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倍的认识教案课件1500字
  • [推荐]倍的认识教案课件1500字

    发表时间:2022-12-13

    认识教案课件。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认识教案课件”相关内容。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1】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

    面积的意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耍性。

    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岀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乂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1、看一看、摸一摸

    (拿出一本书)

    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述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

    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平面、曲面)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而。(板书:表而)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3】

    一、活动目的:

    1、认识新同学,对同学有初步的了解。

    2、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做朋友。

    3、熟悉班级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活动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本次活动选取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事例,帮助学生熟悉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认识新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基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自己。从“我”的角度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要是介绍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努力消除陌生感和羞怯感。

    第二部分:我想和你做朋友。喜欢同学,想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倾听同学的介绍。了解同学,从细小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之处,学习他(她)的优点,通过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第三部分:数一数,说一说。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班里的各民族的同学,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课时:1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或演唱《找朋友》歌曲,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

    (二)活动的组织

    1、介绍我自己: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介绍自己的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可以是纸上设计的,也可以是布贴、叶贴、绣品等形式。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设计成“个性化名字牌”,也可找出自己的一、二点可爱之处,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还可以通过游戏、分组“开火车”给“个性化名字牌”找主人等活动,分享认识朋友的乐趣。

    2、我想和你做朋友: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议组织我想和你做朋友“说说你、真快乐”的活动,分成小组相互说说别的小朋友介绍的内容。建议师生动手布置一棵非常漂亮的快乐树,将自己的名片修饰成树叶,装扮这棵快乐树,明确我们都是班级里的一员。目的是体验交朋友后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3、数一数,说一说。同学相互介绍以后,可以分组数一数、说一说小组内都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友谊,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各种圆形实物、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这一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老师引出:十五的月亮和月饼都是圆形。

    老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其他的圆形物体。

    引入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请大家将自己做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幻灯片放映折的过程。

    学生发现: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幻灯片给出圆心: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老师引导:请大家选择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里,分析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幻灯片给出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引导:从圆心向圆上任一点画一条线段,这是直径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不是,它的一个端点是圆心,另一个在圆上。

    幻灯片给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巩固练习:在一个圆中找出它的直径和半径。

    3、探索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

    幻灯片给出:

    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探索,给出:

    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无数条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老师归纳推到:d=2r即r=d/2

    4、圆规和直尺画圆。

    幻灯片给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学生齐读,回答规“矩指”的是什么?

    老师引导:认识圆规。

    学生自学:课本57页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分组完成幻灯片展示的尝试题!

    老师巡查,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指出:画圆的基本步骤,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师总结圆的画法: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幻灯片动画展示如何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三、课堂练习

    幻灯片给出: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2.选择题: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学生依次回答,能够进行改错。

    四、学有所用

    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幻灯片给出: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得知识。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钟面:12个数字、时针、分针。

    ②会书写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7时、7:0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钟面的组成,认读、写整时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时的认读与书写

    教学难点:

    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

    对媒体课件、钟面模型、展台

    教学过程:

    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猜出来!

    2、课件出示谜语

    3、课件出示闹钟的图片。

    师:你们真聪明,棒棒哒!夸夸自己(生:棒棒,我真棒,我是你们的好榜样)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课题板书领孩子读。

    4、师出示钟面教具,

    师: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钟面教具。孩子们把你们制作的钟面学具拿出来我们一起观察钟面上都有新授。

    1、组织学生认识钟面

    1、1重点1:12个数字

    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师,你能从小到大把这12个数字数出来吗)

    生:数12个数字,(师:请小朋友们快速找到钟面上数字1,用小手指着从1开始从小到大数数看看是不是12个数字)

    师:还有什么

    1、2重点2:分针时针

    预设孩子怎么回答

    预设1生:还有分钟和时钟,(老师过去抱抱孩子,你太聪明了,你能区分哪个是分钟,哪个是时针吗)生:短————长。

    师:哪个小盆友再来说说(让孩子拿着自己的学具上黑板指着针认分针时针)

    预设2如果有孩子说出还有两个针等等,师顺着学生思路往下追问,让学生自己说出长针师分钟短针时针。

    1、3重点12个大格:如果孩子说不上来,老师可以告诉。

    1、4重点每个大格又分了5个小格,钟面60个小格。

    师:还知道:时针走一大个1小时,分钟1小格1分钟,可以介绍时钟走一大个,分钟走60小格。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产好,我们一起去大象家去做客好不好大象家里有一个大座钟。大座钟的肚子里藏着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认真听,仔细看,视频结束后看看谁是聪明的宝宝,知道了大座钟的秘密是什么。

    (出示动画巩固钟面知识)

    2、认识整时

    你们这么聪明,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展示羊村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那里吗没错,这里就是羊村,让我们一起走进羊村的钟表店看一看吧!

    羊村图片这么多种钟表,你们想要哪一个老师这里有做好的,想不想要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

    谁能告诉大家太阳花表示几时。

    时针指1,分针指12,就是1时。

    2、1练习: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

    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

    2、2互动活动:同桌一组每人说出3个不同的整时,另一人波,老师只给3或2分钟活动,然后时间到,指明一组演示。

    同学们认识了时间,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小芳是几时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在哪见过像这样表示时间的。

    3、电子钟

    出示各种电子钟

    像手机一样的表,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电子钟。

    那电子钟上的时间你会读吗!

    3、1写一写:两种写法

    7:009:0012:00

    7时9时12时

    3、2练习:连一连

    巩固练习

    1、生活中的时间

    小明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2、早上和晚上

    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九时时,小明一个在看书,一个在谁觉,他一个人时怎么做到的呢

    时间分早上、晚上。每一个时刻,在一天当中都出现了2次。

    2、1说一说

    你早上9时在你做什么晚上9时在做什么8时呢,10时呢

    知识拓展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钟表帮助我们来确定时间,那在很久以前的古代,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呢!你知道吗

    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1、日晷

    这是日晷,人们就是通过......来确定时间的。

    2、铜漏壶

    这是铜漏壶,它是通过.,来确定时间的。

    总结

    我们古代的先人们是不是很有智慧,很聪明呀!你想不想做一名聪明有智慧的人呢

    那聪明的你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呀!

    学了这么多对钟表的认识,回家后讲给家人听好不好呀!

    下课!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都知道明明家买新房子了,现在他们家的新房子已经装修好了,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啊,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他家的书房和客厅的一角,既干净有又温馨。其实在家居的设计中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读,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 0.5 0.55 0.4 1.2 0.7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像这样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随机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小数的读法

    谈话:观察一下,它们跟我们以前学的2、15、23这样数有什么区别呢?

    预设:有个小圆点

    谈话:这个点我们叫它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左右两部分,小数点左边

    的数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

    谈话: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当学生读到15.37时,追问:他读的对吗?谁有不同意见?

    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总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谈话:谁来读一读下面这组信息?(出示课件)

    2.小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你能把这组小数写在本子上吗?

    学生先写小数,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谈话: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小结:先写小数的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小数点要写在整数位的右下角。

    3..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我们已经会读、写小数了,通过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1米有多长?

    演示: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几份?(10份))每份是多长?(1分米)

    用分数表示每份是多长呢?(1/10米)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1/10米,我们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1米板书:0.1米=1/10米=1分米(让学生说说0.1米表示什么意思)谈话:知道了0.1米有多长,0.4米呢?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随机板书:0.4米=4/10米=4分米

    谈话:你现在能告诉大家0.5米有多长吗?是5分米(5/10米)。

    板书:0.5米=5/10米=5分米

    4.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0.1米就表示1/10米,那么,你觉得0.01米有多长呢?

    根据回答出示: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长?(1厘米)

    用分数表示每份是多长呢?(1/100米)

    指出:1/100米,我们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米让学生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意思,板书:0.01米=1/100米=1厘米提问:0.12米是多长呢?板书: 0.12米=12/100米=12厘米

    0.55米呢?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0.55米=55/100米=55厘米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1.小动物请客

    2.我会填各显神通

    3.小小标价员

    0.2角0.15元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不仅在长度单位里面应用,在元角分里面照样可以应用

    四、总结全课,梳理知识

    谈话: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会读写小数;小数表示的意义;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分米

    101米0.1米1厘米100

    1米0.01米4分米104米0.4米12厘米100

    12米0.12米7分米107米0.7米55厘米10055米0.55米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

    在认识线段的导入环节,设计让孩子视觉上先进行曲直对比,再亲身体验用手把弯的毛线拉直的过程,由观察、对比、动手等实践使孩子获得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体验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曲直对比。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欣赏几幅图,他们有什么不同?(跳绳的绳-拔河的绳;直吸管-弯吸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跑道、头发等等)

    师:请你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那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拉毛线两端。

    师:你发现原来的线和拉紧后的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并板书"直的"。

    2.初步感知线段

    师:你究竟是怎样把线拉直的呢?

    接着生的话,让学生拉着线,师边指边说: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紧,两手之间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板书"线段")

    师:那你现在知道我们是怎样得到线段的吧,用眼光扫一下老师手中的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活动:一生拉线段,另一生指其从哪到哪。交换。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现在老师要拉考考你们了(拎线的一头)这样能得到线段吗?为什么?

    生自己动手拉一拉,说一说。

    师:你发现要得到线段,初了它必须是直的,还要有什么?

    结合学生说的,得出:需要用手捏住两边拉紧,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追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有两个")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拉一拉线段,指一指线段的两个端点。

    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知道线段不考虑方向、长短,本质特征是直的、两个端点。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特征的挖掘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个档次。

    4.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那你会判断吗?

    教师拉手中的毛线,学生进行判断。(相机追问:为什么不是线段?)

    师:老师考不到你们别的小朋友不服气了,也要来考你们了,读题判断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过渡: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1

    重点说说图4为什么是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各自填写,然后说说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整合想想做做3、4、5.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用这个点能画出线段吗?

    再添一个点。要求: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还想添个点画线段吗?

    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的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内化新知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我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有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是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使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关系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就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结论。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顷=10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三、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顷、1千米2的实际大小。

    2、会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会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会应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2、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要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4、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10】

    一、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会辨析平行现象,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认识平行线,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构想

    本节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的空间与图形部分,是《平行和相交》的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平行和相交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平行和相交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习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两根金箍棒、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

    哎,今天我们上课请来了一个大圣,他是(孙悟空)。孙悟空有一个神奇宝贝,那就是(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无限延长,那我们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它,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的,它就像什么?(直线)

    唉,可惜呀!孙悟空嫌一根金箍棒太少,于是徐老师又给了他一根,现在他有几根金箍棒了?(从靠边的桌肚子里变出来)可孙悟空一兴奋没拿稳(师演示掉在地面上)。提问:猜一猜,这两根金箍棒掉在地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根在哪儿?另一根在哪儿?你们可以用手势比划比划。(如果有学生猜测到两根棒紧紧相邻,就先肯定,然后一带而过,引入我们的话题)

    探究延展:非常好。两根金箍棒掉在同一块地面上,在数学里我们可以说成:“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然金箍棒只是个例子,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将重点研究像金箍棒这样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动手画出来吗?(迅速切ppt)请先看要求:(请一位男生读一读)

    1、用水彩笔和直尺画一画,两根金箍棒掉在地上的位置情况;

    2、各种画法要尽可能不同,把情况相似的画在一起。

    3、在4分钟的时间内,比比谁的画法多。

    (二)交流探究,检验相交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位学生的画法。

    讨论:我们以这个同学的画法为例,一起来分析一下。你们看,她画出了几种情况呀?你们看这()种情况,谁、谁跟谁的位置关系差不多?哪几个或者哪一个完全不一样?

    追问:请我们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派一个代表到前面来,代表本组说一说你们的想法。(注意:小组讨论的时候,到孩子中间去,听他们讨论了什么)

    抓住“相交”一词,板书。(齐读相交)

    分析:指着1提问:那这两条直线相交吗?

    讨论:看上去没有相交,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再画得长一点呢?会是什么结果?

    手指比划延长(教态),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一条从左边靠过来了,一条从另一边靠过来。从下往上看,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充分各抒己见,如无学生用尺,不去强调引申用尺;如有学生用尺测量,则要强调:如果把尺放平,慢慢向上平移,我们可以看出两条直线越来越——近了)

    讨论:看上去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但是延长一些就会是相交的。看来,和刚才的第几种情况相似?可以称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

    指第三幅图——这幅图中的两条直线延长之后会相交吗?

    追问:用眼睛看的孩子(把线继续延长的),你能不能用量的方法凭数据证明它们不会相交?请一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并强调:宽度没有变,两条直线就不会靠到一起,自然也不会相交。(强调往另一方向延长也不会相交,而且永远不会相交。贴出不相交)

    小结:由此看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分为两种:相交或者不相交。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不相交。

    (三)揭示定义,辨析平行

    讨论:孩子们,我们刚才借助两根金箍棒,了解了画在同一

    张纸上的两条直线的关系,一种是(),另一种是()。数学上,像这样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平行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就好像我是你的好朋友,你也是我的好朋友)(板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说,第一条直线是第二条直线的( ),第二条直线也是( )。

    认识了什么是平行线,请你找一找:下面哪几幅图中的两条线互相平行?

    追问:只有图2是平行线吗?图1、图3为何不是呢?图4呢?

    图4并没有相交,怎么就不是平行线呢?是呀,平行线指的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而图4是弯弯的曲线,即使上下是平行的,但并不是( )。

    变式探究:你们真是厉害,各个都有火眼金睛。请你睁大眼睛看一看,将图二进行“七十二变”,两条直线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课件演示放大图二,旋转一方向、再旋转另一角度,移动下一条直线的位置、缩短下一条直线、隐藏下一条直线。

    预设:加宽——怎么加宽的?在延长之后它们还是互相平行的;缩短一条直线——直线是有长短的吗?(点到抛给学生);重叠——两条直线重叠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老师对你们实在佩服,竟然识破了变化多端的各种情况!你们也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中也隐藏着不少平行线,有信心挑战“寻找平行线”这个游戏吗?

    (四)游戏激趣,联系生活

    依次出现图片:铁轨图、秋千图——将平行线用红色线闪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可多给几个孩子发言的机会,上讲台或者在下面用手比划。

    提问:你还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吗?如果说到窗户的边框,在比划之后追问:那运动之后的窗框还能平行吗?窗户移动的轨道可以确保——窗户进行平移——移动后的窗框平行。

    你们的眼神真是敏锐,将隐藏着的平行线全部找出来啦,恭喜你们游戏挑战成功!(空中击掌)

    (五)尝试画线,整理方法

    讨论:寻找平行线小菜一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用小巧手创造出平行线吗?

    请一位女生读我会创造的要求:

    1、创造:我用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等方式创造平行线。

    2、交流:我能用()种不同的方法创造平行线。

    3、验证:我认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因为( )。

    可以借助老师给你提供的工具,也可以借助你自己的工具,开始行动吧!

    预设:

    小棒摆出平行线、卡纸折出平行线、借助尺子上下两条边描出平行线。看来,借助已知平行线能够描出一组平行线,拖动已知平行物可以创造出平行线,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拖动。(板书)

    视频欣赏:先画一条直线,再量出距离2厘米,描出两个点,连成直线,受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的启发,画出了一组平行线。我们把此方法叫做测量。(板书)

    画平行线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平移。观看视频:画平行线。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尝试着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六)总结回顾,引发思考

    讨论:孩子们,刚才咱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组平行线。现在,我们对平行线又加深了一层了解。一起回顾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行线有了哪些了解呢?(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画法、生活中的平行线等等)板贴课题:认识平行线,连接箭头符号等。

    方案一:

    探究:看来平行线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欣赏一场由平行线组成的美丽壮观的场面。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把你发现的平行线用手势比划比划,比如说横的、竖的、横的。解说:这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的现场,每个方阵都是整齐划一的,英勇威武的,孩子们你们找到平行线了吗?比划出来。

    引发思考:找到了吗?欣赏完了壮观的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孩子们,在生活中操场的直跑道、泳池的赛道,还有电线杆上的电线、农民伯伯的菜园、茶园,它们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平行线的样子呢?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再想一想,在数学当中除了有平行的线还有平行的两个面,你能想象它们平行的样子吗?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课后,孩子们可以跟爸爸妈妈交流一下,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11】

    设计意图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幼儿学会认识时钟,能更好的学会作息时间。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以时钟的相关知识和幼儿一起互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幼交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回教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习,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倍的认识教案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推荐]倍的认识教案课件15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