理引导,利用这种“不同”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获得知识,也是本节课追求的主要目标。

    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标训练———反思归纳”的流程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3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j解直角三角形时,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活动

    1.我们已经掌握了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例1在Rt△ABC中,∠C为直角,AC= BC=,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0 =35,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议一议

    在直角三角形中,

    (1)已知a,b,怎样求∠B的度数?

    (2)已知a,c,怎样求∠B的度数?

    (3)已知b,c,怎样求∠B的度数?

    你能总结一下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AC=4,BC=4,解此直角三角形。课本74页。

    1、找四名学生板演,重视过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简评。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试一试

    (四)总结与扩展

    引导学生小结: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解决问题要结合图形(没有图形时要先画草图)。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3.疑点:对于坡度i表示成1∶m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 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7)

    2.5  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2、领会直角三角形中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之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性质无论在几何计算中还是在相关的推理论证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   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猜一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一半有何数量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1、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实验: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画出斜边上的中线,然后利用圆规比较中线与斜边的一半的长短。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后可以演示一下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证明过程给学生看,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课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练习。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llll。  (2)已知,在Rt△ABC中,BD为斜边AC上的中线,若∠A=35°,那么∠DBC=llll。 课后反思:   初步让学生巩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 2、  直角三角形性质应用举例 例 如图2-18,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 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30° A B C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30°(已知)     D ∴∠A=90°-∠B=90°-30°     30° C B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课堂练习: P37、课内练习3、  师生小结 今天学习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也是以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4、  布置作业 书上作业题 1、2、3、4、5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8)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06-02 08:42:41点击:110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9)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又,在Rt中,有

    又,

    ∴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 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4.解决办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法与途径,解决重难点,以相似三角形知识为背景解决疑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用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  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1),

    (2),

    (3)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  在Rt中,,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1),

    查表得;

    (2)

    (3),

    ∴。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或者使用计算器求平方、平方根及三角正数值等。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23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答案]

    1.(1);

    (2)由求出或;

    (3),

    或;

    (4)或。

    2.(1);

    (2)。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琐,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习题6.4A组3。

    [参考答案]

    3.;

    五、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0)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斜边

    45

    直角边

    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

    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角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2)

    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斜 边 45° 直角边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 角 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2、把刚才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对折,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3、展开后把4个三角形都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4、取出其中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指出已有的底和高。

    提问:“斜边上的高你能不能画出来?”

    出示探究要求:

    ①动手画出斜边上的高,同桌互相检验。

    ②量出斜边和斜边上高的长度,填在表格里。

    ③根据表格里的.数据,小组讨论,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交流发现。

    5、电脑演示并出示结论。

    学生齐读: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6、拼图游戏

    (1)拿出2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2)拿出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3)电脑演示拼成的没学过的平面图形。

    三、合作交流,探求一题多解。

    1、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

    角边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 20厘米(学生独立解答,一生板演,说说理由。)

    2、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剪下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拼一拼、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想法。

    教师板书各种解法。

    四、

    20厘米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1、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连接

    每边的中点,又得到一个正方形,求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互相探讨,交流解法。)

     

    20厘米2、再连接空白部分正方形每边的中点,

    所得的小正方形面积与空白正方形面

    积有什么联系?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说想法。)

     

    3、依次连接正方形每边的中点,每次得

    到的新正方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回忆所学,谈谈收获。

    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说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他们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会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中作高的过程,懂得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2、难点:如何添作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是“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一种教法,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程序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做好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如图,Rt⊿ABC中,你知道∠A的哪几种锐角三角函数?能给出定义吗?

    2、填表:锐角α三角函数

    3、已知:从热气球A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α为30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β为600,若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m,求这栋高楼有多高?

    4、如图:AB=200m,在A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300的方向上,在B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600的方向上,你能求出C到AB的距离吗?

    5、如图:梯形ABCD中,BC∥AD,AB=13,且tan∠BAE=,求BE的长。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的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并由学生代表展示。

    2、新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

    1、如图: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点C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0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在点B的北偏西600方向上。问: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追问:你还能求出其他问题吗?若提不出问题,可给出问题: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2)出示问题

    2、如图,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沿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300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在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600方向。当轮船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D处时,求此时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追问:如果改变若干条件,你能设计出其他问题吗?

    (3)出示问题

    3、气象台发布的卫星云图显示,代号为W的台风在某海岛(设为点O)的南偏东450方向的B点生成,测得OB=km,台风中心从B点以40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经5h后到达海面上的点C处,因受气旋影响,台风中心从点C开始以3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600方向继续移动。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如:(1)台风中心生成点B的坐标为,台风中心转折点C的坐标为(结果保留根号)。

    (2)已知距台风中心20km的范围内均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如果某城市(设为点A)位于O的正北方向且处于台风中心的移动路线上,那么台风从生成到最初侵袭该城要经过多长时间?

    3、巩固练习

    飞机在高空中的A处测得地面C的俯角为450,水平飞行2km,再测其俯角为300,求飞机飞行的高度。(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1.73)

    4、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模型?

    (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

    (3)你觉得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

    复习第29章《投影与视图》具体见试卷

    6、课堂检测

    1、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

    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3、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m,背水坡AB的坡度是1︰1,迎水坡CD的坡度1︰1.5,求坝底宽BC。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预习作业中3、4、5三个问题,引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体现了学习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4)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12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12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1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课本第8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践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用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出示)

    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闪动图中一个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 学生独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 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 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用图片祟,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5)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老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2、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 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M、N、D,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边说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中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如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再如以AB边为底的高是CD,(如右上图所示),也就是说三角形和高是相应的。

    3、教学例2。(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 找一找,猜一猜。

    先让学生找出上面的图上哪儿有三角形?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作用?

    (2) 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刚才大家从图中都找到这些部位有三角形,猜测这些三角形有稳定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如下操作,依次使劲地把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或往中间推,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最后,教师指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1、第1题。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彩纸剪成的三角形,先与同伴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再以其中一边为底,画出它的高。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第2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3、出示一张松动了的木椅或木桌,请学生先分组讨论修理方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想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八册22-23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三角形的表象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边的特征。

    2、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小棒钉子板点子图白纸2号和3号信封

    教学过程:

    一、呈现生活画面

    1、看到画面中的图形了吗?生活中的图形多吗?

    小结:的确,生活离不开图形,正是许许多多的图形才构造了生活的美。

    「评:通过展示生活画面,使学生感到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同时感受到图形的美,通过画面的展示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情」

    2、抽取图形,抓住已研究的平面图形切入新课教学。

    师:这些画面中都有哪些图形?

    小结:为了更好的使用图形为我们服务,我们有必要研究它们的特征。

    「评:通过对画面中图形的辨认抽取,让学生对已学平面图形的回顾,同时产生对未知领域探究的欲望」

    师:(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

    板书:研究内容:边(角)

    (2)我们又运用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研究方法:量、比、折

    「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回顾,实质是为研究三角形而进行的一种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渗透」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三角形?

    二、动手做三角形

    师:(1)想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会做吗?

    (2)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做,然后试着做,开始!

    1.活动体验:

    材料:(1)小棒(2)钉子板(3)点子图(4)白纸

    摆围画画或剪或折

    2、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1

    师:有人用摆的方法吗?老师也摆了一个,大家看看怎么样?

    为什么?为什么?

    师:三根小棒要怎么放呢?

    师:三跟小棒要头尾连接,头尾连接了也就围成了。

    板书:围成

    师:如果把每根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围成三角形要几条线段?

    板书:三条线段

    4.汇报展示2

    师:有的同学用小棒摆,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围画剪折)

    小结:观察你们做的三角形,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吗?

    定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感知并正确建立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摆小棒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楚的认识三角形;一方面以辨代练;另外,结合教师操作的过程和学生的汇报展示很水到渠成的揭示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教学各部分名称

    1、示范画一个三角形

    师:(1)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边?

    (2)三角形的边在哪里?用手势告诉老师!

    小结:(1)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2)你认为它的角在哪里?

    (3)每个角的顶点都有一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评:教师画三角形的过程也是重新解释三角形定义的过程,通过对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为后继研究三角形其它方面的特征而奠定基础」

    过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三角形还有哪些特征呢?能否像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来研究呢?

    四、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边的特征

    1、材料:4组三角形

    师:先思考一下,你想怎么研究?说说你的计划?

    2、操作

    师:打开(2)号信封,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2边相等,3边相等,3边都不相等

    「评:利用长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研究的方法初步展开对三角形的研究,一方面建立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下节课研究三角形作出了巧妙的预设」

    五、小组研究,深入了解三角形边的特征

    1、活动材料:4根小棒一张实验报告

    2、活动要求:小组研究一人记录研究结果

    3、实现小组汇报

    4、活动程序安排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放弃无畏的争辩,用事实说话好吗?)

    呈现例题:

    操作指导1:

    师(1)从4根小棒中任意选择3根,你会选吗?

    (2)每次有1根不选

    操作指导2:

    师:你发现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师:用小棒摆的时候千万不要手忙脚乱,先确定最长边,然后把两个短边慢慢往下压,明白吗?

    呈现实验表格

    (一人读实验要求)

    师:打开3号信封,小组合作,组长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最好!

    「评:通过教师操作前的指导;更加突出表现了教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有序的操作实验提供技术支持并节省了学生在操作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就连表中的数据的从小到大的排列可以看出对教学细节的精心安排。

    5、巡视指导

    (1)指导小组不要乱操作

    (2)4,6,10不作指导

    6、汇报研究成果

    板书:成功失败

    4564610(有争议)

    56104510

    师(纳闷):(1)4510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呢?

    我不相信,我要验证一下!

    直观演示:

    (2)为什么摆不成呢?

    板书:4+510

    (短边相加还没有长边长)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第137-138页的例,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三十一12-15题与16*-17*。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继续板书,完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打开教材第137页,分组量三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内角和。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

    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138页例。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3=180-78-44=58

    3=180-(78+44)=58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第13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教材第138页做一做第2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2题。先列式计算,再量一量是否正确。说说第2幅图,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四、提高性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5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

    ②列式计算180-70-70=40或180-(702)=40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根据第16*题的思考方法自己独立完成。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13、14题。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理念: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2,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如图:

    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分别说给你的的同桌听一听,不仅要说清楚是多少面积更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张图可用数方块的方法,数得8块,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几个三角形用数的方法觉得有麻烦,有很多地方都不满1格,所以还是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2来算,更为方便。

    结果汇总:(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这份设计中,我把例4的图稍作了修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复习中的题相衔接。而且学生是亲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初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能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3个和第4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对应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通过这两题的对比,暗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而是更要关注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学习例5

    看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对应的平行四边形有密切的关系。

    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与书上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分组学习,填完表格之后,继续完成书上的讨论部分。鼓励同学之间质疑、解决。老师加强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比较完整的板书:

    用字母表示该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交流这种想法,指名说说这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鈥溔切文诮呛褪?80度鈥澱庖恢兜男纬煞⒄购陀τ玫娜獭?/p>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三角形若干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角的秘密,你知道三角形的角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称为内角。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师: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我们先来研究其中最常见的一类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拿出两块三角尺,算出它们的内角和。

    903060=180(度)904545=180(度)

    师:这是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能过计算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

    (2)验证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那么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把这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剪开,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请同学们动手操作、验证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度数。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算一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的一半.360除以2等于180

    折一折:把两个锐角往直角方面折,两个锐角的角正好与直角重合。

    (3)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探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我们肯定能猜到: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学生自主选择。有的选择锐角三角形,有的选择钝角三角形。分组验证。

    学生可能运用的方法:

    1)量一量.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同学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度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

    (2)拼一拼。

    第一种:折一折,拼一拼。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鼓励学生多试几次找到方法。

    师:出示学生的折法,并用课件进行验证,动态演示折的过程.

    师:没有折出的学生再动手试一试.还有其他方法吗?

    第二种:撕一撕,拼一拼

    学生操作完,课件验证.

    得出结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3)算一算。

    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出屏幕上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这个三角形既不能量,也不能折,更不能撕,你们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

    师:我们能不能像刚才推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样,通过计算来证明呢?

    第一种:180-90=90(度)180-90=90(度)9090=180(度)

    师: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拼成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两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90度,再加起来.

    师:为什么要减去90度?

    第二种算法:1802-902=180(度)

    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得出结论: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出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多层练习,开心闯关。

    第一关:试一试,算出其中的一个角。

    三角形中,1=75度2=39度=()度

    指名1人板演。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第二关:

    想想做做第1题: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小题让学生讨论在几种算法。

    第一种:180-90-55=35(度)

    第二种:90-55=35(度)

    让学生在计算后的交流中体会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用发现的简便方法直接计算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

    第三关:判断题:

    (1)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2)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度。()

    (3)一个三角形最少两个锐角。()

    (4)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同学们分享?

    2、介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12岁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的事迹。

    (五)、板书

    三角形{直角三角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猜一猜

    量一量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拼一拼

    折一折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9】

    教学内容:p.26、27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1o~89o、90o、91o~179o、180o、360o

    指出:89o、90o、91o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0】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设想: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

    教材是从现实问题情境切入的(如下图),但对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解释,多数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直觉(或者说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公理的理解),很难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建立联系。经过思考,我认为把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更为合适。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以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显然十分符合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

    2.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材中安排了如下实验:(1)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6、7、8;4、5、9;3、6、10。(2)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3)你发现了什么?分析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什么要剪纸条?为什么要按以上数据剪纸条?教材编写者很清楚,教师也很清楚,可学生不清楚。学生不清楚时还要照着做,这只能说是在教师指令下的一种被动参与。而我是从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切入,以怎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动力十足。

    3.要得出什么结论?

    教材的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正因为教材追求结论的严密性,使不少教师在如何突破任意两边这一问题上绞尽脑汁。我认为,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完全可以作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等价结论。因此,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就不需要教师大费周折了。

    通过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三条线段是否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知道当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预设

    藤桥小学徐跃华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3: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这么快就说出三角形的特点。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是不是随便三条线段都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一定。

    师:不一定是什么意思?

    生7:不一定的意思就是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不能确定。

    教师小结,完成如下板书:

    不一定

    不能

    师:什么时候能?什么时候不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内容。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不能这一块。你们找到过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吗?下面我们就动手找一找。

    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

    1、明确任务。

    师:这是一根小棒(我们把小棒看作一条线段),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把这根小棒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

    2、动手操作,寻找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师:先不要急于动剪刀,想一想,你觉得怎么剪就一定围不成?

    (学生思考,然后动手把吸管剪成三段,并试着围一围,检验是否真的围不成三角形)

    3、展示。

    (1)展示围不成三角形的线段。

    先请一位学生展示剪下来的三条线段,然后自己围一围,发现围不成;再请一位学生展示,并请另一位学生操作,发现也围不成。

    (2)请学生介绍围不成三角形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剪和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也符合这样的特点)

    师:你的说法很有概括性,先把你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你们的摆和比较,我们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3)师:不能的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能的情况。那你们觉得怎样剪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请大胆猜测一下?

    师:有了猜想以后,就要去动手试试。

    出示合作要求:(从信封中拿出另一根小棒和实验报告单)

    ①可以剪一剪、围一围、量一量

    ②完成实验报告单,并准备汇报

    师:同桌两人合作,确定谁量,谁记,谁发言。

    (1)量出三条边的长度

    第一条边()

    第二条边()

    第三条边()

    (2)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请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师:你的发现,用式子可以怎样表示?那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要写三道?(如果学生出现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较短两个字,不要行吗?其他的不行吗?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其他同学是不是有同感?

    师:刚才你们通过摆的方法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样的关系?

    生:画一个三角形,量量看。

    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三角形三条边有着怎样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师:你能找到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的吗?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大于第三边这两种情况,是不是还有第三种情况?

    生: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师:那你们觉得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它能围成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说能的学生主动要求上来摆。

    师:他为什么还在摆?刚才你们在下面不是摆的很快的吗?

    师:如果这根小棒很细很细的,会怎么样?我们看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时,稍作停顿)

    师:这样行不行?再往下的话会怎样?

    (电脑继续演示,教师补充板书)

    4、小结

    师:((利用电脑演示)如果这两条线段都缩短的话,能围成三角形吗

    延长两条线段呢?如果一边不动,另一边继续延长呢?

    5.揭示课题

    师:(指着画好的三角形)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想一想,这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用字母式表示吗?

    生1:a+b>c。

    生2:a+c>b,b+c>a。

    师:我们找到了三组不等的关系,那么,一个三角形中,到底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我觉着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不但可以肯定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比第三边长,还可以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三、应用、拓展

    1.判断每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独立完成后集体修正。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2.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现实问题。(题目缺标题)

    3.拓展延伸:徐老师要取三根小棒(整厘米数)围成一个三角形。他已经取了两根,第一根长4厘米,第二根长7厘米。第三根取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渗透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大于3小于11)

    四.课堂总结

    师:很高兴跟同学们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并一起研究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更深入地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1】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教材第135-136页的内容,练习三十一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2.结合实际,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3.使学生能按三角形内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形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

    2.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大家都知道角的两边是射线,下面我在这每个角的两边上分别截取一段(老师在每个角的边上点上一点),这样每个角的两边就成了什么?(线段)我再连结这两个端点,看变成了什么图形?(三角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研究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2)指名学生说。老师投影红领巾、三角旗、房梁架图,(覆盖片)再掀掉覆盖层,还原三角形原形。

    (3)观察这些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有几条线段?(板书:三条线段)

    (4)是不是只要给你三条线段,都可以组合成一个三角形吗?看投影,这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5)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老师接着板书:围成的图形)学生齐读三角形的概念;

    (6)能不能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为什么?(指名说)

    (7)老师指出: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边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看一看,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板书如下)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投影电线杆、自行车图。大家观察一下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的?

    (2)这些部位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形状呢?我这儿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木框,角上都用螺母固定了,下面我请两个同学上来拉给大家看看,你们就明白了。

    (3)指名的两同学先拉长方形框,大家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形)再拉三角形框,又发现什么?(不变形),这说明了什么呢?

    (4)老师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三角形固有的特性。正因为三角形的这种特性,所以不少东西都采用三角形的结构。

    (5)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1)在黑板上贴上一组三角形贴片,请大家说一说每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2)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些三角形的特征,每两个一组,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三组?

    (3)指名回答,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把归为一组的贴片放到一起)

    (4)指出:①⑥为一组,因为都有一个角是直角;②④为一组,因为都有一个角是钝角;③⑤是一组,三个角都是锐角。

    (5)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6)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看这些三角形角的情况,想一想,不管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它们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7)我们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分别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老师边讲解边板书)

    (8)尝试练:猜三角形的形状。老师揭下黑板上三角形贴片,在一本大书后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9)重点说明,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和特性?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着重结合三角形的概念说清为什么。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多指名说。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只指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4.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就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一些特性,能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2.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画出底边上的高。

    3.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等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画出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三根小棒(其中两根长度相等),三角尺,两张长方形纸,剪刀;学生准备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垂线。

    (1)下面哪几组里两条直线垂直?为什么?

    (2)过已知点画直线的垂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

    2.口答。

    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和几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等腰三角形。

    (1)围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根小棒。比一比,其中有几根是长度相等的。

    大家用这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同时指名学生上黑板摆)

    提问:我们围成的这个三角形里,有几条边是相等的?

    指出:这是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2)比较三条边的长度。

    再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本第126页第二节下面的两个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比一比每个三角形里三条边的长,看看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

    (3)讨论后小结归纳。

    大家想一想,刚才摆的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这里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又有什么特点,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三角形的相同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两条边相等)

    概括:我们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4)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126页第4节内容。

    现在,老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2.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跟老师一起来剪一个三角形。

    按下列过程领学生剪三角形:

    (对折)(画线)(剪下)(再对折)

    ①②⑧④⑤

    剪成④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要求每个学生一边指一边分别说腰、底、顶角、底角。

    再对折成⑤,让学生指一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提问:这两个底角的大小怎样?

    (2)说一说下面哪几个是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是怎样的位置,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就是等的两条边就是它的腰。

    面每个等腰三角形里哪两个角相等,为什么?

    3.认识等边三角形。

    (1)出示等边三角形。(投影仪投影)

    现在我们先来量两条边,看看是不是相等。

    提问:这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再量第三条边,看一看是多少厘米。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什么特点?

    指出: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请大家自己量一量第126页下面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刚才量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等)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什么三角形呢?请大家到书上找一找,告诉老师。(板书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追问:谁来说一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请同学们再拿一张纸,再跟老师一起来剪一个三角形。

    按下列过程剪一个三角形:

    你能看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3)请大家把自己剪出的一个等边三角形像第127页上面那样对折两次,你发现它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来说明。板书: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如果不把这个三角形对折,你能看着黑板上这个等边三角形,用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知识,说明三个角相等的关系吗?

    追问:等边三角形除了三条边相等,还有什么特征?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

    (2)练--练第2题。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等腰三角形。

    提问:你围出的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3)练习二十四第7题。

    请大家把刚才剪的等腰三角形对折成直角三角形,举起来给若师看一下。

    提问:刚才对折出的折痕和等腰三角形的底垂直吗?为什么?

    请大家把刚才剪的等边三角形对折成直角三角形。试一试,有几种折法。折好后举起来给老师看一看。

    提问:每条折痕都和三角形的一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5.认识三角形的高。

    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1)现在,从锐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画图)

    说明:这个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在图上板书: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在图上板书:底)

    请同学们看课本127页,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底。

    这个三角形还有几条高?可以怎样画出来。

    指出:这个三角形有三条高。

    (2)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这个顶点(指一个锐角顶点)向对边作一条高,(手势指示)就是哪条线段?这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

    形的什么?(板书:高)底是哪条边?(板书:底)

    如果从直角的顶点向对边画一条高,应该怎样画?(老师用三角尺摆一摆,再指示一下)

    追问:三角形的高和底有怎样的关系?

    6.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在三角形图上写出哪条线段是高,哪条边是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点?等边三角形呢?三角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口答说明。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巡视指导。

    3.教学思考题。

    小黑板出示。

    (1)指导学生先数角。先以最下面一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接着以第二条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再以第三条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

    提问:一共几个角?怎样算出来的?怎样数比较方便?

    (2)请你数一数一共几个三角形。

    提问:你觉得怎样数比较方便?

    五、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题。

    课后感受

    数学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篇二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学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篇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2.初中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基础,千里之堤始于砖泥,不重视基础的下场就是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很好成绩会很好,但是在你成绩出来的时候会低于你的预期很多。很多初中生经常是知道怎么演算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做几遍,好高骛远,总想去冲击难题,结果连考试中最基础的方程都会错。

    3.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运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

    2023错误课件(收藏4篇)


    一般情况下,授课前老师会带上已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则到了需要编写课件的阶段了。使用教案课件可以加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在写教案课件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列出了一些涉及“错误课件”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为了方便后续查阅,请将本文收藏好!

    错误课件 篇1

    混合运算初步教学阶段,教学由百以内加减法组成的两步式题、由表内乘除法组成的两步式题、很简单的乘加(减)与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这一环节中,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口算为主;二是解题时只要求写出两步式题的最后结果;三是辅助相关知识的教学,如乘加(减)两步式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各种运算顺序的教学,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四句话概括表述了常用的混合运算顺序;第二个特点是解题时要写出每步计算的结果,以表明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三步计算的式题。它也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易到难,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如164+63,然后教学稍难些的三步式题,如74+10053;二是式题中有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容易出现错误。

    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是先知道,再应用。

    知道混合运算顺序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如第四册教学只有同级运算的两步式题时,出示四道题:24+8-6,47-10+5,369,2876。先让学生逐题算出结果,再带着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怎样?这两个问题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应用混合运算顺序的主要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思维活动顺次分成三步:观察式题中有没有括号及各个运算符号回忆有关的运算顺序按运算顺序确定计算步骤。如100-(32+54018),看到算式中有括号,立即想到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确定应该先算32+54018;又看到括号里有加法和除法,立即想到运算顺序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确定应该先算54018。

    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常见的错误与分析。

    (1)运算顺序错误。如328-76+24=328-100=228,600254=600100=6,60-204=404=10等。发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运算顺序认识不清,他们不是从对算式中各种运算符号的分析中判断运算顺序,而是被算式中某些数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干扰。针对这种错误,一要加强说题说运算顺序说先算什么的训练;二要让学生在第一步计算的部分下面画横线标记;三要把易混易错的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如180603与180-603,20(30-18)与2030-18等。

    (2)把第一步算得的结果都写在算式前面的错误,如120-274=108-120=12。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与动作处于简单同步状态,还不能真正协调。针对这种错误要指导学生分析混合运算式题的意义,如120-274是从120里减去27乘以4的积,求差是多少,27乘以4的积是减数。

    (3)过失性错误。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抄错数或计算错误是极普遍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缺少兴趣,计算时情绪低沉,造成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分配不合理、转移不及时,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口算、笔算不过关。为此,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一要继续重视口算、笔算基本功的训练,尽量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二要指导学生用好草稿;三要创造安静的作业环境;四要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热情与信心。

    错误课件 篇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开始学习方程。在这一单元中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的解题过程当中,出现了几个典型的错误:

    (一)所设未知数不带单位名称。

    例如:(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6。2平方厘米,底边长5。4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学生写出的设句,解:设它的高为x;(2)学校举办画展,四年级展出150件作品,是三年级展出的2倍,三年级展出多少件作品?学生写出设句,解:设三年级展出x作品。

    分析:诸如此类的设句错在所设未知数没有带单位名称,这样会使未知数在等式中的意义不明确,不能认定该等式成立,另外语句表达也不够完整通顺。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没有理解这样一点:用方程解题时设未知数,其实设的是一个量,量是要带单位名称的,而我们用字母表示的是数,还没有包含单位名称。

    (二)求得的值带上单位名称

    例如:一件衣服180元,是一条裤子价格的2倍,一条裤子多少元?

    学生的错解:

    解:设一条裤子x元。

    2x=180

    X=90(元)

    答:一条裤子90元。

    分析:此题错在最后求得的x值带上了单位名称,这是不符合解方程的要求的。造成这一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受算术方法解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解方程的概念不甚明了。方程是一种等式,方程两边无论是数还是量都是相等的,因此两边的单位名称可同时约去。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成了数的恒等变形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单位名称的,只需要在答句中把单位名称写清楚就行。

    (三)用算术思想方法列方程

    例如:一支钢笔的价格是6。5元,小东买钢笔花了13元,他买了多少支钢笔?

    学生的错解:

    解:设他买了x支钢笔。

    X=136。5

    X=2

    答:他买了2支钢笔。

    分析:这种解法虽然他列出的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不能说它不是方程,计算也没有错误,但它不符合利用方程解题的意义和要求,实质上还是算术解题思路。出现这种错误,原因是学生受了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另外学生刚刚接触方程,利用方程解决的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体现。要纠正这样的错误,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设好未知数后把未知量当成一个已知条件代入题中,重新读题,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让学生领会方程解题的思想方法,体会到利用方程解题是变逆向思维为正向思维,比较符合我们的一般思维方式。

    (四)等量关系搞错

    例如:南港小学10月份用水360吨,比9月份节约了60吨,9月份用水多少吨?

    学生的错解是:

    解:设9月份用水x吨。

    X+60=360

    X=360-60

    X=300

    答:9月份用水300吨。

    学生在列方程时把等量关系搞错了,误认为节约就是少用,少了就要补,所以认为9月份的用水量加上60才等于10月份的用水量。发生错误的原因还是受到了算术方法的影响,少则补,多则减,还没有把算术解法的逆向思维扭转过来。也有可能审题后没有仔细思考,想清楚9月份的用水量和10月份的用水量到底谁多谁少。

    从学生的错误来看,要他们一下从已经习惯的算术方法转为方程解法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方程是通过正向思考解决问题,降低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难度,拓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受并领悟方程的思想,对于方程解题的格式也要进行强调。

    错误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错误总象抛甩不掉的尾巴伴随人的终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错误就象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外国诗歌,名字叫《我们的错误》。请大家翻开教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导入新课:作者完全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人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错误》一课,来进一步端正面对错误的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扫清读书障碍。熟读诗歌,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根除、畏缩不前、必修、研读。

    2、自主、独立学习。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3、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初步的阅读的感受。交流的主要话题。

    用自己的话的说出诗歌表述的主要观点;诗歌的层次结构;诗歌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形象的比喻,有什么好处;与生活现象结合,对诗歌进行质疑问难。

    4、检查、反馈自主学习的情况,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研读、拓展、深化和迁移。当学生提出自己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时候,教师随即用小黑板将相关的内容出示在黑板上,方便大家交流。

    1、“学习击鼓也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

    句子中的“漏拍”、“舞蹈”用来比喻什么?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待错误的什么观点?联系周围的事情,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讨论,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见所闻,使学生认清:错误常见,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用不着大惊小怪,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规律,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2、“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3、“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4、“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四、回归整体,拓展课堂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可以有选择的背诵1至3个小节。

    2、开展朗读比赛。各小组先在本组内演练一下,然后推荐代表参加比赛。

    3、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如何面对错误和挫折”为主要内容,创编一段诗歌。

    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错误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极受学生喜爱的外国儿童诗。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这首儿童诗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意蕴深长。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感受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使写作意图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于读者心田,更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四小学参与了国家首轮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有30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六个平行班,作为五年级三班班主任的我,深为能参与首轮课改实验而自豪。我班的孩子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敢于创新,自立自信。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基础扎实,他们爱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并乐于随时用笔记下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与新奇感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做过什么错事?后来怎样了?

    生1: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地里拔过萝卜,后来我妈妈知道把我说了,以后我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

    生2:有一回,我们比赛扔石子儿,结果打碎了路灯,后来我们就跑了。

    生3:我上课时爱溜号,有时老师和同学提醒我,我集中注意力,不再溜号了。

    师: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到底我们该怎样对待错误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错误的小诗——我们的错误(板题)

    师:请同桌检验读课文,要求:要校准字音,可以把有争议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批注的方式记下来,再想办法解决。

    生:(同桌两人认真读课文,认真检查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师:有没有两人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说出来大家解决。(生说)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从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师:谁来把你从诗中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我知道了人都会犯错误。

    生2:我知道天才伟人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没有被错误吓倒,而是爬起来重新上路。

    生3:我了解到把错误读懂,我们就会成熟。

    师:同学们自己读诗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了不起。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老师引读第一小节,下几节分男女生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

    生:这首诗虽然很短,但能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很多道理,我很佩服作者。

    生:我也想写一首小诗。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联系实际,悟通道理

    师:请全体女同学读第一小节。大家看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学习击鼓和练习舞蹈都会出错。

    师:大家可以用批注的方式标出这一小节中的重点词句。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常见的错误,你还犯过什么错误?

    [点评:教者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导读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生:我认字、写字都错过。

    师:学习认字,总有读错的时候。

    生:我算题时也爱出错。

    师:计算习题也难免会出现错误,你发现老师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像课文中的话。

    生:很压韵。

    [点评:教师的语言富有诗意,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特点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师:你能找到这首诗的韵脚吗?

    生:是“ù”。

    师:说得不错,其实它也可以变调,如“ú”,你看像第二小节的“chú”,和第四小节的“dú”和“shú”等。你也可以试试把你的错误用诗一样的语言说出来,说给同桌听听。(生练说略)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注重了知识点,又关注到了能力点。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进行了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师:作者虽然只举了两种错误,却让我们从中联想到了自己的许多事情,这些错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师:好,你说了一个陈述句。看诗中用什么语气说明这一点的?

    生:反问语气。

    师:能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

    生:年轻人啊,谁又能不犯错误?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把语文知识不留痕迹地与导读融合到一起,收效可观。]

    师:如果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请全体男同学读第二小节。

    师:能在这一小节找到答案吗?

    生:“知道错了,不难把错误根除”,就是让我们知错就改。

    师:说得好,如果我们都能勇于承认错误,做到知错就改,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优秀的人,了不起的人。

    师:同学来读第三小节。

    师:你知道哪个“天才、伟人”的错误吗?他们又是怎样对待错误的呢?(生说)齐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爬起来,重新上路!”

    师:你能用“畏缩不前”说一句话吗?

    生:常惠园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努力,取得了成功。

    师:说说你记得最深的一次错误是怎么对待的,再和“天才伟人”比一比,你和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生说)

    师:想一想:错误地面对错误会怎样呢?

    生:错误地面对错误,就会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

    生:那样我们就会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会走错路的。

    生:那样真的很可怕。

    师:是啊,我们认识到错误的危害,这真是太好了。

    师:其实你也可以成为“天才伟人”,只要你知道:“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的面对错误。”齐读并背诵这一句。

    [点评:对孩子来说勇于承认错误已经有些困难,真正改正错误就更难了。在这里,教师的信任给予学生一种力量,与“天才伟人”“近距离”比较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与他们离得很近,这种信任与榜样的力量会激励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就这样达成了。]

    师:课后你可以把自己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以及你是怎样对待的写到日记中,并谈谈你今后打算怎样面对错误,行吗?

    [点评:阅读与写作结合在这里浑然天成,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会觉得习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

    师:错误是一种美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作者在最后一个小节反复吟咏,让我们更加明白“读懂错误”的可贵。在小组中比读最后一个小节,看谁读得最有韵味。

    师:请小组推荐一名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在这一小节里,每一句的最后一句和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关系。(生读)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比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读得更投入,更用心了。]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每句的句尾与下一句的开头是同样的话。

    师:是啊,上句尾与下句首的重复,这也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不要怕犯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我们就会走向成熟。

    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让我们再来读会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并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总评:

    语文课的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难题,张老师解决得竟是如此自然。学生在这一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是的,错误是一种美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这些语句如一颗颗种子,张老师巧妙、不留痕迹地把它们播洒到学生生命的土壤里。随着孩子人生阅历不断丰富,这颗颗种子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孩子们长大后,就能够直面坎坷,笑对人生。

    认识角课件


    希望了解“认识角课件”的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制作教案课件是必要的任务,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对待教案的制定和执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网页内容仅供您参考!

    认识角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数、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数、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现正数、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这节课你想知道正负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本课目标:

    1、正数、负数怎么读、写?

    2、怎样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数、负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正、负数

    1、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组数据

    老师说几组数据,请你记在记录单上,注意你的记录一定要让别人看明白。(附:记录单如下)

    教师叙述:

    第一组数据: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组数据:本学期,我们班转入2人,转走1人。

    第三组数据:王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了4000元,二月份赔了20xx元。

    2、展示并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只写数字;数字前面写字;用符号;前面加正负号)。

    师选择用文字表示的,用投影展示出来。

    问: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表示方法?学生会出示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问: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两种记录方法否非常详细,你认为那种方法表示更好?为什么?当学生出现认为文字表示方法比较好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导:有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或者出现错别字,采用这种文字表示,容易让别人错误的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们就采用不易理解错误的符号记录。

    3、认识正负数

    你们知道像+3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正数)

    观察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生齐读

    象“—2”这样的数是什么数?(负数)

    观察负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负二生齐读

    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在数字前面,“+”是正号“-”是负号。

    4、读统计单里的后面两组数据

    5、抢读。-200、+3、8、-5、4、15、-7/8、-2/5、+5、4

    问:请读出下面的数,并告诉大家你读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并分类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15是什么数?15和前面的正数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15前面没有正号)这是为什么呢?(在表示正数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你会读这个数吗?

    生:十五

    你能总结出正数的读法吗?(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你能再说出一些负数吗?我们能说完吗?这说明什么?(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正数的个数呢?

    观察这些正、负数,正、负数可以是什么数?

    正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三、联系生活,理解正、负数的运用

    1、到中国的热极——新疆的吐鲁番去走走

    我们刚认识了新朋友正负数,现在我们带着新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新疆走走吧!(出示课件)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堪称中国的“热极”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吐鲁番的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3)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4)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

    师:(1)出示课本信息窗的第二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的温度数据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吗?(学生可能回答: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为什么零上用+13,零下用-3表示呢?你是以什么为标准分的?学生讨论,让他们明白:0度是分界线

    “0”刻度下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0”刻度上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

    那温度怎么用正、负数表示呢?“0”是正数还是负数?“0”上面是什么数?0和正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0”下面是什么数?0和负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板书“0”)

    (2)再次回到吐鲁番。它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出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吗?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里的“海平面”相当于温度计里的哪个刻度?

    (3)出示数轴:观察正负数的位置

    这个数轴和我们以前见过的数轴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观察正负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所有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正数都比负数大。

    2、正负数的其他运用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地势高低,还有刚上课时说到的进球、丢球、赚钱、赔钱,其实正负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这样相反的现象。

    (1)如果上车12位乘客用+12表示,那么下车8位乘客用()表示。

    (2)于老师家在学校北面1500米,可以表示为+1500米,那么刘晨家在学校南6000米,怎么表示?

    (3)王叔叔三月份收入20xx元,支出800元,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4)一个仓库,周一进货1000吨,周二出货360吨,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思考:每一题中的两个量都是什么关系?

    说明: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3、带着疑惑和思考来看课本:P60-61、把重点知识用笔圈画下来。看完课本,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自主练习1题和3题2、判断:

    (1)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2)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3)0大于所有的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4)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东走10米。()

    五、拓展知识

    了解正、负数的历史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生谈感受,思想教育。)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理解的正数、负数吗?

    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认识

    认识角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师生动手整理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

    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

    (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板书设计:

    1kg=1000g

    1t=1000kg

    认识角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练一练1、2、3

    2、4、5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角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等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发明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发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笼统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在黑板上写上星级小组,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五角星),喜欢这个吗?那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今天我们要开展星级小组的评比,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今天的星级小组,有信心吗?(生:有)同学们都有信心,每个组加上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下面张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可要看仔细了。

    课件播放引入。

    师:屏幕上哪些图形我们已经学过了,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1: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呢?(课件出示角)

    生回答:这个图形是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它叫角,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看,我们的学校多么整洁、优美。新的一天开始,学校里早早就热闹起来了。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同桌活动,边听边说)谁来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操场上有老师、老爷爷、小朋友。

    师:你发现了角吗?哪些地方有角,谁来指一指?(课件演示)

    生1: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老爷爷手中的剪刀上有角。

    生3:钟面上有角、小朋友们做操时两手之间形成了角、球场上有角……

    ………

    师: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发言特别积极,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同学听得特别认识,给他们分别奖励一个一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一星级的不要灰心,因为还有机会。

    师:在我们的学校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在许多物体上面都有角。

    认识角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 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认识角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并学会认读整时。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钟、每个学生一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嘀嗒嘀嗒响,催人早早起。(打一日用品)

    师:大家猜一猜,他是什么?(时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新授课

    1、认识钟面

    ①出示两个钟面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时针、分针)

    ②让学生用发的纸制作钟面

    小结:钟面有时针、分针、12个大格、12个数字。

    2、认识整时

    ⑴出示主题图

    提问:小红在做什么?她几时起床?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⑵出示3个钟面:8时、3时、6时

    提问:下面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认识?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告诉大家?现在开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总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⑶巩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

    a.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

    b.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

    c.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3、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⑴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写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些时字就可以了。

    ⑵介绍用数字表示的写法

    圆点后面两个0,前面是几就是几时(提醒学生冒号写在数字的右下角)

    ⑶师拨钟,让学生用两种写法来表示(集体点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是明明星期六的作息时间表

    提问:请大家看图说一说,小明几时在做什么?

    然后让学生有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书上(学生写完后,集体讲评)

    2、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时间,写出过小时后是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过1小时的含义(学生先做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了。时间很宝贵,希望同学们会安排好你们的时间,爱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回去拨你的小闹钟,告诉你家人,你会看整时了。

    认识角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三、教学过程

    学生们,在上课以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活动,叫做抓手指。请同学们右手掌心朝下,左手食指垂直朝上相邻者左右手连为一线。我接下来会将一个故事,如果故事里有“乌鸦”这两个字,则迅速用右手抓握下面右边同学的食指,同时将自己顶在相邻左边同学掌心的食指逃脱。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

    (过了一会儿)

    好的,准备好的话就开始讲故事了。

    (开始讲故事)

    (讲完故事)

    好的各位同学们,一次也没逃过的举一下手。

    (有同学举手)

    好的,请举手的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

    (依次做自我介绍)

    好的,那么今天的热身活动就做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讲怎样认识自我。

    那么同学们你们曾经看过成龙的电影《我是谁》吗?在电影中他丧失了记忆,而为了寻找记忆而开始的冒险。“我是谁”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并不容易。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一个人能认识自己是很可贵的。而且,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确立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呢,接下来讲自我认知的内涵

    自我认知的内涵包括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生理我是关于外貌方面的,例如年龄、身高、体重等等。心理我是关于内在的,例如智慧、性格等等。社会我是在某个团体里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自己的地位、角色等等。

    认识角课件 篇8

    认识钟面、整时

    教学内容:

    P59主题图及例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

    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

    1、猜谜引入。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2、出示主题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学生按P59主题图及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钟面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认读这些时间。

    3、学生自学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主题图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六、检:

    1、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分别指出那个时针、分针、秒针。

    2、师将时针拨在整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3、师说几时,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几时。

    七、练:

    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

    2、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整时

    主题图例1

    (略)(略)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课后反思

    认识几时半

    认识角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认识角课件 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优质课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质课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人物描写课件收藏4篇


    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而这需要老师自己花费时间去完成。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在从各个方面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力求使本文更加全面,供您参考,并请务必将其收藏!

    人物描写课件 篇1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n)诸亲六眷(ju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

    伸出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侄子的交流

    越发指得紧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妈的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把眼闭着摇头

    与赵氏的交流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人物描写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n,不要读成zn,也不要读成d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三国演义》。

    人物描写课件 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等。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等。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人物描写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2、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教学实录:

    师开场白:在我们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接触了很多人物,有的令我们感动,有的让我们难忘,请看下面三个片断,说说他是谁。(出示幻灯)

    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他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学生作出判断:高尔基的外祖母、少年鲁迅、哈尔威船长

    师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这几位人物,让我们记忆犹新的。

    生回答: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引导同学看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圈划重点。

    学生看材料

    交流学生划出的重点: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观察时要仔细把握,认真比较,反复思考,然后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师:什么是个性?请查看词典。

    学生回答: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师讲解:所谓个性,即思想、行为、品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人物的个性并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它往往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之中。

    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从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有选择、有重点,选择最能表现特征的写,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出示幻灯)如高尔基就是抓住外祖母的眼睛、脸颊等,突出外祖母在困苦的生活中乐观、开朗、坚强的一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描写外貌,一般都喜欢写眼睛,作者还巧用比喻使描写神韵十足,让读者展开充分的联想,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刻画人物,方法多样,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出示幻灯)春夏秋的百草园趣味无穷,冬天呢?作者描写雪地捕鸟,抓住一系列动词,不仅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写了他是怎样做的,写出了连贯的动作,再现了雪地捕鸟的欢乐场面。

    师:所谓“言为心声”,为了使作文的内容生动、活泼,要让所写的人物出来直接讲话。(出示幻灯)在万分危急、人们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哈尔威船长一声怒喝,其临危不乱、镇定沉着的英雄本色展露无遗。恰当的语言,围绕中心,可以使全文“抱成一棵菜”,有故事,有内容,有情节,环环相扣,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师小结:写活人物可归结为一句话:外貌抓特征,行动要细致,语言要恰当,具体事例一两件,人物如同站眼前。

    学生记笔记并齐声朗读,掌握方法。

    师:正是在作者的仔细观察下,写出了如此经典的人物,身边的同学是我们接触最多的,请以“他是位的人”为题(横线上可填写“开朗”、“活泼”、“刚强”等词语),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同学。

    具体要求:

    1、能抓住外貌特征,突出人物个性

    2、能运用比喻的修辞,使人物个性更鲜明

    3、字数50字左右

    4、时间3分钟

    师在黑板上写出作文评讲要求:

    1、所写外貌是否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2、找出作者抓住人物外貌的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3、如用比喻修辞,判断他运用是否恰当

    学生完成写作,师投影并读,学生根据要求评改

    学生习作:

    他是一个活泼的人

    一身黑黑的皮肤,总让人以为他是来自非洲。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笑时眯成了一条线,在整个脸上,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他的鼻子,挺拔得像一棵松树。

    生评价:抓住了人物的肤色、眼睛、鼻子,一看就猜得出是谢辉,还运用了比喻。如果将第一二两句改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流露出温暖的光芒,在墨碳似的脸上显得很有神”,这样更能突出他的活泼。

    她是位温和的人

    瞧,那两叶柳眉修长修长,渐细渐淡地隐进鬓角。那双顾盼撩人的眼睛每一忽闪,微微上翘的长睫毛便扑朔迷离上下跳动。她那熟睡的面孔好像大理石浮雕一样,恬静温柔。

    生评价:小作者抓住人物的眉毛、眼睛、睫毛、面孔进行描写。用词善用四字短语,语言优美。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最后一句写她的面孔似乎不妥,可改为:“那白净的脸上终日挂着淡淡的微笑,恬静温柔”。

    师:基本上同学们能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初步凸显人物个性。

    师: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单一的描写不足以全面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人物置身具体事例中,才能让人物更形象,更鲜明。下面我们在刚刚的片断基础上继续写作。

    提示作文要求:

    1、在短篇的基础上,再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继续写作。

    2、总字数200字左右。

    3、时间8分钟。

    投影并交流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读且初评

    学生习作:

    他是位活泼的人

    一身黑黑的皮肤,总让人以为他是来自非洲。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流露出一种温暖的光芒,在墨碳似的脸蛋上显得很有神。

    在篮球场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只听他大喊一声:“快传球。”接球后,以火箭般的速度向篮筐边跑去,只瞧见他纵身一跃,球在手指的轻拨下跑进了篮筐。这时他的脸上绽开了胜利者的笑容。

    在学习上,他很乐意帮助每个人,笑便成了他的基本动作。他一拿起笔,便开始讲解,他的语言很亲切,好像在唱歌。一遍讲了听不懂,没关系,拿起笔圈圈划划,嘴里还不时说着“这里要注意”,直到人听懂为止。

    自评:外貌稍作了些调整,语言更能体现人物的个性。语言描写不够突出,其实他平时关心同学的话语挺多的。篮球场上的动词写得较为细腻,帮助同学时的描写有所欠缺。

    同学评价:(1)善于模仿课文描写,值得学习。动作描写还得注意需交代清楚一系列动词。

    写他帮助同学时可以加入神态,如具体写他如何帮同学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过程。

    师:在第一个片断的基础上,小作者围绕人物的个性,进一步作了调整,值得表扬,也能很好地利用文本资源,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进步。围绕活泼,选材能紧扣“笑”。写作时还需要深入地观察,写细、写真,从而逼真再现人物形象。

    他是位热心的人

    他,矮矮的个子,憨厚的脸蛋上挂着一张整日笑呵呵的嘴,微黄的牙齿如爆开的石榴子儿般整齐地罗列,闪出活泼愉快的光芒。

    课间,他踱着大步在教室里走,每每总是听见他那熟悉的嗓门:“来,赶快,有废纸的请给我,别乱丢啊,积少成多啊。”当然,在他欢快的广播声中,我们养成了节俭并爱干净的好习惯。

    一次课堂上,老师提到总务处有有益于我们学习的资料。下课铃声刚响,他就迈开大步冲了出去,板凳还没晃悠稳,眨眼工夫,他又跑了回来,尽管额上的汗珠悬挂着,可他依旧精神抖擞地在黑板上刷刷写着。

    自评:文章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中抓住了他的牙齿,突出他开朗、活泼的个性,语言描写着重突出他热心地为班级服务,动作描写注意用一系列的动词:迈、冲、跑、写等,充分地刻画了一个为人着想的他。

    其中可改进的地方有:外貌描写中的特征还可更鲜明些,抓更能凸显他热心的地方,如“他那鼓鼓的圆肚皮里装满了‘热心肠’”,在动作方面可以再具体些:如“冲”字可改为“飞”,还可将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姿态刻画一番。

    同学评价:(1)可以将“迈着大步”展开,运用比喻“他迈着大步像个小巨人,地球也在‘咚咚’地抖。(因为他比较胖)”

    我觉得把文中“他就迈开大步冲了出去”更详细地写一下:“只见他迈开‘天马流星’步,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了出去。”

    师:是啊,小作者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抓住人物“热心”这一特征选取材料,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人物写真、写活。

    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本堂课我们只是着重训练了其中的三种方法,相信同学们也能在平时的细心观察下,用平凡的笔,写出如外祖母、鲁迅、哈尔威船长这样的经典人物。

    师:布置作业,将文章进一步完善,写成450字左右的大作文。

    附学生佳作:

    他是位活泼的人

    一头乌黑的短发,根根直竖着,让人看起来显得很有活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温暖的光芒,在墨似的脸上别具一格。

    在体育课上,他活蹦乱跳得像一只猴子。跳绳时,他那轻盈的身体在绳子的晃动中上下飞舞,脸上欢快的笑容融入绳子晃动的声响中,给了我鼓励和力量。跳完绳后,很多同学都慢吞吞地向乒乓台挪去,但他却拿只篮球召集了我们几个男生,直奔篮球场,只见他手抓篮球,像火箭一般直冲向篮筐,来了个三步加钩手,球顺势落进了篮筐里。比赛开始了,你听,他分配任务多利索:“高玄,你防戴文斌,负责在篮下抢篮板;李鑫,你防徐涛……”他一手拿着篮球,一手便左右晃动着指挥我们,嘴角的肌肉一颤一颤。你瞧,他正以敏捷的脚步在人群中东躲西藏,时刻在寻找下手的机会,像是一个小超人,以飞快的速度抢下球,运球时又像一头雄狮猛冲过去,忽然他的脚耍起了迷踪步,靠近你却又似一阵风似的轻轻掠过,等你还没清醒时,球已经投进了。我偶尔也会失误,但他总是拍着我的肩说:“没关系,失误人人都会有的。”于是我振奋起来,连进三球,使对方目瞪口呆。

    课间,他的身旁总围满了同学,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向他请教数学难题呢。他拿起笔,轻轻地在书上圈圈划划,他说话好象是在唱歌,字字句句都牢牢打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完全把学习看作一件趣事。

    他就是这样一位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人——谢辉。

    师评价:小作者抓住了所写人物头发的短,眼睛的有神,皮肤的黝黑进行介绍,选取了两个生活画面,详写体育课上投篮时的一系列动作,又用上如“你听、你瞧”等语言,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描写虽简短,却突出人物活泼的个性。在描写中很恰当地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最值得称道的是善于活用文本资源。

    他是一位关心集体的人

    他,黑中带黄的皮肤,一张大得像芭蕉叶的脸,头发约莫二厘米长,显得特别有活力,最吸引人的是那张一口能吞下两个鸡蛋的嘴,整天咧着,一双粗粗壮壮的手,上面的纹络清晰可见,好象是用刀刻上去的。

    课间,他总是摸着他那微微凸起的肚子,步履平稳地在教室里来回踱步,每每总是听到熟悉的嗓音:“来,赶快把废纸给我,别丢啊,废纸还能卖钱呢。”每次满载而归,他总是带着得意的笑。就是在他欢快的“广播”声中,我们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班级环境也整洁了。

    平常班级里的纯净水大部分都是他搬运的,大家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而他的敏捷的身手在那一次算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课堂上,老师偶然讲到总务处有关于学习的资料,他听后默默地点点头。下课铃声刚响,他便甩下手中的笔,好象屁股后面有火烧似的,大步流星直飞向门外,一转身间,只听“嗖”的一声,他又以50码的速度冲进教室,抓起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写下摘抄的内容,汗滴从额上直往下落也顾不得擦。少顷,精神抖擞的他又如往常般清了清嗓子,打开“广播”关心起同学来了。

    你是否已猜到他是谁了?

    他正是我们班古道热肠的周玄烨同学。

    师评价:小作者写人善于选择人物最具特点的外貌进行描写:咧着的大嘴、微凸的肚子、纹络清晰的双手,这些鲜明的外貌已让人物初站眼前。动作描写着重写了他为班级摘抄资料,其动作之快,令人佩服,关心集体的个性亦跃然纸上。描写的语言,正是他平时在班级里“广播”的。所以,文章以恰当的事例,细致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个热心为班级服务的人。

    【课件收藏】 《跳水》教学思考(篇三)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收藏】 《跳水》教学思考(篇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跳水》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四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课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7个环节。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在外校进行公开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我出示了议题:试着找出文中对孩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重点词句,并在ppt出示箭头引导孩子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等,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

    如果这堂课满分是100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70分,上完课,参考评课老师的意见思考之后,反思了一些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如果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孩子掌握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三、忽略了引导孩子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画角课件(范文12篇)


    如果您想读一些好文章不妨看看画角课件,欢迎阅读并参考。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

    画角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角的分类和按给定的度数画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教学角的分类。教科书第22页例题先通过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由小到大依次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结合出示相应的图形,给出各类角的名称,说明不同的角大小范围或度数,使学生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不同角的度数,讨论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学画指定度数的角。教科书第23页例题让学生按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画一个60度的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画角的方法,并和同学交流,让后着重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通过“试一试”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己画角,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角的具体分类方法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角的分类以及大小之间的关系;

    2.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1.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2. 会运用各种角的分类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解决一些问题。

    【教具准备】

    量角器;用木棍做的能转动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学新课

    ㈠教学角的分类——直角 锐角 钝角

    1.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两块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锐角的度数,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锐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都一样吗?锐角是多少度?一定的吗?

    2.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请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3.钝角呢?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把垂直的那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不超过180度,这样我们就形成了钝角。提问学生钝角的范围概念。(只总结出大于90度,接下去学了平角之后补充完)

    ㈡教学角的分类——平角 周角

    1.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一条边按这样的方向旋转一直转到平,(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用手势指示)包含了几个直角?(正好两个)是钝角吗?

    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直至转平,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平角。(板书:平角180度)提问钝角的概念还有谁要补充?

    2.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

    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3.依次演示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4.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5. 一起总结各个角的分类。提问学生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㈢比较大小关系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个角。

    ㈣练习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1和2。

    二、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

    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指定画70度的角。请同学们回忆量角的步骤想想看,你认为如何来画这个角?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个角,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师生共同交流。

    2.总结出画角的步骤。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3.指定画120度的角。

    交流是否有其它画角的方法。得出可以利用三角板30度和90度两个角。

    4.提问: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多少读数的角?

    三.练习巩固

    1.帮角分类。

    2.画出指定读数的角。

    四.总结归纳

    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试着借助长方形和圆形纸板,折出一些特殊的角,量一量,画一画。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 直角钝角 平角周角

    小于90度 等于90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 等于180度 等于360度

    画角步骤: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画角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画角课件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 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 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画角课件 篇4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

    画角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以及量角、画角的共同点,也就是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已初步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画角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角的不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的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六)教学工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 本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法。我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量角和画角之间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并通过具体操作,从量角过程中探究画角的具体步骤。另外,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课件,直观清楚地显示了画角的详细过程,巧妙地架起了学生通向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我还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度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本环节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知识上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首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65的角。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为他们的自主思考、自主操作、自主发现提供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中获取画角的感性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初步获得画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所画的65角是否准确,并在检查中查找不准确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前获得初步的画角方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画角的方法,在交流中选择最优画法,初步形成画角方法的共同认识。

    2、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接下来我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自己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演示画角的正确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画角的基本步骤。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然后我课件出示画角的基本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本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态演示中明晰步骤,在师生交流中体验学习方法,在模仿巩固中掌握重点,在检查反馈中培养习惯,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画角的技能,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画出70、95、135这三个角,要求学生边说边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操作热情的同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基本练习来巩固知识,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四)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我启发学生如果不用量角器画75、105、 120、135、150的角,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画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办法利用一副三角板两角组合拼成一个新的角的思维与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扩充知识面又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来画一画。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体会到画角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我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会灵活运用特殊的方法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我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必做题

    2、选做题

    画角课件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铅笔、量角器、活动角、学习单、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课前要求:同学们真有精神,本节课老师有几点要求:

    1.学具平整地摆在桌面上。

    2.积极思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认真倾听。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超越自我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二年级时已经从直观上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那么角到底有多少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角的分类。(板贴:角的分类) 除此之外,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画已知度数的角。(板:和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角来勾起孩子们的回忆,从而直接揭示课题,为认识其他角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 教学角的分类。

    (1) 认识直角。

    师:(指直角)同学们,这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我们把像这样的角称为直角。(板书:直角和图)

    师:那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

    生:(90°)

    师:我们来量一量(师演示量角)

    通过测量得出:直角等于90°。(图上板书“90°”)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直角来教学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有量一量的冲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认识平角。

    师:请同学们轻轻拿起活动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角的其中一条边(90度时问:这是什么角?),直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问:现在还是角吗?)。这样形成的也是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师指顶点和边,用笔圈)(擦出)。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生: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像这样的角叫平角。(板:图和平角)

    师:它包含了几个直角?(生说师用两块三角板比一比 )

    生: 2个直角(板:1平角=2直角)

    师:是多少度?我们来量一量。

    师量角(量角器演示操作),果然是180°(板 “180°”)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平角的理解,通过找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有利于学生区分平角和直线的不同

    (3) 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我们通过直角认识了平角,我们还能通过直角学习锐角和钝角。拿起活动角,做几个锐角和钝角,比一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思考:

    (1)什么样的角是锐角,它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2)什么样的角是钝角,它和直角、平角有什么关系?

    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结果。

    某某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生汇报时用活动角演示从0度到90度,再到180度的过程)。

    (师适时板书:锐角和图,钝角和图,及小于符号)

    设计意图:学生已从直观上认识过锐角和钝角,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认识周角。

    师:(出示平角)我们继续旋转平角的这条边,直到与它的另一条边完全重合(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这样形成的也是角。

    师:你来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用笔圈)

    师:这样的角有什么特点?(生:两边完全重合)

    说明:像这样的角叫周角。(图,标上角的符号,板:周角)

    师:它包含了几个平角,是多少度?(板书:等于360° 1周角=2平角)

    师:周角和直角又有什么关系呢?(生说:一周角=4直角)(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周角吗?请看(数学画板展示圆形扇子)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平角演示,加深学生对周角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教学角的画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角,如果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这个角吗?

    1.我们先来看看微课(播放微课,生看)

    2.你学会了吗?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来试着画一个50°的角。

    出示要求:

    (1)独立画角,画好后同桌交换并用量角器量一量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教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画法?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4.小结画角方法。

    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我们第一步做什么?

    ①画一条射线。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归纳为:一画线(板贴)

    接着?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③从0度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点一点。

    ④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⑤标上角的符号和度数。

    画好后还要记得检查哦!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检查?(量一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微课,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新知。

    1.用刚学的方法再画出一个130°的角。(拍照上传)

    2.游戏活动(一组即可)(查看答案并分析)

    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想玩个游戏吗?我们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来pk看题目要求,准备—开始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提高和加深记忆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用思维导图、遮罩、超链接)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画角的方法:

    一画线

    二重合

    三找点

    四连线

    五标数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课中,我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形象生动的活动角,学生利用手中的活动角参与整个课堂活动,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利用已有的认知探究新知识。接着又通过微课示范画角,放手让学生试着画角,归纳总结出画角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遗憾的是认识平角时没有用好蒙层功能,认识周角时没有展示数学画板播放圆扇子,在画角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应引导学生互相检查。总体来说,这时一次成功的课,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

    画角课件 篇7

    一、复习旧知

    课前三分钟展风采,比一比谁的记忆最准确。

    1、什么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什么?

    2、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观察量角器,找出量角器的中心,两条零刻度线,再从内刻度中找到65掳、110掳,从外刻度中找到15掳、130掳

    4、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2、探究画角的方法。

    (1)说一说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画出这个角,猜一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试一试

    利用你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65掳的角。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参考课本42页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进行。画完之后,自己利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画得快的同学看周围谁有困难,你来帮帮他。

    (3)看一看

    观看教师演示画角的步骤,注意刚才自己难解决的地方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A.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

    B.找点;

    C.连线

    (4)议一议

    讨论画角的步骤,全班交流,反馈。

    (5)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三、巩固训练

    1、画两个指定度数的角,再用量角器检查度数是否准确,比一比,谁的角画得既漂亮又准确。

    指名板演,评讲时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的步骤。

    2、多种方法画角

    (1)用量角器画出45掳的角,集体纠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45掳的角吗?自己试一试。

    (2)画60掳的角,自由选择方法。

    (3)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

    (4)汇报

    单独使用一个三角板,可以画出45掳、30掳、60掳、90掳的角;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可以画出75掳、105掳、120掳、135掳、15掳、180掳的角

    3、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比平角小25掳的角。

    评讲时指出:三角板画角有局限性,所以应根据角的度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角。

    4、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分别说说它们分别是哪种角。

    10掳30掳60掳90掳105掳

    指名板演,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步骤。

    5、在生活中用其他方法画角和确定角的度数。

    用折纸法:你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多少度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哪些画角的方法?

    五、小测试

    1、画出60掳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2、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画角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有些学生由于在使用量角器时,经常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对此,在指导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5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4)第6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找出直角、锐角与钝角。这主要检查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的程度。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交流。另外,不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找出图出所有的直角、锐角与钝角。

    画角课件 篇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究有关角的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由于本节课所要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要立足于现实,在生活中先找到角,抽象出角,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交流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通过交流汲取了集体的智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直尺或三角尺、活动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时初步认识了角,让我们找一找图片中的角吧。

    (生找角)

    师:角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关于角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有直角、锐角、钝角,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

    2.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勾起学生对角有关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认识角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角的概念。

    (画角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能画出一个角吗?画的时候想一想步骤。

    学生画完之后汇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线。

    师:刚才我们画角时画的两条线你觉得属于我们上节课学的哪种线呢?

    生:射线。

    师:仔细观察这个角,思考一下角的概念。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角的概念)

    师小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画角,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角,感知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理解角的概念,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习角的表示方法及读法。

    师:角通常用“∠”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学生尝试表示自己画的角。

    设计意图:在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画角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各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和学生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感受活动角是可以活动的

    1、出示两条边完全重合的原始状态

    指出:这也是一个角,想想这是为什么?(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如果我要你用度数来说它,你怎么说?(0o)

    画一画,感受它的特殊。

    2、慢慢展开,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3、再展开,得到一几直角,问:现在它是什么角?

    指出:直角只能是正好的90o,多一度就变成了钝角,少一度又变成了锐角。所以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测量,说说你准备怎么测量?

    (用量角器或是三角板上的直角)

    检查,并调整

    4、继续展开,再问:现在得到的是什么角?(钝角)

    把三种角依次重合,比一比,感受:直角比锐角大、钝角比直角大

    5、再展开,想一想,我要得到一个很特殊的角,会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得平角。)

    想一想,把它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线中间加一个点)

    画一画,追问:它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谁能有好办法,把刚才的展开的过程画出来?

    (在图上标上半圆的弧线)

    这个角,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特点么?(平)

    它的名字就叫平角

    量一量,得到它是180o

    5、再展开,指出:再接下去,角的度数就超过了180o,在我们小学阶段,大于180o的角一般是不研究的,但有一个特殊情况例外(边说边继续展开)

    猜猜是什么情况?

    (又回到了重合状态)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注意引导学生与0o的区别,画上箭头)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周角)

    (黑板上画了4个特殊的角,0o、90o、180o、360)

    分别请学生手手势来表示这些特殊的角,再次感受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6、根据它们的度数,你能否照这样子说一说:

    ()个()角=()个()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一个规定度数的角呢?比如说60o

    结合学生的说,规范画角的步骤:

    先较随意地画一条边,画好其中的一个顶点;把量角器放上去,点和点对齐、边和边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点上一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线的道理,连接两点。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还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o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o的角、45o的角、90o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完成练习

    1、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o、70o、135o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检查。

    2、下面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

    课前思考: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角的分类和画一个角,角的分类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只是对锐角、钝角和直角有个大致的印象,本节课在学习了角的测量之后,要求学生对角的分类有非常明显的界定。周角和平角是新的知识,本课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感悟角的大小变化。并且学会标出不同类型的角,如平角、直角。

    画角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方法有用三角板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两种,示范时除了讲清画角的步骤,还需重点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后反思:

    今天这堂课主要有两个内容,首先教学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我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周角,通过用教具来展示。其次是教学如何运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来画指定的角,特别是用量角器怎样来画,强调的很多。对于三角板主要让学生体会用它来量角的局限性。总体学生学习的情况良好。

    课后小结:

    与量角相比角的分类和画角学生的课堂表现稍稍好一些,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对于平角、直角、周角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画角中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内外圈刻度分不清。

    课后小结:

    通过活动角的演示,学生对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比较清晰。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画角时学生还有问题,象上面周老师所说的那样,内外圈刻度混淆。没有很好看清零刻度所指的地方。

    画角课件 篇11

    设计思路

    《数角》是一首包含数学知识的游戏儿歌。数学在幼儿看来比较枯燥,但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接受起来容易的多,而且儿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脑筋急转的内容,让儿歌添了更多情趣。

    “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这样的语句似乎在帮幼儿理解数的概念,但是笔锋一转“别急,别急,请看好———要是牛犊没长角”如果你按照正常的数学思维去思考,那就一定中了小圈套,是呀,小牛犊是没有角的呀。在这首儿歌中,将角从小动物扩展到桌子,在训练数学思维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常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活动目标

    1欣赏儿歌,感知儿歌的有趣和幽默

    2了解哪些事物是有角的

    活动准备

    儿歌《数角》图书、字卡——角;数字——2·4·8

    学具:字卡——角、《幼儿用书》

    欣赏儿歌

    ⑴欣赏儿歌第一段,并尝试学说

    ①出示教具一头牛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它是谁啊?”看看它头上有什么啊?出示字卡“角”引导幼儿认读

    “数一数,这头的头上有几只角啊?”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2”

    引导幼儿学说:“一头牛,两只角”

    ②出示教具两头牛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头牛啊?”两头牛有几只角啊?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4”

    引导幼儿学说:“两头牛,四只角”

    ③出示教具两头牛和一头牛犊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头牛啊?三头牛有几只角呢?”

    “为什么还是四只角?”

    ④请幼儿观察图片上的牛犊

    提问:“看看这头牛有角吗?为什么没有角啊?”

    ⑤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第一段,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和老师一起学说。

    ⑵欣赏儿歌第二段,并尝试学说

    ①出示教具一张方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啊?看看这张桌子有角吗?桌子的角在哪里?”

    “数一数,这张桌子有几个角?”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4”

    引导幼儿学说:“一张桌,四个角”

    ②出示教具两张方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张桌子啊?”

    “数一数,两张桌子有几个角?”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8”

    引导幼儿学说:“两张桌,八个角”

    ③出示教具两张方桌和一个圆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张桌子呢?”

    “数一数,三张桌子有几个角?”

    “为什么三张桌子还是八个角啊?”

    ④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第二段,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和老师一起学说

    游戏————找找什么有角

    将学具字卡“角”放在有角的物体上或旁边,然后请幼儿在教室中找一找什么东西有角。找到后,大家一起数一数有几个角。然后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有角,有几个角。

    附:

    一头牛,两只角,一张桌,四个角,

    两头牛,四只角,两张桌,八个角,

    三头牛,几只角?三张桌,多少角?

    别急,别急别急,别急

    请看好————请数好————

    要是牛犊没长角。要是圆桌没有角。

    画角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角的度数进行分类。会用量角器、三角尺画不同度数的角。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的动态形成过程,画角的技能训练,构建不同角的概念表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不同角。

    (2)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动态形成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量角器量角,那么三角尺上的角分别是什么角,究竟是多少度,你会量吗?

    2.学生独立量角后,交流方法,汇报度数。

    3.归纳:1直角=90掳,三角板上其余的两个角都比直角小,是锐角。

    4.用活动角摆角

    (1)你能用手中的活动角,摆出30掳、45掳、60掳、90掳的角吗?

    (2)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3)理解角的动态形成。

    教师小结:通过用活动角摆角,我们发现:角还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旋转到30度,形成30度的角;旋转到60度,形成60度的角;旋转到90度,形成90度的角。如果继续旋转,又会形成哪些不同的角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活动角摆出不同度数的角,使学生感受随着角的一条边的旋转,角的大小在不断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角的动态定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1)认识平角

    ①旋转活动角至半周位置

    提问:观察活动角,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学生自由发言

    ②结合演示,介绍平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③提问:你知道平角多少度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用量角器量出180度;2个直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所以是180度。

    板书:1平角=180

    (2)认识周角

    ①谈话:刚才我们利用折扇活动角认识了平角,如果继续旋转活动角,还能组成什么新的角呢?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②结合演示,介绍周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像这样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提问:周角多少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半周是180度,一周就是2个180度,是360度。

    板书:1周角=360

    【设计意图】借助活动角的动态变化,认识平角和周角,有助于学生区分平角和直线、周角和射线,同时动态呈现的过程,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1度角的理解。

    2.角的分类

    (1)回顾梳理

    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角?它们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预设:直角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

    教师指导: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

    (2)引发思考: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①提问:你能用>或<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②提问:周角、平角和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

    预设2:1周角=2平角=4直角

    (3)小结

    (4)反馈练习: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写出角的名称。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角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不同角的表象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同时,在周角、平角、直角的关系的观察与讨论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3.学习画角

    (1)出示例3:画一个60的角

    (2)学生尝试画角,小组交流画角方法

    (3)学生展示画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画角的一般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5)反馈练习

    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完成后交流,画角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找准顶点和0刻度线。)

    ②画出下面的角。

    20、30、75、85、90、120、135。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画角的方法是什么?画角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画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画角时需要注意什么?

    (2)拓展延伸:

    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

    15、150、165、75

    【设计意图】熟悉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在拼一拼的活动中,巩固量角、画角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角的课件(精品5篇)


    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更好地教授和呈现课程内容。良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那么是否有可以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角的课件”,建议您收藏此页面以防遗失重要信息!

    角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角的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角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角的课件【篇4】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角的课件【篇5】

    《aoe》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o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oo,嘴巴扁小e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á啊!你说什么?ǎ啊?这是怎么回事?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ó哦,是这样吗?ò哦!我明白了。

    é飞蛾额头ě恶心è饿了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韵母,自读,指名读。

    (八)小结:我们今天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认清了字母形,掌握了四个声调。

    (九)游戏巩固;

    1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a,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2教师示范说:“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接下来就到o和e上台介绍自己。这样每个小朋友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课下也可以叫拼音字母名字。

    (十)课堂总结: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同学

    (十一)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让家长和你一起做拼音头饰。头饰上写上老师给你起的一拼音字母名字。其他同学也可以做,但是名字以后老师在给你起。

    回家后,你就是你家里的小老师,教他们你今天学的内容,用今天老师给同学起名字的方法给他们起名字。

    教后记

    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孩子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他们觉得很高兴。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这种并非刻意去记忆但却很有意思的内容学生反而记得牢,也许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以及同学的字母名字。

    让每个字母都走到孩子们的身边为了让每个字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拼音头饰。每个头饰上都写有一个明显的字母,那就是孩子们的拼音字母名字。每个头饰做得很有特色,各不相同,孩子很喜欢。我让孩子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时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

    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字母形及声调。

    (二)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书写a、o、e三个单韵母的正确笔顺。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左半圆,“”竖右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巩固练习a、o、e四个声调的练习。

    (二)学会书写a、o、e三个字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字母的读音及四个声调练习。自愿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读书,读卡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

    (二)教写a、o、e三个单韵母。

    1.认识四线(从上到下)三格(上、中、下)。

    2.拼音字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四线格中,要按一定的规格书写。在写字母前,先学本课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名称。“”左半圆,“”竖右弯。

    3.教学生书写。

    (1)“a”占中格,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从第二线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向左贴上第二线写半圆,下面贴上第三线,到第三线上一点儿的地方收笔,充满中格。第二笔“”,从第二线挨着左半圆的起点起笔向下写竖,与左半圆下方相接后向右弯。

    教师写一个完整字母作示范后,再一笔一笔带写一个字头。

    (2)教写“o”,让学生看书上范字字帖后,分几步教写。

    ①这个单韵母念什么?

    ②在四线格中占什么位置?

    ③应该怎样写?由几笔组成?(由左上起笔一笔写成个圆,充满中格)

    (3)教写“e”。

    教写提问同“o”,从里边起笔写横,再向左写半圆。

    △课间休息。

    (三)巩固练习。

    1.用拼音卡片复习三个单韵母读音及带调韵母读音

    2.读书,教师范读后,让学生练习读,可先带领学生找到书上的字母位置,明确读书顺序,自读,再指名读。

    (四)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单韵母a、o、e的写法,最后读了书。

    (五)作业

    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aāáǎàoōóǒòeēéěè

    教学札记

    这是第一次学写字母,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多示范,加强个别辅导。要注意培养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等腰三角形课件收藏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