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平均数教案精选
  • 小学平均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3

    小学平均数教案精选。

    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课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工作,写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何让教案在课堂上更具备力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呈上小学平均数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平均数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资料收集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5、14、14、8、8、13、8、5、2114、13、5、8、5、8、14、8、13、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预设

    生1:颁给平均分最多的那个班。

    生2:不公平,要算一算两个班的平均分,再比较。

    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操作过程。

    (2)指名汇报交流。

    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

    5.课件出示小练习。

    6.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

    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

    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

    2、师:猜一猜,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

    3、师:从刚才抽的小棒中,我们发现蓝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红袋中的小棒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

    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

    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算法。

    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

    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

    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哪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

    (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

    (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5)师:看来求平均数可以用公式来计算,计算时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要求出什么?

    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

    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

    3、集体订正讲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巩固练习:

    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

    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

    课堂小结: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观察。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统计的意义上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需求

    1、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师:咱们在美术课上学会了剪各种各样的窗花,上周有个班举行了剪五角星的比赛,这次比赛很激烈,你们想知道这次比赛的结果吗

    生:(齐)想!

    师: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把这次比赛的结果给大家说道说道,让大家帮老师参考参考。到底哪个小组该得冠军?

    生:(齐)好的

    师:剪纸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比赛就在这四个小组进行。首先是1小组,1小组有三个人,我呢就随便从这三个人中抽出了一个人。瞧,他一分钟剪了几个?生:5个。(出示ppt第一组)

    (后一次点击)

    师:我用这个人的成绩代表1小组1人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合不合理?如果你是我,你会同意我这样做吗?

    生:我不同意。万一其他人剪得比他多,那不是不输了。

    师:呵呵,当时老师就让其余2个同学也参加了比赛,有趣的事情是他们的比赛成绩很有意思

    (师出示后两次剪纸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现在你觉得用几表示1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了呢?

    生:用5.

    师:为什么这回用5就行了?

    生:因为每个人都是在1分钟剪了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2、通过两组求平均数方法,强化对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

    (第2组)师:说得有理!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剪纸剪得一样多,用5表示他们这1分钟的剪纸水平很合理。看着大家的剪纸水平产不多,在第二组我就随便点了一个参加比赛。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第二组的,你有什么话想跟老师说吗?

    生:凭什么让他剪,我也想剪,我剪得可能会比他多。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还要2个人会比他剪得多。

    师:那老师应该同意那2个人参加比赛了吗?既然1组都有3个人参加了,2组也应该有3个人参加。那看看,另外2个人的剪纸情况

    (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

    这下你觉得用几表示2组的成绩比较合理呢?

    (出示ppt第二组)

    (第二次点击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

    生:(齐)不同的答案有2345生:4

    师:用4来表示你们的成绩,你们服气吗?

    生:不服气,应该用5

    师:在上节课,他们就是这样争论起来的。我就不明白了刚才用5表示一组的成绩大家都没有争论,表示2组成绩的时候怎么就有争论了呢?怎么回事

    生:一组的成绩都是一样的,二组的成绩有的多有的少。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用最多的来表示。

    生:我不同意用5来表示二组的成绩。另外两个人分别剪了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一组来说

    生:(齐)不公平!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二组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这样我们就没有争论了。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那么,这个同学说,把多的拿走一个补给少的,这样就一样多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二组每分钟看起来剪了几个?

    生:(齐)4个。

    师:能代表二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刚才有个人说4不合理,现在4怎么又合理了呢?刚才二组的不服气,现在二组的又服气了,说一说为什么二组又服气了呢?

    生:这次他们一样多了

    师:那么现在这个4(平均数4)和那个4(单个数4)(手指),他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这个4表示一个人剪了4个,上面那个4表示移多补少,每个人剪了4个

    师:表示一个组的整体水平,用一个人剪的4个来表示是不合理的。他剪得快,他剪得慢,快的补贴慢的,三个人匀一匀,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几个呢?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现在我们用4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一组和二组比谁赢?

    生:1组

    (第三组)

    3、引入计算结果是小数的平均数,再次加深对平均意义和特征的理解

    师:现在第三组出场,来看第三组的成绩。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没有争议。

    (出示ppt第三组)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二组1分钟的剪纸水平。第二个人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人,再移2个给第三个人,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剪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师:奇怪了,他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剪了4个,怎么用4来表示第三组的整体水平。这个4是谁剪的?

    生:谁都没有剪,是移多补少来的。

    师:那个这个4是不是谁剪了4个,是他们三个人剪得平均水平。这么参差不平的,那我们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第三组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剪纸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第三组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看来,用平均数表示这个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师板书:一般水平)第一组的一般水平是5,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是4,第三组的一般水平是4,那么,到底哪个赢就看第4组的一般水平?

    4、借助具体问题体会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大小与这组数据个数无关与每一个数据的具体大小密切相关

    (第四组)师:第四组参加比赛有个小问题,他们是4个人。老师想让这4个人都参加比较,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不同意!他们都是3个人参加,四组4个人参加,我觉得不合理。

    师:如果你是第4组你们想把谁刷下去,不要他比赛了。

    生:我们想吧剪得最少的人刷下去

    师: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参加比赛的权利,我就让4个人呢全上。觉得我偏心的人举下手。这么多人觉得我偏心啊?真正我偏不偏心,看下比赛的结果来说,现在我们来看。

    (ppt)第一个人5第二个人7第三个人6

    (出示ppt第四组)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让第4个人出来比赛了

    生:我觉得可以让第4个人上场,万一第4个人剪得很差呢?

    师:看,跟刚才的意见正好相反了,刚才说我偏心的人,现在还觉得我偏心吗?其实啊大家有没有体会,要算平均数的大小跟参加的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是不是3个人参加一定输,4个人参加一定输呢?(不一定)那跟什么有关系?(跟每一个人的数字有关系)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知道第4个人剪了多少个?

    2、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第4个带着大家的期望隆重2出场了(出示ppt1个数)

    生:(全班惊讶)我感觉第4组会输。

    师:你先不算,你先估计下第四组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我觉得是23456

    师:有没有可能是1,它最少的就是1其他随便给个什么数都比1大。有没有可能是7(没有可能)如果移多补少是话,有没有给7补了(没有)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5+7+6+1=19(个),164=4.5(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在哪儿第4组没有战胜第1组,他们输在哪儿了?

    生:最后一个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几个,或许第4组就会赢了。

    3、一组数据中任意一个数发生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师:试想一下:如果第4组最后一个人如果剪得稍微多一点,哪怕是2呢?张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算一算(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如果最后一次剪了2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平均能剪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5+7+6+2=20(个),204=5(个)。

    师:你们看一个数稍微有点变化,整体的平均数都会发生变化。

    二、深化理解

    师:现在,老师换下第4个人,我剪了10个。请问现在第4组的平均数增加了几个?

    生:8个

    生:10-2=884=2(个)

    师:强化增加了2个不是8个,因为增加的8除以4个人,4份等于平均数增加了2个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出示第四组三图并排呈现)(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2再变到10,平均数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增加的数要除以4才是增加的平均数。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

    生:不会,应该增加4.

    4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与算术平均数之差(离均差)的总数为0

    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

    生:想!

    师:以(图345)(图372)(图5762)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师: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练习

    1、书上69页,男生女生示意图

    2、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平均数呢

    生:一分钟我可以些多少个字

    生:运动会中的平均成绩3

    3、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那池塘边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请学。生指一指平均水深,处于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平均数教案【篇6】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数份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小学平均数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