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历史课件(推荐15篇)
  • 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6

    历史课件(推荐15篇)。

    为了推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教师必须事先准备教案,必须不要忘记写。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蓝图。有关“历史课件”,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实用资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课件 篇1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三、教学目标设计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课件 篇2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历史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00年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历史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史料史图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多媒体显示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旧中国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独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史实怎样理解它?

    2、建国初期中国处在怎样的外交环境之中?

    3、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响等)

    4、讲述万隆会议的情况。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参加国家、讨论主题、意义等)

    三、展示提升

    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

    4、根据“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导言框”和“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示周恩来外交魅力资料(简略)

    四、梳理内化:学生谈收获

    五、测评达标:见多媒体

    布置作业: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见多媒体

    历史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美国独立运动,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美国是美洲第一个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为学习下一节:《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打下了基础。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看,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都属于早期大革命时代,把它放到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旧秩序的冲击。

    世界历史是由国别史构成的,美国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习美国史及学好世界史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二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要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意义等问题就必须了解、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原因、表现;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独立战争的进程;《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建立。

    2、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通过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宪法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但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3、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比较《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及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的传播,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英国对它的压制,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掌握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难点分析: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是难点。受一些观点影响,有的同学以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将美国民主理想化、神话化。必须引导学生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保守性。同时培养学生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学会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

    [教法、学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高二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注意选用课本中六幅插图(有条件的,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美国独立战争重要战役的经过),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

    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展示美国国旗,请学生观看后回答:A、旗上十三道条纹,五十颗五角星含义分别是什么?B、旗上红色、白色、蓝色分别象征着什么?启发学生结合星条旗展开想象,讨论,以此为起点教师导入新课:当今的美国大名鼎鼎,妇孺皆知,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枷锁而赢得独立的呢?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老师将这些内容写在黑板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㈠“背景”部分——教学的重点

    对背景的学习,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出示目标探究题:一:结合史实分析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概况?二:史论结合谈一谈美利坚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三:欧洲启蒙思想对北美殖民地产生了什么影响?四: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经济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导致什么结局?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四个探究题使学生全面分析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随后教师给以补充、订正和总结。然后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如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内因、外因等),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⑵“过程”部分

    请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独立战争的过程,并简要概括出独立战争获胜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师进行讲评,并写出板书提纲)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让学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中指出相应地点、标出时间、相关人物,使史实与地图相结合。(设计意图:采用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在看图识图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基础知识。)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中引自《独立宣言》的一段材料,并分析评价,教师进行点拨。

    ⑶“结果”部分

    教材难点“1787年美国宪法”可以做如下处理:

    首先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出宪法的内容,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中选自《美利坚和众国宪法(1787年)》的一段材料,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独立宣言》上规定“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为什么1787年宪法中对选举人有“资格”规定?如何客观评价1787年宪法?如何看待它和《独立宣言》之间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⑷“意义”部分

    启发学生从性质、国内意义、国际影响等方面归纳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总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这里可采用串讲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结合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知识。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试比较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美国的建立

    一、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

    1、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建立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共同地域、统一市场、共同语言、文化)

    3、启蒙思想传播,民主、民族意识增强

    4、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英国的压制和搜刮(根本原因)

    5、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二、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1775~1781,1783)

    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爆发)

    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建军)

    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北美殖民地独立(建国)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

    1781年约克镇战役(受降)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

    《独立宣言》:民族、民主

    胜利原因:正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国际援助

    三、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1)内容(2)评价

    2、美国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

    四、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1)性质:双重性(2)国内意义(3)国际影响

    历史课件 篇6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 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 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 自主获取信息 。 知识积累较少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然后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说板书设计: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以隋为鉴,以民为本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历史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战局面的形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学情,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的12课,主要介绍二战后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美苏关系。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关系史,对学生今后正确认识、分析复杂的国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在世界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道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建立的事实

    2、能简述冷战局面的形成过程,知道冷战的表现

    3、能正确认识冷战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这是战后“冷战”的根源,同时也是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基础。

    难点:对冷战的理解。这是因为九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很难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现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根据“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讨论法、图片展示法、问答法。

    (二)学法

    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提问(4分钟)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问重点问题,使学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导入新课(5分钟)

    节选纪录片《突破柏林墙》为导入,通过震撼的画面,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一系列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丘吉尔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幽默形象比喻,进一步过渡到本课学习。

    (三)讲授新课(25分钟)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按照本课内容,我的新课讲授将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冷战政策(是本课重点)

    1.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部分脉络框架,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据此再次熟悉课本内容。然后由老师以组为单位抽选学生回答部分框架内容。通过此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框架补充完整后,我将引用两段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原因。采取小组抢答的方法让学生回答,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完善。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后自主归纳冷战具体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第一部分具体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参与讨论并个别指导。在学生归纳发言的基础上,着重讲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对美苏争霸意义的分析与启示的升华。

    让学生讨论归纳(PPT)出美苏争霸的影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后我再对美苏冷战的启示进行升华。

    (四)小结巩固(5分钟)

    依据本课的结构,通过知识框架表进行小结。我先把知识框架打出,学生看书。然后要求学生闭卷回答。这主要是考虑到短时记忆的效果比较好,再一次的回忆会让更多同学记住更多知识点。

    (五)随堂检测(5分钟)

    在PPT上依次显示五道选择题,一道材料分析题,根据题目难易层次,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了解他们知识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1分钟)

    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我通过批改作业认识到本节课教学疏漏处,于下节课开头进行复习巩固时可以完善。

    六、板书设计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要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七、教学反思

    我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等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美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开放思路,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及时进行反思。

    历史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德育要点:

    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

    血染卢沟桥

    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板书课题:

    (出示图片)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终目标是整个中国、亚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学习目标:

    1、知道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4、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自学指导:

    1、迅速默读课文P74——78页内容,了解本课所学的两事件。

    2、完成“导学案”中“自求新知”的内容,可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

    3、思考、讨论、回答:

    1)日军为什么首先进攻卢沟桥?

    2)你对“南京大屠杀”有何认识?请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老师相信你能行!时间6分钟。

    先学:

    1)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教师指导并初步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2)小组长进行详细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3)并检测自学情况。

    后教:

    1)观看图片,回答两道思考题;

    2)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3)总结板书

    4)教师总结: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而今日本极力掩盖、歪曲这一史实,让我们中国人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它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我们青年学生更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为强大中国而奋斗。

    当堂训练:

    1)先做多媒体设计的习题;

    2)再做导学案中的训练题。

    历史课件 篇9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中国政区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像一个反着的大问号是哪一个省吗?

    教师 没错!这就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同时它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你对她的了解有多少呢?

    过渡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教师 同学们,一说起我们的家乡————河北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用“燕赵大地”来形容,当你听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

    教师 现在让们打开课本第二页,看看战国时期是那两个国家位于我们家乡的版图上。

    讲述 我们河北省简称“冀”,又以“燕赵”代称。这些名称研究起来,都有一定的含义和来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家乡名字的来历呢?

    讲述 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国争夺霸业。燕国、赵国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来就将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提问 我们的家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到了现在,我们的家乡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展示 河北政区图。

    讲述 大家看到了现在河北的政区图,渤海被揽在我们家乡的怀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镶嵌在中部和东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绍 河北省的地理概况: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省会是石家庄。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植物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余种。

    提问 我们的家乡资源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河北省的情况呢?

    承接 我们的家乡不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看看家乡的总体介绍。

    教师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美丽瑰宝。

    板书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活动 下面大家从课本第3页开始看,去图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胜。然后说一说。

    学生活动。

    过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名胜风景区,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他们的历史吧!

    承接 这些只不过是家乡名胜古迹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家乡风景和名胜。

    活动 请你阅读教材P.6-7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名胜古迹得概况。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燕赵大地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物产资源和名胜古迹等,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在了解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块美丽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

    历史课件 篇11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历史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历史课件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历史课件 篇14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创新感悟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

    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学说 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 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 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 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创新感悟

    孔子与老子

    孔子思想的影响 (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书 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正宗? 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老子的思想及影响 (课件播放视频资料)

    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

    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小结 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 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 学生积极发言 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D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B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B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 激发兴趣

    优化导学 注重探究

    历史课件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第一课。本课所讲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以后,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本单元的其他课节所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科教文体事业、民主法制建设、对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用。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情况。第一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通过后两个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来体现的,而后两个子目又是第一个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认识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料,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识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四、学情分析

    本课所涉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改革

    开放后家乡巨变、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图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互动、情境设置、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归纳、看图、讨论分析,结合事实谈内心的感受。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感受家乡的变化,导入课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1、让学生看书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通过活动“情景剧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师从“转折”二字重点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喜悦之情,憧憬美好未来,教师提出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内容,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家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是什么?通过讨论,懂得这种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教师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最早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让学生看表格,思考讨论“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接下来欣赏图片“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面貌”,感受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2、学生讨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城市:对外开放

    【历史课件(推荐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