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精选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2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欢迎阅读。

    有价值的教学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要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的内容明确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接受知识结构,如何去写一篇教案呢?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2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因此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法:俗话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即先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第二部分:绕题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待探究问题定向后,我会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组交流找出问题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这是教学重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导学生指出文包诗的特点(即教学难点)是:诗文结合,相互对照。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再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问“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这时我会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宽想象空间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进一步体会前面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第3课的《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静的心情,并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第五部分:总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与作者一同去体会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思乡之情。”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因此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与诗人共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6

    读课题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三生)齐读,师正音逢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佳节什么意思?

    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师:逢是遇到的意思。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为什么要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佳节是什么时候?

    师:预习了课文了?

    检查词语

    (回)忆王维重阳节头插茱萸思绪万千扶老携幼手挽着手

    生读,师纠正:重阳节

    齐读。

    去掉拼音再指读生词读音

    齐读。

    今天学习的十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的笔顺特别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学生描红

    学完生字新词,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连贯

    指名四生朗读课文

    纠正遍插谁把文章最后一节再读一遍,不着急。

    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划

    生交流。

    1、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谁来读出更加的意思。

    师:佳节是哪个节日,课文里指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

    生略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生读课文

    师: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师:看句子,听老师读

    给兴高采烈换个词,说说句子

    还从哪个词看出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生:团聚、扶老携幼

    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思考

    生读十五岁那年

    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是少年,而且离开家乡两年了

    生读句子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诗句

    所以,王维会: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是怎样地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呢?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

    生读第三节

    出示:思考这段话,王维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王维很思念家乡

    生:很孤独

    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感情,都通过这个省略号表达了出来。生再读。

    读诗的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来念这首诗。

    两生读。

    同桌互读

    指名朗读。齐读课文第一节。

    作业:

    收集大诗人王维的诗

    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学习“佳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过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呢?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你知道一般指哪些节日吗?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3、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把思字用红笔写。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思”字写成红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5、质疑定标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

    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6、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

    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望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3、指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列举一些表示看的词语)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一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设计。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学习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

    2、谁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写的?

    3、谁能帮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呢?(出示幻灯片)

    4、同学们说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维,一起去体会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怀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3)、我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还读懂了……

    2、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倾听、补充。

    三、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你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

    2、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

    自由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3、齐读古诗,并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布置作业:

    1、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2、我能摘抄并背诵有关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

    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时,我经常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看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设与本文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

    二、新授: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很多很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采用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2 、学习第 1 段。

    ①自由读、评议。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3 、学习第 2 段。

    ①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相机板书。

    ③还有哪些词表示兴高采烈?换词练习。

    ④你在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用“兴高采烈”造句。

    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 4 句。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高采烈”,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强烈对比。

    4 、学习第 3 段:

    ①齐读。

    ②动作演示第 1 句话。

    ③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

    ④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能力。

    5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①正因为王维想到了许多许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齐读。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

    ④结合短文说说诗意。

    三、表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能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

    板书:

    25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思绪万千

    人们 兴高采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