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
  • 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

    发表时间:2022-10-05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Jk251.coM编辑推荐

    [教案借鉴] 教学设计方案一篇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教案借鉴] 教学设计方案一篇》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热搜教案: 大班教学设计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热搜教案: 大班教学设计一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安静倾听,合理想象,感受诙谐的音乐,随乐大胆地模仿小老鼠的形象。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老鼠、猫、老鹰的生活习性和表现老鼠特征的动作。

    2.材料准备:老鼠头饰、猫头饰、老鹰头饰各一个,音乐《老鼠今天真快乐》,课件《老鼠出行路线图》。

    【活动过程】

    一、片段欣赏,猜猜是什么动物。

    (一)想象和表达。

    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片段《老鼠今天真快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二)再一次播放音乐片段《老鼠今天真快乐》,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节奏,创编小老鼠轻轻走路、左瞧右看,前看后看的诙谐的动作。

    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老鼠的生活习性,用语言描述老鼠的形象;把握关健词:夜晚、安静、悄悄地、贼溜溜、探头探脑、钻洞······

    二、完整欣赏,感受音乐表达的形象。

    (一)完整欣赏音乐,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节奏,引导幼儿边听边想象。

    (二)创编小老鼠看到食物后开心的动作及把食物运回家的动作。

    1.老鼠在去的路上我们的脚步是怎么样的?

    2.老鼠看到有许多食物,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那它会用什么方法把食物搬回自己的鼠窝?

    (三)再次感知音乐,学习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三、情境扮演,游戏体验《老鼠今天真快乐》。

    (一)粮仓里最近新运来了一批米,不知道有没有危险,让我们一起去侦察侦察吧!

    (二)引导幼儿听音乐完整表现,提醒幼儿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表演。

    四、增加游戏情节,进一步体验游戏的快乐。

    (一)创设老猫出现的情节。

    引导幼儿听到老猫的声音迅速回到洞里。

    (二)创设老鹰出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听到老鹰的声音,要在原地一动不动伪装自己。

    (三)完整游戏。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五、在游戏中自然结束。

    结束:今天小朋友们搬粮成功,小老鼠们可开心了。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轻轻地把粮食送给我们的好伙伴,记住,如果太吵,也许还有其它危险呢!

    【活动延伸】

    1.游戏活动:活动后老师把头饰、音乐都放在表演区,让小朋友可听音乐自由的进行游戏。

    2.生活活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3.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老鼠、猫、老鹰的生活习性的知识,以及如何防范鼠害的知识。

    4.领域渗透:结合美术活动,开展以《老鼠今天真快乐》为主题的绘画活动。

    热搜教案: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精选一篇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本站收集了《热搜教案: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精选一篇》,供您参考。

    【课文标题】

    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美景及作者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字卡、词卡、挂图、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了识字(一),描绘了秋天的图景,秋天美不美?今天让我们继续看看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吧。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播放媒体资源,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⑴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 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 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 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⑵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 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感悟

    1、播放媒体资源PPT,让学生感受与领悟课文描绘的图景。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秋天的图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播放媒体资源,进行图片欣赏,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4、小组轮流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有感情,最大声响亮、标准。

    5、学生自读。

    6、比赛背诵全文。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图画》。作者说秋天很美,就像一幅图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答,教师补充。)秋天就像一幅图画,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很美丽。

    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秋天美丽的风景,大家仔细想想,你所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请向同学描绘。

    「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教学设计方案之一”,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52617.html

    【热搜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一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