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一数学教案2000字
  • 初一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05

    初一数学教案2000字。

    或许"初一数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的知识体系。教案是老师的教学指南和备注,教师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初一数学教案(篇1)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练习.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篇2)

    初一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初一数学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 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 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初一数学教案模板篇3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初一数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 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初一数学教案(篇3)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2)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一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渗透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设想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课,力图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由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数家的过程,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相应关系式,学生探究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单项式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整式是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引进的,本节内容由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引出,在实际问题中逐步归纳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内容衔接上循序浙进,让学生乐于接受。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及单项式次数概念。

    2、教学难点:区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五、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架设学习探索平台,教师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经历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过程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1: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拨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条铁路上有关路程的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问: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能行使多少千米t小时呢?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则

    它2小时行驶的路程:100*2=200(千米),

    它3小时行驶的路程:100*3=300(千米),

    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100*t=100t(千米),

    字母t表示时间,用含有字母t的'式子100t表示路程。

    问题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解答教科书第54面思考题。

    (1)6a2,a3(2)2。5x(3)vt(4)-n由此引和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单项式概念的探索。

    (1)以上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6a2是6×a×a的乘积。

    a3是a×a×a的乘积。

    2.5x是2.5×x的乘积。

    vt是v×t的乘积。

    -n是-1×n的乘积。

    归纳:都表示数与字母的积。

    (2)引出单项式的概念:

    ①教学活动:

    倾听、思考、分析、思考。

    ②师生互动:

    列式解答、倾听、理解、思考、归纳。

    倾听、理解概念、举例集体评议。

    ③学生活动: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课起着过渡作用,由浅入深,对新知识的掌握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及时强调让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归纳能力,加深对概念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为概念的引出.

    (3)让学生举出单项式的例子。

    2、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探索。

    问题1:以上单项式有什么结构特点。

    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

    问题2:分别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和各字母的指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交流练习:同桌之间一人举出单项式,另一人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

    教师巡视指导,请各别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3,例题教学

    教科书55页例1

    学生独立解决后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并在黑板上加以规范。

    (三)练习巩固,熟练技能。

    1、教科书第56页练习第1,2题。

    2、下列各式:-x+3,6x,其中是单项式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2.1整式

    一、青藏铁路问题(略)。

    二、单项式的概念。

    单项式系数及次数的概念。

    三、例题讲解

    八、点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探索重在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多项式及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很发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较少。

    初一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初一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初一数学教案(篇7)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初一数学教案20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