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8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或许你需要"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首先,借关键词揣摩朗读

    抓住了关键词,就找到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所以,我也找关键词。比如,第二小节中有几个词语很关键,如“很不礼貌、冲着”,孩子们明白这是讲了外国学生很不客气,嫉妒心很强,语气很直白很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知道了要重读,以表明外国学生的蛮横态度。再如第五小节的“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都是表现徐悲鸿潜心临摹的,孩子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注意重点突出一下,以体现其认真和刻苦。特别是最后一节“鞠了一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孩子们也通过理解,也能抓住这些字重读。关键词语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条至情朗读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写过渡句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⑶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⒉板书课题,理解。

    ⑴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⒉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⒊学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⒈自由读、思考: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⑵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⒉练习分段

    ⒊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

    ⑵能说出文中深刻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词。

    ⒉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⒈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⒉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⑴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⑵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⒊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⒋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⒌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⒍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⒎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⑴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⑵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⒏总结全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Jk251.coM编辑推荐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话练习


    徐悲鸿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寒冷的冬天,他(),炎热的夏天(),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夜深人静的时候,他()。

    在说话的起初,学生还比较放不开,并且话语展不开。于是我继续引导,为学生铺垫,让他们联系文本,可结合4、5、6自然段的语句来说,同时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生1: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小阁楼点着油灯,手握画笔,静静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生2: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握画笔认真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眼里布满了血丝,他想休息一下,可转念又想,古人为了自己的志向都能悬梁刺股,更何况我现在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想到这儿,他揉揉眼睛,重又拾起画笔,坚定不移地画着,画着窗外,天色已渐渐发白,太阳也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学生们纷纷感到惊讶,我乘胜追击,你们觉得他的发言怎么样?生1:好,精彩!师:哦?好在哪里?生:他想象丰富,不仅说出了徐悲鸿的做法,还说了徐悲鸿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生2:通过描绘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让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符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很好!

    范文推荐: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范例4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学画时,立志为中国人争气而勤奋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课文紧扣题目,叙事清楚明白。首先全文围绕课题,围绕中心,逐层写来,井然有序。其次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再次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及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挂图,相关课外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课文,通过观察徐悲鸿的《奔马图》,自己学懂有关内容读懂故事中的人物。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徐悲鸿的画,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

    2.说说你对徐悲鸿有那些了解?

    简介徐悲鸿

    3.板书课题,并解题。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相机出示重点、难读词语,强调教学。

    成绩 优异 鞠躬 疲倦 激怒 勇往直前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然后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4.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强调:

    看重的重读zhong,重新的重读chong,冲着的冲读chong。

    句子: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5.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那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还有那些词不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⑵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⑶结果怎样?

    2.练习分段。

    根据问题讨论分段。

    3.小结

    第一段:(13)写徐悲鸿立志成材,为中国人争气。

    第二段:(46)写徐悲鸿励志勤学苦练。

    第三段:(78)写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重 冲

    3. 在括号里划去不恰当的字。

    再接再(厉 励)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的马画得好吗?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你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解题。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1)认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想想词义。(对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3)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按要求练读课文,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长句指导: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3.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哪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还有哪些词不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②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

    (3)练习分段。

    ①再读课文

    思考: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5.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3)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4)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5)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6)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3)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各段的意思。

    二、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1919年春天、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

    2.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四、教学生字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五、课堂练习

    1.描红。

    2.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3.照样子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波) (波浪) (组) (组织)

    皮( ) ( ) 且 ( ) ( )

    ( ) ( ) ( ) ( )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 )( )( )

    禾( )( )( ) ( )( )( )

    板书:

    3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 冲着 被激怒 (立志)

    每逢就

    潜心 (努力)

    一间一根两片

    震惊 鞠躬 优异轰动 (结果)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后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本课的重点句子,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理解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及做法。

    2、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树立立志爱国,矢志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教学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体会徐悲鸿是怎样为民族争气争光的。

    教学方法:引读法、读中悟,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上节知识回顾

    1、课文介绍了徐悲鸿的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能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语句。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出示课文片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初到巴黎时遇到了什么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激怒”、“偏见”是什么意思?

    2、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思考:“真正的中国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徐悲鸿说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又是如何来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

    3、比较句子。

    (1) 徐悲鸿每天坚持画马。

    (2)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想一想:两个句子哪一个写的好些?为什么?

    4、播放徐悲鸿学习作画的图片。

    5、交流:说一说你对“功夫不有心人”的理解。

    6、指导朗读课文。

    徐悲鸿以自己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作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画界,是欧洲人为之震惊,实现了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愿望,连那位嘲笑他的那位外国人为之折服,让我们听一听外国人对他的评价吧!

    (三)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课文 想一想: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那位外国人为什么会向徐悲鸿鞠躬?

    2、“震惊”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 升华感情

    想一想:外国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说一说:此刻你的想法。

    三、课堂总结。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法国留学是因为——而被人瞧不起,最后在徐悲鸿的顽强努力下,是那位外国人认输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徐悲鸿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1、 用上下列词语,试着复述课文。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2、 以“徐悲鸿爷爷,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想。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五、共同总结。

    [教案范本]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篇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本]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的马画得好吗?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你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解题。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1)认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想想词义。(对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3)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按要求练读课文,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长句指导: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3.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哪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还有哪些词不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②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

    (3)练习分段。

    ①再读课文

    思考: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5.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3)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4)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5)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6)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3)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各段的意思。

    二、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1919年春天、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

    2.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四、教学生字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五、课堂练习

    1.描红。

    2.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3.照样子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波) (波浪) (组) (组织)

    皮( ) ( ) 且 ( ) ( )

    ( ) ( ) ( ) ( )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 )( )( )

    禾( )( )( ) ( )( )( )

    板书:

    3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 冲着 被激怒 (立志)

    每逢就

    潜心 (努力)

    一间一根两片

    震惊 鞠躬 优异轰动 (结果)

    最新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其四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其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五、共同总结。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教案来辅助工作。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你会从何处下笔去写一篇教案呢?急你所急,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感谢您的参阅。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提供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总结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提供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从教材编排来看,本册有两个训练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学习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目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并且是本组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学习第一篇说明文《鲸》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所以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不把学生掌握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中重点达到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一、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二、教法、学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

    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之已经学过《明明上学》一文,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发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此过程中适时出现cai课件,蟋蟀住宅的资料、图片。)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出示cai课件,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2、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 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 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 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 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课时

    目的: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 )地说:是。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走月亮》课文原文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 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课文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四次为线索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以这句话结构全文进行教学。我开课的教学内容是4-6自然段即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和在田埂上走月亮。

    在学习过程中,我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中我在溪边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六自然中把我和阿妈在田埂上看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范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方法进行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出读的好的或不好的地方。这篇课文就在一遍又一遍朗读声中结束。

    不得不说,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是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本身没有形象,想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意境的美,就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东西,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才能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感悟文本,在这一点上是我以后长期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第二是语速过快。这个问题是整节语文最突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放慢语速。

    第三是问题抛出太多,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比如在教第六自然时就要求学生在课堂默读的几分钟里,马上把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看到的划出来。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也就导致后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四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板书的设计、黑板字的书写等等还有待改进。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怎样的爸爸?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写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生字学会有感情读课文

    2.难点:表达自己意愿并写出来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

    由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主题歌引入讲课,板书课题并过

    渡文中的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第二步:读文感悟,诗情剖析

    1.课件出示诗歌第一五节内容,让学生按要求读一读:

    a.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b.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带者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歌

    c.找学生把感受读出来

    过渡:文中的“我”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呢?

    2.品读感悟第二三四节诗歌

    a.自由读诗歌b.分成小组读诗歌

    c.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呢?板书喜欢,让学生找出“我”

    喜欢的爸爸的句子并划出来

    d.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我”喜欢的爸爸(探险、讲故事、去动物园)让学生齐读

    e.同样找出不喜欢的爸爸句子并概括词语

    以上可以采用两组竞赛的方式。

    f.观察:三节诗歌中有相同的句式,多次练习

    我要___________,我一定不_________________。

    g.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第三步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歌,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先在小组里说,在课后练习二中写出来,尽量让每个孩子说一遍。

    第四步诗歌欣赏;

    一首动听的诗歌《我是男子汉》配乐朗诵,升华孩子们的感情,

    并让他们说说自己如何当个男子汉,尽可能让每个孩子说一说。

    第五步课堂检测:让学生做课后题

    第六步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美的句子或词语写一写

    2.仿写一首诗歌《等我也---------->>

    第七步板书设计:

    13.等我也长了胡子

    喜欢不喜欢

    探险打*

    去动物园骗人

    讲故事吹胡子瞪眼睛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通过写行为过程显现人物品质

    我们常说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是因为人的行事方式是受其思想品质的支配的。有毅力的人行事会持之以恒、排除万难,意志薄弱者往往有始无终、见异思迁。因此,我们在叙事写人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物的行为过程写具体,才能很好地显现人物的品质。本文写我和爸爸打赌,就重点写了打赌的过程,通过写两个人如何说、如何做、如何想、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显示了父子俩说话算数、勇于改正不良习惯的品质。

    父子互责不良习惯,父亲提出打赌改毛病,儿子应赌。表现父子都有改正不良习惯的勇气。

    相互监视,皆未抓住失信的把柄。表现夫子守信有恒心。

    儿子顶住谗虫的诱惑,父亲忍着烟瘾的煎熬。表现夫子的战胜自我的恒心和毅力。

    三个月戒谗戒烟,父子都是胜利者。父子都是说话算数的男子汉!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纪晓岚吟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教学难点: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

    《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àn láng zhù diāo zhù dī shī gé

    大( ) 长( ) ( )子 ( )刻 建( ) ( )岸 ( )子 佛香( )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

    3、样子各不相同。 ( )

    4、青翠茂密。 ( )

    5、往远处看。 ( )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

    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

    (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

    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表扬。

    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

    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

    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文导入采取了直接进行书面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扎实的识记基本功,才是发展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有效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课设计中的“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两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一是手脑互动(画图通络部分),利用读中想,构思并画出游园的轮廓,达成在探究中趣味记忆游览顺序的教学目标。二是图文互动(画境解文部分),通过图(课文插图和学生搜集的图片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与文本沟通,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

    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通过这次教学口语交际课《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我有几点反思:

    (一)营造氛围,让孩子们想说

    此次口语交际,选材是《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个内容是学生乐于交流、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片,然后在课上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放松自己,从而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与意愿。

    (二)传授方法,让孩子会说

    教师先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交流的兴趣。然后教师作出说话的示范,自然引出这节课要用到的思维策略诀窍,让学生明白说话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听话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认真倾听。这样就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样板,让学生知道怎样说就是说完整话了。

    (三)结合学生实际,创编口语交际策略。

    诀窍:1、用心倾听别人发言。(眼看、耳听、不插话)2、说完整话。(喜欢什么为什么)

    通过思维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懂得应该如何发言,在别人发言时应该怎样听。这对刚入学的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用的。学生能够从小掌握如何在众人面前发言,如何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也是一种必要的素养。

    (四)多种评价,让孩子乐于说

    学生在小组内表演交际,又在全班实际交际,覆盖面广、交流面广,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动态环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大胆地发言、大方地交流,依据策略诀窍学着老师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更为他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增添了勇气和自信。在轻松地交流过程中,学生运用思维策略和诀窍进行介绍,老师以策略诀窍为标准对学生的交谈进行评价。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老师加强巡视,依据策略的三点诀窍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评价方式,依据诀窍进行评价,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认真倾听了别人的发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在一个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三种动物时,用到了有……有……还有……的句式,老师马上捕捉到,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介绍。对发言的这个人来说老师的评价是对她的肯定和表扬,对听的人来说也能收获到一些说话的技巧,为以后的说话、写话进行渗透、奠定基础。

    不足: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应满足于学生能用完整话说出自己喜欢什么。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运用对比法、问题发现法。抓住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思、悟,最终懂得从小培养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道理。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成长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一课《成长》,齐读课题。

    2.谁能用我们怎样成长说一句话

    小结:是啊,同学们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其实,我们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的成长,个子越长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长,懂得的事、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这样的导入不仅直接,而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成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故事内容有些曲折、复杂,学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题加以引导。出示课件

    填空

    一个名叫约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来我工作的面包房时,只花买。虽然他很想,可却从不多花钱买。后来我发现他每月给人,获得

    。最后我终于明白,而是为了,这样。

    3、再读填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三、直接提出课文第6和第14自然段,引发学生质疑

    1、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课文里有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引发学生质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什么?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读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③师引我开始这样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后来又这样认为(生读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开始猜测(生读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后来又认为(生读约翰家不是没钱)。对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测,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前后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段话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四、围绕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文找答案

    1.师:我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我们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这一段上文是从哪儿到哪儿,(生1-5自然段)。

    2.学生自读1-5自然段,找出使我产生这样猜测的原因。

    ①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②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的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许装两元钱。

    理解:不够、几乎天天重复着、只允许装两元钱

    在这里教师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师:正是由于这样,才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3.师:我看到约翰很想买两根香肠,可是他每次只带两元钱不够买,于是有一次,我给约翰拿了两根香肠,约翰要了吗?(生:没有)一起读这段话。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约翰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约翰的两元钱花的很有计划。

    4.小结:约翰每次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他很想买两根,可他从不多花钱去买。因此我猜测(生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可后来我为什么又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呢?我们也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来理解。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学习7-13自然段,思考,后来我为什么又会这样以为呢?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5.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①约翰家有车,所以他家不是没有钱。

    ②他的妈妈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报,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

    ③师:约翰每月送报能挣多少零花钱?我们一起读12自然段。

    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挣(生:八十元),圣诞节更多,能挣(生:一百多元),挣不少呀,他对此却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说明他并没有一次把钱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写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两元钱。这又一次证明了他(生:节俭、花钱有计划)。

    节俭不乱花钱,花钱有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我后来为什么会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得成长。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有利于他成长。

    1、在这篇课文中约翰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认识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生交流

    ①花钱有计划,不乱花。

    ②积极劳动,懂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②对工作负责任,大雪天也要送报。

    小结:小约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养下,他还会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这样长大以后,他就能独立的生活,不依靠别人。

    五、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你们和约翰是同龄人,学习了约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拓展部分使学生心里初步树立从小要培养生活能力的意识,实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说板书设计

    成长

    节俭、花钱有计划

    从小培养生活得能力懂得靠劳动来获得报酬更利于成长

    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中心,简洁,一目了然。

    热门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篇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门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太阳对自然、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3。背诵和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悟太阳给予我们的无私的馈赠。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他在孩子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结合课后题2)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将课文读准读通,并给生字注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问: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2。板题、读题。(指导读出对太阳的问候之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检查读音。

    山巅铺满棕色寄托

    2。练习写“铺”字。

    教师重点指导写好右半部分,注意不能丢掉点。

    3。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4。指名读文,相机纠正字音。

    5。同桌相互检查读文。

    6。齐读课文。

    7。说一说文中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8。说一说你懂了什么?

    三、练习写字。

    1。练习写字。

    (教师提醒注意“善”字的写法。)

    2。学生自评、互评。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请父母评一评。

    2。找一找、读一读与太阳有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全文,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4。交流,针对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朗读感悟。

    如学习第2—6自然段。

    ①学生先交流读这几段的感受。

    ②自读第2—6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③练读,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④指名读,读前大家提出朗读小建议。

    ⑤引读,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

    ⑥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5。质疑解疑。

    (结合课后题2)

    二、拓展延伸。

    1。想一想:太阳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你能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来吗?

    2。拓展阅读(教师推介说明文《太阳》和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对比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积累背诵。

    1。读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2。摘抄好词好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4、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课文挂图或放大图;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相片。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导入。

    ⑴ 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学生背,教师相机鼓励,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

    ⑵ 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这么牢?(归纳背诵的方法。)

    2、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如:

    温故而知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像这样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大家想不想多积累一些呀?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读准字音。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恶念è,长念zhǎng。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念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念wù),为念wèi。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注意不读破句。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斜线处停顿,可避免读破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几遍后轻声自读,再指名学生高声朗读,然后齐读。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⑴ 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⑵ 逐个自然段地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⑶ 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⑴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⑵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⑶ 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⑷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谈体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等资料,了解周围老师、亲人、同学的事迹。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或者放大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请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⑴ 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⑵ 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适当进行点拨。

    三、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得最清楚。

    四、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展示相片,回忆往事

    1、激趣导入。

    幸福美好的往事,令人回味无穷。留下美好瞬间的一张张相片,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带来了精心挑选的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相片,让老师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2、提出要求。

    展示的时候,要讲清楚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说说相片上的内容,或者是拍照时发生的事,再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张相片。

    3、自由组合,分小组展示相片。

    组内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带来的相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发现一些表现不同事情而又有代表性的相片。如:

    ⑴ 家庭里值得纪念的日子:爷爷奶奶过生日;我第一次获奖;某位亲戚的开业典礼;堂兄、堂姐或表哥表姐的婚礼

    ⑵ 值得纪念的地方:随家人游览名胜古迹;乔迁新居;海滨度假;某公园或大楼建成

    ⑶ 难忘的童年趣事:坐在碰碰车上;与小朋友抢洋娃娃;做有趣的小实验;某项小型比赛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二、讲述相片,拓展思路

    1、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述,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2、组织评议。要求就讲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3、指导讲述思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分享你的快乐,除了要把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讲清楚之外,还要把相片内容,或者拍照时发生的事说具体,说生动。如,相片上都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动作怎样,也可以说说拍照时你曾经想了些什么,还可以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行。

    4、再次分组交流,把有关相片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些。

    学生互相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三、学生起草习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细读课文

    3、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部分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要求尽可能用上书上的有关词语)

    三、练习说话,写话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板书: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

    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