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教学宝课件(系列14篇)
  • 教学宝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6

    教学宝课件(系列14篇)。

    老师们在每次备课前都需要为每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而且每位老师都必须将这些资料设计得更加完善。要想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构建出色的教案和课件。那么,如何去写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教案和课件呢?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教学宝课件”的相关内容,请务必不要错过本文,相信这会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宝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观察日出的景象,了解巴金的生平及作品,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准备日出的录像片断或者有关的挂图、一段优美的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要求

    1.请学生自由读读“导读”的要求,交流:从“导读”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小结。

    二、谈话导入

    1.大家观看过日出吗?请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2.小结:日出的景象壮观迷人,很多作家诗人都曾赞美过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3.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四、细读课文,解决疑问;感受日出的壮观

    1.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描写了天气晴朗时和有云时两种日出的景象,那么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请大家先仔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大家从一些重点的语句里感受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景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日出的录像片断)仔细观察,看和你想象的日出的景象是不是一样。

    [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景象,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出的壮观,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解决学生的疑问作铺垫。]

    4.提问、交流:(1)课文读到这里,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奇观了吗?

    (2)作者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感情朗读。

    1.让我们在感受了日出的美景以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日出的壮观景象。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然后可以把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2.请部分学生朗读(可配乐),大家评议。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日出的美和壮观。(在此环节后,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练习背诵。)

    3.我们和巴金爷爷一起欣赏了海上日出,你想说什么?

    [意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把自己阅读后想说的心里话说出来,和作者形成共鸣。]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本课的生字,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搜集、阅读其他的描写日出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大家一起欣赏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课文里的生字掌握得怎么样呢?

    [意图: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词教学落实好。]

    2.你们抄写了哪些喜欢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意图:鼓励学生积累喜欢的词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

    二、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1.同学们抄写了这么多喜欢的词句,这些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

    (1)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2)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3)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日出的壮观美景。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受到启发。]

    三、背诵课文

    1.课文写得这么美,想不想背下来?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小组内背诵。

    3.全班指名背诵。

    四、扩大阅读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日出的文章,简单说说好在哪里。

    2.各小组推荐喜欢的文章全班交流。

    [意图:通过搜集,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扩大了阅读量,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六、板书设计

    日出前:浅蓝 红霞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 纵 升 冲 跳 射

    海上日出 薄云:躲时 透过 直射 亮光

    日出后: 厚云:镶 透出 出现 染成 光亮

    教学宝课件 篇2

    邱龙涛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lw/Index.html>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

    教学宝课件 篇3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宝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三、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六、学习难点分析:

    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课前准备:

    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八、学习过程:

    1.看图识字:(课件出示葡萄图,认读葡萄)你觉得葡萄成熟了吗?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

    2.激趣导课:可是狐狸却说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7酸的和甜的

    教学宝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宝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生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

    师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3、论诗句,品诗情。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细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讨论二

    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

    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轻轻的,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教学宝课件 篇7

    授课年级:初中一年级 授 课 人:

    羽毛球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学《体育与健康》中羽毛球发球为教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在课的设计上朝着求实、探索、创新的思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良好品质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

    羽毛球项目在我国较为普及。学生对奥运会,世界杯冠军(林丹、张宁、谢杏芳、鲍春来等)十分了解,但对该项目的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动作不规范,对该项目只停留在“玩”的层面上,连最基本的发球技术、站位、单双打场地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让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或理解基本技战术介绍著名运动员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然后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个别辅导法、骨干学生引领法、引导法、探究法、模仿法等。

    三、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是羽毛球项目。羽毛球的基本技术(正反手握拍,准备姿势,正手发、击高远球,各种步法)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全新的,初中学生虽然接触过羽毛球运动,但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学生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或是

    平时锻炼身体时参加的。所以该项运动先前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该模块与初中教材关联甚少,在初中阶段是一项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模块。

    四、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进行羽毛球的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认识什么是羽毛球,知道羽毛球的基础技术的锻炼方法、游戏方法以及简单比赛的组织方法和基本规则。

    二、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基础技术的各种练习方法,学会一些羽毛球游戏方法及简单比赛的组织方法和基本规则,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基本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锻炼身体的好处、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和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学习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优秀运动员的讲解、观摩比赛、裁判规则讲解等情况下采用。讲解示范是在技术、战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的练习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个别辅导法、骨干学生引领法、引导法、探究法、模仿法等。

    教学宝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条理性强、用语精确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赵州桥”资料、图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古代建筑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如:长城、颐和园、故宫、河南少林寺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座古代的桥梁建筑—-赵州桥。(板书:赵州桥)注意“州”的写法。 让我们听着这首歌走近赵州桥。(放河北的民歌小放牛)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三个学生分别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一起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分享文中词语(看图片)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爪”的读法,前爪、爪子。

    3.(出示图片)探究:

    (1)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用横线画出来。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找学生回答。

    (板书:世界文明、雄伟、坚固、美观)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问:你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赵州桥的哪些信息呢 让学生回答。

    2.资料提供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为什么叫安济桥 (出示图片)与学生交流“济”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找一找能感受出赵州桥雄伟的句子。学生读,与教室比较让学生实际感受赵州桥的长、宽和跨度,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这里用到了什么 (板书:数字)

    2.让学生找出能感受赵州桥坚固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语段: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指名读,正音

    (2)这段中有没有你不懂的词语

    理解“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前人没有这样做过。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里的“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呢 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就是这样的设计,使赵州桥非常坚固。

    这句话中每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无法将任何一个删除。(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这座桥,开动你们的脑筋想一想,赵州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5)课文是怎么介绍这种设计的作用的

    ①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②课文的这一句话清楚地介绍了“这种设计”的作用。作者用什么词把几个作用连接在一起 (既……又……)

    ③“既……又……”是一组关联词语,它能把有关联的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感受“坚固”

    (1)师:一种建筑物能在世上存留几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赵州桥却存留了1400多年。想像一下,这1400多年的岁月里,赵州桥会经历哪些磨难

    (2)交流想象

    总结:据统计,这1400多年,它经历了10次大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1963年的特大洪水已经淹到拱桥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人们担心拱桥会毁,然而它依然安稳地横卧在洨河上。赵州桥如此坚固,这都得归功于它巧妙的设计啊!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叹桥的坚固,还在感叹什么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让我们怀着对桥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再来读读这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2.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十分美观 (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3.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1)学生的回答: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这些都是“龙”的图案,再读一读这几幅精美的画面,相信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更多。

    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2)这么美的石栏让我们来作出评价语: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______,构思_______,雕刻技术_______,堪称______,让人_________(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真实__________(好到语言都无法形容)。

    (3)能工巧匠们把龙雕刻活了,作者把石龙写活了,你能把这些文字读活了吗 读一读桥上这些精美的图案。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4.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而第三自然段写了桥的“美观”。文中哪句话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 请大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认识过渡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五)赞美劳动人民

    1.(指板书:赵州桥历史悠久b、赵州桥雄伟坚固c、赵州桥造型美观,同学们,我们把着三段话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请把这一段话跟课文最后一段联系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读:所以,我们在赞叹赵州桥的巧妙设计和精致美观时,在赞美李春的了不起时,我们更应该赞美和感谢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就没有赵州桥。让我们自豪地说(读第四自然段);赵州桥,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石板和条石筑成的,不如说是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让我们自豪地对全国人民说(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骄傲地对全世界说(读第四自然段)。

    2. 同学们,凡是游览过赵州桥的人,无不赞不绝口,“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的名句。此时此刻,面对雄伟坚固,奇巧精美的赵州桥,你想怎么夸它 (指名说)

    (六)总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雄伟坚固和美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教学宝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教学宝课件 篇10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主,渗透人文性。《穷人》一文设计,我着眼于学生发展,讲求实效,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再思考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从中进行表达方法训练,进而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此达到简单教语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穷人穷的特点,感受穷人的善良心灵。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学习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矛盾内心),写与人物相关的事例、衬托等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特点及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认真读课文(不少于三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自学了字、词,请自由拼读课后生字条里的生字,并各组一、两个词,不好写的字可动手写写;再读读课文中自己勾画的新词。

    2、导入新课:

    齐读题目两遍,我们可知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写出了人的什么特点?(板书课题,给穷字加点)写了哪几个穷人?(相机板书:桑娜一家、桑娜、渔夫、西蒙。)

    学法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学课文要看题目,要多思考题目。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根据题目可知很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二、走进文本──课文写了什么

    1、读文勾画。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穷人的一些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还可在一些句段处写旁注。

    点学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汇报板书。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并板书关键词句:

    ⑴ 学情预设:

    ① 桑娜一家贫穷、艰难,但桑娜勤劳、能干。

    ② 桑娜担心丈夫、关心西蒙,抱回西蒙孩子心里忐忑不安、脸色发白。

    ③ 渔夫要求快去抱回孩子,说总能熬过去。

    ⑵ 教学策略:

    学生说说自己理解,并读读相关语段:

    ① 学生一起赏读第一自然段。

    ② 第7自然段抽学生读,其余同学闭目边听边想象情景。

    ③ 抽学生读第8、9、24自然段。

    3、总结过渡:

    ⑴ 结合板书复述课文讲的要点。

    ⑵ 谈话过渡:穷人虽穷,但从他们做的一些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穷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板书:善良)课文是怎样表达穷人善良的呢?

    三、感悟外化──怎样写的

    1、抓点品读:

    ⑴ 语段一:第九自然段:

    抽读──说体会──默读质疑(如:矛盾心理、省略号处)──解疑中有感情朗读──评价后再读──对比读(材料见下面)──体会不同表达方法(直接描写矛盾心理,更好表达真情实感)──背诵。

    对比读的材料(曾有学生这样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情形):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她想到这件事没征求渔夫同意,自家养活5个孩子很艰难,再增加两个怎么办?因此她一会儿想该抱回两个孩子,一会儿想不该抱回

    总结过渡:课文除了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外,(相机板书:心理)还用了些什么表达方法刻画人物?

    ⑵ 语段二:第24自然段:

    ① 齐读第24自然段。

    ② 说说表达方法;(相机板书:语言、神态、动作)

    ③ 自由背诵。

    2、自读感悟。自由勾画、再读读文中其它地方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3、教师点拨。学习衬托写法:

    ⑴ 课文第1自然段写天气起什么作用?(衬托桑娜、渔夫勤劳、能干。)

    ⑵ 老师总结:衬托写法是指为了突出事物特点,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⑶ 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其它地方用的衬托写法。

    学情预设:

    ① 第2、3自然段中,用桑娜担心丈夫衬托桑娜关心西蒙、心地善良。

    ② 第7自然段中,用西蒙家穷衬托西蒙爱自己孩子,也有善良心灵。

    ③ 第8~11自然段中,用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衬托桑娜淳朴、善良。

    ④ 第12~24自然段中,用渔夫回家后桑娜的神情衬托桑娜、渔夫善良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浏览相关自然段,提示:用内容衬托,或为了衬托,用了内容说说。

    四、总结升华──为什么这样写

    1、总结过渡:

    老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写了穷人很穷,但写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穷,衬托出穷人善良,这样写更好地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2、小结延伸:

    我们学习课文、读课外书,不光是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应思考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五、迁移运用──学习表达方法

    1、总结写法:

    老师结合板书总结表达方法: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穷人尽管很穷,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家托尔斯泰是怎样表达人物特点的呢?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呢?(见板书)

    2、表达运用:

    学习本课表达方法,以西蒙的孩子醒来之后为话题写一个片段。

    ⑴ 注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尽量举事例,用上衬托等表达方法。

    ⑵ 写后抽学生读读自己的片段,再自评──他评──师评。

    ⑶ 全班同学自己修改片段,然后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一家:贫穷、艰难

    勤劳能干、担心丈夫

    桑娜:关心西蒙、非做不可

    忐忑不安、脸色发白

    渔夫:快去抱来、总能熬过

    西蒙:盖在、包住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事例、衬托等表达方法

    教学宝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教学宝课件 篇12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教学宝课件 篇13

    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划“竖勾”和1个偏旁“提土旁”。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中找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做上记号。

    2.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熟为止。

    [设计说明: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预习任务。]

    课前准备:

    1. 本课挂图

    2. 词语卡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熟字卡片:棵

    3. 录音带:儿歌《一边大,一边小》

    4. 把本课生字卡片贴于黑板上。(拼音部分折叠起来。)

    一、认读生字词

    1. 昨天你们在家预习时都作了哪些工作?本课的生字都会认了吗?老师把生字上的拼音都去掉,再把他们从书上搬到黑板上,你们还会认吗?自己认认看。哪些字你记不起来了,你可以看看书,或者向你的同座请教一下。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检查,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弥补。老师向学生提示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初步培养遇到困难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你再读这些生字时发现那些字音不容易读准?提示一下同学们。

    [设计说明: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己找出难点,并提示其他同学,培养其成就感]

    3. 认读生字卡片。

    4. 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以后,你还会认吗?(读词语卡片,读完后贴于黑板上)

    [设计说明:初步建立字词概念;给生字变换语言环境,巩固识字。]

    5. (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设计说明:初步渗透看图方法——从整体到部分]

    6. 对照图,再读词语卡片,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把词语卡片贴于对应的事物旁边。)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文字与图画相对应,词义自然理解。]

    7. 用一句话说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设计说明: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二、学习量词

    1. 图中的这些事物各有多少呢?

    (1)当学生用上“群、堆”时,先引导学生从生字卡中找出来,再相机点拨,了解他们表示的数量较多。

    (2)当学生说到“一棵红枣树”时,出示“棵”字,引导学生说出“一颗枣”后,比较“棵”与“颗”。

    [设计说明:教师的提问中避免了“数量词”的术语;充分利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进行语言训练;在说句的过程中不断复现生字,加强语言和文字的联系。]

    2. 我们的课本把这些都编进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里,不信,你读读看。(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读文

    1. 指名读短文。访问其中一名学生:是看汉字读的还是看拼音读的?提示学生读书时,会读得要看汉字读,遇到困难再借助拼音读。

    [设计说明:主要目的是读准字音,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听儿歌录音,鼓动学生随着节奏做拍手游戏。

    [设计说明:既可作为课中游戏活动,又营造了儿歌的朗读氛围,出示了朗读样板]

    3. 这个孩子(指录音)读的好吗?你们可以比她读得更好。同做同学互相读读看。

    [设计说明:激发朗读欲望,促进合作学习]

    4. 指名读、齐读,老师、学生拍手伴奏。

    [设计说明:拍手伴奏的方法即可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符合本课特点。]

    四、理解短文,指导说句

    1. 看看课题“比一比”,到底在比什么呢?

    [设计说明:在充分的读文后,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大小,比多少。]

    2. 指导说句:________比________多,________比________少。

    ________比________大,________比________小。

    [设计说明:此练习既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宝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学宝课件(系列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