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10篇
  •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3-04-19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10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10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1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1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2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

    因此,2k·360°+360°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

    属于第二象限角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2

    小猴的袜子店

    活动目标:

    1、感知袜子的不同特征,初步形成双的概念。

    2、大胆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尝试自己整理袜子。

    活动准备:

    背景图、架子、袜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

    1、小猴聪聪开了一家商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它开的是什么商店。(袜子店)

    2、商店里袜子可真多呀,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原来这么多的袜子大小不一样、颜色一样,图案也不一样,真漂亮。

    二、比一比:

    1、聪聪的店里有这么多漂亮的袜子却没有一个人来买袜子,你们猜是为什么呢?

    小结:原来袜子是一只一只的,这么多的袜子它们的图案、大小、颜色都不一样所以没有人买。

    2、原来袜子要两只的,我们来找找袜子的好朋友吧。

    ①颜色、大小相同

    ②颜色、大小、图案相同

    3、这样是一双了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两只大小一样,颜色一样,图案一样的袜子才是一双袜子。

    三、找一找:

    1、聪聪店的仓库里还有很多袜子,老师都把它们带来了,请你拿出小椅子下面袜子,到桌子上找到它的好朋友,配成一双,放到小猴的店里去卖,好吗?

    2、幼儿操作,并将找到的一双袜子夹在货架上。

    3、看看这些袜子都找对了吗?你是怎么找的?

    小结:找到两只大小、颜色、图案都一样的袜子,就可以成为一双袜子。你们真棒,都找对了,这下小猴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和 ,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 和 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观察上面几个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被平方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其中 ,

    表示的是算术平方根.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遇到的这样的式子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 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 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 是二次根式吗? 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 是二次根式,而 ,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分析: , , , 、 、 、 四个是二次根式. 因为a是实数时,a+10、a2-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a+10、a2-1可以是负数(如当a-10时,a+10又如当0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 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 有意义.

    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1) (2) (3) (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 ,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 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 是二次根式.

    (3) ,且x0,x0,当x0时, 是二次根式.

    (4) ,即 ,故x-20且x-20, x2.当x2时, 是二次根式.

    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1) ; (2) ; (3) ; (4)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

    (2)由 ,得3a-10,解得 .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 ,式子 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三)小结(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小结)

    1.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一个非负的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达式.

    2.式子中,被开方数(式)必须大于等于零.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二次根式

    分析:(2) 中, , 是二次根式;(5)是二次根式. 因为x是实数时,x、x+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x、x+1可以是负数(如x0时,又如当x-1时=,因此(1)(3)(4)不是二次根式,(6)无意义.

    2.a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五、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1;B组1.

    六、板书设计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_。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总结、归纳,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情景,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例题分析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和课外作业六个板块。这里分别就其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一分析。

    (一)问题情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多个生活背景问题,并就图表和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_,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祥见课件)

    新课程理念认为: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节课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函数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图象的变化趋势?

    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义”:

    从在某一区间内当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也增大,到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再到如何用x与f(x)来描述上升的图象?

    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几何画板的灵活使用,数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变得轻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次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入手,探讨单调性的概念,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从图形、直观认识入手,研究单调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三)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归纳: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准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注意点。

    定义中的“当x1x2时,都有f(x1)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

    (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

    (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

    让学生自已尝试写出减函数概念,由两名学生板演。提出单调区间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其实也叫做函数的增减性,它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同时明确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这样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数学感念的方法,提高其个性品质。

    (四)例题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

    2.例2.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明确本题要解决什么?定义要求是什么?怎样去思考?通过自己的解决,总结证明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变式一:函数f(x)=-3x+b在R上是减函数吗?为什么?

    变式二:函数f(x)=kx+b(k

    变式三:函数f(x)=kx+b(k

    错误:实质上并没有证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题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例1是教材中例题,它的解决强化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依托具体问题,对单调区间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例2是教材练习题改编,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使用定义证明的一般步骤:任取—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通过例2的解决是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概念进行简单论证的基本方法,强化证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解题的规范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常见的变形方法。

    (五)巩固与探究

    1.教材p36练习2,3

    2.探究: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规律?

    (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探究)本问题作为机动题。时间不允许时,就为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达到巩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对练习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六)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概念、方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会数学的和谐美。

    (七)课外作业

    1.教材p43习题1.3A组1(单调区间),2(证明单调性);

    2.判断并证明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3.数学日记:谈谈你本节课中的收获或者困惑,整理你认为本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1、2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增、减函数的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解题规范化的训练,并且以此作为学生对本结内容各项目标落实的评价。新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业3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是其很好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见ppt)

    五、评价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第一.教要按照学的法子来教;第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第三.强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过程的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体验了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针对教学目标,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_引趣,并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和 ,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 和 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 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 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 是二次根式吗? 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 是二次根式,而 ,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 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 有意义.

    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1) (2) (3) (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 ,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 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 是二次根式.

    (3) ,且x≠0,∴x>0,当x>0时, 是二次根式.

    (4) ,即 ,故x-2≥0且x-2≠0, ∴x>2.当x>2时, 是二次根式.

    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

    (2)由 ,得3a-1>0,解得 .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 ,式子 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圆柱体体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看一看祝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圆锥体.

    2、师:你们能不能用以前的办法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呢?

    生:可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来求出它的体积.

    师:如果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圆锥体还用这种办法,会怎样?

    生:能求出来但会很麻烦.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研究求圆锥体体积的办法.(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1、师:同学们,想求圆锥体的体积它会与哪些图形有关呢?

    生:圆柱体

    2、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选择能够推导出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学具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学生汇报:我们组选择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些水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5倍多一些.

    师:其他种和他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还愿意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大米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生汇报:我们小组也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细沙进行实验.我们把细沙装满圆锥体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正好倒了三次没有剩余.我们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2、师:为什么你们在实验的时候都用圆锥体和圆柱体,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结论呢?

    生:因为第一组用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以得到的结论和我们两组不同。

    3、师: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这样的关系。即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字母V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s表示它的底面积,h表示它的高。V=1/3sh。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3)圆锥体的高是圆柱体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相同。()

    2、解决问题

    (1)有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体沙堆,底面积是18平方米,高6米求沙堆的体积?

    (3)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0平方分米,求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我以高昂的激情,丰富的执教经验,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不失为一节让人回味的好课。

    1、难点分散。

    针对学生对圆锥体刚刚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有了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对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没有充分的认识。教者采用了直观的导入:出示一个圆锥体,提问:“你认识这个物体吗?谁能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回答后。教者紧接又发问:“如果是较大的物体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入胜的问话,强烈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

    2、导入的新颖。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了有序的思维境地,教者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自主地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空间,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得以自由的发表。教师的适时的点拨,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即: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关系才存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3、教学手段和练习配套。

    教者用考一考、请听题等手段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强化。一方面,使学生的情绪围着教者的教学目标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每个人都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看,符合了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4、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结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始终处在思维十分活跃的状态中,高潮迭起,一波连着一波,让人体会到了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教学魅力。教者的教学魅力尽现于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步行汽车飞机自行车

    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

    1800千米5千米16千米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知识介绍:

    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我们伟大祖国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活动一:比大小

    活动目的:激发求知欲望。

    课件播放: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踩竹笋,它们都踩到了一只竹笋。熊猫都都说:今天我踩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眯眯听了不服气的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竹笋。熊猫花花也不甘示弱的说:不对,不对,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

    师:竹林里的争论还在继续着,同学们,到底三只熊猫的竹笋谁的最大呢?让我们来猜一猜吧!

    师:我们光是猜,说服力并不强,那么能找到什么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活动二:议一议

    活动目的: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交流、探究,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

    1、出示课题

    2、找圆锥体和学过的什么体有相似之处

    3、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的关系。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数学优秀的教案设计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