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汇总11篇
  •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5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汇总11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无论是教学课件或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效果的重要工具。以下内容“小学数学教师教案”是栏目小编特意分享给您的,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 复习 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课后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分析;通过学习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指南针

    2.年历卡

    3.24时计时法的钟面模型

    4.面积单位卡片

    5.简易天平

    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除法…………………………………3课时左右

    二、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认识位置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5

    课题: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第九册128页例6。

    一、对教材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 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教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主要针对新授的内容和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及感到列方程有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基本训练,进行列方程的训练,如,x的5倍与x的和是80;根据题意把方程写完全的训练,如,果园里原有桃树x棵,杏树135棵,两种树一共有180棵。=180,=135;根据线段图列方程的训练,如,第二个环节是练习例6前的复习题,对学生再现了三年级的内容是为学习例6"架桥"。为学习新课予作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导入新课。从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和一个条件,将复习题变成例6。使学生感到数量关系并不生疏,但由于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又感到难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习新课提供良好的情感和认知的起点。(第一阶段需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安排四个环节。一是审题。即,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画好线段图,找出已知数,并将其中的一个设为x,而另一个则根据题中的一个条件写成含x的代数式。解答例6就应先设桃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数的3倍这一条件得出杏树为3x棵,画好的线段图如下:二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前面设未知数时已使用了一个条件,现在用另一个条件来列方程。即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列出方程x+3x=180;也可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来设未知数,根据另一条件列方程。这时设桃树为x棵,杏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180- x=3x;也可设杏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树的3倍,得出桃树是13x棵,列出的方程是x+13x=180;也可根据另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即设杏树为x 棵,桃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x=3(180-x)。但后几种方程解起来不方便,有的方程目前学生还不会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只列不解。这些方程的列出有利于全面掌握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掌握,先根据一个条件设第二个未知数,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列出,特别是中差生,只掌握书中的一种即可。列出这些方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书中列出的方程容易解,为此,教育学生今后学习时,不仅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易解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阶段需2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巩固练习,安排三个层次。

    一是巩固新知的练习,可做1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接着做"想一想"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解"和倍"题的方法解"差倍"题,完成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安排课堂上的独立作业(5分钟左右)让学生独立做129页练习三十一的第一、二题,(对较好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题目)做完之后要认真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和打开思维受阻之处。

    最后做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129页练习三十一第3、4、5题)。(第三阶段需15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科学活动《排一排》。

    下面,我将从说幼儿、说教材、说目标、说准备、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延伸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幼儿

    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启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它重在操作,以实物吸引幼儿的兴趣,在学习中显得更加轻松,幼儿更加愿意主动探索,让整个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排一排,让幼儿在积极主动地体验过程中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为发挥排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能够按照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很适应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说目标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二点尝试。

    1、运用变“魔术”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用看不见的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用串好的扣子逐渐引导幼儿注意珠子的排序。

    2、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图形宝宝,并能细细地,有顺序地操作。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该活动的目标;

    (1)、初步感知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2)、能仔细观察排列的规律,清晰的进行表达。

    (3)、对排序活动感兴趣,愿意并积极的参加操作活动。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3个目标,幼儿能够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能积极参加到操作活动中。

    四、说准备

    穿好的扣子教具不同颜色图片(小动物图片)

    各种图形若干(圆形)

    重点: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难点:按一定顺序排序。

    五、说教法

    (一)、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示范法

    通过示范把各种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排成一横排,引导幼儿观察说出他们都是怎么排列的。

    2、游戏法:

    以游戏的形式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把几何图形按形状分类。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的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七、说过程

    1、游戏“开火车”

    在游戏中,让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巩固学习三种几何图形。

    2、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图形分类排一排。

    八、说延伸

    益智区中,提供木珠,各种塑料雪花片,图形片,可供{色、形状、大小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_)平方米50000平方米=(_)公顷3平方千米=(_)公顷90000公顷=(_)平方千米

    五、出示达标题

    __x

    六、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七、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9

    一、培训目标:

    开展好校本项目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争创东宝区学习型学校,打造一支科研型、学习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均衡发展,使我校教育事业向全面、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领导小组及培训对象:

    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1、进一步开展“班班通”应用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班班通”应用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2、结合“比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开展好校本项目“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上有所作为。

    3、结合“访万家”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开展关爱特殊群体学生话题讨论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4、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远程资源应用的操作和运用,能开展推荐平台的话题发布及讨论活动。

    5、利用网络平台“教育博客”“论坛平台”打造新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6、组织和督促教师参与并顺利完成“国培计划”。

    7、组织教师认真有效的开展周工作反思活动。

    8、建立好“学校资源库”,指导教师会用和用好资源库,并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四、组织与管理:

    1、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2、“班班通”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在微机室举行,由远教室、教科室负责落实具体的培训内容,聘请培训主讲教师;“高效课堂模式理论”研究由教导处和教科室组织实施;自主研修由各教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按进度进行。

    3、由德育室、安全室、教导处、教科室联合开展期末检查评比,并做好各类文字、网络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五、培训效果的评价:

    1、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感受,提出疑问。

    2、利用网络平台查实绩,按要求完成教育博客撰写任务、积极参与话题发布和话题讨论活动。

    3、根据教师的参与程度、教师完成工作情况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篇11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汇总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