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 精选版
  • 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1-20

    【www.jk251.com -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无论何时,撰写教案都是我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如何才能写好高中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 精选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渗透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以及函数思想。

    二、教学重点: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难点:观察规律。

    四、教学准备:4个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套写有进位加法的36道题的卡片。

    教者手记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一步学习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力争取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力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及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使他们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在教法上,提倡多种思路,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场所。在多种思路的基础上,侧重“凑十法”。

    例:电脑显示本班9个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和5个同学跳绳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图意说三句话。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9+5=()。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个画面,引出课题,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增添了课堂情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9+5=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想不出来的同学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师主宰一切的现象和做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共同发现知识的自由、民主的集体活动场所。充分相信学生,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使学习变为儿童在一种积极心态调动下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问题、新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第二问,因为学生根据数数,能够知道9+5=14,就会积极地从其他途径去探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使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获得很多时候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能从动作中发现、思索,获得直观的知识,初步获得9+5=14的思维过程。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这样设计问题,还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已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充分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学生汇报了多种思考方法:

    3.因为10+5=15,所以9+5=14;

    4.9+5=10+5-1=14;

    5.因为9-5=4,所以9+5=14。

    这种交流,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学生思维的交流,展示以“凑十法”为基础的各种算法,既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掌握了基本计算方法,接着出示8只白鸭和5只黄鸭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两次实践后,得出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用“凑十法”比较简便。最后用“凑十法”计算7+5=,6+5=,以此巩固“凑十法”,并提问:9+5,8+5,7+5,6+5,为什么有的5分成2和3,有的分成3和2,还有的被分成1和4?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归纳出给大数凑十比较简便,在观察中,总结出见9想1,见8想2,见7想3……有的学生还发现了9+几,和的个位都比几少1;8+几,和比几少2……最后,通过练习,逐步巩固,缩短思维过程,达到多重教学目的。

    jk251.coM小编推荐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荐】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精】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间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话,必然会强化对复数知识的掌握。

    百分数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课本第127至12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三十四。

    一、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特征,能较熟练地理解这一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合作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百分数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

    百分数有关知识

    (一)百分数: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写法:90%108.5%

    与分数在定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写单位名称。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小数互化

    百分数分数互化:

    (三)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结合133页3题)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关键:确定单位“1”与分数应用题类同。

    纳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结合133页5题)

    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百分数有关知识: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133页整理和复习2题。练习三十四1、2题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四3、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七、板书设计(略)

    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精选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一)复习面积公式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平行、旋转平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习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二)基本练习

    1.判断题。

    (1)两个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2)两个底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订正:(1)√(2)×(3)×(4)×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①看清是什么图形;②选择正确的公式;③正确的计算;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3.61平方米;(2)3.41平方米,4.5平方分米,357平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三)综合练习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平方分米,(2)6平方厘米,(3)8平方分米,(4)4平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订正:38×38÷2×6=4332(平方厘米)

    4.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订正:28×57.5=1610(平方米)

    1610平方米=0.161公顷

    3542÷0.161=22000(千克)

    5.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订正:(1)3.8×4.4÷2=8.36(平方米)(2)4.2×4.4=18.48(平方米)(3)(5+1.2)×4.4÷2=13.64(平方米)

    教学意图:能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质疑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出示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思考题答案

    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正确答案:75平方厘米

    关于高中教案整理复习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1(1)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

    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中等题是复习主流 精选版


    “英语”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在对试卷难易度比例的描述中,同样以中等题为主。

    ◆变化分析

    今年我省考试说明和XX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考试说明仍将依据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不依据某一版本教材。不同的是,在“附录一”中提供了典型试题分析,并提示难度系数,主要是帮助考生进一步了解和全方位地感受高考,避免复习迎考中的盲目性,有助于减小学生应对高考的压力和恐惧感。

    考试性质中明确规定:“高考应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语句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考试也会体现它的工具性,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不应只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运用语言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方面和去年保持一致,体现了我省高考稳定性原则。去年考生和教师群体对英语高考试卷反映较好,比较适合本地实际。因此,对试卷难易度比例的描述中,同样以中等题为主,根据难度系数提示可以看出“中等题”难度通常在0.50~0.60之间。

    ◆复习提示

    1.听力在试卷开始部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材料为主,难度控制在0.65左右,区分度不会太大,体现了近几年来提倡的考试的人文化趋势。

    2.单项选择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基本载体,通过语境考查语法、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难度通常控制在0.40~0.45左右。

    3.众所周知,完形填空对中国考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也是大多数考生考场上投入时间最多的题目,因此,不论从短文还是题目设置都不会太难,难度通常控制在0.65左右。该题型特点:(1)材料生活化——通过小事讲大理;(2)科学、合理设置题目——在没有完成填空的情况下能基本读懂短文主旨大意;(3)以实词为主——突出语篇和语境的作用。

    4.“阅读理解在试卷中占权重较大,因为阅读是我国考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因此,该题型是高考试卷区分度的主题体现区域。为了保证区分度和试卷的整体难度,本题型总体难度控制在0.45左右。根据XX年高考试卷和考试说明,高考阅读材料有如下特点:(1)内容的生活化;(2)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3)语言的真实性和地道性;(4)载体的文化性和知识性(让考生在学习中学习,学习中考试)。

    5.任务型读写是XX年加进的新题型,“考查考生对文中有效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对阅读信息二次加工的准确性。”其特点是:(1)表格概括短文重要信息;(2)有序排列;(3)实词为主;(4)大多数词需要不同层次的信息转换和提炼,少数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的词,也需要考生对原文的充分理解和归纳。该题目属于能力型题目,区分度较大,通常在0.40左右。

    6.书面表达也是能力型题目,“书面表达要求考生:(1)完成规定任务;(2)覆盖所有内容要点;(3)表达方式多样化;(4)意义转达的有效性;(5)书写语言的规范性;(6)话题为学生熟悉,有话可说;(7)简明提示,情景真实;(8)半开放性,给考生提供充分拓展的空间。”难度适中,通常在0.50左右。

    高二英语会考单词复习 精选版


    i

    iiceicecreamideaidealidentifyidentityi.e.ifignoreillillnessillustrateimageimaginationimagineimmediateimmediatelyimpactimpatientimplicationimplyimportimportanceimportantimposeimpossibleimpressimpressedimpressionimpressiveimproveimprovementininabilityinchincidentincludeincludingincomeincreaseincreasinglyindeedindependenceindependentindexindicateindicationindirectindividualindustryinevitableinevitablyinfectinfectedinfectioninfectiousinfluenceinforminformalinformationingredientinitialinitiallyinitiativeinjuryinjuredinjuryinkinnocentinsectinsertinsideinsistinstallinstanceinsteadinsteadofinstituteinstitutioninstructioninstrumentinsultinsultinginsuranceintelligenceintelligentintendintendedintensioninterestinterestedinterestinginternalinternationalinternetinterpretinterpretationinterruptinterruptionintervalinterviewintointroduceintroductioninventinventioninvestinvestigateinvestigationinvestmentinvitationinviteinvolveinvolvedinvolvementironirritateirritatedislandissueititemitsitself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间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话,必然会强化对复数知识的掌握。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精选版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

    5、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一家国营企业,了解过去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现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了哪些新特点?情况如何?谈谈你的感想,写一个调查报告。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精选版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本节的重要目的。学习线性规划的有关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问题,因而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困难大多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既数学建模),所以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熟悉生活,了解实际情况,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法建议

    (l)建议可适当采用电脑多媒体和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来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上可以设计几个实际让学生分组研讨解答,一方面是复习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解法,为总结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常见类型作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到外面分组调研积累经验,让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3)确定研究课题,建议各小组以三个常见问题为主,或者根据本小组实际自拟课题.

    (4)活动安排,建议要求各小组分式明确,团结协作,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学生研究活动的成果,可以用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体现.一切以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5)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研究性课题,建议作做好成果展示、评估和交流.展示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来分享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估,可以使同学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研究过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为约束条件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问题。那么是否有多个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呢?又什么样的问题不用线性规划知识来解决呢?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教学模型

    线性规划研究的是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取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一般地,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字模型是

    已知其中都是常数,是非负变量,求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里是常量。

    前面我们计论了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用图解法来求最优解,涉及更多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不能用图解法求解。比如线性不等式不能用图形来表示它,那么对四元线性规划问题就不能用图形来求解了,对这样的线性规划问题怎样求解,同学们今后在大学学习中会得到解决。

    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两类问题中得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常见问题有:

    1.物调运问题

    例如,已知两煤矿每年的产量,煤需经两个车站运往外地,两个车站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且已知两煤矿运往两个车站的运输价格,煤矿应怎样编制调运方案,能使总运费最小?

    2.产品安排问题

    例如,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甲种或乙种产品需要的A、B、C三种材料的数量,此厂每月所能提供的三种材料的限额都是已知的,这个工厂在每个月中应如何安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能使每月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3.下料问题

    例如,要把一批长钢管截成两种规格的钢管,应怎样下料能使损耗最小?

    4.研究一个例子

    下面的问题,能否用线性规划求解?如能,请同学们解出来。

    某家具厂有方木料,五合板,准备加工成书桌和书橱出售,已知生产每张书桌需要方木料、五合板,生产每个书橱需要方木料、五合板,出售一张书桌可获利润80元,出售一个书橱可获利润120元,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桌,可获利润多少?如何只安排生产书橱,可获利润多少?怎样安排生产时可使所得利润最大?

    A.教师指导同学们逐步解答:

    (1)先将已知数据列成下表

    (2)设生产书桌x张,生产书橱y张,获利润为z元。

    分析:显然这是一个二元线性问题,可归结于线性规划问题,并可用图解法求解。

    (3)目标函数

    ①在第一个问题中,即只生产书桌,则,约束条件为

    ∴最多生产300张书桌,获利润元

    这样安排生产,五合板先用光,方木料只用了,还有没派上用场。

    ②在第二个问题中,即只生产书橱,则,约束条件是

    ∴最多生产600张书橱,获利润元

    这样安排生产,五合板也全用光,方木料用去了,仍有没派上用场,获利润比只生产书桌多了48000元。

    ③在第三个问题中,即怎样安排生产,可获利润最大?

    ,约束条件为

    对此,我们用图解法求解,

    先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

    时得直线与平行的直线过可行域内的点M(0,600)。因为与平等的过可行域内的点的所有直线中,距原点最远,所以最优解为,即此时

    因此,只生产书橱600张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72000元。

    B.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只生产书橱,可获最大利润的情形呢?第一,书橱比书桌价格高,因此应该尽可能多生产书橱;第二,生产一张书橱只需要五合板,生产一张书桌却需要五合板,按家具厂五合板的存有量,可生产书橱600张,若同时又生产书桌,则生产一张书桌就要减少两张书橱,显然这不合算;第三,生产书橱的另种材料,即方木料是足够供应的,家具厂方木料存有量为,而生产600张书橱只需要方木料。

    这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C.改变这个例子的个别条件,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将这个例子中方木料存有量改为,其他条件不变,则

    M(100,400)而平行于的直线离原点的距离最大,所以最优解为(100,400),这时(元)。

    论文,并互相交流。

    探究活动

    如何确定水电站的位置

    小河同侧有两个村庄A,B,两村庄计划于河上共建一水电站发电供两村使用.已知A,B两村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0m和700m,且两村相距500m,问水电站建于何处,送电到两村电线用料最省?

    [解]视两村庄为两点A,B,小河为一条直线L,原问题便转化成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P点到A,B两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的问题.

    以L所在直线为轴,轴通过A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作A关于轴的对称点,连,与轴交于点P.由平面几何知识得,点P即为所求.据已知条件,A(0,300),(0,-300).过B作轴于点,过A作,于点H.

    由,,得B(300,700).于是直线的方程为

    所以P点的坐标即为与轴的交点(90,0),即水电站应建在河边两村间且离A村距河边的最近点90m的地方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 精选版】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