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科学课线上培训4篇
  • 科学课线上培训

    发表时间:2023-07-10

    科学课线上培训4篇。

    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快速写出一篇范文呢?范文的出现就帮助很多人解决了不会下笔的这一困扰。 阅读时把握文章大方向,整体框架结构可以提供不小的帮助,小编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科学课线上培训”的所有重要资料,轻松阅读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科学课线上培训【篇1】

    科学课线上培训:让科学学习更简单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教育的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疫情的扩散,线上教育发展的速度更是加快。其中,科学课线上培训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本文将详细的介绍科学课线上培训,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它的优势。

    一、科学课线上培训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未来诸多领域的科技人才需求也逐年攀升。科技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课的学习。科学课的知识点繁多,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掌握,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如此轻松地学习科学,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科学课线上培训应运而生。

    二、科学课线上培训的优势

    1. 方便快捷

    在线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方便快捷,学生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必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线上学习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

    2. 个性化教学

    在线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量身定制,让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3. 互动性强

    科学课线上培训不只有一种学习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方法,线上教育更侧重于学习者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4. 资源共享

    科学课线上培训平台上有许多优秀的课程,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线上教育的资源是共享的,不管在哪里,都能够学习到最好的科学教育资源。

    三、选择科学课线上培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选择正规平台

    选择正规平台的科学课线上培训机构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成果。建议大家选择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平台,比如“学而思”、“百词斩”等,这类平台都具备着较高的课程质量和良好的口碑。

    2.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在选择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3. 获得授权证书

    参加科学课线上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参加一些名校课程,最好能够获得授权证书,这不仅是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而且还能在求职、升学等方面提供帮助。

    四、结语

    科学课线上培训在科技发展和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时代,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相比其他学习方法,科学课线上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个性化教学、互动性强、资源共享等方面。但是,在选择科学课程线上培训机构时,需要选择正规的平台,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望各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学习,为未来的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线上培训【篇2】

    科学课线上培训,是一个以科学知识为主题,以线上方式进行的培训课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线上培训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方式。而科学课线上培训则更加符合时代和人们的需求。在这里,我们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科学课线上培训。

    首先,科学课线上培训是什么?它是以科学为主题,以线上方式进行的教育培训。科学课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者会利用图文、视频、PPT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来让学员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

    接着,科学课线上培训有哪些特点?

    首先,科学课线上培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灵活性。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选择,无需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是在家或是在公司、学校等场所都可以进行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便利。

    其次,科学课线上培训的内容和速度可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安排,让每位学员都能够轻松掌握所学科学知识。对于那些课程内容较难的学生,收看多次课程或利用课后题目来巩固学习内容都可以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再次,科学课线上培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非常多样化,并且内容生动有趣。以视频为例,授课者可以通过图形、声音和动画等手段来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科学知识。

    另外,科学课线上培训不仅仅限于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它也包括了实践技能的教学。例如: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使用科学仪器等的教学,让学员能够在实际工作或学习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最后,科学课线上培训还具有互动性。授课者和学员之间可以实时互动,通过网络聊天、直播等方式,讲座不再是单向的传达知识,更加实用。

    总之,科学课线上培训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先进的教育培训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等多种特点,可以让每位学员都能够轻松掌握所学科学知识。因此,如果您需要学习科学知识,科学课线上培训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科学课线上培训【篇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线上培训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线上培训更是备受关注,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其中,“科学课线上培训”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培训方式,不仅受到儿童家长的关注,还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

    一、科学课线上培训简介

    “科学课线上培训”是一种以线上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网络课程和相应的知识体系,让儿童能够在家就可以轻松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个性化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线教育平台上有大量的优秀教师、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二、科学课线上培训具体内容

    科学课线上培训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课程:包括科学常识、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等内容,是阅读、观察、验证和实验的基础知识。

    2.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3.探究课程:鼓励学生在课程中通过探究和实验来学习知识,如:科学实验室技能、科学创新。

    三、科学课线上培训的好处

    1.自主学习:学生在线上平台上通过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无时间限制:学生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学习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

    3.无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线上学习,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科学知识,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4.好老师优质课程:在线教育平台上有着更为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提升学习质量。

    5.节约成本:线上教育越发便宜,而且更为经济实惠,一次性购买的线上课程可以多次重复学习并且可以培训大批量的学生。

    四、科学课线上培训的发展趋势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教育,其中又以科学课内容最为热门。因此,“科学课线上培训”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应用前景。作为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科学课线上培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投入和推广,为广大学生在家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选择。

    总之,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课线上培训”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经济的教育方式,并将在未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它将成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并进一步推动教育实现更多的变革和创新。

    科学课线上培训【篇4】

    科学课线上培训:让学习更高效、更便捷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正变得越发普及和受欢迎,许多传统的教育形式也在逐渐转向网上教学,这种趋势也让线上培训成为了教育市场的热门。而“科学课线上培训”更是站在了这条浪潮的顶端。它不仅使学习更高效和便捷,还可以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线上培训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了各种科学课程的在线学习服务,其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由于这个平台专注于各种高科技相关的课程,因此它提供的课程与现实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对于科技的未来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科学课线上培训的优势在于,学员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地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无需受到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员只需要一个设备,便可享受线上授课所带来的高质量课程资源,而且这些课程资源无时段和学习的次数限制。因此,学员不用为了上课而赶路,进而使自己更加轻松和愉快地学习。

    在科学课线上培训中,教学形式开始变得更加富有创意和互动性。学员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云课堂等方式,更好地亲身体验课程中所涉及的科学现象,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体验和乐趣。除此之外,教学机构还能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学员提供更全面周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科学课线上培训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在这个平台中得到了精选、搭配和融合,这也为学员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里,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的精准匹配和定制,从而让自己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且,学员可以自由选择每个阶段的授课内容和难度,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自己的科学学习道路。

    总之,科学课线上培训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充分挖掘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使学习更加高效、便捷,也更加趣味和互动。同时,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繁琐和单调,科学课线上培训更具有一种新型的科技感和现代感,让学员在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快、更易消化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科学课线上培训的不断发展,更多优秀的科学专家和普通学员都将享受到权威、科技、个性化、开放化的线上科学教育所带来的便利和益处。

    jk251.cOm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课件(模板6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辑经过万辛千苦,终于准备好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小学科学课件”。对于教案课件,老师们少不了认真准备的一项事务。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性和逻辑性。此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读者!

    小学科学课件【篇1】

    【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每一个生活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应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每位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一、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教师的扶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煤的`分离实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在前面单独实验,边做边说明。学生是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实验内容,设计为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和以往的实验比较起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有了自己观察、讨论,理解的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发挥的地方。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

    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验证不同颜色对热的吸收能力的实验,展现了一种探究的思想。因此我把该验证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索。待实验结束后,“为什么人们夏天喜欢穿浅颜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高斯号货轮是什么原因脱险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四、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现行的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实验问题而没有实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我有意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探究性的实验。例如:”光棍树”和睡莲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由学生自己去猜想和验证。

    五、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六、将课内的讨论题和课下的讨论题设计成探究实验的形式

    探究性实验不仅局限于课内进行,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放到课下。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更有探究的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5,(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xxxx,(7)。

    [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xxxx,(5)。

    小学科学课件【篇2】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三店街宋寨小学

    胡尚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四、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教师的爱心、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进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教师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学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学校,检查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奖惩挂钩。一是抓教学过程。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现在一些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五备”、“四点”、“两法”、“两题”。“五备”: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六、学校要研究和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片面追求分数,应该把班级所处的环境、生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加入其中,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客观、公正。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总之,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应该树立农村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悦服家长和社会。面对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的出挑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12月1日

    小学科学课件【篇3】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他们爱学、学好这门功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4】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海勃湾区档案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人员情况。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属及驻区各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业务人员。应邀到会参加今天开班仪式并在台上就座的领导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市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公司总经理、市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市档案史志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区档案局主任科员。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和区政府领导的充分重视,也获得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热心支持、配合,特别是两位企业老总在百忙之中能够亲临我们办班现场,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我十分感激。

    会上刚才三位领导分别为我们做了开班讲话和重要发言,它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们的讲话对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于我们办好这次培训班乃至今后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务必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并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各自的具体工作之中。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授课了,在开课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老师。担任本次培训授课任务的是今天台上就座的刘宝桐和王岚两位老师。两位同志在我们市区档案界都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指导和授课经验,是在座全体档案人员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习期间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勤学好问,积极用心操练,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而能用,尽早成为各自单位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为确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每天要保证按时到场,提前都把各自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遵守课堂培训纪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随便请假。其次要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安排,注意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轮流搞好值日,完成卫生清理、打开水等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5】

    科学课自制教具的三例效应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的教学应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自制教具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也是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化死为活、化单为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制教具 作用 效果

    小学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建议,科学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校现有的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材料大都生活化,而学校现有的材料陈旧残缺,款式单一,数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教学的畅通,科学教师就要发挥一技之长,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行合理的探究活动。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

    教具是创设学生注意观察的“亮点”。科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对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只要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化隐为显的目的。化隐为显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学生不容易看出的内容点拽出来,让学生真正看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由于学校没有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电路游戏盒”,目的就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用“电路游戏盒”给学生进行了演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此教具上了。当我把导线上的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到“青蛙”和“两栖动物”、“蛇”和“爬行动物”、“猫”和“哺乳动物”、“鸡”和“脊椎动物”的接线点时,小灯泡自然就亮了。学生看到了发光的小灯泡都感到非常惊奇!并且说:“这是怎么回事?”接着有“心机”的学生又说:“老师,你能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让我们看看吗?”我说:“可以啊!”随之,我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呈现给了学生。当学生看清楚每两个接线点都有一根导线连接时,又发出了感叹:“就这么简单啊!”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由“关门”到“开门”这一过程,明白了“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才能发光”的原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直接打开了学生对复杂、抽象事物的内化点。

    二、自制教具可以化死为活

    教具是架设学生创造思维的 “桥梁”。科学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形成的主线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为学生“牵线搭桥”,使学生原有僵化的思维化死为活。化死为活就是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困境、僵局时,教师帮助学生清除障碍,使学生的思维重新得到加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制作红绿灯》一课,教材提供的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图钉、回形针、木板。这组材料中的木板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准备了,也无法完成木板上小灯泡的安装。针对这个问题,我拿出来用木板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学生看到由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变成了三个灯泡时高兴极了。对于有木板等材料的学生来说,我采用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零距离观察“交通信号灯”。通过观察后,学生自然解决了木板上安装小灯泡的难题,顺利地完成了制作任务。经过实验效果可佳。对于没有木板材料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是“望洋兴叹”了。针对这种现象,我又拿出来用卡纸等材料和用泡沫塑料板等材料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分别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他们看到用这样的材料也能制作“交通信号灯”时极度兴奋。于是,他们就迅速地找出身边能利用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交通信号灯”,并且都顺利地完成制作任务。从学生的作品展示来看就足以证明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创造性意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激活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自制教具可以化单为繁

    教具是搭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出现种类单一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自然就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知识面的相互关系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化单为繁。化单为繁就是教师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帮助学生利用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将材料的局限性改变为材料的多样性,从中使学生获取借鉴的经验,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顺利完成所学的内容。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小船》一课,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只有橡皮泥。由于材料的单一性,造成了学生制作小船枯燥乏味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我拿出来用泡沫塑料块和矿泉水瓶制作的小船分别呈现给了学生。学生看到精美的小船时兴趣来了,就用带来的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船。这时,作为教师要急时让学生明确制作小船时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内涵。当看到学生用泡沫塑料块、饮料瓶、易拉罐、香皂盒、牙膏皮、一次性筷子、雪糕棒等制作的样式别致的小船展现出来时,同样也看到学生亲身经历的喜悦感。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对思维发散的直接体验。

    自制教具是科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的,只有挖掘教材、深入探索、潜心研究、动手实践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勤“琢磨”: 琢磨教材中的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琢磨日常生活中所扔掉的物品是否能“变废为宝”;琢磨自制教具是否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牵线搭桥”、“以点带面”的作用;琢磨自制教具是否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件【篇6】

    《浅谈提问的艺术---读《小学科学课例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长安路学校 曹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一些科学课,特别是公开课、评比课,我们往往冠以“开放教学”的名头,有些提问并非为学生设计的,而是为追求热闹的气氛刻意“雕”出来的,热闹的背后掩盖着的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匮乏。上述教学片段,教师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更多成分地停留在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层面上,看重的是表面现象。乍看起来,“满堂问”、“满堂答”,挺热闹,挺热烈,挺精彩的。但深入思考,学生收获的并不很多。教师忽视了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和必要,提出的是一些琐屑苍白的问题。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提问,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呢?

    首先重要的是针对性的提问。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就是似是而非,偏离目标,学生回答自然也是糊里糊涂,甚至无从回答。如果教师所提问题针对性强,能紧扣要旨,贴近内容,学生回答才会切中问题,回答效果才会理想。

    第二重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提问。有的教师提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缺乏思考的时间,学生来不及回答,无所适从,往往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努力发问,学生台下寂然无声的尴尬局面。我们在问题提出后,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有屏神凝思和活跃思维的余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活跃学习的情趣,达到深化学习内涵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崇尚施教价值,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从教学的细节入手,开拓课堂提问的新领域,让课堂中的每一提问富含艺术的韵味,犹似那永不凋谢的奇妍之葩,永远给音乐教学以烂漫霓彩,以妍美润泽,以可餐温馨!

    总结示范: 科学课堂活动总结(篇一)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示范: 科学课堂活动总结(篇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为了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为了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为了开阔视野,周末特色大课堂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由校学生会和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周末特色大课堂于20xx年5月16日在文工团举办,特邀生命科学学院人体解剖学教授滑冰作为大课堂主讲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每位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受益匪浅,为便于以后工作更完美的进行特对本次周末特色大课堂做出如下总结:

    一、活动前期

    生命科学学院学习部特邀本院滑冰教授担任本次活动的讲师,滑冰老师幽默风趣,在人体解剖生物学方面有着博学的知识领域,主要讲心理、性健康、生理以及健康小知识,这些都是对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活动开始之后先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介绍了学习部这一学年来的各项活动、学习、生活的视频展现了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完美的学习部而努力的情景。在活动之前由宣传部绘制了宣传板,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还有学习部通过各班班长这个平台,让他们发飞信通知本班的同学们,让每位同学都能更加的深入了解此活动。16日下午我们在活动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到达活动现场文工团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打扫现场卫生为老师同学们提供一个干净清爽的现场,学生会成员前来书写活动标题,帮忙调话筒音响,细心学习部成员为现场洒水,减少柳絮对现场的污染。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生科院周末特色大课堂在7:00正式拉开帷幕。

    二、活动中期

    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主题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放一段关于学习部成长经历的视频,轻柔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更勾起了我们的回忆,视频记录了学习部的点点滴滴,那么的温馨。

    视频放映结束后,邀请滑冰教授上台进行课堂讲解,滑冰教授的课堂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课堂进行时同学们的笑声不断,完全被滑冰教授带进了精彩的课堂中。滑冰教授详细地讲述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大家平时回避的性健康知识,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掌声不断。为同学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却又不知请教谁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时间很快度过,大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为学生提问环节,大家积极踊跃的向滑冰教授对自己困惑的问题作出提问,滑教授一一作出了详细解答。

    活动进行中,由于一些失误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小插曲,在要播放幻灯片进行讲课的时候,灯光调制失败,全场一片黑暗,出现了活动的空白,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我们及时做了调整,活动继续顺利进行,好事多磨,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让我们对活动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总体来说我们还算成功的举办了一场周末特色大课堂。

    三、活动后期

    大课堂结束后,同学们有序的离场,成员将相关设备整理好,并清理了现场。

    活动圆满结束。

    四、注意事项

    活动有成功的地方,也有瑕疵的地方,我相信我们能从这些缺点中获得收货获得成长,让下一次的活动更加的完美。

    1、活动时间方面的安排,尽量不和其他活动冲突。

    2、对于活动中出现的失误,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回顾此次周末特色大课堂活动,各位成员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平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让同学们了解了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色,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热门心得: 老师岗前培训线上录播课心得模板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热门心得: 老师岗前培训线上录播课心得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1年12月21日至23日,我参加了黔东南州2011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期三天的岗前培训班。培训的第一天,州人事局杨胜美局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给我们大学生村官做上任前的动员大会,从杨局长的讲话中我深深体会到各级领导对我们村官的重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杨局长在讲话中明确了我们村官的职责,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明确的道路。村民利益无小事,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农村村民服务,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做他们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为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这三天的培训并结合我两年来在基层的工作实践,我有深刻的感触和体会。如今成为一名村官,是我之前作为一名基层服务者(一村一大)的梦想,现今如愿以偿,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但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今后将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我将一如既往的去完成我的使命。现把我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岗前培训是个再学习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由潘贵春老师讲授的《国家和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现代化远程教育》,对我国当前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刻分析;王清华书记关于基层工作方法技巧及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大学生创业培训,为什么创业,如何创业,创业成与败的案例分析等等;鄢光卫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还学习了省情、州情,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使我对这些问题更进一步认识。了解新农村建设,了解国家扶贫发展规划及十二五规划,倾听创业事迹报告等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基层工作中虽然遇到过这种问题,但都没有认真总结。这次授课老师给我们理清思路,深刻总结,让我对问题有了重新认识与思考。

    二、要认真学习、增强能力;多学习,多思考,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全会精神。

    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等知识,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使自己在处理难缠事、粘手事上,既坚持原则,又掌握一定的分寸和灵活性,做到指导工作不越位,帮助增收有水平„„。在两年一村一大农村与社区工作中,经常在空闲时间学习党史知识,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工作经验积累需要自身勤奋;农村工作复杂多变,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寻。这需要平时细心观察,向有经验的前辈领导虚心学习,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工作上如果只是沿着别人给指明的老路走,就会渐渐失去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新农村建设,所以通过培训及老师点拨,我认为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创新和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最终形成解决新问题新思路的方法。这就要努力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全依赖前人的经验。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四,扎根基层,做农民的贴心人;

    培训当中有位老师这样说过“做好农村工作既要千辛万苦也要千言万语”。的确,在两年的基层工作中,与群众交心谈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很重要,我深有体会。作为大学生村官,真的要学会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好干部,首先学会做他们的贴心朋友,要多与人民群众交流、谈心,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多请示、多汇报、多交流、多思考,同时搞好与领导和同事及邻村干部同事之间的和谐关系,时刻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为农村发展,为村民创收;

    我认为要千方百计寻找可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当你的成绩让村民都看在眼里时,你自己在本村的工作难题自然迎刃而解。通过总结两年来的基层工作经验,下一步我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六、宣传党的好政策,贯彻好党的方针,做群众的点拨人;

    农民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不能理解透彻,执行起来难免会有所欠缺。而我们要起到纽带的作用,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他们。同时,要将我们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起到强化教育作用,培育农民的爱国精神,努力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科学化农业水平。

    总言之,我认为做好村官,做好农村工作,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在农村工作的能力。基层工作两年多,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村官的理念。要做好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在愿干、能干、会干等环节上下功夫、求实效。愿干,是态度问题。要真正带着责任和感情深入到农村,不摆架子、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主动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脚踏实地干实事,凝心聚力解难题。能干,是素质问题。要注重多读“无字书”,主动把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书本中“走出来”,多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努力在思考中提高素质。会干,是方法问题。要摆正位置,定准角色,进了农村门,就是农家人。要服从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自觉开展工作。要慎独、慎行,强化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从大局着眼,注重细节,不搞花架子,努力在工作中提高能力,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在行动中树立形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年多的基层工作,让我深刻领会到了基层是我们汲取营养的好去处,是实现价值的好舞台,是锻炼意志的好地方。选择这条路不后悔,我要勇敢坚定的走下去。领导、老师和各阶层成功人士的真情话语、殷切的希望对我既是一种关爱,又是一种鞭策。我一定会立足岗位、服务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干。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6篇


    有哪些优秀的范文范文能给我们参考的呢?处理文件文档是我们工作上经常要面对的事情,一般我们写作之前都会看看相关的范文,栏目小编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1

    一、学生全员参与

    我们多方设法,确保所有学生全面参与线上教学,各班老师每天报送出勤情况、上课前小组统计、课后作业打卡,如有缺席者班主任老师课后及时联系。

    二、老师全员参与

    学校全体领导包保年组,每人进入三到四个班级群,辅助班主任老师开展线上教学。学习中如有问题和困难可线上直接解答或线下私信老师。每个年组的英语老师都加入到班级群,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小组长及时辅助老师处理,英语老师统一解答辅导。体音美老师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参与线上教学。

    三、课程安排

    教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线上课表,组织各年组教师网上集备,积极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制定下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确保线上教学有序进行。

    四、经验总结

    1、一年五班解研老师在网课中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次汇报,检查作业等由小组长先统计然后再汇报,把小组技术搬到线上进行,收到很好的效果。

    2、李倩、霍丹等老师,利用“每日交作业”软件,学生完成每日作业后,软件可以直接统计对错,速度快,效率高。唐素香、徐冬梅老师作业批改认真,辅导耐心细致,得到家长好评。

    3、李倩、范建平两位英语老师认真负责,每天都要找时间对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家长也十分配合。

    4、王冰、李洋、李艳、肖杨、唐素香等老师,在班级群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礼仪教育,得到家长支持,收到很好效果。

    5、宁飞老师执教毕业班,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她除了授课,还进行思想教育,王婷婷老师,利用群发奖状的方式鼓励学生。

    6、丰富的课程安排,我校王聪老师的剪纸视频;张明阳老师的音乐教程视频;孟慧老师的绘画教学视频;李跃、薛永昌、刘赫男老师的体育运动视频也被适时的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五、温暖瞬间

    教师的线上教学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确实非常辛苦。我校领导也都深入到各个班级,积极参与线上教学。老师和领导们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孙秋菊、李倩、解研、周克壮等教师,在他们的班级群中,家长对老师和领导们的工作表示感谢。家长还纷纷发送网课的朋友圈,感谢老师的付出。

    通过两周的线上教学和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互动交流,我们欣喜的看到,家长对线上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这也让我们备受鼓舞,希望我们家校同心,协力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

    温暖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期待疫情过后,让我们再次相聚校园,静待花开!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2

    为响应疫情期间“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并切实解决好学生居家时期在学习上及生活中带来的系列问题,自3月XX日开始,我校将通过钉钉平台直播的形式,统筹各级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辅导,现将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接上级通知,鉴于目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为严防疫情输入校园,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XX小学3月XX日起学生不再返校,启动线上教学。所有学生禁止参加任何形式的线下培训。

    二、工作目标

    为保障师生安全和健康,阻断毒病传播,濮阳市现已全面启动延期开学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疫情不能到校学习带来的影响,做到“停课不停学”、有效进行线上复习,老师指导学生疫情期间宅家防控学习两不误。

    三、具体措施

    1.要求各年级组、各学科,结合自己负责的学科和班内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网络教学复习计划(3月XX日至X月XX日),让学生在家里执行一定的学习作息时间,组织好学生在家期间的学习生活,并做好检查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资源及线上辅导。

    2.学习时间:

    XXX小学线上教学作息时间表

    节次

    时间

    形式

    上午

    晨读

    8:30-8:50

    自主阅读

    第一节

    9:00-9:20

    线上教学

    第二节

    9:30-9:50

    线上教学

    课间休息

    10:00-10:10

    眼保健操

    第三节

    10:20-10:40

    线上教学

    第四节

    10:50-11:30

    体育锻炼

    中午休息

    下午

    第一节

    2:30-2:50

    线上教学

    第二节

    3:00-3:20

    线上教学

    课间休息

    3:30-3:40

    眼保健操

    第三节

    3:50-4:10

    线上教学

    第四节

    4:20-5:00

    体育锻炼

    5:00-

    家务劳动

    (1)每天早晨8点半如期开始20分钟的晨读。老师们根据各班实际情况按计划给学生做好晨诵内容布置。

    学习内容:可引导学生按计划按单元复习旧知,学习内容要丰富多样,有趣有效,老师们做好统筹。

    (2)每天语文和数学各1小时的学习时间(班主任协同任课教师自行协商)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次线上学习开始前至少休息10分钟。

    (3)合理指导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

    3.学习方式:

    老师提出复习内容及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完成。家长根据老师上传照片答案批改,或将所做题拍照发群里,老师批改,并根据错题和学生在群中互动答疑解惑。

    4.注意事项:

    (1)各年级组老师创建自己的年级组群,讨论制定出统一教学计划。

    (2)同一年级组也可有由一名教师录制复习课微课视频或音频,资源共享,统一使用。也可利用各种APP现有的学习内容向班级群推送。

    (3)设置有趣的作业内容,加强作业的评价和落实。

    (4)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微信群展示,多种方式评价。

    四、年级组统计反馈,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计划落实到位,每天每班的老师发视频或音频和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要在年级组内汇报,年级组做好汇总(word形式,内容加图片)每天下午5点前汇报到学校工作群。

    五、群策群力,有效创新

    在这个特殊的非常时期,XX小学的老师们群策群力,为我们的线上教学出谋划策,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家校沟通,给学生最好的陪伴!有效提高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疫情期间宅家防控学习两不误!

    扩展资料:

    线上教学即Internet远程教育,它是指跨越地理空间进行教育活动。远程教育涉及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授课、讨论和实习。它克服了传统教育在空间、时间、受教育者年龄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带来了崭新的学习模式,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提高,它将使传统的教育发生巨大的变化。

    简介线上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以录播课为主,采取“录播+线上答疑”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直播+线上答疑的形式。课后辅导可以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形式。
    教学安排关于线上教学进度及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各校线上教学进度要比线下班级授课进度适当放慢。每节课教授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高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5小时。[1]
    教学内容按照职责分工,市、区、校三级共同积极筹备教育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开展网络教学,线上教学资源力争覆盖各年级;要求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科学研制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向学校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录制收集微课,提供名师课程资源,做好教学安排准备工作。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3

    人间三月芳菲盛,恰是桃李春意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勇担当。3月的校园,本应充满着琅琅书声、欢声笑语,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得不再次按下暂停键。

    “疫情”就是命令,在全市抗击疫情的严峻事态下,胡集镇第一小学全体教师不忘初心使命,凭借爱岗敬业的作风,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殊时期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第一时间落实开展线上教学工作。

    3月14日,线上教学第一节课准时开讲。凭借以往的线上教学经验,本着提高线上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则,我校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施展“十八般武艺”,将课前、课中、课后工作落到实处,集思广益谋教学,不辱使命守初心,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线上授课的首秀。

    我校成立了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位领导都深入到班级群中,检查教师线上教学的备课情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掌握线上教学动态,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并监督整改。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一路坚守,春暖花开。胡集镇第一小学“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已进行三周。期间,老师和孩子们忙碌而又充实,化疫为“谊”,密切师生关系;化疫为“诣”,提升学业水平;化疫为“毅”,锤炼学生意志。老师们反复研究和深挖网络直播的“秘诀”,无论是课堂互动,还是作业反馈,老师们都精益求精,严把质量观、时间观、效率观,全方位督促学生,让学生“宅”而“不荒”,运用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播雨耕耘,催就蕙兰铺锦绣;呕心沥血,润得桃李吐芬芳。线上教学期间,老师们不仅运用“五花八门”的批阅方式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用一句句或赞赏或鼓励的作业评语给孩子们加油鼓劲,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学习指导和心理疏导。老师们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迷茫的前方,不负教书育人使命。

    校园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感觉很幸福,居家学习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除了上好网课完成学习任务以外,我们的孩子读书、写字、画画、锻炼身体、做家务……各显神通,一个比一个出色,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我校在线上教学期间,注重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家长会、主题班会、德育宣传等形式,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坚定战疫信心,塑造阳光心理。

    为加强学校线上学习帮扶指导,进一步提高线上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为以后的线上教学积累经验,4月6日,学校组织召开了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大会,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献计献策,通过交流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了思想认识,会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张冠祥主任对前阶段线上教学活动进行了总体的总结与点评,从直播教学、师生互动、家长沟通到作业批改、检查反馈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分析。

    朱光彬副校长对全体教师的线上教学工作给予肯定,总结我校线上教学的亮点,同时归纳出老师们的困惑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刘永生校长强调了特殊时期,特殊使命。鼓励我校老师在疫情期间勇于担当,灵活变通,团结协作,及时分享交流,同心协力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初心为楫,未来可期。胡集镇第一小学全体师生将牢记使命,博学而不倦,笃行而不怠,怀揣梦想,坚定前行。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重逢!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使幼儿回忆过春节的快乐,共同分享快乐。

    2、引导幼儿认真听其他小朋友的讲话,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1、家里过春节的喜庆图片、宝宝过春节的照片。

    2、对联、炮竹、福字等过年物品。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互相问春节好。

    老师:你知道春节吗?春节你去了哪里玩?和谁去的看到了什么?春节你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

    2、有的小朋友春节好拍了照片,你们想看吗?大家把春节照的.照片拿出来,然后找朋友,一起看。

    3、幼儿讲述自己在春节时的有趣的事情。

    4、现在有小朋友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照片,那就把你的照片贴到语言区的墙上,给其他小朋友看看你在过春节的有趣的事。

    延伸活动:

    幼儿边看边讲述边指出对联、福字、炮竹的用法和自己家过春节的事。

    效果分析:

    通过宝宝过春节的活动,仿佛又让小朋友们回到了春节时的'开心氛围中去了,一时间难以收复小朋友们兴奋的心情。通过活动的目标要求的学习,我们间接地指引幼儿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理设计了这个活动来进行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分成了四个环节:认识春节,观看春节照片,讲述过春节与自己有关的趣事,互相交流自己在过春节中的有意思的事。

    在第一环节中,我通过展示对联、福字等春节用品问幼儿知道这些事过什么节日用到的东西,引导幼儿回忆过春节的情节。

    第二环节中,让幼儿介绍自己过春节的图片,来加深幼儿对春节的认识,知道春节的民俗,并让孩子们把照片互相传看上,幼儿可以在后来的活动中丰富内容。欣赏春节相关图片、照片让幼儿对春节生出喜爱之情。

    在第三环节中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利用以上的实物和图片、照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过春节时听到、看到和自己感受到的春节气氛。让幼儿知道,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喜庆、热闹、美食、团员、幸福是这个节日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四环节中,让幼儿门互相观看过春节时家家不同的喜庆氛围和过春节的方式,并且互相讲述过春节的趣事,激发幼儿间的交流和认知。

    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自主说,把主动权交给幼儿。我想以后我应该再耐心一点,听听幼儿的声音。

    本次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关键是引起了小朋友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的老师。”它能带动小朋友自觉的去探索问题,找出答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5

    半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个学期我担任半学期一班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半学期来,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我在备课中,根据大纲要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着重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种种情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务必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大面积铺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我赋予教师真诚的爱,暗中给他们鼓励,扬其所长,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新时期,在不断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肯定。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担任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根据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我努力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想,只要付出努力,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愿意把心事倾诉给你,那样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面对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会积极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使学生、老师、家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期中前个工作中,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各项工作有更大进步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6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在年级组长的组织下,各学科教师填写本周的具体课程表。结合家长的建议,将前二天的授课链接统整,由班主任负责在当天第一节课之前统一发布到班级群,避免因群里消息多被覆盖。每天,各年级语数外教师会对孩子们一天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总结,梳理了知识重难点,并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预布置。数学组教师录制了解说微视频,在微课中强调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同学做错了题也不要太着急,要学会查找原因尽快更正。

    二、线上教学更顺畅

    (一)晨读时光书声琅琅

    早读时段,老师们在班级群里提前发布温馨提醒,就晨读内容作出明确指导。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晨读,坐姿端正,大声朗读,家庭里书声琅琅,家长们很满意。语文老师会表扬坐姿好、诵读流利的孩子,英语组教师就孩子们朗读的流利度、准确度给予评价。

    (二)“两操”参与习惯好

    经过了三天的训练,孩子们无论在家里还是父母店里都能积极参与“两操”,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各班级由班主任在群里及时发布提醒和相关视频,提醒孩子做眼保操前要洗手,运动前穿好运动鞋,注意运动时的安全。学校建议“两操”时段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动起来,让孩子当小老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学科教学有妙招

    课上,各班老师能及时与孩子互动,纠正孩子们坐姿;及时表扬上课认真的孩子。课后,班主任都会提醒孩子们注意眼睛休息,细心提醒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各学科教师课前5分钟左右再次在班群推送上课链接,并发布作业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前了解学习目标。

    英语组教师均发布课前“温馨提醒”,提醒学生准备好文具,听课时坐姿端正、及时做好笔记或者认真思考。王晔老师为学生推送与课文相关的资源拓展学习面。邓超老师运用了“快乐看”平台上的英语课资源,孩子们在电视上观看更护眼。董清清老师提前录制了希沃知识胶囊的微课视频,提前在群里发布课堂内容和作业,家长纷纷为董老师的课堂点赞。

    数学刘凤鸣老师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集中错题,制作了微课视频进行讲解。科学张蒙果老师运用了UMU互动学习平台上科学课。为督促学生的线上学习,教学结束后语文周若娜老师在班级群随机中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张航老师在课堂上还设置了一个数学小游戏的作业,孩子们纷纷尝试打卡,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进一步帮助孩子们理解知识点。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及时高效

    任课教师在课前发布作业,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邓楚军、蒋洁老师等在班级群反馈前一天作业的提交和完成情况。曹静、杨虹霞老师对学生的更正作业反复多次进行批阅讲解,尽量做到让学生当堂知识当天消化。仇菁、黄娟、董清清、周金旭、王佳琪老师在年级组群讨论批改作业存在的一些操作问题,邓阳老师在线上给予帮助,确保老师们高效地完成线上教学任务。

    各学科教师批改作业使用等级制或星级制,评价方式多样,有文字评语还有语音评价。朱斌、王韵、朱蕾等老师能及时将优秀作业分享到群里。伍丹、黄珍老师将居家学习期间的作业情况进行详细登记,熟悉每一个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舒钰老师将试做的题目发群里,供孩子们进行回顾和更正。

    四、特色课堂有创意

    (一)数学小讲师上线

    李珂、李灿两位数学教师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利用美篇每次推出四位数学小讲师,发布小讲师的讲题视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课堂乐趣多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三年级科学组的老师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指导孩子们了解蚕宝宝、观察蚕宝宝,学会近距离研究小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柳淼淼同学用粘土制作了蚕宝宝和桑叶,做得惟妙惟肖。在一年级的科学课上,许悦老师带领孩子们看视频、做实验,试验成功的孩子们乐得哈哈大笑。六年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和家长或兄弟姐妹一起完成科学小实验。

    (三)学科融合有创意

    近两天,美术组教师调整了教学内容,结合疫情让学生在家里体验独特的融合实践课,这样的安排正好与综合实践课不谋而合,实现了学科融合。三年级的美术课为《自制颜料》,孩子们用玫瑰花瓣、胡萝卜等自制绘画颜料。孩子们一个个兴致盎然。为什么可以用蔬菜和水果制出五颜六色的天然颜料?奥秘在哪里?这节“美术+科学”的学科融合课太有趣。

    高年级的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家里现有材料进行绘制和创作,这种“开发式”的作业让学生脑洞大开,孩子们的创意满满,作品精彩纷呈。

    五、“一对一”云辅导

    为了帮助班级中的个别学生跟紧班级教学进度,老师们采用了“一对一”云辅导,让孩子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到老师们的关心和温暖。

    六、宅家时光很温馨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家中有兄弟姐妹。宅家期间,孩子们能主动和兄弟姐妹一起阅读、运动、劳动等,减轻父母的负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们自己整理书桌,或主动收拾电子产品,打扫房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注重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

    黄燕燕老师制作了“居家调查表”,从自主学习、课程安排、是否存在学习困难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便老师们下阶段进行精准指导和帮助。

    八、关爱教师有行动

    为了做好线上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老师们的工作量一下子倍增。班主任除了负责自己的语文课,还要做好班级当天的课前提醒、“两操”提醒等工作,手机桌面都变成了闹钟。科任老师的线上授课班级多、作业批改量大,一天大部分时间盯着屏幕,很辛苦。为了缓解老师们的紧张情绪,调整身心状态,学校各年级的蹲点行政各出奇招,从宅家运动、亲子手工等方面分享资源,倡导学会放松身心,积蓄精力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停课不停学,师生共成长。在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尽全力完成每日的线上教学任务。马王堆小学全体教师将满怀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到防疫、教学两不误,全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阳光会穿过云层,疫霾终会过去。让我们静待春暖花开,早日回归到美丽的校园!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5篇


    编辑为网友们搜集和分享了小学科学线上教学,您是否有很多的范文呢?处理文档相关事宜一般都是在工作中,这时候有一篇范文参考让我们更有信心完成文章。借鉴范文的整体架构非常重要,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使幼儿回忆过春节的快乐,共同分享快乐。

    2、引导幼儿认真听其他小朋友的讲话,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1、家里过春节的喜庆图片、宝宝过春节的照片。

    2、对联、炮竹、福字等过年物品。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互相问春节好。

    老师:你知道春节吗?春节你去了哪里玩?和谁去的看到了什么?春节你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

    2、有的小朋友春节好拍了照片,你们想看吗?大家把春节照的.照片拿出来,然后找朋友,一起看。

    3、幼儿讲述自己在春节时的有趣的事情。

    4、现在有小朋友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照片,那就把你的照片贴到语言区的墙上,给其他小朋友看看你在过春节的有趣的事。

    延伸活动:

    幼儿边看边讲述边指出对联、福字、炮竹的用法和自己家过春节的事。

    效果分析:

    通过宝宝过春节的活动,仿佛又让小朋友们回到了春节时的'开心氛围中去了,一时间难以收复小朋友们兴奋的心情。通过活动的目标要求的学习,我们间接地指引幼儿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理设计了这个活动来进行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分成了四个环节:认识春节,观看春节照片,讲述过春节与自己有关的趣事,互相交流自己在过春节中的有意思的事。

    在第一环节中,我通过展示对联、福字等春节用品问幼儿知道这些事过什么节日用到的东西,引导幼儿回忆过春节的情节。

    第二环节中,让幼儿介绍自己过春节的图片,来加深幼儿对春节的认识,知道春节的民俗,并让孩子们把照片互相传看上,幼儿可以在后来的活动中丰富内容。欣赏春节相关图片、照片让幼儿对春节生出喜爱之情。

    在第三环节中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利用以上的实物和图片、照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过春节时听到、看到和自己感受到的春节气氛。让幼儿知道,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喜庆、热闹、美食、团员、幸福是这个节日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四环节中,让幼儿门互相观看过春节时家家不同的喜庆氛围和过春节的方式,并且互相讲述过春节的趣事,激发幼儿间的交流和认知。

    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自主说,把主动权交给幼儿。我想以后我应该再耐心一点,听听幼儿的声音。

    本次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关键是引起了小朋友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的老师。”它能带动小朋友自觉的去探索问题,找出答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2

    本期我担任大杨中心学校二年级一班老师数学教学工作。这20-年的这一年来,自己工作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现对自己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政治思想

    本期来,自己认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自己思想认识有了明显转变,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加强。做到了学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反省工作得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及时整改,使自己的政治素养明显提高。

    二、教学工作

    多年来,自己一贯奉行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教学原则,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加强教学过程全程跟踪管理,真正确保教学工作中不出现大的纰漏,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在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科书的批注,做到每一句,每一段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

    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个体差异,不搞题海战术和机械重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自己已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今后教学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学效果显著。

    三、班级管理

    在完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自管小组的作用和德育积分的作用,奖优促差,榜样示范,做到周小结月评比,强化班干部监督职能,规范学生言行,倾力打造班风正、学风浓、讲文明、守纪律的先进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内心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真正做到了环境教室干净清洁,纪律安静有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文雅清静、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存在问题

    1、教学工作欠严欠细教研教改没有新的起色。

    2、班级管理中欠冷静易犯急躁病。

    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进管理方法,扬长避短,干好本职工作。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3

    人间三月芳菲盛,恰是桃李春意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勇担当。3月的校园,本应充满着琅琅书声、欢声笑语,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得不再次按下暂停键。

    “疫情”就是命令,在全市抗击疫情的严峻事态下,胡集镇第一小学全体教师不忘初心使命,凭借爱岗敬业的作风,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殊时期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第一时间落实开展线上教学工作。

    3月14日,线上教学第一节课准时开讲。凭借以往的线上教学经验,本着提高线上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则,我校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施展“十八般武艺”,将课前、课中、课后工作落到实处,集思广益谋教学,不辱使命守初心,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线上授课的首秀。

    我校成立了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位领导都深入到班级群中,检查教师线上教学的备课情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掌握线上教学动态,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并监督整改。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一路坚守,春暖花开。胡集镇第一小学“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已进行三周。期间,老师和孩子们忙碌而又充实,化疫为“谊”,密切师生关系;化疫为“诣”,提升学业水平;化疫为“毅”,锤炼学生意志。老师们反复研究和深挖网络直播的“秘诀”,无论是课堂互动,还是作业反馈,老师们都精益求精,严把质量观、时间观、效率观,全方位督促学生,让学生“宅”而“不荒”,运用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播雨耕耘,催就蕙兰铺锦绣;呕心沥血,润得桃李吐芬芳。线上教学期间,老师们不仅运用“五花八门”的批阅方式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用一句句或赞赏或鼓励的作业评语给孩子们加油鼓劲,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学习指导和心理疏导。老师们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迷茫的前方,不负教书育人使命。

    校园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感觉很幸福,居家学习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除了上好网课完成学习任务以外,我们的孩子读书、写字、画画、锻炼身体、做家务……各显神通,一个比一个出色,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我校在线上教学期间,注重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家长会、主题班会、德育宣传等形式,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坚定战疫信心,塑造阳光心理。

    为加强学校线上学习帮扶指导,进一步提高线上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为以后的线上教学积累经验,4月6日,学校组织召开了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大会,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献计献策,通过交流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了思想认识,会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张冠祥主任对前阶段线上教学活动进行了总体的总结与点评,从直播教学、师生互动、家长沟通到作业批改、检查反馈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分析。

    朱光彬副校长对全体教师的线上教学工作给予肯定,总结我校线上教学的亮点,同时归纳出老师们的困惑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刘永生校长强调了特殊时期,特殊使命。鼓励我校老师在疫情期间勇于担当,灵活变通,团结协作,及时分享交流,同心协力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初心为楫,未来可期。胡集镇第一小学全体师生将牢记使命,博学而不倦,笃行而不怠,怀揣梦想,坚定前行。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重逢!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4

    一、学生全员参与

    我们多方设法,确保所有学生全面参与线上教学,各班老师每天报送出勤情况、上课前小组统计、课后作业打卡,如有缺席者班主任老师课后及时联系。

    二、老师全员参与

    学校全体领导包保年组,每人进入三到四个班级群,辅助班主任老师开展线上教学。学习中如有问题和困难可线上直接解答或线下私信老师。每个年组的英语老师都加入到班级群,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小组长及时辅助老师处理,英语老师统一解答辅导。体音美老师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参与线上教学。

    三、课程安排

    教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线上课表,组织各年组教师网上集备,积极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制定下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确保线上教学有序进行。

    四、经验总结

    1、一年五班解研老师在网课中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次汇报,检查作业等由小组长先统计然后再汇报,把小组技术搬到线上进行,收到很好的效果。

    2、李倩、霍丹等老师,利用“每日交作业”软件,学生完成每日作业后,软件可以直接统计对错,速度快,效率高。唐素香、徐冬梅老师作业批改认真,辅导耐心细致,得到家长好评。

    3、李倩、范建平两位英语老师认真负责,每天都要找时间对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家长也十分配合。

    4、王冰、李洋、李艳、肖杨、唐素香等老师,在班级群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礼仪教育,得到家长支持,收到很好效果。

    5、宁飞老师执教毕业班,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她除了授课,还进行思想教育,王婷婷老师,利用群发奖状的方式鼓励学生。

    6、丰富的课程安排,我校王聪老师的剪纸视频;张明阳老师的音乐教程视频;孟慧老师的绘画教学视频;李跃、薛永昌、刘赫男老师的体育运动视频也被适时的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五、温暖瞬间

    教师的线上教学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确实非常辛苦。我校领导也都深入到各个班级,积极参与线上教学。老师和领导们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孙秋菊、李倩、解研、周克壮等教师,在他们的班级群中,家长对老师和领导们的工作表示感谢。家长还纷纷发送网课的朋友圈,感谢老师的付出。

    通过两周的线上教学和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互动交流,我们欣喜的看到,家长对线上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这也让我们备受鼓舞,希望我们家校同心,协力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

    温暖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期待疫情过后,让我们再次相聚校园,静待花开!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 篇5

    一、调整心态,主动打算

    刚刚接到学校通知要线上授课时,我由最初的震惊、茫然,很快调整过来:有现成的专业教师的上课视频,现在的通讯又如此发达,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解决的呢?于是,我马上联系通知家长,告知当前形势及孩子们在家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听讲,在固定的时间段检查作业,对疑难及共性问题在班级群里进行共同解答;对个别问题单独连线进行沟通讲解。并适当布置辅助作业加强巩固。另外,及时更新各项信息:包括最新疫情通报,孩子们的健康情况等。积极完成学校的升旗,班会,居家锻炼等各项任务……有了健康向上的心态,各项工作的展开就轻松并得心应手了。

    二、线上教学,跟踪辅导

    基于对学生学情的相识和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我每天提前告知孩子们学习内容及重点,督促每位学生正常按时上课和背诵学问点,在孩子们学习结束后督促他们及时上交作业,一个一个认真检查并做好批注,孩子们修改后重新检查,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期孩子们真正理解,并能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课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课上的学习收获。此外,我还特地在班级群里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作业问题,并对所学内容拓展延深,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实力。

    三、资源整合,拓展创新

    “互联网+教化”的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整合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我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微视频等热门软件,精选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时政学问。通过课前播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科学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通过本次线上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自主自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让我看到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和交融,同时也拉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联络。虽然线上教学还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但有了我们师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让线上教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促进我们的学习。

    六年级科学课件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课堂反应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很开心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六年级科学课件”的好文章,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xx、20xx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 《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1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分组:开花的植物,镊子、放大镜、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出示课件: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观察一朵其他的花。

    (2)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2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导学案:

    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二)触摸:了解自身肌肉的分布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小结: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学生汇报,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4、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你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5、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板书: 肌肉

    人体有肌肉600多块,占人体总重量的40%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完成运动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4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 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 屈臂 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 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 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 块,40%

    思考一下: 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5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③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适当点拨 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 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7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8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难点:解释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理手臂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硬纸板、纸盒、螺丝、金属丝、线绳、胶水、钳子、剪刀、锥子。 教学过程:

    演示吊车的工作过程。

    二、观察结构。

    请同学观察吊车,说出吊车的组成结构。

    三、设计制作。

    分组用工具将小吊车制作完成,教师指导。

    1、将支架固定在底座上;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4、挂号吊钩。

    四、讨论交流。

    将小吊车制作完毕后,开始分组展示,选出做的最好的小吊车。 以小组为单位玩小吊车,观察它的吊臂是怎样运动的,请同学回答。

    小吊车的臂的运动和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复习上节课小吊车的知识,想想与人体构造的关联。

    通过推理得出小吊车和人的上下肢的关系。

    观看手臂剖面图,请同学说出他们的相似处。

    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运动的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 播放手臂运动动画。

    教师归纳:肱二骨头肌收缩,肱三骨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推想下肢的运动过程。

    认识仿生,举例说明。

    请同学介绍自己所认知的仿生产品。

    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设计仿生产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1.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集合13篇


    笔者热情地推荐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这篇文章,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作为一名教师,撰写教案与制作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高质量的教案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相信您读完本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牛顿钩码提升距离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牛顿弹簧秤下拉距离厘米

    结论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考试卷讲评课教案

    中心校方明

    教学内容:月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练习的整体情况

    前天,我们进行了1—2单元的测试,我们班的整体情况是这样的:最高分96分,90分以上有12人,80—89分的有13人,60—79分的有5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我大概在班里的什么位置。不过考得比较理想的可不能骄傲,可以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

    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三、典型错题讲评

    1、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形近字组词

    噪()缓()末()坏()侠()衰()

    躁()援()未()怀()峡()衷()

    燥()暖()本()杯()狭()哀()

    易错字音

    调教(diào tiáo)似的(shì sì)相似(shì sì)空闲(kōnɡ kònɡ)露珠(lòu lù)姓华(huáhuà)

    2、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

    (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3、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4、讲评第三题“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让学生说说语病错误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句式杂糅、重复、缺少主语、搭配不当……)

    (2)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补充课外病句:

    A:我们要虚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B:看了这部电影,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汽车在公路上飞快的疾驰。

    四、习作讲评

    1、分析习作的要求

    2、指出要求“回忆你的父亲曾为你做的点点滴滴,从中选择一两件事,写一篇作文,融入父亲对你的爱,写出你的真情。”这是一篇些人的习作,这人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爸爸,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爸爸对你的关爱!

    3、分析本次作文的不足:有些同学并不是写人,而是些事;有些同学写了爸爸关心自己的两件事,但两件事之间没写好过渡语……,写作文前先认真审题,再下笔习作。

    五、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4

    传热比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捆、铁垫圈20个(实验袋中已有),挂钩一个(回形针制成)、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不同车辆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活动一:测试训练秒表的使用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秒表的使用,请材料盘所在位置的那位同学拿起盘中的电子表,并调到秒表功能,不会的同学可以将电子表交给其他组员,准备好了吗?当老师拍第一下手时开始记时,拍第二下手时停止记时,好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开始记时。

    请每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时间,第一组?好,你是记时员,第二组?好你也是记时员……(在此将每小组的记时员首先确定下来并进行了训练)

    活动二:感受重力

    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那我们来做个运动轻松一下吧,全体起立,老师先说一下规则:当老师说跳的时候大家就蹲,当老师说蹲的时候大家就跳。好现在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游戏。蹲、跳、蹲、蹲(做3—4次)

    为什么我们使劲的往上跳,跳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地面,而没有飞到空中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因为我们有重量,因为我们有重力等)

    小结:对。因为地球有引力,我们都受到了它的力,所以我们用力向上跳,跳得再高还是很快落到地面。刚才的游戏,绝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反映很敏捷。希望大家上课时也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判断各种车辆的动力

    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车,它们都是靠什么提供动力的?

    课件出示各种车辆的图片,包括:马车、手推车、火车、卡车

    让学生集体回答后师重复一遍。马车靠马力,手推车靠人力,火车靠电动机的力或靠发动机的力或靠蒸汽机的力,卡车靠发动机的力。

    这辆车你还能判断吗?

    课件停留出示“缆车”图片

    2.引出课题

    不同的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驱动前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的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小缆车的运动。

    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我们的小缆车

    二、实验论证

    (一)、活动一

    1.安装、测试、调整小缆车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辆小车,你能想个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推,电机)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2)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条带有挂钩的绳子,你能再想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学生回答时可以请学生进行演示)

    学生回答,师进行适当的追问和补充。

    2.需多大的力才能拉动小车

    (1)猜测

    这辆小车现在的状态是静止的,那请你来猜测一下:究竟需要几个铁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PPT究竟怎样才是刚好运动起来呢?)

    (2)设计实验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验证)

    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请小组讨论一下,在学生汇报的过程当中应适当的追问,比如:小车该如何放置?(知道小车应该放正)怎么放置铁垫圈?(知道垫圈应轻轻地放;在放置的过程中应保持小车的静止,等放完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垫圈应一个一个的增加)

    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点:

    1.垫圈放置时应该保持小车静止;

    2.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观察;

    3.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

    (3)请同学们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论记录表一中。

    学生安装小缆车、对小缆车进行调整,并完

    成“至少需要多大的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下面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记录下来,迅速将物品放回原处,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4)汇报交流、验证实验

    哪个小组愿意告诉大家,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能拉动小车?

    老师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来猜测一下:为什么结论会有所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车的重量不同,轮子灵活性不同,垫圈的重量不同,桌子的光滑程度不同,还有其他因素)

    不同的实验条件就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实验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知道“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课件出示: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3.认识重力

    刚才我们实验时,铁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挂上一定数量的垫圈小车就运动起来了?(生答因为垫圈有重量,有拉力,有重力)

    小结:是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重力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个力?

    对了,在地球上,由于地球的引力,所有的物体包括空气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板书:

    上课前的游戏我们都体会到重力的存在。

    (二)、活动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思考:大小不同的拉力如何影响小车的运动?

    刚才我们已经让小车动起来了,怎么做才能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增大拉力,增加垫圈)那么请你来猜测一下: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这是同学们的猜想(板书“?”)我们需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怎么做这个实验?请你来设计这个实验步骤。(学生回答)

    3.补充提问: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垫圈应该怎么增加?为什么要多个多个的增加?怎样才能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好运动距离,规定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记时并记录)

    为什么同种拉力条件下要多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4.老师还有一个温馨提示,邀请我们班的班长来提示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控制好小车运动的距离,每一次实验以透明胶带为起点,桌沿为终点。

    (2)三个三个的增加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并记录时间。

    (3)四人小组分工明确: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一人放置铁垫圈),一人为记录员,一位为口令员兼记时员,操作员严格听口令员指挥。(喊“放、停”)

    (4)实验完成后,迅速将物品放回盘中,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能接受班长的提醒吗?好,下面开始实验。

    5.学生根据屏幕提示与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师巡视并适当协助。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猜想

    (1)请把你们的实验数据与大家分享吧!

    请三到四组上实物展示台,学生介绍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我们的猜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与我们实验结论一致吗?

    并板书:将原有问号改为感叹号!

    (2)小结

    是什么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三、课堂小结,拓展

    这辆小车是靠拉力让它运动起来,你想出其他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请你课后自己去试一试。(停顿一下)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回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有引力,使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并知道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稳馨提示: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桌面,将物品放回盘中!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城关二小:陈丽婵

    学科:科学

    2015年2月1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教学内容:

    期末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的整体情况

    平均分82.07。优生人数8人,优生率30.7%;差生人数2人,差生率7.6%;及格率92.3%。最高分94分,最低分14分。90分以上的有8个,比较少。80——89.5的有12人,60——80的4个,不及格两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

    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典型错题

    第一题,填空题,满分16分,满分人数2人,学生一般得分在13分左右,第3小题“18世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曾用 合聚光线获得 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氧气”错误率最高,这个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单元后的补充材料里。第7小题“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这个知识点强调过多次,在模拟测试中也反复出现过,但都是在选择题中出现,第二题,判断题,满分22分,其中17人得满分,错1题:4人,除了“陈弘毅”外最多错2题,答题情况比较好。答错率较高的是第3小题

    第三题,选择题,满分20分,满分1个都没有,错1题的有4人,错两题的有1人,错三题及三题以上的有12人,失分比较严重。答错率较高的是第22题和25题,22题,部分同学出错原因为不理解题意

    第五题,有关“弹簧测力计”的题。满分11分,满分人数13人,其他同学得分一半在10分左右,答错率较高的是读取数值,“如何正确读取数值”我一直在强调,但很多孩子读书时非常粗心,常常导致不必要的错误。拓展训练:

    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N.

    第六题,有关“食物链”的题,满分21人,错误原因:“猫头鹰是否吃蛇”同学无法正确判断。生活常识比较差。

    第七题,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结论,满分20分,错误原因:回答不完整。从表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原理都已经掌握,但是表述能力有待加强。

    第八题,实验设计题。满分4人,基本上都是被扣1分,本题做过实验,在课堂作业本及平时考卷上上也做过。被扣的那1分,基本上是表述有问题。

    第八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1人,第二小题失分最严重,失分原因:回答不够完整。

    四、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讨论: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3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质疑》教学设计3,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质疑》教学设计3

    2.质疑【教学目标】1.能够质疑探究的问题;

    能够质疑推理的过程;

    能够质疑一种解释;

    能够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

    2.知道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知道我们应该去质疑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质疑。

    3.乐于质疑,尊重他人的质疑。

    【教学重点】知道质疑的对象有哪些。

    【教学难点】找出事例中的不合理之处,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飞机、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科学注重事实与证据,容不得虚假和轻信。质疑就是有根据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二、明确质疑内容(一)质疑要探究的问题1.谈话小华有这样一个问题,看我们对她的问题有没有可质疑的地方(课件演示小华的问题)2.学生读问题思考,小组内质疑。

    3.全班汇报交流质疑内容。

    4.小结质疑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否具体明确。

    (二)质疑推理的过程1.谈话我们对提出探究的问题有可质疑的地方,那么在探究中的推理过程是否也存在可质疑的地方2.讲述小华有这样一个推理过程,看看你对她的推理有没有可质疑的地方(课件演示其内容)3.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4.全班交流汇报质疑。

    5,小结质疑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

    (三)质疑一种解释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发现有什么是值得我们质疑的2.学生小结质疑内容。

    3.提问探究中的解释是否也存在着可质疑的地方指导演示请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个小游戏(1)同桌互相手握手一方推或拉。

    (2)同桌互相手握手同桌间同时推或拉。

    (注意提醒学生在同时推或拉的过程中保持力量的平衡)4.课件出示对刚才游戏中力的解释,提问这个解释听起来头头是道,你对这个解释是否有质疑5.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6.全班分组汇报交流质疑情况。

    7.小结质疑一种解释是否可靠。

    (四)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1.谈话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用收集证据的方法来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来看李明是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课件演示)2.提出问题李明测试纸飞机,只试飞了一次就得出了结论,他的这份测试报告可靠吗为什么3.学生思考并且回答问题。

    4.质疑马小虎收集证据的方法。

    问题看看马小虎收集证据的方法你是否就没有可质疑的地方了呢(课件演示)5.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6.全班分组汇报交流质疑内容。

    7.小结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是否符合探究的规律。

    三、巩固强化1.谈话我们怎样才能帮助马小虎正确估计全校的800名学生一天的饮水总量下面我们就来个分组竞赛。

    2.提出竞赛规则收集证据的方法符合探究的规律,别人无质疑,加100分;

    能对其他小组收集证据的方法进行质疑,加100分。

    3.学生分组寻求收集证据的最佳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各组收集证据的方法并互相质疑。

    5.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去质疑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的质疑。

    线上培训学习8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线上培训学习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线上培训学习【篇1】

    今年的寒假与往年不尽相同,病毒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阻挡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学生们也不得不延期开学,同学们也不得不开始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网上授课。

    每天,太阳升起,坐在电脑前的我等待着上课时间的来临,新颖的上课方式令我不大适应。每天面对着一个机器,体验着新颖的上课方式,但是时而卡顿的网络,使我失去了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课堂兴致与乐趣。但渐渐的,我接受了这种授课方法,老师与同学的精彩问答、交流区的互动体验、不同的老师风格多样的讲课方式使我产生兴致。老师们各有特点: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慷慨激昂,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授课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但同时,网上授课需要极大的自律能力,不能有半分懈怠。也许,在你走神的那一瞬间、不想听课而玩游戏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堕落了。网上授课是为了让同学们即使在家里,也能够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玩游戏的好工具。在非常时期,我们更应严格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同时,网络的卡顿也会影响授课质量,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所以上课时,应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上课不迟到,不要因老师不在身边而放飞自我。空中课堂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优良的教育环境,我们更应记好笔记,努力学习。

    记得老师曾说过:此次网络授课后,将会出现严格的两极分化,成绩取决于此次的网络授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用心,所以此次的网课不可马虎!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会冲出许多黑马,也会有许多星星坠落hellip;hellip;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线上培训学习【篇2】

    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一般比较倾向于主观感受和体会,你知道关于个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可以怎么写吗?以下是职场和大家分享的20xx年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最新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20xx年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最新1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 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二、学会与学生交流

    因材施教是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既使一些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导的东西忘得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影响。

    线上培训学习【篇3】

    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15人,40岁以下教师占60%,整个教师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随着XX年教师全员合同聘任制的实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职的每位教师都能感到一种压力的存在。

    有压力才有动力,正是在这股动力的驱动下,全组每位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积极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教师。

    一、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

    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让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取得哪怕是一丁点的收获。教研活动不是被简单地读读报纸、学学一两篇教学论文所替代。

    针对新教材、新大纲的出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将大纲吃透,教研组在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教研组还采用播放电子幻灯的方式让教师了解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除此之外,教研的内容也更丰富充实,让每位教师参与进来,经常地将最新的教育信息输送给教师,迅速转变了以往陈旧的观念与模式。

    例如,就今年区教研室申报的课题“语文评估办法的多种形式”,各教师提出意见,献计献策;再如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初语课堂内重分析轻语言的模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

    二、严肃教研时间。

    如果将教研活动切实地开展起来,那么每周一次的一个多小时对我们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而遵守活动时间就成了开好会的关键。教研组每次的活动时间提前在黑板上公布,到点准时开会,决不让时间在无谓的等待与闲聊中流逝。 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15人,40岁以下教师占60%,整个教师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

    随着XX年教师全员合同聘任制的实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职的每位教师都能感到一种压力的存在。有压力才有动力,正是在这股动力的'驱动下,全组每位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积极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教师。

    三、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

    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让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取得哪怕是一丁点的收获。教研活动不是被简单地读读报纸、学学一两篇教学论文所替代。

    针对新教材、新大纲的出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将大纲吃透,教研组在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教研组还采用播放电子幻灯的方式让教师了解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除此之外,教研的内容也更丰富充实,让每位教师参与进来,经常地将最新的教育信息输送给教师,迅速转变了以往陈旧的观念与模式。

    例如,就今年区教研室申报的课题“语文评估办法的多种形式”,各教师提出意见,献计献策;再如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初语课堂内重分析轻语言的模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

    四、严肃教研时间。

    如果将教研活动切实地开展起来,那么每周一次的一个多小时对我们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而遵守活动时间就成了开好会的关键。教研组每次的活动时间提前在黑板上公布,到点准时开会,决不让时间在无谓的等待与闲聊中流逝。 窗体顶部

    包场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3人,年龄都在32岁以下,整个教师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职的每位教师都能感到一种压力的存在。有压力才有动力,正是在这股动力的驱动下,全组每位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积极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教师。

    首先我们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 教研活动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教研活动不是被简单地读读报纸、学学一两篇教学论文所替代。针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将新课标吃透。

    在开学前夕,我们自发组织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使老师们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明确了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我们努力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教研的内容也更丰富充实,如从观念上改变以往课堂内重分析轻语言的模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经常组织教师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相,或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了解教学前沿的最新动态。

    其次,努力提高说课、评课的水平。 以往我们忽略了说课的作用,即便是说,也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而而忽略了教者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等方面的设计,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今年我们致力于改变旧

    面貌,提高说课的水平。教者也不需要全面说课,只需以重点说课和微型说课这两种方式阐明你的教学意图,例如在哪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了你的什么教改思路,你是如何贯彻的。

    在评课中 ,教研组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评课氛围,决不光说好听话,大家都从帮教的角度上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评课中还能体现出创新意识。今后我们还将把这种好的风气保持下去,

    再者是严肃教研时间。 我校教研活动每周一次,如果将教研活动切实地开展起来,那么每周一次的一个多小时对我们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而遵守活动时间就成了关键之一。 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让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取得哪怕是一丁点的收获也决不让时间在无谓的等待与闲聊中流逝。

    线上培训学习【篇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此次网络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总之,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拓展了教师的学习渠道,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改变了过去教师只能通过课堂面对面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让线上教学模式更适应现在的形势,更能体现“停课不停学的”主题。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学习平台。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共赢和多赢。从而有力的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要把学习的经验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教师要做善于反思的新教师。教师一定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反思,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可以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的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反思,教师可清楚地看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弱点,从而能让教师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的良性健康的迅速成长。

    线上培训学习【篇5】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线上培训学习【篇6】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二、学会与学生交流

    因材施教是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既使一些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导的东西忘得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影响。

    线上培训学习【篇7】

    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各位专家的分享讲座让我颇有感触。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有全面过硬的素质:娴熟扎实的专业技能,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孜孜不倦的学习与专研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音乐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李荣老师的讲座: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个音乐教师能否担任这份教学的工作,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体现,也是作为合格音乐教师重要条件之一。它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调控。

    1、音乐教学能力

    音乐教学能力包括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理解教材、确定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在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是有关联的。不能把同一种方法都用在所有学生身上,要“因材、因生”施教。把这种学生能力与教材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合格音乐教师具备的条件之一。

    2、课堂教学的调控

    许多学生认为,音乐是小科而不愿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厌学的学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即课堂管理能力;本来设计好的音乐课由于调皮的学生捣乱,不能继续进行,这时教师就要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同时,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音乐审美的需要,调控课堂,管理好课堂,让音乐课继续。如提问他,让他回答问题,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或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感到音乐教师不仅是“活波、可爱”的,也是严肃有纪律的。

    二、音乐教师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代名词。作为传播美的使者,既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美的心灵。而良好的审美修养对于音乐教师则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主要是通过音乐中的教育审美的作用来实现的。音乐教师良好的审美修养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课。一个音乐教师如果没有音乐修养,怎能上好音乐课?怎能吸引学生,怎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良好的审美修养不仅体现为懂得美,能够发现美,而且还要善于创造美。使美的内涵在课堂中不断创造、发展,才会把音乐中的美不断带的给学生,让学生为你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喝彩。

    总之,经过这个培训,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

    线上培训学习【篇8】

    2月10号,原本是开学的日子,本该如期站在操场上迎着朝阳,伴着国歌翻开新学期的篇章,但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扰,所有人都只能宅家。所以,教育局提出lsquo;停课不停学rsquo;的通知,我们便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网课学习巴公镇中学空中课堂。尽管网络课的知识丰富多彩,学习内容亦妙趣横生。但是见不到老师温暖的面孔与叮嘱,再加上没有课本,令人感到甚是遗憾。

    每一科的老师都讲得很生动。我很享受网课带给我的幸福。在这个特殊时期,网课为我们提供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能够快捷,方便的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在家如在校,休息不休学,坚决与疫情战斗到底.

    经过了两周的网络学习,我的感触颇多。选择空中课堂,我们可以直接在家,里面通过电脑进入课后网址进行学习就行了,不用背着书包走半天路跑到教室去上学,这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不受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除了这个益处,网络课堂增强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让我们自己自觉学习,主动寻找问题,这与传统课堂比起来有所不同。而且,网络课堂使得我们主动抓住网上学习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把握网络的资源。对于网络课堂,我以前不是很了解,以为是和老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而是自己主动登陆课后网址,打开界面进行学习,这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运用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来学习。

    每件事情都有利有弊,空中课堂也有些不好的地方。网络课堂不能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我们不能够和老师畅谈学习过程中趣味的地方,不能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问题。

    而且,网络课堂的自主要求性很高,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机不大,就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去认真学习,不会那么专心致志。当我们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回答,等老师回答了后,我们有可能已经忘了当时的疑惑所在,这不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学习。网络系统有些地方需要改进,需要提高。

    这两周的网课,让我听到了不同老师讲的课。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课程,不同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的不同方式,让我更有兴趣去学习。不同老师讲课的方式不同,我也就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学得津津有味。在看完ppt后,再看名词解释,随后听老师的讲课,感觉这种方法很有效,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几种方式用在一起,我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全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面授,即教师教什么,我们学生就学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们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网络教育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给予我们学生更大的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虽然,有的时候不想进行网上学习,但是自主性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坚持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我对网络课堂自主学习坚持了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网络课堂是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在努力尝试融入进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觉,是一种态度。让我们在非常时期,非常努力,非常优秀!

    线上培训学习10篇


    如何整理好精彩范文的模版呢?很多人并不清楚写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大部分撰写文章的人,都离不开范文的帮助。范文向我们展示了写作框架,现在,有请阅读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推荐的《线上培训学习》,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线上培训学习(篇1)

    一年来,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了这次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收获颇丰,对数学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新课程改革的激情。数学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众所周知,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每个行业,对于我们这一行业,特别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更深的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自我素养,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本次培训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修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真正沉浸于自己职业当中的教师才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不会觉得累,而是感觉很幸福。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线上培训学习(篇2)

    2月10号,原本是开学的日子,本该如期站在操场上迎着朝阳,伴着国歌翻开新学期的篇章,但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扰,所有人都只能宅家。所以,教育局提出lsquo;停课不停学rsquo;的通知,我们便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网课学习巴公镇中学空中课堂。尽管网络课的知识丰富多彩,学习内容亦妙趣横生。但是见不到老师温暖的面孔与叮嘱,再加上没有课本,令人感到甚是遗憾。

    每一科的老师都讲得很生动。我很享受网课带给我的幸福。在这个特殊时期,网课为我们提供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能够快捷,方便的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在家如在校,休息不休学,坚决与疫情战斗到底.

    经过了两周的网络学习,我的感触颇多。选择空中课堂,我们可以直接在家,里面通过电脑进入课后网址进行学习就行了,不用背着书包走半天路跑到教室去上学,这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不受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除了这个益处,网络课堂增强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让我们自己自觉学习,主动寻找问题,这与传统课堂比起来有所不同。而且,网络课堂使得我们主动抓住网上学习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把握网络的资源。对于网络课堂,我以前不是很了解,以为是和老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而是自己主动登陆课后网址,打开界面进行学习,这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运用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来学习。

    每件事情都有利有弊,空中课堂也有些不好的地方。网络课堂不能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我们不能够和老师畅谈学习过程中趣味的地方,不能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问题。

    而且,网络课堂的自主要求性很高,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机不大,就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去认真学习,不会那么专心致志。当我们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回答,等老师回答了后,我们有可能已经忘了当时的疑惑所在,这不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学习。网络系统有些地方需要改进,需要提高。

    这两周的网课,让我听到了不同老师讲的课。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课程,不同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的不同方式,让我更有兴趣去学习。不同老师讲课的方式不同,我也就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学得津津有味。在看完ppt后,再看名词解释,随后听老师的讲课,感觉这种方法很有效,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几种方式用在一起,我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全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面授,即教师教什么,我们学生就学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们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网络教育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给予我们学生更大的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虽然,有的时候不想进行网上学习,但是自主性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坚持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我对网络课堂自主学习坚持了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网络课堂是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在努力尝试融入进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觉,是一种态度。让我们在非常时期,非常努力,非常优秀!

    线上培训学习(篇3)

    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一般比较倾向于主观感受和体会,你知道关于个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可以怎么写吗?以下是职场和大家分享的20xx年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最新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20xx年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最新1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 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二、学会与学生交流

    因材施教是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既使一些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导的东西忘得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影响。

    线上培训学习(篇4)

    因为今年突发严重的疫情,使学生们的开学日期普遍推迟了很久,或许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延期开学而开心,但我却不这样想。因为我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突然生病,可耽误了不少时间,这令我对延迟开学没有什么好态度。

    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救世主降临了;学校临时决定线上上课,实施停课不停学。

    我一听到这个喜讯,可谓是一蹦三尺高。可静下来之后,心中的喜悦由疑惑取而代之。我可不是疑惑为什么要上网课,而是对一种新生事物的疑惑。因为我自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最多也只是听过而已,我能听懂吗,我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吗?

    实行网上授课的第一天,我好奇的操作着网课的各个模块,终于,在我的紧张与期待中,通过电脑,我又见到了老师熟悉的面容,听到了老师往日动听的声音。在电脑前老师认真讲,我用心听;老师让我们练习,我就及时动手并积极互动。听了几天的课,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真是不在课堂,却胜似课堂!

    这段时间的学习,除了收获了知识,让日子在充实中度过,还有一个的感受就是国家的富强,科技的发达了。往日只能写在想象作文里的未来的课程不用去到学校,只要一台手机或电脑就能上课,如今都变成了事实。

    当然,网课也有它的不足。比如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眼睛会受不了,视力会下降;条件不好的学生没有办法上课;学生不上课没办法当即联系,父母不在身边的就更不方便了。

    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因为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它更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最后,我深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战胜疫情,而且会越来越富强,变得让世界都叹为观止!

    线上培训学习(篇5)

    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各位专家的分享讲座让我颇有感触。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有全面过硬的素质:娴熟扎实的专业技能,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孜孜不倦的学习与专研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音乐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李荣老师的讲座: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个音乐教师能否担任这份教学的工作,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体现,也是作为合格音乐教师重要条件之一。它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调控。

    1、音乐教学能力

    音乐教学能力包括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理解教材、确定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在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是有关联的。不能把同一种方法都用在所有学生身上,要“因材、因生”施教。把这种学生能力与教材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合格音乐教师具备的条件之一。

    2、课堂教学的调控

    许多学生认为,音乐是小科而不愿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厌学的学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即课堂管理能力;本来设计好的音乐课由于调皮的学生捣乱,不能继续进行,这时教师就要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同时,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音乐审美的需要,调控课堂,管理好课堂,让音乐课继续。如提问他,让他回答问题,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或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感到音乐教师不仅是“活波、可爱”的,也是严肃有纪律的。

    二、音乐教师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代名词。作为传播美的使者,既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美的心灵。而良好的审美修养对于音乐教师则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主要是通过音乐中的教育审美的作用来实现的。音乐教师良好的审美修养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课。一个音乐教师如果没有音乐修养,怎能上好音乐课?怎能吸引学生,怎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良好的审美修养不仅体现为懂得美,能够发现美,而且还要善于创造美。使美的内涵在课堂中不断创造、发展,才会把音乐中的美不断带的给学生,让学生为你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喝彩。

    总之,经过这个培训,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

    线上培训学习(篇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此次网络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总之,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拓展了教师的学习渠道,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改变了过去教师只能通过课堂面对面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让线上教学模式更适应现在的形势,更能体现“停课不停学的”主题。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学习平台。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共赢和多赢。从而有力的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要把学习的经验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教师要做善于反思的新教师。教师一定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反思,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可以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的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反思,教师可清楚地看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弱点,从而能让教师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的良性健康的迅速成长。

    线上培训学习(篇7)

    首先,学习档案是为了拓宽档案领导干部的视野和思路、获取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相关知识,着力培养和提高档案系统高层干部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准确把握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而随着全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正面临着新时期的时代挑战和严峻考验,档案战线急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适应形势变化能力强、具备驾驭全局和工作创新能力的优秀领导干部,档案优秀领导干部是国家档案发展战略实施推进的主力军。

    因此,培养人才、培养优秀档案领导干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档案事业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所以作为一名科级干部,更应该把档案学习作为自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以坚持、认真的学习态度,把档案学习这门功课学好,来指导实践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下面我就谈谈自身档案学习中的一些心得:

    一、正视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干什么,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去对待。档案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学得好、学得快。那么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呢?

    1、随身携带学习草稿本。学习的时候更要善于观察和记录、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写在草稿本上练练写写,得空时候更是可以翻看,温故而知新;

    2、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3、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既然有机会学习又花了时间,如果不珍惜,对不起的是自己。

    一个人的恒心、耐心和决心,是对待事物态度的能源、只要你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认真地面对学习,那么,在档案学习上一定会获得可惜的收获。

    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才会让档案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那么我们要如何制定学习目标呢?

    1、使档案学习的.目标明晰化。明确学习想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把它清楚的描述出来并写下来,然后专心一致地实现它。

    2、制定档案学习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出最后限期。为档案学习的计划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步骤和详尽的时间表,规划出不同时期的进度,例如每小时的、每日的、每月的。有组织的学习和持续的热情才是学习力量的源泉。

    3、及时激励自己保持真诚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成功的欲望会给自身植入“成功意识”,成功意识又反过来培养出越来越强的成功习惯。

    4、培养信任自己的能力。档案学习,可能有时候会稍微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学了又忘了,但是只要内心要有绝对成功的信心,就能学得好。

    5、培养自身计划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定好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档案学习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三、把握中心和要点着重学习。

    我觉得学习档案至少要做到“五个掌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档案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和熟悉我国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

    四、注重创新学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要做到创新就必须扎实学习好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

    2、注重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实践才能将知识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3、发挥合作优势。合作研讨,与同事或是朋友共同学习,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参加一些适当的培训。

    自学固然有其利,但弊端似乎也不小,所以在档案学习中,不能“闭门造车”,应该适当的参加一些培训班,让自身获得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有效的学习,从而事半功倍。

    线上培训学习(篇8)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二、学会与学生交流

    因材施教是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既使一些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导的东西忘得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影响。

    线上培训学习(篇9)

    我在网上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在教育专家的引领下,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我重新的读懂教育和课堂,国培,不是空头理论的繁琐分析,是理论和实践对接的内化。本次培训给我的感受很深,就像一位共事多年的挚友,帮你化解教学过程中困惑、烦恼。从而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对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现将我这次培训学习作如下总结:

    一、教学观念的调整

    通过这次远程学习,结合我班实际,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跨时代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能应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就连学生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如果教学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不创新,个人素养不提高,是难以胜任的。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总是用陈旧的知识和老化的观念去教育现在的学生,那其结果必然是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今天,在我们这些农村小学可能还不能体现,知识媒体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传播,但学生可说也是见多识广,知识量也在飞速增长。学生除课堂学到的知识外,在广阔的课外天地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在接触,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许许多多“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才可以应对。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教师为“育人”而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当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继续学习,使之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

    二、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把学到的观念和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应该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确立培养目标,打造新时代的人才。

    培训视频中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从自己切身的实践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以前我考虑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课,争取考出理想的成绩,对于学生长期全面的发展考虑得并不周全。本次远程培训学习,专家们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改变工作方式,谋求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重要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个人较好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了解其它学科,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助促进。

    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人生没非因为成功而骄傲,教学亦如此。虽然我所做的作业得到优秀及良好,让人有所欣慰,但是在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上并非是的。我将不断的努力,力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国培缘,网络情

    在这次国培中专家、辅导员也让我很感动。在我们这些农村的学校,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教师工作任务又非常繁重,一边抓教育教学工作,一边抓教师远程培训学习辅导,我深深感受到辅导老师们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每位学员的作业他都要认真的评判,给出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大家都只知道培训期间的简报都做得又快又好,可以想象在我们都休息的时候,辅导老师还在做着简报、公告等。

    最让我感动的是,连我们提的问题辅导老师都要一一解答。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那应该没什么,但是我知道,辅导老师肯定不止回答一个人的。还有就是还要看我们的培训感言等,反正我能感受到辅导老师整天都在网上辅导着我们。在此我们小学数学21班的全体同学感谢您——韦老师!您辛苦了!

    五、展望未来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虚心地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成长;兢兢业业的奉献,踏踏实实的工作;理论结合实际,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线上培训学习(篇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此次网络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总之,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如下:

    一、拓展了教师的学习渠道,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改变了过去教师只能通过课堂面对面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让线上教学模式更适应现在的形势,更能体现“停课不停学的”主题。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学习的平台。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共赢和多赢。从而有力的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要把学习的经验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教师要做善于反思的新教师。教师一定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反思,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可以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的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反思,教师可清楚地看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弱点,从而能让教师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的良性健康的迅速成长。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本篇文章已经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的相关信息,请查收。同时,建议您收藏此页以便今后阅读。教师们需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推进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具。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复习引入。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本课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思维的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2、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我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观察水的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他们对科学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大部分。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掉,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

    运水比赛小组合作,选用适当的用具,除了用倒水的办法,设法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如果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些呢,你们会怎么办?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古代建筑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

    师总结(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

    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课前分析及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板书空气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安全最重要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从生活中轻松带进了课堂。观看图片、音像资料,又把学生从课堂中引向了生活。学生的课堂学习也生活化了。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资料努力使学生发现,回忆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2011.9.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

    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2011.9.7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2011.9.14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011.9.19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2011.9.21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011.9.26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011.10.10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2011.10.12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1.10.19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

    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2011.10.24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2011.10.26

    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011.10.31

    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2011.11.2

    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2011.10.31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2011.11.3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

    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

    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

    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

    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测风向仪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风向标、自制小风旗、电风扇等。

    学生:提前剪好的三角形和鱼尾形、剪刀、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吸管、正方形硬纸板、橡皮泥、胶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准备“风”的音频,让学生听听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2.知道风的样子吗?你是怎样观察到有风的?(预设:红旗飘起来,头发飘起来,红领巾飘起来,树叶有声音、树枝摇摆等)

    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常感觉到风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的世界,就来研究一下风向和风速。(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和老师先来看一份天气预报。(找学生读一读)谁找到了关于风的关键字呢?(学生找到后单独出示西北风4-5级)

    现在请大家先来思考一下,这一行关键字主要报告了风的哪些要素呢?

    同学们思考的很对,是风的风向和风速。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风向。

    1.认识风向

    这是一张风向图(出示风向图),风向分为八个方位。分别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东北,东南,西南。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老师介绍)。你还知道有哪些风向?(1)你能在纸上画一画吗?(学生在正方形硬纸板上照着画风向图)。

    (2)先在教室定好方向(黑板方向是北,对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等,但是要提示学生这是假定的方向,在室外,是要靠一些事物或是指南针来辨别真正的方向的),老师站在一个方向表示风的起点,找一个同学,让学生判断是什么方向的风。

    2.认识风向标

    除了利用小旗子、树等自然界的景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风向外,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装置。

    (1)出示风向标,这个装置叫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工具。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

    (2)小组合作学做风向标。要求:

    ①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②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③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注意: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最后要用橡皮泥把它固定在方位卡上。

    开始游戏:老师从北边和东北边的方向用电风扇吹风,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风扇前面检测,保证自己的方位卡要面朝北边。

    首先把风向标的尾部朝着风扇,风向标做成功的同学,箭头部分会自动转过来,朝着风吹来的方向。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通过这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从而加深对风向的理解。)

    (3)研究测量要点。

    我们现在手头上都有了方向标,那我们能在教室里测风向吗?为什么?

    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到比较空旷的地方。要确定方向。)

    3.认识风速

    风向我们明白了,但是对于风速还不是特别的了解,有谁能说说你怎样知道风是大还是小?讲清理由。(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从其他事物中表现出来的。)

    (1)风向是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其实风速也可以测量。我们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测量。(出示小纸片,要求学生用嘴吹风,感受一下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出示自制小红旗演示:红旗不动,表示无风,用0表示;红旗微动,表示微风,用1表示;红旗抖动,就表示大风,用2表示。(出示“我们的风速等级”,加深印象。)

    (3)风速虽然能用无风、微风和大风表示,但同样是大风,又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气象学家用风速仪来测风速(介绍风速仪,并演示如何使用),并且确定了13个风速等级。

    (4)阅读书本第10页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5)熟悉13个风力等级歌谣(齐读)。

    (6)出示若干风力等级图片,学生来判断是几级风。

    (7)出示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了解他们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交流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时的自救措施。(8)风的益处。

    (三)随堂小练习。

    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 ______风。

    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_____风。

    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_____级。

    (四)说说今天的收获?

    六、设计特色

    1.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自己动手做风向标,提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开阔了视野。在测试风向标的时候,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制作方面的问题,进而改进风向标,在这个过程中,对风向标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2.教师搜集了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加深了同学们对风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学到了自救的知识。同时激起了学生课下对风的资料的搜集和进一步的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工具和机械这块内容的概念。由于这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研究“选用什么工具好”这部分内容上。学生在猜测、交流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图钉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认为用小刀、一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榔头撬的、也有认为用剪刀、镊子拔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发现:用小刀和剪刀撬最方便、省力。因为用开瓶器、羊角榔头、一字螺丝刀撬时,图钉和木头之间缝隙很小,很难插进去,撬起来就不怎么方便了,用镊子拔很费力气。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比较统一,绝大部分认为用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拧出来比较方便,可有一组学生则认为用老虎钳也可以将螺丝钉拔出来。实验后他们组汇报用老虎钳是能够将螺丝钉拔出的,可其它多组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有一组特意将一枚螺丝钉拧进木头让这组同学试着拔一拔,结果并没有拔出来。大家一致认为老虎钳不能用来拔螺丝钉,但有名同学对大家的想法做了补充:当螺丝钉在木头中埋得较浅时有时也可以用老虎钳代替螺丝刀。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极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我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在分析为什么用老虎钳拔螺丝钉不方便时,同学们都说得很到位,主要是由于螺丝钉上一圈一圈的罗纹。

    有了前面的研究,学生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钉子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更加一致,活动也更加顺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是出人意料的,就如拔图钉这个活动而言,我课前预设的方法也就两三种,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却有了这么多种方法。这其实对我们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将观点说清,不要觉得这些观点很幼稚就不予理睬,有时这些不起眼的观点也会引起课堂中的思维的大火花。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桌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哎,讲桌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桌,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2、还有其他方法吗 ?

    3、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4、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我将这课内容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半部分加之“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后半部分是实验研究及相应的拓展。

    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再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

    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

    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要再能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1-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常见得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我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学完这课后,学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实验一:用细绳(一定要细绳,不然摩擦力太大,实验会不成功)在轮上绑紧,要求达到“轮转绳动的效果”,小轮作轴直接挂钩码当重力(阻力),中轮绳子绑紧后绕上两圈然后挂钩码当用力的大小,就能带动轴(小轮)转了。(不绕两圈,垂直时直接挂钩码是不会带动轴转的),通过实验,能发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装置扣上机械盒中最大的那个轮(两者有卡扣和槽),仍以小轮作轴挂钩码当阻力,大轮绑紧绳后绕个圈挂上钩码当用力大小进行实验。大轮省力的效果非常明显,2个钩码居然能提起6个钩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对“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刻骨铭心。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回忆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我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角度来看,本课的挖深一层则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1-6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课后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1-7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一个大木桶搬到汽车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坡度越小,用力越()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课后反思:

    斜面的作用一课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

    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则采用现场演示讲解法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效果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找一辆没有挡板的自行车,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给学生准备了合适的材料,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纸,一张一倍宽(即一张A4纸的1/8,按纸的长来裁剪),一张两倍宽(即A4纸的1/4),一张四倍宽(即A4纸的1/2);这三张纸既可以做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又可以做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两倍宽的纸对折,正好只改变了纸的厚度,而长度和宽度都与一倍宽的纸一样;同理四倍宽的纸经两次对折即为四倍厚);这样做就很好地为学生强调了“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要求。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首先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做实验了解了这个实验中“桥墩”的距离会大大影响纸梁抗弯曲的能力,这样也在学生随后的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1、小黑板出示问题: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我让学生看了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我还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4、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5、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课后反思: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已有“拱形结构和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比横梁要强”这个概念,不过有点模糊,通过本堂课学习能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在学生对于拱形受力情况的分析上。要想让学生能顺利理解拱形的受力情况,并能描述出拱形能承重的秘密。我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构建。这些探究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后引起思维上的火花。

    我设计了两张大小一样、材料一样的平纸和拱纸。让学生来猜一猜,哪张纸能承受的垫片数多?并简要说说理由。我发现学生争着举手,想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演示这两张纸的承重对比实验。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当课进入到最后如何让拱纸承受更多的垫片这一环节。学生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在实验过程中,纸拱形状上受到的变化。学生经过实验后,也确实把纸拱形状受到的变化描述得很清楚。于是,我接着追问,那拱纸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一时之间无法从实验现象转化到实验本质。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科学课中的描述包括语言描述、图画描述、实验描述等。

    在本堂课中设计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式来描述,并且,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的,使得这个环节更显得具有探究性。因为,学生想要正确用箭头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必须要经过自我思考一一小组交流一一小组整合一一绘成图表这些过程。

    怎么把课堂类型设计成探究性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而把课设计成探究类型的关键就是在课的不同环节中都考虑到探究性存在。那么,学生能体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了,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思维,发展科学素养。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感觉很累,累得原因是课的难点很难突破:从拱形中去找圆顶形和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课上下来,感觉是教师在作传授性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而变得笨了。印证了刚刚在办公室同事间讨论的一个话题:“老师是怎么样将孩子教笨的”。

    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通学生为什么很难将拱形与球形和圆顶形拉上关系,或者为什么总是将拱形和圆顶形和球形混为一谈。初步推测应该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定位上,到底这里的教学要给孩子定位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比较模糊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总是被学生拉着鼻子走。其实圆顶形也好都是有无数个拱形组合而成,而因为各个拱足又形成了底部的圆,使得拱足很难再产成对外的推力,所以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半个乒乓球承受重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引导不过来,可能旁观者比较清楚吧?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研究简单框架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课后反思: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框架》的材料,结合身边的饮料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竹筷不能采用单独直立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高的塔能搭建到近4米。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时间的把控上存在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制作,对制作的思考不到位。感觉这课放两课时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课后反思:

    上这课之前,我在网络上寻找了50多种造型各异的桥梁图片,在研究拱桥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五种典型的桥梁图片:多拱形、单拱形、拱形在上、拱形在下、多层拱形,让学生研究这种桥梁在增强抗弯曲能力上的有效举措。在研究钢索桥的时候,我更是展示了多种造型美观的钢索桥,让学生在图片的观察和研究中,让学生理解这些桥梁是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总的感觉,这课的图片展示给课堂带来不少的亮点,他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基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熟悉身边的桥梁、也在前面学过很多的抗弯曲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并融会贯通是有一定难度的。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说真的,我进行了大量的改变,我把本次造桥作为一次小型的科学小制作比赛了。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因为我觉得要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努力提高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第二、丰富我们科技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动手中能提高其综合的能力;第三、减轻六年级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好好“乐”一把。本次活动中,我对教材中只能使用报纸做了一些调整,我鼓励孩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让他们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两个条件:美观、实用。这次活动自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要关注制作后的反思讨论,这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我也淡化了很多,回头想想,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学生备:一号电池

    2.教师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在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如《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时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主要教学目标

    (一)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促进主要教学措施:

    1.坚持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第一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责:

    小组成员: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新课|标第 |一|网

    合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预习:

    常见的带根的植物。导学: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新-课-标-第-一-网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植物的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预习: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导学: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

    (一)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植物的叶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准备:、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浓度为 70% 一 75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

    11、植物的叶

    (二)二、学习新课 1、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获胜同学,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

    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

    2、吸管挂钩。

    3、钢笔吸墨水„„)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2】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2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天气日历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教学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6(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课后反思: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二、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 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

    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第1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2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3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的长度,厘米, 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 种

    物体传声效果排 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教学准备】、音叉、细沙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反思: 7*/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学反思: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教学反思: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心跳加快,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4】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测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能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能用自己的记录表定量记录一天中影子长度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从记录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中影长和温度变化与太阳的视运动的关系。

    2.愿意从事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活动,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3.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

    4.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测影长装置,温度计,观测记录表。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找出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的各种变化。2.激发学生研究这些变化的乐趣。实施过程 1.用5—6分钟。

    2.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周围的变化哪些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记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变化是否真的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观察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用温度计和自制测影长装置观测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以不同形式的图表记录下来。

    2.能和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坚持较长时间的观测。3.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课上活动约需35分钟。

    2.明确活动任务后,根据本样的条件,安排学生参加观测影长变化的实验。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表。要提示学生注意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气温表上。

    4.观测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二节课,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行记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三到五个人进行。

    5.要求学生及时将观测到的数据记录在图表和表格中。教材第50页上半部分的图表供学生记录一天中温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将上午和下午观测的时间记录在括号中,在温度计标出相应时间观测到的温度,最后将各温度计上标点连接起来,做出温度变化曲线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温度变化的情况。教材第50页下半部分的表格用来整理记录观测结果,为数据分析,找出变化规律做准备。用多种形式的图表进行记录、统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数据、从信息中获取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的关系。2.能说出每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3.能找出多种辨认方向的方法。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学生按要求切实完成了记录表的基础上进行。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与温度变化曲线较明显地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兴趣的话,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再想办法证实自己的解释。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3.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变化的关系也比较容易被学生发现,这时就通过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来验证这一些规律。

    4.鼓励学生在结合观测过程提出记录表上没有体现的变化。

    5.科学在线中提供的日晷资料,在学生阅读后鼓励他们独立地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意识到人们不但要通过实践发现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制作有用的工具体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三、辨认方向 活动目标

    能找出几种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方法,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有过辨不清方向的经历。也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如何判断方向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想出多种办法。待学生充分交流后,分析比较哪些方法比较方便实用。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经验,所以不用太详细地作解释。

    2.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要适时补充介绍一些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尝试、运用这些办法来辨别方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自制模型过程中,教师提供材料、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拓展知识

    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1.直接利用太阳东升西落: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抨击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则相反。中午时太阳在南方。2.利用带指针的手表辨别方向:

    (1)教学设计将手表托平,表盘向上,转动手表,将表盒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这时,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的延长方向就是南方。

    (2)教学设计将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在表盘上找出商数的相应位置,然后将这个数字对准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上午10点,除以2,商为5。将表盘上的“5”对准太阳,“12”的方向即为北方。北方一量确定,其他方向就一目了然。3.利用农村民居辨别方向:农村的住宅一般为南北方向建造。

    4.利用树木、苔藓辨别方向:树冠的疏密反映树木被阳光照射程度的不同,植物体发育的不同。树冠茂密且枝梢较长的一面就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2023体会推荐 作文:上科学课的收获和感受精选一则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体会推荐 作文:上科学课的收获和感受精选一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简介:今天下午,我们上了一节科学课。这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这节课上,科学老师..

    本文《上科学课的收获和感受》

    今天下午,我们上了一节科学课。这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

    这节课上,科学,首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如果用火烧装满水的纸杯子,杯子会不会烧着。

    们议论的最喜欢的,就是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一些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温度时高时低。植被被高温烧死了,食草动物没得吃,就都饿死了。因为食物逐渐减少,肉食动物自相残杀,才导致恐龙灭绝。

    我爱上科学课,因为科学课既,又能学到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科学课线上培训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