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教案1000字系列12篇
  • 高一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9

    高一数学教案1000字系列12篇。

    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当老师准备讲述新的内容时,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新教案的,教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什么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有用的呢?经过搜索整理,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你呈现“高一数学教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高一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利用简化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方法.

    3.使学生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化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公式.

    难点: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2.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应如何计算?

    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用公式③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比较麻烦.那么,有否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

    新课

    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如下推导:

    推导上述公式后,可让学生仿①~④四个公式的方法归纳推理出如下结论:

    一般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n,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在这时,教师要强调:当一组数据中的数较小时,用公式⑤计算方差比公式③计算少了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一步,因此比较方便.

    例2计算下面数据的方差(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1位):

    3-121-33

    教师可让学生共同来完成此例.

    接下来教师按教材指出,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可按下述公式计算方差:

    其中x1=x1-a,x2=x2-a,…,xn=xn-a,x1,x2,…,xn是原已知的n个数据,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为使学生对公式⑥加深印象,可让学生用公式⑥解下例.

    例3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哪个小组学生的成绩比较整齐?

    解后,指出解题步骤有如下三步:

    (3)代入公式⑥计算方差并比较得解.

    小结

    1.本课介绍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小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⑤.

    2.本课又学习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大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公式⑥.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补充作业

    2.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之和为13,标准差之和为5,且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求它们各自的标准差.(答案:S甲=3,S乙=2.)

    3.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甲、乙两校各8个班,不及格的人数分别如下: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给学生讲如下三点:

    1.方差与标准差是衡量样本和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2.用简化计算公式求方差较为方便.

    3.对同类问题的两组数据,方差小的波动小、方差大的波动大.

    高一数学教案(篇2)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

    (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

    (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

    (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

    难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

    高一数学教案(篇3)

    本文题目: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高一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1.2.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2.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学要求: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教学重点:画出三视图、识别三视图.

    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讨论: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2. 引入: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我们所学几何体,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来画在纸上.

    三视图: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用途: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日常生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① 投影法的提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地面或墙壁上产生影子。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科学的抽象,总结其中的规律,提出了投影的方法。

    ②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物体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投影不能反映物体的实形.

    ③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分正投影、斜投影.

    讨论: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的结果.

    2. 教学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

    讨论:三视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并讨论所反应的长、宽、高

    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③ 试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台的三视图. (

    ④ 讨论:三视图,分别反应物体的哪些关系(上下、左右、前后)?哪些数量(长、宽、高)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⑤ 讨论:根据以上的三视图,如何逆向得到几何体的形状.

    (试变化以上的三视图,说出相应几何体的摆放)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① 画出教材P16 图(2)、(3)、(4)的三视图.

    ② 从教材P16思考中三视图,说出几何体.

    4. 练习:

    ① 画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画出右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③ 右图是一个物体的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试描述该物体的形状.

    5. 小结:投影法;三视图;顺与逆

    三、巩固练习: 练习:教材P17 1、2、3、4

    第二课时 1.2.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要求:掌握斜二测画法;能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重点:画出直观图.

    高一数学教案(篇4)

    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3.函数方程思想的几种重要形式

    (1)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x)=0,也可以把函数式y=f(x)看做二元方程y-f(x)=0。

    (2)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

    (3)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4)函数f(x)=(1+x)^n(n∈N*)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

    (5)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涉及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

    (6)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布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

    高一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会运用图象判断单调性;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判断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注意必须在定义域内或其子集内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重 点

    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及判断。

    难 点

    函数单调性证明及其应用。

    一、复习引入

    1、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表示方法

    2、函数单调性

    (1)单调增函数

    (2)单调减函数

    (3)单调区间

    二、例题分析

    例1、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1) (2) (2)

    例2、求证: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

    例3、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2)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4、试判断函数 在 上的单调性。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则函数 在 上不是单调减函数;

    (3)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在区间 上也是单调增函数,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4)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在区间 上也是单调增函数,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一次函数 在 上是单调减函数,则点 在直角坐标平面的( )

    A.上半平面 B.下半平面 C.左半平面 D.右半平面

    3、函数 在 上是___ ___;函数 在 上是__ _____。

    3.下图分别为函数 和 的图象,求函数 和 的单调增区间。

    4、求证:函数 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减函数。

    四、回顾小结

    1、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

    课后作业

    一、基础题

    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 (2)

    2、画函数 的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二、提高题

    3、求证:函数 在 上是单调增函数。

    4、若函数 ,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5、若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试比较 与 的大小。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 ,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

    变(1)已知函数 ,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

    高一数学教案(篇6)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篇7)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及其运算教案

    一、对数的概念

    编写人:审稿人:

    班级:姓名:小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

    难点: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1.指数函数:(),,0

    2.运算性质:

    四.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的b次幂等于N,即,那么

    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叫做对数的,叫做.

    2、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①、②、③、

    3、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①、;②;③;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4、特殊对数

    通常以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并把简记作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以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并把简记作.

    如:;.

    5、根据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名称.

    式子名称

    指数式

    对数式

    6、思考交流

    高一数学教案(篇8)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 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 已知 , ,tan = ,tan = ,求2 +

    (《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

    解:

    又∵tan2 0,tan 0 ,

    2 + =

    例二、 已知sin cos = , ,求 和tan的值

    解:∵sin cos =

    化简得:

    ∵ 即

    二、 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 ) + sin( ) = 2sincos sincos = [sin( + ) + sin( )]

    sin( + ) sin( ) = 2cossin cossin = [sin( + ) sin( )]

    cos( + ) + cos( ) = 2coscos coscos = [cos( + ) + cos( )]

    cos( + ) cos( ) = 2sinsin sinsin = [cos( + ) cos( )]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 求证:sin3sin3 + cos3cos3 = cos32

    证:左边 = (sin3sin)sin2 + (cos3cos)cos2

    = (cos4 cos2)sin2 + (cos4 + cos2)cos2

    = cos4sin2 + cos2sin2 + cos4cos2 + cos2cos2

    = cos4cos2 + cos2 = cos2(cos4 + 1)

    = cos22cos22 = cos32 = 右边

    原式得证

    三、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 + = , = ,则 , 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 已知cos cos = ,sin sin = ,求sin( + )的值

    解:∵cos cos = , ①

    sin sin = , ②

    四、 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 作业:《课课练》P3637 例题推荐 13

    P3839 例题推荐 13

    P40 例题推荐 13

    高一数学教案(篇9)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

    (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C2+BC2=AB2;

    (2)角的关系:B=

    (3)边角关系:

    ①:

    ②:锐角三角函数:

    A的正弦= ;

    A的余弦= ,

    A的正切=

    注: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比值.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关系

    (1)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90○-A)=cosA, cos(90○-A)=sin A tan(90○-A)= cotA

    (2)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平方关系:sin2 A+cos2A=l

    4.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弦、正切是增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角的减小而减小.

    ②余弦是减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角的减小而增大。

    (二):【课前练习】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余弦为( )

    A. D.l

    2.点M(tan60,-cos60)关于x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 )

    3.在 △ABC中,已知C=90,sinB=0.6,则cosA的值是( )

    4.已知A为锐角,且cosA0.5,那么( )

    A.060 B.6090 C.030 D.3090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在Rt△ABC中,C=90,A=45,点D在AC上,BDC=60,AD=l,求BD、DC的长.

    2.先化简,再求其值, 其中x=tan45-cos30

    3. 计算:①sin248○+ sin242○-tan44○tan45○tan 46○ ②cos 255○+ cos235○

    4.比较大小(在空格处填写或或=)

    若=45○,则sin________cos

    若45○,则sin cos

    若45,则 sin cos.

    5.⑴如图①、②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都随着锐角的确定而确定,变化而变化,试探索随着锐角度数的增大,它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变化的规律;

    ⑵根据你探索到的规律,试比较18○、34○、50○、61○、88○这些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和余弦值的大小.

    三:【课后训练】

    1. 2sin60-cos30tan45的结果为( )

    A. D.0

    2.在△ABC中,A为锐角,已知 cos(90-A)= ,sin(90-B)= ,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点B(0,-4),则cosOAB等于__________

    4.cos2+sin242○ =1,则锐角=______.

    5.在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A.sin45○sin30○;B.cos60○tan30○;D.cot30○

    6.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则tanB的值是()

    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于 E点,EC=1,B=30,求菱形ABCD的周长.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C=6,AC=8 ,CDAB,求:①sinACD 的值;②tanBCD的值

    9.如图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C处测得A在北偏西45方向上,测得B在北偏东32方向上,且量得B、C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至1米.参考数据:sin32○0.5299,cos32○0.8480)

    10.某住宅小区修了一个塔形建筑物AB,如图所示,在与建筑物底部同一水平线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然后向塔方向前进8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60,求建筑物的高度.(精确0.1米)

    高一数学教案(篇10)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课题: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知识链接: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 (x) =x3与g (x) = 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五、学习过程:

    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函数 ,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奇函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 (4)f(x)=

    A2、二次函数 ( )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

    B3、已知 ,其中 为常数,若 ,则

    _______ .

    B4、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 ( )

    (A) 轴对称 (B) 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以上均不对

    B5、如果定义在区间 上的函数 为奇函数,则 =_____ .

    C6、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 时, ,那么当

    时, =_______ .

    D7、设 是 上的奇函数, ,当 时, ,则 等于 ( )

    (A)0.5 (B) (C)1.5 (D)

    D8、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 ,则常数 ____ , _____ .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高一数学教案(篇11)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内容与解析

    (一) 内容: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二) 解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般综合在对数函数中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命题灵活.学习本部分时,要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技巧,并熟练应用.

    一、 目标及其解析: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中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学习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能够在同一坐标上看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性质..

    (二) 解析

    (1)在对数函数 中,底数 且 ,自变量 ,函数值 .作为对数函数的三个要点,要做到道理明白、记忆牢固、运用准确.

    (2)反函数求法:①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新函数的定义域.②把原函数y=f(x)视为方程,用y表示出x.③把x、y互换,同时标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二、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易理解反函数,熟练掌握其转化关系是学好对数函数与反函数的基础。

    三、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一次递推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owerPoint 20xx。因为使用PowerPoint 20xx,有利于提供准确、最核心的文字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抓住老师上课思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对问题的分析当中。

    四、 教学过程

    问题一. 对数函数模型思想及应用:

    ① 出示例题:溶液酸碱度的测量问题:溶液酸碱度pH的计算公式 ,其中 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

    (Ⅰ)分析溶液酸碱读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Ⅱ)纯净水 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酸碱度.

    ②讨论:抽象出的函数模型? 如何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应用思想

    问题二.反函数:

    ① 引言: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 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函数的自变量, 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新的函数的因变量. 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为反函数(inverse function)

    ② 探究:如何由 求出x?

    ③ 分析:函数 由 解出,是把指数函数 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 习惯上我们通常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即写为 .

    那么我们就说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④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图象,发现什么性质?

    ⑤ 分析: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 的图象上,为什么?

    ⑥ 探究:如果 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函数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由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⑦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师生共练 小结步骤:解x ;习惯表示;定义域)

    (二)小结: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反函数概念;阅读P84材料

    五、 目标检测

    1.(20xx全国卷Ⅱ文)函数y= (x 0)的反函数是

    A. (x 0) B. (x 0) C. (x 0) D. (x 0)

    1.B 解析:本题考查反函数概念及求法,由原函数x 0可知A、C错,原函数y 0可知D错,选B.

    2. (20xx广东卷理)若函数 是函数 的反函数,其图像经过点 ,则 ( )

    A. B. C. D.

    2. B 解析: ,代入 ,解得 ,所以 ,选B.

    3. 求函数 的反函数

    3.解析:显然y0,反解 可得, ,将x,y互换可得 .可得原函数的反函数为 .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教案1000字系列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