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咬文嚼字课件收藏
  • 咬文嚼字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1

    咬文嚼字课件收藏。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重要的一环,需要老师认真对待。为了紧跟学生学习的步伐,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相信本篇“咬文嚼字课件”能够完美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将持续发布更多有用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咬文嚼字课件(篇1)

    2、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咬文嚼字课件(篇2)

    、课前交流  导入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二、新课导入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DD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宋祁 《玉楼春》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过渡:做这几个题目,我们其实是在DD咬文嚼字。   三课文赏读   :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前半部分,找出关键语句。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DD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板书:观点DD谨严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板书:实质DD调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我们说,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们阅读文章时,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例子一、郭沫若改台词DD句式; 例子二、王若虚改李广射虎DD繁简; 例子三、韩愈推敲DD炼字。 句式、繁简、炼字三个方面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就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   我们就以这个观点来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来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哪个字?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千枝开?D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万枝开?既然是《早梅》,前一句又是‘深雪’,可见‘千枝’、‘万枝’、‘百枝’都不恰当。 三枝开?因为’在古代可以是虚指嘛,古人说数目的时候,往往就是‘三’啊,‘九’啊什么的,像‘三生有幸’,‘九死一生’等等,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三枝开’。 数枝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几枝开?在经过了一夜的飘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诗人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想象着,不知昨夜的风雪过后,早梅开了几枝呢?就像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也可说“花开知多少”? 半枝开?因为是‘早梅’嘛,所以梅花肯定不会开很多,我觉得‘半枝’能恰当地表现梅花将开未开,含苞欲放的姿态。而且‘半’这个字嘛也很有诗意,古诗里面也有很多用‘半’字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咬文嚼字课件(篇3)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套板反应”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咬文嚼字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解题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习课文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五、课堂延伸练习

    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答案:

    1.b(见课文)

    2.b(a项有“套板反应”之嫌,b项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

    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

    4.b(a项“嘴巴下”啰嗦,b项简洁明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七、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咬文嚼字课件(篇5)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课件(篇6)

    《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咬文嚼字课件(篇7)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①②③④两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答:□□□□□□□□□□□□□□□□□□□□□□□□□□□□□□

    答:□□□□□□□□□□□□□□□□□□□□□□□□□□□□□□□□□□□□□□□□□□□□□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可采用条目式,不超过60字)

    咬文嚼字课件(篇8)

    [教学要点]

    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咬文嚼字课件(篇9)

    学习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语言文字,不只是单纯语言的问题,“……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这说明语言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认识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板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朱先生却独发新见,反其义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们主要从评价鉴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学习朱光潜先生的鉴赏方法。下面打开课本。

    明确:郭沫若改的二句台词。作者的议论,一个改得好,一个改得不好。

    明确:改得好,他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明确: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们也不妨对他这两段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误?

    ⑴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⑵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也“智者千虑”,会有“一失”,说明用好语言的确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和鉴赏是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上面我们的做法,不妨来总结一下: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2、如果第1—2段是从“句式上的选用”方面来评价鉴赏的,那么课文第3—4段呢?

    问:作者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者的议论,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推敲的故事——练字。

    小团月诗——字的联想意义。

    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1、“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后,教师可以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请分析《菊花台》歌词,看黑体字的句子好在哪里?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拟借代;联想形象,以物喻人。

    继续进行“咬文嚼字”的课外活动,自找美妙的生命体验。

    设计自评:

    这堂课将传统的“教课文”,改为“用课文教”,体现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读、研、总、习、拓,层次清晰。教学中突出了能力培养,即从课文中得方法,在运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与前一堂课的语基训练(字形、字义、词语)和作文素材(作者简介、材料开发)结合起来,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咬文嚼字课件收藏】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