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组成细胞的分子(小编推荐)
  • 组成细胞的分子(小编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11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种类

    细胞含量(鲜重)

    存在形式

    生理功能

    1.最多,占细胞鲜重的85%~90%

    2.不同种类生物含量不同,水生>陆生

    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幼体>成体,植物细嫩部分>老熟部分

    结合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4.5%)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95.5%)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许多生化反应;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的生活环境;

    4.有助于物质运输。

    很少,1%~1.5%

    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有na+、k+、ca2+、mg2+、fe2+、fe3+等,阴离子有cl-、so42-、po43-、hco3-等。

    1.许多种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组成细胞的分子 阅读创新


    【阅读】

    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及研究

    基因组(genome)包含的遗传信息经转录产生mrna,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mrna称为转录子组(transcriptome)。很显然,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转录子组包含的mrna的种类不尽相同,mrna经翻译产生蛋白质。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称为蛋白质组(proteome)。同理,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实施者,因此对蛋白质结构、定位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基础。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试图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blot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

    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探究思考】

    1.根据材料你能否确定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请你写出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图。

    2.研究蛋白质组有何意义?

    细胞的基本结构(小编推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章首语,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问题探讨:

    指导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两个讨论题。(答案见教学用书)

    引入新课:

    任何系统都有边界,细胞的边界就是细胞膜。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细胞膜。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操作技能。

    3.认同生物的细胞生活中物质、结构、功能相互统一的辩证观。

    一、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阅读实验的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学案中的学习探究1。

    师生总结:

    选材遵循的原则:

    ①无细胞壁

    ②无细胞核

    ③无众多的细胞器

    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的材料用具。

    请学生仔细阅读实验的方法步骤,完成学案中的学习探究2。

    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

    ①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稀释。

    ②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④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

    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适当讲离心的方法。

    (结合课本44页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题1

    二、细胞膜的成分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细胞膜的成分部分,总结细胞膜的成分。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膜结构。

    指导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学习探究4

    总结: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关系──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巩固练习:课后题2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

    自我测评(略)

    阅读,理解,得出结论: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各个组分间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思考,小组讨论,获取答案。回答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的学习内容。

    思考,讨论,获取答案。

    阅读课本41页相关信息,了解红细胞的有关内容。

    看课本,了解。

    识记实验的步骤,思考并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回答问题。

    看课本图,了解红细胞的变化现象。

    认真听讲,了解这种生物学上常用的方法。

    独立完成。

    阅读课本,总结知识。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深入理解。

    快速完成。

    独立完成。

    让学生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了解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指明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获取知识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及时巩固新知。

    让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新知,为下一节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打下附笔。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小编推荐)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气体分子动理论(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组成细胞的分子(小编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