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咬文嚼字教案9篇
  • 咬文嚼字教案9篇

    发表时间:2023-01-28

    咬文嚼字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咬文嚼字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咬文嚼字教案 篇1

    一部作品有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读过之后要能评定其价值的高低。这样,才会鄙夷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屑,追求高雅文化,吸收好的营养,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熏陶下,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教学中,我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作为一个例子,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分析评价。

    一、导入部分

    “咬文嚼字”在大家印象中是一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朱先生却独发新见,提倡“咬文嚼字”。到底是信传统的,还是信权威的呢?

    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因此被激起兴趣,开始独立思考起来。

    于是引导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看看朱先生到底是怎么说的。

    二、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可结合课后第一题完成)

    通过研读,基本明确全文内容。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推敲”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这三个例子为第一部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从正负两面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也就是如何“咬文嚼字”。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评价《咬文嚼字》

    (一)评价观点(可结合课后第二题完成)

    朱先生赋予了“咬文嚼字”新的含义。

    他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炼,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邓拓的杂文集《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文章叫《不求甚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与朱先生的看法似乎大相径庭。比较两者,明确:

    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朱先生也说到阅读,那是指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邓拓所说的是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

    两种不同的见解,实质是针对不同的问题,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

    (二)评价“推敲”(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

    “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有同学赞成朱先生的意见。有人认为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形容卖弄才学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七、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这个讲的真是字字玑珠啊!

    帮助了我很多很多。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咬文嚼字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cén

    chéng

    yùn

    jiè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咬文嚼字教案 篇5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 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 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 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 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 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咬文嚼字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

    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2、我

    树林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咬文嚼字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

    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

    (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

    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咬文嚼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