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分子课件
  • 分子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5

    分子课件。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希望这份“分子课件”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分子课件【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课件【篇2】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每一个党员都是代表着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不断地提升党性、守纪律、强信念、学技能。党员的招收必须是经过层层考核逐步深入的,而最先成为党员的则是入党积极分子。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有党性的入党积极分子,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

    一、严格选拔,确保质量

    入党积极分子是未来党员的预备军,在选拔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通过政治审查和个人面对面谈话,筛选出对共产主义有理想信念的积极分子,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

    二、把握理论,加强思想教育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始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来展开。强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理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光辉的党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

    三、培养意识形态,增强组织性

    自信是一种基本要素,获得信息可以让思想更加通达,有利于思想的开展。同时也是认识到问题的过程,也进一步形成了意识形态。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通过向学员讲述党的组织结构、党的纪律处分以及围绕党的基础理论展开工作等,即刻启发学员们进一步认清党组织的生命线和工作上的重要性,树立更加强烈的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的好习惯,自我规范自我加强,成为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强化实践,掌握工作方法

    党员必须勇于实践,党的组织和工作必定关乎实践。培训课件以党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发展对象的选拔基本规定为范围,让学员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工作方法,提高组织能力和影响力,增强工作的成效。

    五、设立考核制度,加强监督

    监工的目的在于保障质量、促进提高和纠正问题。在通过党委考核后,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了真正的党员,但其思想观念和组织意识的养成过程并未结束。因此,建立考试制度,并在党的本部组织中建立监督机制,及时了解党员个人发展情况和工作表现,定期为党员开展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水平和本质思想上的稳健性。

    党的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党员本身不断地提升,党的民族事业才得以更好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以其卓越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操作为新入党积极分子开启了入党学习和成长的道路。每个党员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勇挑重担,在把握正确的因素下,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子课件【篇3】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子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课件【篇5】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6.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 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分子课件【篇6】

    本周在学习了第二单元水分子的运动,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模型、挂图等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Flash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在整个过程中,尽量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再进行也发现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课件【篇7】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逐步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

    ①为什么从讲台经过会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呢?(打开装有花露水瓶的瓶塞) ②为什么湿衣服在室外会慢慢变干?

    从以上事实让我们感知到什么?(小组合作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内容,并思考

    这些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吗?

    多媒体投影:科学事实图片(苯分子图像和硅原子摆成的“中国”二字),要求学生仔细察,并想一想从上述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抢答,应该含有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分子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投影: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概要用3万年才能数完。)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并指定学生回答)

    多媒体投影:图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入分子扩散实验。 合作探究一: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并投影,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 ②猜想: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 ③分析:A烧杯和B烧杯周围各有什么物质? ④思考: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①酒精与水混合实验,②学生操作,并描述现象。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回答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伙伴评价) 多媒体投影:①温度越高,间隔 (热胀冷缩) ②压强增大,间隔

    ③思考:气体、固体、液体中,哪种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0+50=?

    分子课件【篇8】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2过程与方法 :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下面有几个运动的例子,想一想判断下他们是不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说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师】根据我们刚刚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述的几个运动的物体,他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机械运动,就是关于位置的改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生】图中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树木和房屋不运动,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知识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属于生命活动,不是机械运动;

    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m,陆地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苹果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师】刚刚说了机械运动是相对位置的改变,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找一个物体来比较比较。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师】刚刚的简单实验中,在同一个事物过程中,为什么选取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师】有了参照物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生活中几个常见的例子。如下图:

    图中汽车和人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人是运动的;选取汽车做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当选择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例题】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知识点: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师】通过学习,可以发现: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阅读课本第16、17、18页内容,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完成下列问题:

    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请各举3例.

    运动的物体:空中飞行的小鸟、疾驰的汽车、河道中的流水.

    1.如果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并肩向前走,你认为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又认为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可见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对象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试着描述图1.2-3和1.2-4各种情形中物体的运动状况,总结一下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技巧.

    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

    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乘客是静止——参照物是 船.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

    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

    (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

    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 云 .

    2.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

    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选择的参照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解:这颗子弹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飞行员)相同,子弹与飞机(飞行员)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住这颗子弹.

    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分析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乙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①可能静止;②可能向右运动;③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运动具有速度和方向,围绕子弹和飞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知识所致.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4.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 下 运动,乙直升机向 下 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

    5.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

    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分子课件【篇9】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附1:板书设计

    附2:

    《分子和原子》学 案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烧杯B

    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原 子

    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分子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