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
  • 「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

    发表时间:2022-10-20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jk251.cOm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


    教学设计方案学校:觅渡桥小学班级:一(7)教师:韩惠芳时间:9月23日学科:语文课题:认一认2教时:第一课时人数:57人一、教学目标: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能读准音,初步了解这八个汉字的字义。2、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汉字文化意蕴,教给看图认字、借助拼音认字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和识字的趣。3、初步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认一认2》里共有16个汉字,今天学习的是虫、贝、鱼、鸟等8个表示动物名称的字,都是学生乐于去认读的。且这些字又都是象形字,可以进一步渗透汉字文化意蕴。其中“鹿”字的音节,学生已经会拼读,可以进一步渗透:拼音就是识字最好的拐棍,鼓励孩子们利用拼音识记更多汉字。2、学生实际:由于学前教育的差异,导致我们班学生之间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对于《认一认2》里这节课要认识的8个表示动物的汉字,我们班已经有12人全部认识,有32人认识一部分,有12人一个也不认识,这样的差异是教学很好的资源,可以加以利用。但是,《认一认》的教学目标绝不仅仅在于认识几个字,而在于把认字的过程运营为一个可以综合地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环境。在《认一认1》的学习里,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借助图画来认字,主要是看单幅的图,逐个认字。本课的学习,可以设计在一个画面的情境图里来看图认字,在增强趣味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完整说一句话的能力。另外,根据所学汉字又都是象形字的特点,可以在鼓励学生交流识记字形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汉字基本笔画的知识,为学生识更多的字打下基础。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8复习导入1、分组出示字卡,组织复习。认读《认一认1》中的汉字。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复习中。30学习新字1、出示挂图,创设识字情境。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逐一一说出图上的动物名称,相机出示示相应的汉字。3、3、出示带音节的“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名字。观察图画,练习说话,认读生字,理解字义。借助拼音认字。图画创境,增强趣味。分组出示生字,有机渗透看图认字、借助拼音认字的识字方法。在认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有序观察的能力,为口语交际打基础。4、4、组织学生静下心来,把5、图和字进行比较,找出认字的好方法。6、5、揭示今天学的字都是象7、形字,是由我们的祖先先由实物画成画,然后慢慢慢演变到现在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了解象形字。“形”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一年级的孩子们擅长形象记忆,在比较中,学生更容易把握住字的特点,记住字形。组织当堂巩固复习。玩“举字卡”的游戏。玩“摘智慧果”的游戏。入学还不到三周的一年级孩子学习到现在可能会有些不定心,孩子的天玩,这时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较好。2总读课文指导学生打开书,读课文。练习指读课文。作业设计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教后反思

    教案范本: 教学设计方案壹篇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教案范本: 教学设计方案壹篇》,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