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复数的向量表示
  • 复数的向量表示

    发表时间:2022-01-22

    【www.jk251.com - 复数的向量表示】

    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高中教案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数的向量表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掌握,复数模的概念及求法,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2通过数形结合研究复数.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复数向量的表示及复数模的概念.

    教学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向量的概念;模;复平面.

    2新课:

    一、:

    在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点Z(a,b)为终点的向量OZ,由点Z(a,b)唯一确定.

    因此复平面内的点集与复数集C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复平面内的点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

    常把复数z=a+bi说成点Z(a,b)或说成向量OZ,并规定相等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二、复数的模

    向量OZ的模(即有向线段OZ的长度)叫做复数z=a+bi的模(或绝对值)记作|Z|或|a+bi|

    |Z|=|a+bi|=a+b

    例1求复数z1=3+4i及z2=-1+2i的模,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解:∵|Z1|2=32+42=25|Z2|2=(-1)2+22=5

    ∴|Z1|>|Z2|

    练习:1已知z1=1+3iz2=-2iZ3=4Z4=-1+2i

    ⑴在复平面内,描出表示这些向量的点,画出向量.

    ⑵计算它们的模.

    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复数Z=a+bi,当b=0时z∈R|Z|=|a|即a在实数意义上的绝对值复数模可看作点Z(a,b)到原点的距离.

    例2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⑴|Z|=4⑵2≤|Z|<4

    解:(略)

    练习:⑴模等于4的虚数在复平面内的点集.

    ⑵比较复数z1=-5+12iz2=―6―6i的模的大小.

    ⑶已知:|Z|=|x+yi|=1求表示复数x+yi的点的轨迹.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一、: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二、复数的模例2

    例1

    探究活动

    已知要使,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解:要使,即由此可知,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为6,如把看成动点,则它的轨迹是椭圆.

    因此,所要增加的条件是:点应满足条件.

    说明此题是属于缺少条件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做法是从结论出发,并采用逆推的方法得出终结的结论,便理所求的条件.

    jk251.coM小编推荐

    复数的向量表示 精选版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掌握,复数模的概念及求法,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2通过数形结合研究复数.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复数向量的表示及复数模的概念.

    教学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向量的概念;模;复平面.

    2新课:

    一、:

    在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点Z(a,b)为终点的向量OZ,由点Z(a,b)唯一确定.

    因此复平面内的点集与复数集C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复平面内的点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

    常把复数z=a+bi说成点Z(a,b)或说成向量OZ,并规定相等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二、复数的模

    向量OZ的模(即有向线段OZ的长度)叫做复数z=a+bi的模(或绝对值)记作|Z|或|a+bi|

    |Z|=|a+bi|=a+b

    例1求复数z1=3+4i及z2=-1+2i的模,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解:∵|Z1|2=32+42=25|Z2|2=(-1)2+22=5

    ∴|Z1|>|Z2|

    练习:1已知z1=1+3iz2=-2iZ3=4Z4=-1+2i

    ⑴在复平面内,描出表示这些向量的点,画出向量.

    ⑵计算它们的模.

    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复数Z=a+bi,当b=0时z∈R|Z|=|a|即a在实数意义上的绝对值复数模可看作点Z(a,b)到原点的距离.

    例2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⑴|Z|=4⑵2≤|Z|<4

    解:(略)

    练习:⑴模等于4的虚数在复平面内的点集.

    ⑵比较复数z1=-5+12iz2=―6―6i的模的大小.

    ⑶已知:|Z|=|x+yi|=1求表示复数x+yi的点的轨迹.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一、: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二、复数的模例2

    例1

    探究活动

    已知要使,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解:要使,即由此可知,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为6,如把看成动点,则它的轨迹是椭圆.

    因此,所要增加的条件是:点应满足条件.

    说明此题是属于缺少条件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做法是从结论出发,并采用逆推的方法得出终结的结论,便理所求的条件.

    数学教案-复数的向量表示(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复数的向量表示,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向量表示

    教学目的

    1掌握复数的向量表示,复数模的概念及求法,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2通过数形结合研究复数.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复数向量的表示及复数模的概念.

    教学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向量的概念;模;复平面.

    2新课:

    一、复数的向量表示:

    在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点Z(a,b)为终点的向量OZ,由点Z(a,b)唯一确定.

    因此复平面内的点集与复数集C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复平面内的点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

    常把复数z=a+bi说成点Z(a,b)或说成向量OZ,并规定相等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二、复数的模

    向量OZ的模(即有向线段OZ的长度)叫做复数z=a+bi的模(或绝对值)记作|Z|或|a+bi|

    |Z|=|a+bi|=a+b

    例1求复数z1=3+4i及z2=-1+2i的模,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解:∵|Z1|2=32+42=25|Z2|2=(-1)2+22=5

    ∴|Z1|>|Z2|

    练习:1已知z1=1+3iz2=-2iZ3=4Z4=-1+2i

    ⑴在复平面内,描出表示这些向量的点,画出向量.

    ⑵计算它们的模.

    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复数Z=a+bi,当b=0时z∈R|Z|=|a|即a在实数意义上的绝对值复数模可看作点Z(a,b)到原点的距离.

    例2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⑴|Z|=4⑵2≤|Z|<4

    解:(略)

    练习:⑴模等于4的虚数在复平面内的点集.

    ⑵比较复数z1=-5+12iz2=―6―6i的模的大小.

    ⑶已知:|Z|=|x+yi|=1求表示复数x+yi的点的轨迹.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一、复数的向量表示: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

    二、复数的模例2

    例1

    探究活动

    已知要使,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解:要使,即由此可知,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为6,如把看成动点,则它的轨迹是椭圆.

    因此,所要增加的条件是:点应满足条件.

    说明此题是属于缺少条件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做法是从结论出发,并采用逆推的方法得出终结的结论,便理所求的条件.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间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话,必然会强化对复数知识的掌握。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精选版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推荐】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运算;

    (2)能应用i和的周期性、共轭复数性质、模的性质熟练地进行解题;

    (3)让学生领悟到“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学习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复数乘除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与加减法一样,可以按多项式的乘法进行,但必须在所得的结果中把换成-1,并且把实部与虚部分合并.很明显,两个复数的积仍然是一个复数,即在复数集内,乘法是永远可以实施的,同时它满足并换律、结合律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规定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它同多项式除法类似,当两个多项式相除,可以写成分式,若分母含有理式时,要进行分母有理化,而两个复数相除时,要使分母实数化,即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使分母变成实数.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时,复数的乘法法则规定按照如下法则进行.设是任意两个复数,那么它们的积:

    也就是说.复数的乘法与多项式乘法是类似的,注意有一点不同即必须在所得结果中把换成一1,再把实部,虚部分别合并,而不必去记公式.

    2.复数的乘法不仅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实数集R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律,在复数集C中仍然成立,即对任何,,及,有:

    ,,;

    对于复数只有在整数指数幂的范围内才能成立.由于我们尚未对复数的分数指数幂进行定义,因此如果把上述法则扩展到分数指数幂内运用,就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如,若由,就会得到的错误结论,对此一定要重视。

    3.讲解复数的除法,可以按照教材规定它是乘法的逆运算,即求一个复数,使它满足(这里,是已知的复数).列出上式后,由乘法法则及两个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由此

    于是

    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却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锻炼我们的逆向思维,拓宽和加深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5.教材194页第6题这是关于复数模的一个重要不等式,在研究复数模的最值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上述绝对值不等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

    2.理解复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3.知道复数的乘法是同复数的积,理解复数集C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掌握i的乘法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复数乘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

    难点是复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法,其运算法则与两个多项式相加减的办法一致.那么两个复数的乘法运算是否仍可与两个多项式相乘类似的办法进行呢?

    教学中,可让学生先按此办法计算,然后将同学们运算所得结果与教科书的规定对照,从而引入新课.

    2.提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

    指出这一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由于它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一致,因此,不需要记忆这个公式.

    3.引导学生证明复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4.讲解例1、例2

    例1求.

    此例的解答可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组织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共轭复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上公式来证明:

    例2计算.

    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按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比如说第一组按进行计算;第二组按进行计算.讨论其计算结果一致说明了什么问题?

    5.引导学生得出复数集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以及i的乘方性质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虑是否将这些结论推广到自然数幂或整数幂.

    6.讲解例3

    例3设,求证:(1);(2)

    讲此例时,应向学生指出:(1)实数集中的乘法公式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2)复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乘方,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应先处括号里面的.

    此后引导学生思考:(1)课本中关于(2)小题的注解;(2)如果,则与还成立吗?

    7.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第1、2、3题.

    8.归纳总结

    (1)学生填空:

    ;==.

    设,则=,=,=,=.

    设(或),则,.

    (2)对复数乘法、乘方的有关运算进行小结.

    9.作业

    课本习题5.4第1、3题.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荐】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运算;

    (2)能应用i和的周期性、共轭复数性质、模的性质熟练地进行解题;

    (3)让学生领悟到“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学习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复数乘除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与加减法一样,可以按多项式的乘法进行,但必须在所得的结果中把换成-1,并且把实部与虚部分合并.很明显,两个复数的积仍然是一个复数,即在复数集内,乘法是永远可以实施的,同时它满足并换律、结合律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规定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它同多项式除法类似,当两个多项式相除,可以写成分式,若分母含有理式时,要进行分母有理化,而两个复数相除时,要使分母实数化,即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使分母变成实数.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时,复数的乘法法则规定按照如下法则进行.设是任意两个复数,那么它们的积:

    也就是说.复数的乘法与多项式乘法是类似的,注意有一点不同即必须在所得结果中把换成一1,再把实部,虚部分别合并,而不必去记公式.

    2.复数的乘法不仅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实数集R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律,在复数集C中仍然成立,即对任何,,及,有:

    ,,;

    对于复数只有在整数指数幂的范围内才能成立.由于我们尚未对复数的分数指数幂进行定义,因此如果把上述法则扩展到分数指数幂内运用,就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如,若由,就会得到的错误结论,对此一定要重视。

    3.讲解复数的除法,可以按照教材规定它是乘法的逆运算,即求一个复数,使它满足(这里,是已知的复数).列出上式后,由乘法法则及两个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由此

    于是

    得出商以后,还应当着重向学生指出:如果根据除法的定义,每次都按上述做来法逆运算的办法来求商,这将是很麻烦的.分析一下商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得出两个复数相除的较为简捷的求商方法,就是先把它们的商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把分子与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再把结果化简即可.

    4.这道例题的目的之一是训练我们对于复数乘法运算、乘方运算及乘法公式的操作,要求我们做到熟练和准确。从这道例题的运算结果,我们应该看出,也是-1的一个立方根。因此,我们应该修正过去关于“-1的立方根是-1”的认识,想到-1至少还有一个虚数根。然后再回顾例2的解题过程,发现其中所有的“-”号都可以改成“±”。这样就能找出-1的另一个虚数根。所以-1在复数集C内至少有三个根:-1,,。以上对于一道例题或练习题的反思过程,看起来并不难,但对我们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却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锻炼我们的逆向思维,拓宽和加深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5.教材194页第6题这是关于复数模的一个重要不等式,在研究复数模的最值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上述绝对值不等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

    2.理解复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3.知道复数的乘法是同复数的积,理解复数集C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掌握i的乘法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复数乘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

    难点是复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法,其运算法则与两个多项式相加减的办法一致.那么两个复数的乘法运算是否仍可与两个多项式相乘类似的办法进行呢?

    教学中,可让学生先按此办法计算,然后将同学们运算所得结果与教科书的规定对照,从而引入新课.

    2.提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

    指出这一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由于它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一致,因此,不需要记忆这个公式.

    3.引导学生证明复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4.讲解例1、例2

    例1求.

    此例的解答可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组织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共轭复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上公式来证明:

    例2计算.

    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按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比如说第一组按进行计算;第二组按进行计算.讨论其计算结果一致说明了什么问题?

    5.引导学生得出复数集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以及i的乘方性质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虑是否将这些结论推广到自然数幂或整数幂.

    6.讲解例3

    例3设,求证:(1);(2)

    讲此例时,应向学生指出:(1)实数集中的乘法公式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2)复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乘方,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应先处括号里面的.

    此后引导学生思考:(1)课本中关于(2)小题的注解;(2)如果,则与还成立吗?

    7.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第1、2、3题.

    8.归纳总结

    (1)学生填空:

    ;==.

    设,则=,=,=,=.

    设(或),则,.

    (2)对复数乘法、乘方的有关运算进行小结.

    9.作业

    课本习题5.4第1、3题.

    数量的表示(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列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

    (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少?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列代数式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故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注意所选例题及练习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复数的向量表示】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