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雨霖铃教案11篇
  • 雨霖铃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6

    雨霖铃教案11篇。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雨霖铃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态度和风格。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雨霖铃教案【篇1】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宋词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有关词的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 。词体萌芽于 之际,盛行于 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另有 、 、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习惯上分为 和 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 、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 、 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小令 ──( 字以内)、 中调 ──( — 字)、 长调 ──( 字以上)。又分单调 (一片)如《如梦令》、双调 ( 两片/阕)、三叠、四叠 等。

    2.柳永:北宋人,原名 ,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 。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避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自主学习】

    1.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景;

    下阕: 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景。

    【合作探究】

    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 , 依次是 离别前 、 离别时、

    离别后 。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景语: “寒蝉”句、“念去去”和下阕中“今宵”句。

    情语:“都门”、“执手”二句和“更那堪”等句 。

    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上阕前三句是实写 ;

    虚写:上阕最后一句和整个下阕四句。

    【知识反馈】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 B.暮霭 竞然 不勘入目 不屈不挠

    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 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2.下列对词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D)

    A.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市列珠玑(泛指珍珠)

    B.兰舟(船的美称)催发 重湖叠巘(山峰)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

    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图(描绘)将好景

    3.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B )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4.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雨霖铃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教案【篇3】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 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 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法去鉴赏诗歌,并通过情感体验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⑴预习课文,过字词关。

    ⑵由学生推选的两队代表(每队三人)根据这首词排练小品,其中两人表演、一人旁白。

    2、导入:

    今天的课我将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时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个忧伤的午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哀婉凄凉的离别,去领略一下我们福建的婉约派诗人柳永,他那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诗词作品。

    (请学生打开课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情的诗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适用于唱歌的新乐府,在当时的社会里可谓是:“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

    (询问预习作业的完成程度。)

    3、通过听朗读、学生表演来总体把握作品的总体意境。

    ⑴学生听名家朗读《雨霖铃》。

    ⑵设计《情感剧场》,播放配乐《梁祝》,两队学生分别表演小品。

    让学生来比较两队的优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最后老师分别从表演内容,表演艺术以及旁白上对这两队同学表演进行简单的点评。

    4、根据词的故事情节归纳作品脉络。

    学生按顺序回答故事脉络

    明确:帐饮无绪→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与何人说

    5、根据故事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以上脉络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侧面引导。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感受。(重点: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酒醒之后的故事情节---凄苦悲凉-)

    让学生比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表演时的感受的区别。

    明确:演员是根据词的情节来表演的,观众是通过观看表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观,所以感受更深一些,这种设身处地的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诗词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体验法。

    教师补充:要想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6、引导学生回答出表演的遗憾之处是因为缺少当时的环境,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导出情感体验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确:

    寒蝉──长亭──晚──骤雨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每一个景配一幅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并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教师侧面指导。

    明确:这些感受其实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景语即情语,诗歌作品当中景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意”关系密切(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重点:是:寒、长亭、沉沉、杨柳、晓风、残月),所以们在利用情感体验法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给三幅画起的名字分别为:《长亭别离图》《扁舟远行图》《晓风残月图》

    7、播放《雨霖铃》的FLASH作品。让学生综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学延伸。让学生举例(要求最好是学习过的名言名句),并运用情感体验法来鉴赏例子,教师点评。

    9、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雨霖铃教案【篇6】

    高中语文教案:雨霖铃学案-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二

    学科

    语文

    课题

    雨霖铃

    编制人

    王飞

    审定人

    王飞

    目标呈示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读准读顺文本。

    2、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在矛盾之处要表达的情感。

    2、品悟作者在特定时期内的内心世界。

    一、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读准读顺。

    要求:读准读顺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思考:怎样读才有节奏感?自己先用斜线标记,交流。

    三、理解诵读,初略情感。(因何伤?)

    1、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文本哪句话的哪个词语点出了文本的主题?

    四、想象诵读,把握内容。(词中景?词中事?词中人?)

    1、围绕这个词语,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描写了哪些景?

    (1)、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拓展:学生补充出写酒、柳得诗词

    (2)、实景和虚景的作用

    2、围绕这个词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做的事情?

    重点探究时、空两个角度

    五、品味诵读,体会情感。(伤在何处:词中情?)

    文本将叙事用于长词慢调中,先写离别之景,再设想别后情景,让人有“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之感。全文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不仅源于其高超的手法,更是由于其内容中隐含着的三重矛盾。试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进行赏析。

    第一重矛盾:意愿与现实-----“不想别”却“不得不别”

    不想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时间上

    (2)感情上难舍难分

    (3)路途遥远,前途黯淡

    (4)离别时间长

    不得不别重点探究“摧”字

    第二重矛盾:情感与语言-----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

    重点探究“竟”字

    第三重矛盾:意思与无意思:难舍难分却“更与何人说”

    剖析出“谁与同欢”“谁与共话”的寂寞、苦痛

    六、品悟诵读,领悟内涵。(到底伤什么?)

    正是因为文本包含的三重矛盾,文本不仅情真意切,同时又有超出情感的因素,结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还会有什么感慨?

    剖析出“悲生活的无常”、“慨生命的不自由”

    七、升华诵读,同悲同慨

    最后,让我们用饱含情绪的声音,再一次走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痛苦、孤独、无力、悲慨等情绪。

    八、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本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雨霖铃教案【篇7】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雨霖铃教案【篇8】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 默写雨霖铃。

    2。 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教案【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十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②提问法③点拨法④讨论法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学习词义:(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赏析:第一环节:角色模拟,知识内化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以便唤起历史意识,用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模拟、去体验,充分体现知识的选择性和过程的体验性。

    模拟一:自我品读,感悟词境。

    首先,分组自学、问题导学、我点拨、共建和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理解词的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其次,进入角色、引导学生配乐、绘画,让学生各抒已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像,展示学生艺术天赋。然后学生讨论质疑,音乐是激昂还是舒缓、是豪迈还是低沉;感情是否浓重、凄婉;场面是否依恋、悲烈,在学生提出种种设想后,教师点拔、归纳、整合本词低沉的感情基调。

    模拟二:寓情于景、虚实相济。

    首先,让学生结合学生的绘画作品、网络动画《雨霖铃》,来欣赏本词。让学生探讨“寒蝉”、“长亭”、“骤雨”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离愁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动静交织的心态;“杨柳岸晓风残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词有上、下两片,哪一片是实写呢,哪一片是虚写呢;情节上可分别前、别时、别后,哪一个情节是实哪一个情节是虚呢,从这些虚实中我们看到了两人怎样深厚的情感,如何的难舍难分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整体学习过程充满生命的跃动。

    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把学生分成几组,交换写作内容,互相借鉴,指出与词境相符或不相符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围绕词的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来评议,也可以肯定小作者的优点,既深化文章,达到了教学的延伸,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环节:交换空间,在线交流。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疑,展开思想交锋,通过我的引导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理愉悦,认识到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重视高中语文的文学鉴赏。

    问题1:柳咏是否只沉醉于个人情感,而不关注社会呢?

    问题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何理解,就真的没有朋友可交流了吗?

    问题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

    问题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作者对生活感到没有意义了吗?

    第三环节:提升自我、意义建构。

    诗词是古人语言的浓缩品,也是作者生活的缩影,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礼仪习惯、人生理想等等,教学中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达到反思历史、透视前人、认识自我的层面。通过把历史时空交换延展到现实世界,让学生感到前人的生活是鲜亮的、传承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快感,从而体现学习内容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在涌动的生命热浪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情感的升华。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

    (七)课堂练习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结合板书总结)

    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板书设计: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烟暮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十)教学反思

    从传统知识灌输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再到重视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说明教育理念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我个人认为:无论哪种理论、理念都要切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结合教育资源实际,不要惟理论而理论,惟理念而理念。本课采用的方法、理论不知当否,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雨霖铃教案【篇10】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wWw.JZd365.cOm 迷你句子网】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雨霖铃教案【篇1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雨霖铃教案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