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分享] 师说优秀教案之二
  • [教案分享] 师说优秀教案之二

    发表时间:2022-08-04

    师说教案。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教案分享] 师说优秀教案之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提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教案分享] 认识三位小数名师教案之二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本站收集了《[教案分享] 认识三位小数名师教案之二》,供您参考。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0-51页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两位小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位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

    2.在合作探索中,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数位顺序,理解小数部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3.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方块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蜂鸟的一些信息,并一起学习了两位小数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另外一种鸟类——信天翁。

    2、播放视频。老师也搜集了信天翁的一些信息,请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获得信天翁蛋重0.365千克,翅膀长达3.6米。老师适时板书:0.365。),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0.365是三位小数,3.6是一位小数。)那么0.365表示什么呢?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二位小数。今天,我们再来继续探索三位小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三位小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谈话:要想弄清0.36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01表示什么。(板书:0.3650.001)现在我们就探究0.365的意义。

    出示探究提示:

    ●想一想:如果用一个正方体表示1的话,想想怎样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出0.001呢?

    ●画一画:0.365在正方体中又如何表示呢?

    ●说一说:思考0.365表示什么意思?在小组内说一说。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我们研究两位小数的经验,小组研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个小组想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呢?

    1、操作体验,理解0.001的意义。

    预设学生可能的操作结果:

    组1:直接看出大正方体被平均分成了1000份,每份是它的,也就是0.001。

    组2:把这个大正方体看成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也就是0.1;再继续分,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也就是0.01;

    再继续分,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它的,也就是0.00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动态出示大正方体方块平均分产生0.001的过程(教材50页图),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2、质疑:0.365在正方体上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自主在学具上操作演示,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在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动态演示“分”与“取”的过程:

    课件演示大正体模型被平均分成1000份,再在1000份里先取出365份,涂上颜色就表示,用小数表示就是0.365。

    追问:0.365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表示365个,也就是由365个0.001组成。

    3、概括小数的意义。

    谈话:像0.365这样表示千分之几的数叫作三位小数,那你来猜测一下如果是四位小数呢?五位小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得出:

    像0.1、0.0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其中小数点左面的叫整数部分,右面的叫小数部分。

    质疑:整数有计数单位,其实小数也有计数单位,那么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个小数,发现:

    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

    得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4、二次探究:

    谈话: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组长做好记录并填在数位顺序空表格内。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整理后汇报:

    教师质疑: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

    预设:

    可以知道各个数位的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可以看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是从右边起,越往左越大。

    而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是从左边起,越往右越小。

    5、学习三位小数的组成。

    (1)在上面的数位顺序表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及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那么0.365的小数部分都有哪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0.365是由3个0.1、6个0.01、5个0.001组成的。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前面认识了两位小数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了三位小数,并在认识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基础上总结出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迁移类推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又通过自学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发现并认识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与整数部分不同,整数部分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但小数部分是从小数点往后数,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第2题)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图中的阴影部分。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大正方体是如何分的?

    ②想一想,每一小份是大正方体的几分之几?

    ③数一数,涂色部分是多少份?

    2.自主练习第10题。

    处理建议:

    本题涵盖了小数意义的多种基本题型,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位顺序图来完成。完成后要多给基础薄弱的同学交流的机会,以便帮助他们巩固小数的基础知识。

    3.自主练习第12题。

    此题考察的是小数的意义和组成。

    (1)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拿卡片,另外一个学生说。

    (2)集体订正

    [教案系列] 《咏雪》教案之二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教案该怎么写?《[教案系列] 《咏雪》教案之二》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同桌口头互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谢太傅更倾向哪个?编者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在谢道韫回答之后,“公大笑乐”。

    编者也倾向于后者。从最后一句话“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出,编者很正式地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他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补充谢道韫的相关知识)

    2、合作讨论: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撒盐空中”——盐的颜色与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比喻很恰当,但是,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柳絮因风起”——不仅比喻贴切,表现出雪的轻盈之态,既有美的意象,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更深刻。形、神、韵兼备。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五、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看关键字背诵

    寒雪日讲论文义欣然撒盐柳絮大笑乐

    板书:咏雪

    盐:色、形

    柳絮:色、意境(春意)

    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精品】 中班教案教案之二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本站收集了《【精品】 中班教案教案之二》,供您参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美,并了解其主要结构和作用。

    活动难点:

    幼儿大胆尝试运用拓印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易风筝。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三盘、骨架、胶带、纸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1、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2、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1、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3、教师讲制作要求。

    4、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讲评作品。

    四、区域活动。

    1、美工区:幼儿制作无骨风筝和软体风筝。

    2、科学观察区:有活的蚂蚁、蚯蚓、蝴蝶,还有蝴蝶、青蛙、蜜蜂生长过程的标本等着你们去观察。

    3、数学区:有小蝌蚪找妈妈、燕子妈妈的小宝宝、找数字等游戏。

    4、图书资源区:有各种图书和电脑供你们查看有关风筝、花、蝴蝶等资料。

    活动延伸: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学习兴趣高,师生互动较融洽,完成了此次教学目标。

    幼儿在动手制作风筝的时候,老师没有关注到个别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

    关于中班教案教案之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中班教案教案之二》。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快乐的孩子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2、能愉快地与同伴交往。

    【活动准备】

    1、挂图,故事磁带。

    2、哭泣的仙女图片一张。

    3、各种各样的玩具,数量少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帮哭泣的小仙女想办法。

    1、出示哭泣的小仙女的图片。小仙女怎么啦?她为什么哭?

    2、你能让小仙女快乐起来吗?

    3、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小仙女高兴起来,如:抚摸、说好听的话、表演节目、挠痒痒等。

    4、小仙女的朋友们也想了个好办法,让我们听听故事《小仙女的云》吧。

    二、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2、小仙女的头上有什么?这朵白云为什么会变?

    3、小动物想了什么办法让小仙女高兴起来?

    三、快乐的孩子朋友多。

    1、你愿意做个快乐的孩子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四、结伴玩玩具。

    1、播放轻音乐,提供各种玩具,使幼儿轮流玩、合作玩,体会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说说自己和伙伴一起玩是否高兴,有没有出现“小黑云”。

    【活动延伸】

    1、共同看有趣的书。

    2、共同玩新玩具,需轮流玩、合作玩。

    [教案参考] 《江南》教案之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 《江南》教案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新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小学时候,同学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二、人物小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岐王与崔九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被封为岐王。

    崔九,崔涤,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四、指导诵读

    1、播放视频朗读。I:教学资源\视频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_标清.mp4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学生自由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重音和韵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5、学生齐读。

    五、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六、情感探究

    1、引入思考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2、思考: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从诗中哪里读出的?

    (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4) “落花时节”有哪些深层意蕴?

    3、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5、师生小结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

    (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全诗抚今追昔,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

    (3)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他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的。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调。全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4)“落花时节”四字的深层意蕴:

    第一、是指自然界百花凋零的季节;

    第二、暗指诗人和李龟年青春已逝,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都随时光流逝;

    第三、暗示李唐王朝国事凋零,盛世繁华不再。

    七、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数学《前后》教案之二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前后》教案之二”。

    目标:动力系统:对空间方位感兴趣,积极参与操作和游戏活动。

    能力系统:

    1、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2、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能够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知识系统:认识前后。

    准备:一、教师教具

    1、熊哥哥、熊妹妹、小袋鼠、小刺猬、大萝卜

    2、其他:黑板、磁扣

    二、幼儿学具

    1、《操作册》第20页

    过程:一、导入

    有一天,熊哥哥去菜园里拔萝卜,它使了好大的劲,可是萝卜一动也不动。熊哥哥赶忙叫来了熊妹妹一起拔萝卜,熊妹妹抱着熊哥哥的腰,“嘿呦、嘿呦”使劲儿拔,可是萝卜还是一动也不动。

    小朋友,熊妹妹的前面是谁?(熊哥哥)

    熊妹妹喊来小袋鼠一起拔萝卜,小袋鼠、熊妹妹和熊哥哥一起使劲,“嘿呦、嘿呦”使劲儿拔,可是萝卜还是一动也不动。

    小朋友,熊妹妹的后面是谁?(小袋鼠)

    熊妹妹的前面是谁?(熊哥哥)

    这时小刺猬跑过来帮忙,和它们一起拔萝卜。大家一起“嘿呦、嘿呦”使劲儿拔。

    小朋友,小袋鼠的后面是谁?(小刺猬)

    小袋鼠的前面是谁?(熊妹妹)

    萝卜终于被拔出来了!今天大家能吃到美味的萝卜汤了。

    二、主体

    1、回顾故事,解析知识点。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谁最先去拔萝卜的?(熊哥哥)

    开始时熊哥哥拔出来了吗?(没有)

    谁排在熊哥哥后面帮它拔萝卜?(熊妹妹)

    熊妹妹来帮忙了,这时萝卜拔出来了吗?(没有)

    后来谁排在熊妹妹后面拔萝卜了?(小袋鼠)

    小袋鼠过来也没有拔出萝卜,后来谁又来了呢?(小刺猬)

    谁排在队伍的最前面?(熊哥哥)

    谁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小刺猬)

    小刺猬来了以后萝卜拔出来了吗?(拔出来了)

    2、幼儿操作和练习。

    幼儿自己操作,感知前后。

    发《操作册》第20页,引导幼儿操作感知前后。

    小朋友,看看《操作册》里有什么?(公共汽车和一群小动物)

    原来是一群小动物乘坐公共汽车去旅游,请你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分别坐在什么位置上?请你贴一贴。

    小朋友,请你说一说,小动物们是按照什么顺序坐的?(老虎坐在上层的最前面,小牛坐在老虎的后面,河马坐在上层的最后面,小狗坐在河马的前面,小兔子坐在下层的最前面,小刺猬坐在小兔子的后面,熊猫坐在下层的最后面,狐狸坐在熊猫的前面。)

    三、结束

    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教案分享] 《一分钟》教学反思之二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分享] 《一分钟》教学反思之二”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二、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请小朋友们来做一个游戏,起立,两臂向前平伸,比一比谁坚持的时间长,(一分钟后)让同学谈感受。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2、小结: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但有时也觉得很长,就象刚才,我们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时间是不算短的。既可以增强课堂情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难度的生字,请课本下面的拼音朋友帮忙。

    2、请学生认读生字,并做小老师领读。

    3、“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读)a:元元打了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

    过渡:事情真的真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

    提问: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1.自由读:教师个别指导。

    2.汇报:知道了是哪些原因。(遇到红灯—汽车开了—走着上学)(读相应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元元焦急的心情。)

    3.观察书上32页的图,此时元元是什么表情?

    (读)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情。)

    4.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

    (2)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在路上有没有后悔呢?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3)朗读下面两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b: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c: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追问: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一读呢?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配合着表演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一分钟》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相关内容:《山寨》教学设计《雨后》教学设计二年级《木兰从军》教学设计《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之三9《青蛙看海》二(上)识字5教案瀑布(教学设计)《谁的本领大》教案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分秒必争

    6.齐读课文。

    (四)、拓展课文,实践体悟

    1.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

    (也许也是起床耽误了一分钟,还可能是什么情况耽误了?)

    2.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回家后每人用一分钟做一件事情,明天全班交流,评出“与时间赛跑的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

    《一分钟》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就像刚才我们能一动不动的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相信小朋友们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咋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在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送给学生。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课件参考】 师说教案(写作示例)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课件参考】 师说教案(写作示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

    2

    3

    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

    前后呼应。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

    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教案分享] 师说优秀教案之二】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2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