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合集
  •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18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合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1)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UID131381帖子48精华1积分3310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小时注册时间20xx-7-29最后登录20xx-8-2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报告回复TOP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Pp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3)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①学生初读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6)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材简说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可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安排互相交流后,老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促、插”,前是平舌音,后是翘舌音。

    要求会写的字有10个,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交流,老师相机了解写字的重难点,然后作重点提示。如,“深”,右边上面不要多一点;“逢”,里边的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佳”,右边是“圭”,而不是一竖直贯四横;“倍”,注意和“陪”的区别;“插”,不要写成“播”。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给古诗加注释,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因此要给学生讲一讲注释是怎么回事及怎样使用注释。注释一般都是针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要生搬硬套,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下面补充一些词的注释: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远。供教学时参考。

    3.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夜书所见》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但不要过分渲染。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这两句给人的画面感很强,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那种景象,然后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课后习题的相关要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大意是:“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前两句中得到了直接抒发,要特别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独”字和两个“异”的表达效果。

    4.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朗读有助于整体感知诗歌意思,更有助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两首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总体上可舒缓些。不过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感情明显有所舒解,读的时候,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处理。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体会,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也可引导学生对照文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合作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5.在教学之初或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

    四、参考资料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的诗都收在诗集《靖逸小集》中。另外,他还著有《四朝闻见录》,其中杂叙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又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闲生活。有《王右丞集》。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绔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不过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但数量多,而且状物精细传神,语言清新凝练,色彩鲜明如画。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王维除诗作优美外,还擅图画,是当时著名画手,这种特长也增强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篇7)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