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中心环教案 万能通用篇
发表时间:2022-01-26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1)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4)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理解: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4)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5)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归纳讲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增强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自觉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4)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加入到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生
二、知识结构
三、知识要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关系
3、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三、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1、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相互区别(含义、方式不同)
2)相互联系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怎么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建设
六、联系实际
XX年9月18日,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次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群众爱戴的先进典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七、问题探究
有人对青少年参加红色旅游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青少年只要掌握了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自然就会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巩固练习(导学练)
Jk251.coM编辑推荐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是不准确的。
旅游与区域发展(相关) 万能通用篇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相关素材)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xx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基于以上分析,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一)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在保持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同时,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发展到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到xx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持续增长的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
(三)旅游促进更大需求
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初步预测,到xx年,我国乘坐飞机的乘客将达到4.5亿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飞机约1800架、新增航班约630万架次;乘坐铁路的游客将达25亿人次左右,需新增客运车辆约5万辆;全国将新增私家车约4000万辆;将新增客运船舶约1万艘;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
单元文化景观的构成教案 万能通用篇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第一节文化景观的构成一、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狭义上的文化——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定义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
内容
具有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举例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教材图3.2及图3.3)
语言、文学、艺术(图3.4)、宗教(图3.5)、法律、风俗、制度
二者关系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教材46页图3.4及图3.5)
阅读比较(教材45页图3.5及图3.3),说明它们反映的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注意的问题——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课堂提问:阅读教材(图3.2~图3.5)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答: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因为它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再如傣族泼水节、各种文艺演出等。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龙门石窟佛像是文化景观,它们分别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等。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教材教法 万能通用篇
第十六课
地位分析
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风格多样、取材广泛、思想丰富,优秀词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书画界也是人才辈出,张择端、赵孟頫、“宋四家”个个光彩照人,成就非凡。宋元时期是我国文化高度发达,全面繁荣的时期,对中国以及世界闻名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和社会课中有一定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宋元时期优秀的文化遗产,认识到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去体会古代文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重点分析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前后费时19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元文坛熠熠生辉,人才济济,宋词、元曲成就非凡。苏轼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委婉清新、辛弃疾的慷慨悲歌、关汉卿愤世嫉俗,一扫晚唐五代浮靡的文风,开创了文坛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宋词元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
通过对宋元文化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1)内容多,头绪繁杂。宋元文化的领域繁多,特别是宋词,不同时期、不同词人的作品又有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要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困难。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条理清楚、繁简适度。(2)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发展情况。初一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修养很缺乏,理解起来有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司马光像”,简介司马光生平)。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在体例、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来学习《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点。(在对比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纪传体”、“编年体”的含义及各自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种体例各有千秋。强调《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司马光在史学上的巨大贡献,史学界把他同司马迁并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二司马”。至于《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教师可点到为止,对于初中学生不作过多要求。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司马光等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艰苦的写作过程。
宋词和优秀词人。教师简介词的产生、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宋词繁荣的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朗读、鉴赏不同词人的作品,感受和领会不同词作的风格、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比如“苏轼”,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在音乐声中显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想象,从而感受词作所描绘的古战场的雄浑壮观场面,表达出的作者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李清照和辛弃疾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学习,但要注意结合他们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经历,理解他们词风的不同。
元曲和关汉卿。教师简介我国戏曲的发展概况,指出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曲。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元杂剧的结构和角色分工,使学生对元杂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于“关汉卿和《窦娥冤》”,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教师再对关汉卿和《窦娥冤》作简要介绍。然后向学生演示《窦娥冤》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关汉卿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鞭挞封建势力的黑暗不公,表达了对备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简介五代宋元时期绘画的发展及特色,特别是风俗画的创作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观看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情况以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文化现象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课堂导入
导入一:(屏幕显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朗读、欣赏苏轼的词作,指出宋元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在隋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出现了像苏轼、辛弃疾、关汉卿等著名的文学家,还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艺术家张择端、赵孟頫等。从而引入新课。
导入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指出: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从而引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