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灯笼课件精华14篇
  • 灯笼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1

    灯笼课件精华14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相信每个老师都非常熟悉如何编写教案课件。通过优化教案和课件,可以使教学任务更加精细化。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准备的“灯笼课件”范文,请收藏本页以便以后阅读!

    灯笼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灯笼课件【篇2】

    1.出示式题卡及其挂着的灯笼。

    讨论:2+3=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2个红灯笼表示哪个数字?3个黄灯笼表示哪个数字?

    小结:2了红灯笼加上3个黄灯笼,一共是5个灯笼。可以用算式2+3=5表示。

    讨论:2+3=5,1+4=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

    小结:原来同样5盏灯笼可以用不同的算式题表示。

    2.个别幼儿操作。

    按照画面上的式题,在绳子上挂灯笼,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

    看!城墙上的灯笼要挂起来,请你们一起来帮忙。

    师巡回指导: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加法题目找到相应答案的灯笼,将它挂起来。

    灯笼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灯笼课件【篇4】

    活动背景

    灯笼这种中国所独有的物品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春节,人们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元宵节,也是离不开灯笼,还有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中秋节,人们也是要提着灯笼赏月,让我们与小朋友们一起来自己动手制作灯笼吧。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图示将灯笼卡片取下,并做好灯笼。

    2、引导将灯笼在活动室,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浆糊,灯笼图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的过年的时候,在我们的家门口会挂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有灯笼)。

    2、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老师准备的范例灯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灯笼,到了过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做的灯笼挂到自己的家门口,这样为新年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3、出示制作灯笼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制作灯笼需要哪些材料才能做好一个漂亮的灯笼呢?

    师:制作灯笼要用到灯笼图卡,浆糊。

    二、老师边示范制作的步骤边讲解制作方法。

    1、师:把制作灯笼的卡片取下后,小朋友发现图卡上有什么?(有一条虚线,像折痕一样)。先沿着虚线对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一条一条的实线)。我们把这一条一条的横线撕开。

    2、再把灯笼图卡卷成筒状并粘贴好。

    3、粘贴好后,再把图卡2取下来,粘贴在卷好的灯笼上端口的两边做成提手,这个灯笼就做好了!

    三、老师交代作业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个灯笼,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份制作灯笼的材料,浆糊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一起用。

    2、小朋友操作,老师观察小朋友的制作情况,帮助能力差的小朋友。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灯笼的制作方法,尝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在做做玩玩中感受新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认识灯笼。

    (材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重点与难点: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

    一、ppt,欣赏灯笼

    1、欣赏灯笼照片,认识元宵节。

    2、讲讲说说,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讨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二、制作灯笼

    1、出示范例灯笼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能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强调制作步骤,分叉不能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帮助巡视。

    5、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受节日气氛。

    延伸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制作收集到的盒子灯笼。

    灯笼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说内容:《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2、说插图: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由观察插图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导读与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学生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我把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味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朗读和理解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从而深刻理解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3、情感目标: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成因:新课标指出四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这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成长启示。

    (难点成因:小学生限于社会经历及智力发展,并且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缺乏“苦难”的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兴趣,诱发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借助插图,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我”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主张阅读的自主性,抓课文的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品读感悟(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一句感动了你?

    ②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③风采展示:请小组代表读被感动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感动的理由。

    ④集体研讨:指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加深感悟。

    反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句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哪一句,与学生一起理解,一起感悟,受到启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句子,逐步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联想体验(突破难点)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

    ①、找到乡亲们救“我”的动作,并设身处地演一演,体会乡亲们对我的关爱;

    ②、想象1: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说:“孩子,你受苦了。”“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救了,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想象2:看到那满山的灯笼火把,面对那善良的乡亲们,“我”会对乡亲们说什么呢?

    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点拨:我们也要做个有爱心、善良的人。

    五、升华拓展(总结全文)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作者,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乡亲们,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再次强调重难点。)

    ②、想一想——温馨提示: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写一写——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帮助的小片段。

    五、说板书

    灯笼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 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蛋壳装饰活动,体验创造艺术活动的乐趣。

    2. 通过大胆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装饰好的两个蛋壳、轻音乐 小舞台

    没有装饰过的完整蛋壳若干,彩纸、双面胶、剪刀,橡皮泥,水彩笔、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出示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小朋友,瞧瞧,是谁来我们班做客啦?(他们是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

    2. 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要办一个舞会,他们邀请了蛋壳朋友去参加,但是要求蛋壳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愿意做蛋壳朋友的造型设计师吗?

    (二)欣赏不同造型的蛋壳图片:

    这些蛋壳是怎样装扮自己的?用了什么材料?(逐张欣赏并分析)

    (三)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蛋壳朋友?

    (四)幼儿操作:

    1. 介绍材料:在每张桌子上有橡皮泥、彩纸、双面胶、剪刀、水彩笔和记号笔,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给蛋壳朋友设计造型。

    2. 小朋友在给蛋壳造型的时候小手要轻一点,别弄疼了蛋壳朋友哦。

    3. 幼儿自主操作。(播放轻音乐)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或帮助。

    (五)作品展示:

    1.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小舞台上,相互欣赏。

    2. 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怎样给蛋壳朋友造型的。

    灯笼课件【篇8】

    一,活动目标:

    1, 愿意参与涂色活动,感受涂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知道灯笼的颜色是红红的。

    3,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度,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准备:

    1, 画有灯笼轮廓的纸与幼儿人数相同

    2, 红颜色的蜡笔若干

    3, 录音机一个,磁带一盒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一:宝宝们,我们过节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提问二:宝宝们,我们过节和过新年的时候,门口和街上都挂上好多好多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好多好多的灯笼)

    提问三:宝宝,你看到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交流,学说红红的灯笼)

    (二)引导幼儿学习作画

    1, 教师出示画有灯笼轮廓的纸,提问:宝宝,这是什么呀?(幼儿回答)

    2, 教师小结:哦,灯笼是红红的对吗?(出示灯笼轮廓图纸)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没有颜色的灯笼怎么样让它们变成红红的灯笼呢?

    ( 引导幼儿说出涂色 )

    3, 教师向幼儿讲解做画的要求:

    1,教师范画,重点突出涂色时方向要一致。(例左右左右、上下上下)

    2,提问:宝宝,老师是怎么涂色画红红的灯笼的?

    4, 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涂色

    1,幼儿动手涂色,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任选方法涂色,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互相谦让。

    (三)讲评幼儿作品,让幼儿感受成功

    (1) 我们今天的小画家的画真棒,瞧xxx涂的颜色非常均匀,xxx这次也能大胆地画画了,……逐一出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2) 让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在教室的门上,好吗?结束活动

    灯笼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灯笼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勾画批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提出自学要求勾画出文中可以表现出“我”心理活动的词句作批注,思考“我”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原因。

    例: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净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从“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坠井后紧张,慌乱的心情。因为当时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2、学生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害怕。

    3、学生再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镇静

    4、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信着,坚信着?(出示课件,学生联系前文的理解补充)

    指导学生读出这心中的信念,板书心理活动:坚信。

    三、讲解6—8自然段

    听:

    1、亲人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但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2、我听到了呼唤,多么渴望的声音啊。结合课文内容用“渴望”说一句话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读)

    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这些加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完成课件填空,理解这灯笼火把里蕴含的爱,再读第6自然段三,四句说:

    5、寒雨之夜,当泪落下时,“我”分明感觉它是热的,同桌互读7和8自然段说说你从这热泪中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6、反馈、指导读

    四、评点概说

    说一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拓展,回归文本

    1、师配乐朗诵《小小的巢》,生谈感受

    2、齐读课文,整体情感的回归

    灯笼课件【篇11】

    目标:

    1,学习用自测的方法,均匀地剪短直线。

    2,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剪刀、胶水、抹布、每组12只范例

    过程:

    1,欣赏范例:

    ---教师出示范例:还记得我们听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只灯笼,但老师先不讲方法,我们能不能先研究一下灯笼,该怎么做呢?

    2,分组研究:

    ---怎样使灯笼的每一条间隔剪得均匀呢?

    A,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能借助书上的步骤图。

    B,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师汇总幼儿的几种方法。

    C,教师重点讲解: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2/3的地方折一下,用剪刀剪短至折缝处,剪短直线使,要尽量使每一条线的间隔距离相等。

    D,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实践

    A,幼儿操作时,教师注意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B,对部分幼儿提供帮助,鼓励幼儿教幼儿。

    C,教师与幼儿将做好的灯笼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教室里。

    灯笼课件【篇12】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灯笼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三、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灯笼课件【篇14】

    活动设计背景

    很多幼儿都很喜欢手工教案,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东西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满足感,剪纸是幼儿乐此不疲,用简单的材料幼儿从中体会到乐趣,既能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又能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在从中体会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养幼儿心灵手巧、动作协调的技巧,并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彩色卡纸、纸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签、双面胶、毛线。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当你家里过新年的时候,你家门口会悬挂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纸杯灯笼吧!看看谁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呐!

    2、老师指导幼儿制做灯笼

    (1)分发制作材料;

    (2)指导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签;

    (3)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纸粘贴在纸杯的外面作装饰;

    第二步:把在卡纸上画好的耳朵、眼睛、鼻子、胡须和嘴巴,分别剪下来,然后贴在装饰好的纸杯上;

    第三步:在纸杯底部的中间用牙签钻一个小孔,穿上毛线,并在杯里将线头打好结。将线的另一头系在竹筷的一端,灯笼就做好了。

    3、师生一起念儿歌:

    小纸杯,

    真好玩,

    剪好图形上面贴,

    在钻一个小小孔,

    系好绳子成灯笼。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课件精华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